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五臟所傷

人必臟腑血氣。先有虧損。然後生病。故論病機。先言五臟所傷。

憂愁思慮則傷心

白話文:

人體的內臟、氣血是人體健康之本。如果有損傷,就會導致疾病。因此,在探討疾病的成因時,必須先瞭解五臟受到的損傷情形。

憂愁、過度思考會損傷心臟。

心為火臟火氣宣明。則能化生血液。流暢筋脈。血脈流行。則其志常喜若反乎喜而為憂愁。思慮。則心氣遏抑火鬱血滯。故傷心也。治宜宣達心陽。通暢血脈又常以喜勝憂慮。斯愈矣。

白話文:

心臟是火氣(陽氣)的臟器,陽氣運行通暢。就能夠化生血液,讓血液在筋脈中流動順暢。當血液流動順暢時,人的情緒通常會喜悅。相反,如果反覆憂愁、思慮,就會導致心氣抑鬱,陽氣鬱結,血液運行不暢,從而損傷心臟。治療時應當宣發心臟的陽氣,通暢血脈,並且經常以喜悅的情緒戰勝憂慮,這樣才能治癒。

形寒飲冷則傷肺。

白話文:

若經常接觸寒涼的事物,即會損傷肺臟。

肺金畏火。自然懼熱。此又云畏寒冷者何也。蓋肺之體雖是陰金。而肺之用實主陽氣。氣布於外則為衛陽以充皮毛若衣服失。宜外形受寒則皮毛灑淅。漸入腠理。發熱動飲為咳喘等症。治宜溫散氣布於內。則為宗氣以司呼吸散津於脾下。輸膀胱。若飲水漿果瓜之屬。多受冷氣。則陽氣不能布化水飲停積。為咳喘癖痛等症。治宜溫降。

白話文:

肺屬金,怕火熱。因此自然懼怕高溫。有人說肺怕寒涼,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肺質屬陰金,肺的功能卻掌管陽氣。陽氣佈散在外則成為衛陽,保護皮毛就像衣服一樣。如果失去這種保護,受寒邪侵襲,就會導致皮毛開張,寒邪逐漸侵入肌理,造成發熱、咳喘等症狀。治療時應該溫散陽氣,使陽氣佈散到體內。陽氣散佈於內則成為宗氣,主管呼吸。陽氣將津液向下散佈到脾臟,再由脾臟輸送到膀胱。如果過多攝取水、果汁、瓜類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就會吸入太多寒氣,導致陽氣無法運化水液,使水液滯留體內,造成咳喘、腹痛等症狀。治療時應該溫降陽氣。

悲怒氣逆則傷肝。

白話文:

悲憤之氣逆行,則會損傷肝臟。

悲者肺主之。過悲則金來剋木。木不能達。怒者肝主之。過怒則肝木橫。決血不能靜。二者皆逆氣也。肝乃主血之臟血。之所以流行不滯。潛伏不動者。全賴氣之和。平有以配養此血耳。今其氣逆則血逆。肝木鬱於下。肝火犯於上。而肝受傷矣悲則肝木鬱於下。宜辛以升散之。怒則肝火犯乎上。宜苦以降解之。然總以養和神。得其平為要。

白話文:

悲傷是由肺所支配。過度悲傷會導致金(肺)剋制木(肝)。肝氣無法升發。而憤怒是由肝所支配。過度憤怒會導致肝木過於旺盛。血液無法平靜。這兩種情緒都是違逆氣機的。

肝臟是主宰血液的臟器。血液之所以能夠流通不滯、平穩運行,完全依賴氣機的和順,以及氣機的調養。如今氣機逆亂,就會導致血液逆亂。肝木鬱結在下,肝火上犯,從而損傷肝臟。悲傷會導致肝木鬱結在下,應當使用辛味藥物升散鬱氣。憤怒會導致肝火上犯,應當使用苦味藥物下降解火。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調養氣血,恢復平衡。

飲食勞倦則傷脾。

白話文:

飲食過度勞累,會損傷脾臟。

飲所以潤脾。過多則停飲為濕。發為脹泄痰咳之證。土能治水。而反為水所困也。宜滲利食以養脾。過多則停食。為泄為滿。脾能化食。而反為食所困也。宜消導。脾主肌肉勞以運動肌肉。使其活潑。乃益得安然。勞至於倦。必致消瘦發熱。蓋動而生陽傷脾之。陰故肌肉反受其病。治宜填補靜養。

白話文:

喝水可以滋潤脾臟。如果喝太多,就會形成濕氣。濕氣會引起腹脹、腹瀉、痰多和咳嗽等症狀。脾臟能調節水分,但如果反過來被水分所困,就會出現脾臟虛弱的情況。應該用健脾利濕的食物來調理脾臟。吃得太多,也會形成食積。食積會引起腹瀉和腹部飽脹。脾臟能消化食物,但如果反過來被食物所困,就會出現脾臟虛弱的情況。應該用消食導滯的食物來調理脾臟。脾臟主掌肌肉,運動肌肉能讓脾臟活躍,使身體健康。如果過度勞累,脾臟就會虛弱,導致身體消瘦和發熱。因為過度運動會產生陽氣,損傷脾臟的陰氣,所以肌肉反而會受到影響。應該用補益和靜養的方法來調理脾臟。

久坐濕地。強力入房。則傷腎。

白話文:

久坐濕潤的地方,尤其在房中,會損傷腎氣。

腎中之陽。能化濕氣。則水達膀胱。氣行肢脊。若久坐濕地。則濕氣太甚。而腎陽反受其傷。必生肢脊疼腫等證。治宜燥之。腎中陰精充足無損則能種子。入房乃其常事。若力已竭。而猶勉強入房。則腎精枯矣。治宜滋補。

白話文:

腎臟中的陽氣具有化解濕氣的能力,濕氣化解後,水分才會到達膀胱,陽氣才會運行於四肢脊椎。但如果長時間坐在潮濕的地方,濕氣就會過盛,反過來損傷腎臟的陽氣,從而導致四肢脊椎疼痛腫脹等症狀。治療時應該採取乾燥的方法。腎臟中的陰精充足且未受損害,那麼就能生殖。夫妻生活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體力已經耗盡,而還勉強進行,那麼腎精就會枯竭。治療時應該採取滋補的方法。

2. 五臟所惡

五臟各有氣化。即各有性情。有性情即有好惡。知其所惡即知治之之法。

心惡熱。

白話文:

五臟各有氣化,也就是個性。個性不同,就會有喜好或厭惡。瞭解其所厭惡的,就能知道治療的方法。

心臟厭惡炎熱。

世傳五臟辨法。謂肝熱筋灼。驚癇瘈瘲。肺熱咳嗽。氣上口渴。脾熱肉消。便秘潮熱。腎熱骨蒸。精枯髓竭。又上焦熱。則心煩口渴頭咽目痛。中焦熱則飲食減少。腫脹痢瘧。下焦熱則小便不利。大便失調。熱之見證雖不一。而總之歸於心經。蓋心為火臟。凡是火熱。皆心所司。

白話文:

民間流傳的「五臟辨法」中提到:肝火旺盛會導致筋脈抽搐,出現驚厥、癲癇等症狀;肺火旺盛會引起咳嗽,氣上逆導致口渴;脾火旺盛會導致肌肉消瘦,便祕和潮熱;腎火旺盛會導致骨頭髮熱,精液枯竭,骨髓耗盡;上焦熱症則會出現心煩、口渴、頭痛、咽喉痛和眼睛痛;中焦熱症會導致飲食減少,腫脹和痢疾;下焦熱症會導致小便不利和排便失調。雖然熱症的表現多種多樣,但總體而言都是由心經引起的。因爲心屬火髒,凡是火熱症狀,都由心所主。

心化血以養火則火不亢而熱除。若火太亢。則心血受傷。故心惡熱。凡治熱證。無不用苦藥。所以治心之火也。西醫見熱病即。以水置胸前。此熱輕者可以立刻徹去若熱重者。外被冰阻。則熱反內攻。為熱毒伏心而死。現在香港疫證。為西醫十治十死。皆此之故也。所以港人逃避。

白話文:

當心臟將血液轉化為能量後,火氣就不會過盛,熱氣也會消散。如果火氣太旺,就會損傷心臟的血,所以心臟不喜歡熱。治療熱症時,通常使用苦味藥材,這樣才能治療心臟的火氣。西醫看到發熱病時,常常將水放在胸前。這種方法如果熱氣較輕,可以立即消除,但如果熱氣嚴重,被冰阻擋後,熱氣反而會向內攻,形成熱毒滯留在心臟而死亡。現在香港流行的瘟疫,西醫十治十死,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因此,香港人紛紛逃離。

然則西醫。亦當知變計矣。

肺惡寒。

白話文:

然而西醫也應該知道要根據情況改變計策。

肺部最怕寒邪。

肺氣如天居至高布陽氣。故在外則皮毛畏寒。恐傷其衛外之陽。在內則胸膈惡寒。恐傷其布護之氣。寒傷皮毛。發熱咳嗽寒傷胸膈。停飲痹痛。

白話文:

肺氣就像天空一樣,居高位散佈著人體陽氣。因此,如果外感風寒,就會導致皮毛畏懼寒冷,擔心傷害到保護身體外表的陽氣。如果內在受寒,則胸中膈膜會感到寒氣,擔心傷害到肺氣散發包護的氣。寒氣會傷害皮毛,導致發熱咳嗽;寒氣會傷害胸膈,導致停飲痹痛。

肝惡風。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肝惡風

肝臟厭惡風邪。

肝木主風。而即惡風。蓋血得和。氣則流暢血得邪氣則消。灼凝結老人中風小兒驚風一切風濕麻木瘙癢痙癇。蓋無一不當治肝。即無一不當養血。誠以風乃陰中之陽。血中之氣。故惟風能鼓盪其血。亦惟血能調養其風。

白話文:

肝臟屬木,主司風氣。而當肝臟受到風邪侵襲時,就會產生惡風的症狀。這是因為,當血液調和時,氣血才能暢通。當血液受到邪氣侵犯時,就會消散。因此,灼熱、凝結、老人中風、小兒驚風、一切風濕、麻木、瘙癢、痙攣等疾病,都必須從肝臟治療入手。此外,養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風是陰中之陽,血中之氣。因此,只有風才能鼓動血液,而只有血液才能調養風氣。

脾惡濕。

白話文:

繁體中文:

脾惡濕,濕甚則脾病。

脾臟不喜濕氣,濕氣過多會導致脾臟疾病。

飧泄洞泄痞滿腫脹水飲等。證皆是濕氣有餘。脾土不能克化。五行惟土能制水。土勝則水受制。水勝則土無權。故脾能治濕而反惡濕。脾居油膜之上。膜屬三焦行水之道。油屬脾。水遇油。則滑利不留。此即脾所以制水也。若水太多。則油反受其浸漬。當分寒濕熱濕以燥利之。

白話文:

腹瀉、消化不良、腹脹、腫脹、水腫等。這些症狀都是體內濕氣過多的表現。脾臟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但它不能抑制濕氣。在五行中,只有土(脾臟)能控制水(濕氣)。如果土強,水就會受到控制。如果水強,土就會失去控制。因此,脾臟可以治療濕氣,但它卻討厭濕氣。

脾臟位於胃的上面。胃的內膜與三焦系統有關,而三焦系統負責運水。胃的油脂屬於脾臟。當水遇到油脂時,就會變得滑溜,滯留不住。這就是脾臟控制水的原因。然而,如果水太多,油脂就會被水浸泡。這時需要根據濕氣是寒濕還是熱濕,來使用燥熱的藥物利尿。

腎惡燥。

白話文:

繁體中文: 腎惡燥

腎臟不喜乾燥。

腎主藏精下通水道。上發津液。總系陰精之所運化者也。燥則傷其陰精。骨髓枯津液少。水道乾澀。必用滋潤之品庶。幾腎水得養。

白話文:

腎臟具有儲藏精氣,貫通水道的作用。向上輸送津液,總管陰精的運化。陰精不足時,腎臟就會受到傷害,骨髓乾枯,津液減少,水道乾澀。必須使用滋潤的藥物,讓腎水得到滋養。

以上二條。經文最簡略。然包括之病甚多。但能觸類引伸。便可通一畢萬。

白話文:

雖然經文簡短,但涵蓋的疾病種類繁多。只要能觸類旁通,就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3. 臟腑為病

五臟六腑病形百出。然各有自為之病形。以為證據。如心為噫。非心止有噫之一證。謂無論何證。但見噫氣。則知屬於心矣。余仿此。

白話文:

五臟六腑的疾病表現千變萬化,但每一臟腑都有自己特有的疾病表現。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比如心臟疾病會出現噫氣。這裡說的不是心臟疾病只有噫氣這一種表現,而是說無論出現什麼樣的表現,只要看到噫氣,就可以知道是屬於心臟疾病。其他臟腑的疾病表現以此類推。

心為噫。

白話文:

心為噫

心臟負責控制呼吸。

噫者胸中結氣。哽之使出俗說是打格頓非也。打格頓與噫。音義不符。打格頓是氣厄於胸而出於口。故名曰呃。二者均病在胸前。屬心之部位。故皆屬心經。柿形象心而蒂苦澀。治呃降心氣也。胸滿噫氣。乃是肺胃痰火。仲景旋覆麥冬治之。而必用赭石破心血鎮心氣也。久病聞呃為胃絕。

白話文:

噫,是指胸中積聚的氣體。俗話說的「打嗝」,並不是噫。打嗝和噫,在聲音和意義上都不同。打嗝是指氣息阻塞在胸中,然後從口中排出,因此稱為呃。噫和呃都是胸部疾病,屬於心臟所在的位置,所以都歸屬於心經。柿子的形狀像心臟,蒂部味苦澀。治療打嗝可以平息心氣。胸中氣滿,伴有噫氣,這是肺胃痰火引起的。仲景的旋覆花麥冬湯可以治療,但必須配合赭石來化解心血,鎮定心氣。長期有打嗝症狀的,如果聽到呃的聲音,表示胃氣已經耗盡。

則以其火不生土。心氣逆也。心病不止一噫。然見噫氣。便知屬心。用藥乃知方向。

肺為咳。

白話文:

火不生土。心氣逆流也。心病不止打嗝。然而看到打嗝的氣,就知道是屬於心的問題。用藥才知道治療的方向。

肺主咳嗽。

內經言五臟六腑。皆有咳證。而無不聚於胃關於肺。蓋肺主氣管。氣管中非痰飲。即風寒火燥。令其氣逆故咳。有從皮毛口鼻入氣管者。有從腸胃膈膜入氣管者。當分頭治之。按齁咳二證。道路不同。鼻主吸氣。齁字從鼻。是吸入之氣管不利。此管詳膀胱肺腎條。咳字從欠。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五臟六腑都有可能出現咳嗽的症狀,但最終都會集中在胃和肺。

這是因為肺是氣管的主管器官。氣管中如果沒有痰液,就是風寒火熱之邪侵襲,導致氣機逆亂,而出現咳嗽。有的是從皮毛口鼻進入氣管的,有的是從腸胃膈膜進入氣管的。治療時應該根據不同的途徑分別施治。

另外要注意,齁(打鼾)和咳嗽是兩回事,病因不同。鼻主吸氣,齁字從鼻,表示吸氣時的氣管不暢通。這條氣管詳見膀胱肺腎條。咳字從欠,表示咳嗽。

欠者口氣下垂也。口主出氣是呼出之氣管不利。此管在胸。膈故每咳必胸前。癢滯。詳三焦條。

肝為語。

白話文:

嘴巴張開,氣息下沉的症狀。嘴巴主要負責呼氣,現在氣管不順暢。這根氣管在胸腔內。因此,每次咳嗽時,胸前一定會有發癢、停滯的現象。詳細的說明請參照三焦的條目。

肝臟主管說話的功能。

譫語屬陽明燥熱。鄭聲屬心神虛恍。而此云肝為語。蓋燥熱乃木火剋土。神恍乃肝魂不清。因而心神擾惑。故皆宜瀉木火安魂也。

白話文:

神志不清的言語屬於陽明經絡燥熱的症狀,說胡話則屬於心神虛弱恍惚的徵兆。而這裡提到肝經導致言語異常,是因為燥熱是由肝火剋制脾土造成的,神志恍惚則是因為肝魂不清所致。因此,這兩種情況都應該瀉肝火、安撫魂魄。

脾為吞。

脾主化谷生津。凡口中津液少者。時常作吞。引之狀反吞為吐又是水穀不下之故。皆屬脾病。可以互勘。

腎為欠為嚏。

欠者陰。引陽入。故呵欠。至而欲寐嚏者。陽引陰出故噴嚏出而人醒。二者皆根於氣海。故腎病則見此二證。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白話文:

脾臟的功能是消化食物、生成津液。凡是口中津液較少的人,常常會有吞嚥動作。如果進一步的吞嚥症狀演變為嘔吐,而且食物和水也無法順利下嚥,這些症狀都屬於脾臟疾病,可以互相參照診斷。

腎臟的功能是打哈欠、打噴嚏。哈欠是陰氣將陽氣引入體內,所以會打哈欠。打完哈欠後會有想睡覺的感覺。打噴嚏是陽氣將陰氣排出體外,所以會打噴嚏,然後人就會清醒。這兩種症狀都源於氣海,所以腎臟疾病則會出現這兩種症狀。

胃臟的功能是氣息逆流、嘔吐、出汗、恐懼。

陽明主納。其氣以下行為順。氣逆則反其令也。衝脈麗於陽明沖逆亦屬陽明胃。噦者。吐穢惡之氣也。吞酸噯腐之類。皆反其納物之令也。恐者腎所主。腎水動而胃土不能制之。故恐亦屬胃。

白話文:

陽明胃經司職受納食物。它的氣血運行是從上往下,順向而行的。如果氣血逆流,就違背了它的正常功能。衝脈與陽明胃經相通,衝脈氣血逆流也會歸咎於陽明胃經。嘔吐是胃氣逆向運動,將體內穢物吐出的表現。吞酸、噯腐等症狀也都是違背胃納受食物的正常功能,屬於胃氣逆亂的表現。恐懼是由腎臟所控制的。腎水過於旺盛,而胃土無法制約它,因此恐懼也會歸咎於胃。

大小腸為泄。

白話文:

大腸為泄,所以泄者,大腸實也。然大腸實,而小腸虛,故必小便數。大腸客熱,而小腸客寒,故必小便清冷。大腸燥結,而小腸滑利,故必大便堅實。

泄多是脾胃中焦之證。然總出於腸中。故皆屬於大小腸之病。小腸屬火以化谷。火虛則穀不化而飧泄。大腸屬金以燥糞燥氣不足則糞溏瀉。小腸火甚則又膠結為痢。大腸燥糞則又秘結不便。此又為泄之變態矣。

白話文:

大部分的腹脹都是胃和腸的問題,但是最終都歸因於腸道。所以,它們都是大腸和小腸的疾病。小腸屬火,負責消化食物。如果火氣太盛,食物就會消化不良而產生脹氣。大腸屬金,負責乾燥水份。如果乾燥不足,就會產生腹瀉。小腸火氣太旺,還會導致便祕。大腸太乾燥,也會導致便祕。這些都是脹氣的不同表現形式。

下焦溢為水腫。

白話文:

下焦溢為水腫:

下焦溢水,則水腫。

三焦乃決瀆之官前已詳註。此但云下焦者。因上焦連心肺。中焦連脾胃。多兼心肺脾胃之證。尚非三焦專責。惟下焦當膀胱上口為水入膀胱之路此處不利則水溢於上。達於外而發水腫。下焦屬腎屬肝治宜疏泄肝腎。又肺居高能御下。主通調水道。非開利。肺氣不能治下焦也。

白話文:

三焦是負責排泄的器官,前面已經詳細說明瞭。這裡只說下焦,是因為上焦與心肺相連,中焦與脾胃相連,通常涉及心肺脾胃的疾病,不屬於三焦的專責。只有下焦位於膀胱開口處,是水進入膀胱的通道。如果這裡不通暢,水就會溢出到上部,到達體外而引起水腫。下焦屬腎屬肝,治療時宜疏通肝腎。另外,肺位於高處,能控制下方,負責疏通水道。如果肺氣不順暢,就無法治癒下焦的問題。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白話文:

膀胱功能不佳,小便無法順利排出稱為「癃」。而小便不受控制,自行流出稱為「遺溺」。

膀胱下為溺管。溺管淋澀不通為癃肺主水道。由肺氣閉。則宜清利。肝脈繞莖。由肝血滯。則宜滑利。據西醫之說。以為溺管發炎腫塞或砂淋內塞究之。皆肺肝兩端所致也。又溺管之後為精竅。精竅有敗精死血。亦能擠塞溺管。法當利腎。夫肺以陰氣下達膀胱。通調水道而主制節。

白話文:

膀胱下面是尿道。尿道不通,排尿困難,稱為癃。肺主導排水道。如果肺氣受阻,就會導致癃,適合用清利的方法治療。肝經脈絡繞過膀胱頸部。如果肝血瘀滯,也會導致癃,適合用滑利的方法治療。根據西醫的說法,尿道發炎腫脹或結石阻塞導致的癃,都是由於肺和肝這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尿道後面是腎竅。腎竅中有敗精死血,也可能擠壓尿道,造成癃。治療方法是利腎。肺的陰氣下降到膀胱,調節水道,控制排尿。

使小便有度。不得違礙肝腎以陽氣達於膀胱蒸發水氣使其上騰。不得直瀉。若陽氣不能蒸。發則水無約束。發為遺溺。治宜溫胞室。蓋膀胱如釜。胞如灶溫。胞室者。釜底添薪也。參看十二官條自見。

白話文:

讓小便適量排出。不能妨礙肝腎,以陽氣到達膀胱,蒸發水氣使其上升。不能直接瀉下。如果陽氣不能蒸發,水氣就會失控溢出,造成遺尿。治療方法應溫暖子宮,因為膀胱就像鍋爐,子宮就像竈臺,溫暖子宮就像在鍋爐底部添柴。參閱《十二官條》即可明白。

膽氣鬱為怒。

白話文:

繁體中文:

膽氣鬱為怒

肝膽之氣鬱結,無法發散,則會化為憤怒。

膽者木生之大也。西醫論膽專言汁不知有汁即有氣。故內經均以氣立論。木氣條暢。火氣宣達。則清和朗潤。其人和平。若木鬱生火。火鬱暴發則為震怒凡病之易怒者皆責於膽氣也。

白話文:

膽囊是肝木旺盛而生的。西醫只說膽汁,卻不知道有膽汁就一定有膽氣。所以《黃帝內經》都是從氣的角度來論述。肝氣通暢,膽氣宣達,就會清淨和潤,人就會平和。如果肝氣鬱結生火,膽氣鬱結發作,就會產生暴怒。凡是容易生氣的疾病,都應責怪於膽氣。

臟腑之證。不一而足。舉此為驗。任其證形百變均莫得而遁情矣。

白話文:

臟腑所表現的病證,多種多樣、不盡相同。舉例說明,就是這個道理。任憑患者的病證表現變化萬千,都無法逃避情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