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三十六難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

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二也。

白話文:

腎臟有兩個,左右各一個,一個主管水液,一個主管火氣,這與人體的升降功能相應。命門是指三焦的根源,是十二經絡元氣的匯聚之地,是儲存精華和轉化生殖物質的地方,也是受孕的部位,是人體生命的來源,所以稱為命門。《靈樞·根結篇》和《素問·陰陽離合論》中所說的「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是指太陽經從至陰穴開始,終結於命門。這裡的命門指的是眼睛。而這裡所指的命門是太陽經終於睛明,睛明所夾的是腦心,直到命之穴,所以稱為命門,與前面所說的命門意義不同。

腎有兩枚,左右各一,一主水,一主火,應乎升降之機也。命門者,以其為三焦之根,十二經元氣之海,藏精施化之具,系胞受孕之處,為人生命之原,故曰命門也。《靈樞·根結篇》、《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謂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此指太陽經終於睛明,睛明所夾之處為腦心,乃至命之穴,故曰命門,與此義不同。

然實指右腎為命門,恐未盡是,以氣脈論之,水升於左,火降於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升降之樞機,越人診脈獨取寸口,以左尺候水,右尺候火,故左名腎,右名命門,其義或取乎此。

白話文:

然而,將右腎定為命門的說法並非完全正確。從氣脈角度來看,水脈上升至左,火脈下降至右,左右代表陰陽的道路,是升降的關鍵。越人把脈時只取寸口脈,用左手寸口脈診水脈虛實,右手寸口脈診火脈虛實,因此將左寸口脈稱為腎脈,右寸口脈稱為命門脈。這種說法可能源於這種觀點。

按:西醫言腎形如豆,色紫質堅,頗類豬羊之腎,左右兩枚,長約三寸,闊約寸半,厚約七八分,其重約三兩至四兩。人高腎大,人矮腎小,位在脊骨十二節間,周圍三焦脂膜包裹,腎中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名為腎系,下通網膜,又有氣管由肺而下,附脊循行,下入腎系,而透入網膜,達于丹田下焦之原。夫兩腎屬水,中間腎系屬火,即命門也。

白話文:

根據西醫說法,腎臟形狀像豆子,顏色發紫,質地堅硬,很像豬牛的腎臟。左右各有一個,大約三寸長,一寸半寬,七八分厚。重量在三兩到四兩之間。人高則腎臟大,人矮則腎臟小。位於脊骨的第十二節之間,周圍被三焦脂膜包裹。腎臟內有一條油膜貫穿脊骨,叫做腎系,向下通到網膜。還有氣管從肺部向下,沿著脊骨走行,進入腎系,再穿透網膜,到達丹田下焦的部位。兩腎屬水,中間的腎系屬火,也就是命門。

《素問·刺禁論》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者,即指命門言也。人與天地參,命門與太極相似,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自命門生兩腎,兩腎生六臟六腑,六臟六腑生四肢百骸之類。故人之交媾,未有精聚,先有火會,是火為先天之本始,水為天一之真元,腎中之火,名曰相火,即坎中龍雷之火也。是一陽陷於二陰之中,乃成乎離,而位乎坎,即兩腎有命門之義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刺灸禁用腧穴論》說:在七節旁邊,有一個小小的部位,那就是指命門穴。人與天地相參,命門穴與太極圖相似。太極生出陰陽(兩儀),兩儀生出四象,四象生出八卦,八卦生出六十四卦。同樣,命門穴生出兩腎,兩腎生出六臟六腑,六臟六腑生出四肢百骸等部位。所以當人交媾時,還沒精液聚集,就先有腎陽聚集。這個腎陽是先天的根源,而腎中的液體是天地的真元。腎中的腎陽,叫做相火,就是坎卦中的龍雷之火。這是因為這個陽氣陷落於兩個陰氣中間,就變成了離卦,而位於坎卦之中,這就是兩腎有命門穴的意思。

命門乃三焦之根,為相火之宅,相火布於三焦,即由命門始也。陳無擇謂有脂狀如手大,正與膀胱相對,有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於腦者,亦指三焦腎系而言也。越人獨取寸口診候,此相火生脾土,命門寄夫右尺,故作左為腎,右為命門以解之,亦水升於左,火降於右之義也。

白話文:

命門是三焦之根本,是相火的居住地,相火分佈在三焦,從命門開始。陳無擇認為命門像手掌那樣大的一塊脂狀物,正對著膀胱,有一條白脈從中間出來,沿著脊椎向上貫穿到腦部,這也是指三焦腎系。越人只取寸口脈來診斷,因為相火生脾土,命門寄託在右尺脈上,所以將左邊脈象看作腎,右邊脈象看作命門來解釋,這也符合「水升於左,火降於右」的道理。

2. 三十七難

三十七難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白話文:

五臟與九竅相通。

肺氣與鼻子相通,鼻子如果健康,就能辨別香臭。

肝氣與眼睛相通,眼睛如果健康,就能辨別黑白。

脾氣與嘴巴相通,嘴巴如果健康,就能品嘗食物味道。

心氣與舌頭相通,舌頭如果健康,就能辨別五味。

腎氣與耳朵相通,耳朵如果健康,就能辨別音律。

此節乃《靈樞·脈度篇》文,稍有增易,大意謂五臟和則七竅通,不和則七竅不通。經言上閱七竅,此言九竅,當是簡誤。若潔古認真九竅,添「三焦之氣通於喉,喉和則聲鳴矣」二句,未免蛇足。謝氏曰:本篇問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答文止言五臟通九竅之義,而不及五臟之起發,恐有缺文。

白話文:

這段文字取自《靈樞·脈度篇》,略有增改。大意是說,五臟協調則七竅通暢,五臟不協調則七竅不通。經文說「上閱七竅」,而這裡說「九竅」,可能是筆誤抄寫造成的。如果執著於九竅的說法,並加上「三焦之氣通於喉,喉嚨協調則嗓音鳴亮」這兩句,就顯得多餘。謝氏說:本篇探討五臟之氣的發生地和通達之處,但回答的文字只說明瞭五臟通九竅的道理,而沒有提到五臟的發生地,恐怕有缺文。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五臟神氣之所舍,不和則氣不得上達,故七竅不通。若六腑不和,則血氣留滯於皮腠,有形之物,積聚而為癰矣。此結上起下之辭也。

白話文:

五臟是神氣寄居的地方,如果五臟不協調,氣息就無法上升,因此五官(七竅)就會不通。如果六腑不協調,血氣就會積聚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實質性物質堆積起來就會形成腫瘍。以上是將上文與下文聯繫起來的過渡語。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相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白話文:

邪氣留在六腑,就會導致陽脈失調,陽脈失調,就會導致氣滯留,氣滯留,就會導致陽脈過於旺盛。邪氣留在五臟,就會導致陰脈失調,陰脈失調,就會導致血滯留,血滯留,就會導致陰脈過於旺盛。陰氣過盛,陽氣就不能互相滋養,所以稱為「關格」。陽氣過盛,陰氣就不能互相滋養,所以稱為「格」。陰陽兩氣過於旺盛,不能互相滋養,所以稱為「關格」。關格,就是不能壽終正寢而死亡。

陽邪中於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壅而邪實,邪實則不和之脈轉而盛矣。陰邪中於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滯而邪實,邪實則不和之脈轉而盛矣。陰陽之脈俱盛,則成關格之證死矣。此亦《靈樞·脈度篇》文,惟「關格」二字,與經文相反,當是錯簡。若夫覆溢關格之脈證,可與三難參觀。

白話文:

當陽邪入侵六腑,陽脈就會失衡,陽脈失衡,氣就會阻塞而邪氣就會盛行起來,邪氣盛行,原本失衡的脈絡就會變得更加嚴重。當陰邪入侵五臟,陰脈就會失衡,陰脈失衡,血就會瘀滯而邪氣就會盛行起來,邪氣盛行,原本失衡的脈絡就會變得更加嚴重。陰陽脈絡都嚴重失衡,就會形成關格疾病,導致死亡。這段文字收錄在《靈樞·脈度篇》,但「關格」二字與原經文相反,應該是抄寫錯誤。至於覆溢和關格的脈象表現,可以與「三難」篇的文章互相參照。

按:《靈樞·脈度篇》曰:陰氣太盛,陽氣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太盛,陰氣不能榮,故曰格。終始篇曰: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素問·六節臟象論》曰: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

白話文:

根據《靈樞·脈度篇》記載:陰氣過於旺盛,陽氣無法發揮作用,稱為「關」。陽氣過於旺盛,陰氣無法發揮作用,稱為「格」。而《終始篇》中提到:人迎脈脈搏四處飽滿,而且脈搏又大又數,稱為「溢陽」,「溢陽」即為外格。脈口脈搏四處飽滿,而且脈搏又大又數,稱為「溢陰」,「溢陰」即為內關。《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記載:人迎脈脈搏四處飽滿以上,稱為格陽;寸口脈脈搏四處飽滿以上,稱為關陰。

仲景《傷寒論》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斯皆以陰氣盛為關,陽氣盛為格,故知此節「關格」二字倒置,為錯簡也。

白話文:

《傷寒論》上說:寸口脈浮而大,浮表示虛弱,大表示實質。在尺部為「關」,在寸部為「格」。這是因為陰氣盛而出現「關」,陽氣盛而出現「格」,所以可以知道這段文字中「關格」兩字順序顛倒,應該是錯簡。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榮於六腑者,何也?

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白話文:

陰陽氣陰鼓吹噓涼 春 夏

滑氏曰:此因上章「營」字之意,而推及之也。亦《靈樞》十七篇文,大同小異。所謂氣行於五臟,不營六腑者,非不營行六腑,謂在陰經,則營於五臟,在陽經,則營於六腑。脈氣周流,如環無端,則無關格覆溢之患,而人氣內得以溫於臟腑,外得以濡於腠理矣。

白話文:

滑氏說:這句話是由上一章「營」字的意義推展開來的,也是《靈樞》十七篇中的文章,大意相同、差別不大。所謂氣行於五臟,不營六腑,並不是指不運轉於六腑,而是說在陰經中,營於五臟;在陽經中,則營於六腑。脈氣周流,就像一個無止境的圓環,因此不會有不通暢、覆蓋或滿溢的狀況,人體內部的氣得以溫養臟腑,外部的氣得以滋潤肌膚和腠理。

3. 三十八難

三十八難曰:臟惟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

然:所謂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白話文:

所謂的「腑」有六個,是指三焦。三焦有產生原氣的作用,能支配各種氣,有名稱但沒有形體,其經絡屬於手少陽經。再加上這個腑,所以說「腑有六個」。

三焦有形,於二十五難注中已詳細言之。此論三焦為原氣別使,根於命門,導引諸氣,潛行默運於一身之中,無或間斷也。外腑,謂在諸臟腑之外也,三焦之形質可考,三焦之氣化難見,故曰有名而無形也。

白話文:

三焦具有實質形狀,在《難經·二十五難》中已經詳細論述過。這裡所說的「三焦」,是指元氣的特殊作用途徑。它源於命門,引導調節全身各部位的氣機,運行周流於人體之中,沒有絲毫間斷。所謂「外腑」,是指存在於五臟六腑之外的構造。三焦的形質特徵可以通過解剖考證,但三焦的氣化作用難以直接觀察,所以說它有其名稱而沒有明確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