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7)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7)

1. 臟腑之官

官。謂所司之事也。無病則各效其職。有病則自失所司。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人身知覺運動。無一不本於心。故百體皆為之臣而心為君主也。西醫言人心。只是頑然一物。不能司知覺運動。其司知覺運動者。全在腦髓。嘗割兔腦。剜其腦之後筋。則身縮。可知司運動者。是腦後筋。剜其腦之前筋。則叫號。可知司知覺者。是腦前筋。以此擬人。亦無不然。

予謂西醫此說。非也。人身破一皮。拔一毛。無不痛縮叫號者。何必剜腦氣筋而後身縮叫號哉。蓋西醫知髓而不知髓是何物。內經云。腎主髓。髓者腎精所生。腎與心。原互為功用。髓筋通於心。乃腎交於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所以能司神明也。詳心藏神注。即如西醫所云腦後筋。

剜之亦不知叫號。必其筋不與心通故也。西醫又言腦有筋。通於心。當是彼所謂腦前筋。司知覺者也。夫因其與心通故司知覺則司知覺者仍是此心。設以知覺為腦所司何以不通心之腦筋。剜之亦不叫號哉。即彼之說。刺彼之謬可不辨而自明矣。蓋腎足則髓足。髓筋入心以水濟火真精內含則真光外發神明於是出焉。

蓋心屬火有光髓屬腎水。能收引光。氣心神上注於腦髓則光氣相照而事物曉。然參看上腎藏志注尤明。

肺者相傅之官。制節出焉。

心為君主。肺在心外。以輔相之心火恐其大過。則肺有清氣以保護之。如師傅之輔助其君也。故稱相傅之官。究其跡象。則因心血回入於肺。得肺氣吹出。血中濁氣。則復變紅而。返入於心。在內經乃營血與衛會於肺中之說又即相傅之官。所司職事也。西醫則云。回血返入肺中。

吹出血中炭氣。則紫色退而變為赤血。復入於心。肺是淘汰心血之物。此即內經肺為相傅之義。但中國不名炭氣。只名濁氣也。心火太過。則氣有餘而上逆下注。心火不足。則下泄。上為飲咳。皆不得其制節之故也。惟肺制心火。使不太過。節心火。不使不及。則上氣下便無不合度。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凡人身之陰陽。陰主靜。靜則有守。陽主動。動則有為。肝為厥陰經。乃陰之盡也。故其性堅忍而有守厥陰中見少陽。陰盡陽生。膽火居於肝中。陰中含陽。陽氣發動故能有為謀慮從此而出。所以稱為將軍之官。故肝氣橫者。敢為狂亂。肝氣虛者。每存懼怯。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西醫言苦膽汁。乃肝血所生中國舊說。皆謂膽司相火。乃肝木所生之氣。究之有是氣。乃有是汁。二說原不相悖。惟西醫言人之懼與不懼。不關於膽。而又不能另指一所。實未知膽為中正之官故也。蓋以汁論。則膽汁多者。其人不懼。以氣論。則膽火旺者。其人不懼。太過者不得乎中。

則失其正。是以有敢為橫暴之人。不及者。每存懼怯。亦不得乎中正也。膽氣不剛不柔。則得成為中正之官。而臨事自有決斷。以肝膽二者合論。肝之陽藏於陰故主謀。膽之陽出於陰。故主斷。

白話文:

臟腑之官

臟腑的功能,指的是它們各自主管的事務。沒有疾病時,各個臟腑都能有效發揮其功能;一旦生病,就會喪失其主管的功能。

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產生。人體的感知和運動,沒有一樣不是源於心臟,所以百體皆以心臟為君主。西醫所說的心臟,只不過是一個沒有知覺的器官,不能主管感知和運動,這些功能完全在大腦。曾經有人解剖兔子的腦,挖掉它腦後的筋,兔子就會全身縮起來,可見主管運動的是腦後的筋;挖掉它腦前的筋,兔子就會叫喊,可知主管感知的是腦前的筋。以此類推到人身上,也沒有什麼不同。

我認為西醫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人體哪怕破損一點皮,拔一根毛,都會感到疼痛、收縮和叫喊,何必非要挖掉腦中的筋才能讓它收縮叫喊呢?因為西醫只知道腦髓,卻不知道腦髓是什麼東西。《內經》說,腎主藏精,而腦髓是由腎精生成的。腎和心臟原本是互相協作的,腦髓和筋絡都與心臟相通,這是腎臟與心臟互相作用的結果,如同離卦中包含坎水的象徵,所以才能主管神明。詳見《心藏神注》。就如同西醫所說的腦後筋,即使挖掉它,也不知道它會叫喊,因為這條筋沒有與心臟相通。西醫又說腦中有筋與心臟相通,這應該是他們所說的腦前筋,主管感知的那一條。由於它與心臟相通,所以主管感知的仍然是心臟。如果說感知是大腦主管的,那麼為什麼與心臟相通的腦筋,挖掉它也不會叫喊呢?從他們的說法中,就能看出其謬誤了。腎氣充足,則腦髓充足,腦髓和筋絡通達於心臟,以水來滋養心火,真精內斂,則真光外現,神明由此產生。

心臟屬火,有光,腦髓屬腎水,能收引光。心神的氣上升到腦髓,則光氣相照,就能明辨事物。詳見《腎藏志注》,更為明確。

肺是輔佐之官,調節呼吸由此產生。

心臟是君主,肺臟位於心臟之外,輔佐心臟之火,防止其過度。肺臟有清氣來保護心臟,如同輔佐君主一樣,所以稱為輔佐之官。究其原因,是因為心臟的血回流到肺部,得到肺氣的吹拂,血液中的濁氣排出,血液重新變紅,再回到心臟。《內經》中所說的營血與衛氣在肺中相合的說法,也就是輔佐之官所主管的事務。西醫則說,血液回流到肺中,肺臟將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血液由紫變紅,再回到心臟。肺臟是過濾心臟血液的器官,這就是《內經》中肺為輔佐之官的含義。只是中國古代不稱二氧化碳為炭氣,而稱之為濁氣。心火過旺,則氣盛而上逆下注;心火不足,則下泄,上則為咳嗽,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得到調節的原因。只有肺臟調節心火,使其不過度,使其不過於不足,則上氣下行就都符合度數了。

肝是將軍之官,謀慮由此產生。

人體的陰陽,陰主靜,靜則守,陽主動,動則為。肝屬厥陰經,是陰的極致,所以它的特性堅忍而有所守。厥陰之中見少陽,陰盡陽生,膽火居於肝中,陰中含陽,陽氣發動,所以才能有作為,謀慮由此產生,所以稱為將軍之官。所以肝氣橫逆的人,就會敢於做出狂亂的事情;肝氣虛弱的人,常常膽怯。

膽是中正之官,決斷由此產生。

西醫說膽汁是由肝血生成的,中國古代的說法都認為膽主管相火,是由肝木之氣生成的。究其原因,是有這種氣,才有這種汁,兩種說法並不矛盾。只是西醫說人的膽怯與否與膽無關,又不能另指一處,實際上不知道膽是中正之官的原因。如果從膽汁的角度來說,膽汁多的人,就不膽怯;如果從氣的角度來說,膽火旺的人,就不膽怯。過度則不能中和,就會失去中正,所以會有敢於橫暴的人;不足則常常膽怯,也不能中正。膽氣剛柔適中,就能成為中正之官,臨事就能做出決斷。以肝膽兩者綜合論述,肝的陽氣藏於陰,所以主管謀劃;膽的陽氣出於陰,所以主管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