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七十九難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白話文:

在《難經》中說道:經典說要適時而發動,那怎麼能避免虛證?隨機應變而治療,那怎麼能避免實證?虛證與實證,就好像得到又失去;實證與虛證,好像存在又不存在,這是什麼意思呢?

經言《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小針解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此節全引經文問補瀉虛實之義也。

白話文: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針刺迎著經氣走,就會奪走經氣,必然會虛;針刺順著經氣走,就會輸送經氣,必然會實。迎著經氣或順著經氣走針,用意念調和氣血,針灸之道就全了。

《小針解》說:氣血的實與虛,若有若無,實是指有氣,虛是指無氣。對待虛證和實證,若得若失,補虛就會感覺好像得到了什麼,瀉實就會感覺好像失去了什麼。這一段全部引用經文,探討補瀉虛實的原理。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輸,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白話文:

然而:主動出擊去治療它,是損傷治療部位的;等待時機才進行治療的,是補益治療部位的。假設心臟有病,瀉出手心主穴的輸脈,這就是主動出擊去治療的;補出手心主穴的井脈,這就是等待時機才進行治療的。

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濟之者,補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輸者,心為君主,法不受病,受病者,手心主包絡也。《靈樞》所謂少陰無輸者是也。心,火也,包絡屬手厥陰,相火也。其輸大陵,土也。土為火之子,瀉其輸,乃實則瀉其子也。迎謂取氣,奪謂瀉氣也。心主之井,中衝木也,木為火之母,今補心主之井,乃虛則補其母也,隨謂自衛取氣,濟謂補不足之經也。

白話文:

主動地減弱病氣,減緩症狀的叫做瀉法。順應病勢,補充虛損的叫做補法。

比如患有心臟疾病,則瀉掉心經和手心少陰主經的氣。心經是君主之經,按理來說不會生病。生病的其實是手心少陰包絡經。《靈樞》中所說的少陰經沒有傳輸的說法就是這個意思。

心屬火,手厥陰包絡經屬相火。其傳輸路徑是大陵穴,屬土。土為火之子。瀉掉土的氣,就是實則瀉其子。迎指取氣,奪指瀉氣。

心經的原穴中衝穴屬木,木為火之母。現在補養心經的原穴,就是虛則補其母。隨指自養取氣,濟指補充不足的經絡氣血。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五臟虛即補其母,是謂隨而濟之也;實即瀉其子,是謂迎而奪之也。欲為補瀉,當先候針下之氣;如氣來充實堅牢者為得,可瀉之;如氣來濡弱虛微者為失,可補之。設不明實牢虛濡,安能辨其若得若失也哉!

白話文:

如果五臟虛弱,就補養它們的母臟;如果五臟實熱,就瀉清它們的子臟。這就是所謂的「從屬補瀉」和「迎擊瀉清」。想要進行補瀉,必須先觀察針灸時出現的氣息;如果氣息充實堅固,說明補瀉得當,可以瀉清;如果氣息濡弱虛微,說明補瀉不當,可以補養。如果不清楚實牢虛濡之別,又怎麼能判斷補瀉是否適當呢?

按:汪機曰:《內經》岐伯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言邪之將發也,先迎而亟奪之,無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又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奪之,不使其傳經而走絡也。仲景曰:太陽病頭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白話文:


據汪機所說,《黃帝內經》中岐伯提到:「及時預防並快速消除邪氣,否則就會虛弱。」這是指,當邪氣將要發作時,就要及時迎頭痛擊,防止邪氣蔓延。因此說「突然遭遇邪氣,早早阻斷它的通路」。

此外,岐伯還說:「當邪氣來臨的時候,一定要把它按住並制止住。」這都是「及時預防並消除」邪氣,防止它在經絡中傳播。

仲景說:「太陽病頭痛,七天以上自愈的,是因為邪氣沿着經絡運行完畢了。如果邪氣想要轉移到另一條經絡上,就要針灸足陽明經,讓邪氣無法傳播,這樣才會痊癒。」

刺瘧篇曰: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隨井輸而刺之,出其血,此皆迎而奪之之驗也。夫如是者,譬如賊將臨境,則先奪其便道,斷其來路,則賊失其所利,惡得不虛,而流毒移害,於此可免矣。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言邪之已過也,隨後以濟助之,無令氣忤。

白話文:

刺瘧篇:

當瘧疾發作時,身體發熱。在腳背上動脈處刺入,打開孔洞,放出血液,頓時感到寒冷。

瘧疾即將發作時,感到寒冷。刺入手上的陽明經和太陰經、腳上的陽明經和太陰經,沿著井穴刺入,放出血液。這些都是「迎而奪之」的方法。就像敵軍即將到來,先奪取他們的糧道,切斷他們的去路,敵軍就會失去優勢,勢必疲軟,流毒移害也就得以避免。

隨後用針灸幫助恢復,避免邪氣過盛。隨後進行針灸治療,不要讓氣機壅滯。

故曰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謂但通經脈,使其和利,抑按虛絡,令其氣致。又曰:太陰瘧,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此皆隨而濟之,因其邪過經虛,而氣或滯郁也。經曰:刺微者,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白話文:

因此說神氣不足的人,可以觀察其虛弱的經絡,按壓而通暢之,針刺而利通之,但不要放出其血液,也不要泄漏其元氣,這樣才能疏通經絡,神氣才能平和。也就是說,只要疏通經脈,使之通利,抑制和按壓虛弱的經絡,使其氣血通暢。

又說:太陰經發作的瘧疾,發病時會嘔吐,嘔吐後症狀會減輕,這時就可以治療。這裡的「取之」是指在症狀減輕時就可以治療。這些都是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進行治療,因為邪氣經過經脈虛弱的地方,導致氣血鬱滯。經絡學說中說:針刺微痛的穴位時,按摩時不要鬆手,扎針時不要刺穿,將氣血引導到虛弱的地方,神氣才能得到恢復。

岐伯曰: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謂行未行之氣,移未復之脈,此皆隨而濟之之證也。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難步,則隨助之以力,濟之以舟,則彼得有所資,惡得不實,其經虛氣之郁,於此可免矣。迎奪隨濟,其義如此。《難經》曰: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其濟之者,補其母也。

白話文:

岐伯說:補偏要用通,通就是運行,運行就是移動,指的是氣還沒能運行,脈還沒能恢復,這都是要隨症治療的表現。為什麼這麼說呢?就好像一個人身體虛弱,走路困難,那麼就要幫助他,用船載著他,這樣他纔能有所依賴,身體才能強壯起來,經脈裏的氣鬱結也就會消除了。迎奪隨濟的道理就是如此。《難經》說:迎奪就是瀉兒子,隨濟就是補母親。

假令心病,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輸,大陵也,實則瀉之,是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余可類椎。補瀉之雲手心主,所謂少陰無輸,手少陰與手厥陰同治也。調氣必在陰陽者,內為陰,外為陽,里為陰,表為陽,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

白話文:

假設心臟有病,屬於火症,脾胃是火症的兒子,手掌心是脾胃的輸穴,叫做「大陵穴」。如果脾胃實熱,就瀉掉它的熱,這是迎著病因去治療。肝臟是火症的母親,手掌心是肝臟的井穴,叫做「中衝穴」。如果肝臟虛弱,就補強它,這是順著病因去治療。迎著病因是先治療病因,順著病因是後續治療病症,這裡以心臟為例,其他病症可依此類推。補瀉時所說的手掌主穴,是指少陰經沒有輸穴,手少陰經和手厥陰經一起治療。調養氣血一定要著眼於陰陽,內部為陰,外部為陽,內部為裏,外部為表,根據疾病的陰陽屬性來調養。

如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並於陰,陰並於陽,或陽陰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內》《難》所論迎隨不同者,《內經》通各經受病言,《難經》主一經受病言,病合於《內經》者,宜從《難經》子母迎隨之法治之,各適其宜,庶合經意。

白話文:

如果陰氣不足而陽氣旺盛,就滋補陰氣,疏通陽氣。陽氣不足而陰氣旺盛,就滋補陽氣,疏通陰氣。或者陽氣和陰氣同時旺盛,或者陽氣和陰氣同時不足,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內經》和《難經》所論述的迎隨穴位不同是因為:《內經》通論各經受到病邪的情況,《難經》主要講述一經受到病邪的情況。如果患者的病情符合《內經》所述,就應該採用《難經》中記載的子母迎隨穴位來治療,這樣才能各得其所,符合經緯之意。

又《玄珠經》曰:五運之中,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其法:太陽司天,取九月瀉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瀉金之源;少陰司天,取三月瀉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瀉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瀉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詳此迎取之法,乃治氣運勝實淫郁,故用此法以治之,與《內》《難》之法不同也。

白話文:

《玄珠經》中記載:五運交替之時,必須消除積鬱之氣。首先應找到化解鬱氣的根源,具體方法如下:

  • 太陽主宰季節,在九月時排泄水液。
  • 陽明主宰季節,在六月時排泄金氣。
  • 少陰主宰季節,在三月時排泄火氣。
  • 太陰主宰季節,在五月時排泄土氣。
  • 厥陰主宰季節,在去年十二月時排泄木氣。

使用針灸的方法,將鬱積的氣迎出來排泄掉。

詳細說明此種迎取之法,是針對氣運過盛、濕鬱的病症,所以用此法治療,與《內經》和《難經》中的方法不同。

汪氏會通《內》《難》,釋明迎隨補瀉之義,亦頗曉暢,有益來茲,不嫌重複,故並錄之。

2. 八十難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此論針之出入,必見其氣之已至已盡,而後可出可入也。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謂凡欲刺,先以左手按其穴,候其穴中之氣來而內其針,針入候其氣盡,乃出其針,非迎隨補瀉之法也。滑氏曰: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如讀若(而),《孟子》書望道而未之見,而讀若「如」,蓋通用也。

白話文:

這段經文談論針灸的進針和出針,強調必須看到氣的變化,才能進行進針或出針。

經文說:有看到氣來時再進針,有看到氣盡時再出針。意思是說,在針灸之前,先用左手按壓穴道,等到穴位中的氣息到達後再插入針,插入針後等到氣息耗盡再取出針,而不是隨意進針出針。

滑氏認為,經文中「有見如入」之後,應該去掉「有見如出」四個字。如果把「而」讀成「如」,那麼「望道而未之見」中的「而」就讀成了「如」,這是通用的用法。

3. 八十一難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白話文:

其實:真正的疾病並非指寸口脈這個部位,而是指疾病本身有虛有實。比如肝實而肺虛,肝屬木,肺屬金,金木相剋,此時應當瀉肝補肺。又比如肺實而肝虛,人會氣息微弱,此時針灸不應補肝,反而會加重肺實的情況。所以,(針灸時)應瀉實補虛,減少體內過剩的,補充不足的,否則就會造成傷害。

經言,《靈樞·九針十二原》也。夫治病之法,以平為期,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足者益之,有餘者損之。若實者宜瀉,而反補之;虛者宜補,而反瀉之,不足者反損之,有餘者反益之;此皆誤治也?故曰: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益有餘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的《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治療疾病的原則,應該是使人體處於平衡的狀態。虛弱的人補虛,實熱的人瀉熱,不足的地方增加,有餘的地方減少。如果實熱的人應該瀉熱,卻反而補虛;虛弱的人應該補虛,卻反而瀉熱;不足的地方反而減少,有餘的地方反而增加;這些都是治療錯誤的表現。所以說:沒有實熱的實熱,沒有虛弱的虛弱,應減少不足的地方,增加有餘的地方。

但此所謂之虛實者,不知其指脈言也,抑指病言也,故曰:是寸口脈耶,將病有虛實耶?其損益之法將如何以治之?故曰:其損益奈何,然此非脈之虛實,乃病自有之虛實也,故曰,是病非謂寸口脈也。假令肝實肺虛,則金無平木之力,當知瀉南方火,補北方水,作隔二隔三之治,其金木始得相平也。設或肺實肝虛,便當抑金扶木。

白話文:

但這裡所說的「虛」與「實」,不曉得是指脈象還是指疾病,所以說:是寸口脈的虛實嗎,還是將有的疾病的虛實嗎?它的損益治療方法該怎麼用來治療呢?所以說:「損益」該怎麼用呢,然而這不是脈象的虛實,而是疾病本身的虛實,所以說,這個「虛」和「實」是指疾病,不是指寸口脈。假設肝氣實而肺氣虛,那麼肺金就會失去平抑肝木的力量,應該知道要瀉南方的心火,補北方腎水,用隔二隔三的方法來治療,這樣肝木和肺金才能相互平衡。如果肺氣實而肝氣虛,就應該抑制肺金,扶助肝木。

而粗工昧此,不知補肝,而反重實其肺,如此則肺益實而肝益虛,是不獨不明隔治之法,而虛實莫辨,反損其不足,益其有餘,不惟不能治其病,而反害其人矣。故復申之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此則中工之害也。此章雖言針法之補瀉,實為總結全篇綱領,蓋醫家於虛實之間,不容稍誤,若或稍誤,害如反掌,故越人不憚反復叮嚀,諄諄垂戒也。

白話文:

此草雖名補瀉,實際乃指全書要領,蓋醫師對於虛實病況,不容許稍有疏忽,若稍有疏忽,後果不堪收拾,故醫人不辭其煩,反復申明,諄諄垂誡,而讀者亦須反反斟酌,反復玩味,不容許稍有疏忽乎。

或問《難經》問難《內經》之義者也,而《內經》當難之義,未必止此,而越人獨問八十一難,何所取義耶?曰:昉於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之為九,故九而九之,為八十一章。太玄以一元為三方,自是為九,而積之篇八十一首。《素問·離合真邪論》,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黃鐘數焉。

白話文:

有人問,《難經》是針對《內經》提出疑問的,但《內經》應該被質疑的地方肯定不止於此,為什麼越人(指《難經》的作者)只提出八十一條疑問呢?

回答:這源自於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之為九」,也就是說,三的三次方是九,再把它乘以九,就得到八十一。此外,太玄經把「一元」分為三方面,每個方面再分為三,共九個,累積起來就有八十一段。《素問·離合真邪論》總共有九九八十一段,也是以黃鐘宮音律的數字為基數。

古書多以八十一篇為數者,實本乎此。然辭雖簡而義該,於診法、經絡、臟象、病能、腧穴、針法、莫不咸備。如脈有根本,人有元氣,男生於寅,女生於申,木所以沉,金所以浮,金生於巳,水生於申,瀉南方火,補北方水諸說,《靈》《素》未見,皆足以羽翼經文。而診法獨取寸口以三部,其事約而易明,實為不磨之矜式也。

白話文:

傳統中醫典籍中,很多書籍都設定為八十一篇文章,這是出於以下原因:

雖然文字簡潔,但涵蓋的內容卻很廣泛,包括診斷方法、經絡穴位、臟腑組織、疾病種類、腧穴位置、針灸技術等方面。

例如,脈象有根源,人體具有元氣,男性在寅時出生,女性在申時出生,木性沉穩,金性浮動,金性在巳時出生,水性在申時出生,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等說法,在《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內經·素問》中並未記載,但這些內容可以補充和完善經文的內容。

而診斷方法中獨取寸口部的三部,簡明易懂,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典範。

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素問》《靈樞》二經固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蓋摭於古醫經。是《難經》一書,實與《內經》相表裡,而不可岐視者也。若潛心研究,尋其指趣,雖不能洞見五臟癥結,亦思過半矣。

白話文:

在這個時代,醫學研究已經非常發達,但仍然無法根除疾病。

上第六卷,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論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