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5)
下卷 (5)
1. 聞聲別證
聲音之道微妙難通。故聞而知之謂之神。
白話文:
聲音之道精妙幽微,難以言說。因此,善於傾聽,從中領悟,稱之為神聖的感應。
肝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心火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脾土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肺金。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腎水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
白話文:
肝臟(木)在音階中對應「角」,在聲音中表現為「呼」。它的情緒變化表現為「握」。
心臟(火)在音階中對應「徵」,在聲音中表現為「笑」。它的情緒變化表現為「憂」。
脾臟(土)在音階中對應「宮」,在聲音中表現為「歌」。它的情緒變化表現為「噦」(憂傷的聲音)。
肺臟(金)在音階中對應「商」,在聲音中表現為「哭」。它的情緒變化表現為「咳」。
腎臟(水)在音階中對應「羽」,在聲音中表現為「呻」。它的情緒變化表現為「慄」(恐懼顫抖的聲音)。
已詳上卷五臟所屬條。人能本宮角徵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聲。以參求五氣之邪。則思過半矣。西人審病。至於察尿之味。亦云苦矣。只因於聲音氣色。未能辨析。是以出此下策。
白話文:
這些內容在《上卷五臟所屬》一節中已經講得很詳細了。我們人體可發出宮、角、徵、羽五種音調,以及呼、笑、歌、哭、呻五種聲音。通過這些聲音,就可以參透五類氣邪的症狀。這樣一來,對於疾病的診斷就完成了一半以上的工作。西方人判斷疾病,甚至需要品嘗尿液的味道,這也實在是太辛苦了。這都是因為他們在聲音、氣色方面未能做出精細的辨別,所以纔不得已採取這種笨拙的方法。
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白話文:
中氣旺盛,臟腑充實,氣血充足,但容易受到驚嚇或恐懼。
說話的聲音好像從室內傳出來,這是中氣濕盛的表現。
說話很微弱,整天都不說話的人,這是受奪氣的影響。
說話不顧及親疏尊卑,好壞都直言不諱,這是神志混亂的徵兆。
經意甚明。蓋即聞聲而知其神與氣焉。
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白話文:
聲音中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可以反映人的精神和氣血狀態。
- 病人說話聲音低弱無力,說明身體虛弱。
- 病人說話時喜歡驚呼大叫,說明骨節間有問題。
- 病人說話聲音低沉暗啞,聽不清楚,說明心臟和橫膈膜之間有疾病。
- 病人說話聲音細而尖長,說明頭部有疾病。
此數語系金匱文。寂寂然。不欲語屬三陰經。喜驚呼。則又屬厥陰肝經。病入三陰。厥陰主筋骨間。知其病在下。焦。聲出不徹。聲不揚也。胸中大氣不轉出入艱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
啾啾然。細而長聲自下焦陰分。緣足太陽。而上達於顛頂。故知其病在頭中。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金匱要略》。
「寂寂然,不欲語」:患者沉默寡言,不想說話,這屬於三陰經症候。
「喜驚呼」:患者容易歡笑驚叫,這是厥陰肝經症候。
「病入三陰,厥陰主筋骨間」:疾病侵犯到三陰經,厥陰肝經主治筋骨之間的病症。
「知其病在下,焦,聲出不徹」:患者的病症在下焦,焦熱內盛,聲音低微不清。
「聲不揚也,胸中大氣不轉出入艱滯」:患者聲音低微,胸中氣機不暢,出入困難,這說明病症在中焦胸膈之間。
啾啾然有聲。細長之聲,來自下半身陰寒之處。沿著足太陽經向上延伸到頭頂。所以知道此病位於頭部。
按聲氣根於腎中。上於胸膈。出於肺管。達於鼻轉於舌。辨於唇。或氣虛而音微或機停而語蹇。或膈間有滯而氣礙。或鼻間有違而音乖。散見各書。細心人當自領取。非筆楮所能盡也。
白話文:
聲音的形成來源於腎中的氣血。氣血向上運行至胸腔和橫膈,從肺部氣管排出,到達鼻子,在舌頭上轉動,最後辨別於嘴脣。因此,如果腎氣虛弱,聲音就會微弱;如果肺氣滯留,言語就會不流利;如果橫膈中有阻滯,氣息就會受阻;如果鼻孔中有異物,聲音就會失常。這些情況在不同的醫書中都有記載,有心之人應該自己去理解和領會,並不是筆墨所能完全表達的。
2. 問察原委
病家不可諱病。醫家不可護短。須察問其原委。乃不昧於治法。
白話文:
患者不應隱瞞病情。醫生不應袒護過失。需追究起因和經過。才能明辨療法的正確性。
問嘗貴後賤。雖不受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
此是問病之原由也。問法不止於此。當推類以求。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
白話文:
問:曾經富裕,後來變得貧賤。即使沒有受到外邪的侵襲,也可能生病。這種情況稱為「脫營」。
問:曾經富有,後來變得貧窮。這種情況稱為「失精」。
一定要詢問他的飲食和居住環境,以及生活中的劇烈快樂或劇烈痛苦,還有開始快樂後來卻痛苦。這些都會損傷精氣。
詢問病情的起源和經過。詢問的方法不只於此,應依據不同情況類推求證。
凡是診病的人,一定要了解病情的始末。如果知道病情的餘波影響,在切脈詢問姓名時,應配合病人的性別。
此一節是總言察問之法。必知終始。謂起病及其終病形如何。可全察矣。有知餘緒。有即又字餘緒。謂其兼見之微證。必兼察之。乃知何者為重病。何者為輕病。或合治。或分治。可得言也。再切脈問名。以定其病之主名。使無差爽。男女各有不同。又當合計各有病情病狀之實乃無誤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關於中醫問診的方法。
- **必知終始:**瞭解疾病的起因和病情演變。
- **有知餘緒:**觀察並瞭解疾病的徵兆。
- **有即又字餘緒:**注意疾病合併出現的其他細微徵兆。
- **必兼察之:**綜合考慮這些徵兆,才能判斷哪個是主要疾病,哪個是輕微症狀。
- **或合治,或分治:**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是否使用綜合治療或分開治療。
- **再切脈問名:**再次切脈並詢問患者姓名,確定疾病的診斷,避免錯誤。
- **男女各有不同:**男女的病情和症狀可能不同,因此需要考慮性別因素。
- **合計各有病情病狀之實:**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和症狀,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此段問法甚詳。在人細究。附錄陳修園問證歌括曰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均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加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驗。更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白話文:
這段詢問的方式非常詳細,需要仔細追問。陳修園的《問證歌括》中說:
-
問寒熱
-
問出汗
-
問頭身
-
問大便
-
問飲食
-
問胸中
-
問耳鳴
-
問口渴
-
問以往病史
-
問發病原因
此外,還要詢問服藥的變化。如果是女性,一定要問經期。經期遲到、提前、閉經、崩漏都可以作為診斷依據。對於兒童,還可以詢問天花和麻疹的症狀,以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3. 診脈精要
察脈知病。精之至矣。然內經仲景。皆合人迎趺陽合診。今則獨取寸口。蓋去繁就簡為得其要茲所引注。皆獨取寸口之法。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之法何謂也。
白話文:
觀察脈象來診斷疾病,是醫術的精華。不過《黃帝內經》和《傷寒論》等經典醫書,都結合了人迎脈和趺陽脈來共同診察。現代醫家卻只取寸口脈,這是因為舍棄了繁復,簡化了方法,才掌握了要點。這裡引用的註解,都是隻取寸口脈的方法。
十二經中都有動脈。我們單獨取寸口脈,就可以判斷出五臟六腑的死生。這是什麼道理呢?
寸口即今掌後診脈之所。此難經發問。以起下義。近出西醫。不知脈法。即欲以此攻斥脈法。謂周身皆有動脈。何得以手之寸口為診。彼蓋不知中國古人。創立脈法。已先自為問難所謂十二經。皆為動脈者。早已代洋醫說過。早經駁辨。彼西醫既不知脈何得侈口妄談哉。
白話文:
「寸口」就是當今把脈的地方。這是《難經》中提出的疑問,從「起」和「下」這兩種脈象的含義推論出來的。近代西方醫學出現了「動脈脈法」,就是想以此來批評中醫的脈法,說是人體到處都有動脈,為什麼要用手掌的「寸口」來把脈呢?
他們誤會了古代中醫創立脈法時,自己已經先提出疑問和說法,就是《難經》中所說的「皆為動脈」,這已經為西醫的說法做到了前瞻性的駁斥。如果西醫不承認中醫脈法,那為什麼還要大放厥詞地胡說八道呢?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為一周。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白話文:
寸口脈是人體各脈會合的大會,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人一呼氣,寸口脈運行三寸;一吸氣,脈運行三寸;一呼吸之間,脈運行六寸。人一天一夜大約有 13,500 次呼吸,脈運行 50 周,遍佈全身。陽氣在上運行 25 周,陰氣在下運行 25 周,完成一循環。最後會合於手太陰肺經的寸口脈。寸口脈是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的終點和起點,因此傳統脈診方法取決於寸口脈。
近說肺朝百脈為華蓋。五臟六腑之氣。皆上薰於肺。故即肺寸口之脈。可以診知各臟。其說亦通。而究不知營衛相會為五臟所終始。故獨取寸口越人立法甚精矣。衛氣之行。西醫不知。營血之行。西醫知之。西醫云。血出心管。行於周身。轉回則為紫色。受炭氣故也。回血入心路經肺管。
白話文:
近人說肺部通過氣脈與全身各處相通,就像華蓋一樣。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上達肺部,所以只要診斷出寸口的脈象,就能夠判斷五臟的狀況。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這些人卻不知道營氣和衛氣會交會,並作用於五臟的始終。因此,越人單取寸口脈進行診斷,方法十分精妙。西醫不瞭解衛氣的運行,但明白營血的運行。西醫認為,血液從心臟輸出,流遍全身,然後變為紫色流回心臟,這是因為它帶入了二氧化碳。流回心臟的血液經過肺部時,會進行氣體交換。
呼出之氣吹之紫色。乃散復入於心此即內經營周於身之義矣。無一息不有血出於心之左房。即無一息。不有血回入心之右房。然計所出之血待其回入。亦須一日一夜特營血之行。與衛不同。營血則息息皆有出有入。衛氣之行。則須行。度一周。乃復於肺。而與營血相會。此小會也。
白話文:
當呼氣時,呼出的氣體帶有紫色。這些氣體散開後又重新進入心臟,這就是內氣在全身巡行流轉的道理。
每一個呼吸間,心臟的左心房都會輸出血液。同樣,每一個呼吸間,都會有血液迴流到心臟的右心房。然而,從心臟輸出後再回流到心臟的血液,大約需要一整天一夜的時間。這與衛氣不同,營血在每一個呼吸間都有輸出和輸入。
而衛氣的運行,需要繞行一週才能回到肺部,再與營血會合。這是一個較小的會合。
蓋衛氣晝行於陽則寤。夜行於陰則寐。必晝夜各行二十五度。乃復於肺而與營氣大會故營言周於身衛則言復會於手太陰。文義顯別。不可混也。營氣周行臟腑內外。而皆會於肺故獨取寸脈可以診臟腑內外諸病矣。按靈樞云。人經脈前後上下左右。周身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
白話文:
譯而行。=[],[],[]
為一度。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度。其經脈長短之數。氣行傳遞之路皆詳於內經。脈度營氣篇。茲不具論觀其脈動。與氣行分言則知脈是營血氣附脈行晝則行。營外為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營內為行陰二十五度內經云老人夜不寐。營血虛。衛陽不得入於陰也。觀此則知營衛相附之理。
白話文:
每呼吸一次為一度。一天一夜共有 13,500 次呼吸。氣運行五十度。經脈的長短,以及氣運行傳遞的路線,都在《內經》「脈度營氣篇」中詳細說明。這裡就不詳細討論了。
觀察脈搏的跳動,與氣運行分開談論,就能知道脈搏是營血附在脈上而運行。白天營血在外運行陽氣,共二十五度;晚上營血在內運行陰氣,共二十五度。
《內經》說:「老年人晚上失眠,是營血虛弱,衛陽不能進入陰分。」由此可知營血和衛陽相互依附的道理。
營周而復始。故無一息不返於肺以入心。衛行必一度。乃返於肺也。其五十度。則陰陽之。數已行盡而返於肺則名。曰大會臟腑之所終始也。以其會於肺。故即肺脈。便可診臟腑諸病。西醫不知營衛相會之處。而但知脈是血管。辨中國診脈之非只自形其粗淺耳。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至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陽之所治也。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循行一周天後又重新開始。所以沒有任何一刻不從肺部返回到心臟。衛氣運行一圈後必定回到肺部,這五十個循環後,陰陽之氣的數量就已經循環完畢,回到肺部,稱為「大會」,也就是臟腑循環的終點。因為這「大會」在肺部進行,所以可以通過肺脈來診斷臟腑各種疾病。西醫不知道營衛相會之處,而只知道脈搏是血管。他們批判中國的診脈方法不對,只不過是表明他們見識淺薄。
關:手太陰肺絡之所至。從關到魚際:手陽明大腸經所治。
關者。尺寸分界之地。脈訣所謂高骨為是也。關下為尺澤。主肝腎而沉。故屬陰關前為寸。主心肺而浮。故屬陽。
白話文:
關:寸脈和尺脈分界的地方,脈診中稱為「高骨」。
關下:就是尺澤,主治肝腎,位置較深,所以屬於陰。
關前:就是寸口,主治心肺,位置較淺,所以屬於陽。
西醫不信脈法謂。人周身脈管。皆生於心中血管。心體跳動不休脈即應之而動。人身五臟。何得只據血管為斷。又言手脈。只是一條。何得又分出寸關尺。此說似是而實非也。細按手脈。至魚際上。則脈不見動。至尺澤下。脈亦不見動。蓋脈雖一條。而有分散合聚隱見之別。
白話文:
西醫不相信中醫的脈診,認為人體的脈管都來自於心臟的血管,心臟跳動不停,脈搏就會跟著跳動。而人體有五臟,怎麼能只根據血管來判斷呢?而且他們還說手腕上的脈搏只有一個,怎麼又分出寸、關、尺三部?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實際上卻不正確。
仔細觀察手腕上的脈搏,到魚際穴處,脈搏就看不到了;到尺澤穴處,脈搏也不見了。因此,脈搏雖然是一條,但有分散、匯聚、隱藏和顯露的不同表現。
寸口者。脈之大聚。會處為營衛相會之要區。故即以此診諸病脈管內屬血分。脈管外屬。氣分遲數是脈管中事。浮沉是脈管外事。至於脈之前後。又分寸為陽。尺為陰。蓋手脈既屬脈之都會自有部分之別。陽外陰內。天地不易之理。凡主表主上主氣。屬陽者。皆診於寸。主裡主血主下。
白話文:
寸口脈,是人體脈搏會聚的樞紐。它的中央部位是營氣和衛氣交會的重要區域,因此可以通過觀察這裡的脈象來診斷疾病。
脈管內部屬於血的分佈,而脈管外部則屬於氣的分佈。脈搏的遲緩或急促反映脈管內部的狀況,而脈搏的浮沉反映脈管外部的狀況。
至於脈搏的前後,還可以細分為寸部為陽,尺部為陰。這是因為手上的脈象是脈搏會聚的地方,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區域。陽氣在外面,陰氣在裡面,這是天地間不變的道理。
凡是與表症、上焦、氣分相關的主病,都屬於陽性,應在寸口脈診斷。而與裡症、下焦、血分相關的主病,都屬於陰性,應在尺脈診斷。
屬陰者皆診於尺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白話文:
部位與其所主之疾病:
屬陰的部位皆診視尺部(左手脈)。
上部主天,主胸部以上至頭部的疾病。 中部法人,主隔膜以下至肚臍的疾病。 下部法地,主肚臍以下至腳的疾病。
此即內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足間事之義。蓋天下之理。本天親上。本地親下。各從其類。故左寸在上應心。右寸在上應肺。左關在中屬肝。右關在中屬脾。左尺在下屬腎。右尺在下屬命門。總是分上中下之義。其分左右者。則以水為天一。宜配在左火為地二。
白話文:
這是《內經》中所說的「上竟」和「下竟」的意思。「上竟」指的是胸部和咽喉的事物,「下竟」指的是腹部、腰部和足部的事物。
天地的道理,原本是天在上,地在下。所以,人體的左右也分為上中下。左寸脈在上,對應著心臟;右寸脈在上,對應著肺。左關脈在中間,對應著肝臟;右關脈在中間,對應著脾臟。左尺脈在下,對應著腎臟;右尺脈在下,對應著命門。這都是按照上中下的順序劃分的。
至於左右的劃分,則是因為水為天一,應該配在左側,火為地二,應該配在右側。
宜配在右。水生木木生火。故心肝均位於左。火生土。土生金。故脾肺均位於右。各從其類義也。至於六腑。又各從其類以配次之。肺之腑為大腸。肺居右關上寸部。則大腸宜配於右關下尺部矣。亦有時診於右寸。總見肺與大腸一家故也。胃從脾。配在右關。三焦從命門。配在右尺膀胱從腎。
白話文:
應該對應在右手邊。水生木,木生火。因此,心臟和肝臟都位於左手邊。火生土,土生金。因此,脾臟和肺臟都位於右手邊。這是因為它們各自從屬其類別。至於六腑,也各自從屬其類別而對應分配。肺的腑是大腸。肺位於右手關上寸處,那麼大腸就應該對應於右手關下尺處。有時候也會診斷右手寸部,總體來說,這是因為肺和大腸是一家的緣故。胃從屬於脾,對應在右手關部。三焦從屬於命門,對應在右手尺部。膀胱從屬於腎臟。
配左尺膽從肝。配。在左關。小腸從心。配在左寸。小腸亦可配在左尺。以心位於左關之上。則小腸當從之於下也。臟腑之位次。既明又推之於形體。則喉舌頭面胸前肩膊。皆診於寸部。腋下腹際從腰以還。皆當診於關部。小腹尾尻二陰股脛膝腳。皆當診於尺部。此內經竟上竟下之法。
實大易親上親下之理。其旨微矣辨證有分部。診法有合三部。共診法。最要通其理。方可言診。西醫所不知也。
白話文:
把肝膽相配,在左手寸口上。小腸相配,在左手關脈上。小腸也可以相配在左手尺脈上。因為心臟位於左手關脈之上,所以小腸應該在它的下面。明白了臟腑在脈診上的位置後,推之於人體外形,喉嚨舌頭面部胸部肩胛骨等,都在寸脈部位診察。腋窩和腹部分別到腰的區域,都在關脈部位診察。小腹、尾閭、生殖器、大腿脛骨膝蓋腳,都在尺脈部位診察。這是《內經》自上而下進行診脈的方法。
這段文字揭示了中醫「上實下虛」的理論。
其意義深刻,辨證論治必須分清部位。診斷方法有「合三部」的原則。綜合診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理解其理論基礎,才能談論診斷。這一點是西醫所不瞭解的。
舊訣部位。左心膻中肝膽腎小腸。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腸。周夢覺三指禪脈法。以為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腎命門。然猶有未盡之義。宜分為左寸心膻中小腸。左關肝膽。左尺腎膀胱及小腸也。右寸肺胸中大腸。右關脾胃。右尺命門三焦。及大腸也。蓋大小腸或附。
白話文:
傳統中醫部位理論
左手的「寸」位代表心臟、膻中、小腸、肝臟、膽囊、腎臟。
左手的「關」位代表肝臟、膽囊。
左手的「尺」位代表腎臟、膀胱和部分小腸。
右手的「寸」位代表肺臟、胸中、大腸。
右手的「關」位代表脾臟、胃部。
右手的「尺」位代表命門、三焦和部分大腸。
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認為大腸和小腸有時會相鄰。
於肺以其表裡相通也。或附於兩尺。以其居下也。膻中即包絡。胸中即肺衣。古法不診三焦。以未知三焦之根。即在腎系。今特配於右尺。於義乃備。
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白話文:
肺部與外表的皮膚相通,所以肺氣上逆時,可能會在兩尺脈出現。這是因為肺的位置較低。膻中穴就是包絡經,胸中穴就是肺經的肺衣穴。以前的診斷方法不診斷三焦經,因為他們不知道三焦經的根在腎經。現在特別把它配在右尺脈上,這樣診斷才完整。
脈象有三部九候。三部指寸、關、尺三關。九候指浮、中、沉三候。
此與內經三部九候之法不同。然頭手足遍診之法。其廢已久。故即從難經。以寸關尺為三部。三部各有浮中沉。是為九候。
白話文:
這與《黃帝內經》中三部九候的方法不同。然而,頭、手、足遍診的方法早已廢止。因此,從《難經》中採用寸、關、尺為三部。三部各自分為浮、中、沉,這就是九候。
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沉者陰也。肝腎俱沉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白話文:
呼氣和吸氣均源自心肺。呼氣叫做「呼」,與肺有關。吸氣叫做「翕」,與肝有關。呼氣和吸氣結合在一起的過程叫做「噌」,這個脈絡位於人體的中心。
浮脈是陽氣的表現,表明心肺陽氣充足。浮脈而舒展寬鬆的是心脈;浮脈而短促的是肺脈。
沉脈是陰氣的表現,表明肝臟陰氣充足。沉脈而堅硬、有力、時間較長的是肝脈。
按壓時,脈搏彈動明顯,直衝手指的是肺脈;脈搏比較虛弱,彷彿彈性疲乏的是肝脈。
肺居胸中,所以其脈絡位於人體的中心。這是陰陽脈絡的規律。
上節以部位分五臟。此又以呼吸浮沉分五臟也。心肺在上部。出氣由之。故呼出屬心肺。一呼脈當二至也。肝腎在下部。入氣歸之。故吸入屬肝腎。一吸脈當二至也。呼吸之間。脾主中宮。司出入脈當一至。故呼吸定息。脈來。五至者為無病若多一至。則有一臟太過若少一至。
白話文:
上文按部位分出五臟,這裡又根據呼吸浮沉來區分五臟。心肺位於上部,呼氣是由它們產生的,所以呼氣時脈搏應跳動兩次。肝腎位於下部,吸氣後歸於它們,所以吸氣時脈搏也應跳動兩次。呼吸的間隔中,脾主導中部,控制呼氣和吸氣,脈搏應跳動一次。通常,呼吸平穩時,脈搏跳動五次代表身體健康。如果多跳動一次,表示某個臟器功能過度;如果少跳動一次,表示某個臟器功能不足。
則有一臟不足此察至數之法知此義。則知至數遲速之故。其脈在中以下。又言以浮中沉。分別五臟也。言脈在人肌肉之中。輕按即見為浮。浮為在外屬陽。心肺應之。浮而大散。其應在心。浮而短澀。其應在肺。重按乃見為沉。沉為在裡屬陰。肝腎應之。牢而長者弦之象。屬肝經。
白話文:
只要有一臟器不足,就可以通過這個觀察方法得知。那麼就能明白脈搏遲緩和快速的原因。它的脈象位於人體中部以下。又說用浮、中、沉來區分五臟。意思就是脈象在人的肌肉之中,輕按就能感覺到,稱為浮。浮脈位於體外,屬陽。心肺與之相應。浮而脈大而散,與心相關。浮而短澀,與肺相關。重壓才能感覺到,稱為沉。沉脈位於體內,屬陰。肝腎與之相應。脈象牢固而細長,屬於弦脈,與肝經相關。
濡而實者滑之象。屬腎經。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適中之地也。此以沉診肝腎浮診心肺中診脾胃取配之義。亦多方矣。
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白話文:
濕潤而堅實的脈象,是腎經的表現。脾主中焦,因此它的脈位在中間,這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地方。這裡以沉診(探測較深的脈象)對應肝腎,浮診(探測較淺的脈象)對應心肺,中診(探測中間深度的脈象)對應脾胃,從而找出對應的關係。這種脈象對應的方法有很多種。
春天脈象像琴絃,夏天脈象像鉤子,秋天脈象似細毛,冬天脈象如石頭。四時脈象變化都以胃氣為根本。四時病情變化,乃生死關鍵所在。
鉤即洪。毛即浮。石即沉也。胃氣見於脈。乃和緩之象。言弦鉤毛石。各見和緩為有胃氣四時之變。謂太過不及。不得胃氣。則可以知其病矣。此詳言五臟四時之主脈。而又歸本於胃氣近代三指禪脈訣。以緩脈為綱誠能知胃氣為本之旨學者可以一覽。
數者腑也。遲者臟也。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白話文:
鉤指脈象洪大。毛指脈象浮起。石指脈象沉伏。胃的氣血運行表現在脈象上,應當是和緩的。說是弦、鉤、毛、石等脈象,各自表現出和緩的狀態,是因為胃氣隨著四時變化。如果脈象太過或不及,沒有胃氣調和,就能知道其病症了。這段話詳細說明瞭五臟在四時中主導的脈象,最終又歸根於胃氣。近代的三指禪脈訣,以緩脈為綱,如果能夠理解胃氣為本的道理,學習者就能一目瞭然。
腑的性質是容易被熱所傷。臟的性質是容易被寒所傷。陽氣盛則體溫高。陰氣盛則體溫低。所以熱病是陽氣過盛,寒病是陰氣過盛。
腑屬陽。故數脈當應腑臟屬陰。故遲脈當應臟數則為熱。諸陽主氣也。遲則為寒。諸陰主氣也。夫以遲數分臟腑。此未盡然。而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蓋有一定不易者。脈之跳動。出於心血之起落。屬脈管中。血之所主。心主火。血虛火少。則動遲血多火旺則動速又凡脈之粗大細虛皆脈管中事。
白話文:
內臟屬陽。所以,脈搏跳動快應該對應臟腑屬陰。所以,脈搏跳動慢應該對應臟腑屬陽。脈搏跳動快則表示有熱症。陽氣主掌氣。脈搏跳動慢則表示有寒症。陰氣主掌氣。根據脈搏跳動的快慢來區分臟腑,這種說法並非絕對正確。而脈搏跳動快則表示有熱症,脈搏跳動慢則表示有寒症,這是一個固定的法則,不會改變。脈搏的跳動是由心血的起伏造成的。這些現象發生在脈管中,主要受血液的影響。心主火。如果血虛,火氣就會弱,脈搏跳動就會慢。如果血多,火氣就會旺,脈搏跳動就會快。另外,脈搏的粗細虛實也都是脈管中發生的事情。
當與遲數同斷。脈法。要辨脈管內是血分脈管外。是氣分則診治自有分別。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順逆也。
白話文:
脈法的辨別,在於分辨脈管內的「血分」,脈管外的「氣分」,如此診治自有分別。
浮脈、滑脈、長脈屬於「陽」,沉脈、短脈、澀脈屬於「陰」。根據脈絡所屬的經絡,就可以判斷病情的順逆。
浮滑長為陽。沉短澀為陰。據此治病。已得其要。又再分各經以定順逆。如腎脈宜沉而反浮。心脈宜浮而反沉則為逆既明脈之定象。又言脈無定體。因經而分順逆。其法最細。西醫但知脈是血管。而不知氣附脈行。血管外。即氣道也。西醫云。脈外有膜。名脈鞘。光滑而薄。
白話文:
脈象浮滑且長的表示陽性,脈象沉滯短澀的表示陰性。根據這些特徵來治療疾病,已經掌握了要領。
此外,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經脈來判斷脈象的順逆。例如:腎脈應該是沉滯的,如果出現浮脈,就是逆。心脈應該是浮脈,如果出現沉脈,也是逆。
既然已經明確了脈象的正常形態,也要知道脈象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會因為不同的經脈而有不同的順逆變化。西醫只知道脈搏是血管的跳動,卻不知道氣血附著在脈絡上運行。血管的外面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西醫也說,脈絡外面有一層薄膜,叫做脈鞘,它光滑而薄。
分數層。中有小孔。如篩。按此即附脈行之氣孔也。脈管只是一條。動則俱動。故遲數無部位之分。氣則上下異。其輕重也。故浮沉有三部之別從此類推而氣管血管分診合診則脈無遁情余讀西醫書。即益知古聖之精。尤願西醫。讀古聖書。亦可補其不及也。
白話文:
人體有層層分隔,其中有細小孔洞,就像篩子一樣。這些孔洞就是脈絡中氣體運行的通道。脈絡就像一條管子,當它運動時,氣體通道也會跟著運動,因此脈搏的快慢並沒有部位之分。但是氣體在上下移動時,輕重程度不同,所以分為浮、沉三種部位。以此類推,氣道、血管可以根據不同的分診與合診來檢查,這樣脈搏就無處可逃。我讀了西醫的書,才更加了解古代聖人的智慧。我特別希望西醫也能研讀古代聖人的著作,這樣就能彌補他們的不足。
此診法。全從難經。蓋內經遍診頭足。自越人變法。而群趨簡易。後世脈訣。托始於此。於法甚精。故宜從之。再參諸脈書。則盡其奧矣。
白話文:
這種診斷方法,全部出自《難經》。原先《內經》是全面診斷頭部到足部的。《難經》的越人改變了這種方法,使後世醫家趨向簡易。後世的脈學訣竅,都是從《難經》的變法開始的。《難經》的脈學方法很精確,所以應當依循它。如果再參照其他脈學書籍,就可以掌握脈學的精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