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1. 卷二
2. 二十三難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走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走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此言十二經脈及兩蹺督任之脈,析之合之,皆有度數可紀也。手有三陰,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絡;足有三陰,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手有三陽,太陽小腸、陽明大腸、少陽三焦;足有三陽,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為十二經也。經之流注,手三陽皆從手指末起而終於頭,手三陰亦從手指末起而終至胸中,足三陽從足指起而至頭,足三陰從足趾足心起而至胸,此舉經脈之度數,故皆以手足言也。蹺脈屬奇經,有陰陽之分,左右足各有陽蹺,即從足太陽申脈穴,由外上行至風池者是也。
左右足各有陰蹺,即從足少陰照海穴,由內踝上行至咽喉者是也。但《靈樞·脈度篇》論蹺脈起止。專指陰蹺言,而不及陽蹺,則其長短之數,乃陰蹺之數也。故帝問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以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蓋陽蹺與陰蹺,雖有內外表里之殊,其長短則大約相等也。
督脈任脈,亦屬奇經。督脈起於腎中。由尻貫脊,入腦交巔,終於人中,統一身之陽。任脈起於少腹之內,出會陰,循臍腹,上喉嚨,終於唇下之承漿,統一身之陰。此節引《靈樞·脈度篇》原文,以明脈即營氣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
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上言經脈尺度,此又言經脈行度,而推論絡脈隨經脈以運行也。經有十二,始從中焦者,蓋謂飲食入胃,其精微之化,注於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絡脈十五,皆隨十二經脈之所始,轉相灌溉,如環之無端,朝會於寸口人迎,以處分百病,而決死生也。
古法以結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越人獨取寸口,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後世宗之。蓋胃受穀氣而養五臟,肺朝百脈而平權衡,胃為脈之根,肺為脈之干,胃脈大小強弱,未有不變見於寸口。寸口者,脈之大會,為肺之動脈,以根干相通故也。
經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
然: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經,《靈樞·終始篇》也。此節承上文決死生之義,而問脈之終始,以起下節脈絕之形也。終始篇曰: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是謂欲知終始,於陰陽為能定之,蓋以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寸口也。朝,朝宗也。使,使道也。道即經隧之謂。
始如生物之始,終如生病之窮,欲明生死,脈以候之。陰陽之氣,循環不已,人之生機,皆始於此,故曰始也。三陰三陽之脈絕,人之生機,皆終於此,故曰終也。其三陰三陽脈絕之形狀,具如下章。
白話文:
二十三難
有人問: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長度,可以明白地說說嗎?
回答是:手三陽經脈,從手走向頭部,長度是五尺,五乘以六等於三丈。手三陰經脈,從手到胸部,長度是三尺五寸,三乘以六等於一丈八尺,五乘以六等於三尺,加起來共二丈一尺。足三陽經脈,從腳走向頭部,長度是八尺,六乘以八等於四丈八尺。足三陰經脈,從腳到胸部,長度是六尺五寸,六乘以六等於三丈六尺,五乘以六等於三尺,加起來共三丈九尺。人體的兩條蹺脈,從腳到眼睛,長度是七尺五寸,二乘以七等於一丈四尺,二乘以五等於一尺,加起來共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乘以四等於八尺,二乘以五等於一尺,加起來共九尺。所有的經脈總長度是一十六丈二尺,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經脈長短的數據。
這說的是十二經脈以及兩條蹺脈、督脈、任脈,分別計算它們的長度,加起來,都有規律可以記錄。手有三條陰經,分別是太陰肺經、少陰心經、厥陰心包經;足有三條陰經,分別是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手有三條陽經,分別是太陽小腸經、陽明大腸經、少陽三焦經;足有三條陽經,分別是太陽膀胱經、陽明胃經、少陽膽經,這就是十二經脈。經脈的運行,手三陽經都從手指末端開始,到頭部結束;手三陰經也從手指末端開始,到胸部結束;足三陽經從腳趾開始到頭部;足三陰經從腳趾和腳心開始到胸部,這裡說經脈的長度,所以都以手和腳來說。蹺脈屬於奇經,有陰陽之分,左右腳各有陽蹺脈,也就是從足太陽經的申脈穴,從外向上走到風池穴的脈絡。
左右腳各有陰蹺脈,也就是從足少陰經的照海穴,從內踝向上走到咽喉的脈絡。但是《靈樞·脈度篇》討論蹺脈的起止,只說了陰蹺脈,沒有提到陽蹺脈,那麼它所說的長度,就是陰蹺脈的長度。所以黃帝問蹺脈有陰陽,哪條脈來計算它的長度,岐伯回答說,男子計算陽蹺脈,女子計算陰蹺脈。大概是陽蹺脈和陰蹺脈,雖然有內外表裡的區別,但是它們的長度大約是相等的。
督脈和任脈,也屬於奇經。督脈起於腎臟,從尾骨貫穿脊椎,進入大腦到達頭頂,最後到人中,統管全身的陽氣。任脈起於小腹內部,從會陰出來,沿著肚臍腹部,向上到喉嚨,最後到嘴唇下的承漿穴,統管全身的陰氣。這一段引用了《靈樞·脈度篇》原文,說明經脈就是營氣的通道。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它們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呢?
回答是:經脈,是運行血氣,溝通陰陽,滋養身體的通道。它們的起點是從中焦(脾胃)開始,注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然後大腸經注入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脾經注入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小腸經注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腎經注入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三焦經注入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肝經又返回注入手太陰肺經。另外有十五條絡脈,它們都根據經脈的起點,像環一樣沒有終止,互相灌溉,在寸口和人迎兩處匯聚,來判斷各種疾病,決定生死。
上面說的是經脈的長度,這裡說的是經脈的運行路線,推論出絡脈隨著經脈一起運行。經脈有十二條,從中焦開始,是指飲食進入胃,經過消化吸收產生的精微物質,注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然後依次傳遞,直到足厥陰肝經,肝經又返回注入手太陰肺經。絡脈有十五條,都是隨著十二經脈的起點,互相灌溉,像環一樣沒有終點,在寸口和人迎兩處匯聚,用來判斷各種疾病,決定生死。
古代的醫家把喉結兩旁的動脈作為人迎脈,扁鵲(越人)獨自採用寸口脈,直接把左手關脈前一分的脈作為人迎脈,右手關脈前一分的脈作為氣口脈,後世的醫家都遵從他的做法。因為胃接受食物的精氣來滋養五臟,肺朝向百脈而平衡氣血,胃是脈的根源,肺是脈的樞紐,胃脈的粗細強弱,都必定會反映在寸口脈上。寸口是脈搏匯聚的地方,是肺的動脈,因為根和樞紐是相通的。
經典說:明白了經脈的起點和終點,陰陽的運行規律就確定了,這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說:所謂的起點和終點,是經脈運行的規律。寸口脈和人迎脈,陰陽之氣互相溝通,像環一樣沒有終點,所以說是起點。終點,是指三陰三陽的脈搏都消失了,消失就表示死亡,死亡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所以說是終點。
這裡說的是《靈樞·終始篇》的內容。這一節承接上文決定生死的道理,問脈的起點和終點,是為了引出下一節經脈消失的形態。終始篇說:凡是針刺的道理,都在於了解起點和終點,明白了起點和終點,五臟就有了規律,陰陽的運行規律也就確定了。這就是說要想了解起點和終點,就要從陰陽來確定,大概是陽經取決於人迎脈,陰經取決於寸口脈。朝,是朝向的意思,使,是道路的意思。道路就是經脈的通道。
起點就像生物的開始,終點就像生病的盡頭,想要明白生死,就用脈象來判斷。陰陽之氣,循環往復,永不停息,人的生機,都開始於此,所以說是起點。三陰三陽的脈搏都消失了,人的生機,都終止於此,所以說是終點。三陰三陽經脈消失的形態,具體會在下一章說明。
3. 二十四難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則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此承上文手足三陰三陽氣絕必有其候,引《靈樞·經脈篇》錯雜言之也。足少陰,腎脈也,腎主冬,故云冬脈也。腎主內營骨髓,故云伏行而溫於骨髓也。濡,軟也。卻,退縮也。腎氣已絕,骨肉不相親,則齒齦之肉結縮,故齒漸長而枯燥也。腎主藏精而化血,發者血之餘,腎之精氣絕,故發不潤澤也。戊己,土也。腎,水也。土剋水,故云戊日篤,己日死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太陰,脾脈也。脾主肌肉,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四白,脈不榮,則太陰之氣絕,故肌肉不滑澤,肉滿唇反也。甲乙,木也。脾,土也。木剋土,故云甲日篤,乙日死也。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足厥陰,肝脈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脈循陰器而絡於舌本,脈不營則厥陰之氣絕,故筋急舌卷而卵縮也。庚辛,金也。肝,木也。金剋木,故云庚日篤,辛日死也。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手太陰,肺脈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脈不營,則皮毛焦。肺主氣,氣主薰膚澤毛,太陰氣絕,故津液去,則皮枯毛折而節傷也。丙丁,火也。肺,金也。火剋金,故云丙日篤,丁日死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手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其榮色也,其華在面。心氣絕,則脈不通,血不流而色澤去矣。面黑如黧,黧,黑黃色而無潤澤也,言心血不能營於面,則黃黑而無光華也。壬癸,水也。心,火也。水剋火,故云壬日篤,癸日死也。
按:手三陰,今釋太陰,少陰,而獨遺手厥陰者,何也?蓋包絡與心同候,言心氣絕,則包絡之氣亦絕,其診既同,不必別解。故《靈樞·經脈篇》亦無手厥陰之候也。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三陰者,手足三陰脈,此五臟之脈也。五臟者,人之根本也。目眩者,眩亂而見之不真也。轉者,目或反背,或朝上,或左右側也。目瞑者,盲而無所見也。此三陰氣絕,精神俱去之候。失志者,人之五志,各屬一臟,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今三陰已絕,五臟皆失其志,故無喜怒憂思恐,五志俱亡,故曰失志即死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則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陽者,手足三陽也。陰與陽相離者,陰陽隔絕不相附也。夫陽氣衛外,則腠理密;陽氣絕,則腠理不固,陰不可獨留,故毛孔皆開,陰氣亦從腠理而泄矣。甚則絕汗出,大如貫珠者,言身體汗出著肉,如綴珠而不流散。故曰貫珠也。氣屬於陽,陽絕,故氣先死也。
按:《靈樞·經脈篇》無三陽分候之法,止有總論六陽氣絕一節,若終始篇及《素問·診要經終論》,俱載三陽絕候法。今既以三陰三陽為問,當引經文以證明之,補其未備。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而不仁,則終矣。此三陽脈絕之狀也。夫太陽之氣主皮毛。氣絕於皮,故色白,而絕汗出也。少陽主骨,百節盡縱,則少陽之氣絕,少陽屬腎,腎藏志,目系絕者,志先死矣。陽明之脈,挾口承目,故口目動作,乃其經氣欲絕也。
善驚妄言,陽明之神氣外出也,色黃,陽明之土氣外脫也。上下經盛,胃氣絕而無柔和之象也。肌膚不仁,則營衛之氣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