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四 (2)
卷四 (2)
1. 五十難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此承上文五臟五邪之病,而辨其生克之義也。病有虛邪者,如心臟屬火,其病邪從肝木傳來,木生火,則木位居火之後,是生我者,邪挾生氣而來,雖進而易退,故曰從後來者虛邪也。病有實邪者,如心屬火,其病邪從脾土傳來,火生土,則土位居火之前,是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剋,其勢必盛,故從前來者實邪也。
病有賊邪者,如心屬火,其病邪從腎水傳來,水剋火,心受克而不能勝,臟氣本已相制,而邪氣挾其力而來,殘削必甚,故曰從所不勝來者,賊邪也。病有微邪者,如心屬火,其邪從肺金傳來,火剋金,金受克而火能勝,臟氣既受制於我,則邪氣亦不能深入,故曰從所勝來者,微邪也。正邪者,如心臟止有自感之邪,而無他臟干克之邪者是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舉心為例,以發明上文之義也。中風,肝木之邪也。得之,言因中風而心得病也。肝邪乘心,是從後來者,故曰虛邪。傷暑得之,為心臟自病,故曰正邪。飲食勞倦得之,脾邪乘心,是前來者,故曰實邪。傷寒得之,肺乘心,從所勝來者,故曰微邪。中濕得之,腎邪乘心,從所不勝來者,故曰賊邪。餘臟可類推,此病傳五臟之生克也。
白話文:
五十難提出:疾病有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這五種,要如何區分它們呢?
答案是:從後面傳來的邪氣是虛邪,從前面傳來的邪氣是實邪,從無法戰勝的臟腑傳來的邪氣是賊邪,從可以戰勝的臟腑傳來的邪氣是微邪,自身臟腑產生的疾病是正邪。
這是承接上文關於五臟五種邪氣的病理,進一步解釋它們之間相生相剋的道理。所謂虛邪,例如心臟屬火,病邪是從肝木傳來的,木生火,木在火的後面,這種像是被扶持而來的,雖然來勢洶洶但容易消退,所以說從後面來的邪氣是虛邪。所謂實邪,例如心臟屬火,病邪是從脾土傳來的,火生土,土在火的前面,是接收火的氣,它的力量正旺盛,還會反過來影響心,所以氣勢強盛,因此說從前面來的邪氣是實邪。
所謂賊邪,例如心臟屬火,病邪是從腎水傳來的,水剋火,心臟被剋制而無法戰勝,臟腑的氣本來就互相制約,邪氣又挾帶著這種力量而來,傷害必定很嚴重,所以說從無法戰勝的臟腑來的邪氣是賊邪。所謂微邪,例如心臟屬火,病邪是從肺金傳來的,火剋金,金被剋制,火可以戰勝它,臟腑的氣既然被我所控制,邪氣也無法深入,所以說從可以戰勝的臟腑來的邪氣是微邪。所謂正邪,是指心臟只有自身感受到的邪氣,沒有其他臟腑影響而產生的邪氣。
要如何說明呢?假設心臟生病,因為中風而得到的病,是虛邪;因為中暑而得到的病,是正邪;因為飲食勞累而得到的病,是實邪;因為受寒而得到的病,是微邪;因為潮濕而得到的病,是賊邪。
這裡以心臟為例子,說明上文的道理。中風,是肝木的邪氣。得到中風,是指因為中風而導致心臟生病。肝邪侵入心臟,是從後面來的,所以說是虛邪。因為中暑而生病,是心臟自身產生的疾病,所以說是正邪。因為飲食勞累而生病,是脾土的邪氣侵入心臟,是從前面來的,所以說是實邪。因為受寒而生病,是肺金侵入心臟,是從可以戰勝的臟腑來的,所以說是微邪。因為潮濕而生病,是腎水的邪氣侵入心臟,是從無法戰勝的臟腑來的,所以說是賊邪。其他臟腑可以依此類推,這是在說明疾病在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
2. 五十一難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得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腑者,陽也,臟者,陰也。腑為陽,陽病則熱勝,故飲食衣服居處,皆欲就寒而遠熱也。陽主動而散,以應乎外,故欲得見人也。臟為陰,陰病則寒勝,故飲食衣服居處,皆欲就溫而遠寒也,陰主靜而藏,以應乎內,故閉戶獨處,惡聞人聲也。此統論臟腑陰陽大義,故與陽明脈解篇陽明病惡人與火,指一經熱甚而煩惋者,有間也。
白話文:
第五十一難說:病人有的喜歡溫暖,有的喜歡寒冷;有的喜歡見人,有的不喜歡見人,這些情況各有不同,請問這些病分別是在哪個臟腑呢?
回答是:病人喜歡寒冷,而且喜歡見人的,病在腑;病人喜歡溫暖,而且不喜歡見人的,病在臟。為什麼這樣說呢?腑屬於陽,陽性病症會喜歡寒冷,也喜歡見人;臟屬於陰,陰性病症會喜歡溫暖,也喜歡關起門來獨處,不喜歡聽到人的聲音。所以可以藉此區分臟腑的疾病。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腑屬於陽,臟屬於陰。腑是陽,陽性病症就會發熱,所以飲食、穿衣、居住都喜歡寒冷而遠離熱。陽主動而向外發散,所以喜歡見人。臟是陰,陰性病症就會發冷,所以飲食、穿衣、居住都喜歡溫暖而遠離寒冷。陰主靜而向內收斂,所以喜歡關起門來獨處,不喜歡聽到人的聲音。這段話總體論述了臟腑陰陽的大意,所以和《陽明脈解篇》中陽明病厭惡見人及火的情況,是有區別的,那裡指的是單一經脈熱盛而感到煩躁。
3. 五十二難
五十二難曰:腑臟發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
然: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彷彿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臟為陰,陰主靜,故止而不移也。腑為陽,陽主動,故上下流行也。彷彿,無形質也。賁響,動而有聲也。居無常處者,忽上忽下,即流行之謂也。臟病腑病,其根本不同者如此。
白話文:
第五十二難提到:臟腑發生疾病,它們的根本是一樣的嗎?
答案是:不一樣。它們的不同之處在哪裡呢?
答案是:臟的疾病,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不會移動,病灶不會離開它所在的位置;腑的疾病,則會像氣體在腹中鼓動發出聲響,並且會上下移動流竄,居留的地方沒有固定。因此可以藉由這個現象知道臟和腑的根本是不同的。
臟屬於陰,陰主靜,所以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不會移動。腑屬於陽,陽主動,所以會上下移動流動。所謂「彷彿」,是指沒有實質形體的感覺。所謂「賁響」,是指移動時會發出聲響。所謂「居無常處」,是指忽上忽下,就是流動的意思。臟的疾病和腑的疾病,它們的根本不同之處就是這樣。
4. 五十三難
五十三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
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
七傳者,依序傳其所勝所克之臟也。如心病傳肺,是火剋金也。肺又傳肝,是金剋木也。肝又傳脾,是木剋土也。脾又傳腎,是土剋水也。腎復傳心,是水剋火也。心又欲傳肺,是七傳矣。一臟不能再受邪傷,則死矣。呂廣以(七)當作(次)字之誤,與下間字方相合,其說亦通。
蓋心病六傳,由腎至心,心臟不能復傳至肺也。其一臟不再傷者,是指心之不任再傷於第七傳而死也。此即《素問·標本病傳論》諸病以次相傳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之義。
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竟而復始,如環之無端,故曰生也。
間臟者,間一臟傳其所生也。如心欲傳肺,而脾者肺之母,心之子,中間間此一臟,不傳所克也。假令心病傳脾,是間肺所勝之臟,為火生土也。脾病傳肺,是間腎所勝之臟,為土生金也。肺病傳腎,是間肝所勝之臟,為金生水也。腎病傳肝,是間心所勝之臟,為水生木也。
肝病傳心,是間脾所勝之臟,為木生火也。心病又復傳脾,則病自已,此子母相傳而生也。
白話文:
[五十三難] 說:經典說「病邪傳遞七次就會死,間隔臟腑傳遞則能活」,這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是:所謂的「七傳」,是指病邪傳遞到它所能剋制的臟腑。而「間臟」,是指病邪傳遞到產生它的臟腑,也就是其子臟。為什麼這樣說呢? 舉例來說,假設心臟生病,病邪傳到肺,肺又傳到肝,肝又傳到脾,脾又傳到腎,腎又傳回心,這樣每個臟腑只被病邪侵擾一次,所以說「七傳就會死」。
所謂的「七傳」,是依照相剋的順序傳遞病邪。比如心臟的病邪傳到肺,這是火剋金;肺的病邪傳到肝,這是金剋木;肝的病邪傳到脾,這是木剋土;脾的病邪傳到腎,這是土剋水;腎的病邪又傳回心,這是水剋火。心臟的病邪如果又要傳到肺,就已經是第七次傳遞了。因為一個臟腑不能再次受到病邪的侵擾,所以就會死亡。有人認為「七傳」的「七」字應該是「次」字的誤寫,這樣與後面「間」字的意思才相符,這種說法也是說得通的。
因為心臟的病邪傳了六次,從腎回到心,心臟就不能再將病邪傳到肺了。所謂的一個臟腑不能再次受傷,是指心臟無法承受第七次傳遞的病邪而導致死亡。這就如《素問·標本病傳論》所說的,疾病按照順序傳遞,都有死亡的期限,不可以針刺治療的道理。
所謂的「間臟」,是指病邪傳遞到產生它的臟腑。舉例來說,假設心臟生病,病邪傳到脾,脾又傳到肺,肺又傳到腎,腎又傳到肝,肝又傳回心,這樣就像子母相傳,循環不已,像圓環一樣沒有盡頭,所以說能夠活下來。
所謂的「間臟」,是指間隔一個臟腑,將病邪傳遞到產生它的臟腑。比如心臟本來要將病邪傳到肺,但因為脾是肺的母親,又是心的兒子,所以中間隔著脾這個臟腑,就不會傳到被心剋制的肺。假設心臟生病,病邪傳到脾,這就是間隔了被肺所剋制的臟腑,因為火生土的關係。脾的病邪傳到肺,是間隔了被腎所剋制的臟腑,因為土生金的關係。肺的病邪傳到腎,是間隔了被肝所剋制的臟腑,因為金生水的關係。腎的病邪傳到肝,是間隔了被心所剋制的臟腑,因為水生木的關係。
肝的病邪傳到心,是間隔了被脾所剋制的臟腑,因為木生火的關係。心臟的病邪又再傳回脾,這樣病就好了,這就是子母相傳而能活的道理。
5. 五十四難
五十四難曰:臟病難冶,腑病易治,何謂也?
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臟同法也。
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若傳其所生,亦易治也。腑病所以易治者,傳其所生也,若傳其所勝、亦難治也。蓋其義以臟病深,腑病淺,分其難易耳。然亦不可拘,故曰與七傳間臟同法也。
白話文:
第五十四難說:臟腑的疾病,臟病難以治療,腑病容易治療,這是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臟病之所以難治,是因為它的病邪會傳到它所剋制的那個臟器;而腑病容易治療,是因為它的病邪會傳到它所生的那個臟器。這和《傷寒論》中說的「七傳間臟」的道理是一樣的。
臟病之所以難治,是因為它會傳到所剋制的臟器,如果傳到所生的臟器,就容易治療了。腑病之所以容易治療,是因為它會傳到它所生的那個臟器,如果傳到所剋制的臟器,就難以治療了。總體來說,是因為臟病比較深,腑病比較淺,所以才區分治療的難易程度。但是也不能拘泥於此,所以說這和《傷寒論》中「七傳間臟」的道理是一樣的。
6. 五十五難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積者,五臟所生,臟屬陰,陰邪漸積而成,故曰積。陰主靜,故沉伏不離其處,乃臟陰氣結為病,而或兼乎血,故其部上下左右,其形大小長短,皆可循而按之也。聚者,六腑所生,腑屬陽,陽邪漸聚而成,故曰聚。陽主動,故浮動而無定處,乃純乎氣凝滯而不散,故其部無定位,其體無定形。
而上下左右,流行無常也,此陰陽積聚之所由分,與五十二難當是一章,或前後錯簡耳。
白話文:
第五十五難提到:疾病有「積」和「聚」兩種,要如何區分它們呢?
回答是:「積」屬於陰氣,「聚」屬於陽氣。所以陰氣會往下沉伏,陽氣會往上浮動。氣的積累就稱為「積」,氣的聚集就稱為「聚」。因此,「積」是由五臟產生的,「聚」是由六腑形成的。「積」屬於陰氣,它剛開始發病時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上下有一定的起止,左右也有一定的範圍;而「聚」屬於陽氣,它剛開始發病時沒有固定的根源,上下沒有固定的停留位置,疼痛也沒有固定的地方,這就叫做「聚」。所以可以用這些來區分「積」和「聚」。
「積」是由五臟產生的,五臟屬於陰,陰邪逐漸積累而形成,所以叫做「積」。陰主靜,所以會沉伏在某個地方不動,這是臟腑的陰氣結滯形成的疾病,有時可能還會伴隨血瘀的現象,所以它的部位、大小、長短都可以按壓摸到。「聚」是由六腑產生的,六腑屬於陽,陽邪逐漸聚集而形成,所以叫做「聚」。陽主動,所以會浮動而沒有固定的位置,這是純粹的氣凝滯而不散,所以它的部位沒有固定的位置,形狀也沒有一定的樣子。
它會在身體的上下左右流動,沒有固定的方向。這就是陰陽的「積」和「聚」的分別,這段內容應該和第五十二難屬於同一章節,可能是因為竹簡編排順序錯誤才被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