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5)
下卷 (5)
1. 全體總論
肢脛者。身之管。以趨翔也。
肢是手節。脛是足節。其骨最大。中空故名管。管中有髓及脂。以主運動。故能趨翔。西醫言手足骨中之髓。與腦脊之髓不同。謂其中雜脂油也。不知由腦脊散達肢脛。皆以筋肉相連。肉內有脂油。即附之而入骨。是以手足骨中。均雜脂油。脂脾所司。髓是腎所司。兼脂油。
是脾腎合致其功。故脾主四肢。腎主肢脛。西醫圖四肢之骨詳矣。惜未知其所統屬。則治法不明。
莖委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莖。陰莖。委。垂卵也。機如泰西機器之機。所以出精行溺。精竅通於腎。西醫謂睪丸主生精。非也。內宮太監無睪丸。友人王東樵。覿面問過太監。亦有精能泄出。可知睪丸。非生精之物。內經明言陰精之候。蓋指此耳。溺竅通於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溺竅名為津液之道。
究之莖委。乃肝之宗筋。肝脈所繞也。故皆以治肝為主。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故人身之機關。皆聽治於此。西醫圖陰器甚詳。然此等物事。人人皆自具之。何待詳圖。但西醫以剖割為治。此處為地無多。非詳不能下手。若內經仲景之法。針藥靈妙。無取刀割之粗。故不須圖。
且西醫圖之。而究不知陰器所主之妙理也。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
咽喉乃胃之上口。在喉嚨之後。主進水穀。故治咽以胃為主。病在咽。則水穀不得下。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肺之上管為喉嚨。在咽之前。主氣之呼吸。氣不利。聲音不利。病在喉也。
西醫名為總氣管。自肺以下。分支入腎。透入丹田。主吸天陽薰蒸膀胱之水。化氣上出。循腹至胸。從肺衣而復歸於總氣管。氣從前面出。從後面入。而皆由總氣管。故曰所以上下也。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會厭在喉咽之兩旁。能張能收。食入則收。掩其喉。音出則張開。故曰音聲之戶。乃喉之門也。當屬肺。
西醫名為聲管。前為會厭。後為瓢韌骨。兩旁皆有內皮。中襯筋膜。收放出聲。四圍有數十小核。生涕以潤聲管。
又云有上下二筋。下筋緩。上筋緊。收放出聲。內經云。風寒客於會厭。則暴啞。正此筋不能收放也。
口唇者。聲音之扇也。
唇開合而後語句清明。故曰聲音之扇。口唇屬脾。故有脾中風。唇緩失音之證。
舌者。聲音之機也。
舌者。心之苗。言為心聲。故舌能辨音。究音之所。故生則□□□□□□□。後能發音。
機者謂其伸縮轉掉。聲只是響出於喉。音則分宮商徵角羽。其辨在舌。腎津上廉泉至英穴。以出於舌。則滑利。聲清。舌屬心火。賴腎水濟之。腎脈絡舌。所以轉舌也。
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
喉間之上齶。有如懸雍之下垂。俗名帝丁。音從此出。故曰音聲之關。此屬之肺。
白話文:
四肢腿腳是身體的支撐,用來行走奔跑。
肢指的是手的關節,脛指的是腳的關節。這些骨頭最大且中間是空的,所以稱為管。管裡面有骨髓和脂肪,負責運動,因此能夠行走奔跑。西醫認為手腳骨頭中的骨髓與腦脊髓不同,說裡面混雜著油脂。他們不明白,腦脊髓會散佈到四肢腿腳,而且都與肌肉相連。肌肉內有油脂,就附著進入骨頭,所以手腳骨頭中都混雜著油脂。油脂由脾臟掌管,骨髓由腎臟掌管,也包含油脂。
這是脾臟和腎臟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脾臟主宰四肢,腎臟主宰腿腳。西醫繪製的四肢骨骼圖非常詳細,可惜不了解它們所歸屬的臟腑,因此治療方法不明。
陰莖和睪丸是身體中的重要機制,是陰精的徵兆,也是津液的通道。
陰莖指男性的生殖器,睪丸指的是下垂的陰囊。機制就像西方的機器,是產生精液和排尿的地方。精液的通道與腎臟相通。西醫認為睪丸產生精液,這是不對的。宮中的太監沒有睪丸,我的朋友王東樵當面問過太監,他們也能射出精液,可見睪丸並非產生精液的器官。《內經》明確說陰精的徵兆,指的就是這個。排尿的通道與膀胱相通,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所以排尿的通道稱為津液的通道。
總之,陰莖和睪丸是肝臟所主宰的宗筋,肝脈環繞於此,所以治療要以肝臟為主。宗筋負責約束骨骼,使關節靈活,所以人體關節都受宗筋的支配。西醫繪製的男性生殖器官圖非常詳細,但這些器官每個人都有,何必畫圖?西醫以解剖手術來治療,但陰莖和睪丸部位狹小,不詳細研究難以下手。而《內經》和張仲景的治療方法,用針灸和藥物非常靈驗,不必像刀割般粗魯,所以不需要畫圖。
而且西醫雖然繪製了圖,但並不了解陰莖和睪丸主宰的奧妙原理。
咽喉是水穀通過的通道。
咽喉是胃的上口,位於喉嚨後面,負責攝取食物和水,所以治療咽喉疾病要以胃為主。咽喉有病,食物和水就無法下嚥。
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
肺的上部管道為喉嚨,位於咽的前面,負責呼吸。呼吸不順暢,聲音就會不清晰,這是喉嚨的疾病。
西醫稱為總氣管,從肺以下分支出來,進入腎臟,再透入丹田。負責吸收來自天的陽氣,蒸騰膀胱的水,化為氣體上升,沿著腹部到胸部,再從肺的薄膜回到總氣管。氣從前面呼出,從後面吸入,都經過總氣管,所以說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
會厭是發出聲音的門戶。
會厭位於喉嚨兩旁,能張能合。吃東西時會合起來,遮蓋住喉嚨;發出聲音時會張開,所以說是發出聲音的門戶,是喉嚨的關口,應歸屬於肺。
西醫稱為聲管,前面是會厭,後面是杓狀軟骨,兩旁都有內皮,中間襯著筋膜,可以開合發出聲音。四周有數十個小核,產生黏液潤滑聲管。
又說有上下兩條筋,下筋鬆弛,上筋緊繃,開合發出聲音。《內經》說,風寒侵襲會厭,就會突然失聲,就是因為筋無法開合。
嘴唇是發出聲音的扇子。
嘴唇開合,才能使說話清晰,所以說是發出聲音的扇子。嘴唇歸屬於脾,所以有「脾中風」這種嘴唇鬆弛、無法發聲的病症。
舌頭是發出聲音的機制。
舌頭是心臟的苗,語言是心聲,所以舌頭能夠辨別聲音。追究聲音的來源,出生時會[原文字體無法顯示,應該是「哇哇」之類的嬰兒哭聲],後來才能發出聲音。
機制是指舌頭伸縮轉動。聲音只是從喉嚨發出的響聲,音則能分辨宮、商、徵、角、羽五音。辨別五音在於舌頭。腎臟的津液從廉泉穴到達英穴,再進入舌頭,舌頭就滑潤靈活,發出的聲音就清晰。舌頭歸屬於心火,要靠腎水來滋養。腎脈絡於舌,所以能轉動舌頭。
懸雍垂是發出聲音的關卡。
喉嚨上方的上顎,有如懸掛的肉垂,俗稱「帝丁」,聲音從這裡發出,所以說是發出聲音的關卡。它歸屬於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