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5)

回本書目錄

外篇 (25)

1. 方盛衰論

方,比也。盛衰者,陰陽之氣也。謂問陰陽二氣之盛衰而比論之也。然前以論盛衰引端,而後半兼言診法焉。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方,就是比較的意思。盛衰,指的是陰陽之氣的變化。這裡是指詢問並比較陰陽二氣的盛衰情況。然而,前面的部分是從比較盛衰的角度來討論,而後面則同時提到了診察方法。」

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陽氣之多少皆從左,陰氣之多少皆從右,從者為順,反者為逆。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老從上,少從下。(老者谷衰,故從上為順;少者欲甚,故從下為順。)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歸秋冬,謂反歸陰也,歸陰則順殺伐之氣故也。

白話文:

雷公詢問:「氣的多少,如何分辨順逆?」

黃帝回答:「陽氣運行方向從左,陰氣運行方向從右。(陽氣多少的變化從左側觀察,陰氣多少的變化從右側觀察。順著這個方向運行的是順氣,反方向運行的是逆氣。正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

年老的人氣從上走,年輕的人氣從下走。(年老的人氣血衰弱,所以氣從上走是順應自然;年輕的人氣血旺盛,所以氣從下走是順應自然。)

因此,春夏季節陽氣生發,所以歸屬陽;秋冬季節陰氣消退,所以歸屬陰。(歸屬陰,就是反歸於陰,歸於陰順應了殺伐肅殺的氣息。)

)反之則歸秋冬為生。(反之謂秋冬,秋冬則歸陰為生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陽氣之多少反從右,陰氣之多少反從左,是為不順,故曰氣多少逆也。如是從左從右之不順者皆為厥,厥謂氣逆,故曰皆為厥也。)問曰:有餘者厥耶?(言少之不順者為逆,有餘者則成厥逆之病乎?按:言厥為氣逆,雖兼氣之多少,意必有餘者多也。)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白話文:

相反地,若在秋冬感到身體虛弱,則說明陰氣過盛,應當調養身體。(「反之」指秋冬,「秋冬則歸陰為生」意指秋冬時節,陰氣旺盛,有利於身體休養。)因此,無論陰陽之氣過多還是過少,逆行都會導致虛脫。(「陽氣之多少反從右,陰氣之多少反從左」指的是氣息出入時,陽氣過多或過少時氣息會向右邊反向運行,陰氣過多或過少時氣息會向左邊反向運行,這種反向運行是不正常的,所以稱為「氣多少逆」。所有這種氣息反向運行的現象都稱為虛脫,虛脫就是氣逆,所以說「皆為厥」。)

有人問:氣息過剩也會導致虛脫嗎?(意思是說,氣息不足時會導致逆行,那麼氣息過剩時也會導致氣逆的疾病嗎?根據前文,「厥」指的是氣逆,雖然也包括氣息的多少,但氣息過剩的情況肯定更常見。)

回答說:如果氣息只能上行而不能下行,就會導致寒性虛脫,症狀會發展到膝蓋以下。氣息稍有不足的人在秋冬會死,氣息極度不足的人在秋冬會生。

(四肢者諸陽之本,當溫而反寒上,故曰寒厥也。少者以陽氣用事,故秋冬死;老者以陰氣用事,故秋冬生。按:一上,注云一經之氣厥逆而上,非也。一上者,謂陽氣一於上行,故自膝以下皆寒也。楊上善云:「陽氣一上於頭,不下於足,足脛虛,故寒厥到膝。」是也。)氣上不下,頭痛巔疾,(按:言氣血上行,則不惟足寒至膝,而且頂巔之上,亦必生病。

白話文:

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應當溫暖,結果卻寒氣反升到上面,所以稱為寒厥。年輕人陽氣旺盛,所以秋冬會死亡;老年人陰氣旺盛,所以秋冬會出生。

注釋:一上,註解中說是一條經絡的氣逆行而上,這是錯誤的。一上是指陽氣只在上面運行,所以從膝蓋以下都是寒冷的。楊上善說:「陽氣只在頭部運行,不向下到足部,足脛虛弱,所以寒厥到膝。」這是正確的。

氣往上走不往下走,就會導致頭痛和巔疾。(注:如果氣血上行,不但足部寒涼到膝蓋,而且頭頂上也會生病。)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謂之陽,乃脈似陰盛,謂之陰,又脈似陽盛,故曰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也。五部謂五臟之部,隔謂隔遠,無徵謂無可信驗也。然求陽不得其熱,求陰不審是寒,五臟部分又隔遠而無可信驗,故曰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也。夫如是者,乃從氣久逆所作,非由陰陽寒熱之氣所為也。

白話文:

(認為)求陽找不到陽的表現,求陰也判斷不準陰的證狀,五臟之間隔得太遠,沒有可依據的徵兆,好像住在荒野,又好像藏身在空屋中,虛弱疲憊的狀態綿綿不絕,但是又達不到一天的時間。(所謂的陽,是說脈象像陰氣過盛;所謂的陰,又像陽氣過盛,所以說求陽找不到陽的表現,求陰也判斷不準陰的證狀。五部是指五臟的位置,隔是指隔得太遠,無徵是指沒有可信的驗證。但是求陽找不到陽的表現其實是熱,求陰判斷不準陰的證狀其實是寒,五臟之間又隔得太遠,沒有可信的驗證,所以說求陽找不到陽的表現,求陰判斷不準陰的證狀,五臟之間隔得太遠,沒有可信的驗證。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氣長時期逆行所造成的,並不是因為陰陽寒熱之氣所導致的。)

若居曠野言心神散越,若伏空室謂志意沉潛,散越以氣逆而痛甚未止,沉潛以痛定而復恐再來也。綿綿謂動息微也,身雖綿綿乎且存,然其心所屬望,將不得終其盡日也,故曰綿綿乎屬不滿日也。)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謂少氣。(按:前言多氣之厥,此言少氣之厥,少氣亦厥,非盡有餘者厥也。

白話文:

如果處在曠野中,就會感到思想和精神飄散不定;如果身處空虛的房間裡,就會覺得意志沉澱潛伏。飄散不定會導致氣逆,疼痛加劇不止;沉澱潛伏會讓疼痛平息,但又擔心會再次發作。

綿綿指的是動靜細微的樣子。身體雖然微弱地存在,但心之所向所望,卻無法終結在一天之內,所以說綿綿乎屬不滿日也。

因此,氣虛之厥,會讓人產生幻覺,甚至嚴重到迷失神智。三陽經脈衰竭,三陰經脈虛弱,這就叫做氣虛。

少氣之人,陰陽並虛,夢多誕妄。若虛之極,則不但妄夢,而且至於昏迷不省人事矣。絕謂懸絕,微謂微細。太素作至陽絕陰,混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白是金之色。斬者金之用也。按:藉藉,被傷借地也,注作死狀,誤矣。借音謝。)得其時,則夢見兵戰。

白話文:

氣血虛弱的人,陰陽兩虛,容易做夢且夢境怪異。若虛弱至極,不僅會亂夢,甚至會昏迷不醒人世。

「絕」指極度,「微」指細微。太素經典說陰陽極端懸殊,就會混淆不清。

因此,肺氣虛弱會導致人們夢見白色事物,看見有人手持刀劍血流成河;(白色是金的顏色。斬殺是金的特性。注:藉藉應解釋為死傷,把藉藉當作死人的樣子是錯的。藉的發音同「謝」。)如果按照季節推論,在秋季夢見戰亂。

(得時謂秋三月也,金為兵革,故夢見兵戰也。按:此言五臟虛夢,蓋因上言少氣則妄夢,而因言五臟氣虛亦多夢,非謂氣厥者其夢如是也。)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舟船溺人,皆水之用,腎象水,故夢形之。)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冬三月也。)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菌香生草,木之類也。

白話文:

秋天(三個月)時節,金五行屬兵,所以夢見打仗。註解:這句話說的是五臟虛弱時做的夢,因為上面提到氣虛容易做夢,而五臟氣虛也會多夢,不是說氣虛的人做的夢都是這樣。

腎氣虛,會讓人夢見船隻沉沒,溺水而亡。(船隻沉沒,溺水而亡,都與水有關,腎五行屬水,所以會做這樣的夢。)如果按季節來說,則是在冬天(三個月)。

肝氣虛,會讓人夢見菌菇在草地上生長。(菌菇在草地上生長,與木有關,肝五行屬木。)

肝合草木,故夢見之。按:全元起本云菌香是桂,誤矣。菌香,木之根也。離騷云:「雜申椒與菌桂。」菌與桂,蓋二物也。菌音窘。)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春三月也。)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心合火,故夢之,陽物亦火之類。)得其時,則夢燔灼。(夏三月也。

白話文:

肝臟與草木相應,所以會夢見草木。注意:全元起原本說菌香是桂花,這是錯誤的。菌香是樹的根。屈原在《離騷》中說:「雜申椒與菌桂。」菌和桂,應該是指兩種不同的東西。(菌讀作「窘」。)在適當的時候,人們會夢見自己躲在樹下不敢起來。(即每年農曆三月份。)心氣不足,人們會夢見自己救火或陽性事物。(心臟與火相應,所以會夢見火,陽性事物也屬於火的範疇。)在適當的時候,人們會夢見自己被燒焦。(即每年農曆六月份。)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按:脾主水穀,虛則不知饜足也。)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得其時,謂辰戌丑未之月各王十八日。築垣蓋屋,土之用也。)此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腑者陽氣,臟者陰氣。按:夢者,陰象也,五臟虛則陰氣不足,故象形於夢,凡此與少氣妄夢者同一理也。

白話文:

  1. 脾氣虛弱,就會夢到吃不飽。

  2. 在特定的時間段(農曆的辰、戌、醜、未月份各王18天),可能會夢到修築圍牆或蓋房子。

這些夢境反映了五臟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的情況。

(按:髒腑分屬不同性質,髒屬陰,腑屬陽。陰氣不足則夢境表現為陰性形象,而內臟虛弱正是陰氣不足的徵象。因此,這些夢境與少氣妄夢的原理是一致的。)

)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度各有二,故二五為十度也。按:十度,度數也;度人,音鐸,度量也。)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按:陰陽者、人身之真氣,氣盡則病,自然之理也。然所謂氣盡者,非必竭盡而無有也,偏虛偏盛,皆能為害。

白話文:

診斷有十個度量可以來衡量人體狀況,分別是脈搏度量、臟腑度量、肌肉度量、筋絡度量、俞穴度量。(每個度量各有兩個指標,所以二乘以五等於十個度量。)當人體陰陽氣盡,就會產生疾病。……當陰氣極度虛弱時,陽氣會斷絕;當陽氣極度旺盛時,陰氣會不足。(按:陰陽是人體真正的元氣,氣盡了就會生病,這是自然規律。然而所謂的氣盡,並非完全耗盡而消失殆盡,而是指偏虛偏盛,都會造成危害。)

即如天地之氣。陽根於陰,陰為陽之根,是為至陰。陰虛則不能維陽而氣上浮,是天氣絕也。陰實本於陽,陽為陰之本,是為至陽。陽盛則天氣亢而火爍水,故地氣因之不足也。)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按:並交謂陰陽相濟而無偏勝之害,故惟至人能之也。

白話文:

就如同天地間的氣息一樣,陽氣的根源在於陰氣,陰氣是陽氣的根基,這便是最陰的狀態。如果陰氣不足,就無法維持陽氣,導致氣體上浮,這是天氣斷絕的現象。陰氣的根本在於陽氣,陽氣是陰氣的本源,這便是最陽的狀態。如果陽氣過盛,天氣就會過於乾燥,導致火勢過旺而水氣枯竭,因此地氣也會因此不足。

陰陽交會,是完美之人的行為準則。陰陽交會的意思是,陽氣先至,陰氣後至。(……註:交會是指陰陽相互平衡,沒有偏盛偏衰的危害,因此只有完美之人才能做到。)

然以相濟言,則見其並交,而即其氣機之運動,則不無先後之次焉。何則?天地之道,地隨天轉,月隨日行,婦隨夫倡,血隨氣生,其先其後,乃不易之至理,非僅如注言陽速陰遲而已也。)是以形弱氣虛,死。(中外俱不足也。)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臟衰,故脈不足也。

白話文:

從相輔相成的角度來看,陽氣和陰氣是交織在一起的,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它們的運行機制,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先後順序。

原因是天地之道遵循的原則是:地隨著天轉動,月亮隨著太陽運行,妻子追隨丈夫的領導,血液隨著氣而產生。這種先後順序是不變的真理,不僅僅是像注釋中所說的陽氣運行速度快,陰氣運行速度慢這麼簡單。

因此,如果身體瘦弱、氣虛,就會死亡(因為內外都虧虛)。如果身體氣血充盈,但脈搏虛弱,也會死亡(因為臟腑衰弱,導致脈搏虛弱)。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臟盛,故脈氣有餘。)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坐起有常則息力調適,故診之方法必先用之。)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按:外以運動其神機,內以清淨其視聽,而後八節所感之邪,五臟部分之病,皆可以按尺寸而知之矣。)循尺滑澀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白話文:

人體的脈象旺盛,但體能卻不足,這是健康的身體。(因為臟腑旺盛,所以脈象也旺盛。)因此診脈時有規律,坐著或起身時動作正常,(坐起動作正常表示呼吸和體力調節得當,所以診脈時首先要遵循這個原則。)出入都有規律,以此調理精神,必須清澈透明,上看下看,辨別八種邪氣,區分五臟的部位,根據脈搏的跳動和靜止,(按:外部通過運動調動精神,內部通過清淨視聽,這樣才能通過按脈知道八節受的邪氣,五臟部位的疾病。)按寸、關、尺三部的滑、澀、寒、溫,觀察其大小,結合症狀,順應或逆推以得到結果,反覆確定病名,這樣診脈可以全面準確,不會誤診。

(按:循,撫循也。尺,尺膚也。滑者血實,澀者血虛,寒則氣衰,溫則氣盛,謂以手撫循尺之皮膚,視大小便之通塞,而更為之參驗夫病情,診之道其全矣乎。然此猶醫者分內之事,而不知最難調停最難測識者,其惟人情乎。有病人之情,有旁人之情,有同道人之情,人情種種不一,必使之貼然相安,而後病乃可得而治也,則甚矣不失人情之難也。前輩張景岳作類經,中有不失人情論,曲折周至,洋灑數千言,感慨無限。

白話文:

(按:「循」是撫摸的意思。「尺」是指尺膚,也就是手腕的皮膚。皮膚光滑表明血氣充足,皮膚粗糙表明血氣虛弱,寒冷時氣血衰弱,溫暖時氣血旺盛。這是指用手撫摸尺膚,觀察大小便的通暢與否,再加上詢問其他症狀來綜合判斷病情,診斷方法就齊全了。但是,這些還只是醫生分內的事。最難調理、最難把握的,恐怕還是人性。有病人的個性,有陪客的個性,還有同行的個性,人的個性千差萬別,必須讓所有人都和睦相處,才能治好病。可見不失人性是多麼困難。前輩張景嶽寫了《類經》,其中有「不失人情論」,曲折周全,洋洋灑灑數千言,感慨萬千。

噫!欲治病而使醫者若此,其亦可謂不情矣。)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按:息為病候之一端,意則人情之多變,皆醫中之條理,必謹視而無失也。)

白話文:

唉!想要治病卻讓醫生如此辛苦,這恐怕不能稱為有情理的事。所以診病的方法有時觀察病人的神態表情,因此才能抓住病情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