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四十三難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

白話文:

胃中通常有兩斗食物殘渣,一斗五升水。所以健康人每天要上兩次廁所,一次排出兩升半食物殘渣,中間排出五升水,七天排出五七三鬥五升,食物殘渣和水就會消耗殆盡。因此,健康人如果七天不進食和不喝水,就會因水液和津液耗盡而死亡。

此《靈樞·平人絕谷篇》文,言人之臟腑形骸,精神氣血,皆借水穀以資養生,水穀絕則形與氣俱絕矣。平常無病之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日夜消化,止留三斗五升。人一日食五升,考《後漢書·南蠻傳》曰:人稟五升。注:古升小,故曰五升也。若七日不飲食,其所留之水穀盡,則精氣津液皆盡,故死。

白話文:

這段《靈樞經·平人絕谷篇》的文字提到,人體的臟腑、形體、精神、氣血,都需要水穀作為營養來源。如果水穀斷絕,形體和氣息也都會消亡。

正常健康的人,胃滿了腸子就會空,腸子滿了胃就會空。每天不停地消化,只會留下三鬥五升的食物。人一天吃的量是五升,《後漢書·南蠻傳》中記載:「人天生只能容納五升。」注:古代的升比較小,所以這裡說的五升其實很少。

如果七天不進食,體內留存的水穀就會耗盡,精氣津液也會耗盡,因此會導致死亡。

然病人不飲食,七日不死者,以水穀留積故也,蓋留積則為病矣。

2. 四十四難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白話文:

第四十四個難題:七衝門在哪裡呢?嘴脣是飛門,牙齒是戶門,會厭是吸門,胃是賁門,小腸的開口是幽門,大腸和小腸交會處是闌門,肛門是魄門,所以稱之為七衝門。

沖者,通要之地。門者,戶也。此承上文食飲之入,稽其通行之門徑也。唇為飛門者,飛,古與扉通,扉,戶扇也。蓋齒為戶門,唇為之扇,故曰扉門。《靈樞·憂恚無言篇》曰:唇者,音聲之扇也,此即其義。會厭為吸門者,會厭為物之所會聚,又能掩閉,勿使誤入也。吸者,吸納處也,言為五臟聲音之出入,呼吸之門戶也。

白話文:

「沖」是指通過要害的部位。「門」是指通道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承接上文所說的飲食進入,檢查它們通過的通道和門戶。脣被稱為「飛門」,「飛」古通「扉」,「扉」是指門扇。因為牙齒是門戶,嘴脣是門扇,所以稱為「扉門」。《靈樞·憂恚無言篇》中說:「脣是發出聲音的門扇」,這就是它的意思。會厭被稱為「吸門」,因為會厭是物質會聚的地方,它還能掩閉,防止錯誤進入。吸門是指吸入的地方,也就是說,它是五臟聲音出入和呼吸的門戶。

胃為賁門者,胃能聚物如倉廩,故曰太倉。賁,猶奔也,賁門在胃上口,言物入於胃,疾奔而下太倉也。胃之下口接小腸處曰幽門,言深隱之地,與上下出入處至遠也。大腸小腸會為闌門者,會,合也。小腸之下,大腸之上,相接處分闌精血糟粕,各有所歸也。下極為魄門者,魄門即肛門也。

白話文:

胃部上方的肌肉部分稱為賁門,胃就像個倉庫,能貯藏食物,所以也叫太倉。賁的意思是奔馳,賁門位於胃的入口,表示食物進入胃後,迅速流向下方的太倉。

胃部的下端與小腸相連的地方稱為幽門,意思是深藏不露的地方,因為它與食物上下進出的幽門相距甚遠。

小腸與大腸交會的地方稱為闌門,意思是交匯的地方。小腸在下,大腸在上,在闌門處會將食物精華和廢物分流,各歸其位。

胃腸道的最下方稱為魄門,魄門就是肛門。

魄,古與粕通。《莊子·天道篇》曰:古人之糟魄已夫?言食飲至此,精華已去,止存形質之槽粕,故曰魄門也。此七者,皆食飲出入,衝要之道路也。

白話文:

「魄」,在古代與「粕」字相通。《莊子·天道篇》中提到:「古時候的人,在吃飯喝酒之後,只剩下一身的糟粕(殘渣)了嗎?」這句話說明瞭當食物和飲料被攝入後,營養精華已經被吸收,剩下的只是殘渣,因此這個出入口被稱為「魄門」。這七個部位,都是食物和飲料出入人體時經過的重要管道。

3. 四十五難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

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白話文:

臟器系統:

  • 消化系統:胃、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
  • 泌尿系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 生殖系統:男性:前列腺、精囊、睪丸;女性:子宮、卵巢、輸卵管
  • 呼吸系統:肺、氣管、支氣管
  • 循環系統:心臟、血管
  • 神經系統:大腦、小腦、腦幹、脊髓
  • 骨骼系統:骨骼
  • 肌肉系統:肌肉
  • 皮膚系統:皮膚、毛髮、指(趾)甲
  • 內分泌系統:腦下垂體、甲狀腺、腎上腺

人身臟腑筋骨髓血脈氣,此八者,皆有會合之穴,若熱病在於內,則於外取其所會之穴,以去疾也。太倉屬任脈,即中脘穴也,在臍上同身寸之四寸,六腑取稟於胃,故為腑會。季脅屬足厥陰,即章門穴也,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為脾之募,五臟取稟於脾,故為臟會。陽陵泉屬足少陽,足少陽之筋,結於膝外廉,即此穴也,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外廉陷中,又膽與肝表裡,肝者筋之合,故為筋會。

白話文:

我們身體的臟器、筋骨、骨髓、血脈和氣,這八種元素,都有相應的穴位。如果體內出現熱病,就會在體外尋找相應的穴位,通過針灸或按摩等方式祛除疾病。

太倉穴屬於任脈,就是中脘穴,位於肚臍上四寸的位置。因為六腑都需要從胃裡獲取滋養,所以它是腑會穴。

季脅穴屬於足厥陰脈,也就是章門穴,位於肚臍下方,大腿根外側的直線上。它是脾臟的募穴,因為五臟都需要從脾臟獲取滋養,所以它是臟會穴。

陽陵泉穴屬於足少陽脈,足少陽經的筋脈,連接到膝蓋外側的肌肉。這個穴位就位於膝蓋下方一寸的位置。而且膽囊和肝臟是表裡關係,而肝臟是筋脈的合穴,所以陽陵泉穴也是筋會穴。

絕骨即枕骨,名玉枕穴,在絡卻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挾腦戶旁一寸三分,屬足太陽膀胱,與腎合,腎主骨,腦為髓海,乃腎精所生,故為髓會,絕字疑是簡誤。或云:絕骨屬足少陽,一名陽輔,在外踝上同身寸之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諸髓皆屬於骨,少陽主骨,凡物極則反,骨絕於此,而少陽生之,故髓會於絕骨也,於義亦通。

白話文:

絕骨,也就是枕骨。穴位的名稱叫做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的同身寸一寸五分處,距離腦戶穴旁一寸三分。它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與絡卻穴合稱為玉枕穴,主治骨病。腦為髓海,是由腎精所生,所以稱之為髓會。絕字可能有簡化誤寫。另一種說法:絕骨屬於足少陽經,又稱陽輔穴,在外玉枕穴上的同身寸四寸處,位於輔骨之前,絕骨的頂端距離輔骨三分。所有的攣縮症都屬於骨病,少陽經主治骨病。凡事過極必反,骨頭在此處斷絕,而少陽經卻在此處生長,所以髓會也在絕骨處。這個說法也說得通。

膈俞屬足太陽,在項後第七椎去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在中焦之分,心俞下,肝俞上,心統血,肝藏血,能化精微而為血之地,故為血會。大杼屬足太陽,在項後第一椎下,去脊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為衝脈之俞。《靈樞·動輸篇》曰:衝脈與腎之大絡,起於腎下,蓋腎主骨,膀胱與腎合,故為骨會。

白話文:

膈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後頸第七椎下,距離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它位於中焦部位,在心俞穴下方,肝俞穴上方。

心俞穴掌管血液,肝俞穴儲藏血液。膈俞穴可以化生精微物質為血液,因此被認為是血液匯聚的地方。

大杼穴也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後頸第一椎下方,距離脊椎兩側各一寸五分。它是衝脈的俞穴。《靈樞·動輸篇》記載:衝脈與腎經的絡脈相連,它們都起源於腎臟下方。因為腎臟主管骨骼,而膀胱與腎臟相合,所以大杼穴又稱作骨會穴。

太淵屬手太陰,在掌後陷中,即寸口也,肺朝百脈,故為脈會。三焦外,謂在焦膜之外,兩乳內,謂兩乳之中,任脈之所過,即膻中穴也,在玉堂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靈樞·海論篇》曰:膻中為氣之海,故為氣會。此八會,《內經》無考,然其義甚精,必古醫經之語也。

白話文:

太淵穴屬於手太陰肺經,位於手掌後側靠近手腕的凹陷處,也就是寸口。肺經聯繫著全身的經脈,所以太淵穴是脈氣匯聚的地方。

三焦外指的是位於三焦膜之外,兩乳內指的是兩乳之間,任脈經過的地方,也就是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方,從膻中穴量到食指根部,距離為一寸六分。《靈樞·海論篇》中說:膻中是氣的海洋,所以也是氣的匯聚處。

這八個匯聚穴在《內經》中沒有記載,但它們的意義非常精確,很可能是古代醫家總結出的經驗。

4. 四十六難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白話文:

原文:經書上說,年輕人血氣旺盛,肌肉光滑,氣息通暢,氣血運行正常,因此白天精神充沛,晚上睡得安穩。而老年人血氣衰弱,肌肉不光滑,氣血運行不暢,所以白天精神不振,晚上失眠。因此可以知道,老年人失眠是很正常的。

衛外之血氣,日行於陽絡二十五度,夜行於陰絡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則臥起而目張,氣至陰則休止而目瞑。夫血氣者,充膚熱肉,淡滲皮毛之血氣。肌肉者,在外皮膚之肌肉,在內募原之肌肉。氣道者,肌肉之紋理,三焦通會元真之處,血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也。老人血氣衰,肌肉乾枯,血氣之道澀滯,故晝不精明,夜多不寐也。

白話文:

人體表面的血氣,白天在陽經中運行 25 度,晚上在陰經中運行 25 度,晝夜交替。因此,當氣到達陽經時,人就會醒來睜眼;當氣到達陰經時,人就會休息閉眼。血氣負責滋養皮膚、溫暖肌肉,並滲透到毛孔。肌肉分為在外表的皮膚肌肉和在內部的胸腹肌肉。氣道指的是肌肉的紋理,是三焦交會、元氣真氣通行的部位,也是血氣進出流動的地方。老年人血氣衰弱,肌肉乾枯,氣道運行不暢,所以白天精神不佳,晚上容易失眠。

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利,血氣之道流通,而不失其出入之常度,故晝精明,夜多寐也。是老人之寤而不寐,少壯之寐而不寤,系乎榮衛血氣之有餘不足也。

白話文:

年輕人的氣血旺盛,肌肉強健柔軟,氣血運行通暢且有規率,所以白天頭腦清醒,晚上能睡。而老人無法入睡,年輕人卻老是嗜睡,這都是因為氣血的過剩或不足所致。

5. 四十七難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人面獨能耐寒者,以六陽經之脈,皆上至頭,六陰經之脈,皆不上頭故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薰於面,其皮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此即其義。

白話文:

為什麼只有人臉特別耐寒?

因為人體六條陽經的經絡都向上通到頭部,而六條陰經的經絡都不通到頭部。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頭部和身體的面部,骨骼和筋脈相連,血液和氣血相通。」

天氣很冷的時候,地面會裂開,冰會凍結,突然變得很冷,人的手腳會變得麻木無力,但為什麼臉部卻不會受到影響呢?

岐伯說:「人體的十二條經脈,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它們的氣血都向上通到臉部,運行在空洞的部位;最精純的陽氣向上通到眼睛,形成眼球;次一等的陽氣通到耳朵,形成聽覺;宗氣從鼻子出來,形成嗅覺;較濁的氣從胃裡出來,通到嘴脣和舌頭,形成味覺;氣的津液都向上薰蒸到面部。臉部的皮膚很厚,肌肉也很結實,所以即使天氣很熱或很冷,都不容易對它們造成影響。」這就是為什麼的原因。

而又引逆順肥瘐篇,手三陰從臟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胸之義以證之。言頭面為諸陽之會,是以三陽之脈,上循於頭。然厥陰之脈,上額交巔,下循頰裡,而經不云者,乃略言之耳。蓋陰陽寒熱之氣,皆從下而上升,故岐伯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也。

白話文:

再引用《逆順肥瘐篇》的論述來證明:手三陰經脈從臟腑通過手部走向,手三陽經脈從手部通過頭部,足三陽經脈從頭部通過足部,足三陰經脈從足部通過前胸的道理。

這裡所說的前額和麪部是諸陽經脈交匯的地方,因此三陽經脈都通過頭部。不過,厥陰經脈的經脈雖然從前額通過,但沒有在下頜內部循行,經書上卻沒有說明,這是簡略地描述了。

因為陰陽寒熱之氣都從下往上運行,所以《靈樞·經脈》中提到:十二條經脈,三百六十五條支絡,它們的氣血都上升到面部,再通過空竅。

上第三卷,三十難至四十七難,論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