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34)

回本書目錄

上卷 (34)

1. 衝任督帶

絡之名正見任脈。為心包行血也。從膻中上行。三寸二分陷中。為紫宮穴。紫宮者。指心而言也。心應洛書九紫離卦。故名紫宮。任脈至此。正內合。於心故以心位。名之正見任脈。為心行血之統脈也。又上至唇下。為承漿穴。與督脈交而任脈終。其支者循面而至於眼下。細觀任督之交會起止。

而知督脈主陽主氣任脈主陰主血。互相貫通。為生身之總司也。

督脈起於腎中。下至胞室。乃下行。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至尻貫脊歷腰俞。上腦後。交顛。至囟會入鼻柱。終於人中。與任脈交。

督脈起於腎中。下至胞室。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於胞中全在督脈導之使下也。腎氣至胞。任脈應之,則心胃之血。乃下會於胞中。此為任督。相交心腎。相濟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即在於此。督脈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與任脈會於下也。貫脊上頂。交於人中。與任脈會於上也。

今細察其脈。由鼻柱。上腦貫脊。抵腎由腎入胞中據此路道觀之乃知督脈主陽主生。腎氣蓋氣生於天陽吸入鼻孔。至腦門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腎又由腎入。胞中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吸入之氣實由鼻由腦由脊而下。故掩鼻張口能出氣而不能吸氣。蓋吸由脊下。非從鼻腦。不能入也。

呼由膈出。故張口能出氣。也。吸由脊下督脈主之知督脈之所主乃知氣之生化再詳天癸。乃膀胱條。

督脈起於胞中。出會陰穴。至尾閭骨端。名長強穴。上至二十一椎。名腰俞穴是腰腎筋膜所連也。再上十四椎當腎正中。為命門穴。乃腎系貫脊之處為督脈之主蓋任是心血所司。督是腎氣所司故命門為督脈之主穴也。又上至第三椎為身柱穴。肺腎相交。為一身元氣之宰。故稱為柱再上大椎至髮際一寸宛中。

為風府。發上二寸五分。為腦戶。即西醫腦後葉之中縫也。至顛頂為百會穴。與肝脈交會於此。前行當囟門。為囟會穴。謂心神上照於髓。以發知覺是神與髓會之所也又至額上髮際為神庭亦是心神上出於此之義。下鼻準。至齒縫齦交穴而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循脊下。腎系而入。

丹田總歸督脈所主化。氣化精為人身命之原總督周身臟腑。故稱督也。

帶脈當腎十四椎出屬帶脈圍身一周。前垂至胞中。

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故名。究帶脈之所從出。則貫腎。系是帶當屬腎女子系胞。全賴帶脈主之蓋以其根結於命門也。環腰貫臍。居於身之中停又當屬之於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以其屬脾。而又下垂於胞中。故隨帶而下也。

帶脈。後在十四椎。當腎之中。前在臍。繞腰一周。帶脈一穴。則在季脅當少陽部位。近圖帶脈三穴一。帶脈穴。在足少陽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再下三寸。為五樞穴。又下為維道穴。似帶脈繞行三匝。而有上中下三穴也。然難經云。脈帶起於季脅。回身一周無三匝之說也。

白話文:

衝脈、任脈、督脈、帶脈

任脈的名稱,在任脈的經絡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它負責心包的血液運行。從膻中穴向上走,到上三寸二分凹陷處,是紫宮穴。紫宮穴指的是心臟,心臟對應洛書中的九紫離卦,所以叫紫宮。任脈到這裡,與心臟內部相合,因此用心的位置來命名。任脈是心臟運行血液的總經絡。再往上到嘴唇下方,是承漿穴。任脈在這裡與督脈交會,任脈就終止了。任脈的分支沿著面部到眼睛下方。仔細觀察任脈和督脈交會的起點和終點,就可以知道督脈主管陽氣,任脈主管陰血。兩者互相貫通,是人體生命的總樞紐。

督脈起於腎臟內部,向下到胞室(子宮),然後向下行走,經過陰器,沿著兩陰之間,到達尾椎骨,貫穿脊椎,經過腰俞穴,向上到腦後,交會於頭頂,到達囟門,進入鼻柱,最終止於人中穴,與任脈交會。

督脈起於腎臟內部,向下到胞室。腎臟內天一生出的癸水,進入胞室,完全由督脈引導向下。腎氣到達胞室,任脈會接應,心臟和胃的血液就會在胞室內匯合。這就是任脈和督脈相交,心臟和腎臟相互協調的道理,也是道家所說的坎離水火交融的地方。督脈經過陰器,沿著兩陰之間,在下方與任脈相會;貫穿脊椎向上到頭頂,交會於人中,在上方與任脈相會。

現在仔細觀察這些經脈。從鼻柱開始,向上經過大腦,貫穿脊椎,到達腎臟,從腎臟進入胞室。從這條路徑來看,就知道督脈主管陽氣,主管生命的產生。腎氣屬於先天陽氣,從鼻孔吸入,到達腦門,向下經過肺管,沿著脊椎向下進入腎臟,再從腎臟進入胞室。所以吸氣的時候,胞室就會充盈。吸入的氣體實際上是從鼻子、大腦、脊椎向下進入的。因此,摀住鼻子張開嘴巴可以呼氣,卻不能吸氣,因為吸氣是從脊椎向下進行的,不是從鼻子或大腦進入的。

呼氣是從橫膈膜排出,所以張開嘴巴可以呼氣。吸氣是從脊椎向下,由督脈主管。了解督脈所主管的功能,就知道氣的生成轉化。再詳細研究天癸(女性的月經),就是膀胱的機能。

督脈起於胞室,從會陰穴出來,到達尾椎骨末端,稱為長強穴。向上到第二十一椎,稱為腰俞穴,是腰部和腎臟筋膜相連的地方。再向上十四椎,在腎臟的正中間,是命門穴。命門穴是腎系貫穿脊椎的地方,是督脈的主穴。任脈是心血所主,督脈是腎氣所主,所以命門穴是督脈的主穴。再向上到第三椎,是身柱穴。肺和腎在這裡交會,是一身元氣的主宰,所以稱為柱。再向上到大椎穴,到髮際一寸的凹陷處,是風府穴。髮際向上二寸五分,是腦戶穴,也就是西醫所說的腦後葉中縫。到頭頂是百會穴,在這裡與肝脈交會。向前到囟門處,是囟會穴。意思是心神向上照耀到脊髓,從而產生知覺,是心神和脊髓相會的地方。再到額頭髮際,是神庭穴,也是心神向上發出的意思。向下到鼻尖,到牙齦交界處是齦交穴,督脈就終止了。人的身體吸入天陽之氣,從鼻子進入,沿著脊椎向下,經過腎臟進入體內。

丹田歸屬於督脈所主管,負責氣的轉化,產生精氣,是人體生命的根源,總管全身的臟腑,所以稱為督脈。

帶脈從第十四椎(腎臟所在位置)發出,環繞腰部一周,前面垂到胞室。

帶脈總管束縛身體的所有經脈,使它們不會亂走,就像人束腰帶一樣,所以叫帶脈。研究帶脈的發出位置,就知道它貫穿腎臟,是帶脈與腎臟相連的地方。女性的胞室完全依靠帶脈來維持,因為帶脈的根源在命門。帶脈環繞腰部,經過肚臍,位於身體的中心位置,也屬於脾臟。所以,脾臟有病會導致女性帶下,因為帶脈屬於脾臟,又下垂到胞室,所以會隨著帶脈而下。

帶脈,後面在第十四椎,在腎臟的中心位置,前面在肚臍處,環繞腰部一周。帶脈的一個穴位在季脅,屬於少陽部位。根據經絡圖,帶脈有三個穴位:一個是帶脈穴,在足少陽膽經,季脅下約一寸八分;再向下三寸,是五樞穴;再向下是維道穴。看起來好像帶脈繞行三圈,所以有上中下三個穴位。但是《難經》中說,脈帶起於季脅,環繞身體一周,並沒有三圈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