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3)
上卷 (13)
1. 五臟所主
其榮爪也。
爪為之筋余。筋節柔和。故其榮發見於爪。
其主肺也。
肝主血主清陽之氣。必得肺金制之。木不鬱而為火。則清氣得升。血脈和暢如金不能平。木則肝火上升。為痰咳虛癆失血等證。
脾之合肉也。
肉是人身之陰質。脾為太陰。主化水穀以生肌肉。肌是肥肉。肉是瘦肉。肥肉是氣所生瘦肉是血所生脾生連網之上。脾氣足則內。生膏油。透出於外。則生肥肉脾血足。則又從連網中凝結而生瘦肉。亦由內生出於。外肥肉包瘦肉者氣包血。故也。脾陽虛則肉浮。脾陰虛則肉消。
脾生膏油。從膏油而生出肌肉。其形跡之相連最顯然也。乃西醫剖割但淺割外皮。其肉象如何。深割內皮。其肉象又如何。究未知肌肉屬脾。所以不得治法。
其榮唇也。
脾開竅於口。唇乃口之門戶。故其榮在唇。凡病唇縮。為脾絕不治。
其主肝也。
肝屬木。能疏泄水穀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則飲食化肝木之陽。不升則為瀉泄。肝寒則腹痛。霍亂觀建中湯。用桂枝溫肝。即知其義。肝火鬱。則為痢。亦是肝病累脾。故肝為脾之所主西醫謂肝生膽汁。入胃化谷即內經木能疏。土之義。
腎之合骨也。
骨內有髓。骨者。髓所生。周身之骨。以背脊為主腎系貫脊。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腎之所合也。西醫支解人而視之。詳言腦髓。腦氣筋。而不知髓是何物。因不知腎與骨合。所以其治多礙也。
其榮發也。
人之毛髮。皆是血從氣化所生。義詳五臟所屬條。及本條其榮毛句。但毛生於氣孔中。屬肺金。須生於唇。乃任脈所終之地。屬肝胃兩經。而發則生於頭。是督脈經與太陽經所交也太陽經。從背上頭督脈經從脊貫頭太陽膀胱。為腎之府。督脈屬腎均交於頭。血在丹田之內。從氣之化循經而上。
生為頭髮。故腎精足。則其榮在發。老人腎竭。所以發白。血從氣化之理詳天癸條。
其主脾也。
脾土能制水。所以封藏腎氣也。脾不統攝。則遺精。脾不制水則腎水泛。而為痰飲。
張隱菴注六微旨論云。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故五臟所合。言其相生也。五臟所主。言其相成也。先心肺而後脾腎。乃歸重於相成。之義歟。西醫不講五行。分臟腑。截然各別而於交通之故。生成之理。概不能知。
白話文:
指甲是筋的延伸。筋脈柔和,因此指甲的狀況可以反映筋的健康。
肺掌管指甲。
肝臟負責管理血液和清陽之氣,必須要受到肺金的制約。如果肝木沒有受到制約而鬱結化火,清陽之氣就能順利上升。如果肺金不能平抑肝木,肝火就會上升,導致痰、咳嗽、虛勞、失血等症狀。
脾臟與肌肉相連。
肌肉是人體的陰性物質,脾臟屬於太陰,負責將水穀化為肌肉。肌肉分為肥肉和瘦肉,肥肉由氣所生,瘦肉由血所生。脾氣充足,會在體內產生膏油,滲透到體外形成肥肉;脾血充足,則從連網中凝結產生瘦肉。肥肉包覆瘦肉,就像氣包覆著血一樣。脾陽虛弱,肌肉會浮腫;脾陰虛弱,肌肉會消瘦。
脾臟產生膏油,再由膏油產生肌肉,它們之間的關聯非常明顯。然而,西醫解剖時只割開表皮,不了解肌肉的狀況,深入切割內皮,也不明白肌肉是如何構成的,不了解肌肉屬於脾臟,所以無法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
嘴唇是脾臟的反映。
脾臟的孔竅開在口部,嘴唇是口部的門戶,因此嘴唇的狀況可以反映脾臟的健康。如果嘴唇萎縮,代表脾臟功能衰竭,屬於不治之症。
肝臟掌管脾臟。
肝臟屬木,具有疏泄的功能。脾土需要肝木的疏泄才能運化飲食。如果肝木的陽氣不上升,就會導致腹瀉。如果肝氣寒冷,就會導致腹痛、霍亂。從建中湯使用桂枝溫肝,就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如果肝火鬱結,就會導致痢疾。這也是肝病影響到脾臟的表現。所以說肝臟掌管脾臟。西醫認為肝臟產生膽汁,進入胃部消化食物,這與《內經》所說的「木能疏土」的道理是一致的。
腎臟與骨骼相連。
骨骼內部有骨髓,骨骼由骨髓所生。全身的骨骼以脊椎為主,腎臟的經脈貫穿脊椎。腎臟儲藏精氣,精氣生骨髓,骨髓生骨骼。因此說骨骼與腎臟相連。西醫解剖人體,詳細描述腦髓、腦氣筋,卻不了解骨髓是什麼,因為他們不了解腎臟與骨骼的關係,所以治療上經常遇到障礙。
頭髮是腎臟的反映。
人的毛髮都是由血經過氣的轉化而產生。毛髮從氣孔中長出,屬於肺金。毛髮長在嘴唇上,屬於任脈的終點,歸屬於肝胃兩經。而頭髮長在頭部,是督脈經與太陽經交會之處。太陽經從背部向上延伸至頭部,督脈經從脊椎貫穿頭部。太陽膀胱經是腎臟的府邸,督脈經屬於腎臟,兩者都匯集於頭部。血液在丹田之內,由氣的轉化沿著經絡上升,生長成頭髮。所以腎精充足,頭髮就茂盛。老年人腎精衰竭,所以頭髮會變白。血由氣所化的道理,在天癸篇中有詳細說明。
脾臟掌管腎臟。
脾土能夠制約水,所以能夠封藏腎氣。如果脾臟不能統攝,就會導致遺精。如果脾臟不能制約水,腎水就會泛濫,形成痰飲。
張隱庵註解《六微旨論》時說:「土的位置在下,風氣承接它。風的位置在下,金氣承接它。金的位置在下,火氣承接它。君火的下面,陰精承接它。過度旺盛則會受到抑制,受到抑制就能產生變化。」所以五臟的相合,是說它們的相生關係;五臟的所主,是說它們的相成關係。先講心肺,再講脾腎,是為了強調相成的道理。西醫不講五行,將臟腑截然分開,不了解它們之間相互交通、相互生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