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5)
上卷 (15)
1. 臟腑所合
不化知脾陰胃陽,乃知健脾胃之法。李東垣重脾胃,而方皆溫燥,是但知胃陽,而不知脾陰。西醫言胃津化物,甜肉汁化物,膽汁化物,則但主陰汁立論,而又不明胃為陽,主納穀之理,皆偏也。
上曰賁門,下曰幽門。後面與肝膜相連,前面與膈膜相連。下與脾相曲抱。脾生一物,曰甜肉;醫林改錯,名為總提,即胰子也。胰子能去油;西醫但言甜肉汁,化谷,而不知其化油也。脾又生脂膏,所以利水穀在胃中。又賴脾土之濕,升布津液以濡之,然後腐變。故胃但稱五穀之府,不言化五穀,以見胃主納,脾主化,一燥一濕,互為工用。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腎為水臟,膀胱為水之府。凡人飲水,無不化溺而出於膀胱。自唐以下,皆謂膀胱有下竅無上竅;飲入之水,全憑氣化以出;又謂水入小腸,至闌門飛渡入膀胱,無從入之路也。故曰氣化。醫林改錯,深叱其謬。西醫云:水入於胃,散走膜膈,胃之四面,全有微絲管出水。
水入膜膈,走肝膈,入腎系。腎主瀝溺,由腎系出,下走連網。膀胱附著連網,溺入之口,即在連網油膜中也。中國人見牲畜已死,膀胱油膜收縮,不見竅道,遂謂膀胱有下口無上口,疏漏之至。西醫此說,誠足罵盡今醫;然持此以薄古聖,則斷斷不可。蓋內經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
又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內經所謂三焦,即西醫所謂連網油膜是也。故焦字從⿰革焦從膲,後人改省作焦,乃不知為何物矣。溺出膀胱,實則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者,則在於生津液。腎中之陽,蒸動膀胱之水,於是水中之氣上升則為津液;氣著於物仍化為水;氣出皮毛為汗。
氣出口鼻為涕為唾;遊溢臟腑內外,則統名津液。實由腎陽蒸於下膀胱之水,化而上行;故曰腎合膀胱,而膀胱為腎生津液之府也。又詳下條。
膀胱與連網相接處,即是入水道。子宮在膀胱後,男子名為丹田。腎陽入丹田,蒸水則化氣上行。膀胱如釜中蓄水,丹田如灶里添薪。膀胱下口曲而斜上,以入陰莖。溺能射出者,則又肺氣注射之力也。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也。
上言腎合膀胱,此言腎又合三焦也。少陽者,水中之陽,是為相火;屬腎者,屬於腎中命門也。命門即腎系,由腎系下生連網油膜,是為下焦;中生板油,是為中焦;上生膈膜,是為上焦。其根源實出於腎系,腎系即命門也。命門為相火之根,三焦根於命門,故司相火而屬於腎;夫腎具水火,
合三焦者,是相火所合也。又云腎上連肺者,金水相生,是水陰之所合也。故腎雖一臟,而將為兩臟矣。腎主水,而行水之腑,實為三焦。三焦即人身膜油,連腸胃及膀胱。食入於胃,由腸而下。飲水入胃,則胃之四面均有微管,將水吸出,散走膜膈;此膜即三焦也。水由上焦。
白話文:
脾的陰氣和胃的陽氣不協調,才會知道如何健脾胃。李東垣重視脾胃,但他開的藥方都偏溫燥,只知道顧胃的陽氣,卻忽略了脾的陰氣。西醫說胃液消化食物、胰液消化肉汁、膽汁消化食物,只強調陰液的作用,又不明白胃是陽,主導容納食物的功能,這些觀點都太片面了。
胃的上方叫賁門,下方叫幽門,後面連接肝臟的薄膜,前面連接橫膈膜,下方與脾臟彎曲相抱。脾臟產生一種物質,叫做「甜肉」,《醫林改錯》稱之為「總提」,其實就是胰臟。胰臟可以分解油脂。西醫只說胰液消化食物,卻不知道它也能消化油脂。脾臟還能產生脂肪,讓水穀停留在胃裡,再藉由脾土的濕氣,將津液向上輸送滋潤,食物才能腐熟消化。所以胃只是儲存五穀的倉庫,不負責消化,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食物,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一個乾燥一個濕潤,兩者互相配合才能正常運作。
腎臟與膀胱相合。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
腎臟是屬水的臟器,膀胱是儲存水的府。人喝的水,都會變成小便,從膀胱排出。唐朝以後的人都認為膀胱只有下方的開口,沒有上方的開口,喝進去的水完全靠氣化作用排出,又說水進入小腸,經過闌門飛躍進入膀胱,沒有實際進入的路徑,所以說是靠氣化作用。 《醫林改錯》嚴厲斥責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西醫認為水進入胃後,會散佈到橫膈膜,胃的四周有細微的管道排出水分。
水進入橫膈膜後,會通過肝臟的橫膈膜進入腎臟系統。腎臟負責過濾尿液,從腎臟系統排出,往下走連接網膜。膀胱附著在網膜上,尿液進入膀胱的開口就在網膜的油膜中。中國人看到牲畜死後,膀胱的油膜收縮,看不到開口,就認為膀胱只有下方的出口,沒有上方的入口,這是非常疏漏的見解。西醫的這種說法,實在足以罵遍現在的醫生。但如果因此而輕視古代聖賢的觀點,那就絕對不可以。因為《黃帝內經》明明說了,下焦就是膀胱上方的開口。
《黃帝內經》又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水道由此而出。《黃帝內經》所說的三焦,就是西醫所說的網膜油膜。所以「焦」字是由「⿰革焦」和「膲」組成,後來的人省略成「焦」,卻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尿液排出膀胱,實際上是由三焦主導的,而膀胱主要的功能則是產生津液。腎中的陽氣蒸動膀胱的水,於是水中的氣上升成為津液。氣附著在物質上仍然會變成水氣,從皮膚毛孔排出成為汗液。
氣從口鼻出來則成為鼻涕、口水。在臟腑內外流動則統稱為津液。這實際上是腎陽蒸發下方的膀胱之水,向上運行而形成的。所以說腎臟與膀胱相合,而膀胱是腎臟產生津液的場所。詳情見下文。
膀胱與網膜相接的地方,就是水進入的通道。子宮在膀胱後面,男性則稱為丹田。腎陽進入丹田,蒸發水分則會化為氣向上運行。膀胱就像鍋裡蓄水,丹田就像灶裡加柴。膀胱下方的出口,彎曲斜向上,通向陰莖。小便能夠射出,則是肺氣推送的力量。
少陽屬腎,腎臟向上連接肺臟。所以要將這兩個臟器聯繫起來。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器官,歸屬膀胱,是孤立的腑。是六腑相互結合的地方。
前面說腎臟與膀胱相合,這裡又說腎臟與三焦相合。少陽是水中之陽,是相火,屬於腎臟,指腎中的命門。命門就是腎系統,由腎系統往下產生網膜油膜,這是下焦;中間產生板油,這是中焦;上方產生橫膈膜,這是上焦。它的根源實際上出自腎系統。腎系統就是命門。命門是相火的根源,三焦的根源也在命門,所以三焦掌管相火,並歸屬於腎臟。腎臟同時具備水和火。
與三焦相合,是指與相火相合。又說腎臟向上連接肺臟,是金水相生,是水陰相合。所以腎臟雖然是一個臟器,卻要看作兩個臟器。腎臟主導水,而運行水的腑實際上是三焦。三焦就是人體內的油膜,連接腸胃和膀胱。食物進入胃,由腸道往下走。飲水進入胃後,胃的四周都有微小的管道,將水吸出,散佈到橫膈膜,這個橫膈膜就是三焦。水由上焦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