《難經正義》~ 卷五 (2)
卷五 (2)
1. 六十六難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少陰之原出於兌骨,(神門穴也。)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
考《甲乙經》,肺之原太淵,在手掌後陷者中央,心之原大陵,在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此手厥陰心包絡之穴也,心與包絡相通,故取此穴,亦可謂之心也。肝之原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者中。脾之原太白,在足大指後內側白肉際陷者中。腎之原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
手少陰之原兌骨,即神門穴,在手掌後銳骨端陷者中。膽之原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者中。胃之原衝陽,在足趺上,去內庭五寸,高骨間動脈。三焦之原陽池,在手表腕上陷者中。膀胱之原京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白肉際陷者中。大腸之原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者中。
小腸之原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
按:《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衝,太衝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谿,太谿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
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是《靈樞》以五臟之十二穴為原,此則以六臟六腑十二經各有原。言心之原出於大陵者,即候包絡之病,蓋君相之血脈通貫也。言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者,少陰心也,兌骨即神門。
邪客篇曰:少陰獨無輸者,不病乎?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即此義也。越人之意,非謂心有兩原,乃指君相氣合厥陰少陰,可同治也。
十二經皆以輸為原者,何也?然五臟輸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輸為原者,何也?
然:齊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十二經皆以輸為原者,言九針十二原中。皆以五臟之輸穴為原,非謂六腑也。然五臟六腑之輸,皆系三焦之所行,其氣所留止之處也,故稱曰原。三焦之根,起於腎間命門,人之生命之原,十二經之根本,皆系乎此。由鼻吸入之天陽,過肺歷心,引心火循膂筋,入腎系,至命門,蒸膀胱之水,化氣上騰。
三焦主持相火,為腎中原氣之別使,是十二經之營衛流行,皆三焦之所使也。通行生氣於五臟六腑之輸穴,其所留止,輒謂之原。以其原於命門動氣間而得名,亦以見三焦乃腹包膜,其連網脂膜,皆三焦之物,為統攝臟腑之郛郭也。
白話文:
六十六難
經文說,肺的原穴在太淵穴,心的原穴在大陵穴,肝的原穴在太衝穴,脾的原穴在太白穴,腎的原穴在太谿穴,少陰經(指心經)的原穴在兌骨穴(也就是神門穴),膽的原穴在丘墟穴,胃的原穴在衝陽穴,三焦的原穴在陽池穴,膀胱的原穴在京骨穴,大腸的原穴在合谷穴,小腸的原穴在腕骨穴。
考證《甲乙經》的記載,肺的原穴太淵穴,在手掌後方凹陷處的中央;心的原穴大陵穴,在手掌後橫紋下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這個穴位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心與心包絡相通,所以取這個穴位,也可以說它屬於心;肝的原穴太衝穴,在腳大拇指本節後二寸凹陷處;脾的原穴太白穴,在腳大拇指後內側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腎的原穴太谿穴,在腳內踝後跟骨上的動脈凹陷處。
手少陰經(心經)的原穴兌骨,就是神門穴,在手掌後方尖骨端的凹陷處;膽的原穴丘墟穴,在腳外踝前方凹陷處;胃的原穴衝陽穴,在腳背上,距離內庭穴五寸,高骨之間的動脈處;三焦的原穴陽池穴,在手腕背面的凹陷處;膀胱的原穴京骨穴,在腳小指外側,本節後方大骨下白肉交界處;大腸的原穴合谷穴,在手大拇指與食指分叉處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小腸的原穴腕骨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的凹陷處。
按照《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說,陽氣中的少陰(屬肺),它的原穴是太淵,太淵有兩個;陽氣中的太陽(屬心),它的原穴是大陵,大陵有兩個;陰氣中的少陽(屬肝),它的原穴是太衝,太衝有兩個;陰氣中的至陰(屬脾),它的原穴是太白,太白有兩個;陰氣中的太陰(屬腎),它的原穴是太谿,太谿有兩個。膏的原穴在鳩尾穴,鳩尾有一個;肓的原穴在脖胦穴(位置不明確),脖胦有一個。以上這十二個原穴,主要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腹脹的病症取陽經的原穴,消化不良的病症取陰經的原穴。《靈樞》認為五臟有十二個穴位為原穴,這裡則認為六臟六腑十二經都有原穴。說心的原穴在大陵穴,指的是治療心包絡的疾病,因為心和心包絡的血脈是相通的。說少陰經的原穴在兌骨(神門穴),是因為少陰經對應的是心,兌骨就是神門穴。
《邪客篇》說,少陰經獨自沒有輸穴,難道它不會生病嗎?回答是,它的外經生病而臟腑不生病,所以特別取手掌後方尖骨端的穴位,就是這個道理。越人的意思,並不是說心有兩個原穴,而是指君火和相火的氣結合於厥陰經和少陰經,可以一起治療。
十二經都以輸穴為原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五臟的輸穴,是三焦所運行、氣所留止的地方。三焦所運行的輸穴為什麼是原穴呢?
因為臍下腎臟之間的動氣,是人生命力的來源,是十二經的根本,所以稱為原。三焦是原氣的別使,主管運行三氣,經過五臟六腑。原,是三焦的尊稱,因此它所停留的地方就成為原穴。五臟六腑有疾病,都取其原穴治療。
十二經都以輸穴為原穴,是指《九針十二原》中,都以五臟的輸穴為原穴,不是說六腑。但是五臟六腑的輸穴,都和三焦的運行有關,是氣所留止的地方,所以都稱之為原穴。三焦的根本,起源於腎臟之間的命門,是人生命力的來源,是十二經的根本,都和這裡相關。由鼻子吸入的天陽之氣,經過肺、心,引心火沿著脊椎的筋進入腎臟,到達命門,蒸發膀胱的水,化為氣體上升。
三焦主持相火,是腎中原氣的別使,是十二經的營衛之氣運行的動力,都由三焦所使。它運行生氣到五臟六腑的輸穴,氣停留的地方,就稱之為原穴。因為它起源於命門動氣之間而得名,也由此可見三焦是腹部的包膜,它連接著網膜狀的脂肪組織,都是三焦的物質,是統攝臟腑的屏障。
2. 六十七難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者,何謂也?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云募在陰,俞在陽。
募,音幕,經氣結聚處也。俞,輸轉之義。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五臟之募皆在腹,肺之募,中府二穴,在胸部雲門下,同身寸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陷中,屬本經。心之募,巨闕一穴,在鳩尾下,同身寸之一寸,屬任脈。脾之募,章門二穴,在大橫外直臍端,屬肝經。肝之募,期門二穴,在不容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直乳第二肋端,屬本經。
腎之募,京門二穴,在監骨腰中,挾脊季脅下,屬膽經。五臟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之下,心俞在五椎之下,肝俞在九椎之下,脾俞在十一椎之下,腎俞在十四椎之下,又有膈俞者,在七椎之下,皆挾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總屬足太陽經也。陰病行陽,陽病行陰者,背為陽,腹為陰。
俞在於背,俞者,臟中陰氣之所輸也,是以陰病行於陽也。募在於腹,募者,臟中陽氣之所結也,是以陽病行於陰也。以見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故其病氣之結聚輸轉之處,交相會也。經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即此義也。
按:《內經》六腑亦有募有俞,不獨五臟為然也。此章明臟腑陰陽之氣,交相通貫,言五臟而不及六腑者,省文也。胃之募,中脘一穴,在臍上,同身寸之四寸,屬任脈。大腸募,天樞二穴,在肓俞旁,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挾臍二寸,屬胃經。小腸募,關元一穴,在臍下,同身寸之三寸,屬任脈。
膽募,日月二穴,在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分,直乳第二肋下,屬本經。膀胱募,中極一穴,在臍下,同身寸之二寸三分,屬任脈。三焦募,在臍下,同身寸之二寸,屬任脈。此六腑之募,亦皆在腹。胃俞在十二椎之間,大腸俞在十六椎之間,小腸俞在十八椎之間,膽之俞在十椎之間,膀胱俞在十九椎之間,三焦俞在十三椎之間。又有心包俞在四椎之間,亦俱挾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屬足太陽經也。
觀陰陽募俞並舉為言,則非獨指五臟明矣,故補註之。
白話文:
六十七難
有人問:五臟的募穴都在身體的陰面(腹部),而俞穴都在身體的陽面(背部),這是為什麼呢?
答:這是因為陰的疾病會影響到陽,陽的疾病會影響到陰,所以才說募穴在陰面,俞穴在陽面。
所謂的「募」,意思是經氣聚集的地方。而「俞」則是轉輸的意思,指的是經氣由此處轉輸到彼處。五臟的募穴都在腹部。肺的募穴是中府穴,左右各一個,在胸部雲門穴的下方,距離身體中線一寸,約在乳頭上方第三根肋骨間的動脈跳動處,屬於肺經。心的募穴是巨闕穴,只有一個,在鳩尾穴的下方,距離身體中線一寸,屬於任脈。脾的募穴是章門穴,左右各一個,在大橫穴的外側,與肚臍平行,屬於肝經。肝的募穴是期門穴,左右各一個,在不容穴的兩側,距離身體中線一寸五分,約在乳頭垂直向下第二根肋骨的末端,屬於肝經。腎的募穴是京門穴,左右各一個,在腰部的監骨處,靠近背脊,在季脅的下方,屬於膽經。五臟的俞穴都在背部。肺俞穴在第三胸椎的下方,心俞穴在第五胸椎的下方,肝俞穴在第九胸椎的下方,脾俞穴在第十一胸椎的下方,腎俞穴在第十四胸椎的下方。另外還有一個膈俞穴,在第七胸椎的下方。這些俞穴都在背脊兩側,距離身體中線一寸五分,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陰病影響到陽,陽病影響到陰,這是因為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
俞穴位於背部,俞穴是臟腑的陰氣輸出的地方,所以陰的疾病會影響到陽。募穴位於腹部,募穴是臟腑的陽氣聚集的地方,所以陽的疾病會影響到陰。由此可見,陰陽經絡的氣是互相交織貫通的,臟腑的腹部和背部也是氣機互相感應的,因此疾病的氣機聚集和轉輸的地方是互相交會的。《黃帝內經》說:「從陽引導陰,從陰引導陽」,就是這個道理。
按:《黃帝內經》中,六腑也有募穴和俞穴,不只是五臟才有。這段文字說明了臟腑陰陽之氣的互相貫通,之所以只說五臟而沒有提到六腑,是為了簡潔起見。胃的募穴是中脘穴,只有一個,在肚臍上方,距離身體中線四寸,屬於任脈。大腸的募穴是天樞穴,左右各一個,在肓俞穴的旁邊,距離身體中線一寸五分,距離肚臍兩寸,屬於胃經。小腸的募穴是關元穴,只有一個,在肚臍下方,距離身體中線三寸,屬於任脈。膽的募穴是日月穴,左右各一個,在期門穴的下方,距離身體中線五分,約在乳頭垂直向下第二根肋骨的下方,屬於膽經。膀胱的募穴是中極穴,只有一個,在肚臍下方,距離身體中線二寸三分,屬於任脈。三焦的募穴在肚臍下方,距離身體中線二寸,屬於任脈。這六腑的募穴也都在腹部。胃的俞穴在第十二胸椎之間,大腸的俞穴在第十六胸椎之間,小腸的俞穴在第十八胸椎之間,膽的俞穴在第十胸椎之間,膀胱的俞穴在第十九胸椎之間,三焦的俞穴在第十三胸椎之間。另外還有心包的俞穴在第四胸椎之間。這些俞穴也都在背脊兩側,距離身體中線一寸五分,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觀察陰陽募穴和俞穴一起提出來說明,就可以知道這不只是指五臟而言,因此在這裡做了補充說明。
3. 六十八難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輸經合,皆何所主?
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輸經合所主病也。
主,主治也。經言,《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文也。井,山谷中泉水之所出也。滎,小水尚未能流利者也。輸,輸瀉之所注也。經,由輸而經過之徑也。合,水流而會合之處也。井主心下滿者,井應木,木者肝,肝主滿重節痛也。滎應火,火者心,心主身熱也。輸應土,土者脾,脾主體重也。
經主咳嗽寒熱者,經應金,金者肺,肺主寒熱也。合主氣逆而泄者,合應水,水者腎,腎主泄也。此論五臟為病之一端耳。不言六腑者,舉臟足以該腑也。然《內經》辨病取穴之法,實不止此,不可執一說而不知變通也。
按:此七難論輸穴也。然某穴至某穴之一寸者,將謂周尺耶,秦尺耶,漢尺耶,抑近世之尺耶?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皆為不明同身取寸之義也。或以患人之中指中節取寸,便為獨得心傳,殊不知瘦人指長而身小,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闊,肥人指短而身長,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狹,有身長指長而頭小者,則頭間之寸,豈不嫌長,有身短指短而頭大者,則頭間之寸,豈不嫌短,似此肥瘦長短之差訛,安能準的。所謂同身取寸者,必同其身體而取之也。
考其法以《靈樞·骨度篇》尺寸為主,再量人身尺寸,隨取而折之,自無長短肥瘦之差訛。假如骨度篇云:肩至肘,長一尺七寸,量患人由肩至肘,長一尺三寸六分,以八折合之,所云某穴至某穴一寸者,僅得八分,余可類推。此同身取寸之活法,針灸之要事,不可不知也。
附《靈樞·骨度篇》
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尺二寸。《甲乙經》「尺」字上有「一」字。
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甲乙經》「君子」作「男子」。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𩨗,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𩨗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
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甲乙經》作廣八寸。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
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見其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上第五卷,六十二難至六十八難,論腧穴。
白話文:
第六十八難提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輸、經、合五種穴位,這些穴位各自主要掌管什麼功能呢?
回答是:經典說,穴位起始之處稱為「井」,像水流動的起點;水流稍微擴散的地方稱為「滎」;水注入的地方稱為「輸」;水流經的路徑稱為「經」;水匯合之處稱為「合」。井穴主要治療心下痞滿的感覺,滎穴主要治療身體發熱,輸穴主要治療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經穴主要治療喘咳和寒熱症狀,合穴主要治療氣逆上衝和腹瀉。這就是五臟六腑的井、滎、輸、經、合穴各自主要治療的疾病。
這裡說的「主」,意思是主要治療。這些內容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井穴就像山谷中泉水湧出的地方;滎穴就像小水流還沒能順暢流動的樣子;輸穴就像水流注入、發散的地方;經穴就像水流經過的路徑;合穴就像水流匯聚的地方。井穴主治心下痞滿,是因為井穴對應五行中的木,木對應的是肝,而肝主導身體的脹滿、沉重和關節疼痛。滎穴對應五行中的火,火對應的是心,而心主導身體發熱。輸穴對應五行中的土,土對應的是脾,而脾主導身體沉重。
經穴主治咳嗽和寒熱,是因為經穴對應五行中的金,金對應的是肺,而肺主導寒熱。合穴主治氣逆上衝和腹瀉,是因為合穴對應五行中的水,水對應的是腎,而腎主導排泄。這裡只是說五臟疾病的其中一種情況而已。沒有提到六腑,是因為說了臟就足以包含腑了。然而,《內經》中辨別疾病和選取穴位的方法,實際上不止這些,不能固執於一種說法而不知變通。
另外,這第七難是在討論輸穴。但穴位之間的一寸,到底是周朝的尺?秦朝的尺?漢朝的尺?還是現在的尺呢?大家爭論不休,沒有定論,都是因為不明白用自己的身體來量取一寸的道理。有些人認為用患者的中指中節來取一寸,就覺得自己得到了真傳,殊不知瘦的人手指長而身體小,那麼背部和腹部的橫向一寸,豈不是太寬?胖的人手指短而身體長,那麼背部和腹部的橫向一寸,豈不是太窄?有些人身體長手指也長但頭小,那麼頭部的距離一寸,豈不就顯得太長?有些人身體短手指也短但頭大,那麼頭部的距離一寸,豈不就顯得太短?像這樣因為肥瘦長短造成的誤差,怎麼能準確呢?所謂用自己的身體來量取一寸,一定是按自己的身體比例來計算的。
考究其方法,要以《靈樞·骨度篇》的尺寸為主,再量患者身體的尺寸,隨之折算,自然就不會有長短肥瘦的誤差。比如《骨度篇》說:肩膀到肘關節,長一尺七寸,量患者肩膀到肘關節,長一尺三寸六分,按八折計算,所謂的穴位之間一寸,就只能算八分,其他情況可以類推。這是用自己的身體來量取尺寸的活法,是針灸的重要事項,必須要知道。
附錄《靈樞·骨度篇》
黃帝問伯高:脈度講的是經脈的長短,這個標準是怎麼確立的?伯高說:先量骨骼關節的大小、寬窄、長短,然後經脈的長度就確定了。黃帝說:我想知道一般人的尺寸,身高七尺五寸的人,他的骨骼關節的大小長短各是多少?伯高說:頭部的大骨骼,周長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頭髮覆蓋的地方,從頭頂到後頸,長一尺二寸。
從頭髮下緣到下巴,長一尺。古代男子是彎曲計算的(指脖子彎曲)。喉結以下到鎖骨凹陷處,長四寸。鎖骨凹陷處以下到胸骨柄末端,長九寸,超過這個長度表示肺大,不足表示肺小。胸骨柄末端以下到肚臍,長八寸,超過表示胃大,不及表示胃小。肚臍以下到恥骨聯合,長六寸半,超過表示迴腸廣長,不足表示狹短。恥骨聯合長六寸半,恥骨聯合上緣以下,到大腿內側上緣,長一尺八寸。
大腿內側上緣以下到下緣,長三寸半,大腿內側下緣以下到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到地面,長三寸。膝蓋後側凹陷處以下到腳踝,長一尺六寸。腳踝以下到地面,長三寸。因此骨骼周長大則表示太過,小則表示不足。耳朵下角到枕骨,長一尺。腋下不露出的部分,長四寸。腋下到季肋骨,長一尺二寸,季肋骨以下到髖關節,長六寸。
髖關節以下到膝蓋中間,長一尺九寸。膝蓋以下到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到腳底,長三寸。腳底到地面,長一寸。耳朵後方靠近枕骨的地方,寬九寸。耳朵前方靠近耳門的地方,寬一尺三寸。兩顴骨之間的距離,相隔七寸。兩乳之間的距離,寬九寸半。兩大腿之間的距離,寬六寸半。腳長一尺二寸,寬四寸半。
肩膀到肘關節,長一尺七寸,肘關節到腕關節,長一尺二寸半。腕關節到中指第一節,長四寸。第一節到末端,長四寸半。後頸髮際以下到背部骨頭,長二寸半。脊椎骨以下到尾骶骨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之二,餘數在下,所以上面七節到脊椎骨,長九寸八分之七。這是一般人骨骼的尺寸標準。這也是確立經脈長短的依據。
因此,觀察經脈在身體上的情況,如果發現經脈浮起而堅實,顯而易見而且粗大,表示血多;如果經脈細小而沉在皮膚下,表示氣多。
這是第五卷,從六十二難到六十八難,討論的是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