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8)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8)

1. 臟腑之官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即胸前膈膜,周迴連著脅脊,以遮濁氣。膈膜名膻,而居膻之中者,則是心包絡。舊注以膈為膻中,不知膈遮濁氣,只是上焦一大膜耳,不能代心宣化,何得名臣使之官?惟心包絡,則相心布令,居於膻膈之中,故名膻中,屬相火,又主血;以血濟火,則和而不烈,故主喜樂。心憂者,包絡之火不宣也。

心過喜者,包絡之火太盛也。西醫言心上,半有夾膜裹之,即包絡之謂也。但西醫不知包絡所司何事。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各臟腑,各名一官。惟脾胃兩者,合名一官,何也?蓋胃主納穀,脾主消穀,二者相合,而後成功。故脾與胃,統稱倉廩之官。言脾胃主消納五穀也。而又云:「五味出焉」者,蓋五穀備具五味,一入胃中,即化為汁液,從脾之油膜散走達五臟。出焉者,出脾胃而達諸臟腑營衛也。

胃不納穀,則五味不入胃,屬陽,宜燥之;脾不化谷,則五味不能達於各臟,脾屬陰,宜滋之。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盛音承,貯也。小腸上接於胃,凡胃所納之物,皆受盛於小腸之中。西醫云:小腸通體皆是油膜相連;其油膜中,皆有微絲血管,與小腸通膽之苦汁,從微絲血管注入腸中以化食物;脾之甜肉汁亦注入。小腸化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從膜中出小腸而達各臟。故曰:「化物出焉」。王清任《醫林改錯》。

以附小腸者,為雞冠油,更名氣府,謂為元氣所存,主化飲食;而不知《內經》明言:「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已實指小腸之氣化矣。其附小腸之油膜,即中焦也,屬之於脾。小腸又繫心之腑;其相通之路,則從油膜中之絲管,上膈達包絡,以達於心。心遺熱於小腸,則化物不出。

為痢為淋。脾陰不足,則中焦不能受盛,膈食便結;三焦相火不足,不能薰化水穀,則為溏瀉。西醫又有小腸發炎之症,即中國之泄痢、腸癰等症。中國近說:「水入小腸,然後從闌門下飛渡入膀胱。」西醫斥其非也。水從胃已散出,走連網中;詳下「三焦注」。然則小腸中所受盛者,只是食物。

乃陰質也。飲主化氣,食主化血。食物在小腸,皆化為液,以出於連網,遂上奉心而生血。所以小腸為心之腑,乃心所取材處也。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變化出」三字,謂小腸中物至此,精汁盡化,變為糟粕而出。其所以能出之故,則賴大腸為之傳道。而大腸所以能傳道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道,是以理大便,必須調肺氣也。另詳「五臟所合條」。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西醫云:人之才智,均出於腦髓;人之筋力,均出於腦氣筋。究問腦髓何物,則西醫不知也。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精以生神,詳見「心藏神注」。精足神強,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強,精不足者智不多。西醫論髓之法多。

白話文:

臟腑的職責

膻中:輔佐君主的官員

膻中是胸前膈膜所在的位置,它環繞著肋骨和脊椎,作用是遮蔽濁氣。膈膜本身就叫做「膻」,而位於膻中之中的,則是心包絡。過去的註解把膈膜當作膻中,這是錯誤的,因為膈膜只是上焦的一層大膜,用來遮蔽濁氣,不能代替心臟來宣化。唯有心包絡才能輔佐心臟發布命令,它位於膻中膈膜之中,所以叫做膻中,五行屬相火,也主管血液。血液可以調和相火,使其不至於過於猛烈,所以膻中主導喜悅和快樂。如果心有憂愁,那是因為心包絡的火氣沒有宣發。如果過於喜悅,則是心包絡的火氣太過旺盛。西醫所說的心臟上半部有夾膜包裹,指的就是心包絡,但西醫不明白心包絡的具體職責。

脾胃:糧食的倉庫

各個臟腑都有自己的職責,唯獨脾和胃合稱一個官職,這是因為胃負責接納食物,脾負責消化食物,兩者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消化功能。因此,脾和胃合稱「倉廩之官」,說明脾胃主要負責消化五穀。所謂「五味出焉」,是指五穀都含有各種味道,食物進入胃中,就會化為汁液,由脾臟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滋養身體。

胃不能接納食物,則五味無法進入胃,這是因為胃屬陽,需要用乾燥的方式調理;脾不能消化食物,則五味無法到達各個臟腑,這是因為脾屬陰,需要用滋潤的方式調理。

小腸:承裝食物的器官

小腸上接胃部,凡是胃所接納的食物,都會暫時儲存在小腸之中。西醫認為,小腸是由油膜相互連接而成,油膜中布滿了微血管,這些微血管和膽汁相通。膽汁通過微血管注入小腸來消化食物。脾臟產生的甜肉汁也注入小腸,食物經過小腸消化後,精華部分會通過油膜輸送到各個臟腑。因此,小腸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並輸出精華。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把附著在小腸上的油膜稱為「雞冠油」,並將其改名為「氣府」,認為這裡儲存著元氣,負責消化飲食。然而,《內經》明確指出小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這已經表明了小腸的氣化功能。附著在小腸上的油膜屬於中焦,歸屬於脾。小腸又是心臟的腑器,它們之間的通道是通過油膜中的細管,向上穿過膈膜到達心包絡,然後到達心臟。如果心臟有熱傳到小腸,就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引起痢疾或小便淋漓等症狀。如果脾陰不足,中焦就無法好好承載食物,造成食積便秘。如果三焦的相火不足,不能蒸騰水穀,就會導致腹瀉。西醫所說的小腸發炎,其實就是中國醫學所說的泄痢或腸癰等疾病。近代一些觀點認為,水進入小腸後,會從闌門下流到膀胱,西醫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水在胃部就已經散開,流向了連網。小腸所儲存的只是食物,屬於陰性物質。水飲主要化為氣,食物主要化為血。食物在小腸中會轉化為液體,從連網向上輸送給心臟,然後生成血液。因此,小腸是心臟的腑器,也是心臟獲取營養的地方。

大腸:傳遞排泄物的通道

所謂「變化出焉」,是指小腸中的食物到達大腸後,精華已經被吸收,剩餘的糟粕會從大腸排出。大腸之所以能夠排出糟粕,是因為它是肺臟的腑器,肺氣下行才能推動排泄。所以,要調理大便,必須調和肺氣。詳細內容請參考五臟相互配合的篇章。

腎:強壯身體的官員

西醫認為人的智慧來自大腦,人的筋骨力量來自腦氣。如果追問腦髓是什麼,西醫就無法回答。其實,髓是由腎精所生,腎精充足,髓就充足。髓在骨骼之中,髓充足,骨骼就強壯,所以人才能強壯有力、才華過人。精可以產生神,詳細內容請參考「心藏神」的篇章。腎精充足,精神就旺盛,自然就多才多藝。髓不足的人,力氣就不足;精不足的人,智慧就不多。西醫對於髓的論述比較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