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五十六難

五十六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白話文:

五十六難說:五臟所形成的積聚,各自有名字嗎?是在什麼月份和日期得到的?

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㾬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白話文:

人體肝臟積聚的病症,稱為「肥氣」,它位於左肋部下面,形狀像個倒扣的杯子,有頭有腳,如果長期不治療,會令人咳嗽、嘔吐、哮喘、瘧疾,連續好幾年都治不好,通常是在季夏戊己日發作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肺病會傳給肝臟,肝臟又應該傳給脾臟,季夏時節脾臟當令,脾臟當令時不會受到邪氣的侵害,而肝臟又想把病邪傳回肺臟,但肺臟又不願意接受,所以病邪就停留在肝臟中形成積聚,因此可以知道「肥氣」是在季夏戊己日發作的。

積,蓄也,言血氣不行,積蓄為病,亦由五邪相傳而成也。肥氣者,言其氣之肥盛也。左脅為肝木左升之部,如覆杯者,本大末小,肝木之象也。頭足者,一本二末,木形歧出之義,亦甚言其有形也。咳逆者,足厥陰之別脈,貫膈上注於肺,肝氣上衝於肺,反乘所勝也。㾬瘧即痎瘧,間二日發者是也。

白話文:

:積累的意思,指血氣不暢,積聚成疾,也可能由五邪相互傳染造成。

肥氣 :形容氣血旺盛。

左脅 :屬於肝臟,屬木,升發向上。就像一個倒蓋的杯子,底部小,上面大,呈現肝臟的形態。

頭足 :頭尾分明,兩端分叉,也是木頭形狀的體現,強調其有形。

咳逆 :是足厥陰經的別脈,穿過橫膈膜連接到肺部。肝氣向上衝擊肺部,反被其所勝。

㾬瘧 :即瘧疾,每兩天發作一次。

五臟皆有瘧,在肝則為風瘧,又瘧多發於少陽,而厥陰於少陽為表裡也。病邪入深,連年不已。然何以得之?乃肺病傳肝,傳其所勝也。肝當傳脾,脾土適旺於季夏,土旺力能拒而不受邪,當復反於肺,而肝木又不能勝肺金,故曰不肯受也。邪因無道可行,故留結於肝而成積矣。

白話文:

五臟都會患瘧疾,如果發作在肝臟,就會變成風瘧。而且瘧疾多發於少陽,而厥陰和少陽是表裡關係。病邪深入體內,連續多年發作不止。那麼瘧疾是怎麼得來的呢?是因為肺部的病邪傳給肝臟,傳給它能剋制但又屬相生關係的臟器。肝臟原本應該傳給脾臟,而脾臟屬土,恰好旺盛於夏末(季夏),土旺盛的力量可以抵禦病邪,不讓它入侵。但脾臟又會反過來傳給肺臟,而肝臟屬木,又不能剋制肺臟屬金,所以說肝臟不願意接受病邪。病邪因為沒有路可以走,所以就停留在肝臟,形成積聚。

季夏戊己日得之者,季夏,未土月也。戊己,土日也,月日皆脾土極旺之時,肝木不能剋制,即於是月是日,而得是積也。可見虛則受邪,旺則邪不得入,今人徒事攻積,大失經旨,非其治矣。此章唯出五積之名狀,而不言諸聚者,蓋聚無常處,故無名狀可定也。

白話文:

在初夏戊己日得到的積聚,初夏是未土之月。戊己是土日,這個月這一天都是脾土最旺的時候,肝木無法剋制,所以這個月這一天就會得到積聚。由此可見,虛弱的人容易感受邪氣,旺盛的人邪氣無法侵入。現今的人只知道治療積聚,卻大大違背了經文的旨意,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一章只列出了五積的名狀,卻不談論其聚集的地方,因為積聚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無法確定名狀。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白話文:

心臟積結,稱為「伏梁」,從肚臍往上延伸,大小如手臂,向上到達心下,長時間不癒,會讓人心煩氣悶,在秋天的庚辛日發病。

為何如此說?因為腎臟的病症傳給心臟,心臟應該傳給肺臟,肺臟在秋天當令,當權者不會接受邪氣,心臟又想把病症傳回腎臟,但腎臟不願意接受,因此留在體內形成了積結。所以知道伏梁是在秋天的庚辛日發病的。

伏梁者,伏而不動,橫亙如梁木然,起臍上至心下者,臍上至心下,皆心之分部也。煩心者,火鬱則心煩也。然何以得之?乃腎病傳心,傳其所勝也。心當傳肺,肺金當秋適旺,金旺力能拒而不受邪,應復反於腎,而心火又不能勝腎水,故曰不肯受也。邪留結於心而成積,以秋庚辛日得之者,秋當申酉金月,而庚辛金日也。

金旺之月日,心火不能剋制,即於是月是日而得是積也。

白話文:

伏梁:邪氣伏而不動,橫亙在人體內部,就像橫樑一樣。它的位置從肚臍上到心口下,因為肚臍以上到心口下都是心的範圍。

煩心:火氣鬱積,就會心煩。但為什麼會得煩心病?是由於腎臟有病,病邪傳到了心,傳到了它能夠剋制的地方。

心應該把病邪傳到肺,按照五行的規律,肺屬金,秋天金旺,金旺盛的力量可以抵禦病邪,讓病邪回去腎臟。但心裡的火氣又不能剋制腎裡的水氣,所以說心不願意接受。

病邪停留在心臟,變成積聚。如果是在秋天庚辛日得的病,因為秋天應該是金旺的申酉月,但偏偏是庚辛金日。

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經筋篇曰:手少陰之筋,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成伏梁吐膿血者,死不治。是《靈樞》兩章,皆心病有餘之積,雖未明言病狀,其義則同。若《素問·腹中論》曰:病有少腹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里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挾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

白話文: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心的脈搏緩弱為伏梁,在心下上下移動,時常吐血。《經筋篇》中說:手少陰經筋出了問題,會導致內急,心承擔著伏梁,下行到肘網,如果形成伏梁吐出膿血的,就會死亡無法救治。這兩章《靈樞經》的內容,都指出了心病過剩積聚的情況,雖然沒有明確說明病症,但是意思是一樣的。而《素問經·腹中論》中說:這種病會出現在少腹上下左右,病名叫做伏梁,裡面有很多膿血,位於腸胃之外,無法治癒,治療時每次切按都會導致死亡。這種病的下部會因為陰氣而產生膿血,上部會壓迫胃脘,在胃脘內生出癰疽,這是一種久病難治的病症。

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此病陽邪聚於血分,致氣失輸轉之機,非臟陰氣結之積也。以其在少腹四旁太衝部分,陽毒之邪,聚而為膿為血,下行必薄陰中,便下膿血,上行迫胃脘膈膜間而生內癰,此論陽毒之伏梁也。又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澀之病。此病風邪根聚於中,故環臍而痛,臍為人身之樞,樞病則不能斡旋陰陽之氣,故周身皆腫。

白話文:

如果膿腫位置在肚臍上方,稱為「逆」,在肚臍下方稱為「從」。這種病是因為陽邪聚集在血液裡,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並不是臟腑陰氣凝結造成的。

膿腫通常發生在少腹部四周的太衝穴附近,陽毒之邪聚集後化成膿血,往下行會穿破陰部,排膿血;往上行會壓迫到胃脘膈膜,形成內癰。這就叫陽毒伏梁。

另外一種情況是:身體的髀股(大腿)和胻(臀部)都腫脹,圍繞著肚臍疼痛,這叫「伏梁」。這種病是因為風邪根源在於大腸,流竄到肓,而肓的原位在肚臍下方,所以圍繞著肚臍疼痛,而且不能亂動,一動就會變成「水溺澀」的疾病。這種病是因為風邪根源聚集在身體中間,所以圍繞著肚臍疼痛。肚臍是人體的樞紐,樞紐有病,陰陽氣血就無法調節,所以全身都腫。

設妄攻風氣,鼓動其水,水溢於上,則小便為之不利,此論風毒之伏梁也。是其名雖同,其證其治則異,若伏梁不辨乎風根,其不見誚於雞峰難矣。

白話文:

如果錯誤地認為是風氣所致,而強行祛風,就會驅動體內的水氣,水氣上溢,就會導致小便不利。這就是中醫典籍《伏梁》所論述的風邪侵襲導致的水氣停滯。雖然名為「伏梁」,但證狀和治療方法卻不同。如果將伏梁誤認為是風邪所致,那麼必然會受到中醫大師雞峯的批評。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癉,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白話文:

脾臟積聚成塊,稱為痞氣,位於胃部,面積像個大盤子,長時間不癒合,會導致四肢蜷曲、發黃消瘦、飲食不能轉化為肌肉,在冬天壬癸日發作。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肝臟的疾病會傳給脾臟,脾臟又應該傳給腎臟,腎臟在冬天最旺盛,王者不接受邪氣,脾臟又想把邪氣傳回肝臟,但肝臟不願意接受,因此殘留結聚而形成積塊。所以知道痞氣是在冬天壬癸日發作。

痞者,否也,天地不交而為否,言痞結而成積也。脾位中央,土之象也,故積在胃脘,覆大如盤。睥主四肢,邪氣壅聚,正氣不運,故四肢不收。脾有濕滯,則色徵於外,故皮膚爪目皆黃而成癉,但黃癉之因甚繁,然皆不離乎脾與濕也。脾主肌肉,今脾有積,不能布津液,則所入飲食,而不為肌膚也。

白話文:

痞證,就是「否證」,天地相隔謂之否,指病邪結聚成塊。脾臟位於身體中央,屬土,因此病邪會停積在胃部,形狀像圓盤一樣大。脾臟主管四肢,如果邪氣淤積,正氣無法運行,就會導致四肢不收。此外,脾臟有濕氣滯留,就會在體表形成色徵,因此皮膚、指甲和眼睛都會發黃變病。不過,導致發黃變病的原因很多,但都與脾臟和濕氣有關。脾臟主肌肉,如果脾臟有積滯,無法輸布津液,那麼攝入的食物就不能滋養肌肉。

然何以得之?乃肝病傳脾,傳其所勝也。脾當傳腎,腎水當冬適旺,水旺力能拒不受邪,欲復反於肝,而脾土又不能勝肝木,故曰不肯受也。邪留結於脾而成積。以冬壬癸日得之者,冬當亥子水月,而壬癸水日也,水旺之月日,脾土不能剋制,即於是月是日,而得是積也。

白話文:

那為什麼會患上這個病呢?是因為肝臟的病傳染給了脾臟,傳染給了它所剋制的對象。脾臟本該將病傳染給腎臟,腎臟的水行之氣在冬天正好旺盛,水行之氣旺盛,有能力拒絕不接受邪氣,本想再將邪氣傳染回肝臟,但脾臟的土行之氣不能剋制肝臟的木行之氣,所以說不肯接受。邪氣停留在脾臟裡,凝結起來形成積塊。在冬天壬癸日患上的,因為冬天正是亥子水月,而壬癸是水日,水行之氣旺盛的年月日,脾臟的土行之氣無法剋制,於是就在這個年月日,得了這個積塊。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白話文:

肺部積聚的症狀稱為「息賁」,位於右肋下方,形狀像個杯子大小。如果長時間沒有治好,會讓人忽冷忽熱,喘咳,導致肺部壅塞,通常在春天的甲乙之日發作。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心臟的疾病傳到了肺部,肺部應將疾病傳給肝臟,但肝臟在春天正是旺盛的時候,不會接受病邪,而肺部想把病邪再傳迴心臟,心臟也不肯接受,所以積聚在肺部形成息賁。因此,得知息賁通常在春天的甲乙之日發作。

賁,古通奔。息賁者,言氣息賁迫也。右脅下為肺金右降之分部,灑淅寒熱者,肺主皮毛也。壅,癰,古通。肺病則喘咳,甚則發為肺癰。《素問·大奇論》曰:肺之壅,喘而兩胠滿者是也。然何以得之?乃心病傳肺,傳其所勝也。肺當傳肝,肝木當春適旺,木旺力能拒而不受邪,復欲反於心,肺金又不能勝心火,故曰不肯受也。

白話文:

「賁」和「奔」古時候相通。這裡的「息賁」指的是氣息急促的樣子。右脅下是肺金右降的部位,灑淅寒熱是因為肺主宰著皮毛。

肺病就會咳喘,嚴重會發展成肺癰。《素問·大奇論》中說:肺癰的症狀是喘息,兩側肋骨下滿脹。

但是為什麼會得肺癰?這是因為心病傳到了肺,傳給它所剋制的部位。肺應該傳給肝,肝木在春季正當旺盛,木旺則有能力抵禦外邪,不接受邪氣。肺金又不能勝過心火,所以說不肯接受(邪氣)。

邪留結於肺而成積,以春甲乙日得之者,春當寅卯木月,而甲乙木日也,木旺之月日,肺金不能剋制,即於是月是日而得是積也。

白話文:

當邪氣長期滯留在肺部,形成積聚,如果在春天的甲、乙日感染,正值春天的寅、卯兩個木旺之月,而甲、乙又是木日,在木旺之月日,肺金無法剋制木氣,因此就會在這個月和這一天感染積聚。

按:《靈樞·經筋篇》曰:手心主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此言手心主之筋,循脅腹,散胸中,下結於胃脘之賁門間,其病當筋之過接處為轉筋,而前及胸痛,散於胸中,結於賁門,故曰息賁。又曰:太陰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

白話文:

根據《靈樞經筋篇》記載:由手心出發的主筋,如果出了問題,會導致以下症狀:

  • 支轉筋:筋絡過接的地方抽筋。
  • 前及胸痛:胸部疼痛。
  • 息賁:呼吸困難。

這說明手心主筋循著脅腹,散佈在胸部,下連到胃的賁門之間。當這條筋出問題時,會導致筋絡過接處抽筋,並會進一步影響胸部,導致胸痛,最後可能導致賁門問題,出現呼吸困難。

另外,太陰筋(即脾經)出問題時,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 支轉筋:筋絡過接的地方抽筋。
  • 痛甚則成息賁:疼痛劇烈時,會出現呼吸困難。
  • 脅急:肋間痛。
  • 吐血:咳血。

此言手太陰之筋,散貫於賁門間,其病當筋之所過者為支度轉筋,而痛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蓋十二經筋合陰陽六氣,氣逆則為喘急息奔,血隨氣奔,則為吐血也。《素問·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此二陽者,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也。

白話文:

意思是說手太陰經的筋脈,分佈在胸廓之間。當它出現問題時,就會在經脈經過的地方引起攣急疼痛,稱為「支度轉筋」。如果疼痛劇烈,就會導致呼吸困難、胸脅疼痛、吐血。因為十二經筋融合了陰陽六氣,氣逆就會引起喘息急促,氣血一起奔湧,就會導致吐血。《素問·陰陽別論》中說: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疾病,會導致心脾失調,出現隱痛、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再發展下去會導致消瘦(風消)、呼吸困難(息賁)。到了這一步,就無法治癒了。

病發於心脾者。其始必有得於隱曲之事,於是思則氣結,鬱而為火,致損心營,心營既損,脾少生扶,則健運失職,飲食漸減,胃陰益虧;夫人身之精血,全賴後天穀氣榮養,今谷津日竭,鬱火內焚,是以男子少精,女子不月,血液日見乾枯,而大腸之傳道亦病,胃燥生火,火盛風生,則消爍肌肉,水精耗盡,金失其源,腎氣不納,逆傳於肺,致有喘息奔迫不治之證。此三者,似是而實非,不容不辨。

白話文:

病症發生在心脾。最初必定是有隱密難言的事,所以思考時氣會鬱結,鬱結會化為火,導致心臟營血受損。心臟營血受損後,脾臟得不到滋養,運化功能失常,飲食逐漸減少,胃陰越來越虛弱。

人的精血完全依賴後天的飲食滋養,現在飲食減少,內在鬱火焚燒,所以男性精子少,女性月經不調,血液越來越乾枯,而大腸傳導功能也出現問題。胃燥生火,火盛風生,肌肉消瘦,水精耗盡,肺臟受損,腎氣不能儲藏,逆傳到肺部,就會出現喘息、奔走不息且無法治癒的症狀。

這三個症狀,看似是某一臟腑的問題,實際上卻不然,不能不加以辨別。

奇病論帝曰:病脅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此與本篇差同。藥難獨治,必兼導引之功,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如果一個人經常感到兩肋脹滿、氣逆上湧,這種情況持續兩三年都不見好轉,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種病叫做『息積』。這種病不會影響進食,也不適合用灸法或針刺治療。要治療這種病,需要配合導引術和藥物治療,單靠藥物是無法治癒的。這與本篇所提到的其他疾病不同,藥物很難單獨治癒,必須結合導引術才能奏效,這一點必須牢記。」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是五積之要法也。

白話文:

腎臟的積塊,稱為賁豚,發作於下腹部,向上到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位置時而往上時而往下,長時間不癒會讓人氣喘、骨頭萎靡、呼吸微弱,在夏季丙丁日容易發作。為何這樣說?脾臟病變傳到腎臟,腎臟本應傳到心臟,但夏季是心臟旺盛的季節,因此心臟不會受到病邪侵犯。腎臟又想把病邪傳回脾臟,但脾臟不願意接受,所以積塊就停留凝結成賁豚。由此可知,賁豚在夏季丙丁日容易發作。這也是五積治療的關鍵要法。

賁豚者,其狀如豚之奔突,以豚性躁動故也。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者,少腹,腎之分部,由少腹上衝至心下而止,上下無定時也。喘逆者,足少陰之支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腎氣上衝故也。腎主骨,故骨痿。腎不能納氣,故少氣也。然何以得之?乃脾病傳腎,傳其所勝也。

白話文:

賁豚:症狀像豬仔奔突。因為豬的性情躁動。發生於少腹,上升到心下,少腹是腎的分部,從少腹向上衝到心下而停止,上下沒有固定的時辰。喘逆:足少陰經的支脈,從肺臟出來聯繫到心臟,注於胸中,是腎氣上衝造成的。腎臟主導骨骼,所以骨瘦弱。腎臟不能納氣,所以氣息少。然而為何會得這個病?是因為脾臟的疾病傳到腎臟,傳染到它所勝的部位。

腎當傳心,心火當夏適旺,火旺力能拒而不受邪,當復反於脾,而腎水又不能勝脾土,故曰不肯受也。邪留結於腎而成積,以夏丙丁日得之者,夏當己午火月,而丙丁火日也,火旺之月日,腎水不能剋制,即於是月是日而得是積也。

白話文:

腎臟本該承接心臟的火氣,在夏天心火就會旺盛,火旺就能抵禦外邪。心火又會流轉到脾臟,但腎臟的水氣無法勝過脾臟的土氣,所以說腎臟不願意接受心火。外邪就停留在腎臟中,形成積聚。

在夏天丙丁日感染外邪的,丙丁日對應夏天的己午火月和丙丁火日。在火旺的月份和日子,腎水無法剋制心火,因此在這個月份和日子的時候會形成積聚。

按:《傷寒論·太陽篇》曰: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因發汗虛其心液,臍下悸者,欲動而上奔也,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保心而制水也。又曰: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此言發汗既傷其血液,復用燒針令其汗,是又傷其血脈矣。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出汗過後,肚臍下方出現悸動的感覺,這是奔豚氣即將發作的徵兆。因為出汗會耗傷心氣,肚臍下悸動,表示欲動向上衝,因此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保護心氣,抑制水氣。另外,《傷寒論》還說:出汗過後,使用燒熱的針灸讓患者再次出汗,由於針灸處受到寒氣,導致局部出現硬塊並發紅,這時必定會發作奔豚氣,氣息從小腹衝向心臟。這是因為出汗已經損傷了患者的氣血,再用燒針讓其出汗,進一步損傷了其氣血所致。

血脈受傷,則心氣虛,加以寒凌心火,故核起而赤,心虛氣浮,則腎氣乘而上奔,故灸核上各一壯,以通泄其經氣,更與桂枝加桂湯,散寒邪以補心氣也。此兩節論外感誤治之證,與積久而成者有間。《金匱要略》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此言肝膽因驚駭為病,木者,水之子也,子病發驚,母亦隨而上奔也。餘三病亦因驚發而得,非奔豚,不為詳解。

白話文:

當經脈受傷時,心氣就會虛弱,加上寒氣侵襲心火,因此舌頭會長出紅色斑塊。而心虛氣浮時,腎氣就會趁勢往上衝,所以我們需要在舌頭上各灸一壯,以疏通經氣。此外,還可以服用桂枝加桂湯,來驅散寒邪,補益心氣。這兩段文字討論了外感錯誤治療的症狀,與長期形成的症狀有所區別。

《金匱要略》中記載:「疾病有奔豚、吐膿、驚怖、火邪這四種類型,都是由驚嚇引起的。」這裡所說的,就是指肝膽因為驚嚇而發病。木屬肝膽,是水的兒子。兒子發驚,母親(腎)也會跟著往上衝。其餘三種疾病也是因為驚嚇而得,但除了奔豚以外,就不做詳細的說明瞭。

又師曰:奔豚病從少腹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此因驚則傷心,恐則傷腎,心腎水火之氣虛,而不能互相交感,則腎之虛邪,反乘心之虛而上奔矣。故總其治曰: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觀《金匱》兩條,與本經之義相近,然同因驚得,而有肝膽心腎之異。

況外感積聚之不同,是受病之因,傳變之理,不可不察,豈獨奔豚一證為然。

白話文:

老師又說:奔豚病(心臟病)從小腹上升到咽喉,發作劇烈直至瀕臨死亡,又緩解下來,都是因為驚嚇恐懼造成的。這是因為驚嚇會傷害心,恐懼會傷害腎,心腎水火之氣虛弱,不能相互作用,於是腎裡的虛邪之氣反而趁著心的虛弱而往上衝。所以總體的治療方法是:如果奔豚病氣上衝胸腹,導致胸腹疼痛、寒熱往來,就使用奔豚湯來治療。在《金匱要略》中看到了兩條記載,與本經的道理相近,但同因驚恐所致,卻有肝膽心腎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