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四十三難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此《靈樞·平人絕谷篇》文,言人之臟腑形骸,精神氣血,皆借水穀以資養生,水穀絕則形與氣俱絕矣。平常無病之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日夜消化,止留三斗五升。人一日食五升,考《後漢書·南蠻傳》曰:人稟五升。注:古升小,故曰五升也。若七日不飲食,其所留之水穀盡,則精氣津液皆盡,故死。

然病人不飲食,七日不死者,以水穀留積故也,蓋留積則為病矣。

白話文:

第四十三難提到:人如果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

解釋是這樣的:人的胃裡通常會存留兩斗的穀物,以及一斗五升的水。所以正常人每天會上兩次廁所,每次排出二升半,一天總共排出五升。這樣算起來,七天就會排出五七三十五,也就是三斗五升。等到胃裡存留的水和穀物都排空了,就會死亡。所以正常人不吃不喝,七天就會死亡,是因為身體裡的水、穀物以及津液都耗盡了,就會導致死亡。

這段文字出自《靈樞·平人絕谷篇》,說明人的臟腑、形體、精神、氣血,都需要依靠水穀來滋養維持生命。一旦水穀斷絕,形體和氣就會一同衰竭。平常沒有生病的人,胃充滿時腸道會空虛,腸道充滿時胃會空虛,日夜不斷消化,最終只會留下三斗五升的量。人一天要吃五升的食物,根據《後漢書·南蠻傳》記載:「人稟五升」。註解說:古代的升比較小,所以說五升。如果七天不吃不喝,身體裡存留的水和穀物就會耗盡,精氣和津液也會耗盡,所以就會死亡。

然而,生病的人不吃不喝,七天卻不會死,是因為身體裡還留存著積存的水穀,但這些積存的水穀本身就是病態的表現。

2. 四十四難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沖者,通要之地。門者,戶也。此承上文食飲之入,稽其通行之門徑也。唇為飛門者,飛,古與扉通,扉,戶扇也。蓋齒為戶門,唇為之扇,故曰扉門。《靈樞·憂恚無言篇》曰:唇者,音聲之扇也,此即其義。會厭為吸門者,會厭為物之所會聚,又能掩閉,勿使誤入也。吸者,吸納處也,言為五臟聲音之出入,呼吸之門戶也。

胃為賁門者,胃能聚物如倉廩,故曰太倉。賁,猶奔也,賁門在胃上口,言物入於胃,疾奔而下太倉也。胃之下口接小腸處曰幽門,言深隱之地,與上下出入處至遠也。大腸小腸會為闌門者,會,合也。小腸之下,大腸之上,相接處分闌精血糟粕,各有所歸也。下極為魄門者,魄門即肛門也。

魄,古與粕通。《莊子·天道篇》曰:古人之糟魄已夫?言食飲至此,精華已去,止存形質之槽粕,故曰魄門也。此七者,皆食飲出入,衝要之道路也。

白話文:

第四十四難說:所謂的七衝門在哪裡呢?答案是:嘴唇是飛門,牙齒是戶門,會厭是吸門,胃是賁門,胃的下口是幽門,大腸和小腸的交會處是闌門,最下端的出口是魄門,所以稱為七衝門。

所謂的「衝」,是指重要的通道位置。「門」,指的是出入口。這裡承接上文所說的飲食進入人體,探討食物通行時所經過的門徑。說嘴唇是飛門,是因為「飛」字,古時候和「扉」字相通,「扉」就是門扇的意思。牙齒是戶門,嘴唇就像是這扇門的門扇,所以說嘴唇是飛門。《靈樞·憂恚無言篇》說:「嘴唇是發出聲音的門扇」,就是這個意思。會厭是吸門,因為會厭是物質會聚的地方,而且能夠閉合,避免食物錯誤地進入氣管。所謂的「吸」,指的是吸入之處,意思是說這裡是五臟聲音的出入,也是呼吸的門戶。

胃是賁門,是因為胃能夠像倉庫一樣儲存食物,所以稱為太倉。「賁」字,有奔跑的意思,賁門在胃的上口,指的是食物進入胃時,快速地奔向太倉。胃的下口連接小腸的地方稱為幽門,意思是這個地方深藏隱蔽,而且是上下出入口最遠的位置。大腸和小腸的交會處稱為闌門,「會」就是結合的意思。小腸的下方,大腸的上方,兩者交會的地方區分精血和糟粕,使它們各自歸於應去之處。最下端的出口是魄門,魄門就是肛門。

「魄」字,古時候和「粕」字相通。《莊子·天道篇》說:「古人的糟粕都已經沒有了嗎?」指的是飲食到了這裡,精華已經被吸收,只剩下物質的殘渣,所以稱為魄門。這七個地方,都是飲食出入、重要的通道。

3. 四十五難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

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人身臟腑筋骨髓血脈氣,此八者,皆有會合之穴,若熱病在於內,則於外取其所會之穴,以去疾也。太倉屬任脈,即中脘穴也,在臍上同身寸之四寸,六腑取稟於胃,故為腑會。季脅屬足厥陰,即章門穴也,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為脾之募,五臟取稟於脾,故為臟會。陽陵泉屬足少陽,足少陽之筋,結於膝外廉,即此穴也,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外廉陷中,又膽與肝表裡,肝者筋之合,故為筋會。

絕骨即枕骨,名玉枕穴,在絡卻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挾腦戶旁一寸三分,屬足太陽膀胱,與腎合,腎主骨,腦為髓海,乃腎精所生,故為髓會,絕字疑是簡誤。或云:絕骨屬足少陽,一名陽輔,在外踝上同身寸之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諸髓皆屬於骨,少陽主骨,凡物極則反,骨絕於此,而少陽生之,故髓會於絕骨也,於義亦通。

膈俞屬足太陽,在項後第七椎去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在中焦之分,心俞下,肝俞上,心統血,肝藏血,能化精微而為血之地,故為血會。大杼屬足太陽,在項後第一椎下,去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為衝脈之俞。《靈樞·動輸篇》曰:衝脈與腎之大絡,起於腎下,蓋腎主骨,膀胱與腎合,故為骨會。

太淵屬手太陰,在掌後陷中,即寸口也,肺朝百脈,故為脈會。三焦外,謂在焦膜之外,兩乳內,謂兩乳之中,任脈之所過,即膻中穴也,在玉堂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靈樞·海論篇》曰:膻中為氣之海,故為氣會。此八會,《內經》無考,然其義甚精,必古醫經之語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提到人體有八個重要的會穴,請問指的是哪些穴位?

答案是:腑的會穴是太倉(中脘穴),臟的會穴是季脅(章門穴),筋的會穴是陽陵泉,髓的會穴是絕骨(玉枕穴或陽輔穴),血的會穴是膈俞,骨的會穴是大杼,脈的會穴是太淵,氣的會穴是三焦外、兩乳之間的膻中穴。如果熱病發生在體內,就應該選取這些會穴來治療。

人體的臟腑、筋、骨、髓、血、脈、氣這八個方面,都有各自匯聚的穴位。如果體內有熱病,可以選取體表上這些相應的會穴,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太倉(中脘穴)屬於任脈,位於肚臍上方四寸,六腑的功能都與胃有關,所以稱為腑的會穴。季脅(章門穴)屬於足厥陰肝經,位於側腹部、大橫穴外側、肋骨邊緣,是脾的募穴,五臟的功能都與脾有關,所以稱為臟的會穴。陽陵泉屬於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的筋結在膝蓋外側,這個穴位就在膝蓋下方一寸外側的凹陷處,膽和肝互為表裡,肝又主筋,所以稱為筋的會穴。

絕骨(玉枕穴)就是枕骨,也叫玉枕穴,位於後腦部,在絡卻穴後方一寸五分,靠近腦戶穴旁邊一寸三分,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與腎相通,腎主骨,腦是髓海,由腎精生成,所以稱為髓的會穴。這裡提到的「絕」字可能是簡寫或錯誤。另一種說法是絕骨(陽輔穴)屬於足少陽膽經,位於外踝上方四寸、腓骨前方,所有髓都屬於骨,少陽主骨,凡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反轉,骨在這裡到了盡頭,而少陽由此而生,所以髓會聚在絕骨,這種解釋也說得通。

膈俞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背部第七胸椎兩側一寸五分,是身體中間部位的穴位,在心俞穴下方、肝俞穴上方,心主血、肝藏血,是精微物質化生為血的地方,所以稱為血的會穴。大杼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背部第一胸椎下方,兩側一寸五分,是衝脈的俞穴。《靈樞·動輸篇》提到,衝脈與腎的大絡相連,起始於腎的下方,腎主骨,膀胱與腎相通,所以稱為骨的會穴。

太淵屬於手太陰肺經,位於手腕掌後凹陷處,也就是脈搏跳動的地方,肺朝百脈,所以稱為脈的會穴。三焦外,指的是三焦膜之外,兩乳內指的是兩乳之間,任脈所經過的地方,也就是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靈樞·海論篇》提到,膻中是氣之海,所以稱為氣的會穴。這八個會穴,《黃帝內經》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其意義非常精深,應該是古代醫經的內容。

4. 四十六難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衛外之血氣,日行於陽絡二十五度,夜行於陰絡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則臥起而目張,氣至陰則休止而目瞑。夫血氣者,充膚熱肉,淡滲皮毛之血氣。肌肉者,在外皮膚之肌肉,在內募原之肌肉。氣道者,肌肉之紋理,三焦通會元真之處,血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也。老人血氣衰,肌肉乾枯,血氣之道澀滯,故晝不精明,夜多不寐也。

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利,血氣之道流通,而不失其出入之常度,故晝精明,夜多寐也。是老人之寤而不寐,少壯之寐而不寤,系乎榮衛血氣之有餘不足也。

白話文:

第四十六難提到:老年人躺在床上卻睡不著,年輕力壯的人睡著了卻不容易醒來,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經書上說,年輕力壯的人,血氣旺盛,肌肉潤滑,氣的通道暢通,營衛之氣的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睡著了就不容易醒來。老年人血氣衰弱,肌肉不潤滑,營衛之氣的運行不順暢,所以白天精神不好,晚上難以入睡。因此,我們知道老年人睡不著的原因。

衛氣在體表外層的血氣,白天在陽經脈絡運行二十五度,晚上在陰經脈絡運行二十五度,這樣區分了晝夜。所以氣運行到陽經時,人就醒來睜開眼睛;氣運行到陰經時,人就休息而閉上眼睛。所謂血氣,是指充滿皮膚、溫熱肌肉、滲透皮毛的血氣。所謂肌肉,是指體表皮膚的肌肉,以及內在募原部位的肌肉。所謂氣道,是指肌肉的紋理,也是三焦匯通真氣的地方,是血氣遊行出入的通道。老年人血氣衰弱,肌肉乾枯,血氣的通道澀滯不暢,所以白天精神不濟,晚上容易失眠。

年輕力壯的人,血氣旺盛,肌肉潤滑,血氣的通道流通順暢,並且沒有失去正常的出入規律,所以白天精神飽滿,晚上容易入睡。這就是老年人睡著了容易醒來,而年輕力壯的人睡著了不容易醒來的原因,關鍵在於營衛血氣的充足與否。

5. 四十七難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人面獨能耐寒者,以六陽經之脈,皆上至頭,六陰經之脈,皆不上頭故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薰於面,其皮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此即其義。

而又引逆順肥瘐篇,手三陰從臟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胸之義以證之。言頭面為諸陽之會,是以三陽之脈,上循於頭。然厥陰之脈,上額交巔,下循頰裡,而經不云者,乃略言之耳。蓋陰陽寒熱之氣,皆從下而上升,故岐伯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也。

上第三卷,三十難至四十七難,論臟腑。

白話文:

四十七難提到:為什麼人的臉特別能耐寒呢?

那是因為人的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陰經脈都只到達頸部和胸部就回流,唯獨陽經脈都向上到達頭部和耳朵,所以才使得臉能耐寒。

人的臉之所以特別能耐寒,是因為六條陽經的經脈都向上到達頭部,而六條陰經的經脈都不會到達頭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頭面和身體一樣,都是由骨骼相連,筋肉附著,血液和氣互相結合而成的。」天氣寒冷,大地會裂開,冰也會結凍,突然寒冷時手腳可能會變得遲緩無力,但是臉卻可以不穿戴衣物遮蔽,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人體有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它們的血氣都向上走到臉部,並流通到空竅。其中的精純陽氣向上到達眼睛形成視力,其他的氣則到達耳朵形成聽力,宗氣向上從鼻子出來形成嗅覺,濁氣從胃部出來,走到嘴唇和舌頭形成味覺。這些氣的津液都向上薰蒸臉部,臉部的皮膚比較厚,肌肉也比較結實,所以無論天氣多麼炎熱或寒冷,都難以對臉部產生影響,這就是原因。」

接著又引用了《逆順肥瘐篇》的說法,說明手三陰經脈從臟腑走到手,手三陽經脈從手走到頭,足三陽經脈從頭走到足,足三陰經脈從足走到胸的道理來佐證。這表示頭面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所以三條陽經的經脈才會向上循行到頭部。雖然厥陰經脈也會向上到達額頭交會於頭頂,然後向下循行到臉頰內側,但經脈文獻沒有特別提到,只是簡略地說明。其實陰陽寒熱之氣都是從下往上走,所以岐伯才會說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的血氣都向上到達臉部,並流通到空竅。

以上是第三卷中第三十難到第四十七難,探討關於臟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