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8)

回本書目錄

下卷 (8)

1. 全體總論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此又言重脾腎二者。一主先天。一主後天。為人身之本也腎藏志。志定則足以。御腎精御心。神使不得妄動。志定則足以收肝魂收肺魄。使不得妄越。脾藏意。主思慮。故能令寒溫適其宜喜怒。和其節志之與意。不綦重哉。西醫但以知覺。全歸於腦。而七情不分。性命不辨。彼之志意與中國同。而何嘗知志意所司哉。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女子經脈不流行。則月信錯亂。周身作痛。男子雖無月信亦有經脈不流行之證。內外陰陽。十二經脈。皆血所營周覆禱者也。筋骨關節皆血所貫注者也。故必血和而後能流行營覆。

必血和而後能勁強清利。反此者皆宜理血。此論營血。西醫有血脈圖。然但圖血出之道。未圖血回之管。又不能分出十二經脈。無當於治。故不載之。夫彼所以不圖回血管者。以一來一回紛而難辨也。夫彼既有難辨之處。宜其不知經脈之說也。

此西醫脈管圖。只是血運行而出之管。非回血管也。西人執此。辨中國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以為無其事也。醫林改錯。亦謂經脈無憑。不知彼皆剖割死人。安能復辨經穴。且經道非血管也。故內經言某經多血少氣。某經多氣少血。足見經道。統血氣而言不得。以血管氣管當之也。

西醫言人別有自和腦筋隨各臟腑而異用。或包筋包。骨。包血管。包氣管。或散或合西醫此說似。即內經所言之經道惜西人不通華文。於內經未深考也。況任脈專。主血督脈專主氣安得以血管當經脈之說哉。

衛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澤。腠理致密矣。

此論衛氣。已詳上及膀胱條。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志和則先天腎無病。意和則後天脾無病。故有此效。詳上。

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

此節與上相聯。乃申明脾藏意適寒溫之義。寒溫和則脾氣衝和。故六腑能化水穀脾主肌肉。不作風痹等證。脾統血。主肢節和則皆得通利而安矣。

卷首詳論臟腑。其有未經論及者。皆補於此。人身之氣化形質已賅備矣。雖西醫剖視。而亦不及內經之精。

白話文:

意志和意念是用來控制精神、收攝魂魄、適應寒暖變化、調和喜怒情緒的。

這裡又特別強調脾和腎這兩個臟器的重要性。腎主先天之本,脾主後天之本,是人身體的根本。腎臟儲藏意志,意志安定就能夠控制腎精、駕馭心神,使其不妄動。意志安定就能夠收攝肝魂、收斂肺魄,使其不妄越。脾臟儲藏意念,主管思慮,因此能夠使寒暖適宜、喜怒合度。意志和意念,難道不重要嗎?西醫只將知覺全部歸於大腦,不區分七情,不辨別性命。他們也有意志和意念這些概念,但又怎麼知道意志和意念的作用呢?

因此,如果血液調和,經脈就能暢通運行,營養身體的陰陽,筋骨強健有力,關節靈活順暢。

女子如果經脈不通暢,就會月經紊亂,全身疼痛。男子雖然沒有月經,也有經脈不通暢的症狀。體內體外的陰陽、十二經脈,都是靠血液來營養周遍覆蓋的。筋骨關節都是靠血液來灌注的。所以必須血液調和才能夠運行、營養覆蓋。

必須血液調和才能夠強健有力、靈活順暢,反之就應調理血液。這是論述營血。西醫有血管圖,但是只畫出了血液流出的管道,沒有畫出血液回流的管道,也不能區分十二經脈,對治療沒有幫助,所以不引用。他們不畫回血管,是因為回流的血管多而難辨。既然有難以辨別的地方,當然就不會了解經脈的說法。

西醫的血管圖,只是血液流出的管道,不是回流的血管。西醫拿這個來質疑中醫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認為它們不存在。有些中醫也認為經脈沒有憑據。他們剖割的是死人,怎麼可能分辨經穴呢?而且經脈不是血管。所以《內經》說某經多血少氣,某經多氣少血,足以證明經脈是統指血和氣,不能用血管和氣管來代替。

西醫認為人體有獨立的腦筋,隨各臟腑而各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包著肌肉、骨骼、血管、氣管,有的分散有的聚合。西醫的這個說法,類似於《內經》所說的經絡,可惜西醫不了解中文,對《內經》研究不夠深入。況且任脈專門主管血,督脈專門主管氣,怎麼能用血管來解釋經脈呢?

如果衛氣調和,肌肉紋理就會解利,皮膚潤澤,毛孔緊密。

這是論述衛氣,已經在上文和膀胱篇詳細論述過了。

如果意志和意念調和,精神就會專注正直,魂魄不散,不會產生後悔和憤怒的情緒,五臟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擾。

意志調和,先天的腎臟就不會生病;意念調和,後天的脾臟就不會生病,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詳見上文。

如果寒暖適宜,六腑就能消化穀物,不會產生風痹,經脈通暢,肢體關節就能安和。

這一節和上文相連,是闡明脾臟儲藏意念、適應寒暖的意義。如果寒暖適宜,脾氣就會平和,六腑就能消化水穀。脾主管肌肉,就不會產生風痹等症狀。脾統管血液,主宰肢體關節,如果調和就能通暢安和。

本書開篇詳細論述了臟腑,還有沒論及的,都在這裡補充。人體的氣化和形質都已經涵蓋完備了。即使西醫剖開人體觀察,也比不上《內經》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