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三十九難

三十九難曰:經言腑有五,臟有六者,何也?

白話文:

為什麼經典上說腑有五個,臟有六個呢?

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五臟亦有六臟者,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臟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人體有六腑,這說法沒有根據,不知道出處在哪裡。書上又說三焦不屬於臟腑,所以不把它算在腑裡,雖然有六腑,但實際上只有五腑。臟也有六個的說法,是因為把右腎的命門當成一個臟,不過腎雖然有兩個,左右兩邊的氣息相通,實際上都屬於腎,因此不能把它們分成兩個臟。關於命門的辨證,已經在《難經三十六難注》中詳細說明,可以參照閱讀。

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經言腑五臟有六,無考,不知所出。又以三焦不附於臟,故不名為腑,雖有六腑,只五腑也。臟亦有六者,以右腎命門,指為一臟也,然腎雖有兩,而左右之氣相通,實皆腎而已,恐不得分為兩臟。命門辨說,已詳言三十六難注中,可參合而觀之。

按:五臟五腑,以合五行,肺合大腸,金也;肝合膽,木也;腎合膀胱,水也;心合小腸,火也;脾合胃,土也。手厥陰,包絡,即心外之衣,為心主之宮城,手少陽三焦,乃腔內脂膜,為臟腑之郛郭,同司相火而相合,是六臟六腑,以應夫十二經脈也。若以腎分為兩臟,則為七臟矣。

白話文:

按:人體的五臟五腑,與五行相合。肺臟與大腸相合,屬金;肝臟與膽囊相合,屬木;腎臟與膀胱相合,屬水;心臟與小腸相合,屬火;脾臟與胃相合,屬土。手厥陰經絡,就是包裹心臟的外衣,是心臟主宰的宮殿;手少陽經絡,就是腔體內的脂膜,是臟腑的外城郭,它們共同主宰相火而相合,因此六臟六腑與十二條經絡相應。如果將腎臟分為左右兩部分,那麼就有七臟了。

《靈樞·本輸篇》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經言腎將兩臟者,以腎兼主水火二氣也。

白話文:

《靈樞·本輸篇》:腎臟與膀胱相連,膀胱是貯藏津液的臟器。少陽經絡與腎臟相屬,腎臟向上連接肺臟,所以統管這兩個臟器。三焦是腹腔的中間通道,水液由這裡排出,歸屬於膀胱,是單獨的一臟。經文中說腎臟統管兩個臟器,是指腎臟同時掌管著水氣和火氣。

少陽三焦之脈,散於胸中,而腎脈亦上連於肺,肺為天而主氣,三焦之下俞,屬於膀胱,而膀胱為津液之腑,乃腎之合,三焦主相火,生於腎而遊行於上下,膀胱主水,亦生於腎,蓋以水臟而領水腑也。然膀胱之氣,化津化液化汗,皆三焦相火蒸騰所致。夫天一之水,地二之火,皆腎所生,合而論之是太極,分而論之猶兩儀。

白話文:

少陽三焦的經脈散佈在胸中,而膀胱經脈也上連於肺。肺屬天,主導氣。三焦的下部膀胱,屬於津液的來源,是水液匯聚的地方。三焦主導相火,相火生於腎,遊行於身體上下。膀胱主導水,也生於腎,相火蒸發津液,而水能剋制相火。膀胱的氣化作用,將津液化為汗液,都是三焦相火的蒸騰作用所致。天一是水,地二為火,都是腎所生的。合而論之,就是太極;分而論之,就是陰陽兩儀。

故本藏篇曰: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即此義也。且腎雖兼將兩臟,實陰陽相貫,水火互交,並主藏精,而為生氣之原,不得謂三焦無形,分腎為兩臟明矣。

白話文:

因此,《藏篇》中說:腎臟與三焦膀胱相連,而三焦膀胱與人體皮膚毛髮有關。這句話的含義就是這樣。而且,腎臟雖然同時掌管兩個臟器,但實際上是陰陽相生相剋,水火相濟,並負責儲藏精氣,是產生生命力量的根源。因此,不能說三焦沒有形體,而把腎臟分為兩個臟器,這一點很明顯。

2. 四十難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

白話文:

四十難說:「《內經》提到肝主視覺,心主嗅覺,脾主味覺,肺主聽覺,腎主液。鼻子是肺的反映,但卻能感知氣味;耳朵是腎的反映,但卻能聽聲音。這是什麼道理?」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白話文:

因此:肺屬西方金,金生於巳,巳屬南方火,火乃心,心主嗅覺,所以讓鼻子分辨香臭;腎屬北方水,水生於申,申屬西方金,金乃肺,肺主聽覺,所以讓耳朵聽到聲音。

此五主,《素》《靈》無考,是摭古醫經者。陳氏曰: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竅,心之脈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耳者腎之竅,聲者肺所主,腎之脈上肺,故令耳能聞聲也。或謂此以五行長生之法推之,木長生於亥,火長生於寅,金長生於巳,水長生於申。心主臭,火也,肺開竅於鼻而有己火,故能知臭。

肺主聲,金也,腎水開竅於耳,而內有申金,故能聞聲。

白話文:

文中提到的「此五主」記載在《素問》和《靈樞》這兩本古籍中,但沒有說明出處。有人認為,這段話是後人從古醫經書中收集整理而來的。根據陳氏的說法:

  • **臭味是由心臟控制的,鼻子是肺的孔竅。**心臟的經絡連接著肺,所以鼻子才能辨別香氣和臭味。
  • **聲音是由肺臟控制的,耳朵是腎的孔竅。**腎臟的經絡連接著肺,所以耳朵才能聽到聲音。

有人根據五行相生的原理推測:木屬肺,對應時辰中的亥時;火屬心,對應寅時;金屬腎,對應巳時;水屬肝,對應申時。由於心臟屬火,肺的孔竅(鼻子)有亥時屬性(己火),所以鼻子能辨別臭味。

3. 四十一難

四十一難曰: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

白話文:

第四十一難說:肝臟獨特地有兩個葉,這對應著什麼呢?

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猶有兩心,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

白話文:

然而,肝屬東方木,木性為春。在春天,萬物開始生長,尚且幼小,沒有親近的對象。肝經接近太陰經,也離太陽經不遠,猶豫不決,因此有兩條經脈,就像樹葉,也與木的特性相應。

肝有兩葉,應東方之木,木者春也,萬物始生之初,草木甲坼,皆兩葉,乃木之本體,故肝與之相應也。《素問·六節藏象論》言心為陽中之太陽,腎為陰中之太陰,腎水為肝之母,心火為肝之子,肝為陰中之陽,居腎之上,心之下,故云尚近不遠也。無親,謂不專屬。猶有兩心,言或從乎陽,或從乎陰也。

白話文:

肝有左、右兩葉,屬五行中的木,木屬春天,萬物開始誕生的時候,草木發芽,都有兩片葉子,這是木的根本特質,所以肝與木相應。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說,心是陽中之陽,腎是陰中之陰,腎水是肝的母親,心火是肝的兒子,肝是陰中之陽,位於腎的上方,心的下方,所以說「尚近不遠」。

「無親」是指肝不專屬於某一方。猶豫有兩心,是指肝有時趨向陽性,有時趨向陰性。

4. 四十二難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各幾何?

白話文:

《難經》第四十二難提到:人的腸胃有多長,能夠接受多少水分和食物,各自的數量是多少?

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

白話文:

胃:大小為長一尺五寸,寬五寸,長二尺六寸。可以容納食物約三鬥五升,其中通常會有兩斗食物,一斗五升水。

小腸:大小為寬二寸半,直徑約八分之七。長三丈二尺,可以容納食物約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

迴腸:大小為寬四寸,直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可以容納食物約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小為寬八寸,直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可以容納食物約九升三合八分之一。

此論腸胃長短容受之數,以圍三徑一之法約之,多有不合,或是簡誤。然長短容受之數,亦只言略例耳,未可深泥。

白話文:

這段文章討論腸胃能容納的食物容量,使用「圍三徑一」的方法來計算。不過,這種方法可能計算不準確,或是太簡略,所以不能太過於依賴。雖然討論腸胃的容受量,也只是一個大概的參考,不必過於糾結。

按:西醫言胃形紆曲如袋,容水三升許,橫居膈下,上連食管,下屬小腸,其體三層,外層上下有血管四支分布,小支密纏於內,因胃接血比他臟尤多,中層之肉,經緯兩紋斜交,故能舒縮擁動,以勻轉食物,內層周圍有小穴,以生津液,胃體內外有腦氣筋,及白節筋散布,故與百體相關應。胃之左為脾,右為肝,胰附於胃後,胃之本熱,與他臟同,但消化食物時其熱較盛。

白話文:

西醫說,胃形狀彎曲,像個袋子,能容納約三升水,橫躺在橫膈膜下方,上面連接食道,下面連接小腸。胃的結構有三層:外層上下都有四支血管分佈,小血管密密麻麻地纏繞在內側,因此胃比其他臟器更能得到血液的供應。中層的肌肉組織,有經緯兩條紋路斜著相交,所以能伸縮蠕動,以均勻攪拌食物。內層周圍有小孔,以產生津液。胃的裏裏外外有腦氣筋和白節筋分佈,所以能與全身各個部位相呼應。胃的左邊是脾,右邊是肝,胰臟附著在胃的後方。胃的熱度和其他的臟器一樣,但消化食物時,熱度會比較高。

胃津味酸,色如口沫,蓋主消化食物者也。小腸長約二丈,上口通胃,下口接大腸,外皮光滑,內皮摺疊,其紋甚密,上有尖粒,即吸液管之口,液管者,乃吸噏食物之精液管也。食物由胃至小腸頭,即與膽汁胰汁會合,漸落漸榨,榨出精液,其吸液管百派千支,散布腸後夾膜之間,眾吸液管聚於附近脊骨處,合而為一,名曰精液總管,從腰骨間附脊骨而上至頸,即屈轉而下達心以化血。大腸約長五尺,分上中下三回,回長尺余,上回與小腸相接處,名曰闌門。

白話文:

胃液成酸味,顏色像口水,是負責消化食物的。小腸長約兩丈,上端連接胃,下端連接大腸,外壁光滑,內壁有許多褶皺,褶皺上密密麻麻地分佈著尖銳突起,這些突起就是吸收液的管口。吸收液的管子是吸收食物精華的管道。食物從胃進入小腸後,就會與膽汁和胰液混合,逐漸被壓榨,壓榨出的精華液會被吸收液的管道吸收。這些吸收液的管道有上百條上千條,分佈在小腸後壁的夾膜之間,最後聚合在靠近脊椎骨的地方,合而為一,稱為精華液總管。精華液總管沿著脊椎骨從腰部向上延伸到脖子,然後轉而向下通到心臟,化成血液。大腸長約五尺,分為上、中、下三段,每一端長約一尺多。上端與小腸相連接的地方叫做闌門。

中回在肝下,橫過胃底。下回自脾下,從左軟脅間斜落至肛門,乃直腸也。食物至上中兩回,猶有吸液管吸其餘液,至下回則精液已竭,惟存渣滓矣。

白話文:

西醫說肝臟位於右脅下,有五個葉子,顏色是紫紅色,重量約在三四十兩之間。中間有一條長峽將兩葉隔開,右葉比左葉大。右葉下面有一個小方形的葉子,膽囊附著在上面。在右葉後面下方,還有一個不太大的葉子,叫做後葉,後葉的尾端更小。從後葉的底部開始,到右葉為止,上覆蓋著下盂,左邊靠著胃,下邊與賁門交界,上邊被三焦膜包裹。左右兩葉分別各出一條膽管,相合約一寸長,然後再次分為兩條,一條通往小腸頭部,一條通往膽囊,作用是將膽汁輸送至小腸,幫助消化食物。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

西醫言肝居右脅下,五葉,色紫赤,重約三四十兩左右,兩葉中界長峽,右大於左,右下有小方葉,膽囊附焉。右葉後之下,亦有一葉,不甚大,名後葉,葉尾尤小。由後葉底起,至右葉止,上覆下盂,左枕胃,下與賁門為界,上為三焦膜包裹。左右葉各出膽管一支,相合一寸許,復分為二,一透小腸頭,一透膽囊,是通膽汁至小腸,以融化食物者。

肝內又有回血等管,以養肝而接膽汁,肝不偏居於左,而肝為風木,應乎巽,舊說居左者,應風木之氣左升,非以部位言也。肝為熱壅,則脹大數倍,若各管凝滯不通,血水溢滲夾膜之裹,漸積漸深,而腹即漸大,故蠱脹一證,多屬之肝云。

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白話文:

肝臟內部還有迴流的血管,用來滋養肝臟並與膽汁相連。肝臟並不是偏居於左側,而是屬於風木之性,與巽卦相應。古人說肝臟在左側,是根據風木之氣左升的道理,而不是指真正的解剖位置。肝臟由於熱氣鬱結,會脹大數倍。如果各條血管阻塞不通,血液和水分就會溢出並夾雜在腹膜內,逐漸積累增多,導致腹部逐漸增大。因此,蠱脹病症大多與肝臟有關。

西醫言心色赤而鮮,重約十兩,上闊下尖,周圍夾膜包裹,即心包絡也。上有肺罩之,空懸胸中,下有膈膜遮蔽,心之外體圓滑,內空如囊,剖視四壁嶙峋,或凹或凸,中有直肉隔之,故有左房右房之稱。左右半截間,又有橫肉間之,故有上房下房之號。四房大小相若,中有門戶,筋絲數條牽連,自能開闔。

白話文:

渾圓包裹著透明的外層,散佈著不規則的凹凸,左右兩邊各有大小不一的光潔的拉鍊。

右上房有回血管二支,一向上,一向下。右下房有大血管一支,長約寸許,即分為左右而入肺。左上房有回血管,亦與肺通。左下房有血脈總管一支,為運赤血,循督脈,下血海,以散行經脈。另有腦氣筋白節筋,密纏於內,以行其用。是心乃運血之臟,而主百脈,故為君主之官也。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

白話文:

右邊上心房有兩條回血的血管,一條向上,一條向下。右邊下心房有一條大血管,長約一寸多,馬上分為左右兩支進入肺部。左邊上心房也有回血管,也與肺部相通。左邊下心房有一條總管血脈的血管,用來輸送鮮血,沿着督脈,流入血海,再分佈到全身經脈。此外還有腦氣筋和白節筋密密麻麻地纏繞在心臟內部,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所以心臟是輸送血液的器官,主宰全身血脈,因此被稱為君主之官。

西醫言脾居胃旁,形長方而扁軟,重約六七兩,血盛則深紫。其大小變態不一,食過飽則脹大,飢時則小,若患瘧或熱病,有脹大十餘倍者。位在左脅下,與胃脂膜相連,內有回血管,由胃後入肝,人病則血脈不行於外,即蓄聚於脾,所以脾即脹大耳。脾內回血管壅滯,即有血水滲泄於下,故腫脹之病,亦多發於脾也。

白話文:

西醫說脾臟位於胃的旁邊,形狀長長、扁扁、軟軟的,重量大約是六到七兩,血多時顏色深紫。脾臟的大小和形狀會隨著狀況改變,吃太飽會脹大,餓的時候會變小,如果得瘧疾或發燒,脾臟可能會脹成原本的十幾倍。脾臟位於左肋骨下方,與胃連接在一起,裡面有血管,從胃後方通往肝臟。如果人生病,血液就無法順利流通到身體其他部位,會蓄積在脾臟中,因此脾臟就會脹大。如果脾臟內的血管堵塞,就會有血水滲漏到下面,所以腫脹的疾病也大多發生在脾臟。

胰,附脾之物,形長方,重約三四兩,橫貼胃後,頭大向右,尾尖在左,右之大頭,與小腸頭為界,左之小尾,與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條,由左橫右,穿過胰之體,斜入小腸上口之旁,與膽汁入小腸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質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白話文:

胰臟是附著在脾臟上的器官,形狀長方體,重量約四到六兩,水平貼在胃的後面。胰臟的頭部較大,朝向右側,尾部尖細,位於左側。頭部與小腸的開端相接,尾部與脾臟相連。胰臟內有一條液體管,從左側橫向右側,穿過胰臟主體,斜插入小腸的上端旁邊,與膽汁進入小腸的管道相同。胰臟所分泌的液體可以幫助消化食物,質地為甜味,因此又被稱為「甜肉」。

西醫言肺居膈上,狀若懸磬,系以氣喉,色白如縞映紅,頂尖而圓,左兩葉,右三葉,披離下垂,右大於左,因心尖向左,微占其位,左長於右,緣肝經處右,稍高於脾也。後附脊骨,前連胸膛,肺中有管竅,上通咽喉,以呼出悍氣,吸入生氣,而換紫血,入心化赤,下引心氣,而達胞室。肺質輕鬆,外有膜沫濡潤,以助呼吸者也。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白話文:

西醫說肺部位於橫膈膜上方,形狀像懸空的鐘,用氣管連接,顏色白得像白色布料映著紅色,頂端尖而圓,左邊有兩片,右邊有三片,下垂覆蓋,右邊比左邊大,因為心尖朝左,稍稍佔據了左肺的位置,左肺比右肺長,因為肝經經過右邊,稍稍高於脾臟。後面貼著脊椎骨,前面連接胸腔,肺部有管道和孔洞,上面通往咽喉,呼出廢氣,吸入新鮮空氣,並將血液轉為紫紅色,進入心臟後變成紅色,肺部向下引導心臟之氣,到達子宮。肺部質地輕盈,外面有濕潤的膜,幫助呼吸。

西醫言腎居十二脊骨間,形如豬腰子,重約三四兩,周圍有三焦脂膜包裹,左右相對,左上有脾胃及大腸下回蓋之,右上有肝及大腸上回蓋之。腎中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是為腎系,下連三焦之根。又有氣管,由腎系附脊骨而上通心肺。兩腎屬水,中間腎系屬火,即命門也。

白話文:

西醫說,腎臟位於十二塊脊椎骨中間,形狀像豬腰子,重量約四到六兩。腎臟周圍有三層脂肪包裹,左右兩顆腎臟相對而立。左腎上方有脾胃和大腸下垂覆蓋,右腎上方有肝臟和大腸上端覆蓋。腎臟內有一條脂肪膜貫穿脊椎骨,這是腎繫,下方連接著三焦的根部。腎臟還有氣管,從腎繫沿著脊椎骨向上通向心肺。左右兩顆腎臟屬水,中間的腎繫屬火,就是命門。

命門者,乃三焦發源之所,故三焦主相火,與心包絡表裡,三焦之氣,遊行於上中下,即相火之遊行也。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

白話文:

命門是三焦的起源處,所以三焦主管相火,並且與心包絡互為表裡,三焦的氣在上中下三焦流動,也就是相火的流動。

膽位於肝的短葉之間,重量是三兩三銖,可以容納三合的膽汁。

西醫言膽囊式如梨,附於肝右之小方葉中,貯青汁,乃回血入肝,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內,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結而不黃,膽汁過多,上嘔苦涎,或下泄青瀉,膽管閉塞,其汁入血,即病癉黃矣。

白話文:

西醫認為膽囊的形狀像梨子,附著在肝臟右邊的一個小葉子上。裡面儲存著綠色的膽汁,用於回收血液中的營養物質返回肝臟,受到肝臟屬木的氣化作用而形成。

人在進食後,小腸會充滿食物,小腸頭會壓迫膽囊,使膽汁流入小腸內,幫助消化食物,促進殘渣的排出。如果膽汁不足,那麼食物的精華和廢棄物就無法區分,大便的顏色會發白發硬,不會呈現黃色。如果膽汁過多,會引起嘔吐苦水,或者腹瀉時排出綠色的糞便。如果膽管堵塞,膽汁會進入血液,就會導致黃疸病。

胃重二斤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齊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白話文:

胃的重量為二斤二兩,長度為二尺六寸,寬度為一尺五寸,直徑為五寸,可以裝下二斗穀物和一斗五升水。

小腸的重量為二斤十四兩,長度為三丈二尺,寬度為二寸半,直徑略小於八分,左邊迴轉疊積十六道彎曲,可以裝下二斗四升穀物和六升三合餘水。

大腸的重量為二斤十二兩,長度為二丈一尺,寬度為四寸,直徑為一寸,右邊迴轉疊積十六道彎曲,可以裝下一斗穀物和七升半水。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白話文:

膀胱:

重量:九兩二銖

長寬:九寸

容量:九升九合

口徑:二寸半

脣至齒長:九分

齒後至會厭深度:三寸半

最大容量:五合

舌頭:

重量:十兩

長度:七寸

寬度:二寸半

咽喉:

重量:十兩

寬度:二寸半

至胃的長度:一尺六寸

喉嚨:

重量:十二兩

寬度:二寸

長度:一尺二寸

九個節

肛門:

重量:十二兩

直徑:二寸半

長度:二尺八寸

容量:九升三合八分之一

此即《靈樞·腸胃篇》及平人絕谷篇之義。而增入五臟輕重,所盛所藏,雖覺前後重複,不害其為叮嚀也。臟腑之學,西士言之較詳,故注中多采其說。然人有長短嬰壯不同,況古今之權量各異,其丈尺容受,不可拘泥,識其略例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於《靈樞·腸胃篇》和《平人絕谷篇》。還增補了五臟的輕重、盛藏之物,儘管有些部分重複,但也無妨作為提醒。臟腑的學說,西方的學者研究得比較詳細,所以註解中多採用他們的說法。不過,由於人的高矮胖瘦不同,加上古今的測量方法也有差異,所以丈尺容量不能拘泥於細節,只要瞭解它們的大概原則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