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6)
上卷 (6)
1. 五臟所屬
在變動為憂。
喜之變也。心火宣明。則喜心火鬱閉則憂。西人但知憂喜笑怒。人有此當然之情。而所以成此情者。西人不知。
在竅為舌。
心之脈管。從肺系以上於舌。而辨五味。
在味為苦。
物經火煅。其味皆苦然苦雖是火味。實則火之餘氣也。故凡味苦者。均能瀉火。
在志為喜。
心火宣明。故喜。
其液為汗。
汗乃膀胱化水之氣。透出皮毛者也。故凡汗均歸太陽經。因小腸為心之府。與膀胱同是太陽經同附著於連網之上。心火宣布。由小腸連網併合膀胱是為火交於水。乃能化氣。外達而為汗故仲景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二方。均主桂枝。以宣心陽也。此所以汗為心液。西洋醫法不知汗之源也。
其榮為色。
血足故也。
其臭為焦。
凡物火灼。其氣皆焦。
其數七。
河圖二為火之生數。七為火之成數。
其谷黍。
色赤性溫。故為心之谷。
其畜馬。
天之大火星為心。又名天駟房駟之精。下則化為馬。故馬為火畜。金匱真言云。其畜羊。然以馬為義長。
其蟲羽。
羽族應南方朱鳥之象。西洋格致言鳥肉多縫隙。使養氣充滿。則輕靈善飛。養氣能燃火。則知羽族。秉火氣多矣。
其果杏。
夏之果。故屬火。杏仁苦降。雖是肺藥。實以火制金之義也。
其菜薤。
氣辛溫。葉不沾水。秉火氣所生者也。仲景用治胸痹。以其能宣心陽也。
脾
居中脘。圍曲向胃。西醫云。傍胃處又有甜肉一條。生出甜汁從連網入小腸上口。以化胃中之物。脾內有血管。下通於肝。余按脾居油膜之上。與各臟相通。其血氣往來之道路。全在油膜中也。中國醫書。無甜肉之說。然甘味屬脾。乃一定之理。西醫另言甜肉。不知甜肉。即脾之物也。
又按仲景越脾湯。是發散肌肉。脾約丸是滋潤膏油。蓋脾臟生內。之膏油從內膏油。透出於外。是生肌肉然則外肌內膏。皆脾之物也。西醫言脾中之血。壅熱氣以薰化水。谷蓋血即心火所生。壅生熱以化谷者。火生土之義也。至於脾土製水之說。西醫不知。言水入口。散出於胃。
走連網中。不知連網上之。膏即脾之物。膏滑。故水利。
醫林改錯言脾中有管。名玲隴宮。水從胃透入此管。遂下走雞冠油中也。余按脾與胃相連處。有膜一條。其中有管。自然無疑脾質凝血而成。西醫言脾中有血管。回血聚於脾中者極多。余按血是心火所生。火生土。故統血極多。食入則脾擁動熱氣以化之。西醫又言有甜肉汁化谷。
按甜肉即胰子也。生於油上。凡膏油皆脾所生之物。膏能化水胰子。能化油脾稱濕土。正指胰子與膏也。有此滑潤。故腸中通利而物化。宋元后圖脾居於右。西醫圖居於左。考淮南子。已有脾左肝右之說。但脾之應脈。實在右手。蓋其功用實歸於右也。
白話文:
心
- 情緒變化: 當情緒起伏不定時,會產生憂愁。
- 喜悅的變化: 心火(指心的陽氣)正常運行時,人會感到喜悅;心火鬱悶閉塞時,則會感到憂愁。西方醫學只知道人有憂愁、喜悅、歡笑、憤怒等情緒,卻不知道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
- 開竅於舌: 心的脈絡向上連通到舌頭,使人能夠分辨五種不同的味道。
- 味道屬苦: 食物經過火燒烤,味道都會變苦。苦味雖然是火的味道,實際上是火的餘氣。所以,凡是味道苦的東西,都能夠瀉火。
- 意志屬喜: 心火宣暢,所以人會感到喜悅。
- 液體為汗: 汗是膀胱化生的水氣,從皮膚毛孔透出來的。所以,汗液都歸屬於太陽經(指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因為小腸是心的附屬器官,與膀胱同屬太陽經,並且都附著在連網(指腹部的網膜)上。心火運行宣發,通過小腸連網與膀胱相連,就像火與水交融,才能化生氣體,向外散發而成為汗液。所以,張仲景治療無汗症用麻黃湯,有汗症用桂枝湯,兩方都用到桂枝,目的是為了宣發心陽。這就是汗液是心之液的原因。西方醫學不了解汗液的來源。
- 外在表現為氣色: 心血充足,所以臉色紅潤。
- 氣味為焦: 凡是被火灼燒的東西,都會散發出焦氣。
- 數字為七: 河圖中,二為火的生成之數,七為火的完成之數。
- 穀物為黍: 黍米顏色赤紅,性溫熱,所以是心的穀物。
- 牲畜為馬: 天上的大火星(即心宿)代表心,又被稱為天駟(天上的四匹馬),它的精氣下降到地上就化為馬。所以馬是屬火的動物。《金匱真言論》說心對應的牲畜是羊,但以馬來解釋更為貼切。
- 蟲類為羽族: 羽族(鳥類)應和南方朱雀的形象。西方博物學認為,鳥肉有很多孔隙,可以讓氣充滿,所以鳥類輕盈善飛。養氣能夠燃燒火焰,可見羽族蘊含較多的火氣。
- 水果為杏: 杏子是夏季的水果,所以屬火。杏仁味苦,具有下降的作用,雖然是治療肺的藥物,但實際上是藉由火來制約金(肺屬金)的道理。
- 蔬菜為薤: 薤氣味辛溫,葉子不沾水,是秉承火氣而生的。張仲景用它來治療胸痹,因為它能夠宣通心陽。
脾
- 位置: 位於中脘(腹部正中),彎曲包圍著胃。西醫認為,在胃的旁邊還有一條「甜肉」(即胰臟),產生甜汁,經由連網進入小腸上口,用來消化胃中的食物。脾臟內有血管,向下連通到肝臟。我認為,脾臟位於腹膜(油膜)之上,與各臟腑相通,其血氣往來的通道,都在腹膜之中。中國的醫書沒有「甜肉」的說法,但是甘味屬脾是肯定的道理。西醫另外提出「甜肉」,其實不知道「甜肉」就是脾臟的一部分。
- 脾的作用: 張仲景的越脾湯,是為了發散肌肉的;脾約丸,是用來滋潤皮膚的油脂。可見,脾臟內產生的油脂,可以從內部滲透到外部,滋養肌肉。那麼,外面的肌肉和內部的油脂,都屬於脾的產物。西醫認為脾臟中的血液,會產生熱氣來熏蒸消化水穀。我認為,血是心火產生的,產生熱氣來消化穀物,是火生土的道理。至於脾土制約水的功能,西醫不了解。他們認為水進入口腔後,會散佈到胃,再進入連網中。他們不知道連網上的油脂,就是脾的產物。油脂滑潤,所以水可以順利流通。
- 脾的管道: 《醫林改錯》中說,脾臟內有一條叫做「玲瓏宮」的管道,水從胃進入這個管道,然後向下進入雞冠油中。我認為,脾臟與胃相連的地方有一層薄膜,其中有管道,這是自然現象,無可置疑。脾臟的物質是凝結的血液形成的。西醫認為脾臟中有血管,很多血液會回流聚集在脾臟。我認為,血是心火產生的,火生土,所以脾臟聚集大量的血液。食物進入胃後,脾臟會產生熱氣來消化它。西醫又說有「甜肉汁」來消化食物,我認為「甜肉」就是胰臟,它生長在油脂之上。凡是油脂都是脾臟產生的。油脂能夠化解水分,胰臟能夠消化油脂。脾被稱為濕土,正是指胰臟和油脂。有了這種滑潤的物質,腸道才能順暢通行,食物才能被消化。宋元以後的圖譜把脾畫在右邊,西醫則畫在左邊。考證《淮南子》,裡面已經有脾在左,肝在右的說法。但脾臟的脈象,實在是在右手,是因為脾的功能實在是歸屬於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