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8)
上卷 (8)
1. 六經六氣
天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以運行不息。名曰五運。人秉之而生五臟。所以應五運也。義詳卷首。茲不再贅。天有風寒濕燥火熱之六氣。以充塞萬物。人秉之而有六經。臟腑各有一經。合為六經。所以應天六氣也。名太陽者。因天有此太陽之氣。名太陰者。因天有此太陰之氣。
白話文:
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它們不斷運行,統稱為五運。人出生時會受到五運的影響,因而生長出五臟,與五運相應。具體的原理請參閱卷首,在此不再贅述。
天上有風寒濕燥火熱六氣,它們充滿在萬物之中。人出生時也會受到六氣的影響,因而形成六經。每一個臟腑都有一條經絡與之相連,總共六條經絡合稱為六經,與天的六氣相應。
經絡中有一條被稱為太陽經,是因為天上也有太陽之氣。有一條被稱為太陰經,是因為天上也有太陰之氣。
六經之名。皆本於天非由人強名之也。必知經氣之所主。而後病情可識矣。此等氣化。乃生人所以然之理。見病之原委。皆盡於此。西醫全不能知。其治病多誤。
白話文:
六經的名稱都源自於自然界的運行,並非人為強加的。一定要先了解經脈氣血所掌管的內容,才能認識疾病的病狀。這種氣血的運行變化,是人之所以會生老病死的道理。疾病的成因和發展都可以從中找到解釋。西醫完全無法理解這種道理,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常常會出現錯誤。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中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白話文:
如果上焦發生少陽經症狀,就從上焦調治火氣;如果同時夾雜著厥陰經症狀,則從中焦調治。
如果上焦發生陽明經症狀,就從上焦調治燥氣;如果同時夾雜著太陰經症狀,則從中焦調治。
如果上焦發生太陽經症狀,就從上焦調治寒氣;如果同時夾雜著少陰經症狀,則從中焦調治。
如果上焦發生厥陰經症狀,就從上焦調治風氣;如果同時夾雜著少陽經症狀,則從中焦調治。
如果上焦發生少陰經症狀,就從上焦調治熱氣;如果同時夾雜著太陽經症狀,則從中焦調治。
如果上焦發生太陰經症狀,就從上焦調治濕氣;如果同時夾雜著陽明經症狀,則從中焦調治。
所謂的「本」,就是上焦的病位。而「本之下」是指中焦、「中之見」是指中焦的病證。「中見之下」是指下焦,「氣之標」是指下焦的病位。本標不同,氣應呈現不同的徵象。
天有六氣。人秉之而有六經。六經出於臟腑。臟腑各有一經脈。遊行出入。以布其化而經脈中所。絡之處。名為中見也。足少陽膽經。由膽走足。中絡厥陰肝臟。手少陽三焦經。由三焦走手。中絡厥陰包絡。故少陽經中見厥陰。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同司相火。是相火者。
白話文:
天地間有六種氣,人體承接這些氣而形成六條經脈。六條經脈起自臟腑,每一個臟腑都有一條經脈與之相連。這些經脈在全身運行,發揮其作用。經脈相交的地方,稱為「中見」。
足少陽膽經:從膽道開始,沿著足部運行。中見於厥陰肝臟。
手少陽三焦經:從三焦開始,沿著手臂運行。中見於厥陰包絡。
因此,少陽經的中見部位是厥陰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都與相火有關。相火就是:
少陽之本氣也。故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謂二經之臟腑。以火為主是本氣也。中見厥陰。是其中有風。氣居之也。而其標為少陽經。則又主陽氣之初動也。足陽明胃經。屬燥土。手陽明大腸經。屬燥金。此雨經。皆燥氣主治。(手陽明大腸經脈。循行絡太陰肺。而後走手足陽明胃經脈。
白話文:
少陽經是人體本氣發源的地方。所以說,少陽經之上的火熱之氣可以治療疾病。這裡所說的少陽經,是指少陽膽經和少陽三焦經。這兩條經絡的臟腑以火為主,是人體本氣的來源。如果出現厥陰經的症狀,說明體內有風氣,這時應以少陽經為治療目標。因為少陽經主治陽氣初動。
足陽明胃經屬燥土,手陽明大腸經屬燥金。這兩條經絡都以燥氣為主。它們在人體中負責治療燥氣相關的疾病。(手陽明大腸經的經脈與足太陰肺經相連,然後與手足陽明胃經相交會。)
循行絡太陰脾而後走足。故陽明經。中見為太陰。)也。足太陽膀胱經。屬寒水。手太陽小腸經。屬君火。手從足化。以寒水為主。故太陽之上。統稱寒水治之。手太陽經脈。循行絡少陰心。而後走手。足太陽經脈。循行絡少陰腎。而後走足。故二經中見少陰也。足厥陰肝經。
白話文:
陽明經脈循行於太陰脾經之後,然後走到腳上。所以陽明經中也出現了太陰經。)足太陽膀胱經屬寒冷的水,手太陽小腸經屬君主的火,手經脈由足經脈轉化而來,以寒冷的水為主。所以太陽經以上統稱為寒水治療。手太陽經循行於少陰心經,然後走到手上。足太陽經循行於少陰腎經,然後走到腳上。所以這兩條經脈中也都出現了少陰經。足厥陰肝經。
屬風木。手厥陰包絡經。屬相火。子從母化。以風為主。故厥陰之上風氣治之。手厥陰經中絡少陽三焦。足厥陰經。中絡少陽膽。故二經中見少陽也。足少陰腎經屬水陰。手少陰心經屬火熱。心為君主腎從其化故少陰兩經。統是熱。氣主治手少陰心經中絡太陽小腸。足少陰腎經。
白話文:
手厥陰包絡經
- 屬性:風木
- 母經:足厥陰肝經
- 子經:以風氣為主
因為厥陰經以風氣為主,所以可以用厥陰經的上部風氣來治療。
手厥陰經
- 絡屬少陽三焦經。
足厥陰經
- 絡屬少陽膽經。
- 所以這兩個經絡中都有少陽經絡的影子。
足少陰腎經
- 屬性:水陰
手少陰心經
- 屬性:火熱
- 心臟為君主,腎臟從其變化。因此,少陰兩條經絡都是熱性的。
手少陰心經
- 絡屬太陽小腸經。
足少陰腎經
中絡太陽膀胱。故曰中見太陽足太陰脾經。屬濕土。手太陰肺經。屬清金。二經子母。同氣故太陰之上。濕氣治之。手太陰肺經絡手陽明大腸足。太陰脾經。絡足陽明胃。故曰中見陽明。所謂本也。句總結上文。謂六經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氣也本氣根於臟腑。是本氣居經脈之上也。
白話文:
太陽膀胱經深入體內,因此在太陽穴可見足太陰脾經。脾經屬濕土,手太陰肺經屬清金。兩條經脈為母子關係,氣息相同,所以太陰經的上方由濕氣調節。手太陰肺經連接手陽明大腸及足太陰脾經。脾經連接足陽明胃。因此可以說在太陽穴可見陽明經,也就是它的根本。這句話總結了上文,表示六條經脈的上方,其主治都歸於它們的根本,也就是根植於臟腑的本氣。
由本氣循經下行。其中絡者。中之見也。由中見之下。而經脈外走手足。以成六經。又各有太少陽明厥陰之不同。則又系六氣之末。故曰氣之標也。或標同於本。或標同於中。標本各有不同。而氣化之應。亦異象矣。故六經各有病情好惡之不一。仲景傷寒論。全根於此。不可不詳究焉。
白話文:
由身體內部(本氣)沿著經絡向下運行。其中有聯繫部分(絡),這是身體內部(中)所顯現的。從身體內部(中)所顯現的部位(見)向下,經脈延伸出走至手腳,形成六條經脈(六經)。又各有所屬的太陽、少陽、陽明、厥陰,這又是六氣(指風、寒、暑、濕、燥、火)的末端,所以說(六經)是氣的表徵。表徵有的與本氣(中氣)相同,有的與出身地(中)相同。表徵與本質各有不同,而氣化的反應也不同。所以六條經脈各有不同的病狀、喜惡。仲景的《傷寒論》完全以這個理論為基礎。因此,必須仔細研究。
再按六經之名。太者陰陽之至大。少者陰陽之初生。明者陽氣之極盛。厥者陰氣之竭盡也。先知五行以為體。又知六氣以為用。然後可以讀傷寒金匱然後可以治男女百疾。西醫於六經名目。從未得知。於氣化安能夢見。乃云人是錪鐵養炭等。共十四質。湊合而成。夫彼所謂十四質。皆經剖割鍛鍊。然後取得其質。而人之未死者。豈止此塊然之質哉。
白話文:
按照六經的名稱。太代表陰陽極大,少代表陰陽初生。明代表陽氣極盛,厥代表陰氣極盡。先了解五行的性質,再瞭解六氣的作用。這樣才能閱讀《傷寒金匱》等著作,才能治療男女各種疾病。西醫對六經的稱呼,從未得知。對於氣化的作用,怎麼可能瞭解?他們說人是鐵器養煤炭等,共十四種物質湊合而成。他們所說的十四種物質,都是經過解剖和鍛鍊才能獲得的。而人還沒死,豈止是這些物質那麼簡單?
六經:
- 太陽經
- 少陽經
- 陽明經
- 太陰經
- 少陰經
- 厥陰經
2. 經氣主治
六經六氣。各有所從所主之不同。必明。此而後知氣化之理。若西洋醫。既不知此。則亦不必與辦也。
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六經六氣,各自所屬、所支配的範圍不同,必須釐清。如此這般,才能理解氣化運行的道理。如果像是西醫,既不瞭解這些基本原則,那麼也無需爭論。
少陽、太陰從根本而來。少陰、太陽從根本和標末而來。陽明、厥陰不從標末和根本而來,而從其間而來。
此言六經氣化。或以臟腑本氣之陰陽。為主或以經脈標氣之。陰陽為主或以中見之氣化為主。各有性情之。不同也陳修園傷寒論注。引張景岳之論曰。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從中者。以少陽之中。
白話文:
這句話講述了六經的氣化。有的人以臟腑本氣的陰陽為主,有人以經脈標氣的陰陽為主,還有人以中焦的氣化為主。各有各的性情,不同。
《傷寒論注》引用張景嶽的論點:少陽經和太陰經從本氣來講,是以少陽本屬火而標氣為陽,太陰本屬濕而標氣為陰。標本氣同,所以應該從本氣來講。但是,少陽經和太陰經也有中氣。不從中氣來說,是因為少陽經的中氣
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主治須審也。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而不從者。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
白話文:
厥陰是木行,木和火同屬陽。木從火生化,所以不從中焦。太陰的中心是陽明金,土能生金,燥從濕生化,所以不從中焦。
少陰、太陽從本病或從標證治療,是因為少陰本熱,而標證是寒陰;太陽本寒,而標證是陽熱。標本屬性不同,所以有時從本病治,有時從標證治,治療時需要仔細辨別。
但是,少陰、太陽也有中氣,而不從本病或標證治療。因為少陰的中氣是太陽水,太陽的中氣是少陰火。
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相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總不離乎水。
白話文:
與本質相同但與表證不同,與表證相同但與本質不同,所以都不從中氣論治。至於陽明經和厥陰經,不從表本論治而從中氣論治,是因為陽明經的中焦氣血有太陰濕土的特性,燥氣也可以從濕氣中化生出來;厥陰經的中焦氣血有少陽相火的特性,木氣也可以從火氣中化生出來。因此,陽明經和厥陰經不從表本論治而從中氣論治。總而言之,五行之氣,木遇火,則從火化;金遇土,則從濕化。總歸離不開水。
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此注甚明。知此。而後知邪正之盛負。表裡之傳變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白話文:
流濕因熱而化火,火熱則使燥邪增盛,同類相求,此理甚明。瞭解此理,才能知曉邪惡正氣的盛衰變化,以及表裡傳變的規律。
太陽主開(外開)。陽明主闔(外闔)。少陽主樞(樞紐)。太陰主開(內開)。厥陰主闔(內闔)。少陰主樞(樞紐)。
開之過。陽明胃經。主納水穀化精汁灑行五臟六俯。化糟粕。傳入大腸小腸。其氣化主於內行。下達故陽明主闔。凡是嘔逆自汗等。皆陽明不能主闔之過。少陽三焦。內主膈膜。外主腠理。內外出。入之氣均從腠理。往來故有邪在腠理。則寒熱往來。太陽之氣不得外達諸證。
白話文:
陽明胃經
其功能是接受水穀,化生精汁,並輸布到五臟六腑,代謝糟粕,輸送到大腸和小腸。它的氣化作用主要在身體內部運行,並向下傳導。因此,陽明胃經主導身體的閉合功能。凡是嘔吐、自汗等症狀,都是由於陽明胃經不能主導閉合所致。
少陽三焦
其內部主導膈膜,外部主導皮膚腠理。外來和內出的氣機都要經過腠理。氣機來往出入,所以如果邪氣在腠理停留,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此外,太陽之氣無法外達也會出現各種症狀。
上下往來之氣。均從膈膜行走故有結胸陷胸。邪欲入胃則嘔。甚則嘔吐不止諸證。凡此皆少陽不能司其。轉樞之過也。太陰為開者。手太陰肺。主布散。足太陰脾主運行。凡血脈之周流。津液。之四達皆太陰司之。故曰太陰為開也。厥陰為闔者。足厥陰肝經。主藏下焦之陰氣。
白話文:
上下運行的氣息,全部都是從膈膜處運行,因此會有胸悶、胸痛的現象。邪氣如果想要侵入胃部,就會導致嘔吐。嚴重時會嘔吐不止,產生種種症狀。這些情況都是少陽經不能掌控,而轉樞失常造成的。太陰經有開散的作用,手太陰肺經負責周流散佈,足太陰脾經負責運行。凡是血脈的周流、津液的四處流通,都由太陰經掌控。所以說太陰經有開散的作用。厥陰經有閉合的作用,足厥陰肝經負責儲藏下焦的陰氣。
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絡。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斂。而火不作故曰厥陰為闔也。少陰為樞者手少陰心經。內合包絡下。生脾土。故能為二經之轉樞足。少陰腎經。上濟肺金。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之轉樞也。此數者。為審證施治之大關鍵。不可不詳究也。
白話文:
控制血脈運行。腎精潛藏不外洩,手厥陰心包絡主導上焦的陰氣,使陰血收斂,因此心火不會發作,所以稱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紐者,手少陰心經往下與心包絡相連,生出脾土,所以能作為兩經之間的轉樞。足少陰腎經,向上濟養肺金,向下生出肝木,也能作為兩經之間的轉樞。這些經絡是審查證狀和施予治療的重要關鍵,不可不仔細探究。
內經此數條。言人身氣化最精。中國注傷寒者。尚有人知。西洋醫法。從無論者。故論形雖精。而論治轉粗耳。張隱菴陳修園注傷寒。全本於此。讀者詳之。
白話文:
《內經》裡面的這些條文,闡述了人體氣化的至理。中國醫家在註解傷寒方面,還有人懂得這些道理。西洋醫學,卻從來都不談論這些內容。因此,雖然西洋醫學在解剖學方面很精細,但在臨牀治療上卻顯得粗糙。張隱菴和陳修園的傷寒註解,完全基於《內經》這些道理。讀者們可以詳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