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9)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9)

1. 臟腑之官

而治髓之法少。以不知髓是腎所生是以無從施治。也中國近醫。則又知腎不知髓反為西醫所笑。不知古聖內經已有髓海論骨空論。又將腎與髓合論之。甚矣。古聖人千。古莫及矣。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焦古作膲。即人身之膜膈所以行水也。今醫皆謂水至小腸下口。乃滲漏入膀胱。非也醫林改錯。西醫。均笑斥之。蓋自唐以後。皆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云。飲水入胃。胃之四面。皆有微絲血管。吸出所飲之水。散走。膈膜達於連網油膜之中而下入膀胱。西醫所謂連網。即是膈膜。

及俗所謂網油並周身之膜。皆是也網油連著。膀胱水因得從網。油中滲入膀胱即古所名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矣。三焦之根出於腎中。兩腎之間。有油膜一條。貫於脊骨。名曰命門。是為焦原從此係發生板油。連胸前之膈。以上循胸中。入心包絡。連肺繫上咽。其外出。

為手背胸前之腠理。是為上焦從板油連及雞冠油。著於小腸。其外出為腰腹之腠理。是為中焦從板油連及網油。後連大腸前連膀胱。中為胞室。其外出為臀脛少腹之腠理。是為下焦。人飲之水。由三焦而。下膀胱。則決瀆通快如三焦不利。則水道閉外為腫脹矣。西醫知連網之形甚悉。

然不名三焦。又不知連網源頭。並其氣化若何。皆不知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

凡人飲食之水。無不入於膀胱。膀胱如人身之洲渚。故曰州都之官。人但知膀胱主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氣上行。則為津液。其所剩餘質。乃下出而為溺。經文所謂氣化則能出者。謂出津液非出溺也。氣化二字。自唐以下。無人知之吾於此特詳言曰。火交於水即化為氣觀西法以火煎水。

而取輕氣即是火交於水。化氣之一證。人身之水火。如何交哉。蓋人心主火。人鼻吸入之氣。乃天陽也。亦屬火。西醫云。氣從鼻入。其管入肺。歷心系。循背脊。以下入腎系。又從腎系達連網。以至於臍下。按西醫所說。吸入之路推究其理。則知吸入者。是天陽。屬火也。

歷心系則引心火而並下入臍下。即氣海也女子名為胞宮。經云膀胱者。胞之室。胞即油膜一大夾室。能伸能縮。實大過於膀胱胞與膀胱只隔一間又全在微絲血管與膀胱。相通凡人吸入之天陽合心火下。至胞中則蒸動膀胱之水化而為氣與西法以火煎。水取氣無異夫此膀胱之水。

既化為氣。則透出。膀胱入於胞中上循臍旁。氣衝上膈入肺。而還出於口鼻上出之氣。著漆石。則為露珠在口舌臟腑之中。則為津液且氣之出口鼻。其顯然者也。又外出於皮毛以薰膚潤。肌而為汗。所謂氣化則津液。能出者此也。老人溺多。化氣少而水質多。壯者溺少。化氣多而水質少也。

白話文:

關於髓的治療方法很少,因為大家不了解髓是由腎所生的,所以無法對症治療。現在中國的醫生,只知道腎臟,卻不了解髓,反而被西醫嘲笑。殊不知古代醫學典籍《內經》早就提到「髓海」和「骨空」的說法,還把腎和髓放在一起討論,可見古人的智慧,後人難以企及。

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負責水液的運行。

古時候,「焦」字寫作「膲」,指的是人體內分隔各個部位的膜狀組織,可以運行水液。現在的醫生都認為水液到了小腸的下端開口,就會滲漏進入膀胱,這是不對的。《醫林改錯》這本書已經指出這個錯誤,西醫也嘲笑這種說法。大概從唐朝以後,大家都不知道三焦是什麼東西了。西醫認為,喝進去的水進入胃之後,胃的四面都有微細血管,會吸收喝進去的水液,然後分散到全身,經過膈膜到達連網油膜,再往下進入膀胱。西醫所謂的「連網」,就是膈膜,還有俗稱的網油以及全身的膜狀組織,都是這個意思。網油連接著膀胱,水液就能從網油中滲入膀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員,負責水液的運行」的道理。三焦的根源出自腎臟,在兩腎之間,有一條油膜貫穿脊椎,叫做命門,是三焦的源頭。從這裡產生板油,連接到胸前的膈膜,往上沿著胸腔,進入心包絡,連接著肺部和上咽喉。它外在的部分,就是手背和胸前的皮膚紋理,這叫做上焦。從板油連接到雞冠油,附著在小腸上,它外在的部分,就是腰腹的皮膚紋理,這叫做中焦。從板油連接到網油,後面連接著大腸,前面連接著膀胱,中間是胞室,它外在的部分,就是臀部、小腿和小腹的皮膚紋理,這叫做下焦。人喝進去的水液,透過三焦到達膀胱,水道就暢通無阻。如果三焦功能不順暢,水道就會阻塞,體外就會出現腫脹。西醫非常清楚連網的構造,但是不把它叫做三焦,也不知道連網的源頭,也不知道連網的氣化功能是如何運作的。

膀胱,是儲藏水液的官員,負責儲藏津液,進行氣化後可以排出。

凡是人喝進去的水,都會進入膀胱。膀胱就像人體的湖泊,所以被稱為「儲藏水液的官員」。人們只知道膀胱是負責排尿的,卻不知道水進入膀胱後,會氣化上升為津液,剩餘的物質才會向下排出成為尿液。經文所說的「氣化則能出」,指的是排出津液,而不是排出尿液。「氣化」這兩個字,從唐朝以後就沒有人明白了。我現在在這裡詳細說明:火與水交合就會轉化為氣。就像西醫用火煮水,取出輕氣一樣,這就是火與水交合,轉化為氣的一個例子。人體內的水火是如何交合的呢?心臟屬於火,而人鼻吸入的空氣,是屬於天的陽氣,也屬於火。西醫認為,空氣從鼻子吸入,經過氣管進入肺部,經過心臟系統,沿著背脊,向下進入腎臟系統,然後從腎臟系統到達連網,最後到達肚臍下方。按照西醫所說的吸入路徑來推究其中的道理,我們就知道吸入的其實是天的陽氣,屬火。經過心臟系統的時候,會引動心火,一起向下進入肚臍下方,也就是氣海,女性稱之為胞宮。經文說:「膀胱,是胞的房間」,胞指的是油膜,一個很大的夾層,可以伸展和收縮,實際上比膀胱大得多。胞和膀胱只隔了一層,而且完全通過微細血管與膀胱相連。凡是人吸入的天陽和心火一起向下進入胞中,就會蒸動膀胱中的水,使之轉化為氣,這和西醫用火煮水取氣的原理是一樣的。膀胱中的水轉化為氣之後,就會穿透膀胱,進入胞中,向上沿著肚臍旁邊,衝過橫膈膜,進入肺部,然後從口鼻呼出。呼出的氣體,如果接觸漆石,就會形成露珠。在口舌和臟腑之中,就成為津液。氣體從口鼻呼出是很明顯的。氣體還會外出到皮毛,滋潤皮膚和肌肉,變成汗液。這就是所謂的「氣化則津液能出」的道理。老年人排尿多,是因為氣化功能減弱,水液含量多;而年輕人排尿少,是因為氣化功能強盛,水液含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