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3)

外篇 (23)

34. 疏五過論

五過四失,皆指醫者而言也。醫之為教,拯濟危難,接續真元,是非上智之士,不能勝其任,豈僅求免於過失而已也。然荒陋者多,則五過不可以不疏,而四失不可以不徵。疏,分疏也。徵,猶懲也。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按:此與六微旨論同,皆嘆道妙之無窮極也。)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按:楊上善云:「副,助也。」)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經未師受,心匪生知,故卑辭也。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病從內生,名曰脫營。(神屈故也,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眷慕,志結憂惶,故雖不中邪而病從內生,血脈虛減,故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富而從欲,貧奪豐財,內結憂煎,外悲過物。然則心從想慕,神隨往計,營衛之道,閉以遲留,血氣不行,積併為病。

)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言病之初也,病由想戀所為,故未居臟腑;事因情念所起,故不變軀形。醫不悉之,故診而疑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言病之次也,氣血相逼,形肉消爍,故身體日減。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食氣。

」今氣虛不化,精無所滋故也。)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言病之深也,病氣深,穀氣盡,陽氣內薄,故惡寒而驚。洒洒,寒貌。)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按:此承上而言,蓋推原所以病深之故也。氣虛無精,是內奪也;洒洒時驚,是外耗也。內奪外耗,病所由深,為此故爾。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失謂失問其所始也。)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按:飲食有多寡好惡之別,居處有晝夜動靜之分。)暴樂暴苦,後樂後苦,(按:王本始樂後苦,太素作始樂始苦,夫始猶暴也,不苦後樂後苦為確,後以對暴,今正之。)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按:傷陰者,怒傷肝血也;傷陽者,喜散心氣也。注以逆緩解,似猶未確。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逆也。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潰散,去離形骸矣。按:暴怒四句,妙義精絕,然已見陰陽應象大論中。)愚醫治之,不知補瀉,……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按:邪盛者宜先瀉邪,正虛者宜先補正,宜瀉反補,宜補反瀉,則正愈虛而邪愈盛。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奇恆謂奇異於恆常之候也。從容謂分別臟氣虛實,脈見高下幾相似也。按:道即比類從容之道。)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貴則形樂志樂,賤則形苦志苦,苦樂殊貫,故宜先問也。封君敗傷,降君之位,為公卿也。

及欲侯王,謂情慕尊貴,而妄為不已也。)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按:富貴精神爽,貧賤志氣卑,有病無病,於是乎分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此治之四過也。(嚴謂戒,所以禁非也;動,所以令從命也。

外為柔弱,言委隨而順從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動不足以從令,委隨任物,亂失天常,病且不移,何醫之有。)凡診者必知終始,……切脈問名,當合男女。(終始謂氣色也,脈要精微論曰:「知外者終而始之。」明知五氣色象,終而復始也。切謂以指按脈也。問名謂問病證之名也。

男子陽氣多而左脈大為順,女子陰氣多而右脈大為順,故宜以候常先合之也。)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離謂離間親愛,絕謂絕念所懷,菀謂菀積思慮,結謂結固余怨。夫間親愛者魂遊,絕所懷者意喪,積所慮者神勞,結餘怨者志苦。

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忿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哉。按:夫所貴乎醫者,以其能審脈辨證,去死回生也。若補救之術全無,而唯預期其死日,後即有驗,亦不足貴也。)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客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聖人之備識也如此,工宜勉之。)

35. 徵四失論

四失之義,大略已見五過中,此不過敷衍成文,以盡一篇之名目而已。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按:言居恆自以為是,而及其施用,則不能無失,故公更問其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按:言以雜合,謂惑於眾說而不能擇也。

)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外謂色,內謂脈也。然精神不專於循用,志意不從於條理,所謂粗略,揆度失常,故色脈相失,而時自疑殆也。)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脈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又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由此故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為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終師術,惟妄是為,易古變常,自功循己,遺身之咎,不亦宜乎,故為失二也。)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貧賤者勞,富貴者佚;佚則邪不能傷,勞則易傷以邪。其於勞也,則富者處貴者之半;其於邪也,則貧者居賤者之半。

例率如此,然世祿之家,或此殊矣。夫勇者難惑,怯者易傷,二者不同,蓋以其神氣有壯弱也。觀其貧賤富貴之義,則坐之薄厚,形之寒溫,飲食之宜,理可知矣。不知比類,用必乖誤,適足以汨亂心緒,豈通明之可望乎,故為失三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憂謂憂懼也。

患謂患難也。飲食失節,言甚飽也。起居過度,言潰耗也。或傷於毒,謂病不可拘於臟腑相乘之法而為療也。按:不識致病之因,而但持寸口,名為診脈,而實不知病之名,此四失也,比比然矣。)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按:不學無術,徒衒賣於市𠪨之間,偶或一中,便爾矜誇,以此終身,過不勝數。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按:至道高玄,舉世矇昧,是可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