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二 (2)
卷二 (2)
1. 二十五難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
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此節問答之意,謂五臟六腑配手足之陰陽,但十一經耳,其一經者,乃手少陰心脈,手心主包絡脈也。二脈俱是心脈,而少陰與太陽合脈,心主與三焦合脈,各相表裡而合為十二經也。其言包絡三焦無形者,言其氣也,然未免語病。《靈樞·本藏篇》曰: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果否無形,何以有厚薄之相應乎?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而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言包裹此心之膜也。若其無形,所指何物?是包絡三焦之有形,不待辨自明矣。
按:手厥陰心包絡,即包心之脂膜,西醫謂心外之夾膜者是也。其膜分內外二層,外層厚而堅密,上裹總回管脈管,下與膈膜之上層相黏,內層外連於外層,內黏於心,其脈與膈之脈管,肺之氣食兩管,而通貫於腦筋。心之脈絡,亦從包絡發出,以達周身。故經言膻中者,臣使之官也。
手少陽三焦,為水中之陽,是為相火。經言少陽屬腎者,屬於腎中命門也。命門即腎系,由腎系下生脂膜,為三焦之根。西醫所謂腹包膜,腹內腑統膜者是也。其膜之原,腎系之,下裹膀胱,通兩腎,包二腸及女子子宮,經核反摺回,由尻骨之後上行腹壁膜,前至肝之上,膈膜之下,轉向腹前,包肝裹胃,上層與膈膜之下層黏續。
膈之上層,與心包絡之下層相聯,氣脈通貫於肝之下,胃之上,又橫出薄膜一層,以隔肝胃,即肝胃連膜也。心肺在此膜之上,不能包裹,所包各臟腑,肚腹之前,成一空囊,由肝胃連膜,後有一孔相通,透入空囊,名曰空竅。凡膈膜以下各臟腑之間,俱有此膜數層之摺疊筋帶,為綰其臟腑,以定其部位,並護行各處之血管腦筋,又枝生薄膜,網羅縱橫,是由彼臟行於此臟,以通氣血者也。凡諸連網膜油,皆三焦之物也。
夫包絡之脈,下膈,歷絡三焦上下,黏續其氣;並出於腎,一遊行於上中下三焦,而各有所歸之部署;一入於心包絡,而為君主之相。三焦起於七節之間,藏水中真火,為相火之宅,包絡乃相火之臟,三焦乃相火之腑,包絡三焦氣化流行,皆相火之流行也。以似臟別臟之小囊,配似腑外腑之大囊,亦天造地設之理,不容妄議者也。
若泥執無形,誤矣。
白話文:
第二十五難的內容說: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五臟六腑加起來卻只有十一條,那缺少的另一條經脈是什麼呢?
答案是:少的那一條經脈,是手少陰心經與心包絡的別脈。心包絡與三焦互為表裡,它們都有名字但沒有具體的形狀,所以經脈總共有十二條。
這段問答的意思是說,五臟六腑與手足陰陽相配,只有十一條經脈,那缺少的另一條經脈就是手少陰心經的脈絡以及手厥陰心包絡的脈絡。這兩條脈絡都與心臟有關,其中手少陰經與足太陽經相通,而心包絡與三焦相通,它們相互配合成為十二條經脈。說心包絡和三焦沒有具體形狀,是指它們的氣而言,但這樣說法還是有些問題。《靈樞·本藏篇》說:皮膚紋理細密且厚的人,三焦和膀胱也比較厚;皮膚紋理粗糙且薄的人,三焦和膀胱也比較薄。
如果說三焦和包絡沒有形體,為什麼它們的厚薄還會有相應的關係呢?《靈樞·邪客篇》說:心臟是五臟六腑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的本質堅固,不能容忍邪氣入侵,一旦邪氣入侵,心臟就會受損,心臟受損則精神會離散而導致死亡。所以侵入心臟的邪氣,都存在於心包絡之中。心包絡,指的就是包裹心臟的膜。如果心包絡沒有形體,那指的又是什麼呢?可見心包絡和三焦是有形體的,這是不辯自明的道理。
手厥陰心包絡,其實就是包在心臟外面的脂肪膜,西醫所說的心臟外層膜就是指它。這層膜分為內外兩層,外層厚且堅固,上包裹著總回管脈管,下與膈膜的上層相連,內層外連外層,內貼於心臟,它的脈絡與膈膜的脈管、肺的氣管和食管相通,並連貫到大腦。心臟的脈絡也從心包絡發出,到達全身。所以經書說膻中是臣子和使者的官位。
手少陽三焦,是水中之陽,是為相火。經書說少陽屬於腎,是指屬於腎中的命門。命門就是腎的系統,由腎的系統向下產生脂肪膜,是三焦的根源。西醫所說的腹膜、腹內臟器總膜就是指它。這層膜的起源在腎臟系統,向下包裹膀胱,貫通兩腎,包著大小腸以及女性子宮,然後反摺回,從骶骨後方向上到腹壁膜,前面到肝的上方,膈膜的下方,轉向腹前,包裹肝臟和胃,上層與膈膜的下層相連。
膈膜的上層與心包絡的下層相連,氣脈貫通於肝的下方、胃的上方,又橫向伸出一層薄膜,隔開肝和胃,也就是肝胃之間的連接膜。心肺在膈膜上面,不能被包裹,而被包裹的各個臟器,在腹部前面形成一個空囊,由肝胃連接膜,後面有一個孔相通,可以進入空囊,叫做空竅。凡是膈膜以下的各個臟器之間,都有這種膜的多層褶疊筋帶,用來固定臟器,並保護各處的血管和神經,又分出薄膜,縱橫交錯,從這個臟器到那個臟器,用來疏通氣血。凡是這些連網膜的脂肪,都是三焦的東西。
心包絡的脈絡,下達膈膜,貫穿上下三焦,連接它們的氣,並且從腎臟發出,一部分在上下三焦遊走,各自歸屬它們的部門;一部分進入心包絡,成為君主的心臟的輔助。三焦起源於七節之間,藏有水中真火,是相火的居所,心包絡是相火的臟,三焦是相火的腑,心包絡和三焦的氣化流行,都是相火的流行。用類似臟器的微小囊袋,配上類似腑的大囊袋,也是天造地設的道理,不容許隨便議論。
如果固執地認為它們沒有形體,那就錯了。
2. 二十六難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十二經有十二絡,如手太陰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此云絡有十五者,以陽蹺之絡統諸陽,陰蹺之絡統諸陰,又以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也。
按:《靈樞·經脈篇》,十二經別之外,以督脈之長強,任脈之尾翳,脾之大包,合為十五絡。蓋督脈統絡諸陽,任脈統絡諸陰,以為十二經絡陰陽之綱領故也。若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不能統諸陰陽。越人取此,或別有見義,未可知也。
然:《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虛里一穴,為胃之大絡,若動甚則宗氣泄矣,是亦不可不知也。夫十二經脈之血氣與脈,皮膚之氣血,皆生於胃腑水穀之精,而各走其道。經脈十二者,六臟六腑,手足三陰三陽之脈,乃營血營行,伏於分肉之內,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周而復始,以應呼吸漏下者也。即西醫所謂運血之脈管也。
其出於孫絡皮膚者,隨三焦出氣,溢於孫絡,以充膚熱肉,澹滲毫毛,衛行於周身,即西醫所謂之微絲血管也。由孫絡行遍周身,溜於經別。經別者,臟腑之絡脈也。與經脈交相逆順而行,即西醫所謂回血管也。人身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二十七氣出入,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
任脈統一身之陰以主出,督脈統一身之陽以主入,兩蹺即隨經脈交相逆順,而行之陽絡陰絡也。
白話文:
第二十六個難題說: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那多出來的三條絡脈,是屬於哪一種絡脈呢?
答案是:有陽絡、陰絡和脾的大絡。陽絡指的是陽蹺脈的絡脈,陰絡指的是陰蹺脈的絡脈。所以絡脈總共有十五條。
十二經脈有各自的十二條絡脈,例如手太陰肺經的絡脈通往大腸,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通往肺。這裡說絡脈有十五條,是因為陽蹺脈的絡脈統管所有陽經,陰蹺脈的絡脈統管所有陰經,再加上脾的大絡統管陰陽所有的絡脈。
《靈樞·經脈篇》中,除了十二經別之外,又把督脈的長強穴,任脈的尾翳穴,加上脾的大包穴,合稱為十五絡。督脈統管所有陽經的絡脈,任脈統管所有陰經的絡脈,這兩者是十二經絡陰陽的綱領。如果把陽蹺脈看作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陰蹺脈看作足少陰腎經的別絡,就無法統管所有的陰陽經脈。扁鵲(越人)這樣認為,或許有他不同的見解,這點還無法確定。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胃的大絡,名叫虛里,它穿過橫膈膜,連通肺部,在左乳下方出來,它的跳動會牽動衣服,這是宗氣的脈象。」虛里穴是胃的大絡,如果跳動過於劇烈,表示宗氣外洩,這也是必須要注意的。人體十二經脈的血氣和脈搏,以及皮膚的氣血,都來自於胃腑水穀的精微,然後各自走自己的路。十二條經脈,也就是六臟六腑,手足三陰三陽的脈,是營氣和血運行的通道,它們潛伏在肌肉之間,起於手太陰肺經,終於足厥陰肝經,週而復始,對應著呼吸的規律。這就相當於西醫所說的動脈血管。
那些從孫絡流向皮膚的氣,隨著三焦的氣機運行,溢出到孫絡,來充養皮膚,溫熱肌肉,滋潤毛髮,衛氣運行於全身,這就相當於西醫所說的微絲血管。從孫絡運行遍佈全身後,又會流回經別。經別,是指臟腑的絡脈。它們與經脈相互交錯,順行或逆行,這就相當於西醫所說的回血管。人體有十二經脈,十五條絡脈,它們之間有二十七種氣的運行出入,陰陽互相貫穿,像環一樣沒有終止。
任脈統管全身的陰氣,主導陰氣的輸出,督脈統管全身的陽氣,主導陽氣的輸入,兩條蹺脈則隨著經脈的運行而交錯,或順行或逆行,它們就是陽絡和陰絡。
3. 二十七難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奇,音基,斜也,零也,不偶之義。維,維持也。蹺,蹺捷也。沖,直上也。督,總督諸陽也。任,統任諸陰也。帶為諸脈之總束也。此八脈者,不繫正經,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二十七氣,流行內外上下,皆有常度。此八脈不隨十二經脈常度,別道而行,故越人設溝渠為喻,以見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而為奇經,故奇經為十二經脈之別派。此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明奇經之義也。
白話文:
第二十七難提到:脈象有所謂的奇經八脈,它們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這是怎麼回事呢?
回答是:有所謂的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衝脈、督脈、任脈、帶脈。這八條脈絡,都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所以稱之為奇經八脈。
「奇」的意思是斜的、零散的、不成對的。「維」是維持的意思。「蹺」是輕快敏捷的意思。「衝」是直往上行的意思。「督」是總管所有陽氣的意思。「任」是統管所有陰氣的意思。「帶」是約束所有脈絡的意思。這八條脈絡不屬於十二正經,沒有表裡配合,而是另闢蹊徑運行,所以稱之為奇經。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加起來總共二十七股氣,它們互相協調上下運行,為什麼獨獨奇經八脈不受經脈的約束呢?
回答是:聖人為了疏通水道,設計了溝渠以應對不時之需。當天上降下大雨,溝渠滿溢時,雨水便會四處漫流,此時聖人也無法再約束它。這就像絡脈滿溢時,十二經脈也無法再約束它一樣。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這二十七股氣,在體內外上下運行,都有一定的規律。而奇經八脈不遵循十二經脈的規律,另闢道路運行,所以越人(扁鵲)用溝渠來比喻,說明當絡脈滿溢時,十二經脈無法約束,而成為奇經。因此,奇經是十二經脈的支流。這兩段解釋列舉了八脈的名稱,以及說明奇經的意義。
4. 二十八難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系也?
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此承明八脈起止之義。下極之俞,長強穴也,在脊骶骨端。風府穴在腦後發上,同身寸之三寸。蓋督者,都也,能統諸陽脈,行於背,為陽脈之都綱也。
按:唐氏曰:督脈起於腎中,下至胞室,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於胞中,全在督脈導之使下也。督氣至胞,任脈應之,則心胃之血,乃下會於胞中,此為督任相交,心腎相濟,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即在於此。督脈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與任脈會於下也。貫脊上頂,交於人中,與任脈會於上也。
今細察其脈,由鼻柱上腦,貫脊抵腎,由腎入胞中,據此道路觀之,乃知督脈主陽,主生腎氣。蓋氣生於天陽,吸入鼻孔,至腦門,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腎,又由腎入胞中、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吸入之氣,實由鼻由腦由脊而下,故掩鼻張口,能出氣而不能吸氣。蓋吸由脊下,非從鼻腦不能入也。
呼由膈出,故張口能出氣也。吸由脊下,督脈主之,知督脈所主,乃知氣之所生化矣。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至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中極穴屬任脈,在臍下,同身寸之四寸,言中極之下,蓋指會陰穴也。由會陰循腹裡而上行,至咽喉。任者,任也,能統諸陰脈而行於腹,乃陰脈之總任也。
按:唐氏曰:督脈在背,總制諸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總統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於前後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以先後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胃,屬後天。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後天主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
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是任脈當又屬之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於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起於氣衝,並陽明之脈,挾臍上行而至胸中。《素問·骨空論》言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與此異。《靈樞·逆順肥瘦篇》與此同。蓋衝脈起於胞中,為氣血之海,乃呼吸之根,人之呼氣,由氣海循胸膈肺管而出於喉,故以沖為氣街,蓋指乎此,經文雖互異,而義無害也。
按:人身陰陽原氣,皆起於下。故《內經》以廣明之後,即為太衝,太衝之地,屬之少陰,少陰之前,乃為厥陰。其部為血海,常與太衝騰精氣而上,灌溉陰陽,斯則人之元氣精氣,皆起於下也。由下而起,則分三道而上,其陽者,從少陰之後,行太陽夾脊中道,以總諸陽,名為督。
其陰者,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中以總統諸陰,其名為任。而中央一道,則脈起血海,騰精氣而上,積於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其名為沖。是氣則與陽明胃氣俱住中州,亦與血海之營氣,俱行十二經脈者也。督脈任脈,皆起胞中,一行脊,一行腹,會於承漿。衝脈則由胞中上行,挾臍而會於咽喉,三脈同起於下極,一源而三歧,故軒岐不曰沖督任,而總其名曰太衝。是太衝者,以一身之精氣升降言之,不獨為血海言之也。
夫胃中飲食之精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衝脈導之使下,故《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也。是胞中為先天腎氣,後天胃血交會之所,衝脈起於胞中,導先天腎氣上行,以交於胃,導後天陰血下行,以交於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於腎。
麗於陽明,此衝脈之所司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帶脈起於季脅下,同身寸之一寸八分。帶,束也。回,繞也。橫圍一周,前垂如帶,總束諸脈,使上下有常,要約管束之,如人之束帶然,故名帶也。帶脈之所從出,則貫腎系,是當屬腎,女子系胞,賴其主持,蓋其根結於命門也。環腰貫臍,居於身之中,又當屬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以其屬脾,而又下垂於胞中,故隨帶而下也。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陽蹺脈起於足外踝申脈穴,而上行入於風池,風池穴在耳後同身寸之半寸,屬少陽膽經。蹺者,捷也,主人行走之機,供步履之用也。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陰蹺脈起於足內踝骨下之照海穴,而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循頄入眥,與太陽、陽蹺脈會。
按:兩蹺脈者,蹺以矯舉為義,乃絡脈中之氣血行身之側,與少陽厥陰同性,兩脈主筋,兩蹺亦主筋也。然其道不同,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陽入陰而交於足少陰,其氣每從陰陽根柢和合,以為矯舉,而上榮大會於目,故目之瞑開皆宜。其曰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者,入陰則營臟,入陽則營腑也。
男女脈當其數者,男子陽用事,其蹺在陽,故男子數斷其陽。女子陰用事,其蹺在陰,故女子數斷其陰也。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陽維陰維,維絡於身,為陰陽之綱維也。陽維發於足太陽之金門,以足少陽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風府、啞門,此陽維之起於諸陽之會也。陰維之郄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也。
按:陽維主皮膚之氣,行身之表,陰維主脂膜之氣,行身之裡,故病寒熱內痛也。其起止,羅氏謂陰維以維於諸陰,陽維以維於諸陽,然而能為維者,必從乎陰陽之根柢,具盛氣之發,而後能維。陽維從少陰至太陽,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陰維從少陽斜至厥陰,發於足少陰之築賓,至頂前而終。
少陰少陽,為陰陽根柢之氣,維於陽者,必從少陰以起之,是陰為陽根也。維於陰者,必從少陽而起之,是陽為陰致也。故二脈乃孫絡中氣血而入於絡脈,為衛氣綱領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比於者,譬喻之辭也。言奇經八脈所起所繼如此,然不拘於十二經者,何哉?比如聖人設溝渠,所以通利水道也,溝渠滿溢,則流入深湖。深湖者,卑平積水之所,故能拘制於溝渠而流通也。人身經脈隆盛,入於奇經,不能歸還於十二經脈之中,邪氣入於奇經,無從而出,鬱滯不通,而為腫為熱,惟用砭石以射之,則邪氣因血以泄,病乃可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