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9)
下卷 (9)
1. 五臟所傷
人必臟腑血氣。先有虧損。然後生病。故論病機。先言五臟所傷。
憂愁思慮則傷心。
心為火臟火氣宣明。則能化生血液。流暢筋脈。血脈流行。則其志常喜。若反乎喜而為憂愁。思慮。則心氣遏抑。火鬱血滯。故傷心也。治宜宣達心陽。通暢血脈。又常以喜勝憂慮。斯愈矣。
形寒飲冷則傷肺。
肺金畏火。自然懼熱。此又云畏寒冷者何也。蓋肺之體雖是陰金。而肺之用實主陽氣。氣布於外則為衛陽。以充皮毛。若衣服失宜。外形受寒。則皮毛灑淅。漸入腠理。發熱動飲。為咳喘等症。治宜溫散。氣布於內。則為宗氣。以司呼吸。散津於脾。下輸膀胱。若飲水漿果瓜之屬。多受冷氣。則陽氣不能布化。水飲停積。為咳喘癖痛等症。治宜溫降。
悲怒氣逆則傷肝。
悲者肺主之。過悲則金來剋木。木不能達。怒者肝主之。過怒則肝木橫。決血不能靜。二者皆逆氣也。肝乃主血之臟。血之所以流行不滯。潛伏不動者。全賴氣之和。平有以配養此血耳。今其氣逆則血逆。肝木鬱於下。肝火犯於上。而肝受傷矣。悲則肝木鬱於下。宜辛以升散之。怒則肝火犯乎上。宜苦以降解之。然總以養和神。得其平為要。
飲食勞倦則傷脾。
飲所以潤脾。過多則停飲為濕。發為脹泄痰咳之證。土能治水。而反為水所困也。宜滲利。食以養脾。過多則停食。為泄為滿。脾能化食。而反為食所困也。宜消導。脾主肌肉。勞以運動肌肉。使其活潑。乃益得安然。勞至於倦。必致消瘦發熱。蓋動而生陽。傷脾之陰。故肌肉反受其病。治宜填補靜養。
久坐濕地。強力入房。則傷腎。
腎中之陽。能化濕氣。則水達膀胱。氣行肢脊。若久坐濕地。則濕氣太甚。而腎陽反受其傷。必生肢脊疼腫等證。治宜燥之。腎中陰精充足無損。則能種子。入房乃其常事。若力已竭。而猶勉強入房。則腎精枯矣。治宜滋補。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體內的五臟六腑和氣血,先有了虧損,才會導致疾病的產生。所以要探討疾病的根源,首先要了解五臟受損的原因。
過度的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
心屬火,火氣旺盛才能產生血液,使血液在血管中順暢流動。血液循環良好,人的心情就會保持愉悅。如果反常地感到憂愁思慮,就會使心氣鬱結,火氣無法舒發,導致血脈瘀滯,所以會傷害心臟。治療方法應該宣通心陽,暢通血脈,並且時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來戰勝憂慮,這樣才能痊癒。
身體受寒、喝冷飲會傷害肺臟。
肺屬金,本來就怕火,自然也怕熱。這裡又說怕寒冷,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肺的本質雖然是陰金,但肺的功能卻是主導陽氣。陽氣散布在體表就成為衛陽,用來充養皮膚毛髮。如果穿著不當,身體受寒,就會導致皮膚毛孔收縮,寒氣逐漸侵入體內,引起發熱、咳嗽、喘息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驅散寒邪。陽氣在體內運行,則成為宗氣,負責呼吸,並將津液輸送到脾臟,再下輸到膀胱。如果喝水、果汁、瓜類等冷飲過多,就會導致陽氣無法運化,水液停滯體內,引起咳嗽、喘息、胸痛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下降水氣。
過度的悲傷、憤怒會使氣血逆亂,傷害肝臟。
悲傷是由肺所主,過度悲傷會使金氣剋制木氣,導致肝氣無法舒展。憤怒是由肝所主,過度憤怒會使肝木橫逆,導致血脈無法平靜。這兩種情況都會使氣血逆亂。肝臟是主管血液的臟器,血液之所以能順暢運行,不會停滯,完全依賴於氣的平和協調,來滋養血液。現在氣血逆亂,就會導致肝氣鬱結在下,肝火上衝,這樣肝臟就會受到損傷。過度悲傷會導致肝氣鬱結在下,應該用辛味的藥物來升發疏散它。過度憤怒會導致肝火上衝,應該用苦味的藥物來降解它。但總體來說,應該以調養心神,使其平和為根本。
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會傷害脾臟。
水液是用來滋潤脾臟的,過多飲水就會導致水液停滯體內,形成濕氣,引起腹脹、腹瀉、痰咳等症狀。脾土本來能克制水,反而被水所困。應該用滲濕利水的藥物來治療。食物是用來滋養脾臟的,過多飲食就會導致食物停滯體內,引起腹瀉、腹脹等症狀。脾臟本來能消化食物,反而被食物所困。應該用消食導滯的藥物來治療。脾臟主肌肉,適當的運動肌肉,使其活絡,反而會使身體更加安康。過度勞累,必定導致消瘦發熱。這是因為運動會產生陽氣,反而會損耗脾臟的陰氣,所以肌肉才會生病。治療方法應該用滋補的藥物來靜養。
久坐潮濕的地方、勉強進行性生活會傷害腎臟。
腎中的陽氣能夠運化濕氣,使水液到達膀胱,氣血運行到四肢和脊椎。如果久坐潮濕的地方,就會導致濕氣過重,反而傷害腎陽,必定會產生四肢和脊椎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用燥濕的藥物來治療。腎中的陰精如果充足無損,就能夠產生精子,進行性生活是正常的事情。如果身體已經疲憊,還勉強進行性生活,就會導致腎精枯竭。治療方法應該用滋補的藥物來治療。
2. 五臟所惡
五臟各有氣化,即各有性情,有性情即有好惡,知其所惡即知治之之法。
心惡熱。
世傳五臟辨法,謂肝熱筋灼,驚癇瘈瘲;肺熱咳嗽,氣上口渴;脾熱肉消,便秘潮熱;腎熱骨蒸,精枯髓竭。又上焦熱,則心煩口渴頭咽目痛;中焦熱則飲食減少,腫脹痢瘧;下焦熱則小便不利,大便失調。熱之見證雖不一,而總之歸於心經。蓋心為火臟,凡是火熱,皆心所司。
心化血以養火,則火不亢而熱除。若火太亢,則心血受傷,故心惡熱。凡治熱證,無不用苦藥,所以治心之火也。西醫見熱病即,以水置胸前,此熱輕者可以立刻徹去,若熱重者,外被冰阻,則熱反內攻,為熱毒伏心而死。現在香港疫證,為西醫十治十死,皆此之故也,所以港人逃避。
然則西醫,亦當知變計矣。
肺惡寒。
肺氣如天,居至高布陽氣,故在外則皮毛畏寒,恐傷其衛外之陽;在內則胸膈惡寒,恐傷其布護之氣。寒傷皮毛,發熱咳嗽;寒傷胸膈,停飲痹痛。
肝惡風。
肝木主風,而即惡風。蓋血得和,氣則流暢;血得邪氣則消,灼凝結;老人中風,小兒驚風,一切風濕麻木瘙癢痙癇,蓋無一不當治肝,即無一不當養血。誠以風乃陰中之陽,血中之氣,故惟風能鼓盪其血,亦惟血能調養其風。
脾惡濕。
飧泄洞泄,痞滿腫脹,水飲等,證皆是濕氣有餘,脾土不能克化。五行惟土能制水,土勝則水受制,水勝則土無權。故脾能治濕而反惡濕。脾居油膜之上,膜屬三焦行水之道,油屬脾,水遇油,則滑利不留。此即脾所以制水也。若水太多,則油反受其浸漬,當分寒濕熱濕以燥利之。
腎惡燥。
腎主藏精,下通水道,上發津液,總系陰精之所運化者也。燥則傷其陰精,骨髓枯津液少,水道乾澀。必用滋潤之品,庶幾腎水得養。
以上二條,經文最簡略,然包括之病甚多,但能觸類引伸,便可通一畢萬。
白話文:
五臟各有氣化,也就是各有自己的性情,有性情就會有喜好和厭惡。了解它們厭惡什麼,就能知道如何治療疾病。
心臟厭惡熱。
一般流傳的五臟辨證方法認為,肝臟發熱會導致筋脈灼傷,出現驚厥、抽搐等症狀;肺臟發熱會引起咳嗽、氣喘、口渴;脾臟發熱會導致肌肉消瘦、便秘、潮熱;腎臟發熱會導致骨蒸、精氣枯竭。另外,上焦發熱會引起心煩口渴、頭痛咽痛、眼睛痛;中焦發熱會導致食慾減退、腹脹、痢疾瘧疾;下焦發熱會引起小便不利、大便失調。雖然發熱的症狀不盡相同,但總歸屬於心經的病症。因為心臟屬於火臟,凡是火熱的病症都歸心臟管。
心臟化生血液來滋養火氣,火氣就不會過旺,熱症也會消除。如果火氣太過旺盛,就會損傷心臟的血液,所以心臟厭惡熱。凡是治療熱症,沒有不使用苦寒藥的,這就是用來治療心臟火氣的。西醫看到發熱的疾病,就用冰塊敷在胸前,這種方法對於輕微的發熱或許可以立刻退燒,但如果熱症嚴重,外部的冰塊會阻礙熱氣散發,反而會導致熱邪內攻,造成熱毒侵犯心臟而死亡。現在香港的疫情,西醫治療往往十個死十個,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香港人才會逃避西醫治療。
然而,西醫也應該知道變通才對。
肺臟厭惡寒。
肺氣如同天空一樣,處於最高的位置,散布陽氣,所以肺在外部就表現為皮膚毛髮怕冷,擔心寒氣損傷其衛外的陽氣;在內部則表現為胸膈怕冷,擔心寒氣損傷其散布和保護的氣機。寒邪損傷皮膚毛髮,會導致發熱咳嗽;寒邪損傷胸膈,會導致痰飲停滯、胸痹疼痛。
肝臟厭惡風。
肝臟屬木,主風,卻又厭惡風。這是因為血液平和時,氣機才能順暢;血液受到邪氣侵擾就會消散、凝結。老年人中風,小兒驚風,以及一切風濕麻木瘙癢痙攣等症狀,沒有一個不應該從肝臟入手治療,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不應該養血。實在是因為風是陰中之陽,是血中的氣,所以只有風才能鼓動血液運行,也只有血才能調養風。
脾臟厭惡濕。
腹瀉、痢疾、腹脹、水腫、水飲等症狀,都是因為濕氣過多,脾土無法克化。五行之中只有土能克制水,土氣旺盛就能控制水,水氣旺盛土就失去了權力。所以脾臟能治療濕氣,卻又厭惡濕氣。脾臟位於油脂膜之上,這層膜屬於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通道。油脂屬於脾臟,水遇到油脂就會滑利而不能停留。這就是脾臟制水的原理。如果水太多,油脂反而會受到浸泡,應該根據寒濕、熱濕的不同情況,用燥濕利水的方法治療。
腎臟厭惡燥。
腎臟主要負責藏精,向下疏通水道,向上輸布津液,總之是陰精所運化的地方。燥邪會損傷腎陰精,導致骨髓枯竭、津液減少、水道乾澀。必須使用滋潤的藥物,才能使腎水得到滋養。
以上這兩條經文雖然簡略,但卻包含了許多疾病。只要能夠觸類旁通,就能夠了解千變萬化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