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16)
下卷 (16)
1. 望形察色
形是肢體。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比脈更難。今且舉其大略。使人得其門徑。西醫於察色未深考。
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言五色命於五臟。每臟各見本色便知其病。各臟又各有所合便。知其病之所在。譬如青色屬肝。肝合筋。便知其病在筋。余仿此。
青如草滋者死。青如翠羽者。生黃如枳實者死。黃如蟹腹者生。黑如炲者死。黑如烏羽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豕膏者生。
此言五色榮者生。枯者死。蓋必有血與氣澤。方能榮也。
凡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青為肝色。青勝則肝木剋土。故痛。黑為腎之色。黑勝則寒水凝滯。故痹。黃赤為火土之色。故主熱。白為金色令。主清冷。且溫體者血也。血色少故白色多。而知其體寒。五色皆見乃。錯亂之象。故主寒熱並見。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此言人面之部位。分配臟腑。以診其色也。面分三停。上為闕。闕下為下極。即山根也。以闕論則處下。合鼻言之。則適居於中。故稱極焉。是為王宮。心之應也。鼻居王宮之下。故名明堂。其診法。則當以五臟從上而下。配於中央。而六腑各隨其臟。配於兩側。有諸內形諸外。亦各從其類也。
明堂今名準頭。王宮今名山根。闕今名印堂。蕃今名頰。蔽今名耳。古人不剃鬚。故不診頤下。今診決有心額腎頤之說。是俗醫所配。雖今人剃鬚。氣色終不見於此。未可據以為診也。人身內肺繫心系肝繫著脊。腎系均著脊。惟脾在胃下。不著脊。然脾膜之根仍在脊也。故脾俞穴在背。
是五臟皆居於身中也。所以診法。亦配於面之中央。而六腑。則隨其臟位。以配於側。
闕上咽喉也。
闕為眉間。闕之上則至高矣。咽喉之位。在諸臟腑之上。故應於闕上。
闕中者肺也。
俗名印堂。肺居胸中。高於五臟。故應於此。
下極者心也。
下極。即山根心居肺之下。肺應於闕中。則心當應於此。
直下者肝也。
相法稱為年壽。即鼻梁也。肝配於此者以肝在腹中半在膈上半在膈下。位實在心肺之下。故當配於此。唐宋後醫。以肝配左顴肺配右顴。此西金東木之義。然非五臟自具之位次也。且舊說以為肝在脾之下。故曰下焦屬肝腎。不知水木相生。肝固與腎相屬。而究其形體所居則肝半。
在膈上半在膈下脾在膈下。居於油膜之上。近胃聯小腸也。中醫少見臟腑。多失其真。而西醫笑之。並謂軒岐先謬豈知古聖精核。更過西人。此等位次。便見聖人審定臟腑最精。至經脈穴道尤為西人所不知也。今必謂古聖洞見臟腑。尤屬空談。不足折服西人。即以剖視例之。
白話文:
望形察色
形指的是肢體,色指的是面部。這種診斷方法非常微妙,比診脈更難。現在只講述大概,讓人掌握方法入門。西醫對察色方面研究不夠深入。
用五種顏色來判斷五臟:青色屬肝,赤色屬心,白色屬肺,黃色屬脾,黑色屬腎。肝與筋相連,心與脈相連,肺與皮相連,脾與肉相連,腎與骨相連。
說五種顏色對應五臟,每個臟器出現本來的顏色就能知道它的病症;每個臟器又各自與其他部位相連,就能知道病症的所在。例如,青色屬肝,肝與筋相連,就能知道病在筋上,其他以此類推。
青色像生長茂盛的草一樣則為死症,青色像翠鳥羽毛一樣則為生機;黃色像枳實(一種果實)一樣則為死症,黃色像螃蟹腹部一樣則為生機;黑色像燃燒的灰燼一樣則為死症,黑色像烏鴉羽毛一樣則為生機;白色像枯骨一樣則為死症,白色像豬油一樣則為生機。
這說明顏色鮮豔者為生機,枯萎者為死症。因為必定有血液和氣的滋潤,才能鮮豔。
顏色偏青則疼痛,偏黑則痹症,黃赤則發熱,偏白則寒冷。五種顏色都出現,則寒熱並見。
青色是肝的顏色,青色過盛則肝木克土,所以疼痛;黑色是腎的顏色,黑色過盛則寒水凝滯,所以痹症;黃赤是火土的顏色,所以發熱;白色是金的顏色,主清冷,而且溫養身體的是血液,血色少所以白色多,就知道身體寒冷。五種顏色都出現,是錯亂的徵象,所以寒熱並見。
明堂是鼻子,闕是眉間,蕃是臉頰兩側,蔽是耳門。明堂骨高而隆起,平而直。額頭上是闕庭,山根在下極,五臟位於中央,六腑位於兩側。
這說明人面部的部位與臟腑的分配,以此診斷顏色。臉分三停,上面是闕,闕下是下極,也就是山根。以闕論則位置在下,以鼻子來說則位於中間,所以稱為下極,也就是心臟的對應部位。鼻子位於心臟部位之下,所以稱為明堂。診斷方法,應當以五臟從上到下,對應於中央,六腑則各自隨著其臟器,對應於兩側。內在的病症表現在外,也各自按照其類別。
明堂現在稱為準頭,王宮現在稱為山根,闕現在稱為印堂,蕃現在稱為頰,蔽現在稱為耳。古人沒有剃鬚,所以不診斷下巴。現在診斷有心、額、腎、下巴之說,這是民間醫生的配伍。雖然現代人剃鬚,但氣色終究不會表現在這裡,不可據此診斷。人體內,肺連繫著心,心連繫著肝,都連繫著脊椎;腎也連繫著脊椎。只有脾在胃下,不連繫著脊椎,但脾膜的根仍在脊椎。所以脾俞穴在背部。
這是說五臟都在身體中間,所以診斷方法也對應於面部的中央;六腑則隨著臟器的部位,對應於兩側。
闕上是咽喉。
闕是眉間,闕之上則位置最高了,咽喉的位置在所有臟腑之上,所以對應於闕上。
闕中是肺。
俗稱印堂,肺位於胸中,高於五臟,所以對應於此。
下極是心。
下極,也就是山根,心位於肺之下,肺對應於闕中,則心應該對應於此。
直下是肝。
相法稱為年壽,也就是鼻樑。肝配於此,是因為肝在腹部,一半在膈膜之上,一半在膈膜之下,位置實在心肺之下,所以應該對應於此。唐宋以後的醫生,以肝配左顴,肺配右顴,這是西金東木的道理,但這不是五臟自身位置的次序。而且舊說認為肝在脾之下,所以說下焦屬肝腎。不知道水木相生,肝固然與腎相屬,但究其形體所居,則肝一半在膈膜上,一半在膈膜下;脾在膈膜下,位於胃膜之上,靠近胃和腸。中醫很少見臟腑,多失其真,而西醫嘲笑它,並說軒轅黃帝和扁鵲的說法有謬誤。豈不知古聖的精髓超過西人。這些部位次序,便可看出聖人審定臟腑最精確,至於經脈穴道更是西人所不知道的。現在必定說古聖洞察臟腑是空談,不足以折服西人,就以解剖為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