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20)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0)

1. 診脈精要

上節以部位分五臟。此又以呼吸浮沉分五臟也。心肺在上部。出氣由之。故呼出屬心肺。一呼脈當二至也。肝腎在下部。入氣歸之。故吸入屬肝腎。一吸脈當二至也。呼吸之間。脾主中宮。司出入脈當一至。故呼吸定息。脈來。五至者為無病若多一至。則有一臟太過若少一至。

則有一臟不足此察至數之法知此義。則知至數遲速之故。其脈在中以下。又言以浮中沉。分別五臟也。言脈在人肌肉之中。輕按即見為浮。浮為在外屬陽。心肺應之。浮而大散。其應在心。浮而短澀。其應在肺。重按乃見為沉。沉為在裡屬陰。肝腎應之。牢而長者弦之象。屬肝經。

濡而實者滑之象。屬腎經。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適中之地也。此以沉診肝腎浮診心肺中診脾胃取配之義。亦多方矣。

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鉤即洪。毛即浮。石即沉也。胃氣見於脈。乃和緩之象。言弦鉤毛石。各見和緩為有胃氣四時之變。謂太過不及。不得胃氣。則可以知其病矣。此詳言五臟四時之主脈。而又歸本於胃氣近代三指禪脈訣。以緩脈為綱誠能知胃氣為本之旨學者可以一覽。

數者腑也。遲者臟也。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腑屬陽。故數脈當應腑臟屬陰。故遲脈當應臟數則為熱。諸陽主氣也。遲則為寒。諸陰主氣也。夫以遲數分臟腑。此未盡然。而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蓋有一定不易者。脈之跳動。出於心血之起落。屬脈管中。血之所主。心主火。血虛火少。則動遲血多火旺則動速又凡脈之粗大細虛皆脈管中事。

當與遲數同斷。脈法。要辨脈管內是血分脈管外。是氣分則診治自有分別。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順逆也。

浮滑長為陽。沉短澀為陰。據此治病。已得其要。又再分各經以定順逆。如腎脈宜沉而反浮。心脈宜浮而反沉則為逆既明脈之定象。又言脈無定體。因經而分順逆。其法最細。西醫但知脈是血管。而不知氣附脈行。血管外。即氣道也。西醫云。脈外有膜。名脈鞘。光滑而薄。

分數層。中有小孔。如篩。按此即附脈行之氣孔也。脈管只是一條。動則俱動。故遲數無部位之分。氣則上下異。其輕重也。故浮沉有三部之別從此類推而氣管血管分診合診則脈無遁情余讀西醫書。即益知古聖之精。尤願西醫。讀古聖書。亦可補其不及也。

此診法。全從難經。蓋內經遍診頭足。自越人變法。而群趨簡易。後世脈訣。托始於此。於法甚精。故宜從之。再參諸脈書。則盡其奧矣。

白話文:

診脈精要

上一段是以身體部位來區分五臟。這裡又以呼吸的浮沉來區分五臟。心臟和肺臟在身體的上部,氣從這裡呼出,所以呼氣屬於心肺。一次呼氣,脈搏應該跳動兩次。肝臟和腎臟在身體的下部,氣從這裡吸入,所以吸氣屬於肝腎。一次吸氣,脈搏應該跳動兩次。在呼吸之間,脾臟位於身體中部,主管氣的升降出入,脈搏應該跳動一次。因此,呼吸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是沒有疾病的。如果脈搏多跳一次,就表示有一個臟腑功能太過;如果少跳一次,就表示有一個臟腑功能不足。這是觀察脈搏次數的方法,了解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脈搏跳動快慢的原因。

脈搏在身體的中層或深層,又可以通過輕按、中按、重按來分辨五臟。脈搏在肌肉之中,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的是浮脈。浮脈在身體表面,屬於陽,對應心臟和肺臟。浮脈如果浮大而散亂,對應的是心臟;浮脈如果短而澀滯,對應的是肺臟。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的是沉脈。沉脈在身體內部,屬於陰,對應肝臟和腎臟。沉脈如果堅實而長,像琴弦一樣,屬於肝經。沉脈如果柔軟而有力,像滑動的珠子一樣,屬於腎經。脾臟位於身體中部,所以它的脈象在中間,是陰陽平衡的地方。這是用沉脈診斷肝腎,用浮脈診斷心肺,用中脈診斷脾胃的方法,其中運用了多種道理。

春季的脈象像琴弦一樣,夏季的脈象像鉤子一樣,秋季的脈象像羽毛一樣,冬季的脈象像石頭一樣。四季的脈象都要以胃氣為根本。四季的變化關係到疾病的發展,甚至生死。

鉤脈就是洪脈,毛脈就是浮脈,石脈就是沉脈。胃氣表現在脈象上,呈現和緩的現象。也就是說,弦、鉤、毛、石這些脈象,如果都呈現和緩的狀態,就表示有胃氣。如果四季的變化太過或不及,而沒有胃氣,就可以判斷出有疾病。這詳細說明了五臟和四季的主脈,但最終還是要歸於胃氣。近代的三指禪脈訣,以緩脈為綱要,如果能理解胃氣為根本的道理,學者可以參考學習。

脈搏跳動次數快代表腑,脈搏跳動次數慢代表臟。諸陽屬於熱,諸陰屬於寒。脈搏跳動快表示有熱,脈搏跳動慢表示有寒。

腑屬於陽,所以脈搏跳動快應該對應腑;臟屬於陰,所以脈搏跳動慢應該對應臟。脈搏跳動快表示有熱,因為諸陽主氣;脈搏跳動慢表示有寒,因為諸陰主氣。用快慢來區分臟腑,這不完全正確,但是脈搏快表示有熱,慢表示有寒,這是比較確定的道理。脈搏的跳動,源於心血的升降,屬於血管中的血液所主管。心臟屬火,血虛火少,脈搏跳動就慢;血多火旺,脈搏跳動就快。此外,凡是脈搏的粗細虛實,都屬於血管內的事情,應該與快慢一起判斷。診脈時,要分辨血管內是血分還是血管外是氣分,這樣診治才有區別。

浮脈屬於陽,滑脈屬於陽,長脈屬於陽;沉脈屬於陰,短脈屬於陰,澀脈屬於陰。根據它們所屬的經絡,來判斷疾病的順逆。

浮、滑、長都屬於陽,沉、短、澀都屬於陰。根據這些原則來治療疾病,已經掌握了要領。還要再根據各經脈的性質來判斷順逆。例如,腎脈本來應該沉,如果反而浮,心脈本來應該浮,如果反而沉,就屬於逆。既要了解脈象的固定表現,又要了解脈象沒有固定的形態,要根據經絡來判斷順逆,這種方法非常細緻。西醫只知道脈搏是血管,而不知道氣依附脈搏運行。血管外,就是氣的通道。西醫說,脈搏外有一層膜,叫做脈鞘,光滑而薄,分為多層,中間有小孔,像篩子一樣。這就是氣依附脈搏運行的氣孔。血管只有一條,動的時候一起動,所以快慢沒有部位的區分。氣則上下不同,其輕重也不同,所以浮沉有三部的區別。由此類推,將氣管和血管分開診斷,合併診斷,那麼脈象的任何情況都無法隱藏。我讀西醫的書,更加了解古代聖賢的精妙。也希望西醫能讀讀古代聖賢的書籍,或許可以彌補他們的不足。

這個診脈方法,完全來自《難經》。《內經》診脈是從頭到腳的,越人改變了這個方法,讓大家趨向簡便。後世的脈訣,都源於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非常精確,所以應該遵循它。再參考其他脈書,就能夠掌握其中的奧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