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33)
上卷 (33)
1. 衝任督帶
十二經。正經也。又有八脈。名為奇經。茲不具論。而單論此四脈者。蓋陽維陽蹻。兩脈附於太陽經行。身之背。以太陽統治之矣。陰維陽蹻兩脈。行身之前。附於太陰。以太陰統治之矣。惟此四脈。主治有別不能賅於十二經中故另詳之西醫畫脈管。枝分派別。可謂詳矣。然論絡不歸於經。
論經不歸於臟腑。譬之有千軍而無一將。則亦無所統屬矣。至於奇經八脈。中國且久不講。何怪西醫不知耶。
衝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挾臍左右上行。並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上挾咽。
胞中名為氣海。乃呼吸之根也。人之呼氣。由氣海上。胸膈入肺管而出於喉其路徑全循衝脈而上。故內經云沖為氣街蓋指。此也凡是氣逆均責於沖。故仲景有降沖逆。之法。胞中又名血海。胃中飲食之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衝脈。導之使下。故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也。總之胞中為先天腎氣。後天胃血交會之所。衝脈起於胞中導先天腎氣。而上行以交於胃導後天陰血下行入胞中以交於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於腎麗於陽明衝脈之所司可知矣。
衝脈者出氣之沖衢也。氣生於丹田。而其出路則在臍下三寸。隔中行旁開五分。名氣街穴是氣之出。路故名氣街近醫因靈樞。言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足氣有街。遂不能指出氣街穴在何處。然內經明言起於氣街。挾臍上行。則明指氣街穴。在臍之下也。今人改氣街作氣穴大失經旨。
由氣街至臍旁。為肓俞肓即膜也。丹田之膜。上會於臍。故此穴名。肓俞也。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蓋有膜上胸。則散。為肺衣。而全包肺。故衝脈亦至此而散肺衣會。於咽故衝脈又夾。咽而止總見氣出于丹田。循臍旁。上胸中。走肺衣中。又上會於咽。則氣從之出矣。膜中氣行之道路即名衝脈。
沖主氣。與任之主血者不同。可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各有所主不同皆各臟腑氣。血往來之道路有散有合不得但指血管。以為經脈也。
任脈起於少腹之內。胞室之下。出會陰之分。上毛際循臍中央。至膻中。上喉嚨。繞唇終於唇下之承漿穴。與督脈交。
督脈在背。總制諸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總統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於前後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以先後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胃屬後天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後天主。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是任脈當又屬之心。
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於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
任脈起胞中。下至兩陰之間。名會陰穴謂與督脈相會。而當兩陰間。故名會陰。上至少腹聚毛之處。名中極穴。又上至臍下三寸。為關元穴。乃元陽元陰交關之。所也。出臍中上行至於鳩尾。上二寸六分。為膻中穴。膻中是心包絡生血而出。隨任脈上下。運行故任脈之穴。兼具包。
白話文:
衝任督帶
十二經脈是人體經絡的正經,此外還有八脈奇經,這裡不詳細說明。本文單獨論述衝、任、督三脈以及帶脈,是因為這四脈的主治範圍與十二經脈有所不同,故需另外詳述。西醫的血管圖譜,分支詳盡,然而,西醫論述經絡卻不歸於臟腑,如同擁有千軍卻沒有將領,則無所統屬。至於中國古代醫學的奇經八脈,現今已少有人研究,西醫自然也不了解。
衝脈起始於少腹內、胞宮之中,沿著肚臍左右兩側向上行,與足陽明經脈並行,到達胸中而散開,向上到達咽喉。胞宮又稱氣海,是呼吸的根本。人體呼氣,由氣海、胸膈、肺管,最終從喉嚨呼出,其途徑都循著衝脈向上。所以《內經》說衝脈是氣的通道,凡是氣逆之症,都歸咎於衝脈,所以張仲景有治療衝逆的方法。胞宮又稱血海,胃中食物的精華,奉獻給心臟化為血液,再下降進入胞宮,由衝脈引導向下。所以《內經》說女子二七(十四歲)而天癸(月經)至,是衝脈盛,月經才能按時來。總而言之,胞宮是先天腎氣與後天胃血交會的地方,衝脈從胞宮起始,向上輸送先天腎氣,與胃氣相交;向下輸送後天陰血,進入胞宮,與腎氣相交,衝脈既導氣向上,又導血向下,與足陽明經脈相通,衝脈的功能由此可知。
衝脈是氣的通道,氣從丹田產生,其出口在肚臍下三寸,旁開五分的地方,稱為氣街穴,是氣的出口,所以稱之為氣街。近代醫家因《靈樞》提到胸、腹、頭、足都有氣的通道,便無法確定氣街穴的位置。然而《內經》明確指出衝脈起於氣街,沿著肚臍向上,則氣街穴明顯位於肚臍下方。現代人將氣街改為氣穴,大失經旨。
從氣街到肚臍旁,是肓俞穴,肓指膜,丹田的膜向上會合於肚臍,所以此穴名為肓俞。再向上到達胸部,至通谷穴而散開,因為有膜包覆胸部,所以衝脈在此散開,這膜就是肺衣,完全包裹著肺臟,所以衝脈也到達此處而散開。肺衣會合於咽喉,所以衝脈也夾著咽喉而止。總而言之,氣從丹田而出,循著肚臍旁、胸中、肺衣中,又向上會合於咽喉,則氣從此排出。膜中氣行走的道路,就是衝脈。
衝脈主管氣,與任脈主管血不同。可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各有主管的功能,都是臟腑氣血往來的通道,有分散的,也有匯合的,不能單純地將其理解為血管。
任脈起始於少腹內,胞宮之下,從會陰部出來,向上經過毛際,沿著肚臍中央,到達膻中,上達喉嚨,繞過嘴唇,終於唇下的承漿穴,與督脈交會。
督脈在背部,總管全身陽氣,稱為督;任脈在腹部,總管全身陰氣,稱為任。陰陽相貫通,所以任脈與督脈必須交會,下交於前後陰之間,上交於嘴唇上下。從先天後天來說,督脈在脊柱,屬於腎臟,屬於先天;任脈在腹部,屬於胃,屬於後天。先天主氣,下交於胞宮;後天主血,下交於胞宮,都在這兩脈之中。從水火來說,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所以任脈又屬於心臟。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都在此二脈。所以任脈是陰脈之海。
任脈起於胞宮,向下到達兩陰之間,稱為會陰穴,與督脈交會,位於兩陰之間,故名會陰。向上到達少腹聚毛處,稱為中極穴。再向上到肚臍下三寸,是關元穴,是元陽元陰交關的地方。從肚臍中央向上到達鳩尾上二寸六分,是膻中穴。膻中是心包絡生血而出,隨著任脈上下運行,所以任脈的穴位,兼具心包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