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下卷 (1)

回本書目錄

下卷 (1)

1. 全體總論

以上所論臟腑。其形體氣化。大略皆具又有未盡者。補註於此。篇內多重出之義。然意取求詳。不嫌詞費西醫有全體圖考闡微等書。將骨脈皮肉臟腑。層折剖割。以示精詳。而究於陰陽氣化。皆不能知。似精實粗。讀者參考自見。

五臟者。所以存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

白話文:

上面討論的臟腑,它們的形狀、氣化等大體上都已介紹,但還有不完善的地方。現在補充說明,文章中有很多重疊的內容,但這是為了追求詳盡,不介意字句的繁瑣。西醫有《人體解剖圖說》、《人體組織學》等書,對骨骼、脈絡、肌肉、臟腑分層剖析,以展示精確的結構。然而,對於陰陽氣化的原理,他們卻一無所知。這些書好像精確但又粗略,讀者參考後自有體會。

五臟:是所以儲存精神、血氣、魂魄的地方。

六腑:是所以消化水穀並運行津液的地方。

精神血氣魂魄。已詳五臟所藏條茲不再注。六腑化水穀行津液。亦皆見六腑條矣。但腸胃膀胱。人皆知其化水穀而三焦與膽。所以能化水穀者。人多不知也。只緣不識三焦為何物。又不知三焦為決瀆之官。讀吾所注三焦條。自能知之膽之所以化水穀者。經旨言膽主清陽之氣。

白話文:

精神、血氣、魂魄,已在五臟藏項詳細描述,此處不再說明。六腑負責將食物和水液轉化,這在六腑條目中已說明。但是腸胃和膀胱,大家都知道它們轉化水穀,而三焦和膽也能轉化水穀,這點很多人不知道。是因為不瞭解三焦是什麼。也不知道三焦是負責通導水液的官。閱讀我註解的三焦條目,自然會明白。膽之所以能轉化水穀,是因為經文說膽主導清陽之氣。

上升。入胃木能疏土也。而西醫直言膽汁入胃化谷。確有取驗。言氣言汁義自賅洽詳十二官。及脾胃膽三焦條。參看乃見。六腑皆主化水穀。夫谷化。則為液奉心而生血水化則為津達肺而為氣。故曰行津液者也。西醫言腸胃。及各吸管中有養汁如牛乳有明汁如水不知明汁即津也。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因為木氣能疏通土氣。西醫也直接指出膽汁進入胃中,幫助消化食物,這是有根據的。從「氣」和「汁」的角度來說,詳細地描述了十二官腑以及脾胃、膽、三焦的關係。仔細對照就可以看出,六腑都負責化生水穀。當水穀化生後,會轉化為液體,滋養心臟並產生血液;水穀化生後,會轉化為津液,到達肺部並化為氣。因此,我們說六腑的作用是運送津液。西醫所說的腸胃以及各種管道中含有營養液,例如牛乳,還有一種清澈的液體,例如水,但不知道這種清澈的液體就是津液。

養汁即液也。西醫知其汁。而不能言是何物所生。惟內經則津生於水水入化氣而為津液生於穀谷入化汁而為液陽津陰液。豈徒知其名物而不得其治法哉。又詳營衛生會條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存於陰而象於地。故存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

白話文:

養分就是液體。西醫知道液體的存在,但無法說明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只有《內經》才說,津液是由水形成,水進入體內後轉化為氣,再轉化為津液,液體是由穀物形成,穀物進入體內後轉化為汁,再轉化為液體。陽津陰液,豈能只知道它們的名稱而不懂得如何治療它們呢?此外,還詳細地列舉了營氣和衛氣保障健康的條例。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存於陰而象於地。因此保存而不瀉利。稱為奇恆之府。

西醫言腦髓筋。分走臟腑。周身知覺運動。均出腦氣筋。言之甚詳。然究不知腦髓是何物所化生。故其言似精實粗。蓋腎主骨。腎系貫脊。通於脊髓。腎精足。則入脊化髓上循入腦而為腦髓是髓者精氣之所會也。髓足則精氣能供五臟六腑之驅使。故知覺運動。無不爽健。非髓能。

白話文:

西醫說大腦和脊髓的筋脈分佈到五臟六腑,身體的知覺和運動都出自於大腦的氣和筋脈。他們說的非常詳細,但卻不知道大腦和脊髓是從什麼東西轉化而來的。所以他們的論述雖然看起來很精確,但實際上卻是粗糙的。因為腎臟掌管骨頭,腎臟繫著脊椎,通往脊髓。腎精充足,就會進入脊椎轉化為骨髓,往上流入大腦而形成腦髓。所以,骨髓是大腦和脊髓的精氣聚會的地方。骨髓充足,精氣就能供養五臟六腑運作。因此,知覺和運動才會靈敏健康,這都是骨髓的功能。

使各臟實各臟能使髓也。西醫又謂諸骨內之髓。與腦中者不同。又不知骨是髓之所生。內經言髓生骨。諸骨中之髓。與腦無異。惟諸骨中雜有油。膜血絲耳。蓋由腦髓散走諸骨。皆穿膜附筋以入於骨。所以內雜膜。油血絲豈可云髓有不同耶。脈者血之道路也。詳心腎條。膽附於肝。

白話文:

各個臟腑的實體部分都能使其對應骨髓得到滋養。西醫認為骨骼內的骨髓與腦中的骨髓不同。然而,他們不知道骨骼是骨髓形成的。中醫典籍《內經》中提到骨髓生骨。骨骼中的骨髓與腦中的骨髓並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骨骼中的骨髓中混雜著脂肪和血管。這是因為腦髓遍佈全身的骨骼,通過穿過膜附著在筋上進入骨骼導致的。所以骨髓中混雜著膜、脂肪和血管。難道能因此說不同的骨髓不同嗎?脈絡是血液流淌的道路。詳細內容請參閱心和腎的部分。膽囊附著在肝臟上。

已詳膽條。女子之胞。男子名為精室。乃血氣交會。化精成胎之所。最為緊要。西醫剖割精矣。乃於膀胱之後。大腸之前。只知女子有胞宮。而不知男子亦有胞宮。以女子之胞極厚且大。中空可驗。男子之胞。只是一層夾膜扁薄而不可見。故只知男子有精管。而不知男子之精管。

白話文:

詳細內容請參照膽囊的條目。女性的子宮。男性稱為精室。是血氣交會,化精成胎的地方。是最重要的。西醫解剖精室時,發現它位於膀胱後面,大腸前面。只知道女性有子宮,而不知道男性也有子宮。因為女性的子宮非常厚且大,中間是空的,可以驗證。男性的子宮只是薄薄的一層夾膜,很平扁,看不見。所以只知道男性有輸精管,而不知道男性精室的存在。

即從胞中出。也特人死胞縮精收。故扁且薄。西醫忽不及察也。此胞又名氣海。氣入則臍下脹。是其驗矣。又名丹田。詳天癸條。此六者。存而不瀉。雖膽汁有出入。而究與六腑之輸瀉者不同。異於常腑。故曰奇恆之府。

白話文:

這裏指的是從子宮中出生。人也一樣,死後子宮縮小,精氣收回,所以(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臍帶平坦且薄。西醫常常忽略了這一點。這種子宮還被叫做「氣海」,當氣進入後,臍帶下方會膨脹,這是它的徵兆。它還被叫做「丹田」,詳細內容可以在「天癸」一節中找到。這六個身體器官,保持儲藏精氣而不出泄,即使膽汁有出入,但總的說來,與六腑輸瀉精氣有所區別,與一般的腑臟器官有所區別,所以稱之為「奇恆之府」。

西醫言腦筋。主知覺運動。大腦在前。小腦在後。中為中腦。有裂有回。分歧疊積。耳目口鼻。全與腦通。腦經分布。又散行於臟腑肢體。凡知覺運動。皆腦司之也。此說半是半非。已詳辨於上卷五臟所藏篇。至於腦汁。究是何物所生。則西醫不知。蓋腎精生髓由脊上行以入於腦。

白話文:

西醫認為大腦掌管感知和運動。大腦位於前面,小腦位於後面。中間是中腦。腦部有凹槽和凸起,交錯重疊。耳朵、眼睛、鼻子和嘴巴都與大腦相連。腦神經廣泛分佈,延伸至內臟和四肢。所有感知和運動都是由大腦控制的。

這個說法對錯參半。我在上卷的五臟藏論篇中已經詳細地討論過。至於腦髓,西醫不知道它是如何產生的。其實,腎中的精華產生骨髓,從脊椎上升進入大腦。

是為髓海在頭者名腦。在眾骨中者名髓。內經蓋分為二。故云髓會絕骨。而此與骨脈膽胞。合為六者。則分為二而言之也。又西醫治腦無藥。不知臟腑經脈。皆交於腦。源流出入。豈無其路耶。

白話文:

大腦被稱為頭部的髓海。存在於各種骨頭中的稱為骨髓。內經將其分為兩類。因此說髓貫通於骨骼。而這與骨脈、膽囊共同組成六者,所以分為兩類來說明。此外,西醫治療大腦疾病卻沒有藥物。他們不知道臟腑經脈都與大腦相連,源頭和流向都有相應的途徑。

西醫詳圖骨式。有相連而凹者。有相連而凸者。有如鋒者。有如椎者。有骨裂。有骨衣骨皆外堅中松。有筋相連。有脈管回管腦筋。透入於骨。究人身諸骨。則知上帝造創之功大哉。然西醫未知何者為主骨。何者為輔骨。何處骨大而反不緊要。何處骨小而反關生死。如中國之洗冤錄。

白話文:

西方醫學詳細描述了骨骼的形狀。有些骨骼連接處凹陷,有些凸起。有些像刀鋒,有些像椎骨。有些骨骼有裂縫,有些骨骼外層堅硬,內部鬆軟。骨骼之間有韌帶連接。血管和神經穿過骨骼。研究人體的所有骨骼,就可以知道上帝創造的功績是多麼偉大。然而,西方醫學還不知道哪塊骨頭是主骨,哪塊骨頭是輔骨。不知道哪塊骨頭大卻不重要,哪塊骨頭小卻關係到生死。這就像中國的《洗冤錄》一樣。

檢驗傷痕。分別制命與否。則論骨較精。至於內經言骨。更能探其源頭。曰腎生髓。髓生骨則知腰脊。為主骨四肢為輔骨骨屬腎水。而筋屬肝木。筋著於骨者水生木也。骨賴筋連者。母用子也。骨中之髓。又會於絕骨。齒又骨之餘者矣。觀齒之生落。而知男女老幼。各有其時。

無不下。應腎氣則(知髓生骨之理。非徒知其形而已也。)

白話文:

現代

檢查傷痕,判斷是否致命。這樣才能精準地評估骨折情況。至於《內經》中談到的骨骼,更能探究其本源。如「癉生贅,贅生骨」,說明腰部有腫脹疼痛,最後生出骨頭。四肢為輔骨,骨頭屬腎水,而筋屬肝木。筋附著於骨頭,體現了「水生木」的關係。骨骼中有孔洞,且與完好的骨頭相連。孔洞是骨骼剩餘的部分。通過觀察孔洞的生長或脫落,可以判斷人的性別、年齡和骨折的時間。

應該瞭解腎氣才能明白骨髓生成骨的道理。不光是知道它的形狀而已。

此後面腦筋圖西醫又有前面腦筋圖。不具載者。以腦髓生於腎。循脊貫。腦為督脈所司其前面腦筋總皆以後面者為本也。

白話文:

除了後面腦部的圖像,西醫還有前面腦部的圖像。沒有記載的部分,是說腦髓生於腎臟,沿著脊椎貫穿。腦部受到督脈支配,而前面腦部的所有部分都以後面腦部為基礎。

此總脈管據內經考之。即任脈也身之背亦有脈。而不圖之。以血之所主在於任脈至於動脈。或隱或見。或散或合。有深淺分合之殊。又西醫所未言。

白話文:

這些脈管的整體分佈,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就是任脈。人體的背部也有脈絡,但沒有被記載。因為控管血液的脈絡主要在任脈。至於動脈,有時隱藏有時顯現,有時分散有時聚合,有深淺分合的差異。這又是西醫沒有提過的。

胞宮之營。發於腎系下為一大膜前連。膀胱後連大腸中間一個夾室。男子丹田氣海又名精室。女子又名子宮血海。陰道之內。結束為子宮下口。可收可縮。又名子臟。仲景所稱婦人臟燥。臟結痛引陰筋。皆指此言。血管全繞。網膜全包一主氣。一主血交會於此。為生化之大源。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瀉而不存。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輸瀉者也。

白話文:

子宮的包膜,即胞宮之營,是從腎臟延伸下來的一層大膜。前部與膀胱相連,後部與大腸相連,中間形成一個夾室。在男子,這個夾室稱為丹田氣海或精室;在女子,則稱為子宮或血海。陰道在這個夾室的內部,構成子宮的下口。子宮可以收縮和舒張,又稱子臟。仲景所說的「婦人臟燥」、「臟結痛引陰筋」,都是指的子宮。子宮周圍布滿了血管和網膜,一主氣,一主血,交會於此,是人體生化功能的重要來源。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髒是由天地之氣所產生。它們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並接收五臟排出的濁氣,稱為「傳化之府」,負責運化和排出廢物。

糟粕形質之物。皆曰濁氣。由此五者傳化。主輸瀉而不留。故名傳化之府。三焦與腸胃並論。是三焦。明有其物後人以為空腔子。豈不謬哉。詳三焦條。各圖見上。

魄門上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存。

白話文:

垃圾和廢物稱為濁氣。五臟六腑通過濁氣的傳導轉化,負責排出而不會積聚,因此稱為傳化之府。三焦與腸胃並列討論。三焦清晰地存在,但後人誤以為它是空腔,這不是大錯嗎?詳見三焦條目,各個圖例見上文。

魄門的上方為五臟,這使得水穀無法長時間儲留。

魄門。肛門也。肺藏魄。肛門上合於肺。故名魄門。肺在上。總統五臟而魄門在下。令五臟之濁物。從此而出。故為五臟。使既名魄門。便知為肺所司既為五臟使便知肺亦能統五臟也。男子肛頭。西人圖之最悉。蓋彼以刀割治病。不得不詳其形跡。然用心則苦。而操術實粗。中國痔漏等證。擅長者多矣。何嘗以刀割為能。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以應四海。腦為髓海。胞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胃為水穀之海。

白話文:

魄門,就是肛門。肺臟藏著魄。肛門的上端與肺相連通,因此稱為魄門。肺位於身體的上方,統領著五臟,而魄門位於身體的下部。魄門負責將五臟的濁物排泄出來,所以被稱為五臟之使。既然叫做魄門,就知道它是肺所管理的;既然是五臟之使,就知道肺也能統領五臟。

男性肛門的構造,西方人的醫書圖繪得很詳細。這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割治疾病,不得不多加研究其形狀特徵。但他們雖然用心很苦,實際手術技巧卻很粗糙。而中國對於痔瘡漏注等疾病,有很多擅長治療的人。他們怎麼會認為用刀割是高明的醫術呢?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氣海,有水穀之海,以應合四海。腦部為髓海,子宮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胃為水穀之海。

西醫論髓。以為知覺運動之主。謂腦髓筋。達於臟腑肢體。而後能司知覺運動也。西醫知腦髓之作用。而不知腦髓之來歷。所謂腦筋。但言其去路而不知髓有來路。所以西法無治髓之藥也。不知背脊一路髓筋。乃是髓入於腦之來路也。蓋內經明言腎藏精。精生髓。細按其道路。

白話文:

西醫談論骨髓,認為它是知覺和運動的主宰。他們說腦髓通過筋脈,通達五臟六腑和四肢,才能支配知覺和運動。西醫雖然知道腦髓的作用,但卻不清楚腦髓的來源。他們所說的「腦筋」,只談論它通往四肢的去路,卻不知骨髓也有來源。因此,西醫沒有治療骨髓的藥物。他們不知道,從脊椎一路分佈的髓筋,纔是骨髓進入腦部的來源。其實,《內經》明明指出:腎臟儲藏精華,精華生出骨髓。仔細探究其途徑,

則以腎系貫脊。而生脊髓。由脊髓上循入腦。於是而為腦髓。是腦非生髓之所。乃聚髓之所。譬猶海非生水之所。乃聚水之所。故名髓海。既聚於此。而又散走臟腑肢體。以供使用。如聚錢者庫也。而用錢者人也。人能用錢。而錢不能用人。臟腑肢體能用腦髓。非腦髓用冬處也。

白話文:

這些東西就這樣貫連在了一起,而生成了頭部。由後往上延伸進入腦中,於是就形成了腦髓。所以腦髓不是生長的地方,而是聚集的地方。就像大海並不是水的源頭,而是水聚集的地方。因此稱它為「腦海」。既已聚集於此,又散佈到四肢,以供使用。如同聚錢者為庫房一樣,而使用錢財者為人。人可以用錢財,而錢財不能用人。四肢能用腦髓,並非腦髓用四肢。

再者髓之生由於腎。欲補髓者。即從腎治。肝脈入腦交顛目系貫髓。凡神魂暈迷風狂。皆從肝治之。即是治髓。腦又通鼻。可從肺治髓筋入心。可從心治。髓筋聚於胃。又可從胃以治之。西醫論髓特詳。而無治法。不抑謬哉。胞為血海。已詳天癸條。蓋血生於胃之水穀。化液上肺。

白話文:

此外,髓的產生是由於腎臟。想要補充髓,就從腎臟著手治療。肝臟的經脈進入腦部,連接頭頂的瞳孔系統,貫穿髓。所有神魂昏迷、癲狂的疾病,都是從肝臟治療的。也就是治療髓。腦部又與鼻子相通,因此可以從肺部治療髓。髓的筋脈進入心臟,可以從心臟治療。髓的筋脈聚集在胃中,也可以從胃部治療。西醫對髓的研究非常詳盡,但是卻沒有治療方法,豈不是很荒謬。胞宮是血海,已經在天癸的部分詳細說明。血液是由胃部的水穀生成,轉化為液體上升到肺部。

奉心化血。循衝任脈。下入胞中。既聚於胞中。化精化血達於周身。皆在於此。參看天癸條自明。膻中為氣海。此有兩說。一說丹田為氣海。即胞宮也。呼吸歸根之地。名之為氣海亦宜。詳膀胱三焦天癸營衛條。此云膻中為氣海者。蓋指氣之出納。在乎肺也。膻乃胸前大膜膈也。

白話文:

受精卵發育成血液。沿著衝脈和任脈運行。進入子宮。聚集在子宮中後,化精為血,流遍全身。這一切的形成都在這個過程中。參閱天癸條自明。膻中是氣的海洋。關於膻中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丹田是氣的海洋,也就是子宮。呼吸歸根的地方,稱之為氣的海洋也是合適的。詳見膀胱三焦天癸營衛條。這裡說膻中是氣的海洋,是指肺臟氣的出入。羶是指胸前的膈膜。

膻之中即胸中。只有心胞絡與肺。故前云膻中者。君主之官。是指胞絡言。此云膻中為氣海。是指肺言以胞絡與肺。均在膈內。故均可名膻中也。膻膈之與胞絡相通。已詳十二官條。此言與肺相通。其道路又須詳言。氣之根在臍下丹田。即網油中一夾室也。由網油走臍旁。上生膈膜。

白話文:

膻中是指胸腔,裡面只有心臟、心包經絡和肺。所以前面提到膻中,指的君主之官,是指心包經絡。這裡說膻中為氣海,是指肺。因為心包經絡和肺都位於橫膈膜內,所以都可以稱為膻中。

羶膈和心包經絡相通,已在十二官經絡篇中詳細說明。這裡提到和肺相通,這個管道需要詳細說明。氣的根本在臍下丹田,也就是網膜中的一個隔室。從網膜經過臍旁,往上通到橫膈膜。

是為膻。由胸膈循腔子。上連肺系。氣之出路即由此通於肺管。故凡咳嗽。則胸前癢滯。皆膻膈間氣。不得利也。欲知膻之治法。當參看肺腎三焦包絡條。胃為水穀之海。水主化氣生津。谷主化液生血。一則糟粕入大腸。一則餘瀝入膀胱。另詳腸胃膀胱各條。脾與胃互為功用。

又須看脾之作用。

胸腹者。臟腑之郭也。

白話文:

這就是「膻中」。它從胸膈部位沿著食道,往上連結到肺部。呼吸的氣道就是從這裡暢通到肺管的。所以,凡是咳嗽,那麼胸口前會感覺發癢、腫脹。這些都是膻中之氣阻滯不通所致。

如果想知道膻中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肺、腎、三焦、包絡這些經絡的條目。

胃是水穀(食物和飲料)的匯聚之處。水能化氣生津液,食物能化液生血。一部分食物殘渣進入大腸,一部分水分進入膀胱。具體內容請參閱腸胃和膀胱的條目。

脾和胃的功能互相補益。

胸腹是五臟六腑所在的宮殿。

胸內最上為肺。肺下為心。為包絡。包絡上連肺系。肺系連腔內之薄膜。其膜循腔子而下。是為膻膈大膜。繞肋骨一周。連於肝。附於脊。肝體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膈附於脊。下行為板油。連於腎系。又下為網油。網油上行而連於小腸。胃下行而連於大腸膀胱。是為腹中也。

白話文:

身體最上方的胸腔裡是肺。肺的下方是心,包裹著心的是包絡。包絡的上面連結著肺的器官系統。肺的器官系統連結著胸腔內層的薄膜。這層薄膜沿著胸腔向下延伸,形成羶膈膜。它環繞著肋骨一圈,連接到肝臟,附著在脊椎上。

肝臟的一半位於膈膜之上,一半位於膈膜之下。膈膜附著在脊椎上,它的下方是板油,連接著腎臟的器官系統。再下方是網油,網油向上延伸連接到小腸。胃向下延伸連接著大腸和膀胱,這就構成了腹腔。

脾在胃後。貼胃。居網油上。網油即三焦也。上胸下腹。均從網油連。及以為臟腑之道路。故曰胸腹者。臟腑之宮城也。以部位言之。胸上屬肺。胸膺之間屬心。胸膺之下屬胃。大腹與臍屬脾。臍又屬小腸。臍下屬腎。膀胱亦當臍下。故臍下又屬膀胱。大腸在膀胱之後。故臍下又屬大腸。

白話文:

脾臟位於胃部後面,緊貼胃部,位於網膜之上。網膜即三焦,從上胸部到下腹部,都與網膜相連,並作為臟腑間的通道。因此胸腹是臟腑所處的宮室。按部位來說,胸部上面屬於肺,胸骨之間屬於心,胸骨下方屬於胃。大腹部和肚臍屬於脾,肚臍也屬於小腸。肚臍下方屬於腎,膀胱也在肚臍下方。因此,肚臍下方也屬於膀胱。大腸位於膀胱後面,所以肚臍下方也屬於大腸。

宜詳其層次也。血室乃肝所司。血室大於膀胱。故小腹兩旁。謂之少腹。乃血室之邊際也。屬之於肝。少腹上連季脅。亦屬肝。季脅上連肋骨屬膽。分別部居。各從其位。

白話文:

應該仔細說明這些層次。血室是由肝臟管理的。血室比膀胱大。因此,小腹的兩側叫做少腹,是血室的邊界,屬於肝臟。少腹上面連接著季脅,也屬於肝臟。季脅上面連著肋骨,屬於膽囊。它們分別佔據它們的位置。

腹與胸分三停。上停名胸在膈上心肺包絡居之。心與包絡。從著脊處油膜中。下通肝腎。肺有薄衣。連及胸內。前面之膜為肺。通中下焦之路。肺繫上連包絡。後著脊。前連胸膈。肝體半在膈上。半在膈下。胃附肺系。透下膈。橫曲如袋。胃下為小腸。為大腸。為肝膽。是為中停。

白話文:

腹部和胸部分為三個部分:

上停(胸部): 位於橫膈膜上方,容納心、肺、心包。心和心包從脊椎處的脂肪層中連接,向下與肝腎相通。肺有一層薄膜,連接到胸腔內部,胸腔前方的膜屬於肺,連通中下焦。肺的上方連接到心包,後方連接脊椎,前方連接胸膈。

中停(腹部): 肝臟一半位於橫膈膜上方,一半位於橫膈膜下方。胃附著在肺的連接處,穿過橫膈膜,彎曲呈袋狀。胃的下方是小腸、大腸、肝臟和膽囊,這部分是中停。

皆生連油膜之上。即中焦也。臍以下為下停。有膀胱有胞宮。有直腸。皆生連油膜上即下焦也。後世不知焦從膲。因不知通身之膜。皆是三膲。故讀經文者。少識精義。西醫曰腹內統膜。一麗腹裡。一包臟腑。一成筋以束臟腑。肝胃脾。小腸大腸橫回。直腸上截。子宮蛋核。

白話文:

所有臟腑都連在網膜之上,也就是中焦。肚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膀胱、子宮和直腸,它們也連在網膜之上。後世的人不知道焦字從膲字來,也不瞭解全身的膜都是三個膲膜(網膜、腹膜、動脈膜)。因此,讀醫經的人很少能理解其精義。西醫說,腹內有膜,一層覆蓋在腹腔內壁,一層包裹著臟腑,還有一層形成肌腱,用來束縛臟腑。肝、胃、脾、小腸、大腸、橫結腸、直腸的上段、子宮和睪丸。

此被全包。如大腸頭。小腸頭。大腸上下回。直腸中。陰道膀胱。此不全包。如左右腎。此被遮過專。包一臟曰。包膜兼包兩臟。曰連膜摺疊成筋以束臟腑。曰筋膜。西醫言膜如此其詳。證以三焦之說。而精義始出。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

白話文:

所有這些內臟都被包覆著,就像大腸頭、小腸頭、大腸上下迴轉處、直腸中間、陰道和膀胱。

並非所有內臟都全部包覆,像左右腎。

其中被包過一部分的內臟,例如包覆某個臟器的稱為包膜,同時包覆兩個臟器的稱為連膜,摺疊成筋來束縛臟腑的稱為筋膜。

西醫對膜的這種說法非常詳細。根據三焦的理論,精義才得以顯現出來。

膻中乃心之宮殿。

前言膻中為氣海。是指肺言。此言膻中為心主之宮城。是指包絡言。膻為膈。包絡居膈之中。故曰膻中。為心主之宮城。相心宣化。詳十二官條。

白話文:

膻中,位於胸腹之間,是一個重要的氣體運行的場所。

「肺說」,指肺部。在這裡,「膻中」指肺部。「心主之宮城」,指的是包絡。因為包絡位於橫膈膜的中央,所以說「膻中」是心主的宮城,對於心的宣發功能至關重要。詳情請參閱「十二官」條目。

此胸下一層膈膜。後著脊。左右連筋骨盡處。中葉連胸之鳩尾。即膈是也。膻之下層通腹中。膻之上層為胸內之薄膜。連心系。名包絡。又名心主。包絡是心外衛。膻中是包絡外衛。其形難圖。故只圖膽以明之。究膻之根附脊骨。與肝系相連。而下乃連及腎系。是三焦少陽所發出而布於膈也。

白話文:

在胸骨以下有一層隔膜,後部連接脊椎骨,左右連接著肌腱和骨骼的末端。中間的部分連接胸骨的鳩尾骨,這就是隔膜。

隔膜下部連通腹部,上部形成胸腔內部的薄膜,連接著心臟系統,稱為包絡,又稱心主。包絡是心臟的外部保護層,膻中是包絡的外部保護層。包絡和膻中的形狀難以描述,所以我們只用膽囊的圖形來表示。膻中的根部連接脊椎骨,與肝臟系統相連,而下方又連接著腎臟系統。這是三焦經的少陽之氣發出,分佈於隔膜上的部位。

胃者。太倉也。

胃主納穀。故名太倉。胃之所以能納穀。詳十二官條。

咽喉小腸者。傳送也。

咽喉居胃之上。傳送而入。小腸居胃之下。傳送而出。二者皆為胃之使。故治咽喉與小腸。宜以胃為主。

胃五竅者。閭門也。

白話文:

:就像大糧倉。

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因此稱為「太倉」。胃之所以能消化食物,詳見「十二官」的條目。

咽喉和小腸:就像傳送帶。

咽喉位於胃的上方,把食物傳送進胃中。小腸位於胃的下方,把食物傳送出胃。它們都是胃的手下。因此,治療咽喉和小腸時,應以胃為主。

胃有五個小孔:就像糧倉的出入口。

醫林改錯言胃有三竅。上下竅納穀。傳入小腸。又有一竅出水入油膜。西醫言胃通體。均有微竅行水入連網。予已詳胃三焦條。茲云五竅其義尤詳。蓋上竅主納水穀者也。下竅入小腸。主化谷之糟粕也。旁竅入三焦。膜油之中。主行水之餘瀝也。中通於脾為一竅。所以化水穀者也。

白話文:

《醫林改錯》提到胃有三處開口,上、下開口用於接受食物,並傳輸至小腸。另有一處開口將水分傳輸至油膜。西醫認為,胃體遍佈有微小的開口,水分由此開口進入連續的網絡中。我已詳細說明胃與三焦。現在將胃的五處開口闡述得更為詳細。上開口負責接收水穀。下開口通往小腸,負責將食物殘渣排出。旁側的開口通往三焦,位於油膜之中,負責排出多餘水分。中部通往脾,為一處開口,用於消化水穀。

上輸於肺。為一竅所以布精汁者也。故云胃五竅者。閭門也。唐宋以後。無人知之。即西醫剖視。又何嘗精細似此。

白話文:

胃氣向上傳輸到肺。胃是一條通往下體的通路,用來輸送生殖液的。所以古人說胃有五個孔穴,就像房子的門戶一樣。唐朝和宋朝以後,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即使是西醫解剖,也沒有像這樣詳細精確的。

西醫言胃有肝膈大筋。胸膈大筋。互相牽住。使不得動。不知胸膈。筋是互通三焦之竅。肝膈筋。是循脊上肺通心之竅。內經所謂胃有大絡。上通於心也。又曰脾之與胃。以膜相連。故又通脾。西醫識其形。而未明其理也。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白話文:

西醫說胃有肝膈大筋,胸膈大筋互相牽制,使胃不能活動。他們不知道胸膈肌是貫通三焦的,肝膈肌是循着肺臟上通到心臟的。中醫的《內經》所說的胃有大絡,就是上通到心臟的意思。又說肺和胃用膜相連,所以也相通。西醫只知道這些器官的形狀,而不明白它們的道理。

廉泉玉英指的是津液的運行。

二穴在舌下。足少陰腎。主化氣上行。氣即水也。故氣之所至。皆是津液。腎津必上於口。然後氣澤能布於下。仲景傷寒論。以存津液為主。亦以其氣化所存。人賴以生也。可不重歟。二穴舉舌。即可逼視。不必再圖。

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

白話文:

腎為宗筋之主,賴之以立也,不可離也。

腰脊:是身體最重要的關節。

腰為腎系所貫。脊為髓筋所通。人身骨節。皆主於腎。而生於髓。腰脊為腎。與髓所在。故為身之大關節。凡治骨節。當知所主矣。西醫脊骨。折剖甚詳。然不知脊所重者。全在於腰也。且全身大骨。皆從腰發。原不知腎主骨之理。則辨骨無益。

肢脛者。身之管。以趨翔也。

白話文:

腰部是腎臟系統貫穿的地方,脊椎是由骨髓和筋脈貫通的。人體的骨骼關節都由腎臟主導,並產生於骨髓。腰椎是腎臟和骨髓所在的位置,因此是人體的大關節。凡是治療骨骼關節的,都應知道其主導臟腑。西醫解剖脊椎骨非常詳細,但不知道脊椎最重要的是腰部。而且全身的骨骼都從腰部發出。如果不知道腎臟主導骨骼的原理,那麼辨別骨骼也無濟於事。

肢脛:四肢骨頭。身軀的支柱。用於行走跳躍。

肢是手節。脛是足節。其骨最大。中空故名管。管中有髓及脂。以主運動。故能趨翔。西醫言手足骨中之髓。與腦脊之髓不同。謂其中雜脂油也。不知由腦脊散達肢脛。皆以筋肉相連。肉內有脂油。即附之而入骨。是以手足骨中。均雜脂油。脂脾所司。髓是腎所司。兼脂油。

白話文:

肢是指手部的骨骼,脛是指足部的骨骼。手足骨骼最大,中間是空心的,因此稱為「管」。骨骼中含有骨髓和脂肪,它們的作用是維持運動,所以手腳才能伸展和運動。西醫認為手足骨中的骨髓與腦脊髓不同,認為骨髓中含有脂肪和油脂。但是他們不知道骨髓是從腦脊髓散佈到手腳,手腳骨骼通過肌肉和韌帶連接在一起。肌肉內有脂肪和油脂,這些脂肪和油脂附著在骨骼上並進入骨髓。因此,手足骨骼中都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是由脾臟控制的,而骨髓是由腎臟控制的,骨髓中也含有脂肪和油脂。

是脾腎合致其功。故脾主四肢。腎主肢脛。西醫圖四肢之骨詳矣。惜未知其所統屬。則治法不明。

莖委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白話文:

脾和腎的功效是一致的。因此脾主導四肢,腎主導下肢。西醫對於四肢的骨骼構造描述得很詳細。可惜的是,他們不知道四肢骨骼受哪一個臟腑主宰。這樣一來,治療方法就無法明確。

臍帶是人體中樞,是陰精的表現,是津液流動的管道。

莖。陰莖。委。垂卵也。機如泰西機器之機。所以出精行溺。精竅通於腎。西醫謂睪丸主生精。非也。內宮太監無睪丸。友人王東樵。覿面問過太監。亦有精能泄出。可知睪丸。非生精之物。內經明言陰精之候。蓋指此耳。溺竅通於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溺竅名為津液之道。

白話文:

研究莖委穴,它屬於肝經的重要筋脈,肝經脈絡環繞在它周圍。因此,治療都以肝經為主。宗筋主要負責束縛骨骼,促進關節靈活。所以人體的關節,都可以通過調理宗筋來治療。西醫對陰器有詳細的圖解,但這些東西是人人都有的,不需要詳細的圖片。不過,西醫是用剖割來治療,這個部位空間很小,不詳細的話就無法動手。而《內經》和仲景的方法,針灸藥物治療巧妙,不需要用粗暴的刀割。所以不需要圖片。

究之莖委。乃肝之宗筋。肝脈所繞也。故皆以治肝為主。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故人身之機關。皆聽治於此。西醫圖陰器甚詳。然此等物事。人人皆自具之。何待詳圖。但西醫以剖割為治。此處為地無多。非詳不能下手。若內經仲景之法。針藥靈妙。無取刀割之粗。故不須圖。

且西醫圖之。而究不知陰器所主之妙理也。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

咽喉乃胃之上口。在喉嚨之後。主進水穀。故治咽以胃為主。病在咽。則水穀不得下。

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肺之上管為喉嚨。在咽之前。主氣之呼吸。氣不利。聲音不利。病在喉也。

白話文:

咽喉: 咽喉是食物與水通過的管道。

咽喉位於胃的上方,喉嚨後面,主要負責食物與水的吞嚥。因此,治療咽喉問題時,應以胃為主要考量。如果咽喉出現問題,食物與水便無法順利吞嚥。

喉嚨: 喉嚨是氣體進出的管道。

喉嚨位於肺的上方,咽喉前面,主要負責空氣的吸入與呼出。當氣體流通不順暢時,就會影響聲音的發出。如果喉嚨出現問題,則氣體流通會受阻。

西醫名為總氣管。自肺以下。分支入腎。透入丹田。主吸天陽薰蒸膀胱之水。化氣上出。循腹至胸。從肺衣而復歸於總氣管。氣從前面出。從後面入。而皆由總氣管。故曰所以上下也。

白話文:

西醫稱為「氣管」,從肺部往下支分,延伸至腎臟,穿過丹田。它的主要作用是吸取天陽之氣溫暖膀胱的水分,將其轉化為氣體向上升,通過腹部到達胸部,再從肺部表層返回氣管。氣體從前面排出,從後面吸入,而它們的途徑都是氣管。因此,它被稱為「上下之途」。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會厭在喉咽之兩旁。能張能收。食入則收。掩其喉。音出則張開。故曰音聲之戶。乃喉之門也。當屬肺。

白話文:

會厭,是喉嚨與食道的入口處。它可以開啟和閉合。食物進入時會閉合,遮住喉嚨。而發出聲音時會開啟。所以稱它是「音聲之戶」,也就是喉嚨的門戶。它屬於肺部管轄。

西醫名為聲管。前為會厭。後為瓢韌骨。兩旁皆有內皮。中襯筋膜。收放出聲。四圍有數十小核。生涕以潤聲管。

白話文:

西方的醫學將它稱為聲帶。它的前端是會厭軟骨,後端是杓狀軟骨。兩旁都有黏膜覆蓋,中間襯著筋膜,能收縮和鬆弛發出聲音。周圍還有數十個小核。會產生黏液潤滑聲道。

又云有上下二筋。下筋緩。上筋緊。收放出聲。內經云。風寒客於會厭。則暴啞。正此筋不能收放也。

口唇者。聲音之扇也。

唇開合而後語句清明。故曰聲音之扇。口唇屬脾。故有脾中風。唇緩失音之證。

舌者。聲音之機也。

舌者。心之苗。言為心聲。故舌能辨音。究音之所。故生則□□□□□□□。後能發音。

白話文:

此外,又說有上下兩條筋。下筋鬆弛,上筋緊繃。這兩條筋的收放會發出聲音。內經雲:風寒侵犯會厭,就會突然失聲。這就是因為這兩條筋不能收放的緣故。

口脣是聲音的扇子。

口脣開合,才能讓言語清晰。所以說口脣是聲音的扇子。口脣屬於脾,所以有脾中風,脣部鬆弛失聲的症狀。

舌頭是聲音的機關。

舌頭是心的苗裔。說話是心之聲,所以舌頭能辨別音聲。探究發聲的根源,所以舌頭生出來就有動□□□□□□。後來才能發出聲音。

機者謂其伸縮轉掉。聲只是響出於喉。音則分宮商徵角羽。其辨在舌。腎津上廉泉至英穴。以出於舌。則滑利。聲清。舌屬心火。賴腎水濟之。腎脈絡舌。所以轉舌也。

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

喉間之上齶。有如懸雍之下垂。俗名帝丁。音從此出。故曰音聲之關。此屬之肺。

白話文:

「機」是指人聲的伸縮、抑揚、轉折。

「聲」只是從喉嚨發出的響聲。

「音」則分為宮、商、徵、角、羽五個音階。辨別音階的關鍵在舌頭。

腎臟的水液通過廉泉穴和英穴,滋潤舌頭。這樣舌頭就會變得光滑柔軟,發出的聲音就會清晰。

舌頭屬心火,需要腎水的滋養。腎經脈絡與舌頭相通,所以腎水可以濡養舌頭,使舌頭能夠靈活轉動。

懸雍垂:這是發聲的關口。

喉嚨上方的上顎,有像懸掛著的肉垂下來,俗稱「小舌」。說話的聲音就是從這裡發出的,所以稱之為「音聲之關」。懸雍垂屬於肺。

余見啞人。皆無齶上帝丁。蓋會厭大張。無關閉則氣不收束。氣散而不能成音也。俗名咽舌。謂食入則掩其喉。不令水穀入內也。然啞人無帝丁。水穀亦不得入氣管中。則帝丁者。實主音聲而為之關鍵也。居氣管之口。當屬於肺。

白話文:

舌頭的根部有條橫骨。心神貫通於舌頭,所以橫骨受心神的支配,用來發動舌頭。這幾段文字詳細地論述了咽喉、口腔和舌頭發聲的原理。可以依此找出治療方法。

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頏顙即上齶。氣從此分出於口為唾。分出於鼻為涕。故曰分氣之所泄也。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橫骨在舌本。心存神而開竅於舌。故橫骨為其所使。以為發舌之機。此數節詳論咽喉口舌發音之道。可以得治法矣。

此西醫所圖。名環韌骨。在會厭之下。當會厭。又有半邊韌骨。名為會厭韌骨。與舌根相連。主發舌者也。韌骨以膜相連。又有筋牽之。最靈動。以供心神肺氣之所使神與氣當分論。

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

白話文:

這是西醫所稱的環狀軟骨。位於會厭的下方,與會厭相連。還有半邊的軟骨,稱為會厭軟骨,與舌根相連,主導舌頭的運動。軟骨由膜連接,還有筋牽引,非常靈活,用於配合心神和肺氣的作用。神與氣的論述應該分開討論。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達於目。

前言肝開竅於目。言其大要也。此言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則分析更微矣。夫肝脈入腦。通於目系。故開竅於目。至五臟六腑。所以通於目者。西醫云腦氣筋。通各臟腑。據此則各臟腑之精。循腦筋而上注於目也。骨之精為瞳子。瞳神屬腎。故其色極黑。腎主骨故曰骨之梢為瞳子。凡病瞳子多是腎虛。

白話文:

前言

中醫認為肝臟與眼睛相通。這只是概述。這裡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達於眼睛。這個說法更加細緻。

肝臟與眼睛的關係

肝臟的經脈進入腦部,與眼睛的筋脈相通。因此,肝臟與眼睛相通。

五臟六腑與眼睛的關係

五臟六腑之所以與眼睛相通,是因為西醫認為腦、氣、經筋與各個臟腑相通。據此,各臟腑的精氣通過腦筋而上達於眼睛。

瞳子與腎臟

眼睛瞳仁的精氣來自骨骼,骨骼的精氣屬於腎臟。因此,瞳仁的顏色極為深黑。腎臟主宰骨骼,所以說「骨骼的梢端形成瞳仁」。凡是瞳仁發生疾病,大多是由於腎氣虛弱所致。

筋之精為黑眼。

肝主筋。肝之精汁。上注為眼黑珠。眼科書謂之風輪。亦以肝主風也。治黑珠。當以肝為主。

血之精為絡。

白珠外有紅肉裹之。而結於大眼角內者。即絡也。乃血之精。屬之於心。凡起血翳均當治心血。

氣之精為白眼。

氣屬於肺白眼生病。多是肺受濕熱。

肌肉之精為約束。

約束即眼皮。乃陽明。胃脈所繞。為脾經肌肉之精所結聚。凡是腫爛澀癢。皆脾經風濕熱也。

裹結筋骨氣血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白話文:

肝臟主筋

肝臟的精華滋養著筋。肝臟的精華上行到眼睛,形成黑眼珠。醫書稱之為「風輪」,也因為肝臟主導風氣。治療黑眼珠的疾病,應以肝臟為主的治療方向。

血液的精華滋養著絡脈

黑眼珠外圍有一圈紅色的肉包裹著,在眼角內連接的部分就是絡脈。絡脈是血液的精華,屬於心臟。治療血翳等疾病,應以治療心血為方針。

氣的精華滋養著白眼

氣屬於肺,所以白眼生病,大多是肺受到濕熱侵擾。

肌肉的精華形成眼皮

眼皮就是肌肉的精華,由胃經的陽明脈所圍繞,也是脾經肌肉的精華聚集而成。眼皮腫、爛、澀、癢等問題,都是脾經受風濕熱侵襲所致。

筋骨、氣血之精包裹著眼球,並與經脈相連接

包裹著筋骨、氣血之精的脈絡,由眼眶後向上連接腦後,再從頸部延伸而出。

此又總言目系入於腦中。而通於腦後。以見五臟之精。全由腦入目可以知治目之路徑矣。大指治氣輪血輪肉輪。藥氣可由喉嚨頑顙。而上通於腦。其路最捷易治。治黑珠必循肝脈而上入於腦其路略深。治瞳子必由腎督。脈而上入。於腦其路更深未。易治也。

白話文:

這句話總體來說,眼睛與大腦相連。而大腦後通。目的是為了觀察五臟的精氣。精氣完全通過大腦進入眼睛,可以明白治療眼睛的方法了。大致上治療氣輪、血輪、肉輪。藥氣可以從喉嚨、頑顙,而上通於腦。其道路最捷徑易於治療。治療黑眼珠必須遵循肝脈從上通入腦。其道路略深。治療瞳孔必須從腎督脈而上通入腦。其道路更深,不易治療。

西醫有衣筋肌折之辨。亦云詳矣。然不能分出臟腑所屬。則不得其治法惟內經五層眼。皮為肉輪。紅筋絡之為血輪。白珠為氣輪黑珠為風輪。瞳子為水輪分此五臟則義有所歸再者目系入腦而貫項後。所以瞳人反背。腦後可針雖西醫未究到此。

諸脈皆屬於目。

白話文:

西醫認為眼睛的疾病與筋肉拉傷有關,也說得非常詳盡。但是,他們無法區分出這些症狀與哪個臟腑有關,所以沒辦法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只有《黃帝內經》的「五層眼」論述,將眼睛分成五層:

  • 皮膚:屬於肉層
  • 紅筋絡:屬於血層
  • 白眼球:屬於氣層
  • 黑眼球:屬於風層
  • 瞳孔:屬於水層

區分出這些不同的層次就能夠找出相應的臟腑,才能對症下藥。此外,眼睛與大腦相連,並且延伸到後頸部。因此,瞳孔異常時,可以針灸後腦勺的穴位進行治療。雖然西醫尚未研究到這一點。

各條經絡皆通於眼睛。

太陽脈終目內眥。少陽脈終目外眥。陽明脈繞眼。終目下承淚穴。厥陰脈入腦而交於目系。腎之督脈。入腦通於目系。手少陰心之脈。其支者。上挾咽系目系。惟太陰之脈。不上於目故曰諸脈皆屬於目。

諸髓皆屬於腦。

白話文:

太陽經脈的末端止於眼睛內眼角。少陽經脈的末端止於眼睛外眼角。陽明經脈繞過眼睛。末端止於眼睛下方的淚穴。厥陰經脈進入腦中並與眼睛相連。腎的督脈進入腦中並與眼睛相通。手少陰心經的分支,向上承託咽喉和眼睛的連接處。只有太陰經脈不與眼睛相連,因此說所有經脈都與眼睛有關。

眾骨髓都屬於腦。

西醫言手足骨中之髓。與腦髓不同。不知實發源於腦髓。散走諸骨。每骨節有筋脈油膜相連。故諸骨中之髓。雜有油膜血絲。其實諸髓。皆屬於腦。而腦髓又生於腎也。

諸筋皆屬於節。

白話文:

西醫認為手腳骨頭中的骨髓與腦髓不同。但西醫並不知道骨髓實際上是源自於腦髓,再分散到各個骨頭。每個骨節都有筋脈和油膜相連。因此,各種骨頭中的骨髓都混雜著油膜和血絲。實際上,所有的骨髓都屬於腦髓,而腦髓又是由腎臟所生。

所有筋脈都歸屬於關節。

節者。骨節也。骨屬腎水。筋屬肝木。水生木。故骨節。之間亦生筋而筋又為骨之使也。凡病骨節。皆責於筋西醫詳骨與髓。而於筋甚略。因彼但以運動屬之腦氣。不以為筋所主也。然使無筋。則骨不聯。屬又烏能運動哉。

諸血皆屬於心。

白話文:

**節:**骨節。**骨屬腎水:**骨頭屬於腎臟,屬水。**筋屬肝木:**筋屬於肝臟,屬木。**水生木:**水滋養木。所以骨節之間也會生出筋,而筋又是控制骨頭的。**凡病骨節:**凡是骨節疾病,都責怪於筋。**西醫詳骨與髓:**西醫詳細研究了骨頭和骨髓,但是對筋卻很疏忽。**而於筋甚略:**因為他們只把運動歸於大腦,不認為是筋在控制。**然使無筋:**然而如果沒有筋,骨頭就不能連接。**屬又烏能運動哉:**筋也不能運動。

諸血皆歸於心

血有肝藏脾統之說。然運行在脾。斂戢在肝。而生復周迴均在於心觀西醫血管圖。可知諸血皆屬於心。詳心生血條。

諸氣皆屬於肺。

白話文:

古人認為,血液歸屬於肝和肺,但是血液的運行由肺部控制,而血液的收縮功能由肝部控制。血液的生成和循環則與心部有關。參考西方的血管圖,可以發現所有血液都歸屬於心。這一點在「心生血」的章節中已有詳細說明。

諸氣皆歸於肺

氣之源在腎。詳膀胱天癸營衛條。而此云屬肺者。以氣之總管在肺。故肺主制節。司腎氣之出納。而又制節肝氣。使不得逆制節脾氣使不得泄制節心氣。使不得越肺之氣治而各臟之氣皆治矣。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性命者也。

白話文:

氣的源頭在於肺。詳情請參閱肺部的營衛。而這裡說它屬肺,是因為氣的總管在肺。因此肺主宰調節,司掌氣的出入,又調節肝氣,使之不能逆;調節心氣,使之不能越肺;調節其他各氣,使之各得其治。

人之血氣精神,所以維持生命並保護性命。

人之知覺性也。人之生死命也。性在心。故字從心。命在腎。故腎系曰命門。有此性命。人乃得生。其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之間者。則又賴乎精神。神藏於心。性之所在也。精藏於腎。命之所在也。究精所由生。則是氣之變化究神所由生。則是血之功用故先言血氣。從言精神。而推極於性命中國注家。尚多囫圇。何況西醫之泥於跡者哉。詳心腎各條。

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白話文:

生命,表示人的感知和意識。生死,則是由命運決定的。感知和意識與心有關,因此「性」從「心」得名。命運與腎有關,因此腎部稱作「命門」。有了感知和命運,人才得以出生。人在世上的生命得以延續,並經歷感知和命運的過程,這依賴於精神。精神藏於心中,與感知相關。精氣藏於腎中,與命運相關。探究精氣的來源,則是氣的轉化。探究精神的來源,則是血的功用。所以先談血氣,接著談精神,最後推論到感知和命運。中國註解者對此多有模糊不清之處,更何況是拘泥於觀察外相的西醫呢?請詳見心腎相關條目。

脈絡便是經脈,所以運行氣血,而滋養陰陽、濡潤筋骨、利通關節。

內經名脈。西醫名管其實一也。西醫詳繪管竅。然不能分出經名。不知十二經。與奇經八脈。達於周身。以行血氣。使內陰外陽筋骨關節無所不周病則按經施治。自然得效。經脈。以行氣血則不得單指血管言也。按西醫有脈鞘。是連膜或筋膜包裹脈管回管腦筋不等。內經所謂經脈。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中稱之為經脈,西醫稱之為血管,其實是同一概念。西醫繪製了詳盡的血管構造圖,但無法區分經脈的名稱。西醫不瞭解人體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這些經脈遍佈全身,運行氣血,使得人體內外的陰陽、筋骨關節都得到濡養。如果人體生病,可以根據經脈所在位置進行治療,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經脈不僅僅是運行氣血的血管,西醫所說的脈鞘,是包裹脈管的連膜或筋膜,連接脈管、神經和筋骨。而中醫內經中所說的經脈,包含了所有這些結構。

亦非西醫所能盡見。比如督脈是。行氣者也。比如任脈是行血者也。二脈已顯然不同。安得執西說之死法以衡之。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白話文:

西醫也無法完全瞭解這些概念。例如,「督脈」負責運行氣,「任脈」負責運行血,這兩條經脈顯然不同。怎麼能用西醫的死板觀念來衡量它們呢?

衛氣,是保護身體的一層氣,可以溫暖身體,滋養皮膚肌肉,使毛孔通暢,負責開合身體的氣孔。

衛氣已詳營衛條分。肉即在內之赤肉。與外之白肉。有分別者也。衛氣由內達外。先從分肉而出。以溫分肉後肉皮膚最外一層。陽氣由內充於外。以衛皮毛。此為衛氣之能事也。詳膀胱營衛條。腠理乃分肉之外。皮膚之內。油膜是也。有縐紋。故曰腠理。內發於三焦。乃衛氣所行之道路故氣足則肥。

白話文:

關於衛氣,已經在營衛篇中詳細說明。肉指的是身體內部的紅色肌肉和外部的白色肌肉,它們是有區別的。衛氣從身體內部到達外部,首先從肌肉中流出,使肌肉溫暖,肌肉的最後一層、皮膚的最外層,則由身體內部的陽氣充斥到外部,以保衛皮毛。這就是衛氣的作用,詳細說明請參閱膀胱營衛篇。腠理是肌肉之外、皮膚之內,也就是脂肪層。由於有皺褶,所以稱為腠理。腠理從三焦內部發出,是衛氣運行的道路,所以氣足則肥胖。

衛氣晝行於陽。則目張而寤氣達於外。不畏風寒夜行於陰則目閉而寐。氣斂於內故必擁。被以衛陽。入里則畏外寒也。此皆衛氣司開闔之驗。詳營衛太陽各條。西醫不知也。

白話文:

白天時,衛氣運行於陽面,所以眼睛睜開,精神清醒,對風寒不怕。到了晚上時,衛氣運行於陰面,所以眼睛閉起來,進入睡眠狀態,氣血收斂於內。這時就必須用被子蓋住身體,以保護衛陽。如果沒有蓋好被子,就會畏懼外界的寒氣。這些都是衛氣控制身體開闔的證明。請仔細參閱營衛和太陽經絡的相關論述。西醫不知道這些道理。

此西醫汗管汗核圖也。言汗管。或藏腠中或隱腠下。纏如螺絲透至皮膚外。而汗出焉。然西醫不知汗所從生。實在膀胱化氣由三焦連網。以達於皮毛也。凡人暑時。飲水多出汗亦多。而小便反少。是水從皮毛而瀉。則不下走膀胱。足見汗之根源。生於膀胱為衛氣之所發泄。

白話文:

這是西醫關於汗腺和汗水的圖表。提到汗腺,有些隱藏在皮膚表層,有些則埋藏在表層之下。它們像螺絲一樣纏繞著,延伸到皮膚外部,從那裡排出汗液。然而,西醫並不知道汗液從何而來。實際上,汗液是由膀胱化生的元氣,通過三焦的聯繫,到達皮膚毛孔的。一般來說,在炎熱的天氣裡,喝水多會出汗多,而小便反而會減少。這是因為水分從皮膚毛孔中排出,而不是向下流入膀胱。這足見汗液的來源是膀胱,是衛氣外泄的結果。

此西人用顯鏡。託大毛皮之形。毛根附近有油核。是血脈散於膜中而成者也。又有汗核汗管。附毛而生。蓋毛皆為血之餘而非。血所生也。血從氣化。隨衛氣達於腠理。然後發出。故拔視毛根只見油與水而不見血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白話文:

西方的醫生使用顯微鏡,放大毛皮的結構,發現毛根附近有油性腺。這些油腺是血脈散佈在膜中形成的。此外,還有汗腺和汗管,附著在毛上生長。可見毛髮都是由多餘的血分化形成的,而不是血本身。血是由氣轉化而來,隨著防衛之氣到達皮膚表面,然後發育出來。因此,拔出毛髮觀察根部,只能看到油和水,看不到血。

所以我們要節制精神,收攝神魂,適應寒暖的變化,調和喜怒的情緒。

此又言重脾腎二者。一主先天。一主後天。為人身之本也腎藏志。志定則足以。御腎精御心。神使不得妄動。志定則足以收肝魂收肺魄。使不得妄越。脾藏意。主思慮。故能令寒溫適其宜喜怒。和其節志之與意。不綦重哉。西醫但以知覺。全歸於腦。而七情不分。性命不辨。彼之志意與中國同。而何嘗知志意所司哉。

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覆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白話文:

此文強調脾和腎這兩個器官的重要性,它們分別掌管先天的生命力(腎)和後天的滋養(脾),是人體的根本。

腎藏有意志,意志安定時就能控制腎精和心神,使它們不會隨意亂動。意志安定時也能收攝肝魂和肺魄,使它們不會隨意妄動。

脾藏有思想,主司思慮,因此能根據寒暖變化來維持身體的適宜溫度,也能調節喜怒的強度。意志和思想如此重要,真是太重大了。

西醫只把知覺歸結於大腦,而沒有區分七情,也不知道生命和意志的區別。他們所說的意志和思想與中醫的說法相同,但卻不知道它們的作用所在。

故血運行調暢,經脈暢通運行。營血滋養陰陽。筋骨強健,關節靈活利落。

女子經脈不流行。則月信錯亂。周身作痛。男子雖無月信亦有經脈不流行之證。內外陰陽。十二經脈。皆血所營周覆禱者也。筋骨關節皆血所貫注者也。故必血和而後能流行營覆。

白話文:

對於女性來說,經脈運行不暢就會導致月經失調、全身疼痛。對於男性而言,雖然沒有月經,但也有經脈運行不暢的情況。人體內外陰陽以及十二條經脈,都是由血液運行充盈和覆蓋的。筋骨關節也都是由血液貫穿滋潤的。因此,血液和暢才能順利運行和充盈。

必血和而後能勁強清利。反此者皆宜理血。此論營血。西醫有血脈圖。然但圖血出之道。未圖血回之管。又不能分出十二經脈。無當於治。故不載之。夫彼所以不圖回血管者。以一來一回紛而難辨也。夫彼既有難辨之處。宜其不知經脈之說也。

白話文:

氣血一定要和順調和,然後才能強健清澈利落。違反這個原則的,都應該調理氣血。這是對營血的討論。西醫有血脈圖,但只繪製了血液流出的通路,沒有繪製血液迴流的管路,而且也不能分辨出十二經脈。因此不適合用於治療,所以這裡不記載它。西醫之所以不繪製迴流血管,是因為血液流動往返交錯,難以辨認。既然西醫有辨認困難的地方,那麼他們不瞭解經脈之說也就很正常了。

此西醫脈管圖。只是血運行而出之管。非回血管也。西人執此。辨中國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以為無其事也。醫林改錯。亦謂經脈無憑。不知彼皆剖割死人。安能復辨經穴。且經道非血管也。故內經言某經多血少氣。某經多氣少血。足見經道。統血氣而言不得。以血管氣管當之也。

白話文:

這個是西醫的血管圖。它只描繪了血液流出的血管,並不是迴流的血管。西方人以此圖據來爭辯我們中國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認為這些都不存在。醫林改錯這本書中也說經脈沒有依據。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人是解剖死人,怎麼能夠辨別經絡穴位?而且經絡不是血管。所以《內經》說,某條經絡血多氣少,某條經絡氣多血少。這足以說明經絡統管血氣,不能用血管和氣管來比擬它。

西醫言人別有自和腦筋隨各臟腑而異用。或包筋包。骨。包血管。包氣管。或散或合西醫此說似。即內經所言之經道惜西人不通華文。於內經未深考也。況任脈專。主血督脈專主氣安得以血管當經脈之說哉。

白話文:

西醫說人體有獨立思考的大腦,腦筋會隨著各個臟腑而不同運作。有包覆肌肉、骨骼、血管、氣管的,有分散或聚集的。西醫的說法看似巧妙,但其實就是《內經》中所說的經絡。可惜西醫不懂中文,對《內經》沒有深入研究。況且任脈主要主導血液,督脈主要主導氣。豈能說血管就是經脈呢?

衛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澤。腠理致密矣。

此論衛氣。已詳上及膀胱條。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志和則先天腎無病。意和則後天脾無病。故有此效。詳上。

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

白話文:

衛氣調和,則血肉疏通,大便通暢。皮膚光澤滋潤,腠理緻密。

這段話討論的是衛氣。詳情請參閱上文及膀胱條目。

志意調和,精神便專一,魂魄聚而不散。不會產生後悔和憤怒的情緒,五臟也不會受邪氣侵襲。

志和,先天之腎就不會生病。意和,後天之脾就不會生病。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詳情請參閱上文。

寒溫調和,六腑就能消化食物。風邪痹痛不會發作,經脈通暢,四肢得以舒適。

此節與上相聯。乃申明脾藏意適寒溫之義。寒溫和則脾氣衝和。故六腑能化水穀脾主肌肉。不作風痹等證。脾統血。主肢節和則皆得通利而安矣。

卷首詳論臟腑。其有未經論及者。皆補於此。人身之氣化形質已賅備矣。雖西醫剖視。而亦不及內經之精。

白話文:

這一段是和上一段相連接的。它進一步闡述了脾臟適應冷熱的原理。如果冷熱適宜,脾氣就會平和。這樣,六腑就能夠消化食物,脾臟就能夠主管肌肉,就不會出現風濕痺痛等症狀。脾臟統管血液,主管四肢關節,如果和諧,血液就能夠通暢,四肢就能安穩。

卷首詳細論述了人體臟腑,若有未曾論述的內容,都補充於此。人的氣血化生和形體質地已經完備。即使是西方的解剖學,也無法勝過內經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