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10)
下卷 (10)
1. 臟腑為病
五臟六腑病形百出。然各有自為之病形。以為證據。如心為噫。非心止有噫之一證。謂無論何證。但見噫氣。則知屬於心矣。余仿此。
心為噫。
噫者胸中結氣。哽之使出俗說是打格頓非也。打格頓與噫。音義不符。打格頓是氣厄於胸而出於口。故名曰呃。二者均病在胸前。屬心之部位。故皆屬心經。柿形象心而蒂苦澀。治呃降心氣也。胸滿噫氣。乃是肺胃痰火。仲景旋覆麥冬治之。而必用赭石破心血鎮心氣也。久病聞呃為胃絕。
則以其火不生土。心氣逆也。心病不止一噫。然見噫氣。便知屬心。用藥乃知方向。
肺為咳。
內經言五臟六腑。皆有咳證。而無不聚於胃關於肺。蓋肺主氣管。氣管中非痰飲。即風寒火燥。令其氣逆故咳。有從皮毛口鼻入氣管者。有從腸胃膈膜入氣管者。當分頭治之。按齁咳二證。道路不同。鼻主吸氣。齁字從鼻。是吸入之氣管不利。此管詳膀胱肺腎條。咳字從欠。
欠者口氣下垂也。口主出氣是呼出之氣管不利。此管在胸。膈故每咳必胸前。癢滯。詳三焦條。
肝為語。
譫語屬陽明燥熱。鄭聲屬心神虛恍。而此云肝為語。蓋燥熱乃木火剋土。神恍乃肝魂不清。因而心神擾惑。故皆宜瀉木火安魂也。
脾為吞。
脾主化谷生津。凡口中津液少者。時常作吞。引之狀反吞為吐又是水穀不下之故。皆屬脾病。可以互勘。
腎為欠為嚏。
欠者陰。引陽入。故呵欠。至而欲寐嚏者。陽引陰出故噴嚏出而人醒。二者皆根於氣海。故腎病則見此二證。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陽明主納。其氣以下行為順。氣逆則反其令也。衝脈麗於陽明沖逆亦屬陽明胃。噦者。吐穢惡之氣也。吞酸噯腐之類。皆反其納物之令也。恐者腎所主。腎水動而胃土不能制之。故恐亦屬胃。
大小腸為泄。
泄多是脾胃中焦之證。然總出於腸中。故皆屬於大小腸之病。小腸屬火以化谷。火虛則穀不化而飧泄。大腸屬金以燥糞燥氣不足則糞溏瀉。小腸火甚則又膠結為痢。大腸燥糞則又秘結不便。此又為泄之變態矣。
下焦溢為水腫。
三焦乃決瀆之官前已詳註。此但云下焦者。因上焦連心肺。中焦連脾胃。多兼心肺脾胃之證。尚非三焦專責。惟下焦當膀胱上口為水入膀胱之路此處不利則水溢於上。達於外而發水腫。下焦屬腎屬肝治宜疏泄肝腎。又肺居高能御下。主通調水道。非開利。肺氣不能治下焦也。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膀胱下為溺管。溺管淋澀不通為癃肺主水道。由肺氣閉。則宜清利。肝脈繞莖。由肝血滯。則宜滑利。據西醫之說。以為溺管發炎腫塞或砂淋內塞究之。皆肺肝兩端所致也。又溺管之後為精竅。精竅有敗精死血。亦能擠塞溺管。法當利腎。夫肺以陰氣下達膀胱。通調水道而主制節。
白話文:
臟腑的疾病表現千變萬化,但每種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表徵,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例如,心臟的疾病會導致打嗝,但這並非心臟獨有的症狀。只要出現打嗝,就可推斷與心臟有關。其他臟腑的疾病也以此類推。
心臟的疾病會引起打嗝。
打嗝是胸腔內氣體鬱結,衝擊而出,民間俗稱的「打格頓」並非正確說法。打格頓與打嗝的音義不同。打格頓是氣體阻塞在胸腔而從口中發出,所以稱為「呃」。打嗝和呃都與胸部有關,屬於心臟的部位,因此都歸屬於心經。柿子的外形像心臟,而柿蒂味道苦澀,可以用來治療呃逆,有降心氣的作用。胸悶打嗝,多是肺胃有痰火。張仲景用旋覆花和麥冬來治療,並且必須加入赭石來破心血,鎮定心氣。久病的人若出現呃逆,表示胃氣將絕,是因為火不能生土,導致心氣上逆。心臟的疾病不只會引起打嗝,但出現打嗝,就可以知道與心臟有關。用藥時就有了方向。
肺的疾病會引起咳嗽。
《黃帝內經》提到,五臟六腑都會引起咳嗽,但都與胃和肺有關。肺掌管呼吸道,呼吸道中若非痰飲,就是風寒火燥等因素,導致氣逆而引發咳嗽。有些是從皮膚、口鼻進入呼吸道,有些是從腸胃、膈膜進入呼吸道,需要分開治療。打鼾和咳嗽這兩種症狀的成因不同。鼻子主要負責吸氣,打鼾(齁)從鼻子發出,表示吸入的氣管不通暢,詳情可見膀胱、肺、腎的相關章節。咳嗽(咳)從「欠」字而來,代表口中之氣下垂,口主要負責呼氣,表示呼出的氣管不順暢,此處在胸腔與橫膈膜之間。因此每次咳嗽都會感到胸前發癢、滯礙,詳情可見三焦的相關章節。
肝的疾病會導致語無倫次。
胡言亂語(譫語)屬於陽明經的燥熱,語無倫次(鄭聲)屬於心神虛弱恍惚。而這裡說肝的疾病會導致語無倫次,是因為燥熱是木火剋土的現象,神魂恍惚則是肝魂不清,導致心神被擾亂,所以都應該瀉木火、安定魂魄。
脾的疾病會導致吞嚥困難。
脾掌管消化吸收和產生津液。如果口中津液不足,就會時常吞嚥。若將吞嚥的動作反過來,就會變成嘔吐,這也是因為水穀不能下行的緣故,都屬於脾的疾病,可以相互參考驗證。
腎的疾病會導致哈欠和噴嚏。
哈欠屬於陰的表現,引導陽氣進入,所以打哈欠會感到想睡覺。噴嚏屬於陽的表現,引導陰氣外出,所以打噴嚏會讓人清醒。這兩種現象都根源於氣海,所以腎臟有病就會出現這兩種症狀。
胃的疾病會導致氣逆、噦(乾嘔)和恐懼。
陽明經主要負責納入食物,氣往下運行才是順暢的。若氣逆則違反了正常的規律。衝脈依附於陽明經,衝逆也屬於陽明胃的疾病。噦是指吐出穢臭的氣體,例如吞酸、噯腐等,都違反了納入食物的規律。恐懼是腎所主管的,腎水動搖而胃土不能制約,所以恐懼也屬於胃的疾病。
大、小腸的疾病會導致腹瀉。
腹瀉多是脾胃中焦的疾病,但最終都發生在腸道中,所以都屬於大小腸的疾病。小腸屬火,負責消化食物,如果火虛,食物就不能消化,導致腹瀉。大腸屬金,負責乾燥糞便,如果乾燥之氣不足,糞便就會稀溏,導致腹瀉。小腸火過旺,又會膠結形成痢疾。大腸過於乾燥,又會導致便秘。這就是腹瀉的不同變化形態。
下焦的疾病會導致水腫。
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器官,之前已經詳細說明過。這裡只說下焦,是因為上焦連接著心肺,中焦連接著脾胃,多與心肺脾胃的疾病相互影響,還不是三焦單獨的責任。只有下焦,在膀胱上端,是水進入膀胱的通道。如果此處不通暢,水就會溢出向上,到達體表而引發水腫。下焦歸屬於腎和肝,治療上應該疏通肝腎。而且肺位於高處,能向下運行,掌管疏通水道,並非要開通水道。如果肺氣不能向下運行,就不能治理下焦的水液。
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排尿困難(癃)和失禁(遺溺)。
膀胱下方是排尿的管道,若管道阻塞不通暢,就會導致排尿困難。肺掌管水道,肺氣閉塞,應該清利通暢。肝脈絡繞著陰莖,如果肝血滯澀,應該滑利通暢。根據西醫的說法,排尿管道發炎腫脹或被砂石阻塞,追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肺和肝的兩方面問題所導致的。而且排尿管道的後面是精竅,精竅中有敗精死血也會阻塞排尿管道。治療上應該調理腎臟。肺的陰氣向下到達膀胱,疏通水道,並主要負責節制,使小便有度,不至於紊亂。肝腎則以陽氣到達膀胱,蒸發水氣使其向上散發,不應直瀉。如果陽氣不能蒸發,水就沒有約束,就會發生失禁。治療上應該溫暖胞室。膀胱像鍋,胞室像灶,溫暖胞室就是給鍋底添柴。參考十二官的相關章節就能明白。
膽氣鬱結會導致容易發怒。
膽是木氣生發的重要器官。西醫只講膽汁,不知道有膽汁就有膽氣。《黃帝內經》都以氣為出發點。如果木氣順暢,火氣宣達,就會清和朗潤,其人平和。如果木氣鬱結而生火,火氣爆發就會發怒。凡是容易發怒的人,都要歸咎於膽氣的問題。
臟腑的疾病表現千變萬化,這裡列舉這些是為了作為驗證。無論疾病的表現形式如何變化,都逃不出這些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