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7)
上卷 (7)
1. 五臟所屬
在天為濕。
長夏之令。陰陽交會。是生濕氣。
在地為土。
濕氣所化。於五行為土。凡物濕漬皆化為土。而土中又常含濕氣也。
在體為肉。
此肉字兼肌言之。肌是肥肉。肉是瘦肉。人身肥肉包瘦肉。外之肥肉。又由腔內之油膜透達而生者也。脾生油膜之上脾氣足則油多而肥膜上之油。即脾之物也。在內為膏油。在外為肥肉。非兩物也。油膜中有赤脈。屬脾血分。脾之血足。則此赤脈由內達外是生瘦肉。蓋土是天地之肉。脾亦應之。而生肌肉。
在色為黃。
黃為中央之土色。凡人面黃明潤為無病。發黃為濕。病在脾也。
在音為宮。
聲大而和。其舌居中。
在聲為歌。
脾主思。思而得之。則發為歌。癲狂自歌。脾絕亦歌。
在變動為噦。
脾氣逆滿。吐聲不吐物也。與噫呃略同。非痰即血之所致。
在竅為口。
口通五臟。然主於納穀先通於胃。而胃實脾之腑也。故口亦是脾之竅。凡百體皆有專屬者。有兼屬者。西醫圖口。通腦通心肺。通胃。而不通脾。不知胃乃脾之腑。不通脾。而反屬脾竅。則其歸屬。有真主宰矣。內經精確如此。真中外所不能及。
在味為甘。
西醫云。甜肉汁。入腸化物。蓋甘者。土之本味也。故甘味均能補脾。太甘則又壅脾氣。而為病。
在志為思。
脾主運用。故其志在思。而思慮又轉傷脾。
在液為涎。
五液皆腎所主之水也。脾土不能制水。則水濕而為涎。脾寒者。其涎清冷脾熱者其涎稠黏。
其榮為唇。
口為脾之竅。唇又為口之門戶。故脾之氣血沖和。則唇明潤。脾熱者唇枯脾絕者唇縮唇不與脾連。而脾榮卻見於唇。西醫之拘於形跡者。斷不能知。
其臭香。
甘味所發。其氣為香。木香之類。所以入脾。
其數五。
河圖十為土之成數。五為土之生數。居五行之中。茲故獨舉中五以立言。
其谷稷。
味甘入脾。即北地小米之大而黃者。
其畜牛。
黃牛也。鳴中宮音。本草言牛乳益脾。忌酸味,因牛屬土。酸屬木。故不相宜。義可類推。
其蟲倮。
如蚯蚓是秉土之精能化毒以利水。
其果棗。
味純甘。土之果。補脾多用之。
其菜葵。
即冬葵。秉土濕氣所生。故滑潤。土能制水。故冬葵子。能利小便。
肺
西醫言肺覆而盂。前兩葉包心。在後有峽及肺根。此根即氣管。肺脈連網等。包裹肺衣而成每肺外。有衣薄而通明包肺四面。肺有縮力。每葉藏氣管氣管之末為氣泡。肺脈至氣泡而散。即包。氣泡功用主呼吸也。此說於肺衣氣泡。頗能詳明宋元后不知肺之功用。全在衣與泡也。
舊云八葉。非也。西醫云五葉。右三左二。披離下垂。後附脊骨。前連胸膛。肺中有管竅。通於膈膜。而下達氣海。肺質輕鬆。外有膜沫濡潤。以助呼吸。
在天為燥。
在天為收斂肅殺。秋燥之氣。故經秋則草木焦枯感燥氣也。
白話文:
五臟所屬
在天為濕:
天氣現象表現為潮濕。
長夏之令。陰陽交會。是生濕氣:
在長夏季節,陰陽之氣交會,容易產生濕氣。
在地為土:
在地理上對應著土壤。
濕氣所化。於五行為土。凡物濕漬皆化為土。而土中又常含濕氣也:
濕氣會轉化為土,所有潮濕浸泡的東西都會變成土,而土中也常常含有濕氣。
在體為肉:
這裡的「肉」包含了肌肉和脂肪。肌肉是指瘦肉,脂肪是指肥肉。人體是由肥肉包裹著瘦肉,外層的肥肉是由體腔內的油膜滲透而產生的。脾產生油膜,脾氣充足則油脂多,而油膜上的油脂就是脾所主導的物質。在體內是油脂,在體外是肥肉,它們並非兩種不同的東西。油膜中有紅色的脈絡,屬於脾的血分。脾的血液充足,則這些紅色脈絡會從內延伸到外,產生瘦肉。就像土是天地間的肉,脾也對應著產生肌肉。
在色為黃:
黃色是中央土的顏色。如果人的面色黃潤有光澤,表示沒有疾病。如果頭髮發黃,則表示體內有濕氣,病在脾臟。
在音為宮:
發出的聲音渾厚而和諧,舌頭的位置在口腔中央。
在聲為歌:
脾主導思考,思考有所得時就會發出歌聲。癲狂的人自言自語唱歌,脾氣衰竭的人也會唱歌。
在變動為噦:
脾氣逆亂而脹滿時,會發出嘔吐的聲音,但卻吐不出東西,和噯氣、呃逆類似,通常是痰液或血液引起的。
在竅為口:
口與五臟相通,但主要負責納入食物,首先與胃相通,而胃其實是脾的腑。所以口也是脾的孔竅。所有器官都有專屬和兼屬的關係。西醫認為口與腦、心肺和胃相通,卻不認為與脾相通。他們不知道胃是脾的腑,口是屬於脾的孔竅,這樣歸屬才明確,說明了內經的精確,是中外醫學都無法達到的。
在味為甘:
西醫說,甜味的肉汁進入腸道會被消化吸收,甘味就是土的本味。所以甘味食物都能夠補脾,但是過於甜膩則會阻礙脾氣運行,反而導致疾病。
在志為思:
脾主導運化,所以它的功能體現在思考。但思慮過多也會反過來傷害脾臟。
在液為涎:
五種體液都由腎所主導,脾土無法控制水分時,水分就會變成口水。脾虛寒的人,口水清而冷;脾熱的人,口水稠而黏。
其榮為唇:
口是脾的孔竅,嘴唇又是口的門戶。所以如果脾的氣血充足,嘴唇就會紅潤有光澤。脾有熱時嘴唇會乾枯,脾氣衰竭時嘴唇會萎縮。嘴唇雖然不直接與脾相連,但是脾氣的榮盛卻表現在嘴唇上。西醫拘泥於外形,是無法理解這一點的。
其臭香:
甘味散發出的氣味是香的,如木香這類藥材,所以可以入脾。
其數五:
河圖中,十是土的成數,五是土的生數。土居於五行的中央,所以特別提出五這個數字來闡述。
其谷稷:
味道甘甜,能入脾,就是北方小米中比較大而黃的那種。
其畜牛:
黃牛,發出的叫聲符合中宮的聲音。《本草綱目》說,牛乳可以滋養脾臟,忌諱酸味,因為牛屬土,酸屬木,所以不適宜。其他可以由此類推。
其蟲倮:
如蚯蚓之類,稟受土的精華,能化解毒素,有利於排水。
其果棗:
味道純甘,是土的果實,常常用來補脾。
其菜葵:
也就是冬葵,是稟受土的濕氣而生的,所以滑潤。土能控制水分,所以冬葵子能利小便。
肺
西醫言肺覆而盂。前兩葉包心。在後有峽及肺根。此根即氣管。肺脈連網等。包裹肺衣而成每肺外。有衣薄而通明包肺四面。肺有縮力。每葉藏氣管氣管之末為氣泡。肺脈至氣泡而散。即包。氣泡功用主呼吸也。此說於肺衣氣泡。頗能詳明宋元后不知肺之功用。全在衣與泡也。
西醫認為,肺像覆蓋著的容器,前面的兩片肺葉包著心臟,後面有狹窄的地方和肺根,肺根就是氣管。肺的血管像網狀一樣連接,被一層肺衣包裹著,每一片肺的外面都有一層薄而透明的膜包圍著。肺有收縮的能力,每一片肺葉都藏有氣管,氣管末端是氣泡,肺的血管散佈到氣泡。氣泡的主要功能是呼吸。這種說法對於肺衣和氣泡的描述比較詳盡,宋元以後的人不知道肺的功能全部在肺衣和氣泡。
舊云八葉。非也。西醫云五葉。右三左二。披離下垂。後附脊骨。前連胸膛。肺中有管竅。通於膈膜。而下達氣海。肺質輕鬆。外有膜沫濡潤。以助呼吸。
過去認為肺有八片肺葉,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西醫認為肺有五片肺葉,右邊三片,左邊兩片,它們相互分離向下垂掛,後面附著在脊椎骨上,前面連接胸膛。肺中有管道和孔竅,與橫膈膜相通,並向下到達氣海。肺的質地輕盈,外面的薄膜有液體滋潤,以幫助呼吸。
在天為燥:
在天氣現象上,表現為乾燥。
在天為收斂肅殺。秋燥之氣。故經秋則草木焦枯感燥氣也:
天氣表現為收斂和肅殺,是秋天乾燥的氣候。所以經過秋天,草木會焦枯,感受到乾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