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二 (2)
卷二 (2)
1. 二十五難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
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白話文:
《難經》第二十五難提到,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但是五臟六腑只構成了十一條經脈,那麼額外的那一條經脈是哪一條呢?
答案是,這額外的一條經脈是手少陰經和心包絡的分別脈。心包絡和三焦互為表裡,它們都有名稱但是沒有具體的形質,所以說經脈總共有十二條。
此節問答之意,謂五臟六腑配手足之陰陽,但十一經耳,其一經者,乃手少陰心脈,手心主包絡脈也。二脈俱是心脈,而少陰與太陽合脈,心主與三焦合脈,各相表裡而合為十二經也。其言包絡三焦無形者,言其氣也,然未免語病。《靈樞·本藏篇》曰: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白話文:
這段古文的問答說明:五臟六腑與手腳的陰陽屬性相配對,但只有十一條經脈。其中一條是手少陰心脈和手心主包絡脈。這兩條經脈都是心脈,而手少陰心脈和手太陽小腸經合脈,手心主包絡脈和足三焦經合脈,它們相互為表裡關係,合起來就是十二條經脈。
古文提到包絡和三焦沒有固定形狀,特指它們的氣,但這樣的說法也有不足之處。《靈樞·本藏篇》記載:皮膚緻密而肌肉厚的地方,三焦和膀胱較厚;皮膚粗糙而肌肉薄的地方,三焦和膀胱較薄。
果否無形,何以有厚薄之相應乎?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而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言包裹此心之膜也。若其無形,所指何物?是包絡三焦之有形,不待辨自明矣。
白話文:
如果沒有形體,為什麼會有厚薄的區別呢?《邪客篇》說: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統領,它的臟器堅固。邪氣不能入侵,一旦入侵,就會損傷心臟,心臟受損,神志就會脫離,人就會死亡。因此,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都存在於心臟的包絡中。包絡,就是包裹心臟的那層薄膜。如果心臟沒有形體,那麼所謂的包絡是指什麼?由此可見,三焦的包絡是有形體的,不言自明。
按:手厥陰心包絡,即包心之脂膜,西醫謂心外之夾膜者是也。其膜分內外二層,外層厚而堅密,上裹總回管脈管,下與膈膜之上層相黏,內層外連於外層,內黏於心,其脈與膈之脈管,肺之氣食兩管,而通貫於腦筋。心之脈絡,亦從包絡發出,以達周身。故經言膻中者,臣使之官也。
白話文:
按:手厥陰心包絡,就是包住心臟的脂肪膜,西醫稱作心外膜。這層膜分為內外兩層,外層厚而緻密,包覆著冠狀動脈和靜脈,下方與橫膈膜的上層黏合。內層與外層相連,內部黏附於心臟,它與橫膈膜的脈管、肺部的食道和氣管相連,並貫通腦髓。心臟的脈絡也從心包絡發出,通達全身。因此經典中提到的膻中,是心包絡的別名。
手少陽三焦,為水中之陽,是為相火。經言少陽屬腎者,屬於腎中命門也。命門即腎系,由腎系下生脂膜,為三焦之根。西醫所謂腹包膜,腹內腑統膜者是也。其膜之原,腎系之,下裹膀胱,通兩腎,包二腸及女子子宮,經核反摺回,由尻骨之後上行腹壁膜,前至肝之上,膈膜之下,轉向腹前,包肝裹胃,上層與膈膜之下層黏續。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是體內陽氣聚集的地方,也被稱為相火。經書中說少陽屬於腎,指的是腎臟中的命門。
命門就是腎系,從腎系往下長出脂肪膜,這是三焦的根源。西醫所說的腹膜包覆著腹部內臟,就是這個脂肪膜。
這個脂肪膜的源頭是腎系,往下包覆著膀胱,貫通兩腎,包裹著兩條腸子和女性的子宮。脂肪膜向上反覆摺疊,從尾骨後方向上延伸到腹部腹壁,前面到達肝臟上方,膈肌下方,再轉向腹部前方,包裹肝臟,包覆胃部。脂肪膜的上層與膈肌的下層相連。
膈之上層,與心包絡之下層相聯,氣脈通貫於肝之下,胃之上,又橫出薄膜一層,以隔肝胃,即肝胃連膜也。心肺在此膜之上,不能包裹,所包各臟腑,肚腹之前,成一空囊,由肝胃連膜,後有一孔相通,透入空囊,名曰空竅。凡膈膜以下各臟腑之間,俱有此膜數層之摺疊筋帶,為綰其臟腑,以定其部位,並護行各處之血管腦筋,又枝生薄膜,網羅縱橫,是由彼臟行於此臟,以通氣血者也。凡諸連網膜油,皆三焦之物也。
白話文:
橫膈膜的上部,與心包的底部相連。氣脈貫穿於肝臟下方、胃臟上方,橫生出一層薄膜隔離肝臟和胃臟,這就是肝胃連膜。心肺位於這層薄膜之上,不能被包裹。所包裹的內臟,在肚腹的前方,形成一個空腔。由肝胃連膜向後延伸,有一個孔洞連通,穿入空腔,稱為空竅。
在橫膈膜以下的各個內臟之間,都有由這層薄膜形成的幾層摺疊筋帶,用來連接內臟,固定它們的位置,並保護流經這些部位的血管和神經。這些薄膜還衍生出網狀結構,縱橫交錯,連接不同的臟腑,以便氣血流通。
所有這些連網狀的膜和脂肪,都是三焦的部分。
夫包絡之脈,下膈,歷絡三焦上下,黏續其氣;並出於腎,一遊行於上中下三焦,而各有所歸之部署;一入於心包絡,而為君主之相。三焦起於七節之間,藏水中真火,為相火之宅,包絡乃相火之臟,三焦乃相火之腑,包絡三焦氣化流行,皆相火之流行也。以似臟別臟之小囊,配似腑外腑之大囊,亦天造地設之理,不容妄議者也。
若泥執無形,誤矣。
白話文:
包絡的脈絡,從橫膈膜以下,經過三焦上下,連接三焦之氣,並與腎相連,一條運行於三焦的上中下,各自分佈;另一條進入心包,作為心臟的助手。三焦始於七個椎骨之間,收藏著水中的真火,是相火的居所,包絡是相火的臟,三焦是相火的腑,包絡三焦之氣化運行,都與相火有關。以類似臟腑的包絡配合類似腑部的三焦,也是天生的道理,不能隨意妄加評論。
2. 二十六難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白話文:
第二十六難說: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另外三條絡脈,是哪一些呢?
答:有陽絡,有陰絡,還有脾之大絡。陽絡是指陽蹺的絡脈。陰絡是指陰蹺的絡脈。所以絡脈總共有十五條。
十二經有十二絡,如手太陰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絡肺之類。此云絡有十五者,以陽蹺之絡統諸陽,陰蹺之絡統諸陰,又以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各有十五條絡脈,例如手太陰經的絡脈是大腸,手陽明經的絡脈連通肺。這裏說絡脈有十五條,是因為陽蹺脈統管所有陽經絡,陰蹺脈統管所有陰經絡,此外,脾臟的大絡脈統管所有陰陽經絡。
按:《靈樞·經脈篇》,十二經別之外,以督脈之長強,任脈之尾翳,脾之大包,合為十五絡。蓋督脈統絡諸陽,任脈統絡諸陰,以為十二經絡陰陽之綱領故也。若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不能統諸陰陽。越人取此,或別有見義,未可知也。
白話文:
根據《靈樞·經脈篇》,除了十二經脈之外,還有督脈的長強穴,任脈的尾閭穴,帶脈的大包穴,這三個穴位合稱十五條絡脈。督脈統轄著所有陽經,任脈統轄著所有陰經,所以它們被認為是十二經絡陰陽的領導者。但是,陽胹穴是足太陽經的別線,陰胹穴是足少陰經的別線,它們不能統轄所有陰陽經脈。越人引用這個說法時,可能另有所指,具體原因不明。
然:《素問·平人氣象論》云: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虛里一穴,為胃之大絡,若動甚則宗氣泄矣,是亦不可不知也。夫十二經脈之血氣與脈,皮膚之氣血,皆生於胃腑水穀之精,而各走其道。經脈十二者,六臟六腑,手足三陰三陽之脈,乃營血營行,伏於分肉之內,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周而復始,以應呼吸漏下者也。即西醫所謂運血之脈管也。
白話文:
《素問·平人氣象論》中說:胃部連接著一條大絡脈,名叫「虛裏」,它貫穿橫膈,與肺相連,從左乳下方出來,它的運動會引起衣物的晃動,這條絡脈就是宗氣的總綱。虛裏穴是胃部的大絡脈,如果虛裏穴動得厲害,宗氣就會泄漏,這一點也必須知道。十二經脈的血氣和脈絡,皮膚的血氣,都是由胃腑中水穀精華所產生,然後各自運行在特定的通道中。十二經脈就是六臟六腑、手足三陰三陽的脈絡,它們能運行血液,藏於皮肉之間,從手太陰肺經開始,終於足厥陰肝經,循環往復,以供應呼吸和排泄等功能。這就相當於西醫所說的運送血液的血管。
其出於孫絡皮膚者,隨三焦出氣,溢於孫絡,以充膚熱肉,澹滲毫毛,衛行於周身,即西醫所謂之微絲血管也。由孫絡行遍周身,溜於經別。經別者,臟腑之絡脈也。與經脈交相逆順而行,即西醫所謂回血管也。人身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二十七氣出入,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
任脈統一身之陰以主出,督脈統一身之陽以主入,兩蹺即隨經脈交相逆順,而行之陽絡陰絡也。
白話文:
這些血管出自孫絡,是由於三焦排出氣體,溢出到孫絡,用來滋養皮膚和肌肉,通過毫毛滲出,在全身運行。這就是西醫所說的微絲血管。微絲血管從孫絡流遍全身,進入經別。經別是臟腑的絡脈,與經脈交替運行,就像西醫所說的回血管。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二十七條氣脈出入,陰陽相連,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
3. 二十七難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
白話文:
第二十七難說:人體中有奇經八脈,這些經脈不受十二經脈的限制,這是什麼意思?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白話文:
人體還有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脈、督脈、任脈、帶脈,這八條經脈並不遵循十二經脈的規律,因此稱為奇經八脈。
奇,音基,斜也,零也,不偶之義。維,維持也。蹺,蹺捷也。沖,直上也。督,總督諸陽也。任,統任諸陰也。帶為諸脈之總束也。此八脈者,不繫正經,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
白話文:
「奇」這個字,唸「基」,意思是偏斜、散亂、不對稱。「維」字的意思是維持。「蹺」字的意思是靈活敏捷。「沖」字的意思是直上。「督」字的意思是總領所有陽經。「任」字的意思是統領所有陰經。「帶脈」是統束所有經脈的。「這八條經脈」不屬於十二正經,沒有表裡相配應的關係,它們另闢蹊徑,所以稱為「奇經」。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白話文:
但是,聖人規劃溝渠,疏通水路,以備不時之需。如果天降大雨,溝渠溢滿,在這種情況下,雨水無序蔓延,聖人也無法再規劃了。這就好比經絡滿溢,各條經脈無法再約束住氣血。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二十七氣,流行內外上下,皆有常度。此八脈不隨十二經脈常度,別道而行,故越人設溝渠為喻,以見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而為奇經,故奇經為十二經脈之別派。此兩節舉八脈之名,及所以明奇經之義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二十七條氣脈,運行於內外上下,都有規律。這八條絡脈不遵循十二條經脈的常規,獨立運行,所以《越人歌》中用「溝渠」作比喻,說明絡脈充盈,十二經脈不能約束,而成為奇經,因此奇經是十二經脈的分支。這兩段話舉出八條絡脈的名稱,說明瞭奇經的含義。
4. 二十八難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系也?
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白話文:
督脈起於人體最下方的穴位,並沿著脊柱內部向上延伸,一直到風府穴,然後進入並連屬於腦部。
此承明八脈起止之義。下極之俞,長強穴也,在脊骶骨端。風府穴在腦後發上,同身寸之三寸。蓋督者,都也,能統諸陽脈,行於背,為陽脈之都綱也。
白話文:
這段話解釋了承明穴與八脈的起止位置。最下方的俞穴是長強穴,位於脊椎尾骨的末端。風府穴位於腦後髮際線上,距任脈上方的身寸三寸處。督脈是總督所有陽經的脈絡,運行於背部,是陽經的總綱領。
按:唐氏曰:督脈起於腎中,下至胞室,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於胞中,全在督脈導之使下也。督氣至胞,任脈應之,則心胃之血,乃下會於胞中,此為督任相交,心腎相濟,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即在於此。督脈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與任脈會於下也。貫脊上頂,交於人中,與任脈會於上也。
白話文:
註解:唐代醫家這樣說:督脈源於腎臟,向下通過胞宮,腎臟中天一之氣所生的癸水,進入胞宮,完全由督脈引導向下流通。督脈之氣到達胞宮,任脈相應,則心胃之血,便向下會合於胞宮,這就是督脈和任脈相交,心腎相應,在道家理論中所謂坎離水火交媾的地方,就在於此。督脈環繞生殖器官,沿着兩條陰脈之間,與任脈在下方相會。貫通於脊椎之上,在人中部位與任脈交會,在上方相會。
今細察其脈,由鼻柱上腦,貫脊抵腎,由腎入胞中,據此道路觀之,乃知督脈主陽,主生腎氣。蓋氣生於天陽,吸入鼻孔,至腦門,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腎,又由腎入胞中、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吸入之氣,實由鼻由腦由脊而下,故掩鼻張口,能出氣而不能吸氣。蓋吸由脊下,非從鼻腦不能入也。
白話文:
現在仔細觀察督脈的脈絡,它從鼻柱上升到腦部,貫穿脊椎抵達腎臟,再從腎臟進入膀胱。根據這條脈絡的走向,可以瞭解督脈主宰人體的陽氣,並且主管腎氣的生成。
因為氣息從天陽而生,經由鼻孔吸入,到達腦部,再沿著肺部氣管,循著背脊而下,進入腎臟,最後從腎臟進入膀胱。所以吸氣時,膀胱就會充滿氣息。
吸入的氣息是從鼻腔、腦部、脊椎的順序而下,因此堵住鼻孔張開嘴,只能呼氣而無法吸氣。因為吸氣是由脊椎下方進行的,如果不通過鼻腔和腦部,氣息就無法進入身體。
呼由膈出,故張口能出氣也。吸由脊下,督脈主之,知督脈所主,乃知氣之所生化矣。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至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
白話文:
呼吸是由膈肌控制,所以張開嘴巴就能吐出氣。吸入氣息是由脊椎下方開始,這是督脈主管的功能,瞭解了督脈的作用,就能明白氣息是如何生成與轉化的。
任脈起始於會陰部,往上到達恥骨聯合的地方,沿著腹部內側往上行,經過關元穴,一直延伸到咽喉部位。
中極穴屬任脈,在臍下,同身寸之四寸,言中極之下,蓋指會陰穴也。由會陰循腹裡而上行,至咽喉。任者,任也,能統諸陰脈而行於腹,乃陰脈之總任也。
白話文:
中極穴位於任脈,在肚臍下方,距離肚臍四寸。所謂「中極之下」,是指會陰穴。任脈從會陰循著腹腔向上行,到咽喉。任脈,就是負責管理所有陰脈,在腹中運行的總幹。
按:唐氏曰:督脈在背,總制諸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總統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於前後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以先後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胃,屬後天。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後天主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
白話文:
點評:唐氏說:督脈在背部,統領所有陽氣,因此稱為督脈。任脈在腹部,統領所有陰氣,因此稱為任脈。陰陽相互貫通。所以任脈和督脈這兩條經脈必定會相交,下部在男女生殖器之間相交,上部在脣部上下相交。從先天後天來論,督脈在脊背屬於腎,屬於先天,任脈在腹部屬於胃,屬於後天。先天主導氣,向下交於子宮,後天主導血,向下交於子宮,這些都與這兩條經脈有關。
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是任脈當又屬之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於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白話文:
從水火的角度來看,督脈屬於氣、屬水;任脈屬於血、屬火。所以任脈也應屬於心,心腎相交,水火交濟,都是因為這個緣故。因此,任脈是陰脈的中心。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起於氣衝,並陽明之脈,挾臍上行而至胸中。《素問·骨空論》言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與此異。《靈樞·逆順肥瘦篇》與此同。蓋衝脈起於胞中,為氣血之海,乃呼吸之根,人之呼氣,由氣海循胸膈肺管而出於喉,故以沖為氣街,蓋指乎此,經文雖互異,而義無害也。
白話文:
衝脈是十二經絡的大海,起源於氣街,沿著陽明經絡,夾帶著肚皮往上運行,到達胸腔中央。《素問·骨空論》中提到,衝脈起源於氣街,沿著少陰經絡,與此說法不同。《靈 脈·逆順肥瘦篇》也持相同的觀點。事實上,衝脈起源於子宮,是氣血的大海,也是呼吸的根基。人體呼氣時,氣血從氣海沿著胸隔、肺部氣管,排出到喉部,所以用「氣街」這個名稱,指的是這個過程。雖然經文說法不同,但是意思是一致的。
按:人身陰陽原氣,皆起於下。故《內經》以廣明之後,即為太衝,太衝之地,屬之少陰,少陰之前,乃為厥陰。其部為血海,常與太衝騰精氣而上,灌溉陰陽,斯則人之元氣精氣,皆起於下也。由下而起,則分三道而上,其陽者,從少陰之後,行太陽夾脊中道,以總諸陽,名為督。
白話文:
說明:人體的陰陽之氣,都是從下部開始生成的。因此,《黃帝內經》在說明「廣明」穴位之後,緊接著就是「太衝」穴。太衝穴屬於少陰經,少陰經之前就是厥陰經。這個部位被稱為「血海」,經常與太衝穴一起向上運行精氣,滋養陰陽。這就是人體的元氣和精氣,都是從下部開始產生的。
這些由下部開始產生的氣,會分為三條通路向上運行。其中陽氣在少陰經之後,沿著太陽經和夾脊的中間通路運行,統領所有的陽經,稱為「督脈」。
其陰者,由前陰地道而上,行陽明之表,中以總統諸陰,其名為任。而中央一道,則脈起血海,騰精氣而上,積於胸中為宗氣,以司呼吸,其名為沖。是氣則與陽明胃氣俱住中州,亦與血海之營氣,俱行十二經脈者也。督脈任脈,皆起胞中,一行脊,一行腹,會於承漿。衝脈則由胞中上行,挾臍而會於咽喉,三脈同起於下極,一源而三歧,故軒岐不曰沖督任,而總其名曰太衝。是太衝者,以一身之精氣升降言之,不獨為血海言之也。
白話文:
陰脈系統:
任脈:從下腹部向上行,沿著胃經之外側,負責統帥諸陰經,又稱「陰守之脈」(守,總統之意)。
沖脈:從血海(小腹內)開始,匯集精氣向上,積聚在胸中,稱為「宗氣」,負責呼吸。它與胃氣(陽明經氣)同住在中焦,也和血海的營氣一起循行於 12 條經脈。
督脈、任脈:起於胞宮(子宮),一條沿背部中線向上行,一條沿腹部正中向上行,在承漿穴(下巴正中)會合。
沖脈:從胞宮向上行,在咽喉部會合,與督脈、任脈同源分流。因此,黃帝內經不稱其為沖、督、任,而總稱為太衝。
太衝:指人體精氣的升降運化,不限於血海,包括全身精氣的運轉。
夫胃中飲食之精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衝脈導之使下,故《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也。是胞中為先天腎氣,後天胃血交會之所,衝脈起於胞中,導先天腎氣上行,以交於胃,導後天陰血下行,以交於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於腎。
麗於陽明,此衝脈之所司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
白話文:
胃中消化食物後的精華,被心臟轉化為血液,進入子宮,再由衝脈引導向下流動。因此,《黃帝內經》上說:女子十四歲時,天癸(經血)開始成熟,太衝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子宮中存在先天腎氣,後天胃血在這裡相遇交會。衝脈起於子宮,引導先天腎氣上升,與胃氣相遇;引導後天陰血下降,與腎氣相遇。衝脈引導氣血向上、向下流動,與腎臟相通。
帶脈起於季脅下,同身寸之一寸八分。帶,束也。回,繞也。橫圍一周,前垂如帶,總束諸脈,使上下有常,要約管束之,如人之束帶然,故名帶也。帶脈之所從出,則貫腎系,是當屬腎,女子系胞,賴其主持,蓋其根結於命門也。環腰貫臍,居於身之中,又當屬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以其屬脾,而又下垂於胞中,故隨帶而下也。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白話文:
帶脈起於兩側肋骨下方,周圍一圈的長度為一寸一寸八分。帶,指束縛的意思;回,指圍繞的意思。帶脈在腰部橫向圍繞人體一週,就像一條腰帶垂在前面,束縛住各條經脈,讓它們上下運行有規律。它的作用就像人束緊腰帶一樣,所以稱之為帶脈。
帶脈的起始點貫穿腎臟附近的筋膜組織,因此屬於腎。女性的子宮靠帶脈的支持,因為帶脈的根部與命門相連。帶脈環繞腰部,貫穿肚臍,位於人體的中心,因此也屬於脾。所以當脾臟出現問題時,女性容易出現帶下,因為帶脈屬於脾,而帶脈又下垂到子宮,所以隨著帶脈而下垂。
陽蹺脈起於足外踝申脈穴,而上行入於風池,風池穴在耳後同身寸之半寸,屬少陽膽經。蹺者,捷也,主人行走之機,供步履之用也。
白話文:
陽蹺脈起始於足外踝的申脈穴,往上行進,進入耳後風池穴。風池穴位於耳廓後方,與身體的正中線距離約半寸,屬於少陽膽經。蹺,指捷徑之意,負責控制人體行走的功能,供給行走所需的力量。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陰蹺脈起於足內踝骨下之照海穴,而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循頄入眥,與太陽、陽蹺脈會。
白話文:
陰蹺脈也是從腳跟開始,沿著內踝往上走,到達咽喉部位,然後與衝脈交叉貫通。
陰蹺脈從腳內踝下方的照海穴起始,向上走到咽喉,與衝脈交叉貫通,再沿著臉頰進入眼眶內側,與太陽脈和陽蹺脈會合。
按:兩蹺脈者,蹺以矯舉為義,乃絡脈中之氣血行身之側,與少陽厥陰同性,兩脈主筋,兩蹺亦主筋也。然其道不同,陰出陽而交於足太陽,陽入陰而交於足少陰,其氣每從陰陽根柢和合,以為矯舉,而上榮大會於目,故目之瞑開皆宜。其曰陰脈營其臟,陽脈營其腑者,入陰則營臟,入陽則營腑也。
白話文:
所謂「兩蹺脈」,「蹺」是指矯正和抬舉的意思,是絡脈中氣血流動在身體兩側的脈絡,與少陽厥陰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脈都主管筋絡,而兩蹺脈也主管筋絡。
然而,他們的作用不同。陰脈從陽脈出來,交於足太陽經絡;陽脈進入陰脈,交於足少陰經絡。他們的氣血常常從陰陽的根本來源匯集,形成矯正和抬舉的力量,上升到眼睛的聚會處,因此與眼睛的開闔都有關。
所謂「陰脈營運臟腑,陽脈營運腑臟」,意思是氣血進入陰脈就營運臟腑,進入陽脈就營運腑臟。
男女脈當其數者,男子陽用事,其蹺在陽,故男子數斷其陽。女子陰用事,其蹺在陰,故女子數斷其陰也。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白話文:
男女的脈象在數量上有所不同,因為男性是以陽氣為主,其特徵表現在陽脈上,所以男性的脈象是計算陽脈的數量。女性則是以陰氣為主,其特徵表現在陰脈上,所以女性的脈象是計算陰脈的數量。
陽維脈和陰維脈是在身體內維繫著經絡,當體內的氣血過多而無法循環流動滋養各條經絡時,陽維脈是由各條陽經的交會處開始,而陰維脈則是由各條陰經的交會處開始。
陽維陰維,維絡於身,為陰陽之綱維也。陽維發於足太陽之金門,以足少陽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臨泣、正營、腦空,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風府、啞門,此陽維之起於諸陽之會也。陰維之郄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也。
白話文:
陽維脈和陰維脈,分佈在人體內,是陰陽兩氣的樞紐。陽維脈起源於足太陽經的金門穴,以足少陽經的陽交穴為郄穴,與手足太陽經和蹺脈交會於臑俞穴,與手足少陽經交會於天髎穴和肩井穴,與足少陽經交會於陽白穴,向上經過神、臨泣、正營、腦空穴,向下到達風池穴,與督脈交會於風府穴和啞門穴。這是陽維脈起源於諸陽經會穴的路線。陰維脈的郄穴叫築賓穴,與足太陰經交會於腹哀穴和大橫穴,又與足太陰經和厥陰經交會於府舍穴和期門穴,又與任脈交會於天突穴和廉泉穴。這是陰維脈起源於諸陰經交會的路線。
按:陽維主皮膚之氣,行身之表,陰維主脂膜之氣,行身之裡,故病寒熱內痛也。其起止,羅氏謂陰維以維於諸陰,陽維以維於諸陽,然而能為維者,必從乎陰陽之根柢,具盛氣之發,而後能維。陽維從少陰至太陽,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陰維從少陽斜至厥陰,發於足少陰之築賓,至頂前而終。
白話文:
陽維經絡掌管皮膚表面的氣,分佈在身體表層;陰維經絡掌管肌肉脂肪的氣,分佈在身體內層,因此病症表現為寒熱內痛。
它們的起始和止點,羅氏說陰維經絡連接於諸陰經脈,陽維經絡連接於諸陽經脈。但是能夠成為連接之道的,一定是源於陰陽的根本,具備旺盛之氣的發動,纔能夠維繫。
陽維經絡從少陰經脈開始,一直到太陽經脈,在足太陽經脈的金門穴發出,並與手足少陽經脈、陽明經脈中的五條脈絡在陽白穴會合。
陰維經絡從少陽經脈斜行到厥陰經脈,在足少陰經脈的築賓穴發出,到達頭頂前就結束。
少陰少陽,為陰陽根柢之氣,維於陽者,必從少陰以起之,是陰為陽根也。維於陰者,必從少陽而起之,是陽為陰致也。故二脈乃孫絡中氣血而入於絡脈,為衛氣綱領也。
白話文:
少陰(腎)和少陽(肝膽)是陰陽的根本之氣。要維持陽氣,必須從少陰開始,所以陰是陽的根源。要維持陰氣,必須從少陽開始,所以陽也是陰的延伸。因此,少陰和少陽兩條經脈是將孫絡中的氣血帶入絡脈的,是衛氣的綱領。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白話文:
就像聖人畫溝渠,水渠滿了就流進深潭一樣,所以聖人無法將水拘留起來。人體經脈旺盛,進入八脈而不會環繞循環,所以十二經脈也無法將其拘留。如果被邪氣侵襲,就會蓄積腫脹疼痛,只能用針灸來治療。
比於者,譬喻之辭也。言奇經八脈所起所繼如此,然不拘於十二經者,何哉?比如聖人設溝渠,所以通利水道也,溝渠滿溢,則流入深湖。深湖者,卑平積水之所,故能拘制於溝渠而流通也。人身經脈隆盛,入於奇經,不能歸還於十二經脈之中,邪氣入於奇經,無從而出,鬱滯不通,而為腫為熱,惟用砭石以射之,則邪氣因血以泄,病乃可已也。
白話文:
所謂「比於」,就是用比喻來形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奇經八脈的起點和終點就是這樣。但是,奇經八脈並不侷限於十二經脈,為什麼呢?就好像聖人挖溝渠,目的是為了疏通水道。如果溝渠的水滿了,就會流入深湖。深湖就是低窪積水的地方,所以它能匯集溝渠的水並讓水流通。如果人體的經脈氣血充盈,超出十二經脈的範圍,就會進入奇經。但是,氣血無法再回到十二經脈中,邪氣進入奇經後也無法排出,造成氣血鬱滯不通,進而形成腫脹和發熱。此時,只能用砭石來刺血放血,邪氣會隨著血液排出,疾病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