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24)
上卷 (24)
1. 血氣所生
尚不確切。故引西醫之說證之。西醫所圖脈管詳矣。然不能分別十二經脈。又其言回血。不能分別幾時方回於心。惟內經言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則能算出血行之時節。何時出者。當於何時。回矣義詳營衛生會篇。甚矣。古聖之精也。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
義詳上條。重引此者。總見血所由生也。
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
此節總言血脈。出於胃中飲食所化之汁上行入於心管化為血以散為眾脈所以脈道乃行也。下言水入於經其血乃成一水字尤精微即吾所謂水。交於火即化。為血合。為離中含陰之象也。水生於腎中。入於胞室。是為天癸水。循衝任上行。入胃則津液充足濡化谷。食谷化為汁。其中仍有天癸之水氣在也。
此汁上入於心是為水交於火。得心火化之變為赤血此所謂水入於經。其血乃成也。血之支派。散走內外。循環無端。而其總統。則在任脈。既化為血。即循任脈而下入於胞中。與腎氣天癸之水。合男子化精髓。女子月信下。胥由於此矣。西醫言血中有養汁明汁。為白輪。血為紅輪。
此不知養汁明汁。即水交於火而化血者也。內經以任脈為血之總司。西醫則有總脈管之說。謂從心左房出而至腹中腹下。乃分是匹。考究其總管之道路。卻只是任脈之道路也。蓋血之支派。散走內外。循環無端。而其總統。則在任脈。血即循任脈而下入於胞中。與腎氣天癸之水合。
男子化精髓女子月信下。
此條詳血略氣。其實血氣二者。不能相離。論氣詳膀胱氣化條。論血氣相合□□□□癸條。參看自明。
白話文:
這部分的說法還不夠確切,所以引用西醫的說法來佐證。西醫對於血管的描述非常詳細,但卻無法區分十二經脈。而且他們所說的血液回流,也無法明確指出血液在何時回到心臟。只有《內經》提到「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這樣就能推算出血液運行的時間節奏。血液何時出去,應該在何時回到心臟,這些道理在《營衛生會篇》中有詳細的說明。古聖賢實在是太精明了!
中焦接收食物精華,將其轉化為赤色的物質,這就是血液。
這個道理和上一條說的是一樣的,重複提及,是為了總體說明血液的生成來源。
食物進入胃中,脈絡才能運行;水液進入經脈,血液才能生成。
這段話總體說明了血脈的生成:食物消化後產生的精華汁液,上行進入心臟的管道,轉化為血液,然後分散到全身各處的脈絡,因此脈絡才能運行。下面說水液進入經脈,血液才能生成,這裡的「水」字用得非常精妙,就是我所說的水與火交融後轉化的道理,這是一種陰陽結合的象徵。水液源於腎臟,進入胞室,這就是所謂的天癸之水,它沿著衝脈、任脈上行,進入胃中,使津液充足,潤澤消化食物。食物消化成汁液後,其中仍舊含有天癸之水氣。
這些汁液上行進入心臟,這就是水與火交融,在心火的作用下轉化為赤色的血液。這就是所謂的「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血液的支脈分散到身體內外,不斷循環,而總的統領則在任脈。血液形成後,就沿著任脈向下進入胞中,與腎氣和天癸之水結合,在男子轉化為精髓,在女子則形成月經。西醫說血液中有養分液和透明液,分別形成白輪和紅輪。
他們不知道所謂的養分液和透明液,正是水與火交融後轉化而成的血液。《內經》認為任脈是血液的總管,西醫則有總血管的說法,認為總血管從心臟左心房出發,到達腹部和下腹部,然後分支。研究總血管的路徑,其實正是任脈的路徑。血液的支脈分散到身體內外,不斷循環,而總的統領則在任脈。血液沿著任脈向下進入胞中,與腎氣和天癸之水結合,在男子轉化為精髓,在女子則形成月經。
這一段詳細闡述了血液,而對氣略有提及。事實上,血和氣是不能分離的。關於氣的論述,詳見膀胱氣化的條文。關於血氣相互結合的論述,可以參看…癸條文,自然就明白了。
2. 營衛生會
營衛即氣血。而名之曰營衛者。氣血以體言。營衛以用言。故必另詳其義也。氣血之變化。男精女經。氣血之功用。陰營陽衛各有區分。尤宜詳辨。此全是生人之作用。若剖視死人。則不得也。
人受氣於谷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太陽主外。太陰主內。各行二十五度。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營者血也。衛者氣也。血守於內。如兵家之安營。故曰營氣。御於外。如兵家之護衛。故曰衛。上篇言濁氣歸心為血。此言清者為營。濁者為衛。非刺謬也。上篇濁字。指陰汁言。以陽為清。則陰為濁矣。此篇清濁。以剛柔言陰氣柔和為清陽氣剛悍為濁。故曰清者為營濁者為衛也。
營在脈中。謂營血由心。之脈管散為眾管達於上下又有回脈管復回於心。總在皮膜肌肉之裡。以為陽氣之守也。衛在脈外謂衛氣上輸於肺走於臟腑外達皮毛以護衛營氣為陰之外衛也。營周不休者。謂營行脈中周於通。身將人身三停內外。分為五十度。一日一夜。營血周行五十度。
而復返。於肺與衛氣大會西醫謂心有左右兩房。生血由左房出。有運血管由內達外。然後入回血管由外返內。復入於心。回血色紫。返心過肺管。呼氣出。則吹去紫色。紫色者。炭氣也。紫色已去仍變赤血。而返於心。由右房入。又由左房出。循環不休。西醫此說。即內經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之實跡也。
所謂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也。衛氣之行則分陰陽內外。太陽在外為陽。太陰在內為陰晝則衛氣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平旦行陰已盡。陽分受氣。是衛氣復於肺與營相會矣衛行於陽則寤。衛行於陰。則寐。故難經言衛行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而人之臥起。皆衛氣出。
入之驗也。靈樞云。人經脈前後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為一度。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計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也。西醫將脈管剖視。自謂詳矣。而不能分出各經。又不能共計其長短。於回血合氣之數皆無從。起算然則西醫。安能如中國古法之精哉。
營出中焦。衛氣出於下焦。
上言人受穀氣。清者為營。濁者為衛。似營衛皆出中焦矣。而此又別之曰。衛氣出於下焦。則尤為探源之論。蓋人身只此先後兩天。為生化之本。營血雖生於心而取汁則在中焦。故曰營出中焦。是後天之所生化也。衛氣雖統於肺。周於太陽皮毛之間。而其氣之化源。則在臍下丹田氣海之中。
是先天之所生化也。衛出先天。督脈主之。營出後天。任脈主之。任督相貫。營衛相循。如此其精微也。舊注不知。乃謂衛氣出於下焦之下字。當作上字。則誠誤矣。
白話文:
營衛就是指氣血。之所以稱之為營衛,是因為氣血是從身體的實質而言,而營衛則是用法而言,所以必須另外詳細說明它的意義。氣血的變化產生了男性的精液和女性的月經,氣血的功能則有陰營和陽衛的區分,更應該仔細辨別。這些完全是人活著時的作用,如果解剖死人,就無法看到這些現象。
人從食物中獲取精氣,其中清純的部分轉化為營,渾濁的部分轉化為衛。營在脈管之中,衛在脈管之外。營在體內不斷運行,周而復始地循環五十次,陰陽互相貫通,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衛氣則在白天和夜晚分別運行於陽和陰,各運行二十五次。太陽主導體外,太陰主導體內,各運行二十五次。早晨天亮時,陰氣消失,陽氣開始接受能量。
營是指血,衛是指氣。血守護在體內,就像軍隊安營紮寨一樣,所以叫做營氣;氣防禦在體外,就像軍隊的護衛一樣,所以叫做衛。前文說渾濁的氣歸於心而成為血,這裡說清純的部分為營,渾濁的部分為衛,這並不是前後矛盾。前文的“濁”字,指的是陰液,以陽為清,則陰就為濁。而這裡的清濁,是以剛柔來區分,陰氣柔和為清,陽氣剛強為濁。所以說清純的部分為營,渾濁的部分為衛。
營在脈管之中,是指營血從心臟出發,通過脈管分散到全身各處,再通過回流的脈管回到心臟,它總是在皮膚和肌肉的內層,作為陽氣的守護。衛在脈管之外,是指衛氣上輸到肺部,從臟腑外達到皮毛,以此來護衛營氣,是陰氣的外層護衛。營在體內不斷運行,是指營血在脈管中周而復始地運行,將人體內外分為五十個部分,一天一夜營血運行五十次。
然後回到心臟和衛氣會合。西醫認為心臟有左右兩個心房,血液從左心房流出,通過血管從內到外,然後通過回血管從外返回到內,再次進入心臟。回流的血液顏色是紫色的,返回心臟經過肺部時,呼氣排出,紫色的碳氣被吹走,紫色褪去後,血液再次變成紅色的,然後返回心臟,從右心房進入,再從左心房流出,如此循環往復。西醫的說法,其實就是體內營氣周而復始運行五十次,然後再次會合的實際表現。
這就是所謂的陰陽相互貫通,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衛氣的運行則分為陰陽內外,太陽在外為陽,太陰在內為陰。白天衛氣運行於陽二十五次,夜晚則運行於陰二十五次。早晨天亮時,陰氣運行結束,陽氣開始接受能量,這時衛氣又回到肺部,和營氣相會合。衛氣運行於陽,人就會清醒;衛氣運行於陰,人就會入睡。所以《難經》說衛氣運行五十次,會合於手太陰經,而人的睡眠和清醒,都是衛氣出入的驗證。 《靈樞》說,人體經脈前後上下左右遍佈全身,總長十六丈二尺為一度,人呼吸一次,脈搏運行三寸,一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運行五十度。西醫將脈管解剖觀察,自認為很詳盡,但是卻不能區分各條經脈,也不能計算它們的長短,對於回血和氣的數目都無從計算。那麼西醫又怎麼能像中國古代醫術那樣精細呢?
營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下焦。
前面說人從食物中獲取精氣,清純的部分為營,渾濁的部分為衛,似乎營衛都出自中焦。而這裡又說衛氣出自下焦,這就更是探究根源的論述。因為人體只有先後天兩個部分,是生命化生的根本。營血雖然由心臟產生,但是獲取能量卻在中焦,所以說營出自中焦,這是後天之所化生。衛氣雖然歸屬於肺部,周行於太陽皮毛之間,但是它的能量來源,則是在臍下丹田氣海之中,這是先天之所化生。衛出自先天,由督脈主導;營出自後天,由任脈主導。任脈和督脈相互貫通,營氣和衛氣相互循環,如此精微。舊的注釋不明白這個道理,竟然說衛氣出自下焦的“下”字應該改為“上”字,那就實在是錯誤的。
心臟主血,肺臟主氣。血為營,氣為衛,它們相互跟隨上下運行,就叫做營衛。
營衛雖然生於中焦和下焦,但是營衛的運行,則歸屬於心肺,在上下周而復始地運行。前面已經說過這些內容,這裡又引用《難經》的這句話,是為了更加詳盡地闡明,不嫌重複。
這篇文章的前兩節出自《靈樞》,後一節出自《難經》。再參看關於十二官、男女天癸、血氣的條文,自然能夠貫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