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七十九難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經言《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小針解曰: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此節全引經文問補瀉虛實之義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輸,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濟之者,補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輸者,心為君主,法不受病,受病者,手心主包絡也。《靈樞》所謂少陰無輸者是也。心,火也,包絡屬手厥陰,相火也。其輸大陵,土也。土為火之子,瀉其輸,乃實則瀉其子也。迎謂取氣,奪謂瀉氣也。心主之井,中衝木也,木為火之母,今補心主之井,乃虛則補其母也,隨謂自衛取氣,濟謂補不足之經也。

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五臟虛即補其母,是謂隨而濟之也;實即瀉其子,是謂迎而奪之也。欲為補瀉,當先候針下之氣;如氣來充實堅牢者為得,可瀉之;如氣來濡弱虛微者為失,可補之。設不明實牢虛濡,安能辨其若得若失也哉!

按:汪機曰:《內經》岐伯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言邪之將發也,先迎而亟奪之,無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又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奪之,不使其傳經而走絡也。仲景曰:太陽病頭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刺瘧篇曰:瘧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隨井輸而刺之,出其血,此皆迎而奪之之驗也。夫如是者,譬如賊將臨境,則先奪其便道,斷其來路,則賊失其所利,惡得不虛,而流毒移害,於此可免矣。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言邪之已過也,隨後以濟助之,無令氣忤。

故曰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謂但通經脈,使其和利,抑按虛絡,令其氣致。又曰:太陰瘧,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此皆隨而濟之,因其邪過經虛,而氣或滯郁也。經曰:刺微者,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岐伯曰: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謂行未行之氣,移未復之脈,此皆隨而濟之之證也。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難步,則隨助之以力,濟之以舟,則彼得有所資,惡得不實,其經虛氣之郁,於此可免矣。迎奪隨濟,其義如此。《難經》曰: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其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火也,土為火之子,手心主之輸,大陵也,實則瀉之,是迎而奪之也。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於前,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余可類椎。補瀉之雲手心主,所謂少陰無輸,手少陰與手厥陰同治也。調氣必在陰陽者,內為陰,外為陽,里為陰,表為陽,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

如陰虛陽實,則補陰瀉陽,陽虛陰實,則補陽瀉陰。或陽並於陰,陰並於陽,或陽陰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內》《難》所論迎隨不同者,《內經》通各經受病言,《難經》主一經受病言,病合於《內經》者,宜從《難經》子母迎隨之法治之,各適其宜,庶合經意。

又《玄珠經》曰:五運之中,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其法:太陽司天,取九月瀉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瀉金之源;少陰司天,取三月瀉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瀉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瀉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詳此迎取之法,乃治氣運勝實淫郁,故用此法以治之,與《內》《難》之法不同也。

汪氏會通《內》《難》,釋明迎隨補瀉之義,亦頗曉暢,有益來茲,不嫌重複,故並錄之。

2. 八十難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此論針之出入,必見其氣之已至已盡,而後可出可入也。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謂凡欲刺,先以左手按其穴,候其穴中之氣來而內其針,針入候其氣盡,乃出其針,非迎隨補瀉之法也。滑氏曰: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如讀若(而),《孟子》書望道而未之見,而讀若「如」,蓋通用也。

白話文:

第八十難提到:經典說有「看見氣來就進針」,有「看見氣盡就出針」,這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是說:所謂「看見氣來就進針」,是指用左手感覺到氣的運行來到穴位時才進針,針進去後感覺到氣已經散盡時才出針,這就是所謂的「看見氣來就進針,看見氣盡就出針」。

這裡討論的是針的進出,一定要看到氣已經來到、已經散盡,才可以進針或出針。經典說「看見氣來就進針,看見氣盡就出針」,是指凡是要針刺,先用左手按壓穴位,等待穴位中的氣到來時才進針,針進去後等待氣散盡時,才出針,這並不是迎隨補瀉的針刺方法。滑氏認為:在「看見氣來就進針」這句話後面,應該要補上「看見氣盡就出針」這四個字。如同讀作「而」的字,像《孟子》書中說的「渴望看到道卻沒有看到」,「而」字讀作「如」,大概是通用的意思。

3. 八十一難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經言,《靈樞·九針十二原》也。夫治病之法,以平為期,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足者益之,有餘者損之。若實者宜瀉,而反補之;虛者宜補,而反瀉之,不足者反損之,有餘者反益之;此皆誤治也?故曰: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益有餘也。

但此所謂之虛實者,不知其指脈言也,抑指病言也,故曰:是寸口脈耶,將病有虛實耶?其損益之法將如何以治之?故曰:其損益奈何,然此非脈之虛實,乃病自有之虛實也,故曰,是病非謂寸口脈也。假令肝實肺虛,則金無平木之力,當知瀉南方火,補北方水,作隔二隔三之治,其金木始得相平也。設或肺實肝虛,便當抑金扶木。

而粗工昧此,不知補肝,而反重實其肺,如此則肺益實而肝益虛,是不獨不明隔治之法,而虛實莫辨,反損其不足,益其有餘,不惟不能治其病,而反害其人矣。故復申之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此則中工之害也。此章雖言針法之補瀉,實為總結全篇綱領,蓋醫家於虛實之間,不容稍誤,若或稍誤,害如反掌,故越人不憚反復叮嚀,諄諄垂戒也。

或問《難經》問難《內經》之義者也,而《內經》當難之義,未必止此,而越人獨問八十一難,何所取義耶?曰:昉於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之為九,故九而九之,為八十一章。太玄以一元為三方,自是為九,而積之篇八十一首。《素問·離合真邪論》,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黃鐘數焉。

古書多以八十一篇為數者,實本乎此。然辭雖簡而義該,於診法、經絡、臟象、病能、腧穴、針法、莫不咸備。如脈有根本,人有元氣,男生於寅,女生於申,木所以沉,金所以浮,金生於巳,水生於申,瀉南方火,補北方水諸說,《靈》《素》未見,皆足以羽翼經文。而診法獨取寸口以三部,其事約而易明,實為不磨之矜式也。

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出於《素問》《靈樞》二經固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蓋摭於古醫經。是《難經》一書,實與《內經》相表裡,而不可岐視者也。若潛心研究,尋其指趣,雖不能洞見五臟癥結,亦思過半矣。

上第六卷,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論針法。

白話文:

第八十一難提到:「經典說:『不可以實證的病用實法治療,不可以虛證的病用虛法治療,反而損耗不足的,增加有餘的。』這指的是寸口脈象嗎?還是說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之分?那應該如何損益呢?」

回答說:「這不是在說寸口脈象,而是指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例如,肝臟功能亢奮(實證)而肺臟功能衰弱(虛證),肝屬木,肺屬金,金木應該互相平衡,要知道用金來平衡木。又如,肺臟功能亢奮而肝臟功能衰弱,導致氣短,這時用針灸不補肝,反而加重肺的實證,這就是所謂的『實證用實法治,虛證用虛法治,損耗不足的,增加有餘的』,這是庸醫會犯的錯誤。」

經典中所說的,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治療疾病的方法,以達到平衡為目標。虛的要補,實的要瀉;不足的要增加,有餘的要減少。如果實證應該瀉,反而用補法;虛證應該補,反而用瀉法;不足的反而損耗它,有餘的反而增加它,這些都是錯誤的治療。所以說,不要實證用實法治,不要虛證用虛法治,損耗不足的,增加有餘的。

這裡所說的虛實,不知道是指脈象而言,還是指病症而言?所以問說:是寸口脈象嗎?還是說疾病本身就有虛實?那應該如何損益來治療呢?所以接著問:那應該如何損益呢?回答說,這不是脈象的虛實,而是疾病本身就有的虛實。例如,肝實肺虛,金就無法平衡木,要知道要瀉掉南方的火,補益北方的水,進行間隔二個或三個穴位的治療,這樣金木才能達到平衡。如果肺實肝虛,就應該抑制金,扶助木。

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道補肝,反而加重肺的實證,這樣就會導致肺更加實,肝更加虛,這不僅是不明白間隔治療的方法,而且連虛實都分辨不出來,反而損耗不足的,增加有餘的。這樣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害人。所以再次強調:「實證用實法治,虛證用虛法治,損耗不足的,增加有餘的,這是庸醫會犯的錯誤。」這段話雖然是在講針灸的補瀉,但其實是總結了整篇的綱領,因為醫生對於虛實的判斷,不能有絲毫的錯誤,如果稍有錯誤,危害就會像翻手掌一樣容易,所以越人(扁鵲)才不厭其煩地反覆叮囑。

有人問,《難經》是在向《內經》提出疑問,而《內經》的道理不只這些,為什麼越人只問八十一難呢? 回答說,這是因為老子的道衍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衍生出九,所以九個九就是八十一章。《太玄》以一元為三方,以此衍生出九,而累積成八十一篇。《素問·離合真邪論》有九九八十一篇,用來計算黃鐘的數量。

古書大多以八十一篇作為數量的原因,其實就是源於這裡。雖然文字簡短,但卻涵蓋了很廣的意義,診斷方法、經絡、臟腑、疾病、穴位、針法,無不包括。例如,脈有根本、人有元氣、男人生於寅時、女人生於申時、木的特性是沉、金的特性是浮、金生於巳時、水生於申時、瀉南方的火、補北方的水等等說法,《靈樞》和《素問》中都沒有提到,這些足以補充經典的不足。診斷方法只取寸口並分為三部,簡潔易懂,可以作為不朽的典範。

仔細分析其提問的措辭,稱「經典說」的,大多出自《素問》和《靈樞》這兩部經典,也有一些是這兩部經典中沒有的,可能來自於古代其他醫書。《難經》這本書,實際上與《內經》相互呼應,不能區別看待。如果能潛心研究,探尋其中的含義,即使不能完全了解五臟的病症,也能明白一半以上了。

以上是第六卷,第六十九難到第八十一難,主要討論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