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23)

回本書目錄

上卷 (23)

1. 血氣所生

人身只氣與血兩者而已。火交於水即化為氣,義已詳膀胱三焦條,茲不再論。惟水交於火即化為血之理,尚未發明,特詳於此。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熱火生苦,苦生心,已詳卷首。惟心生血句,尚待註明。蓋心屬離卦,內陰爻坎之水也,外陽爻則離本卦之火也。惟其以水濟火,乃發光明而成離象。是以灌膏則燎盛,抽薪則焰息。薪膏有汁液,火得之而後然,即是以水濟火之明驗矣。人身心象離卦,必在下胞中腎。陰之水津循衝任上,

入於胃,合飲食所化之汁,上騰於肺部,以入於心。此汁得心火之化,遂變為赤色,是為血。 西醫云:飲食之汁,由吸管返運至頸會管,與心血混為赤色。此一「混」字殊謬!豈有日日混入,而血不加淡者乎?不知汁入頸會管,即水交於火也;變為赤色,即奉心火之化而為血也。血之生化如此。西醫言血內,

有紅白二輪,紅多白少。不知其白者,水液之本形也;其紅者,奉心所化之赤色也。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飲是本於天陽,主化氣之物;食是本於地陰,主化血之物。今人不知血氣根源,本於飲食。惟此條經文,言飲食氣血生化之原委也。氣乃水之所化;凡飲水,皆屬化氣之物。所謂「飲入於胃」云云,即三焦膀胱條所注水氣往來之道路也。「水津四布,五經並行」者,謂水化津液,

而四布,則五臟之經脈得其調養,乃並行而不悖也。義已詳十二官條,茲不再贅。惟「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此單言化血之理,尚待詳言。食者,有形之陰質,故主化汁。變血得脾之運健,肝膽疏利,則化為汁液。西醫言「甜肉汁入胃化谷,苦膽汁入胃化谷」,同一意也。

既化為汁,騰布於上,得肺氣之化,則色白,婦人之乳汁是矣。 婦人乳子,此汁已供兒食,不能入心化血,則血無餘,故月經停而不行。斷乳之後,此汁上行入心,則化為血。既化為血,則轉而下行,每月有餘,是以行經。 男子血所由生,與婦人同,但化精、化經各不同耳。 「濁氣歸心」之「濁」字,

訓稠濃之意,非謂渣穢也。陰汁稠濃,上歸於心,則化為血。既化為血,則淫溢此精汁,而散行於脈管。 西醫謂:心有出血管,導血出;又有回血管,導血入。西醫名「管」,中醫名「脈」,二而一也。「脈氣流經」者,謂流行於各經絡,而回復有常。 西醫云:心左房之血,由出血管導行於周身,心體動跳不休,

每一跳,則周身之脈應之而跳。血既行遍周身,則轉入回血管,其色變紫,以受炭氣也。紫血由回管遞傳,復返於頸會管,得肺氣呼出,則炭氣出而紫色退,復變為赤。入心右房,轉至左房而又出也,則「脈氣流經」之謂矣。 時醫有「大絡散眾絡,眾絡散孫絡」之說,言其出而不言其復,與「流經」二字。

白話文:

血氣所生

人體只有氣和血兩種物質。火與水交合就化為氣,其道理在《膀胱三焦》篇章已詳述,在此不再贅述。但水與火交合化為血的道理,尚未闡明,故在此詳細說明。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

熱火生苦,苦生心,在卷首已詳述。唯獨「心生血」一句尚需說明。因為心臟屬離卦,內含陰爻坎卦之水,外則為離卦本卦之火。正是因為用水滋養火,才能發光發亮而呈現離卦的景象,所以加灌油脂則火焰旺盛,抽去柴薪則火焰熄滅。柴薪油脂含有汁液,火只有得到這些汁液才能燃燒,這就是水滋養火的明證。人體心臟如同離卦,必定在下焦的腎臟,陰之水津沿著衝脈、任脈上升,進入胃中,與飲食所化之汁液混合,上騰到肺部,再進入心臟。這些汁液得到心臟之火的溫化,就變成了紅色,這就是血。西醫說,飲食的汁液由吸管(食道)反運到頸部血管,與心血混合變成紅色,這個「混」字十分錯誤。難道每天都混入汁液,血液卻不會越來越淡嗎?他們不知道,汁液進入頸部血管,就是水交合於火,變為紅色,就是受到心火溫化而成為血液。血的生成化學如此。西醫說血液中有紅白兩輪,紅色多白色少,不知道白色者是水液的本體,紅色者是受到心火溫化而成的紅色。

食物的精氣進入胃,濁氣歸於心臟,精氣在經脈中流動。飲水進入胃,遊溢的精氣上輸於脾臟,脾氣散布精氣,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遍布全身,五經同時運行。

飲水本於天陽,是化氣的物質;食物本於地陰,是化血的物質。現代人不知道血氣的根源來自飲食,只有這段經文,說明了飲食、氣血的生成化學原理。氣是水所化成的,凡是飲水都屬於化氣的物質。所謂「飲水進入胃」等等,就是《三焦膀胱》篇章中所記載的水氣往來的途徑。水津遍布全身,五經同時運行的意思是說,水化成津液而遍布全身,則五臟的經脈得到滋養調和,就能同時運行而互不干擾。其道理在《十二官》篇章已詳述,在此不再贅述。唯獨「食物的精氣進入胃,濁氣歸於心臟,精氣在經脈中流動」這句話,單純說明了化血的道理,尚需詳細闡述。食物是有形的陰性物質,所以主要化成汁液,變為血液,需要脾臟的運化健旺,肝膽疏利,才能化為汁液。西醫說甜的肉汁進入胃中化成穀物,苦的膽汁進入胃中化成穀物,意思是一樣的。

已經化成汁液,上騰到上面,得到肺氣的溫化,顏色就變白了,婦女的乳汁就是這樣。婦女哺乳,這些汁液已經供給孩子食用,不能進入心臟化為血液,所以血液不足,因此月經停止不行。斷奶以後,這些汁液上行進入心臟,就化為血液。已經化為血液,就轉而下行,每月有餘,所以就來月經。男子的血液生成與婦女相同,只是化精、化經各有不同。 「濁氣歸於心臟」中的「濁」字,訓為稠濃的意思,並不是指渣滓污穢。陰性的汁液稠濃上歸於心臟,就化為血液。已經化為血液,就遊溢出這些精汁,而散布於經脈血管中。西醫說心臟有輸出血管,輸送血液出去,又有回流血管,輸送血液回來。西醫稱之為血管,中醫稱之為經脈,二者是一回事。 「脈氣流經」指的是血液在各個經絡中運行,並且有規律地迴流。西醫說心臟左心房的血液,由輸出血管輸送到全身,心臟不停地跳動,每一次跳動,全身的脈搏都隨著跳動。血液行遍全身後,就進入回流血管,顏色變紫,因為受到炭氣(二氧化碳)的影響。紫色的血液由回流血管輸送,再回到頸部血管,得到肺氣呼出,則炭氣排出,紫色退去,再次變成紅色,進入心臟右心房,再到左心房,然後再輸出,這就是「脈氣流經」的意思。當時的醫生有「大絡散眾絡,眾絡散孫絡」的說法,只說血液輸出,而不說血液迴流,與「流經」二字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