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上善

《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 (3)

1. 調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見《靈樞》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見《甲乙經》卷六第九,惟編次前後稍異。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自黃帝問少俞曰至走肉矣,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論》。自五味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白話文: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見於《靈樞》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見於《甲乙經》卷六第九,只是順序稍有不同。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見於《素問》卷七第二十二《藏氣法時論》。自「黃帝問少俞曰」至「走肉矣」,見於《靈樞》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論》。自「五味」至末,見於《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於《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黃帝曰:願聞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穀氣津液,味有五種,各入其五臟,別之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於胃。(胃受水穀,變化以滋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其氣,故曰皆秉也。平按:《甲乙經》伯高曰作岐伯對曰,無水穀二字。

白話文:

黃帝問:穀物的味道有五種,它進入五臟,分別是怎樣的呢?

伯高回答:脾胃是五臟六腑的聚會之所,水穀都進入脾胃,五臟六腑都從脾胃中得到滋養。

稟下《靈樞》有氣字。)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咸,先走腎。(五味所喜,謂津液變為五味,則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臟。平按:《甲乙經》自穀味酸以下至走腎,文法與此不同,而義意相類。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了「氣」這個概念。不同的食物味道會被身體特定的器官所偏好:酸味的食物先被肝臟吸收,苦味的食物先被心臟吸收,甘甜的食物先被脾臟吸收,辛辣的食物先被肺臟吸收,鹹味的食物先被腎臟吸收。(食物味道的偏好是指津液轉化為五味時,它們的性質就有差別,且具有五行的特性,因此它們各自喜歡被相同性質的臟腑吸收。注:王叔和的《甲乙經》從「穀味酸」以下到「走腎」的文字組織方式與此不同,但意思相近。)

)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水穀化為津液,清氣猶如霧露,名營衛,行脈內外,無所滯礙,故曰大通。其沉濁者,名為糟粕。泌別汁入於膀胱,故曰以次傳下也。粕,頗洛反。平按:《甲乙經》穀氣下有營衛俱行四字,糟粕上無化字。)黃帝曰:營衛之行奈何?(因前營衛大通之言,故問營衛所行。

白話文:

當食物的營養和津液已經運轉,營氣和衛氣通暢無阻,就會轉化為糟粕,依次向下傳遞。(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後,水分化為津液,清氣像霧露一樣,稱為營氣和衛氣,在脈絡內外運行,沒有任何阻礙,所以說是通暢無阻。沉澱下來的物質稱為糟粕。糟粕經過過濾,其中的水分進入膀胱,所以說依次向下傳遞。糟粕,音同“頗洛”。平按:《甲乙經》中“穀氣”下方有“營衛俱行”四個字,在“糟粕”上方沒有“化”字。)黃帝說:營氣和衛氣的運行情況是怎樣的?(因為前面提到營氣和衛氣通暢無阻了,所以詢問營氣和衛氣的運行。)

平按:《甲乙經》之行作俱行。)伯高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既五臟,別出兩行於營衛之道。(精微,津液也。津液資五臟已,衛氣出胃上口,營氣出於中焦之後,故曰兩行道也。平按:既《靈樞》、《甲乙經》均作溉。行上《甲乙經》有焦字。)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

白話文:

平按:《甲乙經》中的「行作」都是「運行」的意思。伯高說:穀物進入胃中後,其中精微的部分首先從胃的兩焦(上焦和中焦)排出,然後滋養五臟,再分別從兩條通路運行為營衛之氣。(精微指的是津液,津液滋養五臟後,衛氣從胃的上口排出,營氣從中焦之後排出,所以說兩條通路。)

那些不能運行的大氣(指水飲)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然後從肺部排出,沿著喉嚨運行,所以呼氣時排出,吸氣時吸入。

(搏,謗各反,聚也。谷化為氣,計有四道:精微營衛,以為二道;化為糟粕及濁氣並尿,其與精下傳,復為一道;搏而不行,積於胸中,名氣海,以為呼吸,復為一道,合為四道也。平按:《甲乙經》命曰作名曰。《靈樞》嚨作咽。)天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白話文:

「搏」,發音同「駁」,意思是指匯聚。穀物化為氣,共有四條途徑:

  • 精微氣血,構成兩條途徑。
  • 化為糞便和濁氣以及尿液,與精氣一起向下輸送,形成一條途徑。
  • 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用於呼吸,形成一條途徑。

這四條途徑共同構成氣的循環。

根據《甲乙經》的說法,這些途徑被稱為「作」和「名」。

根據《靈樞》,「嚨」應該寫作「咽」。

天地的精氣,排出三份,吸入一份,這是常數。因此,如果沒有食物攝入,半天後氣就會衰弱,一天後氣就會不足。

(天之精氣,則氣海中氣也。氣海之中,谷之精氣,隨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氣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還入,即須資食,充其腸胃之虛,以接不還之氣。若半日不食,則腸胃漸虛,穀氣衰也。一日不食,腸胃大虛,穀氣少也。七日不食,腸胃虛竭,穀氣皆盡,遂命終也。

白話文:

天體中的精華之氣,也就是身體中氣海的氣。氣海之中,食物的精氣隨著呼吸進出。人呼氣時,食物的精氣有三分之一散發出去,而吸氣時,只有三分之一回到體內。所以必須進食,補充腸胃的空虛,以補足無法回補的精氣。如果半天不進食,腸胃就會逐漸空虛,食物精氣也會衰弱。一天不進食,腸胃會非常空虛,食物精氣不足。如果七天不進食,腸胃會極度空虛,食物精氣耗盡,人就會死去。

平按:天之精氣《靈樞》、《甲乙經》作天地之精氣。)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充虛接氣,內谷為寶,故因其問,請盡言之。)五穀:(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飢,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充飢虛,即為食也。

白話文:

一般論點:天地的精氣,《靈樞經》和《甲乙經》中說作天地之精氣。

黃帝說:糧食的五味,可以聽我說嗎?

伯高說:請將它全部說出來吧。(補充虛弱之氣,內服五穀為珍貴,所以趁著他的提問,請求全部說出來。)

五穀:(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它們填飽肚子,就叫做食物;用它們治療疾病,就叫做藥物。所以脾胃有病應該吃白米飯,這就是它的藥物,用來填補虛弱之氣,那就是食物。

故但是入口資身之物,例皆若是。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臟腑血氣之本也,充虛接氣,莫大於茲,奉性養生,不可斯須離也。黃帝並依五行相配、相剋、相生,各入臟腑,以為和性之道也。案神農及名醫《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錄注之,冀其學者量而取用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人入口、對身體有好處的食物,例如穀物、肉類、水果、蔬菜等這類食物。這是五行五氣的味道,是臟腑氣血的來源。可以補充虛弱,接續氣血,沒有比這更好的了。順應本性養生,一刻都不能離開這些食物。黃帝根據五行相配、相剋、相生,讓這些食物進入不同的臟腑,用來達到和諧本性的方法。我查閱神農的《本草經》和名醫們的《本草》,內容有所不同。我根據每種食物的特性,詳細地記錄在這裡,希望學習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用。

)粳米飯甘,(味苦平,無毒。稻米味甘溫生。平按:《靈樞》粳作秔,音庚。《靈樞》、《甲乙經》均無飯字。注生原抄作生,原校作平。)麻酸,(胡麻味甘平,麻子味甘平。)大豆咸,(豆黃卷味甘平,無毒。生大豆味甘平。)麥苦,(大麥味鹹溫微寒,無毒,似穬麥無皮。

白話文:

粳米煮成的飯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性。稻米的特性是味道甘甜且溫和。

麻的口感帶有酸味,這裡的麻指的是胡麻,其味道甘甜且性質平和;而麻子也是甘平無毒。

大豆的味道偏鹹,豆黃卷由大豆製成,滋味甘甜且性質平和,同樣是無毒的。生的大豆也是甘平無毒。

麥類則帶有苦味,特別是大麥,它的味道偏鹹,性質溫和帶有一絲寒性,無毒,形態上與穬麥相似但無外皮。

穬麥味甘微寒,無毒。小麥味甘微寒,無毒。)黃黍辛。(丹黍米味苦微溫,無毒。黍米味甘溫,無毒。)五果:棗甘,(大棗味甘平,殺烏頭毒。生棗味辛。)李酸,(仁,味苦甘平,無毒。實,味苦。平按:注仁別本作李。)慄咸,(慄味鹹溫,無毒。)杏苦,(核,味甘苦溫。

白話文:

穎麥(一種小麥)的味道甘甜而帶有微微的寒性,無毒性。小麥的滋味也是甘甜且微寒,同樣是無毒的。黃黍(可能是粟米的一種)則具有辛味。

在五種常見的果類中:

  • 棗子味道甘甜,其中大棗口感甘平,並且能夠中和烏頭的毒性。而生的棗子則帶有辛味。
  • 李子味道酸,其果仁口感苦、甘、平,無毒,而李子果肉則是苦味,整體性質平和。這裡有一個筆記指出,“果仁”可能在其他版本中被誤寫為“李”。
  • 慄(可能指栗子)味道鹹而溫性,無毒。
  • 至於杏子,則是苦味的代表,其杏仁味道甘中帶苦且偏溫性。

花,味苦,無毒。實,味□酸。)桃辛。(核,味苦甘平,無毒。實,味酸。)五畜:(牛甘,肉味甘平,無毒。)犬酸,(牝犬肉味鹹酸,無毒。)豬咸,(肉味苦。平按:《甲乙經》豬作豕,下同。)羊苦,(味甘大熱,無毒。)雞辛。(丹雄雞味甘微溫微寒,無毒。白雄雞肉微溫。

白話文:

,味道苦,沒有毒。果實,味道微酸。桃仁(桃核),味道苦甘,性平,沒有毒。桃肉,味道酸。

家畜

  • 甘,牛肉味道甘平,沒有毒。
  • 酸,母狗肉味道鹹酸,沒有毒。
  • 鹹,豬肉味道苦。(平按:《甲乙經》中「豬」寫作「豕」,下同。)
  • 苦,羊肉味道甘大熱,沒有毒。
  • 辛,紅公雞肉味道甘,微溫微寒,沒有毒。白公雞肉微溫。

烏雄雞肉溫也。平按:《甲乙經》牛犬豕羊雞下均有肉字。)五菜:葵甘,(冬葵子味甘寒,無毒,黃芩為之使。葵根味甘寒,無毒。葉為百菜主。心傷人。)韭酸,(味辛酸溫,無毒。)藿咸,(案《別錄》小豆葉為藿。)薤苦,(味辛苦溫,無毒。)蔥辛。(蔥實味辛溫,無毒。

白話文:

烏雞肉性溫。

五菜:

  • :甘、寒,無毒,黃芩為君藥。
  • :酸、辛、溫,無毒。
  • 藿鹹:小豆葉。
  • :苦、辛、溫,無毒。
  • :辛,無毒。

根主傷寒頭痛。汁平。)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養生療病,各候五味之外色,以其味益之也。平按:《甲乙經》黃青黑赤白下均無色字。)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脾病食甘,《素問》甘味補,苦味為瀉。

白話文:

(生薑)主治傷寒頭痛,其汁能平息疼痛。

五色食物:

  • 黃色食物宜甜味,例如米飯
  • 青色食物宜酸味,例如棗子
  • 黑色食物宜鹹味,例如牛肉
  • 紅色食物宜苦味,例如葵菜
  • 白色食物宜辛味,例如生薑

(養生和治病時,應根據五色之外的五行屬性,選擇合適的食物來補充氣血。)

凡此五者 ,各有利於特定臟腑:

  • 脾病者,宜食用粳米飯、牛肉、棗子和葵菜,因為甘味能補脾,苦味能瀉脾。

平按:所言五宜者《靈樞》作五宜所言五色者。)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心病食苦,《素問》鹹味補,甘味為瀉。)腎病者,宜食大豆黃豬肉慄藿;(腎病食鹹,《素問》鹹味瀉,苦味為補也。黃卷,以大豆為之。)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肝病食酸,《素問》酸味瀉,辛味為補。

白話文:

平時注意:所說的五宜內容,在《靈樞》中稱為「五宜」。另外所提到的五色食物,也是《靈樞》中所說的。

有心臟病的人,適合食用小麥、羊肉、杏仁、薤白。(患有心臟病應食用苦味食物。《素問》中提到,鹹味可以補益,甘味會瀉火。)

有腎臟病的人,適合食用大豆、黃卷(用大豆製成的食品)、豬肉、栗子、藿香。(患有腎臟病應食用鹹味食物。《素問》中提到,鹹味會瀉火,苦味可以補益。黃卷是用大豆製成的。)

有肝臟病的人,適合食用芝麻、狗肉、李子、韭菜。(患有肝臟病應食用酸味食物。《素問》中提到,酸味會瀉火,辛味可以補益。)

)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肺病食辛,《素問》辛味瀉,酸味為補。平按:《甲乙經》黍上無黃字。)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五味所克之臟有病,宜禁其能克之味。)

白話文:

肺部有病的人,適合食用黃小米、雞肉、桃子和蔥。(治療肺病時可食用辛味食物,《素問》中有提到辛味可以疏通,酸味則用以滋補。註釋:在《甲乙經》中,提到黍米時並未特別標注「黃」字。)

五種飲食禁忌如下:肝病患者應避免食用辛味,心病患者應避免食用鹹味,脾病患者應避免食用酸味,腎病患者應避免食用甜味,肺病患者應避免食用苦味。(這意味著當某一臟器因五行相剋而生病時,應該避免食用會加劇剋制該臟器的食物味道。)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皆甘;(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於土,以所克資肝也。平按:《素問》無飯字。棗下《靈樞》、《素問》均有葵字。)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皆酸;(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母資子也。平按:食酸下《素問》有小豆二字。

白話文:

肝臟呈青色,適合食用甘味的食物。例如粳米飯、牛肉、棗子都屬於甘味。

(因為肝臟屬木行,甘味屬土行。食用甘味的食物,有助於土行剋制木行,從而滋養肝臟。注意:《素問》中沒有「飯」字。棗子下方,《靈樞》和《素問》中都有「葵」字。)

心臟呈紅色,適合食用酸味的食物。例如狗肉、李子都屬於酸味。

(因為心臟屬火行,酸味屬木行。木行生髮心臟,因此食用酸味的食物有助於滋養心臟。《素問》中「食用酸味」下方有兩個字「小豆」。)

新校正云:《太素》小豆作麻。應依新校正補入。犬肉下《靈樞》有麻字。李下《素問》、《靈樞》均有韭字。)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皆咸;(脾者,土也。咸者,水也。土克於水,水味鹹也,故食鹹以資於脾也。平按:慄下《素問》、《靈樞》均有藿字。《素問》此段在肺色白段之下。

白話文:

新校正版本說:在《太素》中,將小豆寫成了「麻」。應該按照新校正版本補充進去。在「犬肉」下面,《靈樞》中有一個「麻」字。在「李」字下面,《素問》和《靈樞》中都有「韭」字。)脾的顏色是黃色的,適合吃鹹味的食物,大豆、豬肉、栗子都是鹹味的;(脾臟屬土,鹹味屬水,土剋制水,水的味道是鹹的,所以吃鹹味的食物可以滋養脾臟。平按:在《素問》和《靈樞》中,在「慄」字下面都有「藿」字。《素問》中的這一段在「肺色白」段的下面。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皆苦;(肺者,金也。苦者,火也。火克於金也,以能克為資也。平按:杏下《素問》、《靈樞》均有薤字。)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皆辛。(腎者水也。辛者,金也。金生於水,以母資子。平按:桃下《素問》、《靈樞》均有蔥字。)

白話文:

肺部發白,宜吃苦味食物,如小麥、羊肉、杏仁。因為肺屬金,苦味屬火,火可以剋制金,以剋制為進補。

腎部發黑,宜吃辛辣食物,如黃黍、雞肉、桃子。因為腎屬水,辛辣味屬金,金生於水,以子補母。

辛散,(肝酸性收,欲得散者,食辛以散之。)酸收,(肺辛性散,欲得收者,食酸以收之。)甘緩,(脾甘性緩,欲得緩者,食甘以緩之。)苦堅,(心苦性堅,欲得堅者,食苦以堅之。)咸濡。(腎咸性濡,欲得濡者,食鹹以濡也。平按:濡《素問》作耎,下同。)毒藥攻邪,(前總言五味有攝養之功,今說毒藥攻邪之要。

白話文:

辛散,(肝屬酸性會收縮,想要讓它疏散,就要用辛味來散發。)

酸收 ,(肺屬辛性會疏散,想要讓它收斂,就要用酸味來收斂。)

甘緩 ,(脾屬甘性會緩和,想要讓它緩和,就要用甘味來緩和。)

苦堅 ,(心屬苦性會堅固,想要讓它堅固,就要用苦味來堅固。)

鹹濡 ,(腎屬鹹性會滋潤,想要讓它滋潤,就要用鹹味來滋潤。)

毒藥攻邪 ,(前面總述五味具有養生的功效,現在來說毒藥攻邪的作用。)

邪,謂風寒暑濕外邪者也。毒藥俱有五味,故次言之。)五穀為養,(五穀五味,為養生之主也。)五果為助,(五果五味,助谷之資。)五畜為益,(五畜五味,益谷之資。)五菜為埤,(五菜五味,埤谷之資。平按:埤《素問》作充。袁刻作稗,恐誤。)氣味合而服之,以養精益氣。

白話文:

邪指外來的風寒暑濕之邪。毒藥都有五味,所以將其列在後面。五穀作為養分(五穀有五味,是養生的主要食物。)五果作為輔助(五果有五味,是幫助五穀的食物。)五畜作為滋補(五畜有五味,是滋補五穀的食物。)五菜作為填充(五菜有五味,是填充五穀的食物。平按:《素問》中「埤」字寫作「充」,袁刻本寫作「稗」,恐怕有誤。)各種氣味混合食用,可以滋養精氣。

(谷之氣味入身,養人五精,益人五氣也。)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堅或濡,(五味各有所利,利五臟也。散收緩堅濡等,調五臟也。平按:《素問》五下無味字。)四時五臟病,五味所宜。(於四時中,五臟有所宜,五味有所宜。平按:《素問》病下有隨字。

白話文:

黃帝問少俞說:「五種味道進入口中,各自有它們循行的途徑,如果過度食用,會導致不同的疾病。酸性食物走筋脈,多食會讓人小便淋漓;鹹性食物走血脈,多食會讓人心煩意亂;辛辣食物走氣血,多食會讓人心氣浮動;苦味食物走骨頭,多食會讓人手腳變形;甘味食物走肉,多食會讓人心悸胸悶。」

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願聞其故。(五味各走五臟所主,益其筋血氣骨肉等,不足皆有所少,有餘並招於病,其理是要,故請聞之。平按:《靈樞》歐作嘔,下同。)少俞對曰:酸入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澀,所敕反,不滑也。酸味性為澀收,故上行兩焦,不能與營俱出而行,復不能自反還入於胃也。

白話文:

我知道是這樣的,但我不知道原因,願意聽聽您講解。(五種味道都分別作用於五臟,補充它們的筋血氣骨肉等,不足的都有所缺失,過多也會導致疾病,這個道理很重要,所以請您告訴我。按:平氏注:《靈樞經》中「嘔」寫作「歐」,以下同。)少俞回答說:酸味進入胃,它的氣性質澀而收斂,上升到兩焦,不能出入。(澀,音所敕,不滑潤。酸味性質為澀收,所以上升到兩焦,不能與血脈一同外出運行,也不能自己返回進入胃。)

)不出則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即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即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通,故𤸇。(既不能出胃,因胃氣熱,下滲膀胱之中,膀胱皮薄而又耎,故得酸則縮約不通,所以成病為𤸇。𤸇,淋也。胞,苞盛尿也。平按:《靈樞》濡作懦。)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走筋。

白話文:

如果尿液不能排出,就會滯留在胃中。胃中溫熱,會將尿液降入膀胱。膀胱的囊壁薄弱多汁,遇到酸性物質就會收縮捲縮,導致尿道阻塞。尿液無法排出,就會形成尿閉。

腎陰屬陰,是筋脈的最終歸結處,所以酸性物質進入人體後會流向筋脈。

(人陰器,一身諸筋終聚之處,故酸入走於此陰器。)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血涘,血涘則胃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乾善渴。(腎主於骨,鹹味走骨,言走血者,以血為水也。

白話文:

(男性的生殖器官是人體所有經絡會聚的地方,因此酸味會循經絡到達生殖器官。)

黃帝問:鹹味會促進血液流動,但如果吃太多鹹味的食物,會讓人感到口渴,這是為什麼呢?

少俞回答:鹹味進入胃,它的氣向上運行到心窩,注入了脈絡,導致血氣流動加快。血氣與鹹味相融合後,血液就會變得稀薄,胃液就會流入血管。胃液流入血管後,胃中就會變得空虛,空虛後就會導致咽喉部位發炎,因此舌頭會發乾,容易口渴。

(腎臟主導骨骼,鹹味會循經絡到達骨骼。之所以說鹹味促進血液流動,是因為血液屬於體液。

鹹味之氣,走於中焦血脈之中,以咸與血相得,即澀而不中,胃汁注之,因即胃中枯竭,咽焦舌乾,所以渴也。咽為下食,又通於涎,故為路也。涘音俟,水厓,義當凝也。平按:《靈樞》血涘血涘四字作凝凝二字,汁上有中字,舌下有本字。)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

白話文:

鹹味會進入中焦的血管中,因為鹹味與血液相匹配。如果鹹味過多,就會導致氣血阻滯,胃液就會分泌,導致胃中空虛,咽喉和舌頭乾燥,所以會口渴。咽喉是食物通過的通道,它也能分泌唾液,因此它是水液的通路。「涯」與「凝」同義。平註:《靈樞》中「血涘血涘」四個字作「凝凝」,「汁」字上有一個「中」字,「舌」字下有一個「本」字。血脈就是中焦的通路,因此鹹味進入人體後就會走入血脈。

(血脈從中焦而起,以通血氣,故味之鹹味,走於血也。)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洞,通泄也。辛氣慓悍,走於上焦,上焦衛氣行於脈外,營腠理諸陽。)姜韭之氣熏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白話文:

我們的血脈起源於中焦,用於運行血氣,所以鹹味可以補血。黃帝問:辛味走氣,吃多了會讓人洞心,為什麼呢?少俞答道:辛味進入胃中,其氣行於上焦。上焦是一個接收氣機,運行陽氣的地方。(「洞心」即通泄。「辛」味氣味辛烈,運行於上焦,導致上焦的衛氣在脈絡之外運行,營運四肢百骸各處的陽氣。)因此,姜、韭等辛味食物的氣味燻蒸上焦,導致營氣和衛氣不能及時被吸收,長時間停留在心下,所以會讓人洞心。

(以姜韭之氣辛熏,營衛之氣非時受之,則辛氣久留心下,故令心氣洞泄也。)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矣。(辛走衛氣,即與衛氣俱行,故辛入胃,即與衛氣汗俱出也。)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管,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歐。(苦是火味,計其走血以取資骨令堅,故苦走骨也。

白話文:

由於生薑的氣味辛辣刺激,營衛之氣不正常地接觸到這種氣味,就會導致辛辣氣味長時間停留在心下,從而導致心氣動盪。

辛辣的物質隨著氣血流動,所以辛辣之物進入人體後,會隨著汗液一起排出體外(辛辣之物走衛氣,也就是隨著衛氣流動,所以進入胃中後,也會隨著衛氣和汗液一起排出體外)。

黃帝說:苦味之物走骨,如果大量食用,會讓人發生攣縮,為什麼呢?少師回答:苦味之物進入胃中,五臟之氣都不能勝過苦味,苦味進入下焦,三焦的通道都會閉塞不通,所以會發生攣縮(苦味屬火,它的作用是通過取養血液來使骨骼堅固,所以苦味走骨)。

苦味堅強,五穀之氣不能勝之,故入三焦,則營衛不通,下焦復約,所以食之還出,名曰變歐也。平按:《靈樞》管作脘。)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齒為骨余,以楊枝苦物資齒,則齒鮮好,故知苦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人食苦物,入咽還出,故知走骨而出歐也。

白話文:

苦味性質堅韌,穀物之氣無法勝過它,因此進入三焦後,會阻礙營衛氣血運行,下焦水分又會聚集,因此吃下去的苦味食物會原封不動地排出體外,稱為「變歐」。

按:在《靈樞》中,將「脘」寫成「管」。

牙齒是骨骼的終點,因此苦味入體後會走向骨骼。(因為牙齒是骨頭剩下的部分,用楊柳枝等苦味物質刷牙,可以讓牙齒變得鮮亮健康,由此可知苦味會走向骨骼。)所以苦味入體後又會排出體外,證明它會走向骨骼。(當人吃下苦味食物,從咽喉進入又原路返回,因此可知苦味會走向骨骼並從歐吐出體外。)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少,不能上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甘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悗。(甘味氣弱,不能上於上焦,又令柔潤,胃氣緩而蟲動。蟲動者,谷蟲動也,谷蟲動以撓心,故令心悗。

白話文:

黃帝說:「甘味走入肌肉,如果多吃甘味食物,會讓人心慌,這是什麼原因?」少俞回答:「甘味進入胃中,它的氣勢微弱,不能上升到上焦,就和食物一起滯留在胃中。甘味具有讓身體柔潤的作用,胃中柔潤就會遲緩,遲緩就會使胃中的穀蟲活動,穀蟲活動就會讓人心慌。」(甘味氣勢微弱,不能上升到上焦,又會讓身體柔潤,使胃氣遲緩而穀蟲活動。穀蟲活動,擾亂了心臟,因此導致心慌。)

悗音悶。平按:《靈樞》弱少作弱小,於上焦作至於上焦,中下無甘字,心悗作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曰甘入走肉矣。(脾以主肉,甘通於肉,故甘走肉也。)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五味各入其臟。甘味二種,甘與淡也。

白話文:

"悗" 的讀音是 "悶"。根據《靈樞》的記載,"弱少" 指的是年幼體弱,"於上焦作" 指的是在人體的上焦部位,"中下無甘字" 指的是中焦和下焦部位沒有提到 "甘" 字,"心悗作悗心" 指的是心悶,也就是心臟不適。甘味能夠通達肉,所以說甘味入脾走肉。脾臟主管肌肉,甘味通達肌肉,因此甘味走肉。

五味入臟的歸屬分別是: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淡入胃,這就是五味入臟的原理。甘味分為兩種,一種是甘,另一種是淡。

谷入於胃,變為甘味,未成曰淡,屬其在於胃;已成為甘,走入於脾也。平按:《靈樞》無所入二字。《素問》無淡入胃三字。新校正云:《太素》又云淡入胃。與此正合。)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九卷》此文及《素問》皆苦走骨,咸走血。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轉化成甘甜的味道,還未成形的時候味道淡然,屬於胃的功能;已經成為甘甜的味道時,就會進入脾臟。

五種味道的歸屬:酸味歸於筋,辛味歸於氣,苦味歸於血,鹹味歸於骨,甘味歸於肉。

此文言苦走血,咸走骨,皆左右異,具釋於前也。)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裁,禁也。筋氣骨肉血等,乃是五味所資,以理食之,有益於身;從心多食,致招諸病,故須裁之。

白話文:

苦味藥走血脈,鹹味藥走骨骼,這種性質的藥物在人體左右相異,具體解釋在前文已述。

五種飲食禁忌:病在筋脈時,不要吃酸味食物;病在氣血時,不要吃辛辣食物;病在骨骼時,不要吃鹹味食物;病在血脈時,不要吃苦味食物;病在肌肉時,不要吃甜味食物。

如果嘴巴饞想吃某種食物,也不要多吃,必須自己剋制,這稱為「五裁」。(裁,禁止之意。筋脈、氣血、骨骼、肌肉、血脈等,都是靠五味來滋養,合理飲食有利於身體;如果隨心所欲地多吃,會招致各種疾病,所以必須剋制。)

平按:《素問·宣明五氣篇》注,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名此為五裁。楊上善云: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按新校正所引《太素》經文,與此小異,所引楊注,乃本書經文,與此亦異。

白話文:

註釋:《素問·宣明五氣篇》註解中,校正後雲:根據《太素》記載的五種禁忌:肝病忌辛,心病忌鹹,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腎病忌甘,這五種禁忌稱為「五裁」。楊上善說:嘴裡喜歡吃某種東西想要吃它,但不要過量,必須自己節制,這就叫「五裁」。根據校正後所引用的《太素》經文,與本文略有不同,所引用的楊注,是本書的經文,也與本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