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6)

回本書目錄

下卷 (6)

1. 審治處方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

白話文:

  • 寒冷的人,要用溫暖溫熱他。
  • 發熱的人,要用寒涼來降溫。
  • 病情較輕的,要使用相反的手法治療。
  • 病情較重的,要順應其發展勢頭治療。
  • 堅硬的病竈,要削弱它。
  • 外來邪氣,要祛除它。
  • 疲勞的人,要溫養他。
  • 氣血凝結的,要疏散它。
  • 停滯不化的,要攻伐它。
  • 燥熱的,要滋潤它。
  • 急躁的,要緩和它。
  • 鬆散的,要收斂它。
  • 損耗的,要補充它。
  • 安逸的,要運動他。
  • 驚嚇的,要平息他。

諸法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攻散補平。皆易知之。惟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理極其微妙。蓋微者如小賊。可以撲滅。甚者如巨盜。巢穴深固。非誘之不為功。西醫如治熱證。則以冰壓胸。此熱者寒之之正法也。然熱之微者。可以立除。如熱之甚者。反逼激其熱。使內伏入心而死。

白話文:

所有方法都是以寒冷治療熱症,以熱度治療寒症,攻散虛弱,補益虛弱。這些都是容易理解的。只有對輕微的病情逆向治療,對嚴重的病情順應治療。這個道理非常微妙。因為輕微的病情就像小賊,可以很容易地撲滅。嚴重的病情就像巨盜,巢穴深固,不引誘他們出來就無法奏效。西醫如果治療熱症,就會用冰塊壓在胸部。這是針對熱症用寒涼之法。但是對於輕微的熱症,可以迅速消除。如果是嚴重的熱症,反而會激發熱症,導致熱症內伏於心而死亡。

香港疫症。如此治死者多矣。皆不知甚者從之也。比如被火傷甚重。則忌用冷水澆。恐火毒伏心而死也。然則逆從之法。可不講耶。

白話文:

在香港爆發的疫情中,許多人因此病症而死亡。人們不知道疾病的來源。例如,如果一個人被火嚴重燒傷,切忌用冷水澆,因為擔心火毒會隱藏在心中,導致死亡。因此,遵循或逆轉疾病的原則,難道不需要仔細探討嗎?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白話文:

處理逆症,用正法治療。處理順症,用反法治療。熱證用寒法,寒證用熱法。實證用實法,虛證用虛法。治療開始時,方法相同,但最後的結果不同。可以用來消散積塊,治療堅硬的腫塊,使氣血流暢,根除疾病。

逆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故為正治。從者熱病從熱。寒病從寒。故為反治又言反治之理。熱藥因寒而得其用。寒藥因熱而得其用。即所謂反佐之治也。塞因塞用。如滿逆不下從而吐越之。通因通用。如瀉痢不止。從而潤降之。其始則與。病從同。所以誘之其終則與病各異所以敵之。也變幻莫測。故可破堅積。以期其必愈。

白話文:

對於逆反性的病症,要用寒性藥物治療熱症,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稱為「正治」。

如果是順應性的病症,熱病就要用熱藥,寒病就要用寒藥,稱為「反治」。

「反治」的原理是:熱性藥物因為寒性而能發揮效用;寒性藥物因為熱性而能發揮效用。這就是所謂的「反佐之治」。

塞住是因為塞住,所以用塞住的方法來治療,就像滿腹逆氣不能下降,就用吐瀉的方法來疏通。通暢是因為通暢,所以用通暢的方法來治療,就像腹瀉不止,就用滋潤收斂的方法來調理。

疾病一開始時與藥物的作用相同,所以用來誘發疾病;疾病後期與藥物的作用相反,所以用來對抗疾病。

治療方法千變萬化,無跡可尋,因此可以攻克頑固的疾病,達到痊癒的目的。

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旁取之。

白話文:

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間,旁取之。

此又言治病不可逐末。當求其源委所在如小便大便不利。病在下也。然多是心肺傳移之病。故當取之。上頭目耳喉間。病在上也。然多是肝腎之邪上犯。故當取之下。病在中。屬脾胃。然多是少陽厥陰之邪所犯。故宜旁取之。

白話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療疾病時,不能只針對局部的症狀,而要探究病情的根本原因。例如,小便或大便不通暢,通常是下焦的疾病,但很多時候是心肺的病症轉移到下焦造成的,因此應從上焦治療。同樣的,頭目、耳喉等上焦疾病,也可能是肝腎的病邪犯到上焦所致,所以要從下焦治療。如果疾病在中焦,涉及脾胃,但很多時候是少陽經和厥陰經的病邪侵犯脾胃所致,應從脾胃旁邊的經絡進行治療。

治法之詳。當求各書。然能洞明內經大義。則各書治法。其理已具。西醫言治多執著。故鮮神妙。

白話文:

欲深入鑽研中醫古籍時,需細細推敲其治療方法。若能透徹理解《黃帝內經》的精要,則各醫書中的治療法則,其道理已在其中。西醫的治療方法大多過於拘泥,故而難有神妙之處。

2. 氣味陰陽

西醫言。彼國用藥。歷試而知。較有實據。不比中國專以色香氣味分配臟腑則影響無據矣。不知西醫此說。適形其陋。曰歷試則毫無把握。惟憑嘗試矣。彼惟不論五行。專以形氣立說。所以得半遺全。譬如彼言養氣能養物百果羹肉得。養氣皆不壞取養氣以水銀白礬硝石。燒之即出。

白話文:

西醫說,他們的用藥經過反覆嘗試,有一定的實際依據。不像中醫,只是根據藥物的顏色、香味氣味來對應臟腑,影響人體的說法沒有依據。但是,我不知道西醫的這種說法其實暴露出他們的不足。如果說「反覆嘗試」,那表示他們沒有把握。他們只是靠嘗試。他們不講究五行,只用形氣來解釋,所以他們的理論有缺陷。比如,他們說「養氣」就能養活動物,蔬菜水果和肉類就能養氣。他們認為養氣不會變壞,用水銀、白礬和硝石來提取養氣,這些東西加熱就會分解出來。

不知彼所謂養氣。即中國所謂陰氣。中國以冰養果羹。即取其純陰不化。水銀等純陰。故多養氣。輕氣能發火。是輕氣即中國所謂陽氣。然則西醫言輕養。何如中國言陰陽。為得其實也。使氣味形性。不兼論之。則一物之功用不全。且西人試驗。豈古人嘗藥未試耶。

白話文:

我不確定他們所謂的「養氣」是什麼意思。它應該是中國所說的「陰氣」。中國人用冰來保存水果羹,因為冰是純陰之物,不會變質。水銀等純陰之物也具有「養氣」的功能。輕氣可以燃燒,所以輕氣就是中國人所說的「陽氣」。因此,西醫所說的「輕養」與中國人所說的「陰陽」是一致的。如果只討論氣味或性質,而沒有同時考慮諸多方面,那麼對於一種事物的效用就不能全面理解。而且,西方人進行實驗,難道古人沒有嘗試過藥物嗎?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為氣陰為味。

白話文:

陽氣積聚而成天。陰氣積聚而成地。陽氣屬氣,陰氣屬味。

人與萬物同一天地。即同一陰陽。萬物各稟天地之陰陽。以變化人身之陰陽。藥之功用。於是乎著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味即陰陽之分見者也。

白話文:

人與世間萬物都同屬於天地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都遵循著陰陽法則。萬物各有不同的陰陽特性,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藥物的功效也取決於此。

天以五行之氣滋養人,地以五行之味滋養人。氣味就是陰陽對立的具體表現。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味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厚者為陽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元素曰。清之清者發腠理。清之濁者實四肢濁之濁者歸六腑。濁之清者走五臟。附子氣厚。

白話文:

陰氣從下竅(肛門、尿道)排出。陽氣從上竅(口鼻)排出,清陽之氣發散於皮毛之間。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味道濃厚的是陰,味道淡薄的是陰中的陽。氣厚實的是陽,氣淡薄的是陽中的陰。味道濃厚的會泄瀉,味道淡薄的會通利。氣淡薄的會發泄,氣厚實的會發熱。

《元素論》說:純淨之清陽發散於皮毛之間。稍濁之清陽充實四肢。純淨之濁陰歸於六腑。稍清之濁陰運行於五臟。附子性溫熱,氣厚實。

為陽中之陽。大黃味厚。為陰中之陰。茯苓氣薄。為陽中之陰。所以利小便。入手太陽。不離陽之體也。麻黃味薄。為陰中之陽。所以發汗入手太陰。不離陰之體也。同氣之物。或味不同。同味。之物或氣不同。各有厚薄。故性用不等。李杲曰。味之薄者。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白話文:

。酸苦鹹。皆不離火。麻黃。茯苓。皆不離陽麻。黃去麻。陽存之陰。火。茯濕去。陰存之陽也。麻黃。茯茯。皆陰中之陰。皆氣體陰中之陰。陰伏其陰。則伏其陰。陰伏其陰。則伏其陰。此其體之所以然也。若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伏其陰。皆陰中之陰。此其體之所以然也。若陰伏其陰。陰伏其陰。陰

味之厚者則泄。鹹苦酸鹹是也。氣之厚者發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滲泄。甘淡平涼是也。滲謂小汗。泄謂利小便。此是辨藥之大法。一定而不移者也。西醫不言氣味。考其用大黃利下。用樟腦發熱。功用究不離乎氣味。特西醫不之解耳。

白話文:

味道濃鬱的藥物會導致腹瀉。例如鹹、苦、酸、鹹味。氣味濃鬱的藥物會發熱。例如辛辣、甘甜、溫熱氣味。氣味淡薄的藥物會滲泄。例如甘甜、平淡、涼味。滲泄指微微出汗,泄指排小便。這是辨別藥物的基本法則,是一條不可更改的原則。西醫不談論氣味。但研究其用藥方式,例如用大黃瀉下,用樟腦發熱。這些功效究其本質還是離不開氣味。只是西醫不理解而已。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堅。所以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平也。

白話文:

辛辣甘甜的食物,具有發散陽氣的作用。酸味苦味的食物,具有沉降洩氣的陰性作用。鹹味的食物,具有沉降洩氣的陰性作用,淡味的食物,具有滲透洩氣的陽性作用。這六種味道,可以收斂或發散,緩和或急促,滋潤或乾燥,軟化或堅固。因此,適當使用這些味道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調整氣機平衡。

發散是能升發外散。出汗溫四肢也。湧是上吐。泄是下利。滲泄是利小便。六者謂辛甘酸苦鹹淡也。宗奭曰。生物者氣也。成物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耦。以耦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咸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苦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酸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辛可用以散土者沖氣無所不和。

白話文:

發散:具有使氣血上升發散的作用。例如出汗可以溫暖四肢。湧:嘔吐。泄:腹瀉。滲泄:小便通利。六種味道:辛、甘、酸、苦、鹹、淡。宗奭說:創造萬物的是氣。完善萬物的是味道。奇數的生成會形成偶數,偶數的生成會形成奇數。寒氣凝結,因此可以用鹹味來緩解。熱氣鬆散,因此可以用苦味來收斂。風氣容易散發,因此可以用酸味來收斂。燥氣收斂,因此可以用辛味來發散。土性調和,所有味道都能調和它。

故其味甘可用以緩用藥之道。總調之使平而已宗奭此注深得氣味相反相成之性。學者察之。

白話文:

所以它的味道甘美,可以減緩用藥的藥性。總的來說是讓它平緩而已。宗奭的這個註解深入瞭解到了氣味相反相成的性質。學者們要細心觀察。

附李杲之說曰。藥有升降浮沉。生長收藏以配四時。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氣厚者。浮而長味厚者沉而藏氣味平者化而成按味薄者。甘平辛平微溫微苦之類是。氣薄者。甘寒酸平鹹平淡涼之類是氣厚者。甘熱辛熱之藥。是味厚者。

白話文:

李杲說:藥物具有升降浮沉的特性,應配合四季的生長收藏。春天升發,夏天浮上,秋天收斂,冬天收藏,土居中央而化育萬物。因此,味薄(淡)的藥物升發,生氣薄弱的藥物降下,收斂之氣濃厚的藥物浮上,生長之味濃厚的藥物下沉,藏匿之氣味平和的藥物轉化為土。

味薄的藥物包括:甘平、辛平、微溫、微苦等。

氣薄的藥物包括:甘寒、酸平、鹹平、淡涼等。

氣厚的藥物包括:甘熱、辛熱等。

味厚的藥物包括:

苦寒鹹寒之藥是。氣味平者。得土之性。能兼。升降也。李時珍曰。酸鹹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其性然也。一物之中。又有根升梢降。生升熱降之不同。貴細審焉。

白話文:

苦寒、寒涼的藥物是收降的;氣味平和的藥物,具有土的性質,可以兼具升降。李時珍說:「酸、味的藥物沒有升提的作用;甘、辛味的藥物沒有下降的作用;寒性的藥物沒有浮揚的作用;熱性的藥物沒有沉降的作用。這是它們的本性。同一種藥物,其根部有升提的作用,而枝葉有下降的作用;生長時有升提的作用,而成熟後則有下降的作用。這些不同的特性,需要仔細地辨別。」

3. 性味宜忌

凡藥之性味。各以五行歸五臟。而生克好惡具焉。故各有宜忌。蓋藥得性味之偏所以調五臟。之偏勝也。偏而得中則病已。偏而太過則不宜。

白話文:

所有藥物的性味,都根據五行歸屬分配給五臟。而它們之間的相生相剋、好惡相應,一應俱全。因此,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適用和禁忌。這是因為藥物得到性味的偏性,從而調整五臟偏勝的狀態。偏性達到平衡,疾病就能痊癒。但是,如果偏性過度,就會產生副作用,不宜使用。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白話文:

肝氣喜條達舒暢。若有鬱積,需立即疏散。可食用辛味食材來協助疏散。也可使用辛味藥材來補充。酸味則具有瀉降作用。

肝木性主散達。急而不散。則宜辛以散之。夫辛是金之味然適得木之性故辛能補肝酸是木之味。而反得。金收之性。故酸能瀉肝。

白話文:

肝臟屬木,性質是舒暢宣發的。但如果肝氣鬱結不通,就需要辛味的藥物來疏散。辛味是金屬的滋味,但它恰好能調和木的性質,所以辛味可以補肝。酸味是木的滋味,但它卻起了相反的作用,因為酸味屬金,有收斂的性質,所以酸味可以瀉肝。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白話文: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心氣急促。吃鹹味食物可以緩解。用鹹味食物補充心氣。甜味食物可以瀉心氣。

心為火臟。性主柔。韌急則剛燥。故食鹹以軟之。鹹得水味。而具火性。故入心血。甘為土之味。火生土。則瀉其氣矣。

白話文:

心臟五行屬火。性質宜柔,如果情緒急躁就會變硬乾燥。因此心臟的飲食應以柔軟的食物為宜。可以得到水的滋潤,但仍然保持火性,因此可以進入心血。甘味屬土,火生土,就能溫潤它的氣血。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

白話文:

脾臟需要緩和,如果過於急躁,則應食用甘味食物來緩和。如果脾氣急躁,則可以使用苦味食物瀉之。如果脾氣虛弱,則可以使用甘味食物補之。

凡性與味皆。互換。故得木味者。得金性得水味者。得火性惟土為中氣性味不換得土味者即得土性。緩者和也。脾急則不和。食甘以緩之。以甘之本味歸脾。能補土也。以苦瀉之者。甘升苦降。味相反而功異也。

白話文:

所有食材的性質和味道都可以互相轉化。獲得木頭味道的,會獲得金的性質;獲得水味道的,會獲得火的性質。只有土是中性的,性質和味道不會變化;獲得土味道的,就會獲得土的性質。緩和的為平和,脾氣急躁就不會平和。吃甜味的食物來緩和,因為甘味能歸入脾臟,有補土的作用。用苦味瀉下的,是因為甘味上升,苦味下降,味道相反,作用也相反。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肺主秋收之金。急則反常。故用酸以收之。辛則能散其氣也。

腎欲堅急食鹹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

腎體沉石。欲其堅病則失常惟苦味具寒之性能堅之。故以苦補之。咸則潤軟。故能瀉腎。

白話文:

肺慾收

急著吃酸味食物來收斂肺氣。使用酸味來補,辛味來瀉。

肺主秋收之金

肺主掌秋天收斂的屬性。若肺氣急躁異常,則使用酸味來收斂。辛味能散發肺氣。

腎慾堅

急著吃鹹味食物來堅固腎氣。使用苦味來補,鹹味來瀉。

腎體沉石

腎臟沉重如石,需要堅固。病症異常時,只有苦味具有寒性,能堅固腎氣。因此使用苦味來補。鹹味具有滋潤柔軟的特性,因此能瀉腎。

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鹹走血。血病毋多食鹹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

白話文:

辛味的食物能促進氣血循環。氣虛時不要吃太多辛辣鹹味的食物,以免耗血。血虛時不要吃太多鹹苦味的食物,以免耗骨。骨弱時不要吃太多苦味的食物。甘味的食物能滋養肌肉。肌肉虛弱時不要吃太多甘甜味的食物。酸味的食物能疏通筋絡。筋絡不適時不要吃太多酸味的食物。

五臟之本味。即能傷及五體。總見太過之為病也。

按照肺肝之例。苦亦瀉心。酸亦瀉脾。而云甘瀉心。苦瀉脾。總見性味之功用。非出於一途也。

白話文:

五臟各有所屬的根本味道。如果某種味道過於偏激,就會損傷五體。總的來說,過度就會導致疾病。

遵循肺和肝的例子。苦味也可以瀉心火,酸味也可以瀉脾氣。而甘味也能瀉心火,苦味也能瀉脾氣。由此可見,藥物的性味功效並非只有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