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二十九難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

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氣逆而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白話文:

那麼:陽維脈只執行陽氣的運化,陰維脈只執行陰氣的運化,陰陽二氣不能互相支持,就會心煩意亂,無法自我控制。陽維脈出問題,常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陰維脈出問題,常會出現心痛的症狀。陰蹺脈出問題,會出現陽氣不足而陰氣旺盛的表現。陽蹺脈出問題,會出現陰氣不足而陽氣旺盛的表現。沖脈出問題,會出現氣逆、裡急的表現。督脈出問題,會出現脊椎強硬、厥脫的表現。任脈出問題,會出現內部氣結的表現,男性會出現七疝的症狀,女性會出現瘕聚的症狀。帶脈出問題,會出現腹脹、腰部如坐水中般的酸軟無力的表現。這些就是奇經八脈出問題時會出現的症狀。

此節明奇經八脈之病情也。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若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神思不爽矣。溶溶,懈怠浮蕩貌,言緩慢而不能收持也。陽為衛,陽氣不和,故寒熱。陰血化於心少陰,陰氣不利,故心痛也。兩蹺脈為病,病在陽則陽脈結急,病在陰則陰脈結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緩也。

白話文:

صادق,陰陽”、“陽”,俗文,延而陰

衝脈起於氣衝,上至胸中,其為病氣逆而裡急,其所以受邪,亦因腎氣不足而邪能幹之也。督脈行身之背,督脈受邪,病必脊痛而厥逆也。任脈起胞門子戶,而行於腹,故其脈結為七疝瘕聚之病也。帶脈橫圍腰腹,故病則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寬慢不收而畏寒也。曰此奇經八脈之為病者,以總結上文診候之要也。

白話文:

衝脈起源於體內氣衝的地方,上通胸部。如果衝脈氣血逆流,患者會感覺胸悶不適。衝脈受邪氣侵襲,往往是由於腎氣不足,導致邪氣容易侵犯。督脈沿著脊椎背部走行。督脈受邪氣侵襲,患者通常會出現脊柱疼痛,甚至會昏厥。任脈起於子宮,沿著腹部走行。如果任脈受阻不通,會導致腹中氣血瘀結,形成疝氣、腫塊等疾病。帶脈環繞腰腹,如果帶脈受阻,患者會出現腹部脹滿、腰部痠軟無力,感覺像坐在水中一樣,怕冷。這裡總結了奇經八脈的病理特徵,是診斷上文病症時所應注意的要點。

按:經脈者,臟腑血氣之路徑也,若者邪滯,則病生焉。此篇七難、專論經絡,何以詳於奇經而略於正經,殊覺未備。今從《靈樞·經脈篇》錄其起止,指明經脈所過,以闡血氣之跡,而知病起何經,能不致盲人摸象也。手太陰肺經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系橫出腋下,循臑內下肘,循臂內至寸口,上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由次指內廉而出其端。

白話文:

經脈就是臟腑中氣血運行、輸布的通道。如果經脈中氣血運行不暢通,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古人論述經絡系統,重視奇經而忽略正經,是不全面的。現從《靈樞·經脈篇》中摘錄了各經脈的起止部位,說明經脈循行經過的身體部位,以闡明氣血運行的情況,幫助理解疾病的起因,避免像盲人摸象一樣不得要領。

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起始於中焦,向下與大腸相連接,再沿著胃的入口向上,通過橫膈連接肺臟,由此經胸中繫帶橫穿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向下到肘部,再沿著前臂內側走到寸口穴,向上到魚際穴,最後從大拇指的末端出來。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沿著食指內側緣出去,最後到達食指末端。

手陽明大腸,與肺為表裡,其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間,上入兩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至肩,出髃骨之前廉,而至肩背之上天柱骨間大椎會上,又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而上挾鼻孔。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與肺經是表裡關係,這條經脈從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開始,沿著手指的側面向上,在合谷穴兩個骨頭間,進入兩條肌腱中,沿著手臂的側面向上,進入肘部的外側,再沿著上臂外側向上到肩部,從肩胛骨的前緣出來,到肩背部與督脈的「天柱」穴、「大椎」穴相會,再向下進入缺盆穴(鎖骨上窩),聯繫肺,穿過橫膈膜,屬於大腸經。支脈部分,從缺盆穴向上到頸部,貫穿面頰,進入下排牙齒中間,再出來經過人中,向上經過鼻孔。

足陽明胃脈,起於鼻,交頞中,由眼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至氣街,與直者合。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從鼻子開始,通過臉頰兩側,繞過眼睛下方,進入上牙膛,再出來環繞嘴巴和嘴脣,向下到下巴,然後沿臉後下方走到大迎穴,經過臉頰到太陽穴,貼著耳朵前方,經過客主人迎穴,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和頭頂。

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面向下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通過橫膈與胃相連,並與脾相連接。

它的正經,從缺盆穴向下沿著乳房內側,經過肚臍,進入氣街穴。

它的分支,從胃的下口開始,沿著腹部內側,到達氣街穴,與正經匯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又其支者,由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又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太陰脾與胃為表裡,其脈起於足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至腨內,循脛骨後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白話文:

脾經從膝蓋下方開始,經過小腿的外側,向下到達腳跗(腳背),進入中指內緣。另一條分支從膝蓋下方三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指外緣。再有一條分支從腳跗上方進入大拇指內側,再從大拇指尖端出來。

足太陰脾經和胃經表裡相合,脾經的脈絡起於腳大拇指的尖端,沿著大拇指內側的白色肌肉邊緣向上,經過內踝前緣,到達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側向上經過膝蓋,進入大腿內前側,進入腹中連接脾臟和胃。脾經還向上經過橫膈,與咽相連,連接到舌根,並散佈在舌頭下方。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手少陰心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下肘內,由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太陽小腸,與心為表裡。

白話文:

這條支脈,再次從胃裡分出,向上穿過橫膈,流注心臟。手少陰心經的脈絡,從心臟開始,出來後連接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與小腸相通。它的支脈,從心包向上經過咽喉,與眼睛和舌頭相連。它的直脈,從心包折返向上通往肺部,向下經過腋窩,沿著上臂內側後緣向下,到肘關節內側,再沿著前臂內側後緣到手心後方的銳骨末端,進入手心內側後緣,然後沿著小指內側而出。手太陽小腸經,與心經表裡相合。

其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又有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銳眥,斜絡於顴。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白話文:

這條經脈從小指尖開始,沿著手的外側向上至手腕,從手肘的中間穿出,一直向上沿著手臂骨的下面,從肘內側兩條肌腱之間穿出,向上沿著上臂外側的後面,從肩甲骨窩穿出,繞過肩胛骨,交叉到肩上,進入鎖骨下方的凹陷處,連接到心臟,沿著喉嚨向下經過橫膈,抵達胃部,屬於小腸。

它的分支從鎖骨下方的凹陷處沿著脖子向上至臉頰,到達眼睛的銳利眼角,再轉入耳中。還有另外一支,從臉頰上分出,抵達鼻子,到達眼睛的銳利眼角,斜向連接到顴骨。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從眼睛的內眼角開始,向上經過額頭交叉到頭頂。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行,挾脊貫臀入膕中。又有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白話文:

其分叉的脈絡,從頭頂延伸到耳角。而直行的脈絡,從頭頂進入腦部網絡,再出來分開行於頸部的兩側,沿著肩膀和後腦勺的裡面,夾著脊骨到達腰部,進入脊椎內,與腎臟和膀胱相連。分叉的脈絡,從腰部向下走,夾著脊骨貫穿臀部進入大腿後側。還有一條分叉的脈絡,從後腦勺的裡面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肩膀,夾著脊骨的裡面,經過大腿根部,沿著大腿的外側,從後面的側面向下會合於大腿後側。再以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腳踝的後面出來,沿著腳背骨,到達小腳趾的外側。

足少陰腎,與膀胱為表裡。其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白話文:

腎臟屬足少陰經,與膀胱相錶裡。它的經絡從小腳趾下方開始走行,斜行經過腳底,從足心然谷穴下方穿出,沿著內踝後側走行,分出一支進入腳後跟中間,再向上行走到小腿內側。經絡穿出膝蓋內側後,沿著大腿內後側走行,貫穿脊柱連接腎臟,並與膀胱聯繫。它的直行脈絡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橫膈,進入肺部,沿著喉嚨走行,到達舌根。它的分支經絡從肺部穿出,與心臟聯繫,分佈於胸中。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絡起源於胸中,分佈於心包,向下走過橫膈,與三焦相聯繫。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下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又有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三焦,與心包絡為表裡。其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下頰至䪼。

白話文:

其分出的脈絡,循著胸腔延伸到肋骨下腋窩的三寸位置,上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向下,到肘部中間,接著沿著小手臂行進於兩條肌肉之間,進入掌心,沿著中指延伸到指尖。又有分出的脈絡,在掌心分支出去,沿著小指旁的無名指延伸到指尖。手少陽三焦經,與心包絡經為表裡關係。其脈絡起始於小指旁的無名指指尖,上行於兩指之間,沿著手背,延伸到手腕,從手臂外側兩塊骨頭之間穿出,上貫肘部,沿著上臂外側向上,到肩部,進入缺盆穴,分佈於膻中穴,並蔓延至心包絡,向下穿過橫膈膜,沿著三焦組織分佈。其分出的脈絡,從膻中穴上行至缺盆穴,上達頭頸,連繫在耳後,一直向上延伸到耳廓上端,然後沿著臉頰向下到下巴。

又有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足少陽膽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至肩上,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又有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脈抵於䪼,下加頰車,至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

白話文:

支脈:

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經過臉頰,交於另一側的面頰,到達眼睛外側角。

足少陽膽經:

從眼睛外側角開始,向上通至頭頂,向下沿耳後,過頸部,至肩上,進入缺盆穴。

它的支脈:

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沿到眼睛外側角後面。

另有支脈:

從眼睛外側角分出,向下到達大迎穴,與手少陽經相合,向下沿著頰車穴,到達頸部,與缺盆穴相合,向下進入胸中,穿過橫膈,聯繫肝臟和膽囊,沿著肋骨裡側,出氣街穴,繞過腋毛邊緣,橫著進入髀厭穴。

正經:

從缺盆穴下腋窩,沿著胸部,經過季脅穴,向下與髀厭穴相合。

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至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肝,與膽為表裡。

白話文:

肝經從大腿外側後方(髀陽)開始,沿著膝蓋外側邊緣(膝外廉)走到外踝骨(外輔骨)前面,然後直往下走到腳踝骨(絕骨)的末端,再往下走到外踝前面,沿著腳背向上,進入小指和小於指之間。肝經的支線從腳背分出,進入大拇指之間,沿著大拇指的內側走到大拇指末端。再貫穿指甲,從大拇指的三個毛孔出來。足厥陰肝經和膽經是表裡關係。

其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由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又有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於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復接於手太陰肺經,合督任兩脈,以盡十六丈二尺之脈道,終而復始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起始於大腳趾趾縫末端的汗毛處,向上沿著腳背內側邊緣走行,離開內腳踝一寸,腳踝上方八寸,從太陰經後面進入小腿內側,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處,經過陰部,抵達小腹,與胃經相連,屬於肝經,絡於膽經,向上經過膈肌,分佈於脅肋,沿著喉嚨後面,向上進入頸部和額頭,連接著眼睛部位,向上穿出額頭,在頭頂與督脈相會。它的分支從眼睛部位向下經過臉頰內側,環繞著脣部。還有分支從肝經分出,穿過膈肌,向上輸注於肺部,向下走行至中焦,與中脘部位相連,再接於手太陰肺經,會合督脈和任脈兩條經脈,形成總長十六丈二尺的經脈系統,循環不已。

上第二卷,二十三難至二十九難,論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