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18)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8)

1. 聞聲別證

聲音之道,微妙難通。故聞而知之,謂之神。

肝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心火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脾土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肺金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腎水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

已詳上卷五臟所屬條。人能本宮角徵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聲,以參求五氣之邪,則思過半矣。西人審病,至於察尿之味,亦云苦矣。只因於聲音氣色,未能辨析,是以出此下策。

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經意甚明。蓋即聞聲而知其神與氣焉。

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此數語系金匱文。寂寂然,不欲語屬三陰經。喜驚呼,則又屬厥陰肝經。病入三陰,厥陰主筋骨間,知其病在下焦。聲出不徹,聲不揚也,胸中大氣不轉,出入艱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

啾啾然,細而長,聲自下焦陰分,緣足太陽,而上達於顛頂,故知其病在頭中。

按聲氣根於腎中,上於胸膈,出於肺管,達於鼻,轉於舌,辨於唇。或氣虛而音微,或機停而語蹇,或膈間有滯而氣礙,或鼻間有違而音乖。散見各書,細心人當自領取,非筆楮所能盡也。

白話文:

[聞聲別證]

聲音的道理非常精妙,難以完全理解。所以能透過聲音來了解病情的,可以說是神乎其技了。

肝臟在五音中屬「角」音,在發聲上表現為「呼」的聲音,在身體動作變化上則表現為「握」的動作;心臟在五音中屬「徵」音,在發聲上表現為「笑」的聲音,在身體動作變化上則表現為「憂」的情緒;脾臟在五音中屬「宮」音,在發聲上表現為「歌」的聲音,在身體動作變化上則表現為「噦」的打嗝;肺臟在五音中屬「商」音,在發聲上表現為「哭」的聲音,在身體動作變化上則表現為「咳」的動作;腎臟在五音中屬「羽」音,在發聲上表現為「呻吟」的聲音,在身體動作變化上則表現為「顫抖」的動作。

以上內容在前一卷已經詳細說明了五臟所對應的項目。如果能根據五音的宮、角、徵、羽,五聲的呼、笑、歌、哭、呻,來判斷五臟之邪氣,那麼診斷疾病就成功一半了。西方人診斷疾病,甚至要檢查尿液的味道,這也是夠辛苦的了。只因為他們在聲音和氣色上無法辨別清楚,所以才採取這種下策。

如果體內正氣旺盛,臟腑充滿,氣機強盛但因驚嚇而受傷的人,說話的聲音聽起來像是從房間裡傳出來的,這是因為中氣有濕的緣故。如果說話聲音很小,要隔很久才能再說一句話,這是因為氣被奪走了。如果說話不顧忌對象,無論親疏都隨便亂說,這是因為神志不清了。

經文的意思已經很明白了,就是說要透過聽聲音來了解病人的精神和氣血狀況。

病人說話聲音微弱,喜歡驚恐呼叫的,是筋骨關節之間有病;說話聲音低沉含糊不清的,是心胸膈膜之間有病;說話聲音細小而長,像是鳥叫聲的,是頭部有病。

這幾句話是出自《金匱要略》。說話微弱,不想說話,屬於三陰經的病症。喜歡驚恐呼叫,又屬於厥陰肝經的病症。病邪深入三陰經,厥陰肝經主掌筋骨,所以知道病在下焦。聲音低沉不清晰,是聲音發不出來的樣子,胸中氣機運行不暢,出氣和吸氣都困難,所以知道病在中焦胸膈之間。

聲音細小而長,聲音從下焦陰分,沿著足太陽經向上傳達到頭頂,所以知道病在頭部。

聲音和氣息的根源在腎臟,向上運行到胸膈,從肺部氣管發出,通過鼻子,經過舌頭,最後從嘴唇表達出來。有時因為氣虛而聲音微弱,有時因為氣機阻滯而說話困難,有時因為胸膈之間有阻礙而氣不順暢,有時因為鼻子有問題而聲音走樣。這些在各本書中都有提到,細心的人應該自己去領悟,不是筆墨文字可以完全表達的。

2. 問察原委

病家不可諱病。醫家不可護短。須察問其原委,乃不昧於治法。

問嘗貴後賤,雖不受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此是問病之原由也。問法不止於此,當推類以求。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

此一節是總言察問之法。必知終始,謂起病及其終病形如何,可全察矣。有知餘緒,有即又字餘緒,謂其兼見之微證,必兼察之,乃知何者為重病,何者為輕病,或合治,或分治,可得言也。再切脈問名,以定其病之主名,使無差爽。男女各有不同,又當合計各有病情病狀之實乃無誤矣。

此段問法甚詳,在人細究。附錄陳修園問證歌括曰: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均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加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驗。更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白話文:

病人不可以隱瞞病情,醫生不可以袒護自己的缺失。必須仔細詢問疾病的來龍去脈,才能清楚了解治療方法。

詢問是否曾由富貴轉為貧賤,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擾,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這種情況稱為「脫營」。若是曾由富有變為貧窮,則稱為「失精」。一定要詢問飲食起居,是否有過度享樂或過度勞苦,或是先享樂後受苦的情況,這些都會損傷精氣。

這些是詢問病因的重點。詢問的方法不只這些,應該要類推思考。

凡是診斷疾病的人,必須了解疾病的開始與結束,並且要了解疾病的其他相關細節。透過把脈、詢問姓名,還必須考量男女之間的差異。

這一段是總括地說明詢問病情的方法。必須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疾病的整個過程,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要了解疾病的其他相關細節,指的是同時出現的細微症狀,必須同時觀察,才能知道哪些是重症,哪些是輕症,才能決定是否要合併治療,或是分開治療。接著把脈、詢問姓名,以確定疾病的主要名稱,避免發生錯誤。男女之間各有不同,又應當綜合考慮各自的病情和症狀,才能準確判斷。

這段詢問病情的方法非常詳細,需要仔細探究。附錄陳修園的問診歌訣:一問寒熱、二問出汗、三問頭部與身體、四問排便情況、五問飲食、六問胸部、七問聽力、八問口渴,都要辨別清楚。九問過去病史、十問病因,還要加上用藥情況,以了解病情變化。婦女尤其要詢問月經週期,遲來、提早、閉經、崩漏等都要仔細檢驗。另外再補充說明兒科方面,天花、麻疹等都要全部檢驗。

3. 診脈精要

察脈知病。精之至矣。然內經仲景。皆合人迎趺陽合診。今則獨取寸口。蓋去繁就簡為得其要茲所引注。皆獨取寸口之法。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之法何謂也。

寸口即今掌後診脈之所。此難經發問。以起下義。近出西醫。不知脈法。即欲以此攻斥脈法。謂周身皆有動脈。何得以手之寸口為診。彼蓋不知中國古人。創立脈法。已先自為問難所謂十二經。皆為動脈者。早已代洋醫說過。早經駁辨。彼西醫既不知脈何得侈口妄談哉。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為一周。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近說肺朝百脈為華蓋。五臟六腑之氣。皆上薰於肺。故即肺寸口之脈。可以診知各臟。其說亦通。而究不知營衛相會為五臟所終始。故獨取寸口越人立法甚精矣。衛氣之行。西醫不知。營血之行。西醫知之。西醫云。血出心管。行於周身。轉回則為紫色。受炭氣故也。回血入心路經肺管。

呼出之氣吹之紫色。乃散復入於心此即內經營周於身之義矣。無一息不有血出於心之左房。即無一息。不有血回入心之右房。然計所出之血待其回入。亦須一日一夜特營血之行。與衛不同。營血則息息皆有出有入。衛氣之行。則須行。度一周。乃復於肺。而與營血相會。此小會也。

蓋衛氣晝行於陽則寤。夜行於陰則寐。必晝夜各行二十五度。乃復於肺而與營氣大會故營言周於身衛則言復會於手太陰。文義顯別。不可混也。營氣周行臟腑內外。而皆會於肺故獨取寸脈可以診臟腑內外諸病矣。按靈樞云。人經脈前後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

為一度。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度。其經脈長短之數。氣行傳遞之路皆詳於內經。脈度營氣篇。茲不具論觀其脈動。與氣行分言則知脈是營血氣附脈行晝則行。營外為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營內為行陰二十五度內經云老人夜不寐。營血虛。衛陽不得入於陰也。觀此則知營衛相附之理。

營周而復始。故無一息不返於肺以入心。衛行必一度。乃返於肺也。其五十度。則陰陽之。數已行盡而返於肺則名。曰大會臟腑之所終始也。以其會於肺。故即肺脈。便可診臟腑諸病。西醫不知營衛相會之處。而但知脈是血管。辨中國診脈之非只自形其粗淺耳。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至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陽之所治也。

關者。尺寸分界之地。脈訣所謂高骨為是也。關下為尺澤。主肝腎而沉。故屬陰關前為寸。主心肺而浮。故屬陽。

白話文:

診脈精要

診脈了解病情,是醫術的精髓。雖然《內經》、《傷寒論》都主張同時診察人迎、趺陽脈,但現代只取寸口脈,這是取其簡便,抓住了要領。以下引用的內容,都是只取寸口脈的方法。

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為何單獨取寸口脈就能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呢?

寸口脈就是現在診脈時在手腕掌後的位置。這是《難經》提出的問題,引出了後面的解釋。近代一些西醫不懂脈法,就想以此來否定脈法,說全身都有動脈,為何只用手的寸口脈診病?他們不知道,中國古代創立脈法時,就已經解答了這個問題。所謂十二經脈都有動脈,早就被古代中醫解釋清楚,並駁斥過西醫的謬論。西醫既然不懂脈法,就不要妄加評論了。

寸口脈是脈氣匯聚的地方,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人呼氣時脈動三寸,吸氣時脈動三寸,呼吸一次脈動六寸。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動五十個單位,周行全身。其中衛氣運行二十五個單位屬陽,二十五個單位屬陰,完成一個循環,然後再次匯聚於手太陰肺經。寸口脈是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終始的地方,所以診脈取寸口。

有人說肺是脈氣的總匯,如同華蓋一般,五臟六腑之氣都上達於肺,所以從肺經(寸口)的脈象,可以診斷各臟腑的疾病。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們並不知道營氣和衛氣的運行規律以及它們在五臟六腑中終始相合的道理,所以單獨取寸口診脈,越人(扁鵲)的這種方法非常精妙。西醫不知道衛氣的運行,卻知道營血的運行。西醫說,血液從心臟血管流出,周流全身,返回時就變成了紫色,是因為帶有二氧化碳的緣故。回流的血液經肺部,呼出的氣體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吹散,血液重新變紅再回到心臟。這就是營血周流全身的意思。每一瞬間都有血液從心臟左心房流出,每一瞬間也都有血液回流到心臟右心房。但是,流出的血液要等它回流,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所以營血的運行和衛氣不同,營血是呼吸之間就都有流出和流入。衛氣的運行則需要走完一個循環,才回到肺部,與營血會合,這是小規模的會合。

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則人清醒,晚上運行於陰經則人睡眠。衛氣必須晝夜各運行二十五個單位,才回到肺部與營氣大會合。所以說「營」是指周流全身,「衛」則是指再次匯聚於手太陰肺經。兩者的意思有區別,不能混淆。營氣周流於臟腑內外,最終都匯聚於肺,所以單獨診察寸口脈就可以診斷臟腑內外各種疾病。 《靈樞》說,人體經脈前後上下左右,周圍長十六丈二尺,周流全身一次為一個單位。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運行五十個單位。經脈的長短和氣血運行的路線,《內經》中的《脈度》、《營氣》篇都有詳細記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觀察脈象和氣的運行,就可以知道脈象是依附於營血和衛氣的運行。白天運行於陽經(外)二十五個單位,晚上運行於陰經(內)二十五個單位。《內經》說老年人晚上睡不着覺是因為營血虛弱,衛陽之氣不能進入陰經。由此可知營衛氣血相輔相成的道理。

營氣周而復始,所以每一瞬間都有血液回到肺部然後進入心臟。衛氣運行必須走完一個循環,才會返回肺部。五十個單位循環完畢,陰陽之數也運行完畢,返回肺部,這就稱為大會合,是臟腑氣血運行的終始。因為衛氣會合於肺,所以從肺脈(寸口脈)就可以診斷臟腑疾病。西醫不懂營衛氣血會合的道理,只知道脈是血管,所以他們對中國診脈之法的理解非常粗淺。

從關關脈到尺脈,是尺脈(陰)的範圍;從關關脈到魚際,是寸脈(陽)的範圍。

關關脈是寸脈和尺脈的分界點,《脈訣》中說高骨就是關關脈的位置。關關脈下為尺澤穴,主肝腎,脈象沉,屬於陰;關關脈前為寸脈,主心肺,脈象浮,屬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