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上卷 (10)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0)

1. 衝任督帶

十二經。正經也。又有八脈。名為奇經。茲不具論。而單論此四脈者。蓋陽維陽蹻。兩脈附於太陽經行。身之背。以太陽統治之矣。陰維陽蹻兩脈。行身之前。附於太陰。以太陰統治之矣。惟此四脈。主治有別不能賅於十二經中故另詳之西醫畫脈管。枝分派別。可謂詳矣。然論絡不歸於經。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是正經。另外還有八條脈絡,稱為奇經。這裡不詳細討論,只單獨談論這四條脈絡。

  • 陽維脈和陽蹻脈,這兩條脈絡附著於太陽經脈,在人體背部運行。太陽經脈統治著人體背部。
  • 陰維脈和陽蹻脈,這兩條脈絡在人體前部運行,附著於太陰經脈。太陰經脈統治著人體前部。

只有這四條脈絡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無法包含在十二經脈之中,所以另行詳細說明。

西醫描繪血管時,將其分為許多分支。可以說很詳細。但是,西醫關於脈絡的理論沒有歸於經絡系統。

論經不歸於臟腑。譬之有千軍而無一將。則亦無所統屬矣。至於奇經八脈。中國且久不講。何怪西醫不知耶。

衝脈起於少腹之內。胞中。挾臍左右上行。並足陽明之脈。至胸中而散。上挾咽。

白話文:

如果人體沒有經絡歸屬於臟腑,就好比一支有上千名士兵卻沒有將軍的軍隊,這種軍隊將會羣龍無首,無法統御。至於奇經八脈,中國早就已經不再研究了,因此西方醫學不知道它們,也就不足為奇了。

衝脈從小腹內胞宮出發,沿著兩側肚臍向上行進,與足陽明經脈並行,直到胸腔後分散,再向上沿著咽喉。

胞中名為氣海。乃呼吸之根也。人之呼氣。由氣海上。胸膈入肺管而出於喉其路徑全循衝脈而上。故內經云沖為氣街蓋指。此也凡是氣逆均責於沖。故仲景有降沖逆。之法。胞中又名血海。胃中飲食之汁。奉心化血下。入胞中。即由衝脈。導之使下。故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白話文:

肚臍內部稱為「氣海」。它是呼吸的根源。人呼出的氣息,由氣海上行,經由胸膈進入肺,再從喉嚨排出。它的路徑完全沿著衝脈上行。因此,《內經》中提到「衝為氣街」,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凡是氣息逆亂,都歸咎於衝脈。所以仲景有「降沖逆」的方法。肚臍內部還稱為「血海」。胃中食物消化後的水分,由心臟轉化為血液,流向肚臍內部。然後通過衝脈,將血液引向下方。因此,《內經》中提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指的是血液每月一次從衝脈流出。

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也。總之胞中為先天腎氣。後天胃血交會之所。衝脈起於胞中導先天腎氣。而上行以交於胃導後天陰血下行入胞中以交於腎。導氣而上。導血而下通於腎麗於陽明衝脈之所司可知矣。

白話文:

太衝脈氣血旺盛。月經能按時來潮。總的來說,子宮是先天腎氣所在,也是後天胃血交會的地方。衝脈從子宮開始,引導先天腎氣向上運行交於胃,引導後天的陰血向下運行進入子宮交於腎。它疏通氣血,上通於腎,下與陽明脈相通,由此可知衝脈的功能。

衝脈者出氣之沖衢也。氣生於丹田。而其出路則在臍下三寸。隔中行旁開五分。名氣街穴是氣之出。路故名氣街近醫因靈樞。言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足氣有街。遂不能指出氣街穴在何處。然內經明言起於氣街。挾臍上行。則明指氣街穴。在臍之下也。今人改氣街作氣穴大失經旨。

白話文:

衝脈是氣運行匯聚的地方。氣產生於丹田,而它的出口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從中間隔開的部位旁開五分,叫做「氣街穴」。這是氣息外出的道路,因此取名為「氣街」。近來的醫生因為《靈樞經》中提到「胸有氣街」、「腹有氣街」、「頭有氣街」、「足有氣街」,而無法準確指出「氣街穴」的位置。然而,《內經》中明確指出氣街穴位於臍之下。如今有人將「氣街」改稱為「氣穴」,這完全違背了經典的原意。

由氣街至臍旁。為肓俞肓即膜也。丹田之膜。上會於臍。故此穴名。肓俞也。又上胸至通谷穴而散。蓋有膜上胸。則散。為肺衣。而全包肺。故衝脈亦至此而散肺衣會。於咽故衝脈又夾。咽而止總見氣出于丹田。循臍旁。上胸中。走肺衣中。又上會於咽。則氣從之出矣。膜中氣行之道路即名衝脈。

白話文:

由肺繫到肚臍旁邊,稱為肓俞穴。肓是包膜的意思,這裡指的是小腹的包膜。小腹的包膜向上連接到肚臍,因此此穴位的名稱為肓俞穴。此外,包膜向上到通谷穴後散開,包覆著胸腔,稱為肺衣,將肺全部包覆住。因此衝脈也散佈於此,會合於肺衣。衝脈又沿著喉嚨而止。從整體來看,氣從小腹氣海丹田流出,沿著肚臍旁邊,向上到胸腔內,行於肺衣之中,再向上會合於喉嚨,氣便從此排出。包膜中氣血流動的通路,即稱為衝脈。

沖主氣。與任之主血者不同。可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各有所主不同皆各臟腑氣。血往來之道路有散有合不得但指血管。以為經脈也。

白話文:

沖脈主控元氣,與任脈主控血氣不同。因此,要了解人體的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它們各有不同的主控功能,都是臟腑氣血往來的通路。不能僅僅把經脈當作是血管。

任脈起於少腹之內。胞室之下。出會陰之分。上毛際循臍中央。至膻中。上喉嚨。繞唇終於唇下之承漿穴。與督脈交。

白話文:

任脈起源於小腹內,子宮下方。從會陰處分出,沿著肚臍中央往上走,到達胸腔中央。再往上經過喉嚨,繞過嘴脣,最後到達脣下承漿穴。在此與督脈交會。

督脈在背。總制諸陽。謂之曰督。任脈在腹。總統諸陰謂之曰任。陰陽。相貫。故任與督兩脈必。相交下則交於前後陰之間。上則交於唇之上下也。以先後天論之督在脊。屬腎屬先天任在腹。屬胃屬後天先天主氣下交胞中。後天主。血下。交胞中全在此二脈也。以水火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是任脈當又屬之心。

白話文:

督脈位於背部,主導所有陽經,稱為「督」。任脈位於腹部,主導所有陰經,稱為「任」。陰陽互相貫通,因此任脈和督脈一定相互交會。下方交會在陰部之前後之間,上方交會在嘴脣的上方和下方。根據先天和後天的理論,督脈在脊椎,屬於腎臟,屬於先天;任脈在腹部,屬於胃,屬於後天。先天主導氣,會下交於女子子宮之中;後天主導血,會下交於女子子宮之中。這一切都與這兩條經脈有關。根據水火理論,督脈屬氣屬水,任脈屬血屬火;所以任脈還屬於心臟。

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皆由。於此。故任脈者。陰脈之海也。

白話文:

心腎交合,水火既濟,皆由於此。所以任脈是陰脈之海。

任脈起胞中。下至兩陰之間。名會陰穴謂與督脈相會。而當兩陰間。故名會陰。上至少腹聚毛之處。名中極穴。又上至臍下三寸。為關元穴。乃元陽元陰交關之。所也。出臍中上行至於鳩尾。上二寸六分。為膻中穴。膻中是心包絡生血而出。隨任脈上下。運行故任脈之穴。兼具包。

白話文:

任脈從胞宮開始,向下行至腹股溝兩側,在兩陰交接處有一個穴位叫會陰穴,因為與督脈會合,又位於兩陰之間,所以取名為會陰。向上行至小腹部陰毛聚集的地方,稱為中極穴。再向上行至肚臍下方三寸,為關元穴,是元陽和元陰交接的部位。從肚臍中央向上行至心窩,再向上二寸六分,是膻中穴。膻中是心包絡產生血液並輸出的地方,血液隨著任脈上下運行,所以任脈的穴位也兼具心包絡的作用。

絡之名正見任脈。為心包行血也。從膻中上行。三寸二分陷中。為紫宮穴。紫宮者。指心而言也。心應洛書九紫離卦。故名紫宮。任脈至此。正內合。於心故以心位。名之正見任脈。為心行血之統脈也。又上至唇下。為承漿穴。與督脈交而任脈終。其支者循面而至於眼下。細觀任督之交會起止。

白話文:

絡的真正名稱是任脈。它是為心包運行血液的脈絡。從膻中往上行進,三寸二分處凹陷的地方,就是紫宮穴。紫宮是指心。心與《洛書》中的九紫離卦相應,因此稱為紫宮。任脈到達這個地方,正好在內部與心相合,所以以心的位置,把它稱為正見任脈。它是心臟運行血液的總脈絡。再往上到達嘴脣下方,就是承漿穴。這裡與督脈相交,任脈也就結束了。它的分支沿著面部,一直延伸到眼睛下方。仔細觀察任督二脈的交叉點、起點和終點。

而知督脈主陽主氣任脈主陰主血。互相貫通。為生身之總司也。

白話文:

督脈主宰陽氣,任脈主宰陰血。二脈相互貫通,為人體生長的總樞紐。

督脈起於腎中。下至胞室。乃下行。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至尻貫脊歷腰俞。上腦後。交顛。至囟會入鼻柱。終於人中。與任脈交。

白話文:

督脈起於腎中,向下經過小腹,然後沿著陰部中央下降,經過陰部兩側之間。到了尾骨,貫穿脊骨,沿著腰部肌腱上行,到腦後,交匯於頭頂,到達囟門,進入鼻樑,最後在人中結束,與任脈相交。

督脈起於腎中。下至胞室。腎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於胞中全在督脈導之使下也。腎氣至胞。任脈應之,則心胃之血。乃下會於胞中。此為任督。相交心腎。相濟道家坎離水火交媾之鄉。即在於此。督脈絡陰器循二陰之間。與任脈會於下也。貫脊上頂。交於人中。與任脈會於上也。

白話文:

督脈從腎臟開始,往下通到子宮。腎臟裡天一水(精液)生成的癸水,進入子宮,全靠督脈引導它向下流。腎氣到子宮時,任脈呼應,這時候心臟和胃部的血就下注到子宮裡。這就是任脈和督脈,它們交會於心腎,互相補助,是道家所謂「坎離水火交媾」之處。督脈連通陰器,沿着兩陰之間向上,在下方與任脈相會。督脈貫通脊椎到頭頂,在人中與任脈相會。

今細察其脈。由鼻柱。上腦貫脊。抵腎由腎入胞中據此路道觀之乃知督脈主陽主生。腎氣蓋氣生於天陽吸入鼻孔。至腦門下肺管循背脊。而下入腎又由腎入。胞中故吸入則胞。中滿也。吸入之氣實由鼻由腦由脊而下。故掩鼻張口能出氣而不能吸氣。蓋吸由脊下。非從鼻腦。不能入也。

白話文:

現在仔細觀察督脈的運行路線。從鼻樑開始,上行貫穿頭腦和脊椎,最後抵達腎臟,再從腎臟進入膀胱。根據這條路徑來看,督脈主陽氣,主導生命活動。

腎氣吸收的先天之氣從天而來,經由鼻腔吸入,到達腦部,再沿著肺部管道進入脊椎,接著下降到腎臟,最後再從腎臟進入膀胱。因此,吸氣時膀胱會膨脹。

吸入的氣息實際上是從鼻子、腦部、脊椎一路下降的,所以捂住鼻子張開嘴可以呼出氣,但不能吸入氣。這是因為吸氣通過脊椎下降,而不是從鼻子和腦部進入。

呼由膈出。故張口能出氣。也。吸由脊下督脈主之知督脈之所主乃知氣之生化再詳天癸。乃膀胱條。

白話文:

呼吸是由膈肌控制的。因此張口時可以呼出氣體。吸氣則是由脊椎下的督脈支配。知道督脈的支配部位,就能理解氣的產生和轉化。再詳細說明天癸是由膀胱條所控制。

督脈起於胞中。出會陰穴。至尾閭骨端。名長強穴。上至二十一椎。名腰俞穴是腰腎筋膜所連也。再上十四椎當腎正中。為命門穴。乃腎系貫脊之處為督脈之主蓋任是心血所司。督是腎氣所司故命門為督脈之主穴也。又上至第三椎為身柱穴。肺腎相交。為一身元氣之宰。故稱為柱再上大椎至髮際一寸宛中。

白話文:

督脈起於子宮內。從會陰穴出來。到了尾骨末端。叫作長強穴。再向上到第21節椎骨。叫作腰俞穴,是腰部和腎臟的筋膜相連的地方。再往上14節椎骨,正對著腎臟的中間。是命門穴。是腎臟與脊椎相連的地方,是督脈的主穴。因為任脈是由心血支配的。督脈是由腎氣支配的。所以命門穴是督脈的主穴。再往上到第3節椎骨是身柱穴。肺和腎在此相交。是一身元氣的統帥。所以稱為柱。再往上到大椎穴,到髮際一寸的中點。

為風府。發上二寸五分。為腦戶。即西醫腦後葉之中縫也。至顛頂為百會穴。與肝脈交會於此。前行當囟門。為囟會穴。謂心神上照於髓。以發知覺是神與髓會之所也又至額上髮際為神庭亦是心神上出於此之義。下鼻準。至齒縫齦交穴而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循脊下。腎系而入。

白話文:

古文:

為風府。發上二寸五分。為腦戶。即西醫腦後葉之中縫也。至顛頂為百會穴。與肝脈交會於此。前行當囟門。為囟會穴。謂心神上照於髓。以發知覺是神與髓會之所在。又至額上髮際為神庭亦是心神上出於此之義。下鼻準。至齒縫齦交穴而終。蓋人身吸。天陽入鼻循脊下。腎系而入。


  • **風府穴:**位於後腦髮際上 2.5 寸處。
  • **腦戶穴:**即西醫說的腦後葉正中縫處。
  •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與肝經交會於此。
  • **囟會穴:**位於前額正中,即囟門穴。被認為是心神照臨髓海,產生知覺的部位。
  • **神庭穴:**位於額上髮際,也被認為是心神上達於此的部位。
  • **齦交穴:**位於上牙齦和嘴脣交接處,是人體吸氣時,天陽之氣經由鼻子進入體內後循著脊椎下行,再進入腎系中的終點。

丹田總歸督脈所主化。氣化精為人身命之原總督周身臟腑。故稱督也。

帶脈當腎十四椎出屬帶脈圍身一周。前垂至胞中。

白話文:

丹田歸屬於督脈主宰轉化。氣轉化精液為人體生命之源,督察全身臟腑。因此稱為督脈。

帶脈與腎臟的第十四椎處相連,環繞身體一週。前方垂至小腸。

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故名。究帶脈之所從出。則貫腎。系是帶當屬腎女子系胞。全賴帶脈主之蓋以其根結於命門也。環腰貫臍。居於身之中停又當屬之於脾。故脾病則女子帶下。以其屬脾。而又下垂於胞中。故隨帶而下也。

白話文:

⠀凡帶

帶脈。後在十四椎。當腎之中。前在臍。繞腰一周。帶脈一穴。則在季脅當少陽部位。近圖帶脈三穴一。帶脈穴。在足少陽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再下三寸。為五樞穴。又下為維道穴。似帶脈繞行三匝。而有上中下三穴也。然難經云。脈帶起於季脅。回身一周無三匝之說也。

白話文:

帶脈位於第十四塊椎骨後面,正對著腎臟,前面繞著肚臍,圍繞腰部一圈。帶脈穴則位於肋骨下方,膽經少陽部位。

帶脈共有三穴:位於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在肋骨下方一寸八分處;再往下三寸,為五樞穴;再往下,為維道穴。帶脈就像一條帶子繞著身體三圈,所以有上中下三穴。

不過,《難經》說,帶脈從肋骨下方開始,繞著身體一圈,並沒有三圈的說法。

又靈樞經曰。足少陰脈別走太陽。至十四椎。屬帶脈。後人遂以帶。為腎之別脈。非也。屬帶脈者。謂其為帶脈所管束非言帶脈是腎之脈也。因其穴居少陽之界。以為少陽脈者。亦非也。肝膽能為帶脈之病。然帶脈終非肝。膽之脈。蓋帶主管結前後。前束任而經心小腸之臍中後束督而經腎系之中。

白話文:

《靈樞經》中說:足少陰腎經的支脈(別脈)與足少陽膽經相通,沿著足少陽膽經的經絡,行至第十四個椎骨處,與帶脈相交。後人因此認為帶脈是腎經的支脈,這是錯誤的。與帶脈相交的意思是說帶脈對足少陰腎經的支脈起約束和束縛的作用,而不是指帶脈是腎經的脈絡。有人認為帶脈位於足少陽膽經與足陽明胃經的分界線上,與足少陽膽經相鄰,因此帶脈是足少陽膽經的脈絡,這也是錯誤的。肝和膽經的病理影響可以反映在帶脈上,但帶脈終究不是肝經或膽經的脈絡。帶脈主要的功能是聯繫和約束身體前、後的氣血運作。它前面與任脈相交,經過心和位於臍中的小腸,後面與督脈相交,經過腎和腰部。

人身惟脾主中州。交合水火帶脈適當腰腹之中應歸為脾之脈也。其穴在脅。亦以前不。居任位後不居督位。正見其管束。前後也。或疑帶脈不與脾連。豈知腹中膜油皆脾之物。腎著陽治帶脈。以脾為主。女科以婦人帶下。皆歸於脾。良有以也。

白話文:

人體中以脾臟為主宰中央部位,交合水火之氣的帶脈適應腰腹中間,應該歸屬於脾臟之脈。它的穴位在肋骨處,前面不超過任脈,後面不超過督脈。恰好可以看出脾臟對前後的管束作用。有人懷疑帶脈與脾臟沒有聯繫,殊不知腹中的筋膜和脂肪都是脾臟的產物。腎臟負責陽氣的運行,以帶脈為標誌,以脾臟為主要器官。在婦科中,婦女的白帶下病,都歸因於脾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按此四脈。督在背。總統諸陽屬先天任在腹總統諸陰屬後天衝脈麗於陽明。而通於胞宮。由後天以交於先天腎者也。帶脈出於腎中。以周行脾位由先天以交於後天脾者也。四者互為功用。不可不詳究焉。

白話文:

對應這四條經脈:督脈在背部,統領諸陽脈,屬於先天之氣;任脈在腹部,統領諸陰脈,屬於後天之氣;衝脈附屬於陽明經,與胞宮相通,是後天之氣與先天之氣溝通的渠道;帶脈發源於腎中,環繞脾位,是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溝通的渠道。這四條經脈互相作用,不可不詳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