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1)
上卷 (11)
1. 五臟所藏
人之所以靈於物者。以其秉五行之秀也。夫此靈秀之氣。非空無所寄而已。實則藏於五臟之中。是為五臟之神。人死則其神。脫離五臟。人病則五臟之神不安。知五神之所司。而後知五病之情狀。
心藏神。
人所以有知覺。神主之也。神是何物。渾言之。則兩精相搏謂之神。空言之。則變化不測謂之神。此皆放言高論。未能實指之也。吾且為之實指曰。神乃生於腎中之精氣。而上歸於心。合為離卦中含坎水之象。惟其陰精內含陽精外護心臟之火。所以光明朗潤而能燭物蓋神即心火。
得腎陰。濟之而心中湛然神明出焉故曰心藏神。心血不足。則神煩。心火不足。則神怯。風痰入心。則神昏也。西醫知心為生血回血之臟。而謂心不主知覺者主知覺者。是腦髓筋。又言腦後筋。只主運動。腦前筋主知覺又言腦筋有通於心者。彼不知髓。實心之所用。而非髓能知覺也。
蓋髓為水。之精得心火照之而光見故生知覺矣古文思字從囟。從心。即以心火照腦髓之義。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為明。此神之所以為用也。
肝藏魂。
魂者陽之精。氣之靈也。人身氣為陽。血為陰。陽無陰不附。氣無血不留。肝主血。而內含陽氣。是之謂魂。究魂之根源。則生於坎水之一陽。推魂之功用。則發為乾金之元氣。不藏於肺。而藏於肝者。陽潛於陰也不藏於腎而藏於肝者。陰出之。陽也。晝則魂遊於目而為視夜則魂歸於肝而為寐。
魂不安者夢多魂不強者虛怯西醫不知魂是何物。故不言及於夢然西人知覺與華人同。試問彼夜寐恍惚。若有所見者。是何事物。因何緣故則彼將啞然。蓋魂非剖割所能探取。而夢非器具所能測量故彼不知也。
肺藏魄。
人身血肉塊然。陰之質也。有是質。即有宰是質者。秉陰精之至靈。此之謂魄。肝主血本陰也。而藏陽魂肺主氣本陽也。而藏陰魄陰生於陽也。實指其物。即肺中清華潤澤之氣西醫所謂。肺中只有膜沫是也。惟其有此沫。則散為膏液。降為精血。陰質由是而成矣魂主動而魄主靜。
百合病。慌惚不寧魄。受擾也。魔魘中惡。魄氣所掩也人死為鬼。魄氣所。變也。凡魂魄皆無形有象。變化莫測。西醫剖割而不見。遂置弗道。夫談醫而不及魂魄。安知生死之說哉。脾藏意。
舊注心之所憶謂之意。心火生脾土。故意藏於脾。按脾主守中能記憶也。又主運用。能思慮也。脾之藏意如此。脾陽不足則思慮短少。脾陰不足則記憶多忘。
腎藏志。
舊注心之所之謂之志。神生於精。志生於心。亦心腎交濟之義。按志者。專意而不移也志本心之作用。而藏於腎中者陽藏於陰中也。腎生精。為五臟之本。精生髓為百骸之主。精髓充足。伎巧出焉。志之用也。又按志。即古誌字。記也事物所以不忘。賴此記性。記在何處。則在腎經益腎生精。
白話文:
五臟所藏
人之所以比其他生物聰明,是因為他們稟賦了五行的精華。而這種靈秀之氣,並非空無依託,而是藏在五臟之中,這就是五臟之神。人死後,這些神就會脫離五臟;人若生病,五臟的神就會不安穩。了解五臟之神所掌管的事,才能知道五臟生病時的狀況。
心藏神
人之所以有知覺,是由於神在主宰。神是什麼呢?籠統來說,陰陽精氣交合就稱為神;抽象來說,變化莫測就稱為神。這些都是泛泛而談,未能具體指出神是什麼。現在我來具體說明:神是從腎中的精氣產生,然後上歸於心,這如同《易經》離卦中包含坎水的景象。因為陰精內含陽精,外在保護心臟的火,所以心臟能夠光明朗潤,照亮萬物。總之,神就是心火。
得到腎陰的滋養,心就能夠清澈明亮,神明就顯現出來,所以說「心藏神」。心血不足,神就會煩躁不安;心火不足,神就會怯弱;風痰侵入心臟,神就會昏迷。西醫知道心臟是產生和循環血液的器官,卻認為心臟不主宰知覺,認為主宰知覺的是腦髓。他們還認為腦後的筋負責運動,腦前的筋負責知覺。他們還說腦筋有連接到心臟的。但他們不知道,髓其實是心所使用的,而不是髓能夠產生知覺。
髓是屬水的精華,得到心火的照耀,就能發出光亮,產生知覺。古文的「思」字,從「囟」從「心」,就是用心火照耀腦髓的意思。髓如月亮的陰影,心如太陽的光芒,兩者相互照耀才能明亮,這就是神的作用。
肝藏魂
魂是陽的精華,氣的靈性。人身中,氣屬陽,血屬陰。陽沒有陰就不能依附,氣沒有血就不能停留。肝主血,內部又含有陽氣,這就稱為魂。探究魂的根源,它產生於坎水的一陽;推究魂的作用,它發出乾金的元氣。魂不藏於肺而藏於肝,是因為陽潛藏於陰中;不藏於腎而藏於肝,是因為陰屬外而陽屬內。白天,魂遊走於眼睛,形成視覺;夜晚,魂回到肝臟,人就入睡。
魂不安穩,就會多夢;魂不強健,就會虛弱膽怯。西醫不知道魂是什麼,所以不談論夢。然而,西人跟華人一樣有知覺,試問他們夜晚睡眠時恍惚所見,是什麼事物,又是什麼原因?他們會啞口無言,因為魂無法通過解剖來獲取,夢也無法用儀器測量,所以他們不知道魂的存在。
肺藏魄
人身體的血肉是陰的本質。有了這個本質,就有了主宰它的東西,那就是秉承陰精的至靈,這就稱為魄。肝主血,本來屬陰,卻藏有陽魂;肺主氣,本來屬陽,卻藏有陰魄。陰生於陽,魄就是肺中清澈潤澤的氣,西醫認為肺中只有黏膜,卻不知魄就是附著在肺泡上的那一層黏膜。只有這些黏膜,才能散發為膏液,降為精血,陰的本質由此而成。魂主動,魄主靜。
百合病患者心神恍惚,是魄受到了干擾。鬼壓床、中邪等情況,是魄氣被掩蓋。人死後變成鬼,是魄氣變化所致。總之,魂魄都是無形的,卻有其對應的現象,變化莫測。西醫解剖看不到,就認為不存在。如果談論醫學卻不提及魂魄,又怎麼能理解生死的道理呢?
脾藏意
古人注釋說,心所回憶的就稱為意。心火產生脾土,所以意藏於脾。按照這個說法,脾主守中,能夠記憶;又主運用,能夠思考。脾的藏意就是這樣。脾陽不足,就會思考短淺;脾陰不足,就會記憶力減退。
腎藏志
古人注釋說,心所前往的方向稱為志。神產生於精,志產生於心,這也是心腎相互交濟的道理。我認為,志是專注而不改變的意思。志本來是心的作用,卻藏在腎中,是因為陽藏於陰中。腎產生精,是五臟的根本;精產生髓,是百骸的主宰。精髓充足,就能產生技藝和巧思,這就是志的作用。另外,志就是古字的「誌」,代表記憶。事物之所以不會忘記,就靠這種記憶。記憶儲存在哪裡呢?儲存在腎經,滋養腎可以產生精,精會化為髓,儲藏在大腦中。凡是通過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心裡想到的事物,都會進入大腦。大腦中的髓就會將事物印記下來。過了一段時間,想要回憶這些事物時,只要心念一動,大腦中的事物就會立刻顯現出來。因為心火的陽光如同照相機的鏡頭,腦髓的陰液如同顯影的藥水,光照在陽上,形象就附著在陰上,這和心神照耀,事物就被記憶在腦髓中是一個道理。西方的留影技術非常精妙,但西醫卻不知道人體自身就有這種照相、錄音、記事的功能。
即使解剖成千上萬的人,能了解這個道理嗎?古文的「思」字,從「囟」從「心」,「囟」指的是腦前,用心神注視「囟」,就能得到關於事物的信息。
《黃帝內經》中還有關於五臟七神的說法,認為脾藏意和志,腎藏精和氣,這與這裡所說的不同。但志必須歸屬於腎,精氣血三者並非神,在其他章節會詳細說明,這裡不舉例,所以以五神之說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