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正義》~ 卷二 (1)
卷二 (1)
1. 二十三難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
白話文:
第二十三難問:手部和足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的脈絡長度,可以明白地說一下嗎?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走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走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白話文:
手三陽經:從手部延伸至頭頂,長度為五尺,換算成市制為三丈。手三陰經:從手部延伸至胸腔,長度為三尺五寸,換算成市制為一丈八尺,加上三尺等於兩丈一尺。足三陽經:從足部延伸至頭頂,長度為八尺,換算成市制為四丈八尺。足三陰經:從足部延伸至胸腔,長度為六尺五寸,換算成市制為三丈六尺,加上三尺等於三丈九尺。人體兩足的奇經八脈:從足部延伸至眼睛,長度為七尺五寸,換算成市制為一丈四尺,加上一尺等於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換算成市制為八尺,加上一尺等於九尺。所有經脈加起來總長為一十六丈二尺,這就是十二經脈長度的數據。
此言十二經脈及兩蹺督任之脈,析之合之,皆有度數可紀也。手有三陰,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絡;足有三陰,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手有三陽,太陽小腸、陽明大腸、少陽三焦;足有三陽,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為十二經也。經之流注,手三陽皆從手指末起而終於頭,手三陰亦從手指末起而終至胸中,足三陽從足指起而至頭,足三陰從足趾足心起而至胸,此舉經脈之度數,故皆以手足言也。蹺脈屬奇經,有陰陽之分,左右足各有陽蹺,即從足太陽申脈穴,由外上行至風池者是也。
白話文:
文中提到人體的十二經脈和另外兩條奇經八脈(督脈和任脈)。這些經脈可以分開或合起來,都有特定的長度和分佈規律。
手三陰經:
- 太陰肺經:從肺部開始,經過手胸,止於食指內側。
- 少陰心經:從心臟開始,經過手內側,止於小指。
- 厥陰心包絡經:從心包開始,經過手內側,止於中指。
足三陰經:
- 太陰脾經:從脾臟開始,經過腿內側,止於大腳趾。
- 少陰腎經:從腎臟開始,經過腿後側,止於小腳趾。
- 厥陰肝經:從肝臟開始,經過腿內側,止於第二腳趾。
手三陽經:
- 太陽小腸經:從小腸開始,經過手臂外側,止於小指。
- 陽明大腸經:從大腸開始,經過手臂外側,止於食指。
- 少陽三焦經:從三焦開始,經過手臂外側,止於環指。
足三陽經:
- 太陽膀胱經:從膀胱開始,經過腿後側,止於頭部。
- 陽明胃經:從胃開始,經過腿前側,止於臉部。
- 少陽膽經:從膽囊開始,經過腿外側,止於外眼角。
這些經脈的運行方向:
- 手三陽經都從手指尖開始,止於頭部。
- 手三陰經也從手指尖開始,止於胸部。
- 足三陽經從腳趾開始,止於頭部。
- 足三陰經從腳趾和足心開始,止於胸部。
奇經八脈中的蹺脈分為陰陽兩脈,左右腳各有一條陽蹺脈。陽蹺脈從足太陽經的申脈穴開始,沿著外側向上行至風池穴。
左右足各有陰蹺,即從足少陰照海穴,由內踝上行至咽喉者是也。但《靈樞·脈度篇》論蹺脈起止。專指陰蹺言,而不及陽蹺,則其長短之數,乃陰蹺之數也。故帝問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以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蓋陽蹺與陰蹺,雖有內外表里之殊,其長短則大約相等也。
白話文:
左右腳各有陰蹺,從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開始,沿著內腳踝向上延伸到咽喉。但是《靈樞經·脈度篇》討論蹺脈的起止,只專門說明陰蹺,沒有提到陽蹺。所以脈絡的長度數字,指的應該是陰蹺的數字。因此,黃帝詢問蹺脈有陰陽之分,哪個脈絡對應其數字時,岐伯回答男子計陽蹺,女子計陰蹺。雖然陽蹺和陰蹺有內外表裏的區別,但它們的長度大約是相等的。
督脈任脈,亦屬奇經。督脈起於腎中。由尻貫脊,入腦交巔,終於人中,統一身之陽。任脈起於少腹之內,出會陰,循臍腹,上喉嚨,終於唇下之承漿,統一身之陰。此節引《靈樞·脈度篇》原文,以明脈即營氣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
白話文:
督脈和任脈,都是奇經八脈的一部分。督脈起於腎中,由臀部穿過脊髓,進入腦部與經脈交匯,最終在人中的位置結束,統領著身體的陽氣。任脈則起於小腹內部,通過會陰,沿著腹部上行至喉嚨,最終在脣下的承漿處結束,統領著身體的陰氣。這段節選自《靈樞·脈度篇》,用以說明脈即是營養氣體的意思。
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它們的開始和終止點是什麼?
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白話文:
經脈的作用是運行血氣,溝通陰陽,以滋養人體。經脈的起始點在中焦,從那裡流注到手太陰和陽明,陽明流注到足陽明和太陰,太陰流注到手少陰和太陽,太陽流注到足太陽和少陰,少陰流注到手心主和少陽,少陽流注到足少陽和厥陰。厥陰再流注到手太陰,如此形成一個環狀循環,相互灌溉。經脈會在寸口和人迎穴匯集,關係百病,決定生死。除了十二正經外,還有十五條別絡,它們都與正經相連,就像一個沒有起點的環一樣,相互循環灌溉。
上言經脈尺度,此又言經脈行度,而推論絡脈隨經脈以運行也。經有十二,始從中焦者,蓋謂飲食入胃,其精微之化,注於手太陰陽明,以次相傳,至足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也。絡脈十五,皆隨十二經脈之所始,轉相灌溉,如環之無端,朝會於寸口人迎,以處分百病,而決死生也。
白話文:
上面所說的經脈尺度,這裡指的是經脈的行進順序,並以此推論絡脈跟著經脈運行。有十二條經脈,從中焦開始,是指食物進入胃中,其中的精華被轉化後,注於手太陰陽明,依序相傳輸,到足厥陰,厥陰再返回注於手太陰。絡脈有十二條,皆跟著十二經脈的首始之處,依序灌注供養,就像環形沒有開始和結束,早晨會於寸口人迎處,以分別百病,決定生死。
古法以結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越人獨取寸口,直以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後世宗之。蓋胃受穀氣而養五臟,肺朝百脈而平權衡,胃為脈之根,肺為脈之干,胃脈大小強弱,未有不變見於寸口。寸口者,脈之大會,為肺之動脈,以根干相通故也。
經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
白話文:
古時以喉嚨兩側的動脈為「人迎」,只有越人獨取寸口,直接用左手關節前方一分為「人迎」,右手關節前方一分為「氣口」,後世都遵循此法。這是因為胃接受穀物精氣並滋養五臟,肺通達全身脈絡並調節平衡,胃是脈絡之根,肺是脈絡之幹,胃脈的大小強弱,一定會反映在寸口上。寸口是脈絡的大會合處,也是肺的動脈,這是因為根與幹相通的緣故。
然: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白話文:
然而:脈象的開始和結束,是脈絡的規律。寸口脈和人迎脈,是陰陽之氣通達的出入口,如同環狀物沒有起點,所以稱為開始。結束指的是三陰三陽脈停止跳動,停止跳動就意味著死亡,死亡後身體會呈現不同的現象,所以稱為結束。
經,《靈樞·終始篇》也。此節承上文決死生之義,而問脈之終始,以起下節脈絕之形也。終始篇曰: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是謂欲知終始,於陰陽為能定之,蓋以陽經取決於人迎,陰經取決於寸口也。朝,朝宗也。使,使道也。道即經隧之謂。
白話文:
這是出自《靈樞·終始篇》的內容。這一節承接上文關於生死決定的理論,詢問脈搏的終始,為下一節描述脈搏停止的狀態做鋪墊。《終始篇》中說:所有針刺治療的方法,都要以瞭解終始為準則。只有明白了終始,五臟才能得到調理,陰陽才能平衡。也就是說,想要了解終始,就要從陰陽入手確定,因為陽經的終點取決於人迎脈,陰經的終點取決於寸口脈。朝,指朝見君主。使,指使命。道,指經絡。
始如生物之始,終如生病之窮,欲明生死,脈以候之。陰陽之氣,循環不已,人之生機,皆始於此,故曰始也。三陰三陽之脈絕,人之生機,皆終於此,故曰終也。其三陰三陽脈絕之形狀,具如下章。
白話文:
一開始,如同生命開始的時候,結束就像疾病的最後階段,想要明白生死,必須靠脈搏來觀察。陰陽之氣,不斷循環,人的生命力,全部開始於此,因此稱之為「始」。三陰三陽的脈絡斷絕,人的生命力,全部結束於此,因此稱之為「終」。至於三陰三陽脈絡斷絕的症狀,詳見下一章。
2. 二十四難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不?
白話文:
第二十四難經說:當手部和足部的三陰三陽的氣已經完全消失時,該如何來診斷呢?能夠從中知道病情的吉凶嗎?
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則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白話文:
然而:足少陰經之氣耗絕,則骨頭乾枯。少陰經是冬季的經脈,它潛行於身體內,溫養著骨髓。因此,骨髓得不到溫養,肌肉就無法附著在骨頭上,骨肉之間不能相親,肌肉就變得很鬆軟而萎縮。肌肉鬆軟而萎縮,導致牙齒變長而乾枯,頭發沒有光澤。頭發沒有光澤,說明骨頭已經先於肉而死亡。戊日病情加重,己日死亡。
此承上文手足三陰三陽氣絕必有其候,引《靈樞·經脈篇》錯雜言之也。足少陰,腎脈也,腎主冬,故云冬脈也。腎主內營骨髓,故云伏行而溫於骨髓也。濡,軟也。卻,退縮也。腎氣已絕,骨肉不相親,則齒齦之肉結縮,故齒漸長而枯燥也。腎主藏精而化血,發者血之餘,腎之精氣絕,故發不潤澤也。戊己,土也。腎,水也。土剋水,故云戊日篤,己日死也。
白話文:
本文承接上文,說明手足三陰三陽之氣衰絕必定有相應的徵兆,這是引用《靈樞·經脈篇》中錯綜複雜的內容來說明的。
足少陰腎經,與腎臟相應。腎臟主司冬季,所以稱之為冬脈。腎臟主導身體內部的營運,滋養骨髓,所以說腎經的氣血運行隱藏而溫暖骨髓。濡,指柔軟。卻,指退縮。腎氣衰絕後,骨肉分離,因此牙齦的肉質會收縮,牙齒逐漸生長並變得乾枯。腎臟主藏精氣並化生血液,頭髮是血液的餘燼。腎之精氣衰絕,所以頭髮失去光澤。戊己,五行中屬於土。腎,五行中屬水。土克水,所以說戊日病情加重,己日死亡。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白話文:
當「足太陰脾經」的氣血耗盡時,脈絡就無法滋養嘴脣。嘴脣是肌肉的根基。脈絡不滋養,肌肉便會失去滑潤;肌肉失去滑潤便會變得充實肥厚;充實肥厚就會導致嘴脣外翻;嘴脣外翻就會使肌肉率先死去。這樣的狀況下,大概從發病之日(甲日)算起,到第七天(乙日)就會死亡。
足太陰,脾脈也。脾主肌肉,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四白,脈不榮,則太陰之氣絕,故肌肉不滑澤,肉滿唇反也。甲乙,木也。脾,土也。木剋土,故云甲日篤,乙日死也。
白話文:
對於現代人來說,脾胃虛寒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脾虛通常表現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症狀。而脾胃虛寒的根本原因在於脾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水穀精微,導致氣血不足,從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因此,對於脾胃虛寒的人來說,調理脾氣是重中之重。而想要調理脾氣,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飲食調養:**平時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如山藥、大棗、蓮子等。同時,還要避免吃一些生冷寒涼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虛寒的情況。
-
**運動鍛鍊:**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增強脾胃功能。建議每天抽出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進行一些緩和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
-
**其他措施:**除了以上方法外,還有一些其他措施也可以幫助調理脾胃虛寒,如:
- 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熬夜過度勞累。
- 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受寒。
- 適當進行穴位按摩,如按揉足三陰交、三陰交等穴位。
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措施,可以有效調理脾胃虛寒,改善身體健康狀況。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白話文:
足厥陰經氣血耗盡,就會導致筋脈收縮,牽引睪丸和舌頭。厥陰經是肝臟的脈絡,肝臟是筋脈的匯合處。筋脈會合於男性的外生殖器,並與舌頭根部相連,所以脈絡氣血不足,筋脈就會收縮抽緊,筋脈收縮抽緊就會牽引睪丸和舌頭。因此,舌頭捲曲、睪丸收縮,就表示筋脈首先死亡。在庚日發病會加重,在辛日會死亡。
足厥陰,肝脈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脈循陰器而絡於舌本,脈不營則厥陰之氣絕,故筋急舌卷而卵縮也。庚辛,金也。肝,木也。金剋木,故云庚日篤,辛日死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是肝臟的經脈。它的華表在指甲,它的充盛在筋,它的經脈沿著生殖器官,並與舌根相連。經脈不運行,則厥陰之氣就會斷絕,因此會導致筋急舌卷而陰莖收縮。庚辛是屬金,肝屬木。金剋木,所以說庚日病情加重,辛日死亡。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白話文:
當手太陰肺經氣血不通時,皮膚和毛髮就會枯焦。手太陰是指肺臟,它具有溫養和通利皮毛的功能。如果氣血不足,皮毛就會枯焦;皮毛枯焦,津液就會散失;津液散失,皮膚和關節就會受傷;皮膚和關節受傷,皮就會枯萎,毛髮會脫落。毛髮脫落,說明毛髮先枯死。如果早晨感到疲倦,到了中午就會死亡。
手太陰,肺脈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脈不營,則皮毛焦。肺主氣,氣主薰膚澤毛,太陰氣絕,故津液去,則皮枯毛折而節傷也。丙丁,火也。肺,金也。火剋金,故云丙日篤,丁日死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是肺的經絡。它的精華表現在毛髮上,充盈在皮膚裡。肺氣運行不暢,皮膚和毛髮就會乾枯。肺主呼吸,呼吸可以滋潤皮膚和毛髮,太陰肺氣衰竭,津液流失,就會導致皮膚乾枯、毛髮脫落和關節疼痛。丙丁,五行屬火。肺,五行屬金。火剋金,所以說丙日病情加重,丁日死亡。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氣完全枯竭,那麼脈絡就無法通行。少陰經指的是心脈,心是所有脈絡匯合的中心。脈絡無法通行,血液就會停止流動,血液停止流動,面色就會失去紅潤,所以臉色會變成深黑色,這是氣血衰竭的先兆。如果是在壬日發病,通常會在癸日死亡。
手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其榮色也,其華在面。心氣絕,則脈不通,血不流而色澤去矣。面黑如黧,黧,黑黃色而無潤澤也,言心血不能營於面,則黃黑而無光華也。壬癸,水也。心,火也。水剋火,故云壬日篤,癸日死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循行於心,是心臟的經脈。心主管血脈,它所養護的潤色表現在面色上。心氣停止了,脈絡就斷了,氣血不能流動,面色就會消失。面部顏色漆黑,漆黑,就是黑色發黃而且沒有光澤,說明心血不能滋養面部,才會發黑發黃而沒有光彩。壬日(水旺)剋制癸日(火衰),所以說壬日病情加重,癸日死亡。
按:手三陰,今釋太陰,少陰,而獨遺手厥陰者,何也?蓋包絡與心同候,言心氣絕,則包絡之氣亦絕,其診既同,不必別解。故《靈樞·經脈篇》亦無手厥陰之候也。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白話文:
說明:手部的三條陰經,現在解釋為太陰(肺經)、少陰(心經),但唯獨漏掉了手厥陰經,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包絡經和心經的症狀相同,如果說心氣衰竭,那麼包絡經的氣也跟著衰竭,他們的診斷方式相同,所以沒有必要再另外解釋。因此,在《靈樞·經脈篇》中也沒有提到手厥陰經的症狀。
三陰者,手足三陰脈,此五臟之脈也。五臟者,人之根本也。目眩者,眩亂而見之不真也。轉者,目或反背,或朝上,或左右側也。目瞑者,盲而無所見也。此三陰氣絕,精神俱去之候。失志者,人之五志,各屬一臟,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今三陰已絕,五臟皆失其志,故無喜怒憂思恐,五志俱亡,故曰失志即死也。
白話文:
三陰:指手足三條陰經,它們是五臟的經脈。五臟:是人體的根本。
目眩:指視物模糊不清。轉:指眼睛向上翻、向下看或左右看。目瞑:指雙目失明,無法看見。
這些症狀都是三陰經氣絕,精神意識衰落的表現。失志:人有五種情志,分別對應五臟: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如果三陰經氣已絕,五臟都會失去其應有的情志,表現為沒有喜怒憂思恐,五志皆失,所以說失志就會死亡。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則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白話文:
當六經陽氣全部消失時,陰氣和陽氣會分離,陰陽分離導致皮膚毛孔鬆弛,汗液會大量流出,像珍珠一樣大。汗液不停地流出而不流動,說明氣息已經先一步消亡。早上看病會預測當天晚上死亡,晚上看病會預測第二天早上死亡。
六陽者,手足三陽也。陰與陽相離者,陰陽隔絕不相附也。夫陽氣衛外,則腠理密;陽氣絕,則腠理不固,陰不可獨留,故毛孔皆開,陰氣亦從腠理而泄矣。甚則絕汗出,大如貫珠者,言身體汗出著肉,如綴珠而不流散。故曰貫珠也。氣屬於陽,陽絕,故氣先死也。
白話文:
所謂「六陽」,是指手部的三條陽經和足部的三條陽經。「陰與陽相離」,意思是陰陽之間隔絕,不相連接。由於陽氣具有保護身體表面的作用,如果陽氣衰竭,腠理(皮膚上的細微孔隙)就會變得不緊密;陽氣完全斷絕,腠理就會破壞,陰氣無法獨自存在,因此所有毛孔都會打開,陰氣也會從腠理中洩漏出來。情況嚴重時,就會出現大量汗水從身體表面湧出,像貫穿的珠子般大,表示汗水黏在皮膚上,就像穿珠子一樣不會流散。因此稱為「貫珠」。氣屬於陽,陽氣斷絕,所以氣會先衰竭死亡。
按:《靈樞·經脈篇》無三陽分候之法,止有總論六陽氣絕一節,若終始篇及《素問·診要經終論》,俱載三陽絕候法。今既以三陰三陽為問,當引經文以證明之,補其未備。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
白話文:
《靈樞經·經脈篇》中沒有三陽分候的法則,只有總論六陽氣絕的一節。但《靈樞經·終始篇》和《素問·診要經終論》都記載了三陽絕候法。現在既然以三陰三陽為問題,就應引用經文來證明,補充其未備之處。太陽經的脈絡,終點在眼部,反折而回,引起頭部疼痛和眼睛乾澀,面色蒼白,汗液不能排出,一旦出現出汗,就表示人將死亡。少陽經的終點,會導致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睛腫脹,不能眨眼,不能眨眼一天半就死亡。
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而不仁,則終矣。此三陽脈絕之狀也。夫太陽之氣主皮毛。氣絕於皮,故色白,而絕汗出也。少陽主骨,百節盡縱,則少陽之氣絕,少陽屬腎,腎藏志,目系絕者,志先死矣。陽明之脈,挾口承目,故口目動作,乃其經氣欲絕也。
白話文:
當他們臨死之時,臉色首先變成青白色,這時人就已經死了。如果陽明經氣衰竭而死,患者會出現口眼活動、容易受驚嚇、胡言亂語、臉色發黃的症狀,如果其上中下三部份的經氣旺盛但缺乏仁義,則會因此而死亡。這些都是三陽經脈氣絕的表現。太陽之氣主司皮毛,如果氣絕於皮,則臉色就會發白,同時還會出虛汗。少陽之氣主司骨頭,如果全身的關節都鬆弛了,則表示少陽之氣已經衰竭,少陽屬腎,腎藏志,眼睛與腎經相連,如果眼睛失神,則表示意志已經先死了。陽明經脈經過嘴巴和眼睛,所以口眼會活動,這是因為陽明經氣將要衰竭的徵兆。
善驚妄言,陽明之神氣外出也,色黃,陽明之土氣外脫也。上下經盛,胃氣絕而無柔和之象也。肌膚不仁,則營衛之氣絕矣。
白話文:
容易受驚嚇,亂說話,是陽明經絡的神氣鬱結。
面色發黃,是陽明經絡的土氣外洩。
上、下脈象都比較強,表示胃氣衰弱,沒有柔和的脈象。
皮膚麻木不仁,表示營衛之氣已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