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4)

回本書目錄

下卷 (4)

1. 四時所病

四時各有主氣。客氣五方強弱之異茲所舉者。不過明臟腑氣應與天時並行之義耳。醫者當知隅反。

春善病鼽衄。

白話文:

四季各有主氣。客氣五方強弱不同,現在所舉的,不過是說明臟腑之氣應該與天時同時運行罷了。醫療者應當瞭解這個道理。

春天容易發生鼻出血。

鼽是鼻塞流涕。衄是流鼻血。鼽屬氣分。春陽發泄。為陰所閉則鼻塞不通。治宜疏散其寒。衄屬血分。春木生火。動血上衝。干犯清道。鼻為肺竅。木火侮肺。故發衄。治宜清降其火。善病者。謂多此種病也。

白話文:

鼽:就是鼻塞流鼻涕。衄:就是流鼻血。鼽屬於氣分。春季陽氣發散。如果被陰氣阻閉,鼻腔就會不通暢。治療時應疏散寒氣。衄屬於血分。春季屬木,生出火氣。火氣會推動血液向上衝,影響清竅。鼻子是肺部的竅道。木火之氣如果過度刺激了肺部,就會出現衄。治療時應清熱降火。善病者:指經常患有這類疾病的人。

仲夏善病胸脅。

白話文:

仲夏時節容易患胸肋之疾。

胸是兩乳中間屬心。脅是兩乳旁邊。屬三焦。心是君火。三焦是相火。皆與夏氣相應。故仲夏善病胸脅。以火有餘。多發逆滿也。

白話文:

胸腔位於兩乳的中間,對應的是心臟。肋骨兩側是脅部,對應的是三焦。心臟是血液循環系統的主宰,三焦是火化的輔助。兩者都與夏天的火氣相關。因此,仲夏季節容易出現胸脅疾病,這是因為體內火氣過剩,導致逆氣上沖,出現胸悶、煩躁等症狀。

長夏善病洞瀉寒中。

白話文:

長夏時節容易發生的疾病是:

洞瀉:腹瀉,大便稀溏如水樣,排出後仍有腹痛、腹鳴等症狀。

寒中:寒邪侵襲體內,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長夏未。月濕土主氣。脾主濕而惡濕。濕甚則發洞瀉陽極於外。無以溫養中土。故發寒中之病。觀冬月井水溫。夏月井水冷。則知夏月。中宮多寒矣。

白話文:

長夏(小暑到大暑之間)還沒結束。這個時期,濕氣在土中主導。脾臟主導濕氣,但又討厭濕氣。濕氣過多就會發生物理腹瀉和身體陽氣外洩,無法溫暖內部。所以會出現寒中之病。觀察到冬天的井水是溫暖的,夏天的井水是涼的。這表明夏天的時候,身體內部會有很多寒氣。

秋善病風瘧。

白話文:

繁體中文:

秋善病風瘧。

秋天容易得風熱瘧疾。

風屬肝瘧屬少陽。因風致瘧。本系木火為病。而多發於秋令者。木火侮金也。蓋秋當肺金主氣之時。金氣清肅。則皮毛自斂。膜腠自和設風氣鼓動。則為皮毛不得斂。而發寒熱。風火相煽。則膜腠不得和。而戰慄。溺赤。知此理者。可得治瘧之法矣。

白話文:

風邪屬於肝臟,瘧疾屬於少陽經。由風邪引起的瘧疾,其根本原因是木火過旺。之所以多發於秋季,是因為木火剋制金。秋季本應是肺金主氣的季節,金氣清肅,皮毛自然收斂,腠理自然和諧。但如果風邪動盪,就會導致皮毛無法收斂,產生寒熱。風火互相激勵,就會導致腠理不和,出現戰慄、尿赤等症狀。理解了這個道理,就能掌握治療瘧疾的方法。

冬善病痹厥。

白話文:

繁體中文:冬善病痹厥

冬季最容易發生痹證和厥證。

痹是骨節疼痛。厥是四肢逆冷。腎中陽氣。能達於骨節。充於四末。則無此病。冬令寒水氣盛。往往腎陽不足。故多此病。

白話文:

痹病是指骨節疼痛。厥病是指四肢冰冷。腎臟中的陽氣,可以到達骨節,遍佈四肢,如此便不會有這些疾病。冬季寒冷的水氣旺盛,往往導致腎陽不足,因此這類疾病較常見。

四時之病不一而足。則此種為多。且知其理。而一切非時之病。理皆可識。

白話文:

四季發生的疾病不限於這些。而這些種類很多。並且要知道這些疾病發生的道理。這樣一來,對於一切不按時節發生的疾病,其發生的道理都可以認識。

2. 臟腑通治

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為主。

白話文:

心與膽相通。心臟疾病引起心慌意亂,應以溫補膽氣為主。膽囊疾病引起戰慄,癲狂應以補養心氣為主。

舊注君相二火。一氣相通此解通字。與以下各通字不合。蓋所謂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唐宋後憑空說理。不按實跡。西醫雖詳形略氣。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說。不能發明西醫云。人之臟腑。全有連網相聯。其連網中。全有微絲管。行血行氣。據此則知心與膽通。其道路亦在膜網之中。

白話文:

舊有的註解把「君相二火」解釋為「一氣相通」。這個「通」字的解釋和後面的「各通字」不一致。所謂的「通」,一定是存在著相通的道路。唐宋以後的說法憑空推論,沒有根據實際。

雖然西醫詳細描述形體,卻忽略了氣。像這樣相通的道路,如果不借用西方的理論,是無法說明的。西醫說:人的臟腑之間有像網路一樣的連接,在這些網路之中,有非常細小的管道可以輸送血液和氣。根據這個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心和膽是相通的,它們的管道也存在於網路之中。

蓋膽附於肝肝繫著。脊上循入。肺系連及於心膽與心通之路即在其系中。故心病怔忡宜溫膽。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非空論矣。又溫字補字。有辨。經言溫之以氣。補之以味內經言以苦補心。是瀉心火。即是補心。以益其陰也。溫之以氣是益其陽也。

白話文:

膽戰心驚之路在於憂慮膽怯恐懼癲狂。治療方法包括放鬆心態、避免過度思考,並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

白話文:

肝與大腸相通。肝臟有病,應疏通大腸。大腸有病,則應以平息肝經為主要治療方針。

肝內膈膜下。走血室前連膀胱後連大腸。厥陰肝脈又外繞行肛門。大腸傳導。全賴肝疏泄之力。以理論。則為金。木交合以形論。則為血能潤腸。腸能導滯之。故所以肝病宜疏通大腸。以行其鬱結也。大腸病如痢症。腸風秘結。便毒等症。皆宜平肝和血潤腸。以助其疏泄也。

白話文:

肝臟內層膜的下方。肝臟的血液通道前連接著膀胱,後連接著大腸。肝臟的陰脈又延伸到外陰和肛門。大腸負責傳導,這完全是藉由肝臟疏通的力量。以理論來說,肝臟屬金,和木相交合,以形狀來說,肝臟的血可以滋潤腸道,而腸道可以傳導血液。因此,肝臟疾病應該疏通大腸,讓其排出阻塞物。大腸疾病,例如痢疾、腸道氣脹結祕、便毒等症狀,都應該滋潤肝臟的陰血,讓大腸得以疏通。

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

白話文:

脾臟與小腸相通。脾臟有病,宜瀉熱清火。小腸有病,宜滋潤脾臟為主。

西醫圖繪脾居連網之上。小腸通體。皆與連網相附。連網中均有微絲管相通據此則內經所言。道路顯然。西醫不知內經。妄詆軒。岐以為未見臟腑。此不足怪。獨怪中國。趨好洋學。舍古聖之書。而弗深考。豈不謬哉。脾病多是小腸之火。蒸助濕氣發腫脹作瀉滿。小便渾濁。

白話文:

西方醫學的圖譜上畫著連網狀,小腸通體皆與連網相連。連網中布滿了細小的管子相通。根據這個圖譜,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內經》中所說的道路。西方醫學不瞭解《內經》,所以妄下斷言,《難經》中所說的道路沒人見過,這不足為奇。但奇怪的是,中國人只熱衷於學習西方學問,拋棄了古聖先賢的典籍,而沒有深入研究。因此,很多人不理解《內經》,以致於患病很多是由於腸胃之火,蒸助邪氣發作,導致腹脹,小便不暢。

故當瀉小腸至於小腸所以化物不滯。全賴脾濕。有以濡之西醫所謂甜肉汁入腸化物是矣。故小腸病痢及秘結。闌門不開。膈食等症。皆宜潤脾。

白話文:

因此,只有瀉出小腸中的積滯,小腸才能正常消化食物,這完全依賴於脾胃的滋潤。就像西醫所說的,甜味肉湯進入腸道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小腸痢疾和便祕、幽門梗阻、膈氣等疾病都應該滋潤脾胃。

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

白話文:

肺與膀胱相通。**肺部疾病應該以清利膀胱水氣為主。**膀胱疾病應該以清泄肺氣為主。

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其路道全在三焦膜中。上卷已詳言之。故肺與膀胱相隔其遠。而實相通。肺病則水停為痰飲。故宜清利膀胱以瀉之。膀胱病。多由肺之上原。不得疏通。故宜清肺氣為主。

白話文:

肺臟負責調節水分的運行。水分下降到膀胱,這條通道完全位於三焦膜中。我已在前文中詳細說明這一點。因此,肺臟和膀胱相距甚遠,但實際上是相通的。肺部有病,水分就會停留形成痰液和飲液。所以應該清理利濕膀胱,以此排出水分。膀胱有病,大多數是由於肺臟的上游不通暢。所以應以清理肺氣為主。

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

白話文:

腎與三焦相通。腎臟有問題,應調和三焦。三焦有問題,應以補腎為主。

三焦之原。即發於腎系。故腎與三焦相通。三焦為腎行水化氣。故腎病宜調和三焦。譬如腎氣。丸用苓澤以利三焦之水。保元陽。用黃耆以充三焦之氣是矣。三焦病不能行水。則宜滋腎陰。不能化氣。則宜補腎陽。近醫不知三焦為何物。西醫名連網。不名三焦。且又不知腎係為三焦之根。安知人生氣化哉。

白話文:

三焦系統的源頭,也就是腎臟系統。因此腎臟與三焦相通。三焦系統是腎臟運行體液、化生氣血的途徑。所以,治療腎臟疾病時,必須調理三焦系統。例如,腎氣不足時,可以用茯苓和澤瀉藥材來幫助三焦系統運水。如果要保護元陽(腎陽),可以使用黃耆藥材來充盈三焦系統的氣血。三焦系統如果無法正常運水,就應該滋養腎陰。如果無法化生氣血,就應該補腎陽。近代醫家不瞭解三焦的本質,西醫稱之為「連網」,而沒有專用的名稱「三焦」。更不知道腎臟是三焦的根本。如果不知道這些,怎麼能理解人體的氣血化生過程呢?

此條全可考臟腑路道。西醫形跡之學。未及如是之精。而今人不講。反為西人所笑。堪發一嘆。

3. 望形察色

形是肢體。色是面部。此理最微比脈更難。今且舉其大略。使人得其門徑。西醫於察色未深考。

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也。

白話文:

形是四肢,色是臉色,這個道理比脈象更加精微難懂。現在先略舉大原則,讓大家掌握入門的方法。西醫在觀察面部顏色方面研究不深。

用五種顏色來代表五臟:青色代表肝臟,赤色代表心臟,白色代表肺臟,黃色代表脾臟,黑色代表腎臟。肝臟與筋脈相應,心臟與脈搏相應,肺臟與皮膚相應,脾臟與肌肉相應,腎臟與骨骼相應。

言五色命於五臟。每臟各見本色便知其病。各臟又各有所合便。知其病之所在。譬如青色屬肝。肝合筋。便知其病在筋。余仿此。

白話文:

不同的顏色與不同的臟器相應。每一個臟器顯現特定的顏色,就能知道它出現了問題。不同的臟器也有相應的部位。瞭解這些部位,就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例如,青色與肝臟相應。肝臟與筋絡相連。所以如果出現青色問題,就能知道是筋絡出現了問題。其他臟器也是類似的。

青如草滋者死。青如翠羽者。生黃如枳實者死。黃如蟹腹者生。黑如炲者死。黑如烏羽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豕膏者生。

白話文:

腎氣不足的顏色:黑色

此言五色榮者生。枯者死。蓋必有血與氣澤。方能榮也。

凡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青為肝色。青勝則肝木剋土。故痛。黑為腎之色。黑勝則寒水凝滯。故痹。黃赤為火土之色。故主熱。白為金色令。主清冷。且溫體者血也。血色少故白色多。而知其體寒。五色皆見乃。錯亂之象。故主寒熱並見。

氣血阻滯的顏色:青色

體內有濕氣的顏色:黃色

體內有寒氣的顏色:白色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

白話文:

明堂:指的是鼻子。

闕門:指的是眉毛之間。

蕃息:指的是臉頰兩側。

蔽:指的是耳朵的入口。

明堂的骨骼:高度隆起,表面平直。鼻子在上,通向眉間。

王宮:指的是嘴巴,位於最下面。

五臟:排布在中央。

六腑:位於兩側。

此言人面之部位。分配臟腑。以診其色也。面分三停。上為闕。闕下為下極。即山根也。以闕論則處下。合鼻言之。則適居於中。故稱極焉。是為王宮。心之應也。鼻居王宮之下。故名明堂。其診法。則當以五臟從上而下。配於中央。而六腑各隨其臟。配於兩側。有諸內形諸外。亦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這段話描述了人臉各部位與內臟的對應關係,用於診斷疾病。

人臉分為三個部分:上部為「額」,「額」的下方為「山根」。從「額」來看,「山根」處於下方。但如果與鼻子一起看,則「山根」正好位於中間,所以又稱之為「極」。「王宮」指的就是「極」,對應於心臟。

鼻子位於「王宮」之下,所以稱為「明堂」。診斷時,應該把五臟從上到下對應到「明堂」的中央,而六腑則分別對應到兩側。內在的疾病會反映在外部,各個部位也有相應的對應關係。

明堂今名準頭。王宮今名山根。闕今名印堂。蕃今名頰。蔽今名耳。古人不剃鬚。故不診頤下。今診決有心額腎頤之說。是俗醫所配。雖今人剃鬚。氣色終不見於此。未可據以為診也。人身內肺繫心系肝繫著脊。腎系均著脊。惟脾在胃下。不著脊。然脾膜之根仍在脊也。故脾俞穴在背。

白話文:

現代的中醫將「明堂」稱為「準頭」,「王宮」稱為「山根」,「闕」稱為「印堂」,「蕃」稱為「頰」,「蔽」稱為「耳」。古代人沒有剃鬚習慣,因此不診斷下巴以下部位。現在有「心額腎頤」的診斷方法,這是一種民間醫生的說法。即使現代人剃了鬚,但氣色也不會表現在下巴上,因此不能根據下巴的氣色診斷。人體內部,肺與心相連,肝與腰相連,腎臟與脊椎也相連。只有脾臟位於胃的下方,不連接脊椎。但是,脾膜的根部仍然位於脊椎上,所以脾俞穴在背部。

是五臟皆居於身中也。所以診法。亦配於面之中央。而六腑。則隨其臟位。以配於側。

闕上咽喉也。

闕為眉間。闕之上則至高矣。咽喉之位。在諸臟腑之上。故應於闕上。

闕中者肺也。

俗名印堂。肺居胸中。高於五臟。故應於此。

下極者心也。

下極。即山根心居肺之下。肺應於闕中。則心當應於此。

直下者肝也。

白話文:

五臟皆居於身體之中。因此,診斷方法也適用於面部中央。而六腑則依據其所屬臟器的位置,對應於面部的兩側。

眉上方為咽喉。

眉上方為印堂。印堂之上是最上方的位置。咽喉位於所有臟腑之上方,因此對應於印堂之上。

印堂為肺臟。

印堂俗稱印堂。肺臟位於胸腔之中,高於其他五臟,因此對應於此。

山根為心臟。

山根即為鼻樑根部。心臟位於肺臟下方。肺臟對應於印堂,因此心臟應對應於山根。

鼻樑正下方為肝臟。

相法稱為年壽。即鼻梁也。肝配於此者以肝在腹中半在膈上半在膈下。位實在心肺之下。故當配於此。唐宋後醫。以肝配左顴肺配右顴。此西金東木之義。然非五臟自具之位次也。且舊說以為肝在脾之下。故曰下焦屬肝腎。不知水木相生。肝固與腎相屬。而究其形體所居則肝半。

白話文:

相術中,將鼻樑稱為「年壽」。因為鼻樑對應於肝臟,而肝臟一部分位於腹部膈肌上方,一部分位於膈肌下方,其位置恰好在心肺之下。因此,將肝臟對應於鼻樑。

唐朝和宋朝之後的醫家,將肝臟對應於左顴,肺臟對應於右顴。這符合「西金東木」的五行學說。然而,這並不是五臟實際的位置。

而且,古人認為肝臟位於脾臟下方。因此說「下焦屬肝腎」。這忽略了水生木的原理。肝臟確實與腎臟相連,但從實際的位置來看,肝臟位於隔膜的兩側。

在膈上半在膈下脾在膈下。居於油膜之上。近胃聯小腸也。中醫少見臟腑。多失其真。而西醫笑之。並謂軒岐先謬豈知古聖精核。更過西人。此等位次。便見聖人審定臟腑最精。至經脈穴道尤為西人所不知也。今必謂古聖洞見臟腑。尤屬空談。不足折服西人。即以剖視例之。

白話文:

在胸隔之上(肺)一半,在胸隔之下(脾),也位於胃的網膜上面,靠近胃和小腸。中醫學家很少看到臟腑,因此大多不能瞭解其真實情況,而西洋醫學家對此嗤之以鼻,並認為軒轅黃帝和歧伯的理論是錯誤的。難道不知古代聖賢的學說非常精確,甚至超過了西洋人嗎?這些臟腑的位置,就能看出聖人對於臟腑的判定是最準確的。至於經脈和穴位,更是西洋人所不瞭解的。現在有人如果一定要說古代聖賢能洞悉臟腑,那就更是空談,不足以服西醫。就以解剖為例來說。

古創制作。亦斷無未經剖視之理。且軒帝戰。阪泉涿鹿。何難剖割之有。(圖見後。)

肝左者膽也。

舉左以賅右。言肝應於鼻梁。其左右附鼻梁者。膽之應也。

下者脾也。

白話文:

即便沒有用刀剖開來觀察,也能知道。此外,軒轅氏曾經大戰阪泉、涿鹿,他怎麼可能難以剖割?(見後圖)

肝臟在左邊,膽囊也在左邊。

抬起左臂環抱住右臂,(這是)說肝臟與鼻子相應。鼻子兩側靠近鼻子的地方,(這是)膽囊相應的地方。

在下面的,(這是)脾臟。

下者指準頭言鼻梁在上。則準頭在下。故稱下焉。脾在腔內。實居肝之下。油膜之上。故應配於鼻梁之下。此名明堂為脾之應。脾能總統五臟。故準頭之診最要。

白話文:

「下」這個字是指準頭,也就是鼻尖,而鼻樑是在上面。準頭在下,所以稱之為「下焉」。脾臟位於腹腔內,實際上在肝臟的下方,油膜的上面。因此,脾臟應對應於鼻樑的下方。這個位置稱為明堂,是脾臟的對應部位。脾臟能統攝五臟,所以準頭的診斷非常重要。

方上者胃也。

白話文:

胃在上腹部。

方上二字不得其解。舊說以為口之上。鼻孔之旁。余按方字。義訓兩舟。相併殆指鼻之兩孔其形如方舟也。然則準頭為明堂而兩孔即方上也。本經云五臟位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則鼻準屬脾。兩孔旁自當屬胃。

白話文:

「方上」這兩個字的意思一直沒有弄清楚。過去的說法認為是指嘴巴的上方,即鼻子兩旁。我根據「方」字的本義,認為「方」應讀作「兩舟並合」,大概是指鼻子的兩個鼻孔,它們的形狀就像兩個方舟。因此,鼻尖是明堂,兩個鼻孔就是「方上」。《黃帝內經》說,五臟位於身體的中央,六腑分佈在五臟的兩側,所以鼻尖屬於脾,鼻孔的兩側自然就屬於胃了。

中央者大腸也。

白話文:

中央者,大腸也。

此中央字。當合頰側與鼻計之。頰側距鼻之中為中央。蓋頰側名蕃。鼻準名明堂。其中即可名中央。胃近鼻大腸連胃。位次亦宜。

白話文:

這個「中央」指的地方。應該是把臉頰和鼻子兩邊的位置計算進去。從臉頰中點到鼻子的中點,這段距離就是「中央」。因為臉頰中點稱為「蕃」,鼻尖稱為「明堂」,蕃和明堂的正中間就可以稱為「中央」。而胃離鼻子很近,大腸又連接著胃。位置也合適。

挾大腸者腎也。

白話文:

夾著大腸的(器官)是腎臟。

腎有兩枚。故配於面部頰側兩旁。是最下之兩旁也。腎居於下。配此為宜。後人配於口下承漿之所。不知古不剃鬚。口下須掩。氣色不見。故內經不以此察色。以腎配兩頰。腎有兩枚。分左右診。於義為合。

白話文:

腎臟有兩顆,因此與面部的兩側相匹配,是人體最下方的兩側。腎臟位於下部,與面部的兩側相匹配是合適的。後來的醫家將腎臟與口下方承漿穴相匹配,不知道古代的人不剃鬍鬚,口下會被鬍鬚遮蓋,無法看到氣色。所以《黃帝內經》中沒有仔細察看氣色的記載,將腎臟與兩側的面頰相匹配,腎臟有兩顆,可以分左右進行診斷,與醫理相符合。

當腎者臍也。

腎與臍前後相對。故當腎之下。即以診臍。

面王以上小腸也。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

白話文:

腎臟的部位與肚臍相對。因此,在肚臍下方,也就是以肚臍來診斷腎臟。

肚臍上方為小腸。肚臍下方為膀胱和小腸的連接處。

面王二字無舊解。然明堂者。北面朝王之所也。疑即明堂鼻準是矣。膀胱子處。即子宮二物皆在臍下。與腎位相等。腎兩枚居背後。故分配兩旁應腎在後也。膀胱子宮在前。則當次位於前。居鼻下。故曰面王以下。膀胱子處也。惟小腸與胃相接。而為心之府。未易定其位次。

白話文:

「面王」二字過去沒有明確的解釋。然而,「明堂」指北面朝拜君王的地方。我懷疑所謂的「明堂」就是鼻準。膀胱與子宮這兩個器官都在臍部下方,與腎髒的位置相同。腎髒有兩個,位於背後,因此被分配在兩側,與在背後的腎髒相應。膀胱與子宮在前面,所以應該位於前面,位置在鼻子下方。因此,古代醫書中說「面王以下」指的是膀胱與子宮。只有小腸與胃相連,並作為心臟的區域。小腸的具體位置目前還沒有定論。

且小腸之膜油全連及肝。膽脾也。故配於膽胃之交肝脾之際位在鼻準上邊兩旁夾鼻之處。故曰面王以上小腸也。予按後人望色。左肝右肺。心額腎頤鼻脾。法甚簡易。然不及內經診法為更詳。

白話文:

小腸的脂肪組織與肝臟、膽囊和脾臟完全相連。因此,它位於膽囊和胃的交界處,以及肝臟和脾臟的中間位置,部位就在鼻樑上方,兩側夾著鼻子的地方。所以說,面頰以上的部分與小腸相關。

我發現後人看氣色時,左邊看肝,右邊看肺;額頭看心,下巴看腎,鼻子看脾。這種方法非常簡單,但不如《內經》診斷方法詳細。

闕屬肺。闕旁生眉。即當屬肺。世多以眉屬肝。不知眉實屬肺。內經云肺風之狀。其診在眉上。足見眉實肺氣所發泄。然肝血如不交於肺。即不能化生眉毛。凡毛皆是血化。為氣而發泄者也。

白話文:

眉毛的稀疏與否與肺有關。眉毛附近長出眉毛,就必定與肺有關。世人大多認為眉毛與肝有關,卻不知道眉毛實際上與肺有關。《內經》說肺風的症狀在眉毛上方,這足以說明眉毛是肺氣所發泄出來的。但是,如果肝血不能與肺相交,眉毛便無法化生出來。所有的毛髮都是由血所化,而發泄出來的則是氣。

單有血不能生毛單有氣。亦不能生毛。目之部位。統屬肝竅所司。由肝目之部。上交闕旁。系肺之所司矣為肝血上交。於肺氣所以化生眉毛肺為華蓋。故相書稱眉亦名華蓋。肝木主怒。侮肺金。而難制故眉粗之人性最剛烈。自闕至明堂。分配五臟而以六腑配於兩側。詳矣惟三焦包絡。

白話文:


單單只有血無法生長眉毛,只有氣也無法生長眉毛。眉毛的部位,是由肝絡主宰。從肝到眉毛部位,上連「闕旁」,那是肺所管轄的地方。這是因為肝血上行,連結肺氣,所以能夠化生眉毛。

肺像華蓋(遮陽棚),因此相書上把眉毛也稱為「華蓋」。肝(屬木)主怒,可以侮辱肺(屬金),所以難以控制。眉毛粗的人,性格比較剛烈。

從「闕」到「明堂」,分屬於五臟,而六腑則分佈在兩側。詳細的說,只有三焦和包絡。

未曾分配余。按經文義。實具於言下。蓋三焦為腎之腑。腎位配於蕃。正當頰側。則三焦。當配於蔽。正當耳門也。腎開竅於耳。三焦之脈又統耳護腎竅。以蔽診三焦。自不爽也。至於包絡配在山根兩旁。其義更可類推。

白話文:

經文的意思並沒有分配給我這個部位。但從經文的意義上,實際上已經包含在話中了。三焦是腎的腑臟,腎的部位配在蕃穴,正好在臉頰旁。那麼三焦,就應該配在蔽穴,正好在耳門處。腎開竅於耳,三焦的脈絡又主管耳部,護衛著腎的竅穴。用蔽穴來診斷三焦,自然不會有錯。至於包絡,配在山根兩旁,其道理也是可以類推的。

散見於經文者。如發上指。汗出如油。大肉脫。大骨陷。唇及舌卷。囊縮鼻張。不治之證。未能悉舉。但明臟腑相應之理。可以通一畢萬。且如眼神尤宜細察。再讀傷寒金匱則盡知之。

白話文:

上述經文中記載著許多疑難病症。例如:頭髮直豎。出汗似油脂。肌肉大面積脫離。骨骼大量凹陷。嘴脣和舌頭捲曲。陰囊收縮,鼻孔擴張。這些都是不治之症。無法一一列舉。但只要瞭解臟腑之間的對應關係,就能舉一反三。例如:眼睛的神情尤為重要,仔細觀察可以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