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17)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7)

1. 望形察色

古創製作,亦斷無未經剖視之理。且軒帝戰阪泉、涿鹿,何難剖割之有?(圖見後。)

肝左者,膽也。

舉左以賅右,言肝應於鼻梁。其左右附鼻梁者,膽之應也。

下者,脾也。

下者,指準頭言:鼻梁在上,則準頭在下,故稱下焉。脾在腔內,實居肝之下、油膜之上,故應配於鼻梁之下。此名明堂為脾之應;脾能總統五臟,故準頭之診最要。

方上者,胃也。

「方上」二字不得其解。舊說以為口之上、鼻孔之旁。余按「方」字義訓兩舟,相併殆指鼻之兩孔,其形如方舟也。然則準頭為明堂,而兩孔即方上也。《本經》云:「五臟位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則鼻準屬脾,兩孔旁自當屬胃。

中央者,大腸也。

此「中央」字,當合頰側與鼻計之。頰側距鼻之中為中央。蓋頰側名蕃,鼻準名明堂,其中即可名中央。胃近鼻,大腸連胃,位次亦宜。

挾大腸者,腎也。

腎有兩枚,故配於面部頰側兩旁,是最下之兩旁也。腎居於下,配此為宜。後人配於口下承漿之所;不知古不剃鬚,口下須掩,氣色不見,故《內經》不以此察色。以腎配兩頰,腎有兩枚,分左右診,於義為合。

當腎者,臍也。

面王以上,小腸也;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

「面王」二字無舊解。然明堂者,北面朝王之所也,疑即明堂、鼻準是矣。膀胱、子處,即子宮二物,皆在臍下,與腎位相等。腎兩枚居背後,故分配兩旁,應腎在後也。膀胱、子宮在前,則當次位於前,居鼻下,故曰:「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惟小腸與胃相接,而為心之府,未易定其位次。

且小腸之膜油,全連及肝、膽、脾也,故配於膽胃之交、肝脾之際,位在鼻準上邊兩旁夾鼻之處,故曰:「面王以上,小腸也。」予按後人望色:左肝右肺、心額腎頤鼻脾,法甚簡易,然不及《內經》診法為更詳。

闕屬肺。闕旁生眉,即當屬肺。世多以眉屬肝,不知眉實屬肺。《內經》云:「肺風之狀,其診在眉上。」足見眉實肺氣所發泄。然肝血如不交於肺,即不能化生眉毛。凡毛皆是血化,為氣而發泄者也。

單有血不能生毛;單有氣,亦不能生毛。目之部位,統屬肝竅所司。由肝目之部,上交闕旁,系肺之所司矣;為肝血上交於肺氣,所以化生眉毛。肺為華蓋,故相書稱眉亦名華蓋。肝木主怒,侮肺金而難制,故眉粗之人,性最剛烈。自闕至明堂,分配五臟而以六腑配於兩側,詳矣;惟三焦、包絡,未曾分配。

余按經文義,實具於言下。蓋三焦為腎之腑,腎位配於蕃,正當頰側,則三焦當配於蔽,正當耳門也。腎開竅於耳,三焦之脈又統耳護腎竅,以蔽診三焦,自不爽也。至於包絡配在山根兩旁,其義更可類推。

散見於經文者,如:發上指、汗出如油、大肉脫、大骨陷、唇及舌卷、囊縮、鼻張,此皆不治之證,未能悉舉。但明臟腑相應之理,可以通一畢萬。且如眼神,尤宜細察。再讀《傷寒》、《金匱》,則盡知之。

白話文:

古代人製作醫學圖譜時,一定經過實際解剖觀察,不可能沒有解剖就直接畫出來。而且,黃帝與蚩尤在阪泉、涿鹿一帶大戰時,要解剖屍體是很簡單的事。(圖在後面。)

肝臟在左邊,與之相對應的是膽。

這裡以左邊的肝臟來說明,同時也涵蓋右邊的狀況。認為肝臟對應的是鼻樑,而鼻樑左右兩側則對應的是膽。

下面對應的是脾。

這裡的「下面」指的是鼻頭。鼻樑在上方,鼻頭自然在下方,所以稱「下」。脾臟在腹腔內,實際位置在肝臟的下方、油膜的上方,因此對應到鼻樑的下方。這裡稱為「明堂」,是脾臟所對應的部位。脾臟統管五臟,所以鼻頭的診斷非常重要。

上方對應的是胃。

「方上」這兩個字很難理解。舊的說法認為是指嘴的上方、鼻孔的旁邊。我認為「方」字的意思是兩艘船並排,大概是指鼻子的兩個孔,形狀就像兩艘船。這樣說來,鼻頭是「明堂」,那麼兩個鼻孔就是「方上」了。《內經》說,五臟位於身體中央,六腑在兩側,那麼鼻頭屬於脾,兩側的鼻孔旁自然屬於胃。

中央對應的是大腸。

這裡的「中央」,應該把臉頰側面和鼻子一起考慮。臉頰側面到鼻子中間的部位是中央。臉頰側面稱為「蕃」,鼻頭稱為「明堂」,它們的中間就可以稱為「中央」。胃靠近鼻子,大腸連接胃,位置順序也是這樣。

夾著大腸的是腎。

腎臟有兩個,所以對應在臉部兩頰的兩旁,也就是最下方的兩側。腎臟位置在下方,這樣分配是適合的。後人將腎臟對應到嘴巴下方的承漿穴,是不對的,因為古代人不剃鬍子,嘴巴下方有鬍子遮蓋,氣色不容易觀察,所以《內經》不從這裡觀察氣色。把腎臟對應到兩頰,腎臟有兩個,可以分左右診斷,在道理上是合理的。

在腎臟對應的位置之下,就是臍的位置。

腎臟與肚臍前後相對,所以腎臟對應的下方,就是用來診斷肚臍的部位。

臉部的「面王」以上對應的是小腸,「面王」以下對應的是膀胱和子宮。

「面王」這兩個字沒有舊的解釋。但是「明堂」是臣子朝見君王的地方,我認為應該是指鼻頭。膀胱和子宮都在肚臍下方,與腎臟的位置相當。腎臟有兩個,位於背後,所以對應到臉部的兩側,表示腎臟在後方。膀胱和子宮在前方,所以位置應該在前方,也就是在鼻子的下方,所以說「面王以下」對應膀胱和子宮。只有小腸連接胃,又是心臟的附屬器官,不太容易確定它的位置。

小腸的網膜與肝、膽、脾都相連,所以對應到膽和胃交接處、肝和脾交界的部位,也就是在鼻頭上邊、夾著鼻子的兩旁。所以說「面王以上」對應的是小腸。我認為後人觀察氣色,左邊對應肝,右邊對應肺,額頭對應心,下巴對應腎,鼻子對應脾的診斷方法太過簡單,不如《內經》的診斷方法詳細。

眉毛與肺有關。眉毛生長在額頭的「闕」旁邊,所以屬於肺。《內經》說,肺有病時會反映在眉毛上,可見眉毛是肺氣所發散的地方。但是,如果肝血不與肺相交,就不能產生眉毛。所有毛髮都是由血生成的,由氣發散出來的。

單有血不能生毛,單有氣也不能生毛。眼睛的部位,統歸肝臟主管。由肝臟延伸到眼睛的部位,再向上延伸到額頭「闕」的旁邊,歸肺臟主管。因為肝血上交於肺氣,所以才能生成眉毛。肺像個遮蓋物,所以面相學上稱眉毛也叫「華蓋」。肝屬木,主怒,會欺侮肺屬金,難以制約,所以眉毛粗的人性格最剛烈。從額頭的「闕」到鼻頭「明堂」,分配五臟,又把六腑分配在兩側,非常詳細。只是三焦和包絡沒有分配。

我認為,從經文的含義來看,其實已經包含在字裡行間了。三焦是腎的腑,腎臟的位置對應在「蕃」(臉頰側面),那麼三焦就應該對應在「蔽」(耳朵前面),正對著耳門。腎開竅於耳,三焦的經脈又統管耳朵、保護腎竅,用「蔽」診斷三焦是很合理的。至於包絡,可以類推,分配在山根兩旁。

散見於經文的還有,如頭髮豎起、汗如油出、肌肉脫落、大骨塌陷、嘴唇和舌頭捲曲、陰囊收縮、鼻翼張開等,都是不治的徵兆,不能一一列舉。但是,只要明白臟腑之間的對應關係,就能融會貫通。而且,眼神尤其要仔細觀察。如果再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就能更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