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三 (4)
卷三 (4)
1. 三十九難
三十九難曰:經言腑有五,臟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五臟亦有六臟者,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臟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經言腑五臟有六,無考,不知所出。又以三焦不附於臟,故不名為腑,雖有六腑,只五腑也。臟亦有六者,以右腎命門,指為一臟也,然腎雖有兩,而左右之氣相通,實皆腎而已,恐不得分為兩臟。命門辨說,已詳言三十六難注中,可參合而觀之。
按:五臟五腑,以合五行,肺合大腸,金也;肝合膽,木也;腎合膀胱,水也;心合小腸,火也;脾合胃,土也。手厥陰,包絡,即心外之衣,為心主之宮城,手少陽三焦,乃腔內脂膜,為臟腑之郛郭,同司相火而相合,是六臟六腑,以應夫十二經脈也。若以腎分為兩臟,則為七臟矣。
《靈樞·本輸篇》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經言腎將兩臟者,以腎兼主水火二氣也。
少陽三焦之脈,散於胸中,而腎脈亦上連於肺,肺為天而主氣,三焦之下俞,屬於膀胱,而膀胱為津液之腑,乃腎之合,三焦主相火,生於腎而遊行於上下,膀胱主水,亦生於腎,蓋以水臟而領水腑也。然膀胱之氣,化津化液化汗,皆三焦相火蒸騰所致。夫天一之水,地二之火,皆腎所生,合而論之是太極,分而論之猶兩儀。
故本藏篇曰: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即此義也。且腎雖兼將兩臟,實陰陽相貫,水火互交,並主藏精,而為生氣之原,不得謂三焦無形,分腎為兩臟明矣。
白話文:
第三十九難說:經典說腑有五個,臟有六個,這是為什麼呢?
解釋說:所謂六腑,實際上只有五腑。五臟說有六臟,是因為腎有兩個臟器,左邊的是腎,右邊的是命門。命門,指的是精神所居之處,男子用來儲藏精氣,女子用來聯繫胞宮。它的氣與腎相通,所以說臟有六個。那麼腑有五個,又是為什麼呢?
解釋說:五臟各自有一個腑,三焦也算是一個腑,但是它不屬於五臟,所以說腑有五個。
經典說腑五個,臟有六個,沒有考證,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又因為三焦不附屬於臟,所以不把它稱為腑。雖然有六腑的說法,但實際上只有五腑。臟也有六個的說法,是因為把右腎的命門也算作一個臟。然而,腎雖然有兩個,但左右的氣是相通的,實際上都是腎而已,恐怕不能把它們分為兩個臟。關於命門的解釋,在第三十六難的註釋中已經詳細說明了,可以參考著一起看。
按照五臟五腑的說法,是為了配合五行。肺配合大腸,屬金;肝配合膽,屬木;腎配合膀胱,屬水;心配合小腸,屬火;脾配合胃,屬土。手厥陰的包絡,是心臟外面的保護層,是心臟的主宮;手少陽的三焦,是腔內脂肪膜,是臟腑的外圍。它們都主管相火並且相互配合,所以有六臟六腑,來對應十二經脈。如果把腎分為兩個臟,那就變成七臟了。
《靈樞·本輸篇》說,腎配合膀胱,膀胱是儲存津液的腑。少陽屬於腎,腎向上連接肺,所以說腎兼管兩個臟器。三焦,是水液排出的通道,屬於膀胱,是孤立的一個腑。經典說腎兼管兩個臟器,是因為腎同時主導水和火兩種氣。
少陽三焦的脈,散佈在胸中,而腎脈也向上連接肺。肺為天,主導氣,三焦的下俞,屬於膀胱,而膀胱是儲存津液的腑,是腎的配合。三焦主管相火,產生於腎並在上下運行;膀胱主管水,也產生於腎。所以,腎是水臟,統領著水腑。然而膀胱的氣,化生津液、汗液,都是三焦相火蒸騰的結果。天一之水,地二之火,都產生於腎。合起來說,是太極;分開來說,就好像陰陽兩儀。
所以《本藏篇》說:腎配合三焦和膀胱,三焦和膀胱,其反應體現在皮膚紋理和毛髮上。這就是這個意思。而且腎雖然兼管兩個臟器,實際上陰陽貫通,水火互濟,共同主導儲藏精氣,是生命活力的源泉。不能認為三焦沒有形體,把腎分為兩個臟就清楚了。
2. 四十難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此五主,《素》《靈》無考,是摭古醫經者。陳氏曰: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竅,心之脈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耳者腎之竅,聲者肺所主,腎之脈上肺,故令耳能聞聲也。或謂此以五行長生之法推之,木長生於亥,火長生於寅,金長生於巳,水長生於申。心主臭,火也,肺開竅於鼻而有己火,故能知臭。
肺主聲,金也,腎水開竅於耳,而內有申金,故能聞聲。
白話文:
《四十難》中說:「經典提到肝臟主管臉色,心臟主管氣味,脾臟主管味道,肺臟主管聲音,腎臟主管體液。鼻子是肺的外部表現,卻反而能分辨香臭;耳朵是腎的外部表現,卻反而能聽到聲音。這是什麼道理呢?」
解釋是這樣的:肺臟,屬西方金,金在巳時產生,巳時屬南方火,火屬於心臟,心臟主管氣味,所以讓鼻子能分辨香臭;腎臟,屬北方水,水在申時產生,申時屬西方金,金屬於肺臟,肺臟主管聲音,所以讓耳朵能聽到聲音。
這五臟主管的說法,《素問》和《靈樞》都沒有提到,是引用古代醫書的說法。陳氏說:「氣味是心臟主管的,鼻子是肺的孔竅,心臟的經脈向上連到肺,所以讓鼻子能分辨香臭。耳朵是腎的孔竅,聲音是肺臟主管的,腎臟的經脈向上連到肺,所以讓耳朵能聽到聲音。」
還有人認為,這是用五行長生的方法來推論的,木在亥時長生,火在寅時長生,金在巳時長生,水在申時長生。心臟主管氣味,屬火,肺的孔竅在鼻子,而鼻子裡有巳火,所以能分辨氣味。肺臟主管聲音,屬金,腎水在耳朵開竅,而耳朵裡有申金,所以能聽到聲音。
3. 四十一難
四十一難曰: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
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猶有兩心,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
肝有兩葉,應東方之木,木者春也,萬物始生之初,草木甲坼,皆兩葉,乃木之本體,故肝與之相應也。《素問·六節藏象論》言心為陽中之太陽,腎為陰中之太陰,腎水為肝之母,心火為肝之子,肝為陰中之陽,居腎之上,心之下,故云尚近不遠也。無親,謂不專屬。猶有兩心,言或從乎陽,或從乎陰也。
白話文:
第四十一難提到:肝臟只有兩片葉子,這要如何解釋呢?
解釋是這樣的:肝臟屬於東方,五行屬木,木代表春天。春天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季節,就像剛出生的小孩一樣,還很年幼弱小,沒有特別親近的對象。肝臟離太陰之氣(陰氣的極致)很近,但離太陽之氣(陽氣的極致)也不遠,就像同時有兩個心一樣,所以肝臟有兩片葉子,這也呼應了樹木的葉子。
肝臟有兩片葉子,呼應了東方的木,木代表春天。春天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初始階段,草木發芽時,都是從兩片葉子開始,這是樹木的根本形態,所以肝臟也與之相應。《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提到,心臟是陽氣中的太陽,腎臟是陰氣中的太陰,腎水是肝臟的母親,心火是肝臟的兒子,肝臟則是陰氣中的陽氣,它位於腎臟之上,心臟之下,所以說離太陰近,但離太陽也不遠。所謂「無親」是指它不專屬於哪一方。「猶有兩心」,是指它有時偏向陽氣,有時偏向陰氣。
4. 四十二難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各幾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
此論腸胃長短容受之數,以圍三徑一之法約之,多有不合,或是簡誤。然長短容受之數,亦只言略例耳,未可深泥。
按:西醫言胃形紆曲如袋,容水三升許,橫居膈下,上連食管,下屬小腸,其體三層,外層上下有血管四支分布,小支密纏於內,因胃接血比他臟尤多,中層之肉,經緯兩紋斜交,故能舒縮擁動,以勻轉食物,內層周圍有小穴,以生津液,胃體內外有腦氣筋,及白節筋散布,故與百體相關應。胃之左為脾,右為肝,胰附於胃後,胃之本熱,與他臟同,但消化食物時其熱較盛。
胃津味酸,色如口沫,蓋主消化食物者也。小腸長約二丈,上口通胃,下口接大腸,外皮光滑,內皮摺疊,其紋甚密,上有尖粒,即吸液管之口,液管者,乃吸噏食物之精液管也。食物由胃至小腸頭,即與膽汁胰汁會合,漸落漸榨,榨出精液,其吸液管百派千支,散布腸後夾膜之間,眾吸液管聚於附近脊骨處,合而為一,名曰精液總管,從腰骨間附脊骨而上至頸,即屈轉而下達心以化血。大腸約長五尺,分上中下三回,回長尺余,上回與小腸相接處,名曰闌門。
中回在肝下,橫過胃底。下回自脾下,從左軟脅間斜落至肛門,乃直腸也。食物至上中兩回,猶有吸液管吸其餘液,至下回則精液已竭,惟存渣滓矣。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
西醫言肝居右脅下,五葉,色紫赤,重約三四十兩左右,兩葉中界長峽,右大於左,右下有小方葉,膽囊附焉。右葉後之下,亦有一葉,不甚大,名後葉,葉尾尤小。由後葉底起,至右葉止,上覆下盂,左枕胃,下與賁門為界,上為三焦膜包裹。左右葉各出膽管一支,相合一寸許,復分為二,一透小腸頭,一透膽囊,是通膽汁至小腸,以融化食物者。
肝內又有回血等管,以養肝而接膽汁,肝不偏居於左,而肝為風木,應乎巽,舊說居左者,應風木之氣左升,非以部位言也。肝為熱壅,則脹大數倍,若各管凝滯不通,血水溢滲夾膜之裹,漸積漸深,而腹即漸大,故蠱脹一證,多屬之肝云。
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西醫言心色赤而鮮,重約十兩,上闊下尖,周圍夾膜包裹,即心包絡也。上有肺罩之,空懸胸中,下有膈膜遮蔽,心之外體圓滑,內空如囊,剖視四壁嶙峋,或凹或凸,中有直肉隔之,故有左房右房之稱。左右半截間,又有橫肉間之,故有上房下房之號。四房大小相若,中有門戶,筋絲數條牽連,自能開闔。
右上房有回血管二支,一向上,一向下。右下房有大血管一支,長約寸許,即分為左右而入肺。左上房有回血管,亦與肺通。左下房有血脈總管一支,為運赤血,循督脈,下血海,以散行經脈。另有腦氣筋白節筋,密纏於內,以行其用。是心乃運血之臟,而主百脈,故為君主之官也。
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
西醫言脾居胃旁,形長方而扁軟,重約六七兩,血盛則深紫。其大小變態不一,食過飽則脹大,飢時則小,若患瘧或熱病,有脹大十餘倍者。位在左脅下,與胃脂膜相連,內有回血管,由胃後入肝,人病則血脈不行於外,即蓄聚於脾,所以脾即脹大耳。脾內回血管壅滯,即有血水滲泄於下,故腫脹之病,亦多發於脾也。
胰,附脾之物,形長方,重約三四兩,橫貼胃後,頭大向右,尾尖在左,右之大頭,與小腸頭為界,左之小尾,與脾相接,中有液管一條,由左橫右,穿過胰之體,斜入小腸上口之旁,與膽汁入小腸同路,所生之汁,能消化食物,其質味甜,或名之甜肉云。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西醫言肺居膈上,狀若懸磬,系以氣喉,色白如縞映紅,頂尖而圓,左兩葉,右三葉,披離下垂,右大於左,因心尖向左,微占其位,左長於右,緣肝經處右,稍高於脾也。後附脊骨,前連胸膛,肺中有管竅,上通咽喉,以呼出悍氣,吸入生氣,而換紫血,入心化赤,下引心氣,而達胞室。肺質輕鬆,外有膜沫濡潤,以助呼吸者也。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西醫言腎居十二脊骨間,形如豬腰子,重約三四兩,周圍有三焦脂膜包裹,左右相對,左上有脾胃及大腸下回蓋之,右上有肝及大腸上回蓋之。腎中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是為腎系,下連三焦之根。又有氣管,由腎系附脊骨而上通心肺。兩腎屬水,中間腎系屬火,即命門也。
命門者,乃三焦發源之所,故三焦主相火,與心包絡表裡,三焦之氣,遊行於上中下,即相火之遊行也。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
西醫言膽囊式如梨,附於肝右之小方葉中,貯青汁,乃回血入肝,感肝木之氣化而成。人食後小腸飽滿,腸頭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內,以融化食物,而利傳渣滓。若膽汁不足,則精粗不分,糞色白結而不黃,膽汁過多,上嘔苦涎,或下泄青瀉,膽管閉塞,其汁入血,即病癉黃矣。
胃重二斤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齊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此即《靈樞·腸胃篇》及平人絕谷篇之義。而增入五臟輕重,所盛所藏,雖覺前後重複,不害其為叮嚀也。臟腑之學,西士言之較詳,故注中多采其說。然人有長短嬰壯不同,況古今之權量各異,其丈尺容受,不可拘泥,識其略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