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太素》~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 (2)
卷第二(卷末缺)·攝生之二 (2)
1. 六氣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六第三十《決氣》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二。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願聞何謂精?(一氣者,真氣也。真氣在人,分一以為六別,故惑其義也。平按:《靈樞》所以下有然字,無願聞何謂精句。)岐伯曰:兩神相薄,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但精及津、液,與氣異名同類,故皆稱氣耳。雄雌二靈之別,故曰兩神。陰陽二神相得,故謂之薄。和為一質,故曰成形。此先於身生,謂之為精也。平按:薄《靈樞》、《甲乙經》均作搏。)何謂氣?(下焦如瀆,謂之津液。中焦如漚,謂之為營血。上焦如霧,為衛稱氣,未知所由。
平按:《甲乙經》無何謂氣岐伯曰六字。)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燻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上焦開發,宣揚五穀之味,熏於膚肉,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萬物,故謂之氣,即衛氣也。平按:《靈樞》、《甲乙經》均無燻肉二字。)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腠理,是謂津。
(腠理所泄之汗,稱之為津。平按:汗出腠理《靈樞》作汗出溱溱。)何謂液?岐伯曰:穀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光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淖,□卓反,濡潤也。通而言之,小便、汗等,皆稱津液;今別骨節中汁為液,故餘名津也。五穀之精膏,注於諸骨節中,其汁淖澤,因屈伸之動,流汁上補於腦,下補諸髓,旁益皮膚,令其潤澤,稱之為液。平按:穀氣滿《靈樞》、《甲乙經》作谷入氣滿。
光澤,《靈樞》作泄澤,《甲乙經》作出泄。)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血於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五穀精汁在於中焦,注手太陰脈中,變赤循脈而行,以奉生身,謂之為血也。平按:中焦受血於汁《靈樞》作中焦受氣取汁,《甲乙經》作中焦受汁。)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毋所避,是謂脈。
(盛壅營血之氣,日夜營身五十周,不令避散,故謂之脈也。平按:《甲乙經》壅作擁。)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六氣之中,有餘不足,總問也。腦髓等別問,取其所知也。平按:注取別本作求。)岐伯曰:精脫者,耳聾;(腎以主耳,故精脫則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五臟精氣為目,故氣脫則目暗。)津脫則腠理開,汗大泄;(前之二脫,言脫所由,故有脫也。以下三脫,直著其脫狀,故津脫,腠理開、汗泄為狀。)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胻酸,耳數鳴;(骨節相屬之處無液,故屈伸不利。無液潤澤皮毛,故色夭。
腦髓無補,故腦髓消、胻酸、耳鳴。胻,衡孟反。平按:《甲乙經》骨屬作骨痹。《靈樞》胻作脛。)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以無血,故色白。無血潤膚,故不澤。脈中無血,故空虛。以為不足,虛之狀也。平按:不澤下《甲乙經》有脈脫者三字。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為大海。(六氣有部有主,有貴有賤,有善有惡,人之所受,各有其常,皆以五穀為生成大海者也。平按:與為大海《靈樞》、《甲乙經》均作與胃為大海也。)
白話文:
[六氣]
黃帝問:我聽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這六種東西,我原以為它們都是同一個「氣」,現在卻要分成六種名稱,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想知道什麼是「精」?
岐伯回答:陰陽兩種不同的能量相互作用,結合而形成形體,這種能量常常在身體形成之前就存在,這就叫做「精」。
黃帝問:什麼是「氣」?
岐伯回答:上焦(身體上部)的功能就像開啟一樣,可以宣散五穀的精華,滋潤皮膚肌肉,充滿全身,使毛髮潤澤,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這就叫做「氣」。
黃帝問:什麼是「津」?
岐伯回答:皮膚上的毛孔發散,汗水從毛孔排出,這就叫做「津」。
黃帝問:什麼是「液」?
岐伯回答:當五穀的精華充足時,會像水一樣滋潤骨骼,使骨骼關節可以靈活屈伸,同時滋養腦髓,潤澤皮膚,這就叫做「液」。
黃帝問:什麼是「血」?
岐伯回答:中焦(身體中部)從食物的汁液中吸收營養,轉化成紅色液體,這就叫做「血」。
黃帝問:什麼是「脈」?
岐伯回答:它是營氣(營養物質所化的氣)聚集並運行的通道,使營氣不會散失,這就叫做「脈」。
黃帝問:這六氣如果出現過多或不足的情況,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濁,我們如何才能知道呢?
岐伯回答:如果「精」大量流失,就會導致耳聾;如果「氣」大量流失,就會導致視力模糊;如果「津」大量流失,就會導致毛孔開泄,大量出汗;如果「液」大量流失,就會導致骨骼關節活動不靈活,臉色憔悴,腦髓衰退,小腿酸痛,耳朵頻繁鳴響;如果「血」大量流失,就會導致面色蒼白,沒有光澤,脈搏空虛,這些都是各種情況的徵兆。
黃帝問:這六氣之間有高低貴賤之分嗎?
岐伯回答:這六氣各有其主導和歸屬,它們的貴賤好壞都有一定的規律,但它們的生成都依賴於五穀的滋養,就像大海一樣的廣闊。
2. 九氣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一。
黃帝曰:余聞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聚,炅則腠理開氣泄,憂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炅音桂,熱也。人之生病,莫不內因怒喜思憂恐等五志,外因陰陽寒暑,以發於氣而生百病。所以善攝生者,內除喜怒,外避寒暑,故無道夭,遂得長生久視者也。
若縱志放情,怒以氣上傷魂,魂傷肝傷也。若喜氣緩傷神,神傷心傷也。若憂悲氣消亦傷於魂,魂傷肝傷也。恐以氣下則傷志,志傷腎傷也。若多寒則氣收聚,內傷於肺也。若多熱腠理開泄,內傷於心也。憂則氣亂傷魄,魄傷則肺傷也。若多勞氣耗,則傷於腎。思以氣結傷意,意傷則脾傷也。
五臟既傷,各至不勝時則致死也,皆由九邪生於九氣,所生之病也。平按:《素問》余聞作余知,氣收下無聚字,氣泄上無腠理開三字,憂作驚。新校正云:按《太素》驚作憂。與此正合。又注傷魄魄傷二魄字,原抄作魂,原校作魄。按經文云:肺藏氣,氣舍魄。又云:肺在志為憂。
作傷魄亦合。)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歐血及食而氣逆上也。(因引氣而上,故氣逆。怒甚氣逆,則致歐血及食氣逆上也。平按:食而氣逆《素問》作飧泄。按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作食而氣逆。與此正合。)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行通利,故氣緩焉。(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行利,故氣緩為病也。
平按:通上《素問》《甲乙經》均無行字。)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肝脈上入頏顙,連目系;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肺以主悲,中上兩焦在於心肺,悲氣聚於肺,葉舉心系急,營衛之氣在心肺,聚而不散,神歸不移,所以熱而氣消虛也。平按:《素問》兩焦不通作而上焦不通。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太素》作兩焦不通。與此正合。又王註釋布葉謂布蓋之大葉,新校正疑非是,復引全元起云: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系諸經,逆故肺布而葉舉。安得謂肺布為肺布蓋之大葉。據此,則全注與本注意合。)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
(雖命門藏精,通名為腎,脈起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支者,從肺絡心,注胸中。故人驚恐,其精卻縮。上焦起胃口上,上焦既閉不通,則氣不得上,還於下焦,下焦脹滿,氣不得行。平按:精卻《甲乙經》作神卻。又《素問》新校正云:氣不行當作氣下行。玩本注,仍當作氣不行。
)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故汗大泄。(氣不得行,或因熱而腠理開,營衛外通,汗大泄也。平按:《素問》、《甲乙經》熱作炅。《素問》故汗大泄作汗大泄故氣泄。)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聚。(因營衛不通,遇寒則腠理閉塞,則氣聚為病也。平按:寒則腠理閉,《甲乙經》無此三句,《素問》在炅則腠理開三句之前。
聚《素問》作矣。)憂則心無所寄,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心,神之用。人之憂也,忘於眾事,雖有心情,無所任物,故曰無所寄。氣營之處,神必歸之,今既憂繁,氣聚不行,故神無歸也。慮,亦神用也,所以憂也不能逆慮於事,以氣無主守,故氣亂也。平按:《素問》、《甲乙經》憂均作驚。
新校正云:《太素》驚作憂。寄《素問》、《甲乙經》均作倚。注心情別本作心精。)勞則喘喝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人之用力勞乏,則氣並喘喝,皮腠及內臟腑皆汗,以汗即是氣,故汗出內外氣衰耗也。平按:喘喝顧本《素問》作喘息,趙府本作喘且,《甲乙》同。
內外《素問》作外內。)思則身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專思一事,則心氣駐一物。所以神務一物之中,心神引氣而聚,故結而為病也。平按:身《素問》、《甲乙經》均無。《甲乙經》存作傷。《素問》止作歸正,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
氣留《甲乙經》作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