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三 (3)
卷三 (3)
1. 三十六難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
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二也。
腎有兩枚,左右各一,一主水,一主火,應乎升降之機也。命門者,以其為三焦之根,十二經元氣之海,藏精施化之具,系胞受孕之處,為人生命之原,故曰命門也。《靈樞·根結篇》、《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謂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此指太陽經終於睛明,睛明所夾之處為腦心,乃至命之穴,故曰命門,與此義不同。
然實指右腎為命門,恐未盡是,以氣脈論之,水升於左,火降於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升降之樞機,越人診脈獨取寸口,以左尺候水,右尺候火,故左名腎,右名命門,其義或取乎此。
按:西醫言腎形如豆,色紫質堅,頗類豬羊之腎,左右兩枚,長約三寸,闊約寸半,厚約七八分,其重約三兩至四兩。人高腎大,人矮腎小,位在脊骨十二節間,周圍三焦脂膜包裹,腎中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名為腎系,下通網膜,又有氣管由肺而下,附脊循行,下入腎系,而透入網膜,達于丹田下焦之原。夫兩腎屬水,中間腎系屬火,即命門也。
《素問·刺禁論》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者,即指命門言也。人與天地參,命門與太極相似,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自命門生兩腎,兩腎生六臟六腑,六臟六腑生四肢百骸之類。故人之交媾,未有精聚,先有火會,是火為先天之本始,水為天一之真元,腎中之火,名曰相火,即坎中龍雷之火也。是一陽陷於二陰之中,乃成乎離,而位乎坎,即兩腎有命門之義也。
命門乃三焦之根,為相火之宅,相火布於三焦,即由命門始也。陳無擇謂有脂狀如手大,正與膀胱相對,有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於腦者,亦指三焦腎系而言也。越人獨取寸口診候,此相火生脾土,命門寄夫右尺,故作左為腎,右為命門以解之,亦水升於左,火降於右之義也。
白話文:
《三十六難》說:各個臟器都只有一個耳,為什麼只有腎臟有兩個呢?
答:腎臟有兩個,但並非兩個都是腎。左邊的那個是腎,右邊的那個是命門。命門,指的是精神所居之處,是元氣所繫的地方;男子用來儲藏精氣,女子用來繫住胞胎。所以我們知道腎臟有兩個。
腎臟有兩個,左右各一個,一個主導水,一個主導火,這呼應了升降的機制。命門,因為它是三焦的根源,是十二經脈元氣的海洋,是儲藏精華並使之發揮作用的器具,是繫住胞胎並使之受孕的場所,是人生命的根本,所以叫做命門。《靈樞·根結篇》、《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說的太陽經從足至陰開始,終結於命門。這裡所說的命門指的是眼睛。這指的是太陽經終止於睛明穴,睛明穴所夾的地方是腦心,乃至命穴,所以叫做命門,這個意思和我們說的不同。
但如果說右腎就是命門,恐怕不完全正確。從氣脈的角度來說,水氣從左邊上升,火氣從右邊下降,左右兩邊是陰陽運行的道路,是升降的樞紐。扁鵲診脈只取寸口,用左手尺部來診察水,用右手尺部來診察火,所以左邊稱為腎,右邊稱為命門,這樣的說法或許是取自這個道理。
根據現代醫學,腎臟形狀像豆子,顏色是紫色的,質地堅硬,很像豬羊的腎臟,左右各一個,長約三寸,寬約一寸半,厚約七八分,重量大約三兩到四兩。人高腎臟就大,人矮腎臟就小,位置在脊椎骨第十二節之間,周圍有三焦的脂肪膜包裹,腎臟中有一條油膜,貫穿脊椎骨,稱為腎系,向下連通網膜,還有氣管從肺部向下,附著在脊椎旁循行,向下進入腎系,並穿透進入網膜,到達丹田下焦的源頭。兩腎屬水,中間的腎系屬火,也就是命門。
《素問·刺禁論》說:在第七節脊椎骨的旁邊,中間有個小心,指的就是命門。人與天地相參,命門與太極相似。太極產生陰陽,陰陽產生四象,四象產生八卦,八卦產生六十四卦。從命門產生兩腎,兩腎產生六臟六腑,六臟六腑產生四肢百骸等。所以男女交合,還沒有精氣凝聚之前,先有火氣會合。這說明火是先天的根本,水是天一的真元。腎臟中的火,叫做相火,也就是坎卦中潛藏的雷火。這是一陽陷於兩陰之中,形成了離卦,並居於坎卦的位置,這就說明了兩腎有命門的道理。
命門是三焦的根源,是相火的居所,相火散布於三焦,就是從命門開始的。陳無擇說,命門有像手掌大小的脂肪,正對著膀胱,有白色的脈絡從中間出來,夾著脊椎向上連通大腦,這說的也是三焦腎系。扁鵲只取寸口診察脈象,是因為相火產生脾土,命門寄託在右手尺部,所以將左邊稱為腎,右邊稱為命門來解釋它,這也是水氣從左邊上升,火氣從右邊下降的意思。
2. 三十七難
三十七難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此節乃《靈樞·脈度篇》文,稍有增易,大意謂五臟和則七竅通,不和則七竅不通。經言上閱七竅,此言九竅,當是簡誤。若潔古認真九竅,添「三焦之氣通於喉,喉和則聲鳴矣」二句,未免蛇足。謝氏曰:本篇問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答文止言五臟通九竅之義,而不及五臟之起發,恐有缺文。
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五臟神氣之所舍,不和則氣不得上達,故七竅不通。若六腑不和,則血氣留滯於皮腠,有形之物,積聚而為癰矣。此結上起下之辭也。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相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陽邪中於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壅而邪實,邪實則不和之脈轉而盛矣。陰邪中於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滯而邪實,邪實則不和之脈轉而盛矣。陰陽之脈俱盛,則成關格之證死矣。此亦《靈樞·脈度篇》文,惟「關格」二字,與經文相反,當是錯簡。若夫覆溢關格之脈證,可與三難參觀。
按:《靈樞·脈度篇》曰:陰氣太盛,陽氣不能榮,故曰關。陽氣太盛,陰氣不能榮,故曰格。終始篇曰: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素問·六節臟象論》曰: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
仲景《傷寒論》云: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斯皆以陰氣盛為關,陽氣盛為格,故知此節「關格」二字倒置,為錯簡也。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榮於六腑者,何也?
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榮於五臟,陽脈榮於六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腠理。
滑氏曰:此因上章「營」字之意,而推及之也。亦《靈樞》十七篇文,大同小異。所謂氣行於五臟,不營六腑者,非不營行六腑,謂在陰經,則營於五臟,在陽經,則營於六腑。脈氣周流,如環無端,則無關格覆溢之患,而人氣內得以溫於臟腑,外得以濡於腠理矣。
白話文:
第三十七難問:五臟的精氣,是從哪裡開始產生,又通向哪裡呢?可以說明一下嗎?
回答:五臟的精氣,向上連通於人體的九個孔竅。所以肺氣通往鼻子,鼻子功能正常就能分辨香臭;肝氣通往眼睛,眼睛功能正常就能分辨黑白;脾氣通往嘴巴,嘴巴功能正常就能分辨食物的味道;心氣通往舌頭,舌頭功能正常就能分辨五種味道;腎氣通往耳朵,耳朵功能正常就能分辨五音。
這一段文字出自《靈樞·脈度篇》,稍微做了增補修改,大意是指五臟功能協調,則七竅通暢,五臟功能失調,則七竅不通。經書上說向上連通七竅,這裡說九竅,應該是簡略造成的錯誤。如果潔古真的認為是九竅,加上「三焦之氣通於喉嚨,喉嚨功能正常就能發出聲音」這兩句話,未免是多此一舉。謝氏說:本篇問的是五臟精氣從何產生,又通向何處,回答只說了五臟通九竅的道理,而沒有講到五臟精氣的產生,恐怕是有缺漏的文字。
五臟功能失調,九竅就會不通;六腑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氣血積聚形成癰瘡。
五臟是神氣所居住的地方,五臟不調和,氣就無法向上通達,所以七竅不通。如果六腑不調和,氣血就會滯留在皮膚紋理之間,有形的物質就會積聚形成癰瘡。這段話是總結前面內容,並引出後面的論述。
邪氣侵入六腑,就會導致陽脈不調和,陽脈不調和,就會導致氣滯留,氣滯留就會使陽脈更加旺盛。邪氣侵入五臟,就會導致陰脈不調和,陰脈不調和,就會導致血滯留,血滯留就會使陰脈更加旺盛。陰氣過於旺盛,陽氣就不能與之相互協調,所以稱為「格」;陽氣過於旺盛,陰氣就不能與之相互協調,所以稱為「關」。陰陽都過於旺盛,無法相互協調,就稱為「關格」。患上關格的人,就不能享盡天年而死亡。
陽邪侵犯六腑,就會導致陽脈不調和,陽脈不調和,就會導致氣壅塞而邪氣充實,邪氣充實就會使不調和的脈象轉為更加旺盛。陰邪侵犯五臟,就會導致陰脈不調和,陰脈不調和,就會導致血滯留而邪氣充實,邪氣充實就會使不調和的脈象轉為更加旺盛。陰陽脈象都旺盛,就會形成關格的病症而死亡。這段文字也出自《靈樞·脈度篇》,只是「關格」這兩個字和經文的意思相反,應該是竹簡錯亂了。至於關格這種脈象所表現的證候,可以和第三難一同參看。
(補充說明:《靈樞·脈度篇》說:陰氣過於旺盛,陽氣不能協調,所以稱為「關」;陽氣過於旺盛,陰氣不能協調,所以稱為「格」。《靈樞·終始篇》說:人迎脈搏四倍於正常,而且脈象大而數,稱為「溢陽」,溢陽是外格。脈口脈搏四倍於正常,而且脈象大而數,稱為「溢陰」,溢陰是內關。《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人迎脈搏四倍於正常以上是格陽,寸口脈搏四倍於正常以上是關陰。)
仲景的《傷寒論》說: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部表現為關,在寸部表現為格。這些都是以陰氣旺盛為關,陽氣旺盛為格,因此知道這段文字中的「關格」兩個字是顛倒的,是竹簡錯亂了。
經文說氣只在五臟中運行,而不滋養六腑,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氣的運行,就像水流一樣,不會停止。所以陰脈滋養五臟,陽脈滋養六腑,就像環一樣沒有終點,無法知道它的起始,循環往復,只要不出現過盛的情況,人體的精氣就會在內部溫養臟腑,在外部滋潤皮膚紋理。
滑氏說:這是因為上文「營」字的意思,而推演出來的。這段文字也出自《靈樞》的第十七篇,大同小異。所謂氣只在五臟運行,而不滋養六腑,並不是說氣不運行於六腑,而是說在陰經的時候,就滋養五臟,在陽經的時候,就滋養六腑。脈氣周流,像環一樣沒有終止,就不會出現關格過盛的病症,而人體的精氣在內部可以溫養臟腑,在外部可以滋潤皮膚紋理了。
3. 三十八難
三十八難曰:臟惟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
然:所謂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三焦有形,於二十五難注中已詳細言之。此論三焦為原氣別使,根於命門,導引諸氣,潛行默運於一身之中,無或間斷也。外腑,謂在諸臟腑之外也,三焦之形質可考,三焦之氣化難見,故曰有名而無形也。
白話文:
第三十八難提到:臟只有五個,腑卻有六個,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所謂腑有六個,指的是三焦。三焦有原氣的區別,它主導全身的氣,有名稱但沒有具體的形狀,它的經脈屬於手少陽經,所以被歸類為腑,因此說腑有六個。
三焦的形狀,在第二十五難的注釋中已經詳細說明過。這裡說的三焦是原氣運行分化的使者,根源於命門,引導全身的氣,在體內默默地運行,從不間斷。所謂外腑,是指在其他臟腑之外的腑,三焦的形質可以考察,但三焦的氣化卻難以看見,所以說它有名稱但沒有具體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