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霖

《難經正義》~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二十難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臟而言伏匿耶?

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此言陰陽相乘中又有伏匿之義也。經言無考。伏匿者,謂不見於本位,反藏於他部而見脈也。脈之陰陽,非獨言寸為陽,尺為陰也。若以前後言之,即寸為陽部,尺為陰部;若以上下言之,肌肉上為陽部,肌肉下為陰部。陽乘陰者,尺中已浮滑而長,又時時沉澀而短,故曰陽中伏陰,言陽雖乘陰而陰猶伏於陽內也。

陰乘陽者,寸關已沉短而澀,又時時浮滑而長,故曰陰中伏陽,言陰雖乘陽而陽猶伏於陰中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此又因陰陽之伏匿而極言之。重陽重陰,言不止伏匿,而陰皆變為陽,陽皆變為陰也。狂者陽疾,癲者陰疾。重陽者狂,木火之陽旺也。重陰者癲,金水之陰旺也。心主喜,肝志怒,狂者木火有餘,故多喜怒。腎志恐,肺主悲,癲者金水有餘,故多悲恐。脫陽者陰旺,鬼,陰類也,故見之。

脫陰者,肝竅於目,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升發而生光明,上開雙竅,則為兩目,陰者陽之宅也。陰脫宅傾,神魂散亡,是以目盲,名雖陰脫,而實脫陰中之陽氣也。

白話文:

《二十難》說:經書提到脈象有伏藏和隱匿的現象,那所謂的伏藏和隱匿,究竟是指哪個臟腑呢?

答:這是指陰陽互相作用、互相潛伏的關係。脈象本來應該在陰部出現,卻反而出現陽脈,這是陽氣侵入了陰位;脈象有時會沉、澀、短,這就叫做陽中有陰潛伏。脈象本來應該在陽部出現,卻反而出現陰脈,這是陰氣侵入了陽位;脈象有時會浮、滑、長,這就叫做陰中有陽潛伏。

這是在說明陰陽互相作用的過程中,又包含有潛伏和隱匿的含義。經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解釋。所謂的伏藏和隱匿,是指脈象沒有出現在它原本應該出現的位置,反而隱藏在其他部位而顯現出來。脈象的陰陽,不單單是指寸口為陽、尺部為陰。如果從前後來說,寸口是陽部,尺部是陰部;如果從上下來說,肌肉表面是陽部,肌肉深處是陰部。陽氣侵入陰位,是指尺部的脈象已經呈現浮滑而長的狀態,但又時時出現沉澀而短的脈象,所以說陽中有陰潛伏,意思是陽氣雖然侵入了陰位,但陰氣仍然潛伏在陽氣之中。

陰氣侵入陽位,是指寸口關脈的脈象已經呈現沉短而澀的狀態,但又時時出現浮滑而長的脈象,所以說陰中有陽潛伏,意思是陰氣雖然侵入了陽位,但陽氣仍然潛伏在陰氣之中。

陽氣過盛會導致狂躁,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癇。陽氣脫失的人會看到鬼,陰氣脫失的人會失明。

這又是從陰陽的潛伏和隱匿進一步闡述。所謂的陽氣過盛和陰氣過盛,是指不僅僅是潛伏和隱匿,而是陰都變成了陽,陽都變成了陰。狂躁屬於陽性疾病,癲癇屬於陰性疾病。陽氣過盛導致狂躁,是因為肝木和心火的陽氣太旺盛;陰氣過盛導致癲癇,是因為肺金和腎水的陰氣太旺盛。心主管喜悅,肝主管憤怒,狂躁的人是因為肝木心火有餘,所以經常出現喜怒的情緒。腎主管恐懼,肺主管悲傷,癲癇的人是因為肺金腎水有餘,所以經常出現悲傷和恐懼的情緒。陽氣脫失的人,是陰氣過於旺盛,鬼屬於陰類,所以會看到鬼。

陰氣脫失的人,肝臟的功能在眼睛上有所體現,肝臟儲藏血液,血液寄託著魂魄,魂魄可以化為神明,魂魄神明向上發散而產生光明,向上開啟兩個孔竅,那就是眼睛。陰氣是陽氣的居所。陰氣脫失,居所傾倒,神魂就會散失,因此會失明。雖然名義上是陰氣脫失,但實際上是脫失了陰氣中所蘊含的陽氣。

2. 二十一難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形病脈不病曰生者,人以脈為主,設其人形體羸瘦,精神困倦,不可謂之無病也。診其脈,惟息數不應脈數,雖營衛有傷,而不見至損死絕之脈,雖病必生,必其臟腑無恙也。脈病形不病曰死者,設其人肌肉不減,飲食如常,不可謂之有病也。診其脈,則代革頻見,雖不病亦死,以其臟腑已壞,不可救藥也。

經言無考。仲景辨脈篇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省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氣,雖困無害。即此義歟!

白話文:

第二十一難提到,醫書上說,人身體有病但脈象沒病,表示還能活;脈象有病但身體沒病,表示快死了,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身體有病但脈象沒病,並不是說真的沒病,而是指呼吸次數和脈搏次數不一致。這是很重要的判斷依據。

所謂身體有病但脈象沒病還能活,是因為人以脈象為根本。即使這個人身體虛弱消瘦、精神疲憊,也不能說他沒有生病。但如果診斷他的脈象,只是呼吸次數和脈搏次數不一致,雖然營氣和衛氣可能受損,但還沒出現脈象虛弱到會死亡的程度,即使生病,也能活下來,表示他的臟腑功能還沒嚴重損傷。

所謂脈象有病但身體沒病表示快死了,是指這個人肌肉沒有消瘦,飲食也像平常一樣,不能說他生病了。但如果診斷他的脈象,卻發現脈象出現間歇、革脈、頻脈等不好的情況,即使身體看起來沒病也會死亡,因為他的臟腑功能已經損壞,無法醫治了。

醫書上的說法沒有經過考證。張仲景在《辨脈篇》說,脈象有病但人沒生病,稱為「行屍」,因為體內沒有生機,如果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很快就會死亡。人有病但脈象沒病,稱為「內虛」,因為體內缺乏營養,雖然虛弱但不會有生命危險。這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3. 二十二難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

脈謂十二經隧之脈,每脈中有二病者,有在氣在血之分也。邪在氣,氣為是而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是脈之動者氣為之,而所生病者,血為之也。氣病傳血,故曰一脈變為二病也。呴,煦也。氣主呴之者,謂氣煦噓往來,薰蒸於皮膚分肉也。濡,潤也。血主濡之者,謂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榮養臟腑也。

然氣留而不行,則血亦壅而不濡,氣在外。血在內,外先受邪,則內亦從之而病,故曰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

上第一卷,一難至二十二難,論脈。

白話文:

第二十二難說:經典提到,脈象的變化有「是動」和「所生病」兩種情況,有時候一個脈象會同時表現出兩種疾病,這是為什麼呢?

解釋是這樣的:經典說的「是動」,指的是氣的變化;「所生病」,指的是血的變化。邪氣侵犯到氣,氣就會出現「是動」的現象;邪氣侵犯到血,血就會出現「所生病」的現象。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運行,血的主要功能是滋潤濡養。如果氣滯留不通暢,就會導致氣的病變先發生;如果血壅塞不滋潤,就會導致血的病變後發生。所以先有氣的「是動」表現,然後才出現血的「所生病」的表現。

這裡說的脈,是指十二經脈的脈道。每一條經脈中都可能出現兩種疾病,這兩種疾病分別與氣和血有關。邪氣侵犯到氣,氣就會出現「是動」的變化;邪氣侵犯到血,血就會出現「所生病」的變化。脈的跳動是氣在主導,而所產生的疾病則是血在主導。氣的病變會影響到血,所以才會說一個脈象會同時表現出兩種疾病。這裡的「呴」指的是溫煦,氣主導溫煦的功能,指的是氣體溫煦流動,蒸發於皮膚和肌肉之間。「濡」指的是滋潤,血主導滋潤的功能,指的是血液滋潤筋骨,滑利關節,營養臟腑。

如果氣滯留不運行,那麼血也會壅塞而不滋潤。氣在身體外側,血在身體內側。如果外在的氣先受到邪氣侵犯,那麼內在的血也會跟著一起病變。所以說先出現氣的「是動」表現,然後才出現血的「所生病」表現。

以上是第一卷,從第一難到第二十二難,討論的都是脈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