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7)

回本書目錄

上卷 (7)

1. 血氣所生

人身只氣與血兩者而已。火交於水即化為氣。義已詳膀胱三焦條。茲不再論。惟水交於火即化為血之理。尚未發明。特詳於此。

白話文:

人體只由氣血兩者組成。火與水交會就會轉化為氣,這一點在膀胱和三焦的條目中已經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但是水與火交會轉化為血的原理還沒有說明,特此詳細說明。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白話文:

南方氣候濕熱炎熱。炎熱會產生火氣。火氣會產生苦味。苦味會滋生心火。心火會產生血液。

熱火生苦。苦生心已詳卷首。惟心生血句。尚待註明。蓋心屬離卦。內陰爻坎之水也。外陽爻則離本卦之火也。惟其以水。濟火乃發光明而成離象是以灌膏則燎盛。抽薪則焰息。薪膏有汁液火得之而後然即是以水濟火之明驗矣。人身心象離卦。必在下胞中腎。陰之水津循衝任上。

白話文:

火熱產生苦味,苦味滋生心臟的道理,已經在卷首詳細說明。只有「心產生血液」這句話還有待闡明。心臟屬於離卦,離卦的內陰爻是坎中的水,外陽爻是離卦本身的火。只有以水滋養火,才能發出光明而形成離卦的形象,因此注入油脂,火焰就會旺盛;抽掉柴火,火焰就會熄滅。柴火油脂含有汁液,火得到汁液才能燃燒,這就是以水滋養火的明證。人的身心就像離卦一樣,必須依靠下方的腎臟,由腎臟中的陰水滋養,才能循著沖脈和任脈上升到心臟。

入於胃合飲食所化之。汁上騰於肺部。以入於心此汁得心火之化遂變為赤色。是為血。西醫云。飲食之汁。由吸管。返運至頸會管。與心血混為赤色。此一混字殊謬。豈有日日混入。而血不加淡者乎。不知汁入頸會管。即水交於火也。變為赤色即奉心火之化而為血也。血之生化如此西醫言血內。

白話文:

進入胃後,與食物一同被消化成液體。液體上升到肺部,再進入心臟。這種液體在心臟火氣的作用下,轉變為紅色,這就是血液。西醫認為,食物液體通過食道,運送到頸動脈,與心血混合形成紅色。這個「混合」的說法非常錯誤。難道每天都會混入,而血液不會變淡嗎?其實,液體進入頸動脈時,就好比水與火交會,在心火的轉化下,變成了血液。血液的生成過程就是這樣的,而西醫所說的血液內部……

有紅白二輪紅多白少。不知其白者。水液之本形也。其紅者。奉心所化之赤色也。

白話文:

紅白二輪,紅多白少。其白者,為水液之原本形狀。其紅者,為奉養心臟而產生的赤色。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白話文:

飲食所產生的氣體進入胃中。渾濁的氣體到達心臟。多餘的精氣流進經絡。飲水進入胃中。精氣遊走全身。上輸到脾臟。脾臟將精氣散發出去。上達肺臟。疏通水道。下輸到膀胱。水分精氣遍佈全身。五條經絡同時運作。

飲是本於天陽。主化氣之物。食是本於地陰。主化血之物。今人不知血氣根源。本於飲食。惟此條經文。言飲食氣血。生化之原委也。氣乃水之所化。凡飲水。皆屬化氣之物。所謂飲入於胃云云。即三焦膀胱條。所注水氣往來之道路也。水津四布。五經並行者。謂水化津液。

白話文:

飲食是人體氣血的根本來源,按照中醫理論,飲品來源於天陽,負責轉化人體氣;食物來源於地陰,負責轉化人體血。

現在有些人不知道氣血的來源,以為只靠飲食就可以,但其實飲食只是氣血生化的基礎。這條經文中提到飲飲食氣血的生化過程。

氣是由水轉化而來的,所有喝的水,都屬於可以轉化為氣的東西。所謂「飲入於胃」,就是《三焦膀胱經》中所說的,水氣在體內往返的道路。

水液在體內四處分佈,遍佈五經,這是因為水轉化為津液的緣故。

而四布。則五臟之經脈得其調養乃並行而不悖也。義已詳十二官條。茲不再贅。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此單言化血之理。尚待詳言。食者有形之。陰質故主化汁。變血得脾之運健。肝膽疏利。則化。為汁液西醫言甜肉汁入胃化谷苦膽汁入胃化谷同一意也。

白話文:

而這些氣血分佈在全身各處,這樣五臟的經脈就會得到調養,並能正常運行而不會相互違背。詳細的內容已在「十二官條」中說明,這裡不再重複。

只有食物的氣體進入胃中,濁氣才會歸於心臟,陰精會進入經脈中,經脈中的氣血才會順利流動。這只是單純說明血液形成的道理,還需要進一步說明。食物是有形的,是陰性的,所以主要能化成液體。血液的轉化需要脾胃的運化正常,肝膽通暢。這樣食物才能轉化為液體。西醫說甜的肉汁進入胃中可以消化食物,苦的膽汁進入胃中也可以消化食物,這和中醫的說法是一樣的。

既化。為汁。騰布於。上得肺氣之化則色白婦人之乳汁是矣婦人乳子。此汁已供兒食。不能入心化血。則血無餘。故月經停而不行。斷乳之後。此汁上行入心。則化為血。既化為血。則轉而下行。每月有餘是以行經男子血所由生。與婦人同但化精。化經各不同。耳濁氣歸心之濁字。

白話文:

稠濃是指液體粘稠濃鬱,而不是沉澱物或污垢。陰津粘稠濃鬱上升歸於心臟,便轉化為血液。血液轉化完成後,這個精液就會溢出,並在脈管中流動。西醫認為,心臟有輸出血管,用於輸送血液出去;還有迴心血管,用於輸送血液回來。西醫稱之為管道,中醫稱之為脈絡。兩者是一樣的。脈氣流經的地方,指的是在各經絡中運行循環,並且有固定的規律。西醫說,心臟左心房的血液,通過輸出血管輸送到全身。心臟跳動不停。

訓稠濃之意。非謂渣。穢也。陰汁稠濃上歸於心則化為血既化為血。則淫溢此精汁。而散行於脈管。西醫謂心有出血管。導血出。又有回血管。導血入西醫名管中醫名脈。二而一也。脈氣流經者。謂流行於各經絡。而回復有常。西醫云心左房之血。由出血管導行於周身。心體動跳不休。

每一跳。則周身之脈應之而跳血既行遍周身則轉入回血管。其色變紫。以受炭氣也。紫血由回。管遞傳。復返於頸會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出而紫色退復變為赤。入心右房轉至左房而又出也。則脈氣流經之謂矣。時醫有大絡散眾絡。眾絡散孫絡之說言其出而不言其復。與流經二字。

白話文:

每一次跳動,全身的脈絡就會跟著跳動,血液流遍全身後,又會流到迴流血管裡。這時的顏色變成紫色,是因為接受了炭氣。紫色的血從迴流血管中傳遞,又返回頸部氣管,得到肺氣呼出後,炭氣排出,紫色褪去,又變成紅色。流入心臟右心房,再轉到左心房,又流出去。這就是脈動流經的過程。現代醫學有說法認為,大絡散開了眾多的絡脈,眾多的絡脈散開了孫脈,只講到血液流出,沒有講到血液流回。這和「流經」二字的涵義不符。

尚不確切。故引西醫之說證之。西醫所圖脈管詳矣。然不能分別十二經脈。又其言回血。不能分別幾時方回於心。惟內經言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則能算出血行之時節。何時出者。當於何時。回矣義詳營衛生會篇。甚矣。古聖之精也。

白話文:

古代中醫的理論不完全準確。因此,引用西醫的觀點來驗證。西醫所繪製的血管系統非常詳細,但無法區分十二經脈。此外,西醫所說的血液循環無法區分血液什麼時候流回心臟。只有《黃帝內經》中提到,一次呼氣,脈搏前進三寸;一次吸氣,脈搏前進三寸。這樣就能計算出血液流動的時間。什麼時候流出的血液,在什麼時候流回。這些道理詳細地闡述在《營衛生會篇》中。由此可見,古代聖賢的學問確實精妙。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

義詳上條。重引此者。總見血所由生也。

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白話文: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呈紅色。這就是血液。

這個道理在上面條文中已經詳細說明瞭。再引述一遍此處,是為了總覽血液由何而生的。

食物進入胃中,脈道就開始運作。水液進入經脈,血液就形成了。

此節總言血脈。出於胃中飲食所化之汁上行入於心管化為血以散為眾脈所以脈道乃行也。下言水入於經其血乃成一水字尤精微即吾所謂水。交於火即化。為血合。為離中含陰之象也。水生於腎中。入於胞室。是為天癸水。循衝任上行。入胃則津液充足濡化谷。食谷化為汁。其中仍有天癸之水氣在也。

白話文:

這一段總括地講述了血脈。血液由胃中消化食物所產生的液體轉化而來,上升進入心臟,在心臟中轉化為血液,進而分佈到各條脈絡中,因此脈絡才能通暢。

接著講述:水進入經脈,血液才形成。其中的「水」字特別精微,指的是我所謂的水。水與火交合,就會轉化為血液。這就符合離卦中陰陽相合的道理。

水產生於腎臟,進入膀胱。這就是天癸之水。天癸之水沿著衝脈和任脈上行,進入胃部,使津液充足,濡養食物。食物消化轉化為液體,其中仍然含有天癸之水的氣息。

此汁上入於心是為水交於火。得心火化之變為赤血此所謂水入於經。其血乃成也。血之支派。散走內外。循環無端。而其總統。則在任脈。既化為血。即循任脈而下入於胞中。與腎氣天癸之水。合男子化精髓。女子月信下。胥由於此矣。西醫言血中有養汁明汁。為白輪。血為紅輪。

白話文:

當這個汁液進入心臟時,會與心火相交。心火將其轉化為紅色血液,這就是所謂的「水入於經」。血液形成後,會分佈到身體內外,循環不息。而控制血液的總樞紐,就是在任脈上。血液形成後,就會沿著任脈向下進入子宮,與腎氣中天癸的水分結合。男性轉化為精髓,女性出現月經,都是由這個過程而產生的。西醫說血液中含有養分和明暗,養分是白色,血液是紅色。

此不知養汁明汁。即水交於火而化血者也。內經以任脈為血之總司。西醫則有總脈管之說。謂從心左房出而至腹中腹下。乃分是匹。考究其總管之道路。卻只是任脈之道路也。蓋血之支派。散走內外。循環無端。而其總統。則在任脈。血即循任脈而下入於胞中。與腎氣天癸之水合。

白話文:

這個養分滋養血液,血液就是水分與火氣交融化生的。內經把任脈視為血液的總管。西醫也有總脈管的說法,認為血液從心臟左心房流出,經過胸腔和腹腔,然後分流到全身各處。考證其總管的脈絡,其實就是任脈。這是因為血液的分支遍佈全身,循環不息,而它們的總統領導,則在任脈。血液循著任脈流動,下行進入子宮,與腎氣和天癸之水相結合。

男子化精髓女子月信下。

此條詳血略氣。其實血氣二者。不能相離。論氣詳膀胱氣化條。論血氣相合□□□□癸條。參看自明。

白話文:

此段文字述說血和氣,兩者密不可分。詳細討論氣的部分,請參照「膀胱氣化條」;而血和氣相結合的部分,請參照「癸條」。自行參閱,即可明瞭。

2. 營衛生會

營衛即氣血。而名之曰營衛者。氣血以體言。營衛以用言。故必另詳其義也。氣血之變化。男精女經。氣血之功用。陰營陽衛各有區分。尤宜詳辨。此全是生人之作用。若剖視死人。則不得也。

白話文:

營衛就是氣血。之所以稱為「營衛」,是因為「氣血」是用來描述它們的本質,「營衛」是用來描述它們的作用。因此,必須另外詳細說明它們的意義。氣血的變化,就是指男性的精液和女性的經血。氣血的作用不同,陰營和陽衛各有區別。這一點尤其需要詳加說明。這些都是活人身上的作用,如果解剖死人,就看不到這些作用了。

人受氣於谷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太陽主外。太陰主內。各行二十五度。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白話文:

人體從飲食中吸收精氣,其中清澈的部分形成營血,而渾濁的部分形成衛氣。營血在經脈中運行,衛氣在經脈外運行。營血運行不息,每50度會回到大會點,陰陽氣血相互貫通,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衛氣運行於陰經25度,運行於陽經25度,分為白天和黑夜。白天的時候,太陽氣主導身體外部,太陰氣主導身體內部,各運行25度。天亮時,陰氣耗盡,陽氣開始活躍。

營者血也。衛者氣也。血守於內。如兵家之安營。故曰營氣。御於外。如兵家之護衛。故曰衛。上篇言濁氣歸心為血。此言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非刺謬也。上篇濁字。指陰汁言。以陽為清。則陰為濁矣。此篇清濁。以剛柔言陰氣柔和為清陽氣剛悍為濁。故曰清者為營濁者為衛也。

白話文:

「營」指的是血液,「衛」指的是氣。血液守護在身體內部,就像軍隊紮營一樣,所以稱為「營氣」。氣守護在身體外部,就像軍隊護衛一樣,所以稱為「衛氣」。

《內經》上篇說,混濁的氣歸於心臟化為血液。這裡說,清淨的氣化為營氣,混濁的氣化為衛氣。這並非前後矛盾。上篇所說的「混濁」,是指陰性的體液。以陽性為清淨,那麼陰性就是混濁。而這裡所說的清淨、混濁,是用剛柔來形容的。柔弱順和的陰氣為清,剛強激烈的陽氣為濁。所以,清淨的氣化為營氣,混濁的氣化為衛氣。

營在脈中。謂營血由心。之脈管散為眾管達於上下又有回脈管復回於心。總在皮膜肌肉之裡。以為陽氣之守也。衛在脈外謂衛氣上輸於肺走於臟腑外達皮毛以護衛營氣為陰之外衛也。營周不休者。謂營行脈中周於通。身將人身三停內外。分為五十度。一日一夜。營血周行五十度。

白話文:

營氣運行在脈絡中,來自心臟。它的脈管分出許多小管,遍佈全身,還有回脈管回到心臟。總體而言,營氣在皮膜肌肉中運行,保護陽氣。衛氣運行在脈絡外,來自肺臟,分佈在臟腑之外,到達皮毛,保護營氣,就像陰氣對外護衛陽氣一樣。營氣不斷循環,在脈絡中運行全身。將人體的三陰三陽分為五十段,營血在一晝夜內循環五十次。

而復返。於肺與衛氣大會西醫謂心有左右兩房。生血由左房出。有運血管由內達外。然後入回血管由外返內。復入於心。回血色紫。返心過肺管。呼氣出。則吹去紫色。紫色者。炭氣也。紫色已去仍變赤血。而返於心。由右房入。又由左房出。循環不休。西醫此說。即內經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之實跡也。

白話文:

現代人中風的原因是血管左右循環,血管硬化後,會產生紫色到發紫的現象。

所謂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也。衛氣之行則分陰陽內外。太陽在外為陽。太陰在內為陰晝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平旦行陰已盡。陽分受氣。是衛氣復於肺與營相會矣衛行於陽則寤。衛行於陰。則寐。故難經言衛行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而人之臥起。皆衛氣出。

白話文:

所謂的陰陽,相互貫通連接,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形。

衛氣運行時,會分為陰陽內外。太陽在體表,屬於陽氣;太陰在體內,屬於陰氣。白天,衛氣沿著陽經運行25度。晚上,衛氣沿著陰經運行25度。清晨時分,沿著陰經的衛氣運行完畢,陽氣開始接收氣血。這時,衛氣重新回到肺部,與營氣會合。

衛氣運行在陽經時,人會清醒;運行在陰經時,人會睡覺。因此,《難經》中說,衛氣運行完50度,會重新回到肺部與營氣會合。而人的睡眠和清醒,都是由衛氣的運行所決定的。

入之驗也。靈樞云。人經脈前後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為一度。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計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也。西醫將脈管剖視。自謂詳矣。而不能分出各經。又不能共計其長短。於回血合氣之數皆無從。起算然則西醫。安能如中國古法之精哉。

白話文:

用脈象診斷的方法經過了驗證。《靈樞》上說,人體的經絡貫穿全身,全長十六丈二尺,被稱為一度。人呼氣時,脈搏流動三寸;吸氣時,脈搏也流動三寸。一天一夜約有 13500 次呼吸,脈搏就流動了 50 度。西醫剖開脈管觀察,自以為研究得很仔細了,但無法區分不同的經絡,也無法準確計算脈管的長度。對於氣血循環的次數,他們也無法計算。由此可見,西醫怎麼能像中國古法那樣精準呢?

營出中焦。衛氣出於下焦。

白話文:

中焦統治飲食,衛氣從下焦產生。

上言人受穀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似營衛皆出中焦矣。而此又別之曰。衛氣出於下焦。則尤為探源之論。蓋人身只此先後兩天。為生化之本。營血雖生於心而取汁則在中焦。故曰營出中焦。是後天之所生化也。衛氣雖統於肺。周於太陽皮毛之間。而其氣之化源。則在臍下丹田氣海之中。

白話文:

前文所述,人體受到穀物之氣的滋養。清者稱之為營氣,濁者稱之為衛氣。乍看之下,營氣和衛氣似乎都產生自中焦。但另有論述指出,衛氣產生於下焦。這句話探討了衛氣的根源。

人體僅有天後兩天,即先後天,為生命起源之源。營血雖然產生於心臟,但其營養來源卻在中焦。因此說營氣產生於中焦,是後天所產生之物。衛氣雖然由肺臟統帥,運行於陽皮毛之間,但其氣的來源卻在臍下之丹田氣海中。

是先天之所生化也。衛出先天。督脈主之。營出後天。任脈主之。任督相貫。營衛相循。如此其精微也。舊注不知。乃謂衛氣出於下焦之下字。當作上字。則誠誤矣。

白話文:

這是人先天就有的生理現象。衛氣是先天產生的,督脈主要掌控它。營氣是後天產生的,任脈主要掌控它。任督二脈互相貫通,營氣和衛氣互相依存。這個原理非常精微。古代的註解出了問題,他們說衛氣是從下焦產生的,把「下」字寫成「上」字。這真是大錯特錯。

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

白話文:

心臟掌管血,肺臟掌管氣。血脈運行於內,稱為營;氣脈運行於外,稱為衛。營氣和衛氣相互依存,共同運行於全身,形成營衛之氣。

營衛雖生於中下二焦。然營衛之行。則統於心肺周行上下也上既言之而茲又引難經此語。取其詳明。不厭煩複也。

白話文:

營氣和衛氣雖然產生於中焦(脾胃)和下焦(腎膀胱),但是營氣和衛氣的運行卻是由心肺系統總管,在上下全身周行不息。前面已經說過這個道理,現在又引用《難經》中的話,因為它的講述很詳細,不怕重複囉嗦。

此篇前二節。出靈樞。後一節出難經。再參看十二官。男女天癸血氣諸條。自能通貫。

白話文:

《靈樞》前二節

  • 原文: 天癸者,水穀之精也,氣之津也,血之主也,五臟六腑之本。生之本,本於水,水者,天癸也。

天癸是水穀精華,是氣的津液,是血的根本,是五臟六腑的來源。生命的根本來自於水,水就是天癸。

  • 原文: 天癸至則發育,天癸去則衰老。黃帝曰:婦人年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年八八,天癸盡矣,精少,腎氣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故髮白而 beard,齒枯而髮墮,耳聾而眼不明,氣息喘乏,絕而不通,故形壞而不女也。

天癸到了就會發育,天癸離去就會衰老。黃帝說:婦女到了七七歲,任脈虛弱,太沖脈衰竭,天癸枯竭,經血不通,因此身體衰敗,無法生育。男子到了八八歲,天癸耗盡,精氣衰竭,腎氣虛弱,身體機能衰竭,因此頭髮變白,鬍鬚掉落,耳朵失聰,眼睛看不清,呼吸急促,氣血不暢,因此身體衰敗,無法生育。

《難經》後一節

  • 原文: 天癸,男子十五而盛,三十而衰,四十五而盡。女子十四而盛,二十八而衰,三十五而盡。

天癸,男子在十五歲時旺盛,三十歲時衰退,四十五歲時耗盡。女子在十四歲時旺盛,二十八歲時衰退,三十五歲時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