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19)
下卷 (19)
1. 診脈精要
西醫不信脈法謂。人周身脈管。皆生於心中血管。心體跳動不休脈即應之而動。人身五臟。何得只據血管為斷。又言手脈。只是一條。何得又分出寸關尺。此說似是而實非也。細按手脈。至魚際上。則脈不見動。至尺澤下。脈亦不見動。蓋脈雖一條。而有分散合聚隱見之別。
寸口者。脈之大聚。會處為營衛相會之要區。故即以此診諸病脈管內屬血分。脈管外屬。氣分遲數是脈管中事。浮沉是脈管外事。至於脈之前後。又分寸為陽。尺為陰。蓋手脈既屬脈之都會自有部分之別。陽外陰內。天地不易之理。凡主表主上主氣。屬陽者。皆診於寸。主裡主血主下。
屬陰者皆診於尺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此即內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足間事之義。蓋天下之理。本天親上。本地親下。各從其類。故左寸在上應心。右寸在上應肺。左關在中屬肝。右關在中屬脾。左尺在下屬腎。右尺在下屬命門。總是分上中下之義。其分左右者。則以水為天一。宜配在左火為地二。
宜配在右。水生木木生火。故心肝均位於左。火生土。土生金。故脾肺均位於右。各從其類義也。至於六腑。又各從其類以配次之。肺之腑為大腸。肺居右關上寸部。則大腸宜配於右關下尺部矣。亦有時診於右寸。總見肺與大腸一家故也。胃從脾。配在右關。三焦從命門。配在右尺膀胱從腎。
配左尺膽從肝。配。在左關。小腸從心。配在左寸。小腸亦可配在左尺。以心位於左關之上。則小腸當從之於下也。臟腑之位次。既明又推之於形體。則喉舌頭面胸前肩膊。皆診於寸部。腋下腹際從腰以還。皆當診於關部。小腹尾尻二陰股脛膝腳。皆當診於尺部。此內經竟上竟下之法。
實大易親上親下之理。其旨微矣辨證有分部。診法有合三部。共診法。最要通其理。方可言診。西醫所不知也。
舊訣部位。左心膻中肝膽腎小腸。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腸。周夢覺三指禪脈法。以為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腎命門。然猶有未盡之義。宜分為左寸心膻中小腸。左關肝膽。左尺腎膀胱及小腸也。右寸肺胸中大腸。右關脾胃。右尺命門三焦。及大腸也。蓋大小腸或附。
於肺以其表裡相通也。或附於兩尺。以其居下也。膻中即包絡。胸中即肺衣。古法不診三焦。以未知三焦之根。即在腎系。今特配於右尺。於義乃備。
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此與內經三部九候之法不同。然頭手足遍診之法。其廢已久。故即從難經。以寸關尺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是為九候。
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沉者陰也。肝腎俱沉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白話文:
西醫不相信中醫的脈診,他們認為人全身的血管都源自心臟,心臟不停跳動,脈搏也跟著跳動。他們不明白,人體五臟六腑的狀況,怎麼能單憑血管的跳動來判斷?而且,他們覺得手腕的脈搏只有一條,怎麼會區分出寸、關、尺三個部位?這些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並不正確。仔細觸摸手腕的脈搏,會發現到了魚際上方,脈搏就感覺不到跳動,到了尺澤下方,也感覺不到脈搏跳動。這是因為脈搏雖然是一條,但有分散、聚合、隱藏和顯現的區別。
寸口,是脈搏匯聚的地方,是營氣和衛氣相會的重要區域。所以,就用這個部位來診斷各種疾病。脈管裡面屬於血分,脈管外面屬於氣分。脈搏的快慢是脈管裡面的事情,脈搏的浮沉是脈管外面的事情。至於脈搏的前後位置,又把寸定位為陽,尺定位為陰。因為手腕脈搏是脈搏匯聚的地方,自然有它區分的部位,陽在外,陰在內,這是天地不變的道理。凡是主表、主上、主氣,屬於陽的病症,都在寸部診斷;主裡、主血、主下,屬於陰的病症,都在尺部診斷。
上部對應天,主管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中部對應人,主管膈膜以下到肚臍的疾病;下部對應地,主管肚臍以下到腳部的疾病。
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上竟上”,指胸部和咽喉的疾病;“下竟下”,指少腹、腰和腳的疾病。天下的道理,本來就是天親近上方,地親近下方,各自歸於同類。所以,左手的寸部在上方對應心臟,右手的寸部在上方對應肺臟;左手的關部在中間對應肝臟,右手的關部在中間對應脾臟;左手的尺部在下方對應腎臟,右手的尺部在下方對應命門。總的來說就是分上、中、下三個部位,而分左右的依據是,水為天一,應該配在左邊;火為地二,應該配在右邊。水生木,木生火,所以心臟和肝臟都在左邊;火生土,土生金,所以脾臟和肺臟都在右邊。這也是各從其類的道理。至於六腑,也各自歸類來配合。肺的腑是大腸,肺在右關上寸部位,那麼大腸就應該配在右關下尺部位。有時也在右寸部位診斷,總的來說是肺和大腸是一家的緣故。胃跟隨脾,配在右關部位;三焦跟隨命門,配在右尺部位;膀胱跟隨腎,配在左尺部位;膽跟隨肝,配在左關部位;小腸跟隨心,配在左寸部位。小腸也可以配在左尺,因為心臟在左關上方,那麼小腸就應該在它的下方。臟腑的位置清楚了,再推廣到形體,那麼咽喉、舌頭、頭面、胸前和肩膀,都應該在寸部診斷;腋下、腹部和腰部,都應該在關部診斷;小腹、尾椎、陰部、大腿、小腿、膝蓋和腳,都應該在尺部診斷。這就是《內經》“上竟上、下竟下”的方法,實際上是《易經》“親上親下”的道理,其中的含義非常深奧。辨證論治有分部的,診脈有合三部的,總之,要了解其中的道理,才能談論診脈。這是西醫所不了解的。
以前的歌訣說:“左手心臟、膻中、肝膽、腎臟和小腸,右手肺部、胸中、脾胃、命門和大腸。”周夢覺的《三指禪脈法》認為:“左手心臟、小腸、肝膽、腎臟和膀胱,右手肺臟、大腸、脾胃、腎臟和命門。”但這些都還不夠完善。應該分為:左寸為心臟、膻中和小腸;左關為肝膽;左尺為腎臟、膀胱和小腸。右寸為肺臟、胸中和大腸;右關為脾胃;右尺為命門、三焦和大腸。大腸和小腸有時會附於肺,是因為它們表裡相通;有時附於兩尺,是因為它們在下方。膻中就是心包絡,胸中就是肺衣。古代的方法不診斷三焦,是因為不知道三焦的根源在腎系,現在把它配在右尺,意義就完備了。
脈搏有三部九候。三部指寸、關、尺,九候指浮、中、沉。
這和《內經》的三部九候方法不同,然而頭、手、腳都診斷的方法,已經廢棄很久了,所以就按照《難經》的說法,以寸、關、尺為三部,三部各自有浮、中、沉,這就是九候。
呼氣時心臟和肺臟的脈搏會顯現,吸氣時腎臟和肝臟的脈搏會顯現,呼吸之間脾臟的脈搏會在中間。浮脈屬於陽,心臟和肺臟的脈搏都是浮脈。浮而且脈象大而散亂的是心臟的脈搏,浮而脈象短而澀的是肺臟的脈搏。沉脈屬於陰,肝臟和腎臟的脈搏都是沉脈。沉而脈象堅牢而且長的,是肝臟的脈搏;按下去濡軟,抬起手指感覺到實在的,是腎臟的脈搏。脾臟位於中間,所以它的脈搏也在中間,這就是陰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