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15)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5)

1. 四時所病

四時各有主氣。客氣五方強弱之異,茲所舉者,不過明臟腑氣應與天時並行之義耳。醫者當知隅反。

春善病鼽衄。

鼽是鼻塞流涕。衄是流鼻血。鼽屬氣分。春陽發泄。為陰所閉則鼻塞不通。治宜疏散其寒。衄屬血分。春木生火。動血上衝。干犯清道。鼻為肺竅。木火侮肺。故發衄。治宜清降其火。善病者。謂多此種病也。

仲夏善病胸脅。

胸是兩乳中間屬心。脅是兩乳旁邊。屬三焦。心是君火。三焦是相火。皆與夏氣相應。故仲夏善病胸脅。以火有餘。多發逆滿也。

長夏善病洞瀉寒中。

長夏未月濕土主氣。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發洞瀉,陽極於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觀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則知夏月中宮多寒矣。

秋善病風瘧。

風屬肝瘧屬少陽。因風致瘧。本系木火為病。而多發於秋令者。木火侮金也。蓋秋當肺金主氣之時。金氣清肅。則皮毛自斂。膜腠自和,設風氣鼓動。則為皮毛不得斂。而發寒熱。風火相煽。則膜腠不得和。而戰慄。溺赤。知此理者。可得治瘧之法矣。

冬善病痹厥。

痹是骨節疼痛。厥是四肢逆冷。腎中陽氣。能達於骨節。充於四末。則無此病。冬令寒水氣盛。往往腎陽不足。故多此病。

四時之病不一而足。則此種為多。且知其理。而一切非時之病。理皆可識。

白話文:

一年四季各有其主導的氣候。外來的氣候影響人體,在五個方位(東、南、西、北、中)的強弱也會有所不同。這裡所提到的,只是為了說明人體臟腑之氣如何與天時相呼應的道理。醫生應該懂得舉一反三。

春天容易發生的疾病是鼻塞流鼻涕和流鼻血。

鼻塞流鼻涕屬於氣分的問題。春天陽氣升發,如果被陰氣阻礙,就會導致鼻塞不通暢。治療上應疏散體內的寒氣。流鼻血屬於血分的問題。春天木氣生火,導致血氣上衝,侵犯清竅。鼻子是肺的通道,木火侵犯肺,所以會流鼻血。治療上應清降體內的火氣。所謂容易發生,指的是這種病症在春天比較常見。

初夏(農曆四月)容易發生胸悶和脅痛。

胸指的是兩乳之間的部位,屬於心。脅指的是兩乳旁邊的部位,屬於三焦。心是君火,三焦是相火,都與夏天的氣候相應。因此,初夏容易發生胸悶脅痛,這是因為火氣過盛,容易導致氣機逆亂和脹滿。

長夏(農曆六月)容易發生腹瀉和寒症。

長夏是農曆六月,濕土主導時節。脾主管濕氣,但卻厭惡濕氣。如果濕氣過盛,就會發生腹瀉。同時,陽氣都跑到體表,沒有足夠的陽氣來溫養中土,所以會發生腹中寒冷的病症。觀察冬天井水溫熱,夏天井水冰冷,就可以知道夏天體內中部的陽氣是不足的。

秋天容易發生風邪和瘧疾。

風邪屬於肝,瘧疾屬於少陽。因為風邪而導致瘧疾,本質上是木火的病症,之所以多發於秋天,是因為木火侵犯金。秋天是肺金主導的時節。金氣清肅,皮膚毛孔會自然收斂,肌肉經絡會自然調和。如果受到風邪的鼓動,就會導致皮膚毛孔不能收斂,而發生寒熱症狀。如果風火煽動,就會導致肌肉經絡不能調和,而產生戰慄、小便赤黃等症狀。了解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治療瘧疾的方法了。

冬天容易發生痹症和厥症。

痹症是關節疼痛,厥症是四肢冰冷。腎中的陽氣能夠到達關節,充養四肢末梢,就不會發生這些病症。冬天寒水之氣旺盛,往往導致腎陽不足,因此容易發生這些病症。

一年四季所發生的疾病不止這些,但以上所說的這幾種比較常見。了解這些疾病的道理,那麼所有非時令發生的疾病,其道理也都能理解了。

2. 臟腑通治

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為主。

舊注君相二火,一氣相通,此解通字,與以下各通字不合。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後憑空說理,不按實跡。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西醫云:人之臟腑,全有連網相聯,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據此則知心與膽通,其道路亦在膜網之中。

蓋膽附於肝,肝繫著脊,上循入肺系,連及於心。膽與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故心病怔忡宜溫膽,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非空論矣。又溫字補字,有辨。經言溫之以氣,補之以味。《內經》言以苦補心,是瀉心火,即是補心,以益其陰也。溫之以氣,是益其陽也。

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

肝內膈膜下,走血室,前連膀胱,後連大腸。厥陰肝脈又外繞行肛門。大腸傳導,全賴肝疏泄之力。以理論,則為金木交合;以形論,則為血能潤腸,腸能導滯之。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腸,以行其鬱結也。大腸病,如痢症、腸風秘結、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潤腸,以助其疏泄也。

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

西醫圖繪脾居連網之上。小腸通體,皆與連網相附。連網中,均有微絲管相通。據此則內經所言道路顯然。西醫不知內經,妄詆軒、岐,以為未見臟腑,此不足怪。獨怪中國,趨好洋學,舍古聖之書,而弗深考,豈不謬哉!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助濕氣,發腫脹,作瀉滿,小便渾濁。

故當瀉小腸。至於小腸所以化物不滯,全賴脾濕有以濡之。西醫所謂甜肉汁入腸化物是矣。故小腸病痢及秘結,闌門不開,膈食等症,皆宜潤脾。

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

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上卷已詳言之。故肺與膀胱相隔其遠,而實相通。肺病則水停為痰飲,故宜清利膀胱以瀉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原不得疏通,故宜清肺氣為主。

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

三焦之原,即發於腎系,故腎與三焦相通。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譬如腎氣丸用苓澤,以利三焦之水;保元陽用黃耆,以充三焦之氣,是矣。三焦病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名連網,不名三焦,且又不知腎係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氣化哉?

此條全可考臟腑路道。西醫形跡之學,未及如是之精。而今人不講,反為西人所笑,堪發一嘆。

白話文:

臟腑互通的治療觀點

心臟和膽相通。心臟生病出現心悸,應該以溫膽的方法為主;膽生病出現發抖、癲狂,應該以補心的方法為主。

以前的註解認為心和膽像君主和臣子,都是火,氣是相通的,但這樣的解釋和這裡說的「通」字意思不符。所謂的「通」,一定是指有相通的途徑。唐宋以後的醫家都憑空說理,不按實際情況。西醫雖然詳細研究了身體的形態,但忽略了氣的存在,像這樣臟腑相通的路徑,不藉助西醫的觀點,很難說明。西醫說,人的臟腑都有像網一樣的組織互相連接,這些網中布滿了細微的血管,用來運行血液和氣。由此可知,心和膽的相通,途徑就在這些網狀組織之中。

膽附在肝上,肝連接到脊椎,向上延伸進入肺的系統,連接到心臟。膽和心臟相通的途徑,就在這個系統中。所以心臟生病出現心悸應該用溫膽的方法,膽生病出現發抖、癲狂應該用補心的方法,這不是空談。另外,「溫」和「補」是有區別的。經典說用氣來溫養,用味道來補益。《內經》說用苦味補心,其實是瀉心火,也就是補心陰;用氣來溫養,是補心陽。

肝臟和大腸相通。肝臟生病應該疏通大腸,大腸生病應該以平肝為主。

肝臟在橫膈膜之下,走血室,前面連接膀胱,後面連接大腸。足厥陰肝經又繞行肛門。大腸的傳導功能,完全依靠肝臟的疏泄能力。從理論上來說,是金和木的交合;從形態上來說,是血液能夠滋潤腸道,腸道能夠排泄體內廢物。所以肝臟生病應該疏通大腸,讓體內鬱結的氣疏通。大腸生病,例如痢疾、腸風、便秘、痔瘡等病症,都應該平肝、和血、潤腸,來幫助肝臟的疏泄功能。

脾臟和小腸相通。脾臟生病應該瀉小腸的火,小腸生病應該以滋潤脾為主。

西醫的圖畫顯示脾臟在網狀組織之上。小腸的整個體積都附著在網狀組織上。這些網狀組織中,都有細微的血管相通。由此看來,《內經》所說的臟腑相通的路徑是顯而易見的。西醫不了解中醫的經典,隨意詆毀黃帝、岐伯,認為他們沒有見過臟腑,這不足為奇。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國人卻崇尚西醫,拋棄古代聖賢的書籍,而不深入研究,豈不是很荒謬嗎!脾臟生病多是因為小腸的火氣,蒸騰助長濕氣,導致身體腫脹、腹瀉、腹脹、小便渾濁等症狀。

所以應該瀉小腸的火。至於小腸之所以能夠消化食物不滯留,完全依靠脾臟的濕潤作用。西醫所謂的甜肉汁進入腸道消化食物,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小腸生病,出現痢疾、便秘、闌門不開、食物停滯等症狀,都應該滋潤脾臟。

肺臟和膀胱相通。肺臟生病應該清利膀胱的水,膀胱生病應該以清肺氣為主。

肺臟主導體內水液的運行,向下輸送到膀胱,其通道全在三焦的膜中。前文已經詳細說明。所以肺臟和膀胱雖然相隔很遠,但實際上是相通的。肺臟生病,水液會停滯變成痰飲,所以應該清利膀胱來排泄它。膀胱生病,大多是因為肺氣不能疏通,所以應該以清肺氣為主。

腎臟和三焦相通。腎臟生病應該調和三焦,三焦生病應該以補腎為主。

三焦的根源,是從腎臟系統發出的,所以腎臟和三焦是相通的。三焦是腎臟運行水液、轉化氣的場所。所以腎臟生病應該調和三焦。例如腎氣丸使用茯苓、澤瀉,來疏通三焦的水液;保元陽使用黃耆,來充實三焦的氣,就是這個道理。三焦生病不能運行水液,就應該滋養腎陰;不能轉化氣,就應該補腎陽。現在的醫生不了解三焦是什麼。西醫稱之為連網,而不稱三焦,而且也不知道腎臟系統是三焦的根源,又怎能了解人體氣化的奧秘呢?

這一條完全可以考證臟腑的通道。西醫研究的形態學,還沒有達到如此精深的程度。而現在的人不講究這些,反而被西方人嘲笑,實在令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