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4)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4)

1. 臟腑所合

合者,相合而成功也。有臟以為體,即有腑以為用。臟之氣行於腑,腑之精輸於臟。二者相合,而後成功。故引《靈樞·本樞篇》文以明之。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

肺為清金,大腸為燥金。肺藏魄,而大腸肛門,即為魄門。肺與大腸交通之路全在肺系膜油之中,由膜油以下達於大腸。而大腸全體,皆是油膜包裹。雖大腸與肺,一上一下,極其懸遠,而其氣從油膜之中,自相貫注。蓋肺極高,大腸極下,其形勢自足相臨。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又相表裡,故相通也。傳導之府,謂傳導肺氣使不逆也。凡大腸之病皆從肺來。故大腸燥結,須潤肺;大腸痢證,發於秋金之時,亦是肺金遺熱於大腸。然大腸病,亦能上逆而反遺於肺。《傷寒論》云:「下痢便膿血者,其喉不痹;不便膿血者,其喉為痹。」蓋邪熱不從大便而瀉,上壅於喉,宜瀉大腸。此大腸,所以為傳導肺氣之府也。

宋元後圖大腸,摺疊一團,不能分出上中三回。惟西醫言大腸頭,接小腸下之闌門,由右腹而上行,為上回;橫繞至胃下,過左畔,為橫回;由左腹而下行,為下回;至胯乃轉為直腸。凡人瀉利腹鳴,可試其迴轉之路也。仲景云:「腹中轉夫氣者,尚有燥屎。」仲景下一個「轉」字,已繪出大腸之形。而宋元後醫不之察,反不如西醫之踏實。小腸上與胃接為幽門,全體皆與油膜相連。甜肉汁、膽汁,皆從油膜中入小腸也。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脈絡循行,相為表裡。小腸全體,生連油膜,上循肝膈,透入胸中,而為心包絡。心與小腸交通處,全從包絡透出,下行達於油膜,乃與小腸相通。小腸受盛五穀,使化精汁以上奉於心,而化血。故小腸為心之府。心火不宣,則小腸之糟粕不化,是飧泄。心火太甚,則熱移小腸。膜油中為熱所蒸,飲水從油膜中過,則被蒸為黃赤色。痢證、糟粕不化、垢膩、膿血,全是心移熱於小腸之病。又詳下「受盛之官」注。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

《內經》云:「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耳。」謹按各臟腑,遠近不一,實皆以膜相連;惟膽附於肝,最為切近。西醫言肝無能事,只是化生膽汁;而膽汁循油膜入胃,則飲食之物得之乃化。是中焦之精氣,全賴於膽。故膽者,中精之府也。膽屬火,肝屬木。膽汁為肝所化,是木生火也。膽汁化物,是木能疏土也。故經云:「食氣入胃,散津於肝。」肝寒則膽汁不能化物;肝熱則膽汁化物太過,而發中消等證。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

脾居胃外,以膜相連。西醫云:「近胃處又有甜肉一條,甜肉汁入胃,則飲食自化。」予按經文,「甘生脾」,是甜肉汁,即脾之物也,無庸另立條目。脾主化穀,胃主納穀;是胃者,脾之腑也。胃為陽,脾為陰。納穀少者,胃陽虛;納穀多而不化者,脾陰虛。如膈食病,糞如羊屎,即是脾陰虛,無濡潤之氣故燥結。

白話文:

臟腑所合

臟腑相合才能發揮功能。臟腑如同一個整體,臟器是本體,腑器是功能的執行者。臟器的氣機運行於腑器,腑器的精華輸送到臟器,兩者相互配合才能正常運作。以下引用《靈樞·本樞》篇的內容來闡明臟腑的關係。

肺與大腸相合。大腸是傳導食物糟粕的器官。

肺屬清金之性,大腸屬燥金之性。肺臟藏魄,大腸的肛門即為魄門。肺與大腸之間的聯繫通道都在肺的系膜油脂之中,由系膜油脂向下到達大腸,大腸的整個表面都被油膜包裹著。雖然肺在上,大腸在下,位置相隔甚遠,但它們的氣機通過油膜互相貫通。因為肺位置很高,大腸位置很低,它們的形態位置本身就足以互相影響。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表裡,因此它們互相交通。大腸作為傳導之府,負責傳導肺氣,使肺氣不致逆亂。凡是大腸的疾病都源於肺,所以大腸燥結需要潤肺;大腸痢疾,多發生在秋季金氣盛行之時,也是因為肺金之氣留有餘熱於大腸。然而,大腸的病變也可能上逆而反作用於肺。《傷寒論》中說:「下痢膿血者,其喉不痹;不便膿血者,其喉為痹。」這是因為邪熱沒有從大便排出而向上壅塞於喉嚨,此時應該瀉大腸以治療喉痹。這就是大腸作為傳導肺氣器官的重要作用。

宋元以後繪製的大腸圖,將其畫成摺疊的一團,不能區分上中下三段。而西醫則指出大腸起始於與小腸相連的闌門,從右下腹向上走為升結腸,橫過腹部至胃下為橫結腸,再從左下腹向下走為降結腸,最後到盆腔成為直腸。人體腹瀉腹鳴時,可以參考大腸的迴轉路線進行判斷。張仲景說:「腹中轉筋之氣者,尚有燥屎。」張仲景這裡用了一個「轉」字,已說明大腸的形態。而宋元以後的醫家沒有察覺到這一點,反而不如西醫觀察得細緻。小腸上端與胃相連接處為幽門,小腸全身也與油膜相連,甘甜的肉汁和膽汁都通過油膜進入小腸。

心與小腸相合。小腸是受盛和消化食物的器官。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互相表裡。小腸的整個表面都與油膜相連,向上循行至肝臟和膈肌,穿透胸腔而成為心包絡。心和小腸之間的交通通道,全部通過心包絡向下到達油膜,與小腸相通。小腸受盛五穀,使之化生精華,上輸於心,而化為血液,所以小腸是心的腑。心火不宣洩,則小腸的糟粕不能消化,就會出現食積洩瀉;心火太盛,則熱邪移注於小腸,油膜被熱蒸,飲水經過油膜時,會被蒸煮成黃赤色,形成痢疾;糟粕不化,形成垢膩、膿血,都是心火移熱於小腸所致的疾病。詳見下文《受盛之官》的註解。

肝與膽相合。膽是貯藏精華的器官。

《內經》說:「脾與胃以膜相連。」我們仔細分析,各個臟腑之間的距離遠近不同,但實際上都通過膜互相連接。膽附著於肝臟,是最為密切的。西醫認為肝臟沒有什麼作用,只是製造膽汁,而膽汁通過油膜進入胃,使飲食得以消化。中焦的精氣完全依靠膽汁,所以膽是貯藏精華的器官。膽屬火,肝屬木,膽汁由肝臟生成,這是木生火的關係;膽汁消化食物,這是木能疏通土的關係。

所以經書上說:「食氣入胃,散津於肝。」肝寒則膽汁不能消化食物,肝熱則膽汁消化食物過度,而出現消瘦等症狀。

脾與胃相合。胃是貯藏食物的器官。

脾臟位於胃的外側,與胃以膜相連。西醫說,在靠近胃的地方還有一條甜肉,甜肉汁進入胃,使飲食得以消化。我認為,根據經書所說「甘生脾」,這甜肉汁就是脾臟的產物,無需另立條目。脾主運化水谷,胃主納受水谷,所以胃是脾的腑。胃為陽,脾為陰。納穀少者胃陽虛,納穀多而不化者脾陰虛。例如膈食病,糞便如羊屎,就是脾陰虛,缺乏濡潤之氣,所以大便乾燥結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