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二十難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耶?

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白話文:

然:指陰陽互相交替盛衰,互相抑制。脈象位於陰脈,卻出現陽脈的徵象,這是陽氣盛於陰氣。脈象雖然時常沉隱且短促,這表明陽氣中隱藏著陰氣。脈象位於陽脈,卻出現陰脈的徵象,這是陰氣盛於陽氣。脈象雖然時常浮動滑利且冗長,這表明陰氣中隱藏著陽氣。

此言陰陽相乘中又有伏匿之義也。經言無考。伏匿者,謂不見於本位,反藏於他部而見脈也。脈之陰陽,非獨言寸為陽,尺為陰也。若以前後言之,即寸為陽部,尺為陰部;若以上下言之,肌肉上為陽部,肌肉下為陰部。陽乘陰者,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時沉澀而短,故曰陽中伏陰,言陽雖乘陰而陰猶伏於陽內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陰陽相乘之中還包含著伏匿隱藏的道理。經典中並沒有解釋清楚。伏匿是指不見於本來的部位,卻藏在其他部位而顯現於脈象。脈象的陰陽,並不只是說寸脈為陽,尺脈為陰。如果從前後來說,那麼寸脈就是陽部,尺脈就是陰部;如果從上下來說,肌肉上面就是陽部,肌肉下面就是陰部。陽乘陰,是指尺脈之中已經浮滑而長,卻時常沉伏阻隔而短小,所以說陽中伏陰,意思是說雖然陽氣乘犯了陰氣,但陰氣仍然隱藏在陽氣之中。

陰乘陽者,寸關已沉短而澀,又時時浮滑而長,故曰陰中伏陽,言陰雖乘陽而陽猶伏於陰中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此又因陰陽之伏匿而極言之。重陽重陰,言不止伏匿,而陰皆變為陽,陽皆變為陰也。狂者陽疾,癲者陰疾。重陽者狂,木火之陽旺也。重陰者癲,金水之陰旺也。心主喜,肝志怒,狂者木火有餘,故多喜怒。腎志恐,肺主悲,癲者金水有餘,故多悲恐。脫陽者陰旺,鬼,陰類也,故見之。

白話文:

這句話是為了極致說明陰陽藏匿的道理。重陽重陰,不僅指陰陽藏匿,而是陰完全變成了陽,陽完全變成了陰。狂病是陽病,癲病是陰病。重陽之人發狂,是因為木火之陽太盛。重陰之人發癲,是因為金水之陰太盛。心主管喜,肝主怒,狂病之人木火過盛,所以容易喜怒。腎主恐,肺主悲,癲病之人金水過盛,所以容易悲恐。脫陽的人陰氣旺盛,鬼屬於陰類,所以會看到鬼。

脫陰者,肝竅於目,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升發而生光明,上開雙竅,則為兩目,陰者陽之宅也。陰脫宅傾,神魂散亡,是以目盲,名雖陰脫,而實脫陰中之陽氣也。

白話文:

所謂「脫陰」,指的是肝臟與眼睛相連,肝臟儲存血液,血液依附著靈魂,靈魂化為精神,精神向上升發並產生光明,向上開通兩個孔竅,就形成了左右兩眼。陰氣是陽氣的住所,陰氣脫離了住所,陽氣就會消散,因此會導致失明。雖然叫做「脫陰」,但實際上脫離的是陰氣中的陽氣。

2. 二十一難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形病脈不病曰生者,人以脈為主,設其人形體羸瘦,精神困倦,不可謂之無病也。診其脈,惟息數不應脈數,雖營衛有傷,而不見至損死絕之脈,雖病必生,必其臟腑無恙也。脈病形不病曰死者,設其人肌肉不減,飲食如常,不可謂之有病也。診其脈,則代革頻見,雖不病亦死,以其臟腑已壞,不可救藥也。

白話文:

外表看似生病但脈象未出現病態的,稱為「生者」。一個人的健康主要看脈象。即使體形消瘦、精神萎靡,也不代表一定有病。如果檢查脈象,發現呼吸次數過多與脈搏次數不符,雖然氣血受損,但沒有出現破壞性或死亡的脈象,就說明病症雖然存在,但內臟功能並無大礙,因此可以痊癒。

脈象異常但外表看似健康的,稱為「死者」。即使體重未減、進食正常,也不一定代表沒有病。如果檢查脈象,發現脈絡變化頻繁,即使症狀不嚴重,也可能致命,因為這表明內臟已經受損,無法挽救。

經言無考。仲景辨脈篇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省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氣,雖困無害。即此義歟!

白話文:

《內經》中沒有這句話。仲景在《辨脈篇》中說:脈象顯示健康,但人卻生病,稱為「行屍」,因為沒有生氣,突然昏倒人事不省的,壽命短的話會死亡。人有病,脈象卻顯示健康,稱為「內虛」,因為沒有食物之氣,即使困頓也不會帶來危害。這是不是這個意思呢?

3. 二十二難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

白話文:

經典中所說的「致病者」,是指氣的活動;而「生病者」,是指血液。邪氣存在於氣中,就會導致氣的活動異常;邪氣存在於血液中,就會導致血液出現問題。氣主要負責溫煦濡養身體,而血主要負責滋養潤澤身體。氣停留不運行,就會導致氣先行病變;血阻塞不滋養,就會導致血後行病變。所以,先出現氣的活動異常,後才會導致生病。

脈謂十二經隧之脈,每脈中有二病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邪在氣,氣為是而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是脈之動者氣為之,而所生病者,血為之也。氣病傳血,故曰一脈變為二病也。呴,煦也。氣主呴之者,謂氣煦噓往來,薰蒸於皮膚分肉也。濡,潤也。血主濡之者,謂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榮養臟腑也。

白話文:

脈指十二經絡中的脈道,每條脈中都有兩種疾病,有氣病和血病之分。邪氣在氣中,會導致氣的異常運動;邪氣在血中,血就會生病,這條脈的運動是由氣造成的,而生病是由血造成的。氣病傳染到血,所以說一條脈會變成兩種病。呴,溫煦。氣主溫煦,是指氣溫煦往來,溫潤皮膚和肌肉。濡,滋潤。血主滋潤,是指血滋潤筋骨,使關節滑利,濡養臟腑。

然氣留而不行,則血亦壅而不濡,氣在外。血在內,外先受邪,則內亦從之而病,故曰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

上第一卷,一難至二十二難,論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