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1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3)

1. 諸病所屬

[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禁謂口齒禁切;噤口痢、痙病口禁之類;鼓慄,謂鼓戰慄,如瘧疾手足搖戰之類;如喪神守,謂譫語、百合病、恍惚不安之類。蓋熱極反寒之象,火擾心神之徵,皆宜治其火也。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寒濕則筋脈凝;熱濕則筋脈脹,故皆能發痙與項強之證。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諸逆謂吐、咳、嗆、嘔等;凡是衝脈氣逆,頭目、咽喉、胸中受病,均繫心肝之火,挾衝脈上行也,宜抑之。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諸脹謂腹內脹滿;腹大謂單腹脹。此證是肝不疏泄、脾不運化。肝不疏泄,則小便不利,水停為脹;脾不運化,則單腹脹。皆屬於熱者,屬於肝木乘脾也。然此與上節「火」字有別:火屬血分,熱屬氣分;熱則氣分之水多壅,故主脹大。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躁謂煩躁;狂謂癲狂;越謂升高、踰垣。凡此皆三焦與胃火太甚,而血氣勃發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強直僵仆倒地;暴者,猝然發作;風性迅速,故能暴發。凡風均屬之肝;肝屬筋脹,風中筋脈,不能引動,則強直矣。風者,陽動而陰應之也。故風俱陰陽兩性:中風之陰,則為寒風;中風之陽,則為熱風。無論寒熱,均有強直之證,宜細辨之。

諸病有聲,按之如鼓,皆屬於熱。

此與腸鳴不同。腸鳴則轉氣切痛下泄,屬水漬入腸,發為洞瀉,是寒非熱也。此有聲,乃在人皮里膜內,連網油膜之中。凡人身連網油膜,均是三焦,乃相火之府,行水之道路也。水火相激,往往發聲。但其聲綿綿,與雷鳴切痛者有異。按之亦能作聲,又拒手,如按鼓皮。以其在皮膜間,故按之如鼓。是三焦之火,與水為仇也,故曰皆屬於熱。蓋三焦為行氣之府,氣多則能鼓吹其膜中之管,使之有聲,如西洋象皮人搦之則出聲是矣。

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跗,足背。凡足腫皆發於厥陰、陽明兩經。陽明之脈行足背;厥陰之脈,起足大指叢毛,行內踝。肝木生熱,壅遏胃經之濕,則循經下注而發足腫,極痠疼也。「酸」字頗有實義。西醫云:「凡腳氣,必胃中先釀酸水,繼而尿中有蛋白形,尿味亦酸,乃髮足腫痛。」但西醫未言所以致酸,與因酸致腫之故。

惟內經理可互證。經云:「肝木在味為酸。」蓋木能生火,木能剋土;土不化水,火又蒸之,則變酸味。是酸者,濕與熱合之味也。羹湯夏月,過夜則酸,濕遇熱也;冬月則否,有濕而無熱也。知酸所以致疼腫,而腳氣可治矣。又凡乍驚乍駭,皆是肝經木鬱火發,魂不藏之故。是以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轉者,左右扭掉也;反者,角弓反張也;戾,如犬出戶下,其身曲戾,即陽明痙病頭,曲至膝也。水液渾濁,小便不清也。轉在側屬少陽經;反在後屬太陽經;戾在前屬陽明經。水道在膈膜中,屬三焦經。皆屬於熱:是水液渾濁,固屬三焦之熱;而諸轉反戾,亦當同屬三焦矣。三焦。]

白話文:

凡是出現口齒緊閉、說話不清、全身顫抖像打冷顫、精神恍惚如失魂落魄等症狀,都屬於火。

口齒緊閉包括牙關緊咬、說不出話的痢疾、以及痙攣等。顫抖像瘧疾發作時手腳抖動。精神恍惚如失魂落魄則是指胡言亂語、百合病或心神不定。這些都是因為體內熱盛反寒的現象,也是火熱擾亂心神的表現,應該要清熱來治療。

凡是出現脖子僵硬、抽筋等症狀,都屬於濕。

寒濕會使筋脈凝滯,熱濕則會使筋脈腫脹,所以都會導致抽筋或脖子僵硬。

凡是出現氣逆上衝,如嘔吐、咳嗽、嗆到等症狀,都屬於火。

氣逆上衝指包括嘔吐、咳嗽、嗆到等各種症狀,凡是氣衝脈逆,導致頭、眼睛、咽喉、胸部不適,都與心肝的火氣旺盛、挾帶衝脈上行有關,應該要抑制火氣。

凡是出現腹部脹大等症狀,都屬於熱。

腹部脹滿是指腹內脹氣,腹大是指單純的腹部腫大。這種情況是因為肝氣不暢、脾胃功能失調。肝氣不暢會導致小便不利,水分停留在體內引起腹脹。脾胃功能失調則會導致單純腹部腫大,這些都屬於熱,是由於肝木剋制脾土所致。這裡說的熱和前面提到的火有所不同,火屬於血分,熱屬於氣分,熱會導致氣分中的水分壅滯,所以造成腹部脹大。

凡是出現煩躁不安、精神錯亂、舉止失常等症狀,都屬於火。

煩躁是指煩悶不安,錯亂是指癲狂,失常是指行為異常,這些都是三焦和胃火太旺盛,導致血氣勃發。

凡是出現突然僵硬、身體僵直等症狀,都屬於風。

僵直是指身體僵硬,倒地不起,突然發作是因為風的特性迅速。風邪多屬於肝,肝主管筋脈,風邪侵入筋脈,導致筋脈不能正常活動,就會出現僵直。風邪有陰陽兩種屬性,中風如果是陰風,則屬寒,如果是陽風則屬熱,無論寒熱,都可能出現僵直的症狀,需要仔細辨別。

凡是觸摸身體有聲音,像敲鼓一樣的症狀,都屬於熱。

這種聲音和腸鳴不同。腸鳴是腸道蠕動時的聲音,伴隨疼痛和腹瀉,屬於寒邪入侵腸道,是寒證而非熱證。而這裡說的聲音是在皮膚下的網膜中,人體的網膜屬於三焦,是相火的府邸,也是水液運行的通道。當水火相激,就會發出聲音,但聲音較為綿長,與雷鳴般的疼痛聲不同,按壓時會發出聲音,並且會有抗拒的感覺,像按壓鼓皮一樣,因為聲音在皮膚和膜之間。

因此,觸摸身體有聲音,像敲鼓一樣的症狀,是因為三焦的火氣和水液衝突所致,屬於熱證。三焦是氣機運行的場所,氣多時,能夠鼓動膜中的管道發出聲音,就像西方的橡皮人,按壓時會發出聲音一樣。

凡是出現腳背腫脹、疼痛、酸麻、驚嚇等症狀,都屬於火。

腳背是指腳的背面,腳腫多半與厥陰肝經和陽明胃經有關。陽明經脈循行於腳背,厥陰經脈起於腳大拇指的叢毛處,循行於內踝。肝木生熱,阻礙胃經的濕氣運行,導致濕熱下注,在腳部形成腫脹,產生酸痛感。酸這個字很有含義,西醫認為,腳氣病是胃中先產生酸水,接著尿液中會出現蛋白,尿液也會有酸味,進而導致腳腫痛。但西醫沒有說明產生酸的原因和酸導致腫脹的道理。

中醫經典《內經》可以互相印證,認為肝木在味道上屬於酸味,因為木能生火,木能剋土,土不化水,火又蒸騰,就會產生酸味,也就是說酸味是濕氣和熱結合的味道。就像湯羹在夏天過夜後會變酸,是因為濕氣遇熱;冬天則不會,是因為有濕氣而沒有熱氣。明白了酸味導致腫脹的道理,腳氣病就可以治療了。此外,凡是突然驚嚇,都與肝經有關,這是因為肝木鬱結生火,導致魂不守舍,因此也屬於火。

凡是出現身體扭曲、弓身反張、小便渾濁等症狀,都屬於熱。

身體扭曲是指左右扭動,弓身反張是指身體向後彎曲,像弓箭一樣,身體彎曲像犬要鑽出門洞的樣子,也就是陽明經的痙病,頭彎到膝蓋。小便渾濁是指尿液不清澈。身體扭曲在側面,屬於少陽經,弓身反張在後面,屬於太陽經,身體彎曲在前面,屬於陽明經。水道在膈膜中,屬於三焦經,這些都屬於熱。小便渾濁是因為三焦有熱,而身體扭曲、弓身反張等症狀,也應該歸屬於三焦,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