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1. 卷三
2. 三十難
三十難曰:榮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
然: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
榮衛循行之義,已詳一難中。此言榮衛相隨不息之原,起於胃之穀氣,其清者為榮,即穀味之精,乃陽中之陰也。血為榮,行於脈中,其濁者為衛,即穀味之氣,乃陰中之陽,即所謂陽明悍氣也,化氣為衛,以衛護於脈外。《素問·痹論》云: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亦即此義。但此節乃《靈樞·營衛生會篇》中語。惟《靈樞》作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為少殊耳。然胃中水穀之精,為微絲液管吸至頸會管,過肺入心,化赤為血,以榮五臟六腑。經脈之中,刪去(以傳於肺)四字,便乖臟腑傳道之義,關係匪輕,不可缺也。
白話文:
第三十個難題說:營氣的運行,常常和衛氣一起嗎?
回答:是的。經典提到,人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食物進入胃後,會傳輸到五臟六腑,五臟六腑都接收到這些能量。其中,清澈的部分稱為營,渾濁的部分稱為衛。營在血管中運行,衛在血管外運行,營的運行周而復始,五十次循環後會再次匯合。陰陽互相貫穿,像沒有起點的圓環一樣,因此知道營和衛是相隨的。
營和衛運行的道理,已經在第一個難題中詳細說明。這裡說的是營衛相隨不停的原因,起源於胃中的食物能量,其中清澈的部分是營,也就是食物精華,屬於陽中的陰。血就是營,在血管中運行。渾濁的部分是衛,也就是食物的氣,屬於陰中的陽,也就是所說的陽明悍氣,這種氣轉化成衛,在血管外護衛。《素問·痹論》說:營,是水穀的精華之氣,協調五臟,分布到六腑,才能進入血管。
衛,是水穀的悍疾之氣,它的氣快速滑動,不能進入血管。這也說明了這個道理。但這段話是出自《靈樞·營衛生會篇》。只是《靈樞》裡說食物進入胃後,傳給肺,五臟六腑都從肺接收能量,這點稍有不同。但是,胃中食物的精華,通過微小的液管吸收到頸部的匯合管,經過肺進入心臟,轉化成紅色血液,滋養五臟六腑。如果經脈中刪去「傳給肺」這幾個字,就違背了臟腑間傳遞能量的規律,關係重大,不可缺少。
3. 三十一難
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當何許,可曉以不?
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前節舉五臟六腑,稟水穀榮衛之氣而相資養,為論臟腑之首條。此因三焦之氣化,論其發用之理也。夫三焦者,稟元氣以資始,合胃氣以資生,上達胸中而為用,往來通貫,宣布無窮,造化出納,作水穀之道路,為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膈膜之下者,以其上層與膈膜下層黏屬也。
其氣自下而上,散於胸中,分布薰蒸於皮膚腠理,故在胃上口,主納而不令出,其治在膻中穴,屬任脈,在玉堂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也。中焦在胃中脘,以其包肝裹胃也,其治在臍旁之天樞,胃脈之穴也,其用在胃之中脘,中脘者,乃十二經所起所會,陰陽肉完之處,故曰脘也。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乃闌門之分,蓋由此清者入於膀胱而為氣為溺,濁者入於大腸而為滓為穢,故主出而不納,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任脈之陰交穴。《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即指此也。其所在氣街者,氣街在毛際兩旁,足陽明經穴,乃三焦之根,原氣所之處,即由腎系所生之脂膜也。
夫三焦屬相火之宅,火之性自下而上,故《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此指中焦也。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此指上焦也。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指下焦也。然論上中下三焦之氣,何以獨重乎飲,不知氣乃水之所化也。膀胱之水,借吸入之天陽,引心火至下焦,薰蒸化而為氣以上達,為津為液為汗,此火交於水化氣之理,即乾陽入坤陰,隨陽氣上騰而為云為雨之義也。若夫三焦之形質,詳見於二十五難,可參互觀之。
白話文:
三十一難
有人問:三焦這個東西,它是從哪裡來的?怎麼產生的?開始和結束在哪裡?它在治療時應該注意什麼地方,可以說清楚嗎?
回答是:三焦是水穀運送的通道,也是氣的開始和結束的地方。上焦在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下、胃的入口上方,主要負責接納而不向外散發,它的治療重點在膻中穴,也就是在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兩個乳頭中間的凹陷處。中焦在胃的中脘位置,不上不下,主要負責腐熟水穀,它的治療重點在肚臍旁邊。下焦在膀胱的上方,主要負責區分清濁,將有用的排出,不接收進來,也就是傳導通道的作用,它的治療重點在肚臍下方一寸的地方。所以稱之為三焦,它的官府在氣街(腹股溝動脈處)。
前面提到五臟六腑,是接受水穀精微之氣的滋養而互相協調的,這是討論臟腑的開端。這裡則是從三焦氣化的角度,討論它如何發揮作用的道理。三焦是接受元氣而開始運作,結合胃氣而產生作用的,向上到達胸中而發揮作用,往來通行,傳遞無窮,負責新陳代謝,作為水穀運送的通道,也是氣的開始和結束的地方。上焦在橫膈膜之下,是因為它上層與橫膈膜下層黏連的緣故。
它的氣從下往上,散布在胸中,分布、薰蒸在皮膚的紋理之間,所以在胃的入口上方,負責接納而不向外散發,它的治療重點在膻中穴,屬於任脈,在玉堂穴下方同身寸的一寸六分凹陷處,是任脈氣所發出的地方。中焦在胃的中脘位置,是因為它包覆著肝臟和胃,它的治療重點在肚臍旁的天樞穴,是胃經的穴位,它的作用在胃的中脘,中脘是十二經脈開始和匯集的地方,也是陰陽肉體完整之處,所以稱為「脘」。
下焦在膀胱的上方,是闌門分清濁的地方,經過這裡,清的進入膀胱成為氣和尿液,濁的進入大腸成為殘渣和穢物,所以主要負責排出而不接收,作為傳導的通道,它的治療重點在肚臍下方任脈的陰交穴。《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水液由此排出。」就是指的這裡。它的所在位置在氣街,氣街在腹股溝兩旁,是足陽明經的穴位,是三焦的根本,元氣所到的地方,也就是由腎臟系帶所生的脂肪膜。
三焦屬於相火的住所,火的性質是從下往上的,所以《素問·經脈別論》說:「飲食物進入胃,遊走散布精氣,向上輸送到脾。」這是指中焦。「脾氣散發精微,向上歸於肺。」這是指上焦。「疏通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這是指下焦。雖然討論了上中下三焦的氣,但為什麼特別重視飲食呢?因為氣是由水化生的。膀胱的水,藉由吸入的天陽,引導心火到達下焦,薰蒸化成氣而向上到達,成為津液和汗液,這是火與水相交而化為氣的道理,也就是陽氣進入陰氣之中,隨著陽氣上升而成為雲、成為雨的意義。至於三焦的形狀和性質,詳細內容在二十五難中,可以互相參看。
4. 三十二難
三十二難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膈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榮周於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諸血皆屬於心,諸氣皆屬於肺。是心主血,血為榮,肺主氣,氣為衛,血流據氣,氣動依血,營衛相隨,通行經絡,周於身外,猶天道之運於上,故居膈上也。膈,膈膜也。凡人心肺之下,諸臟之上,有膈膜一層,薄如細網,隨呼吸以升降,遮隔濁氣,不使上薰於心肺也。首節明血氣之用,此節言血氣之體,以見人身臟腑,皆賴血氣之榮養也。
白話文:
第三十二難說:五臟的功能都相同,為何只有心臟和肺臟位於橫膈膜之上呢?
答案是:心臟主導血液,肺臟主導氣息。血液負責營養,氣息負責防禦,它們彼此跟隨,一上一下地運行,稱為「營衛」。它們在經絡中運行,營養周遍於身體外層,因此讓心臟和肺臟位於橫膈膜之上。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所有的血液都歸屬於心臟,所有的氣息都歸屬於肺臟。」這表示心臟主管血液,血液負責提供營養;肺臟主管氣息,氣息負責身體防禦。血液的流動依賴氣息的推動,氣息的運行依賴血液的滋養,營與衛彼此跟隨,在經絡中運行,遍布全身,就像天道的運行在上方一樣,所以心肺才位於橫膈膜之上。橫膈膜,就是一層薄膜。凡是人心臟和肺臟的下方、其他臟器的上方,都有一層橫膈膜,薄如細網,隨著呼吸而升降,阻隔污濁的氣體,不讓它向上侵擾心肺。第一段說明了血液和氣息的作用,這一段則說明了血液和氣息的本體,藉此表明人體臟腑都依賴血液和氣息的滋養。
5. 三十三難
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此言陰陽互根,五行化合之理。人身不外乎陰陽,交則生,不交則病,離則死。越人特舉肝肺而言者,肝藏魂,肺藏魄,魂魄為一身陰陽之主宰也。以十干合臟腑,甲陽木應膽,乙陰木應肝。丙陽火應小腸,丁陰火應心,戊陽土應胃,己陰土應脾,庚陽金應大腸,辛陰金應肺,壬陽水應膀胱,癸陰水應腎。若以五音配五行,宮土、商金、角木、徵火、羽水,各因十干之陰陽,而分太少也。
肝屬乙木,得水當浮,何以反沉?
然:肝雖乙木,乙與庚合,庚為陽金,金性本沉,婦當從夫,其意樂金。而失木之本性,故得水反沉也。肺屬辛金,金得水當沉,何以反浮?
然:肺雖辛金,辛與丙合,丙為陽火,火性炎上,婦當從夫,其意樂火,而失金之本性,故得水反浮也。生則生氣旺,故能化合,熟則生氣盡,故不能化合。所以肝熟而復浮,肺熟而復沉,各歸其本性也。大而言之,即天地之陰陽,小而言之,即人倫之夫婦,其理一也。夫肝屬足厥陰經,位於膈下,故行陰道多也。
肺屬手太陰經,位於膈上,故行陽道多也。今舉肝肺類推,則臟腑陰陽之化合,從可會通矣。
按:十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五行化合者,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也。化合之義,未有明其所以然者,請詳言之。術士僉謂逢龍則化,蓋甲己之年,首丙寅月,次丁卯,次戊辰。辰為龍,龍善變化,戊為陽土,此一年之運,皆當屬土。
汪雙池非之,言寅月三陽出於地上,是地氣始升也,化氣當自寅月始,如甲己之年,首丙寅月,丙火生土,故甲己化土。化氣者,化其所生之氣也,余可類推。斯說頗為近理,然於化合之義,究不能明。或謂經曰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畢昂,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其戊己分者,則奎壁角軫也。五天五行之守氣,各有所橫,以加於宿度,臨於十干之上。
如黅氣於心尾己分,心尾當甲,角軫當己,故土位甲己也,以下皆然。此言似近理而實非,蓋天動而虛,其氣圓通,而初無定氣,其臨御五行,自有本然當然之則,而初非有守氣以期之也。況所謂化氣者,逢合則化,不逢合則不化。五天之氣,雖應五行,而於化合之理,無所取義,未可執也。
蕭吉《五行大義》引季氏《陰說》曰:木八畏庚九,故以妹乙妻庚,庚氣在秋,和以木氣,是以薺麥當秋而生,所謂妻來之義。火七畏壬六,故以妹丁妻壬,壬得火熱氣,故款冬當冬而華。金九畏丙七,故以妹辛妻丙,丙得金氣,故首夏靡草薺麥死。故夏至之後,三庚為伏,以畏火也。
土五畏甲八,故以妹己妻甲,土帶陰陽,合以雌嫁木,故能生物也。水六畏土,故以妹癸妻戊,五行相和,是其合也。張行成《翼元》云:天元五運之數,以坤元主土,配中央作五行之化源,自土至火,以次相生,然十干配五行,多不類者,蓋有相剋之變數在其中也。甲木克己土為妻,生庚金為一變。
乙庚次甲己,故乙庚為金運。庚金克乙木,生丙火,丙火克辛金,生壬水,自乙庚之金生壬水,凡兩變。丙辛次乙庚,故丙辛為水運。丙火克辛金,生壬水,壬水克丁火,生戊土,戊土克癸水,生甲木,自丙辛之水生甲木,凡三變。丁壬次丙辛,故丁壬為木運。壬水克丁火,生戊土,戊土克癸水,生甲木,甲木克己土,生庚金,庚金克乙木,生丙火,自丁壬之木生丙火,凡四變。戊癸次丁壬,故戊癸為火運。
戊土克癸水,生甲木,甲木克己土,生庚金,庚金克乙木,生丙火,丙火克辛金,生壬水,壬水克丁火,生戊土,自戊癸之火生戊土,凡五變。甲己又次戊癸,故甲己復為土運。於是戊癸會於中央也。
此說皆盡五行生剋之妙,然陰陽之理,以和為洽,夫婦之道,非脅可成,究未若羅淡生《內經博議》引申《天元玉冊》之義曉暢也,岐伯述《天元玉冊》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夫肇基化元而布氣真靈,乃云總統於坤元,是坤元為萬物之母也。
坤元既為萬物之母,而總統之,則天亦必有以先用之也。天之十干,以戊己居中宮,而先用水火,然後成於金木,豈非總統坤元,而以土為首之義乎!是以天之御化,首以土為甲,而甲遂為土,仍順布五行於乙丙丁戊之上,而以本氣化之,土生金,以金加於乙,金生水,水加丙,水生木,木加丁,木生火,火加戊,五行畢再傳,而土加於己,故甲己合也。金加庚,故乙庚合也。
水加辛故丙辛合也。木加壬,故丁壬合也。火加癸,故戊癸合也。此因合而化,一定之理,有不可移易者也。然本氣之陰陽,仍有不能從化,而依之以為用者,如加陽干為氣有餘,加陰乾為氣不足,此又因值年以佐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