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內篇 (74)
內篇 (74)
1. 臟氣法時論
(正謂腨內側內踝後之直上,則少陰也。按:此肺病也,亦何以並及於腎?蓋肺者母也,腎者子也,母病必及其子,相因之勢也。)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腎少陰脈,起於足而上循腨,復從橫骨中,挾臍循腹裡,上行而入肺,故腹大脛腫而喘咳也。腎病則骨不能用,故身重也。腎邪攻肺,心氣內微,心液為汗,故寢汗出也。脛既腫矣,汗復津泄,陰凝玄府,陽爍上焦,內熱外寒,故憎風也。
)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腎少陰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然腎氣既虛,心無所制,心氣熏肺,故痛聚胸中也。足太陽脈,從項下行而至足。腎虛則太陽之氣,不能盛行於足,故足冷而氣逆也。清謂氣清冷,厥謂氣逆也,以清冷氣逆,故大腹小腹痛。
志不足則神躁擾,故不樂也。)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肝性喜急,故食甘物而取其寬緩也。)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心性喜緩,故食酸物而取其收斂也。)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肺善氣逆,故食苦物而取其宣泄也。)脾色黃,宜食鹹。
大豆、豕肉、慄、藿皆咸。(究斯宜食,乃調利機關之義也。腎為胃關,脾與胃合,故假咸柔軟以利其關,關利而胃氣乃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故應脾宜味,與眾不同也。)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腎性喜燥,故食辛物而取其津潤也。)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用五味而調五臟,配肝以甘、心以酸、脾以咸、肺以苦、腎以辛,各隨其宜,欲緩、欲收、欲耎、欲泄、欲散、欲堅而為用,非以相生相養而為義也。按:此前王本有「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耎」十字,而此一段,王本又刻在篇末。詳察字義,前十字已具於此段內,因去之,移此段補之,庶幾上下文義不致參錯云。
)
毒藥攻邪,(辟邪安正,唯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謂之毒藥也。按,邪者不正之氣,所以害人正氣者也。欲扶正不得不攻邪,是非毒藥不可。然所謂毒藥者,非必如狼毒、人言也。凡氣味俱重,質性駛利,足以闢除邪氣者,皆是也。新校正單指下藥,偏矣。)五穀為養,(按:凡藥性皆偏,所以扶正氣之不逮也。
若五穀之性味和平,充胃補脾,化生氣血,人之性命實資之為養也。)五果為助,(按:助者輔正之稱,所以補五穀之不足也。)五畜為益,(按:精血不充,非草木之類所能益,是必血氣之屬以補之,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五菜為充,(按,充者,盈其量而實之也。
白話文:
(正所謂小腿內側、內踝後方直上的位置,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循行路線。註解:這裡說的是肺部的疾病,為什麼會牽連到腎臟呢?因為肺是母親,腎是兒子,母親生病一定會影響到兒子,這是相互影響的關係。)
腎臟生病的人,會出現腹部脹大、小腿腫脹、氣喘咳嗽、身體沉重、睡覺時盜汗、怕風等症狀。(腎的足少陰經脈,從腳底發起,向上沿著小腿走,再從恥骨聯合部位,夾著肚臍沿腹內向上走入肺部,所以會出現腹部脹大、小腿腫脹、氣喘咳嗽的症狀。腎臟生病,骨頭就無法正常使用,所以身體會感覺沉重。腎臟的邪氣侵犯肺部,導致心氣衰弱,心液外泄而為汗,所以睡覺時會盜汗。小腿既然已經腫脹,汗液又不停地流失,陰氣凝聚在皮膚的玄府部位,陽氣又損耗於上焦,導致體內有熱、體外卻怕冷的狀況,所以會怕風。)
如果腎氣虛弱,會出現胸口疼痛,腹部和大、小腹疼痛,手腳冰冷,心情不愉快。(腎的足少陰經脈,從肺部出來連接心臟,注入胸中。如果腎氣虛弱,心臟就會失去制約,心氣上熏肺部,所以會導致胸口疼痛。足太陽膀胱經脈,從頸項向下走到足部。腎氣虛弱,太陽經的氣就無法順利到達足部,所以足部會發冷而氣逆。所謂清,是指氣的清冷,厥是指氣的逆亂,由於清冷之氣逆行,所以大、小腹會疼痛。
如果意志不足,精神就會煩躁不安,所以心情不愉快。)治療時應取其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的血脈。
肝臟對應的顏色是青色,適合吃甘味食物。粳米、牛肉、棗子、葵菜都屬於甘味。(肝的性質喜歡急躁,所以吃甘味的食物可以使其緩和。)心臟對應的顏色是紅色,適合吃酸味食物。小豆、狗肉、李子、韭菜都屬於酸味。(心的性質喜歡舒緩,所以吃酸味的食物可以使其收斂。)肺臟對應的顏色是白色,適合吃苦味食物。麥子、羊肉、杏子、薤菜都屬於苦味。(肺的氣機容易上逆,所以吃苦味的食物可以使其宣散。)脾臟對應的顏色是黃色,適合吃鹹味食物。
大豆、豬肉、栗子、豆葉都屬於鹹味。(研究這些適合吃的食物,都是為了調理身體的機能。腎是胃的關卡,脾臟又與胃相合,所以用鹹味來柔軟關卡,使之通暢。關卡通暢,胃氣才能順利運行,胃氣運行,脾氣才能化生,所以脾臟適合吃鹹味,與其他的臟腑不同。)腎臟對應的顏色是黑色,適合吃辛味食物。黃黍、雞肉、桃子、蔥都屬於辛味。(腎的性質喜歡乾燥,所以吃辛味的食物可以使其滋潤。)這五種味道,辛、酸、甘、苦、鹹,各有其利,有的可以發散,有的可以收斂,有的可以緩和,有的可以使之急促,有的可以使之堅固,有的可以使之柔軟。一年四季,五臟的疾病,都隨著五味的適宜而有所不同。
(用五味來調理五臟,肝配甘味、心配酸味、脾配鹹味、肺配苦味、腎配辛味,各自順應其性,需要緩解就用甘味,需要收斂就用酸味,需要柔軟就用鹹味,需要宣散就用苦味,需要發散就用辛味,需要堅固就用苦味,不是以相生相養的意義來解釋。註解:以前的版本有「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十字,而且這段話又刻在篇末。仔細推敲文義,前十字的意思已經包含在這段話中了,所以把前面的十字刪去,將這段話補充進來,這樣上下文義才不會有誤。)
毒藥可以攻克邪氣,(排除邪氣,安定正氣,只有毒藥才能做到。因為毒藥具有這種功效,所以統稱為毒藥。註解:邪是指不正之氣,會損害人體正氣。想要扶助正氣就必須要攻克邪氣,非毒藥不可。然而所謂毒藥,並非一定是指像狼毒、人言等劇毒之物。凡是氣味濃厚、性質猛烈、足以排除邪氣的,都可以稱之為毒藥。新校正單指下藥,就太過片面了。)五穀是養生之本,(註解:藥物的性質都具有偏性,所以是用來輔助正氣之不足。
而五穀的性味平和,可以充養胃氣、補益脾氣,化生氣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五果是輔助之品,(註解:輔助是輔助正氣的意思,是用來補充五穀之不足。)五畜是補益之物,(註解:精血不足,草木之類無法補益,必須用血肉之物來補養,經典說「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就是這個道理。)五菜是充實之物,(註解:充實,是使其量充足而實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