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7)

回本書目錄

下卷 (7)

1. 七方十劑

七方出於岐伯。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治有緩急。上下內外之不同。故立七方以制之。十劑出於北周徐之才。謂十種是藥之大體。詳之則靡遺失。惟十劑內缺寒熱兩端。後人又加寒熱二劑。足成十二劑醫者但熟七方十劑之法。便可以通治百病。

大方

白話文:

七方的制定源自《黃帝內經》的岐伯,其中考慮到氣血的多少、形體的盛衰、疾病的輕重緩急,以及身體部位的不同,因此制定了七種診療方案來應對不同的情況。

十劑的制定則源自北周時期的徐之才,他認為十種中藥可以涵蓋大部分的藥物體系,詳細研究這些中藥就可以避免遺漏。但是,十劑中缺少寒熱兩類藥物,後人又增加了寒熱兩劑,於是就形成了完整的十二劑。

醫者只要熟練掌握七方十劑的方法,就能通曉治療百病的方法。

古文:

脾胃虛寒,運化失常,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脈細弱無力。

脾胃虛寒,導致運化功能失調,出現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脈象細弱無力。

病有兼症。邪有強盛。非大力不能克之。如仲景之大承氣湯。大青龍湯。一汗一下。皆取其分兩重。藥味多勝於小承氣小青龍也。學者可以類推。

小方

白話文:

當疾病併發多種症狀時,邪氣強盛,如果沒有強大的藥物無法制服。例如仲景的「大承氣湯」、「大青龍湯」,它們都能讓人大汗淋漓和腹瀉,都是因為其中藥物的分量比較重,藥味比「小承氣」、「小青龍」要多得多。學習中醫的人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去推論相似的情況。

繁體中文:

桃仁八分,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溫服三服。

將桃仁 8 分,倒入 2 升水,煎煮至 1 升。分成 3 次,溫熱服用。

病與兼證。邪氣輕淺。藥少分兩輕。中病而止。不傷正氣。如仲景小承氣之微下小建中。小溫經之微溫。小柴胡之微散。皆取其中病而止。力不太過也。余仿此。

緩方

白話文:

疾病和併發症。邪氣較輕微。藥物劑量輕小。在疾病達到一定程度時停止用藥。不損傷正氣。就像仲景的「小承氣湯」輕微通下,「小建中湯」輕微溫補,「小柴胡湯」輕微疏散。都是適時停止用藥,力量不過度。我仿照這種方法治療。

古代文字:

緩方:

黃耆、當歸、白芍、熟地、川芎、枸杞子、山藥、麥冬、五味子、蓮子。

緩方:

黃耆、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枸杞子、山藥、麥冬、五味子、蓮子。

虛延之證。剽劫不能成功。須緩藥和之。有以甘緩之者。炙甘草湯。四君子湯。治虛勞是也。有以丸緩之者。烏梅丸治久痢是也。有多其物以牽制使性不得騁而緩治之者。薯蕷丸治風氣百病。侯氏黑散。填補空竅。須服四十九日是也。有徐徐服以取效。如半夏苦酒煎。徐徐呷之。甘蜜半夏湯。徐徐嚥下是也。

急方

白話文:

虛弱延緩的症狀,急於求成效果不好,需要用緩和的藥物調治。可以用甘甜緩和的藥物,像是炙甘草湯、四君子湯,來治療虛勞。也可以用丸藥緩慢調理,像是烏梅丸來治療久痢。還有用多種藥物相互牽制,限制藥性過於激烈的,像是薯蕷丸來治療風氣百病,侯氏黑散來填補空缺,需要服用四十九天。有些藥物需要慢慢服用才能見效,比如半夏用苦酒煎煮後慢慢喝下,或是甘蜜半夏湯慢慢吞服。

病勢急。則方求速效。如仲景急下之。宜大承氣。急救之。宜四逆湯之類。蓋發表慾急。則用湯散。攻下欲急。則用猛峻。審定病情。合宜而用。

奇方

白話文:

當病情危急時,需要迅速的治療方法。就像仲景所採用的急下法,適合使用大承氣湯。緊急救治時,適合使用四逆湯之類的方劑。一般來說,情況緊急,就使用湯散;攻下急需治療時,就使用猛烈的藥物。根據病情仔細判斷,適當地使用這些治療方法。

奇方

單方也。病有定形藥無牽制意取單銳。見功尤神如仲景少陰病。咽痛。用豬膚湯。後世補虛用獨參湯獨附湯。又如五苓五物三物七氣皆以奇數名方。七枚五枚等。各有意義。然奇方總是藥味少。而銳利者也。

偶方

白話文:

單方指只使用一種藥物。疾病類型確定後,用藥不應拘泥於藥量,而應以用藥單一、功效顯著為原則。例如仲景在治療少陰病咽喉痛時,使用豬膚湯。後世補虛的獨參湯、獨附湯也是單方。再如五苓、五物、三物、七氣等藥方,均以奇數命名。七枚、五枚等藥方也各有所指。奇數藥方通常用藥較少,但功效顯著。

偶方

黃連一錢,黃柏一錢,當歸四錢,川芎三錢,赤芍二錢,丹皮二錢,生地黃三錢,麥冬三錢,澤瀉三錢,山茱萸三錢,白芍三錢,熟地黃三錢,茯苓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一錢。

偶方

黃連 1 錢 黃柏 1 錢 當歸 4 錢 川芎 3 錢 赤芍 2 錢 丹皮 2 錢 生地黃 3 錢 麥冬 3 錢 澤瀉 3 錢 山茱萸 3 錢 白芍 3 錢 熟地黃 3 錢 茯苓 3 錢 陳皮 1 錢 甘草 1 錢

偶對單言。單行力孤不如多品力大。譬如仲景用桂枝麻黃則發表之加大。若單用一味。則力弱矣。又如桂枝。單用桂枝。而必用生薑以助之。是仍存偶之意也。腎氣丸桂附同用。大建中椒姜同用。大承氣硝黃同。用皆是此意。

複方

白話文:

偶爾也會使用單方。單方效果有限,不如多方配伍更具療效。如同仲景使用桂枝麻黃,可以增強發汗作用。如果只用一種藥材,效果就會較弱。又如桂枝,單用桂枝,必須使用生薑來輔助它。這仍然包含了偶數的思想。荊氣丸中桂皮和附子同時使用,大建中湯中辣椒和生薑同時使用,大承氣湯中芒硝和黃連同時使用。這些都是遵循了這個原則。

古代中醫複方

柴胡桂枝湯

  • 柴胡
  • 桂枝
  • 白芍藥
  • 生薑
  • 大棗
  • 甘草

作用:

  • 解表散寒
  • 疏肝理氣
  • 和解少陽

當歸四逆湯

  • 當歸
  • 川芎
  • 桂枝
  • 白芍藥
  • 生薑
  • 大棗
  • 甘草

作用:

  • 補血活血
  • 驅寒止痛
  • 調經安胎

四物湯

  • 當歸
  • 白芍藥
  • 熟地黃
  • 川芎

作用:

  • 補血養血
  • 活血化瘀
  • 調經止痛

六味地黃丸

  • 熟地黃
  • 山茱萸
  • 山藥
  • 丹皮
  • 茯苓
  • 澤瀉

作用:

  • 滋陰補腎
  • 益精養血
  • 固精縮尿

八珍湯

  • 人參
  • 白芍藥
  • 熟地黃
  • 當歸
  • 川芎
  • 白朮
  • 茯苓
  • 甘草

作用:

  • 補氣補血
  • 調理脾胃
  • 滋陰養血

重複之義。兩證並見則兩方合用。數證相雜則化合數方而為一方也。如桂枝二越婢一湯是兩方相合。五積散是數方相合又有本方之外。別加藥品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薄荷黃芩梔子為涼膈散。再加麻黃防風白朮枳殼厚朴為通聖散。病之繁重者。藥亦繁重也。岐伯言奇之不去則偶之。

白話文:

相同的功效可以重複使用。如果同時有兩種症狀,那就把兩種藥方一起服用。如果有多種症狀混雜在一起,那就把多個藥方合而為一。例如,桂枝二越婢一湯是由兩個藥方合併而成的。五積散是由多個藥方合併而成的。

在原有藥方之上,還可以加入其他的藥品。比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薄荷、黃芩、梔子,就成了涼膈散。再加麻黃、防風、白朮、枳殼、厚朴,就成了通聖散。

疾病越重,需要的藥物也就越多。岐伯說:奇數的不行,就用偶數的。

是複方。乃大劑。期於去病矣。又云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夫微小寒熱。折之可也。若大寒熱。則必能與異氣相格是以反佐以同其氣復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是七方之外。有反佐之法。

補可扶弱

白話文:

這是複方,使用大劑量,目的是治療疾病。有人說如果疾病沒有被治癒,就用相反的方法來取出它。所謂的寒熱溫涼,是根據疾病的性質來採取相反的方法。如果寒熱輕微,可以折騰它。但是如果寒熱嚴重,就必須用相反的方法來中和它的氣,讓寒熱相互調和,一開始是不同的,最後變成一樣的。這是七方之外,還有一種相反的方法。

補益可使虛弱者強健起來。

先天不足。宜補腎。六味丸腎氣丸二仙膠之類是也。後天不足。宜補脾。四君子歸脾湯。補中湯之類是也。氣弱者宜補肺。人參是也。血弱者宜補肝。當歸是也。神弱者宜補心。棗仁是也。再審陰陽輕重治之。則妙於補矣。

重可鎮怯

白話文:

如果先天體質虛弱,應以補腎為主。可以服用六味丸、腎氣丸或二仙膠等補腎藥物。如果後天失調,應以補脾為主。可以服用四君湯、歸脾湯或補中湯等補脾藥物。如果氣虛,應以補肺為主。人參就是補肺的藥物。如果血虛,應以補肝為主。當歸就是補肝的藥物。如果心神虛弱,應以補心為主。棗仁就是補心的藥物。根據患者陰陽虛弱的輕重程度進行調理,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補益效果。

繁體中文:

重可鎮怯

(藥材)分量重的話,可以鎮定怯弱。

怯則氣浮。重以鎮之。有四等驚氣亂。宜琥珀至寶丹之類。恐氣下。宜二加龍骨湯。磁珠丸沉香。怒氣逆。宜生鐵落飲。蘆薈丸。滾痰丸之類。虛氣浮。宜安神丸之類。其餘代赭石湯風引湯之類。皆當推究。

輕可去實。

白話文:

如果患者體虛,元氣會浮揚在外。這時需要用沉重之藥來鎮壓。

如果患者有驚嚇導致氣亂的症狀,則宜服用琥珀至寶丹之類的藥物。

如果擔心元氣下降,則宜服用二加龍骨湯、磁珠丸、沉香等藥物。

如果患者有憤怒之氣上逆的症狀,則宜服用生鐵落飲、蘆薈丸、滾痰丸之類的藥物。

如果患者元氣虛弱而浮揚,則宜服用安神丸之類的藥物。

其他如代赭石湯、風引湯之類的藥物,應根據具體情況使用。

繁體中文:

此藥甚輕可去實,乃水能勝土之義耳。

這種藥物很輕,可以去除體內的實證,這是因為水能剋制土的道理。

風寒之邪。中於人身癰瘡疥痤。發於肢體。宜輕而揚之。使從外解。仲景用麻桂。今人用人參敗毒散。香蘇飲。香茹白芷薄荷荊芥之類。又小柴胡。為和散之總方。加減用之。可以和營衛而去諸邪。當類推焉。

宣可去壅。

白話文:

風寒邪氣侵襲人體,導致癰瘡、疥癬、痤瘡等皮膚疾病,發生在四肢部位。治療時應該採用輕揚的方法,讓邪氣從體表排出。

東漢名醫張仲景使用麻桂來治療這類疾病。現在的醫師則使用人參敗毒散、香蘇飲、香茹、白芷、薄荷、荊芥等藥材。此外,小柴胡湯也是治療這類疾病的總方,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加減使用。這些藥方可以調和營衛,祛除各種邪氣。治療時可以參照這些藥方進行類推。

「宣可去壅」的意思是,可以宣暢氣血,消除壅滯。

頭目鼻病。牙噤喉塞。實痰在胸。水火交結。氣逆壅滿。法宜宣達。或嚏或吐。或令布散。皆謂之宣。取嚏如通關散。取吐如膽礬甘草薄荷。令其布散。如越鞠丸逍遙散之類。又如四逆散丸。氣丸皆是散意。

通可行滯

白話文:

頭、眼睛、鼻子、嘴巴疾病:

  • 牙齒緊咬、喉嚨阻塞。
  • 胸中有實痰。
  • 水(津液)和火(熱)交結。
  • 氣息逆流,壅塞。

治療方法:

  • 宜宣通達氣息。
  • 方法包括:打噴嚏、嘔吐、把氣息分散開來。
  • 打噴嚏:如通關散。
  • 嘔吐:如膽礬、甘草、薄荷。
  • 分散氣息:如越鞠丸、逍遙散等。
  • 此外,四逆散丸、氣丸等也具有宣散之效。

通可行滯

藥:烏藥、當歸、川芎、乾薑、細辛、桔梗、半夏、厚樸、茯苓、甘草。

方義:

此方以烏藥、當歸、川芎活血行氣,散寒止痛。乾薑、細辛溫肺化寒,散寒止痛。桔梗、半夏宣肺止咳,降逆化痰。厚樸、茯苓健脾除濕,燥濕化痰。甘草調和藥性。

主治:

肺寒咳喘,痰多氣促,胸悶疼痛,四肢不溫。

火氣鬱滯。宜用通劑。利其小便滯於氣分者。用木通滑石。六一散之類滯於血分者。用防己導赤飲。五淋散之類。凡味淡者。皆利小便。得金水之性也。凡藥白皮通莖皆利小便。象三焦之紋理也。

泄可去閉。

白話文:

身體內有火氣鬱結。應該使用通利氣血的藥物。氣分鬱滯導致小便不通暢的,可以使用木通、滑石、六一散等藥物。血分鬱滯導致小便不通暢的,可以使用防己導赤飲、五淋散等藥物。味道清淡的藥物,大多能利尿,因為它們具有金水(指腎和膀胱)的性質。藥物中呈白色外皮且莖通暢的,大多能利尿,因為它們形狀像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的紋理。

泄可去閉:疏通大便,可消除閉結。

邪盛則閉塞。必以泄劑。從大便奪之。備急丸瀉寒實。承氣湯瀉熱實。葶藶瀉肺湯。是泄其氣桃仁承氣湯。是泄其血。十棗湯泄水。秘方化滯丸攻積由此求之。凡宜破利者。皆泄之類。

滑可去著

著謂留而不去也。

白話文:

當病邪猖獗時就會導致經脈閉塞。治療方法必須使用瀉下劑。從大便中排出病邪。備急丸可以瀉除寒濕的實症。承氣湯可以瀉除熱性的實症。葶藶瀉肺湯可以瀉除肺部的氣。桃仁承氣湯可以瀉除氣滯。十棗湯可以瀉除水濕。祕方化滯丸可以攻下積滯。由此可以推知,凡是需要攻下通瀉的,都屬於瀉法。

著謂:留而不去。

痰黏喉。溺濁淋。大腸痢等症。皆是。宜滑澤以滌之。瓜霜冬葵子散。榆皮飲。痢症三方之類是也。

澀可固脫。

白話文:

痰液黏在喉嚨,小便混濁、淋濁,大腸痢疾等症狀,都是因為身體濕熱。此時應當使用潤滑清熱的藥物來清除濕熱。例如瓜霜冬葵子散、榆皮飲、痢疾三方等藥物。

澀可固脫:酸澀收斂之物,能固攝精氣,防止其流失。

脫如開腸洞瀉。溺遺精滑。大汗亡陽之類。宜用澀劑以收斂之。理中湯桃。花湯止利參耆朮附湯。止汗六黃湯止盜汗固精丸天雄散止滑精。朮附湯止小便。大約牡蠣龍骨海螵蛸。其質收澀。五味訶子其味收澀蓮房棕灰麻黃根。其性收澀。隨加寒熱氣血諸品。乃為得宜。

濕可潤燥。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遺精、盜汗等症狀,應使用治療脫症的藥物,以收斂固澀。

可用理中湯、桃花湯止瀉,人參、耆草、朮附湯止汗,六黃湯止盜汗,固精丸、天雄散止滑精,朮附湯止小便。

一般來說,牡蠣、龍骨、海螵蛸等中藥具有收澀性質;訶子等中藥味道酸澀;蓮房、棕灰、麻黃根等中藥性味收澀。根據患者的寒熱、氣血狀況,酌情添加其他中藥材,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濕能滋潤乾燥。

燥者枯也。風熱怫鬱。則血液枯竭。而為燥病上燥則渴或為肺痿。宜人參白虎加花粉。瓊玉膏。救肺湯。下燥則結。麻仁丸蓯蓉丸。腸燥則膈食。宜當歸芝麻丸。筋燥則縮攣。宜阿膠竹茹湯。總之養血則當歸地黃。生津則麥冬花粉。益精則枸杞菟絲。在用者廣求之。

燥可去濕。

白話文:

「燥」是指身體乾燥。風邪和熱邪鬱積,就會導致血液枯竭,形成燥病。燥在上則口渴或肺部萎縮。可以服用人參白虎湯加花粉、瓊玉膏、救肺湯等藥物。燥在下則導致便祕。可以服用麻仁丸、蓯蓉丸等藥物。腸道乾燥則會導致腹脹。可以服用當歸芝麻丸。筋脈乾燥則會縮緊抽搐。可以服用阿膠竹茹湯。總的來說,養血用當歸、生地黃;生津用麥冬、花粉;益精用枸杞、菟絲子。具體用藥要根據病情廣泛選擇。

燥則能勝濕

外感之濕。宜神術湯汗之。濕泛為痰。宜二陳湯降之。濕停不溺。宜五苓散利之。胃濕宜平胃散。脾濕宜腎著湯。皆治寒濕也。又有濕熱之證。反忌燥藥。當以苦堅清利治之。知母防己湯。黃柏散相宜。

寒能勝熱。

白話文:

外感風寒濕邪

應使用神術湯發汗解表。

濕邪蔓延成痰

應使用二陳湯化痰利水。

濕邪停滯不排出

應使用五苓散利水通淋。

胃濕

應使用平胃散健胃消食。

脾濕

應使用腎著湯健脾利濕。

以上均為治療寒濕證

另有濕熱證

忌用燥烈的藥物,應使用苦寒清利之藥治療。知母防己湯、黃柏散等藥物適合此證。

寒能勝熱。

寒熱者。證治之太端也。熱證如傷寒溫瘧虛癆。何一不有。當以寒藥治之。其間進退出入。在人審矣。甘寒之劑。白虎湯。甘露飲之類。苦寒之劑。金花湯。龍膽瀉肝湯之類。大抵肺胃肌熱。宜銀翹石膏。心腹熱。宜苓連。肝腎熱宜黃柏知母膽草。

熱可制寒

白話文:

寒與熱證,是疾病中極端的表現。熱證例如傷寒、溫瘧、虛癆,數不勝數。應當用寒性藥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如何加減用藥,需要醫師細緻判斷。

甘寒的藥方,例如白虎湯、甘露飲等。苦寒的藥方,例如金花湯、龍膽瀉肝湯等。

總體而言,肺胃有熱,宜用銀翹石膏;心腹有熱,宜用苓連;肝腎有熱,宜用黃柏知母膽草。

中醫古代文字:

熱可制寒

熱能剋制寒

具有發熱性質的事物可以抑制寒性的事物。

寒者陰氣也。積陽生熱。能制寒證辛溫之品是矣。附子湯。附子細辛湯。治太陽少陰之寒。四逆湯。理中湯。治脾腎之寒。吳萸湯。烏梅丸治肝寒。青龍湯治肺寒。薤白治心胸之寒。回陽救急湯。統治裡寒。桂枝湯統治表寒。方難盡錄。讀書者。遍查之。

白話文:

寒邪屬於陰性之氣。陽氣聚集就能生熱,因此能治療寒證的藥物就是辛溫類的藥物。

  • 附子湯、附子細辛湯:治療太陽少陰寒證。
  • 四逆湯、理中湯:治療脾腎寒證。
  • 吳茱萸湯、烏梅丸:治療肝寒。
  • 青龍湯:治療肺寒。
  • 薤白:治療心胸寒證。
  • 回陽救急湯:治療裡寒證。
  • 桂枝湯:治療表寒證。

由於方劑繁多,無法一一列舉,請讀者自行翻查相關書籍。

內經所載。只奇偶兩方。仲景之方。七法大備。雖其時無十劑之說。而十劑之法亦寓。自北周徐之才。作十劑。後人又添寒熱二者。按證處方。可稱精細近出西醫。乃謂中國但能用藥不知剖割去病。抑知靈素針灸。無剜腸剔骨之險。有起死回生之妙。尤恐術有未精。不肯多用。

白話文:

《內經》記載的醫方只分奇數和偶數兩種,而張仲景的方劑則包含了七種治療方法,十分完備。雖然當時沒有「十劑」的概念,但十劑的治療方法其實已經隱含其中。北周時期徐之才創造了「十劑」,後人又添加了寒熱兩種性質,根據證候來處方,可以說精細程度接近現代西醫。有人說中國只懂得用藥,卻不懂得剖開身體治病。但他們不知道《靈樞》、《素問》中針灸之術,沒有開膛破肚的風險,卻能起死回生,效果奇特。只怕有些人醫術不夠精湛,不敢多用針灸。

且華元化亦有剖割之法。據元化所傳中臟經。豈能高出內經之上。後世不從元化之術。固畏其難亦避其險也。可知剖割粗工不及針刺之妙而針法微渺不如方藥之詳仲景獨以方藥治病。為至當也。今人不考針剖與廢之故。偶見西醫剖割得效。奉為神奇。而不知其得失參半也。四川某腦後頸上生一瘡。

白話文:

華佗也有剖腹手術的方法。根據華佗流傳下來的《中臟經》,難道能比《黃帝內經》更厲害嗎?後代沒有採用華佗的手術,主要是因為他們害怕難度高、風險大。可見,粗魯的剖腹手術比不上針灸的精妙,而針灸的微妙之處又比不上方劑的詳盡。張仲景只用方劑治病,是最恰當的。現在的人不研究針灸和剖腹術廢棄的原因,偶爾見到西醫剖腹手術有效,就奉為神奇,卻不知道它的優缺點參半。四川某人腦後頸部長了一個瘡。

俗名蓖麻油。此係發於督脈。督脈上頸貫腦。頸之能豎。督脈之力也。西醫不知。剜去其瘡填之以藥。謂即生肉。其人遂項折不能舉。三日而亡。陝客某病腹臌。西醫破其腹。流水兩碗。縫之旋愈。

白話文:

俗稱的蓖麻油,是由督脈引起。督脈從脖子經過腦部,頸部能豎立,是督脈的力量。西醫不懂得這個道理,割掉瘡口後用藥填補,認為這樣就會長出新肉。結果,那個人脖子斷了,不能抬起,三天後就死了。陝西某位病人得了腹水病,西醫切開他的腹部,流出了兩碗水,縫合後很快痊癒。

不久又臌脹。又破之。連破三次。臌脹復發。西醫以為不可治。夫不知水之何以生。而但知放水。此西人不講五行之過。故人謂西法精。而吾謂西法疏也。予曾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陳君蘭秋。名誠肌膚甲錯。肉削筋牽陰下久漏。小腹微痛。大便十日一行。脅內難受。不可名狀。

白話文:

沒多久水腫又復發了。我再次刺破,連續刺破了三次。水腫還是反覆發作。西醫認為這種病無法醫治。他們不知道水從何而來,只知道放水。這是西人不瞭解五行學說造成的錯誤。所以,有人說西醫很精妙,但我認為西醫很膚淺。我曾經治療過總理衙門總辦、章京陳蘭秋。他瘦得皮包骨,肌肉和肌腱都萎縮了。他長期遺精,小腹隱隱作痛,十天才能大便一次,肋骨內部疼痛難忍,難以形容。

腰內亦然。前陰縮小。右耳硬腫如石。予曰。此腎系生癰。連及脅膜。下連小腹。故時作痛。再下穿漏。乃內癰之苗也。法當治腎係為主。陳君勃然起曰。西醫亦云。病在腰背筋髓內。所以割治三次。而漏不止無藥可治也。大便不利。可時服蓖麻油。故每八九日一服。蓖麻油。

白話文:

腰部也出現了類似症狀。陰莖縮小。右耳硬腫如石。我說,這是腎臟部位生了癰瘡,已經蔓延到肋骨膜,並向下延伸到小腹。因此時常疼痛。再往下穿破,那就是內部癰瘡的苗頭了。治療方法應該以治療腎臟系統為主。陳君勃然大怒,說,西醫也說,病在腰背筋髓裡。所以割治了三次,但漏還是不停,已經無藥可治了。大便不通暢。可以時常服用蓖麻油。因此每隔八九天就服用一次蓖麻油。

今君言與西醫同。得無束手無策乎。予曰君在各國衙門。習見西人。以為西法千古所無。不知西人算學出於周髀。機器流傳。出於般巧。墨子。醫用剖割。亦華元化之流派。不必西人果宗數子。而其法要不外是。中國人未深考。乃轉震而驚之。可嘆也。夫且君病西人知在腰內。

白話文:

現在你們所說的,跟西醫說法相同。難道你們是束手無策了嗎?我告訴你們,你在各地政府衙門任職,經常見到西方人,以為西方的醫術是古往今來都沒有過的。但你們不知道,西方人的數學起源於中國的《周髀算經》,機械技術的傳播,源自殷商時期的巧匠和墨子的思想,醫術中的解剖割治,也是華佗的門人流傳下來的。雖然西方人未必真的師從這些人,但他們的醫術離不開這些思想。中國人不深入研究,卻被西方醫術嚇得驚慌失措,實在令人嘆息!況且,西醫認為你的病在腰部,對嗎?

試問君耳何以硬。前陰何以縮。大便何以不下。西人不能知也。陳君曰。然前問彼無以對。予曰西人不知腎系。即是命門。生出板油連網。即是三焦。腎開竅於二陰。故前陰縮而大便秘。三焦經繞耳。命火位當屬右。故見右耳硬腫。周身甲錯者。腎系三焦內。有乾血死膿也。

白話文:

現在來問你,為什麼你的耳朵發硬?下體為什麼縮小?大便為什麼排不出來?西醫對此束手無策。陳君說:的確如此,之前詢問他們,他們都無法回答。我說,西醫不瞭解腎臟系統,而腎臟系統就是命門,它生出網狀的板油,也就是三焦。腎臟開口於兩個陰部,所以前陰縮小,大便就會便祕。三焦經繞著耳朵,命火在右邊,所以會出現右耳發硬腫脹。身體周圍出現硬塊,這是因為腎臟系統和三焦內有乾血和死膿。

按仲景法治之得效。大抵西人初創醫法。尚多未准故以試驗為衡。中國經數聖試驗準確。定出形性氣味。絲毫不差。為最精也。即如中國治胃。有以參耆益氣者。有以花粉生津者。有以二術燥土者。有以苓半利水者。有以姜椒溫中者。有以芩連清熱者。至於大黃攻胃之積。非補胃也。

白話文:

依照仲景的方法治療疾病能獲得效果。一般而言,西方醫學最初制定療法時,因為準確度不高,所以採用試驗來衡量。而中國醫學經過多位聖人的試驗,準確性很高,制定出的藥物性狀、氣味絲毫不差,是最精準的。

例如,中國醫學治療胃病,有使用人參、黃耆來補充氣血的;有使用花粉生津的;有使用茯苓、半夏來去除濕氣的;有使用姜、椒來溫中的;有使用黃芩、黃連來清熱的。至於大黃,是用來攻下胃中積滯,不是用來補胃的。

西醫補胃之濟。用黃連水官桂酒蘇打。如無蘇打用牡蠣粉。大黃末合用作水早晚服。謹按此方。寒熱並用。總主利降。以消食耳。西人見食消即以為補胃。豈不稍瘥。蓋臟腑皮肉。西人知其層折經絡。氣化西人昧其指歸是以用藥多未合宜。予之此說。人或河漢斯言。盍取西醫各書考之。

白話文:

西醫補胃的藥方:使用黃連水、官桂酒和蘇打水。如果沒有蘇打水,可以使用牡蠣粉。大黃末與這些藥物一起使用,製成藥水,早晚服用。

請注意,這個方劑既有寒性藥物,也有熱性藥物,總的目的是利降,以幫助消化食物。西醫看到食物消化了,就認為是補了胃。難道僅僅是病情稍有改善而已嗎?

西醫瞭解臟腑、皮肉的結構和經絡,但是對於氣血的運行變化卻不是很清楚。因此,他們的用藥常常不恰當。我說這些話,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合時宜。不妨取西醫的各種書籍來考證一下。

且安得業算數汽機之人。盡如我之談醫。去彼之短。用彼之長。以我之長。益彼之短。豈不極人事之能。而盡造化之量乎。有志未逮。企予望之。

白話文:

哪能遇到像我這樣精通醫術的人?我們可以各取所長,揚長避短。我用我的長處彌補他們的短處,豈不是發揮了人事的極致,窮盡了造化的規律嗎?有志向卻沒有達到的人,也期許能接近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