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三 (2)
卷三 (2)
1. 三十四難
三十四難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皆可曉知以不?
然:十變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是五臟聲色臭味也。
此本五行而言五臟之用也。肝屬木,青者,木之色也;臊者,木之氣也;酸者,曲直作酸,木之味也;其聲呼者,聲引而長,亦木之氣也;其液泣者,肝開竅於目,故為泣也。心屬火,赤者,火之色也;焦者,火之氣也,苦者,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其聲言者,言散而揚,火之象也;其液汗者,心主血,汗為血之標也。
脾屬土,黃者,土之色也;香者,土之氣也;其味甘者,稼穡作甘,土之味也;其聲歌者,歌緩而敦,土之象也,或云:脾神好樂,故其聲主歌;其液涎者,脾開竅於口,故為涎也。肺屬金,白者,金之色也;腥者,金之氣也;辛者,辛從革,金之味也;其聲哭者,哭悲而激慘,金之象也;其液涕者,肺開竅於鼻,故為涕也。
腎屬水,黑者,水之色也;腐者;水之氣也;咸者,潤下作咸,水之味也;其聲呻者,呻沉而咽,為水之象也,又腎位遠,非呻之氣不得及於息,故聲之呻者;自腎出也;其液唾者,腎開竅於舌下,故為唾也。十變,陳氏謂肺主聲,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腎主液,五臟錯綜,互相有之,故云十變也。
按:徐氏云:五臟之聲《靈樞·九針論》、《素問·宣明五氣篇》俱云:心噫、肺咳、肝語、脾吞、腎欠,此則為呼言歌哭呻,乃本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蓋彼以病之所發言,此以情之所發言,其理一也。讀經當推測其義,如此則無不貫矣。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五臟言有七神者,脾與腎兼兩神也。臟者,藏也,言人之神氣藏於內焉。肝藏魂者,魂乃陽之精,氣之靈也。人身氣為陽,血為陰,陽無陰不附,氣無血不留。肝主血而內含陽氣,是之謂魂。究魂之根源,則生於坎水之一陽,推魂之功用,則發為乾金之元氣。不藏於肺而藏於肝者,陽潛於陰也,不藏於腎而藏於肝者,陰出於陽也。
晝則魂遊目而為視,夜則魂歸於肝而為寐。《靈樞·本神篇》云:隨神往來謂之魂,言其知覺之靈處也。肺藏魄者,魄乃陰之精,形之靈也,肝主血,本陰也,而藏陽魂,陽潛於陰也。肺主氣,本陽也,而藏陰魄,陰生於陽也。人之初生,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皆魄之靈也。
百合病恍惚不寧,魄受擾也,魔魘中惡,魄氣掩也。本神篇云: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言其運動之能處也。心藏神者,神主知覺,明照萬事之義也。夫神為何物,乃腎中之精氣,而上歸於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惟其陰精內含,陽精外護,心藏之火,所以光明朗潤而能燭物。蓋神即心火,得腎陰濟之而心湛然,神明出焉。
心血不足則神煩,風痰入心則神昏。本神篇云:兩精相搏謂之神,言其陰陽合體之妙機也。脾藏意與智者,脾主守中,故能記憶,又主運用,故能周慮。本神篇云:心有所憶謂之意,因慮而處物謂之智,蓋脾主思故也。腎藏精與志者,心之所存謂之志,神生於精,志生於心,亦心腎交濟之義。
按:志者,專意而不移也。志本心之作用,而藏於腎者,陽藏於陰中也。腎主精,為五臟之本,精生髓,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伎巧出焉,志之用也。本神篇云:初生之來謂之精,意之所存謂之志,亦此義也。
白話文:
[三十四難]
五臟的聲音、顏色、氣味,都可以了解嗎?
是的,根據「十變」的說法:肝的顏色是青色,氣味是臊味,味道是酸味,發出的聲音是呼叫聲,產生的液體是眼淚;心的顏色是紅色,氣味是焦味,味道是苦味,發出的聲音是說話聲,產生的液體是汗液;脾的顏色是黃色,氣味是香味,味道是甘味,發出的聲音是歌唱聲,產生的液體是口水;肺的顏色是白色,氣味是腥味,味道是辛味,發出的聲音是哭泣聲,產生的液體是鼻涕;腎的顏色是黑色,氣味是腐味,味道是鹹味,發出的聲音是呻吟聲,產生的液體是唾液。這就是五臟的聲音、顏色、氣味。
這是根據五行來說明五臟的作用。肝屬木,青色是木的顏色;臊味是木的氣味;酸味是木的特性,因為彎曲生酸;呼叫聲是氣息延伸拉長,也屬於木的氣;眼淚是因為肝開竅於眼睛。心屬火,紅色是火的顏色;焦味是火的氣味;苦味是火的特性,因為向上燃燒生苦;說話聲是聲音散發開來,屬於火的象徵;汗液是因為心主血,汗是血的表徵。
脾屬土,黃色是土的顏色;香味是土的氣味;甘味是土的特性,因為耕種收穫生甘;歌唱聲是聲音緩和敦厚,屬於土的象徵,也有人說是因為脾神喜愛音樂,所以聲音主要表現為歌唱;口水是因為脾開竅於口。肺屬金,白色是金的顏色;腥味是金的氣味;辛味是金的特性,因為變革生辛;哭泣聲是聲音悲傷淒慘,屬於金的象徵;鼻涕是因為肺開竅於鼻子。
腎屬水,黑色是水的顏色;腐味是水的氣味;鹹味是水的特性,因為滋潤向下生鹹;呻吟聲是聲音低沉嗚咽,屬於水的象徵,而且腎的位置較遠,沒有呻吟的氣息無法傳達到呼吸,所以呻吟的聲音是從腎發出的;唾液是因為腎開竅於舌下。所謂「十變」,陳氏認為肺主聲音,肝主顏色,心主氣味,脾主味道,腎主液體,五臟相互交錯影響,所以稱為「十變」。
按照徐氏的說法,《靈樞·九針論》和《素問·宣明五氣篇》都說:心發出嘆息聲、肺發出咳嗽聲、肝發出說話聲、脾發出吞嚥聲、腎發出哈欠聲。而這裡說的呼、言、歌、哭、呻,則是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來。前者是從疾病發出的情況來說,後者是從情緒發出的情況來說,道理是一樣的。讀經典應該推測其中的含義,這樣就能融會貫通了。
五臟有七神,它們分別藏在哪裡?
是的,五臟是人體神氣所寄託的地方。所以,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和智,腎藏精和志。
五臟說有七神,是因為脾和腎各藏有兩個神。臟,就是藏的意思,是指人的神氣藏在體內。肝藏魂,是因為魂是陽氣的精華,是氣的靈動之處。人體氣為陽,血為陰,陽沒有陰無法依附,氣沒有血無法停留。肝主血,內含陽氣,這就是所謂的魂。探究魂的根源,是來自坎卦中的一陽,推究魂的功能,則可以發為乾卦的元氣。魂不藏於肺而藏於肝,是因為陽潛伏於陰中;魂不藏於腎而藏於肝,是因為陰從陽中生出。
白天魂遊走於眼睛而產生視覺,晚上魂回到肝而進入睡眠。《靈樞·本神篇》說:「隨神往來謂之魂」,是說魂是知覺靈敏的地方。肺藏魄,是因為魄是陰的精華,是形體的靈動之處。肝主血,屬陰,卻藏有陽魂,這是陽潛伏於陰中。肺主氣,屬陽,卻藏有陰魄,這是陰生於陽中。人剛出生時,耳、目、心、識、手、足的活動,啼哭的聲音,都是魄的靈性表現。
百合病出現恍惚不安,是魄受到了干擾;夢魘中邪,是魄氣被掩蓋。《本神篇》說:「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是說魄是運動的所在。心藏神,是因為神主導知覺,能夠明察萬物的道理。所謂的神是什麼?是腎中的精氣,向上歸於心,結合成為離卦,其中包含坎卦的水的象徵。正是因為陰精內含,陽精外護,心所藏的火才能光明潤澤,才能觀察萬物。神就是心火,得到腎陰的滋養,才能使心清明,神明才能顯現。
心血不足就會心煩,風痰入心就會神昏。《本神篇》說:「兩精相搏謂之神」,是說陰陽結合的奧妙機制。脾藏意和智,是因為脾主守中,所以能夠記憶;又主運作,所以能夠周全考慮。《本神篇》說:「心有所憶謂之意,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是因為脾主思慮。腎藏精和志,是因為心有所存稱為志,神產生於精,志產生於心,這也是心腎相互滋養的道理。
按照:志,是指專心一意而不動搖。志本來是心的作用,卻藏於腎中,是因為陽藏於陰中。腎主精,是五臟的根本,精生髓,是身體百骸的主宰,精髓充足,技能就會產生,這也是志的作用。《本神篇》說:「初生之來謂之精,意之所存謂之志」,就是這個意思。
2. 三十五難
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
然: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肝之腑膽,脾之腑胃,腎之腑膀胱,其位皆相近。心之腑小腸,肺之腑大腸,何以皆相遠?蓋血為營而心主血,故營屬心,氣為衛而肺主氣,故衛屬肺。心榮肺衛,行陽氣而居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居下,所司不同,其經雖相合,而位則相遠矣。
又諸腑者,皆陽也,清淨之處。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淨,其意何也?
又問陽宜清淨,而諸腑皆陽也,則當為清淨之處,然大腸小腸,胃與膀胱,反受穢濁,獨不及膽,何也?蓋膽無所受故也。
然:諸腑者,謂是非也。經言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大腸者,傳寫行道之腑也;膽者、清淨之腑也;胃者,水穀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猶無兩名,故知非也。小腸者,心之腑;大腸者,肺之腑;膽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腎之腑。
言諸腑雖屬於陽,而非皆清淨之腑也。《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盛音承,貯也。言受胃之物,化其渣滓,故云受盛之腑也。又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言小腸中物,至此精汁已盡,變化為糟粕而出,故云行道之腑也。又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無受而有瀉,故云清淨之腑也。又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言胃主納穀,脾主消穀,二者相合,統稱倉廩之官,故云水穀之腑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言膀胱之水,能化而為氣,由衝任直上,化津化液化汗,故云津液之腑也。諸腑各有名,如上文所云,皆實指受穢濁者也。
蓋諸體為陽,而用則為陰,經所謂濁陰歸六腑也。惟膽名清淨,故不受穢濁,若余腑亦名清淨,則有兩名矣。《靈樞·本輸篇》曰: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此其義也。
按:西醫言小腸緊接於胃之下口,由幽門起至闌門止,約長二丈,通體皆是脂膜相連,中有微絲管,其膽之苦汁,胰之甜汁,均由微絲管注入小腸,化食物,而所化之精汁,由眾液管從膜中吸至頸會管,過肺入心,化赤為血而達各臟。經言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者,實指小腸之氣化也。
其附小腸之脂膜,即三焦之物,而又屬之脾。小腸又繫心之腑,其相通之道,即由微絲管從三焦上膈,至包絡而達心,心遺熱於小腸,則化物不出,為痢為淋,脾陰不足,則中焦不能受盛、為膈食便結,三焦相火不足,不能蒸化水穀,則為溏瀉矣。大腸由闌門接小腸起,至肛門止,約長五尺余,小腸中物,至此精汁已盡化,變為糟粕而出。經言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者,指大腸能傳道糟粕也。
然大腸所以能傳道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道,是以大便秘結,有升舉肺氣之法也。膽附肝右葉之旁,中貯苦汁,其汁乃下部回血入肝所化,人食後小腸飽滿,上逼膽囊,使其汁流入小腸之內,以榨化食物而利傳渣滓,此西醫之言也。不知膽汁色青而屬陽,本得肝陰所生之氣化,有是氣乃有是汁耳。
若以汁論,膽汁多者,膽大而無畏懼;若以氣論,則膽火旺者,亦無畏懼。太過者,不得乎中,則失其正,故有敢為橫暴之事;不及者,不得乎中,則失其正,故常存懼怯之心。經言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謂氣不剛不柔,得成中正,而臨事自有決斷也。以肝膽二者合論,肝之陽,藏於陰,故主謀;膽之陽,出於陰,故主斷。
若夫瀉而不受,故名清淨之腑也。胃居膈下,其形紆曲如袋,其紋密,故食物易入雖出,上連食管,下接小腸,周圍多細穴,以生津汁,食物經胃津融和,略似濃粥,即出胃之下口幽門,而至小腸頭,與膽之苦青汁,胰之甜白汁會合,榨出精液,經眾液管吸至頸,即過肺入心,化赤為血。胰者,附脾之物,脾統血,胰中之甜白汁,乃脾血得脾陽之氣化而成。
經言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蓋胃納穀,脾消穀,二者相合,而後成功,故可統稱倉廩也。然膽汁化食,戴元禮入肝之說,有由來矣。膀胱居兩跨骨內正中,即陰交骨里,體圓如盤,舒縮自如,下口與前陰相連,上口有小孔甚細,為下焦之脂膜遮閉,飲入之水,由胃下幽門之上小竅,散布下焦網膜,滲入為溺,無溺則縮,溺至則舒,溺多則漲。西醫但知膀胱藏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氣上行,則為津液,所剩餘質,乃下出而為溺。
經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其言氣化則能出者,謂出津液,非出溺也。氣化二字,前於八難腎間動氣論中,已約略言之,今再詳陳其義。夫氣者乃火交於水所化,觀十二闢卦,乾陽入坤陰而化為氣,氣升為云為雨,人與天地參,其陰陽之理一也。蓋人心主火,人鼻吸入之氣,乃天陽也,亦屬火。
從鼻入肺,歷心系,引心火,循脊背之膂筋,下入腎系。又從腎系以達下焦氣海。氣海者何?即三焦之根,位居臍下,經謂胞室,王清任謂之氣府者是也。凡人吸入之天陽,合心火下至胞室,則蒸動膀胱之水,化氣上騰,其氣透出膀胱,入於胞室,上循臍旁,由衝任上膈入肺,而還出於口,隨呼而出,上出之氣,著漆石則為露珠,在口舌臟腑之中,則為津液,又外出於皮毛,以薰膚潤肌而為汗,所謂氣化則津液能出者此也。老人溺多,化氣少而水質多,壯者溺少,化氣多而水質少也。
吸入從脊,督脈主之,呼出從膈,任脈主之,吸入陽也,火交於水也,呼出陰也,氣即是水也。火不足以蒸水,則津液不升,氣不得化,水不足以濟火,則津液乾枯,小水不下,故曰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者謂青腸,胃者謂黃腸,膀胱者謂黑腸,下焦之所治也。
此以五行五臟之色,以分別五腑,皆名為腸,則俱受穢濁,所以明不淨之故也,下焦之所治者,《靈樞·營衛生會篇》曰: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故五腑皆下焦之氣所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