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全體總論

皆生連油膜之上。即中焦也。臍以下為下停。有膀胱有胞宮。有直腸。皆生連油膜上即下焦也。後世不知焦從膲。因不知通身之膜。皆是三膲。故讀經文者。少識精義。西醫曰腹內統膜。一麗腹裡。一包臟腑。一成筋以束臟腑。肝胃脾。小腸大腸橫回。直腸上截。子宮蛋核。

此被全包。如大腸頭。小腸頭。大腸上下回。直腸中。陰道膀胱。此不全包。如左右腎。此被遮過專。包一臟曰。包膜兼包兩臟。曰連膜摺疊成筋以束臟腑。曰筋膜。西醫言膜如此其詳。證以三焦之說。而精義始出。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前言膻中為氣海。是指肺言。此言膻中為心主之宮城。是指包絡言。膻為膈。包絡居膈之中。故曰膻中。為心主之宮城。相心宣化。詳十二官條。

此胸下一層膈膜。後著脊。左右連筋骨盡處。中葉連胸之鳩尾。即膈是也。膻之下層通腹中。膻之上層為胸內之薄膜。連心系。名包絡。又名心主。包絡是心外衛。膻中是包絡外衛。其形難圖。故只圖膽以明之。究膻之根附脊骨。與肝系相連。而下乃連及腎系。是三焦少陽所發出而布於膈也。

胃者。太倉也。

胃主納穀。故名太倉。胃之所以能納穀。詳十二官條。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咽喉居胃之上。傳送而入。小腸居胃之下。傳送而出。二者皆為胃之使。故治咽喉與小腸。宜以胃為主。

胃五竅者。閭門也。

醫林改錯言胃有三竅。上下竅納穀。傳入小腸。又有一竅出水入油膜。西醫言胃通體。均有微竅行水入連網。予已詳胃三焦條。茲云五竅其義尤詳。蓋上竅主納水穀者也。下竅入小腸。主化谷之糟粕也。旁竅入三焦。膜油之中。主行水之餘瀝也。中通於脾為一竅。所以化水穀者也。

上輸於肺。為一竅所以布精汁者也。故云胃五竅者。閭門也。唐宋以後。無人知之。即西醫剖視。又何嘗精細似此。

西醫言胃有肝膈大筋。胸膈大筋。互相牽住。使不得動。不知胸膈。筋是互通三焦之竅。肝膈筋。是循脊上肺通心之竅。內經所謂胃有大絡。上通於心也。又曰脾之與胃。以膜相連。故又通脾。西醫識其形。而未明其理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二穴在舌下。足少陰腎。主化氣上行。氣即水也。故氣之所至。皆是津液。腎津必上於口。然後氣澤能布於下。仲景傷寒論。以存津液為主。亦以其氣化所存。人賴以生也。可不重歟。二穴舉舌。即可逼視。不必再圖。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

腰為腎系所貫。脊為髓筋所通。人身骨節。皆主於腎。而生於髓。腰脊為腎。與髓所在。故為身之大關節。凡治骨節。當知所主矣。西醫脊骨。折剖甚詳。然不知脊所重者。全在於腰也。且全身大骨。皆從腰發。原不知腎主骨之理。則辨骨無益。

白話文:

所有的器官都生長在連油膜之上,這就是中焦的所在。肚臍以下為下焦,有膀胱、子宮、直腸,也都是生長在連油膜上,這就是下焦的所在。後代的人不知道「焦」其實是從「膲」字演變而來,因為不了解全身的膜都是三焦,所以讀醫學經典的人,很少能理解其中的精髓。西醫所說的腹內統膜,有一層貼著腹腔內壁,一層包裹臟腑,還有一層形成筋來束縛臟腑。肝、胃、脾、小腸、大腸的橫迴腸、直腸的上段、子宮、卵巢,這些都被完全包覆。像是大腸頭、小腸頭、大腸的上下迴腸、直腸的中段、陰道、膀胱,這些則不是完全包覆。左右腎則是被特別遮蓋住。包裹一個臟器叫做包膜,兼包兩個臟器叫做連膜,摺疊成筋來束縛臟腑叫做筋膜。西醫描述膜如此詳細,如果能用三焦的理論來驗證,其中的精髓就會顯現出來。

膻中,是心臟的主宰之宮殿。

之前說膻中是氣海,那是針對肺而言的。這裡說膻中是心臟的主宰之宮殿,指的是包絡而言。膻是橫膈膜,包絡位於橫膈膜之中,所以叫做膻中,是心臟主宰的宮殿,輔助心臟宣散和運行。詳細內容可參考十二官的條目。

胸腔下方有一層橫膈膜,後方連接脊椎,左右連接筋骨盡頭,中間連接胸骨的鳩尾,這就是橫膈膜。膻中之下層通往腹部,膻中之上層是胸腔內的薄膜,連接心系,叫做包絡,又名心主。包絡是心臟的外圍防衛,膻中是包絡的外圍防衛。它的形狀難以用圖表示,所以只畫膽來解釋。追究膻的根源是附著在脊椎骨,與肝臟相連,往下又連接到腎臟。這就是三焦少陽發出,分布於橫膈膜的部位。

胃,是太倉。

胃主司納入食物,所以叫做太倉。胃之所以能納入食物,詳細內容可參考十二官的條目。

咽喉和小腸,是傳送通道。

咽喉位於胃的上方,負責傳送食物進入;小腸位於胃的下方,負責傳送食物排出。兩者都是胃的使者,所以治療咽喉和小腸,應該以胃為主。

胃有五個孔竅,是人體的樞紐。

《醫林改錯》說胃有三個孔竅,上下孔竅納入食物,傳入小腸,還有一個孔竅排出水分進入油膜。西醫說胃的整個身體都有微小的孔竅,可以讓水分進入連網。我已經在胃三焦條詳細說明了。這裡說的五個孔竅,意義更加詳細。上面的孔竅主司納入水穀,下面的孔竅進入小腸,主司消化食物的糟粕,旁邊的孔竅進入三焦油膜中,主司運行水分的殘餘,中間一個孔竅通往脾,用來消化水穀。

還有一個孔竅向上輸送到肺,用來布散精微物質。所以說胃有五個孔竅,是人體的樞紐。唐宋之後,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即使是西醫解剖,也沒有如此精細的認識。

西醫說胃有肝膈大筋和胸膈大筋,互相牽引住,使胃不能移動。卻不知道胸膈的筋脈是互通三焦的通道,肝膈的筋脈是沿著脊椎向上,通過肺部通往心臟的通道。這就是內經所說的「胃有大絡,上通於心」。又說「脾與胃,以膜相連」,所以又與脾相通。西醫認識了胃的形狀,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廉泉和玉英兩個穴位,是津液運行的通道。

這兩個穴位位於舌頭下方,屬於足少陰腎經,主導化生氣向上運行。氣就是水,所以氣所到達的地方,都有津液存在。腎臟的津液必須上升到口腔,然後氣澤才能布散到下方。仲景在《傷寒論》中,以保存津液為主,也是因為津液是氣化所產生的,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豈能不重視呢?這兩個穴位只要舉起舌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不需要再用圖表示。

腰和脊椎,是身體的大關節。

腰部是腎系統所貫穿,脊椎是髓筋所通達。人體的骨骼關節都歸屬於腎臟主管,而生長於髓。腰椎和脊椎是腎臟和髓所在的部位,所以是身體的大關節。凡是治療骨關節疾病,都應該知道它的主宰在哪裡。西醫對脊椎骨的解剖非常詳細,卻不知道脊椎最重要的是腰部。而且全身的大骨骼都是從腰部發出的,他們不知道腎主骨的道理,那麼辨別骨骼也就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