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4)

回本書目錄

外篇 (24)

1. 陰陽類論

經中論陰陽之類多矣,而此篇所言,乃取手足三陰三陽之脈,形見於寸口者,為之比類而較論之,以補從前之所未備,雖言證不詳,然亦有可採之句焉。

白話文:

古醫書中關於陰陽的論述很多,而這一文章中提到的,是取手足的三陰三陽脈絡,在寸口脈上表現出來的特徵,進行比較和分析,用來補充以前沒有提到的部分。雖然文中沒有詳細說明證據,但也有些值得參考的地方。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臟最貴?(孟春始至,謂立春之日也。燕,安也。觀八極,謂視八方遠際之色。正八風,謂候八方之風,朝會於太一者也。五中謂五臟。按:楊上善云:「夫天為陽,地為陰,人為和。

白話文:

在仲春伊始,黃帝端坐於庭院,環顧四方,正對著八方的風氣,詢問雷公:「關於陰陽的種類,經脈的運行規律,五臟的主司,哪個臟腑最為重要?」(「孟春始至」,指立春之日。「燕」,安靜。「臨觀八極」,指查看八方遠處的天色。「正八風」,指觀察八方的風,在太一處會合。「五中」指五臟。按:楊上善說:「天為陽,地為陰,人為陰陽交合而生。」

陰無其陽,衰殺無已;陽無其陰,生長不止。生長不止則傷於陰,陰傷則陰災起;衰殺不已則傷於陽,陽傷則陽禍生矣。故須聖人在天地間,和陰陽氣,令萬物生也。和氣之道,謂先修身為德則陰陽氣和,陰陽氣和則八節風調,八虛風止,於是疵癘不起,嘉祥日集,此亦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故黃帝問身之經脈貴賤,依之調攝,修德於身,以正八風之氣。

白話文:

陰氣沒有陽氣,會衰弱枯竭;陽氣沒有陰氣,會無限生長。不斷生長會傷到陰氣,陰氣受傷就會出現陰災;不斷衰退會傷到陽氣,陽氣受傷就會招致陽禍。因此,聖人治理天下,需要調和陰陽之氣,讓萬物得以生長。調和之道的關鍵,在於首先修養自身品德,讓陰陽之氣和諧。陰陽之氣和諧,就能讓四季風調雨順,消除寒暑濕燥,這樣疾病不起,吉祥之事接踵而至,這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黃帝詢問人體經脈的虛實,以此作為調養依據,通過修德來修養自身,從而端正四季風氣。

」)雷公對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脈之主時,臣以其臟最貴。(東方甲乙,春氣主之。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故曰青中主肝也。然五行之氣,各王七十二日,五積而乘之,則終一歲之數三百六十日,故云治七十二日也。夫四時之氣,以春為始,五臟之應,肝臟合之,公故以其臟為最貴也。

白話文:

軒轅黃帝說:你所說的《上經》、《下經》都談論了陰陽之間的變化,你所說的值錢,是最膚淺的表象。雷公齋戒了七天,早晨又來侍奉我。(雷公悟出了道非外在,所以齋戒以洗濯心靈;雷公渴望得到更多教誨,所以坐下來再次請求教導。)軒轅黃帝說:三陽是主氣,二陽是化谷,一陽是主色。(經綸是指主氣運行,所以能成就事物;維持是指化谷功能,所以能繫結天真之氣;遊行是指主色功能,部是指身體各部分;所以主氣運行能成就事物,化谷功能能繫結天真之氣,主色功能能散佈精微,遊行於身體各部分。)

按:新校正云:「楊上善云:三陽,足太陽脈也,從目內眥上頭,分為四道,下項並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二陽,足陽明脈也,從鼻而起,下咽,分為四道,並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網維於身。一陽,足少陽脈也,起目外眥,絡頭,分為四道,下缺盆,並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部,故曰遊部。」)三陽為表,二陰為里,(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故云。

白話文:

新版的醫書中提到,「楊上善說:三陽,指的是足太陽經脈,從眼睛內側眼角上方開始,分成四條通路,向下延伸到頸部,並與其他正經別脈組成六條通路,沿著背部運行,與身體構成經絡系統。二陽,指的是足陽明經脈,從鼻子開始,向下經過咽喉,分成四條通路,連同其他正經別脈組成六條通路,上下貫穿腹部,在身體內交織成網狀。一陽,指的是足少陽經脈,從眼睛外側眼角開始,與頭部相連,分成四條通路,向下延伸到缺盆,連同其他正經別脈組成六條通路,上下運行,主管身體各關節的運作,流動於三部(頭、胸、腹),因此稱為遊部。」

三陽在表,二陰在裏。(少陰與太陽互為表裡,所以這樣說。)

按:太陽,膀胱;少陰,腎也。)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一陰,厥陰也,厥猶盡也。靈樞經曰:「亥為左足之厥陰,戌為右足之厥陰,兩陰俱盡,故曰厥陰。」夫陰盡為晦,陰生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徵其氣王則朔,適言其氣盡則晦,既見其朔,又當其晦,故曰一陰至絕作朔晦也。

白話文:

太陽經對應的是膀胱;少陰經對應的是腎臟。

當一陰(厥陰)到了極點,就會形成朔(陰曆每月初一)和晦(陰曆每月十五)。這是因為氣的變化規律是陰盡陽生、陽盡陰生。

厥陰就是陰氣耗盡的意思。根據《靈樞經》的記載,亥(晚上9-11點)對應左足厥陰,戌(晚上7-9點)對應右足厥陰。當左右兩條陰經的氣都耗盡了,就稱為厥陰。

陰氣耗盡時為晦,陰氣初生時為朔。厥陰就是指陰氣耗盡的狀態。因此,當氣的運行到了朔的時候,就代表它的產生達到極點;當氣的運行到了晦的時候,就代表它的耗盡達到極點。所以說,當一陰到了極點時,就會形成朔和晦。

然徵彼俱盡之陰,合此發生之木,以正應五行之理而無替循環,故云卻具合以正其理也。按:新校正云:「注言陰生為朔,疑是陽生為朔。」是也,宜改從之。又按此節文義,殊難解釋,注雖曲為之辭,亦似未確,其中必有脫誤,闕疑可也。)雷公曰:受業未能明。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陽氣盛大,故曰太陽。

白話文:

然而,將彼方完全衰竭的陰氣,融合於此方生發的木氣,以符合五行運行的道理,使得不斷循環變化。因此,說「卻具合以正其理」啊。

註:新校正版本說:「注釋說陰氣生長時為朔(月球不見),懷疑是陽氣生長時為朔。」這是對的,應該修改為此。

另外,註解這一段文字的意義特別困難,註釋儘管詳細迂迴地解說,似乎也不太確定,其中必定有脫漏或錯誤,可以存疑。

雷公說:「(學生)尚未明瞭所授的道理。」

黃帝說:「所謂三陽,就是以太陽為經脈,(陽氣旺盛強大,所以稱為太陽。)

按:大者為經,小者為脈,太陽主表,為諸脈之大經也。)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太陰為寸口也,寸口者手太陰也,脈氣之所行,故脈皆至於寸口也。太陽之脈,洪大以長,今弦浮不沉,則當約以四時高下之度而決斷之,察以五臟異同之候而參合之,以應陰陽之論,知其臧否耳。按:諸脈至手太陰俱有得失,而太陽獨無,疑此處必有脫簡也。

白話文:

大動脈稱為「經」,小動脈稱為「脈」,太陽經是表層經絡,也是各種動脈中最大的經絡。三陽經到達手太陰經時,脈搏顯得緊繃浮動而不沉降,必須根據季節變化的高低來判斷,並根據五臟的不同症狀來參照,以符合陰陽理論,瞭解身體的健康狀況。

)所謂二陽者,陽明也。(靈樞經曰:「辰為左足之陽明,巳為右足之陽明。」兩陽合明,故曰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鼓謂鼓動。炅,熱也。陽明之脈,浮大而短,今弦而沉急不鼓者,是陰氣勝陽,木來乘土也。而反熱病至者,是陽氣之衰敗,猶燈之焰,欲滅反明,故皆死也。

白話文:

所謂「二陽」指的是陽明經。(《靈樞經》中記載:「早上七點到九點是左腳陽明經當令,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是右腳陽明經當令。」兩條陽明經同時當令,所以稱為「二陽」,指的就是陽明經。)

如果診脈發現手太陰肺經的脈象弦緊、沉伏、急而不跳動,同時伴有發熱的症狀,則患者會發病,而且會死亡。(「鼓動」是指脈動有力。「炅」是指發熱。陽明經的脈象通常是浮大而短的,如果現在診脈發現脈象弦緊、沉伏、急而不跳動,說明陰氣過盛,木氣來剋制土氣。而同時發熱的症狀,說明陽氣衰敗,就像燈芯火焰將要熄滅時反而會變亮一樣,所以患者會死亡。)

)一陽者,少陽也,(陽氣未大,故曰少陽。)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人迎謂結喉兩旁一寸五分脈動應手者也。弦為少陽之脈,今急懸不絕,是經氣不足,故曰少陽之病也。懸者,謂如懸物之動搖也。)專陰則死。(專,獨也,言其獨有陰氣而無陽氣則死。

白話文:

陽氣中比較弱的,就是少陽(陽氣還未旺盛,所以稱為少陽)。(少陽經)向上連接到肺經,在上連接到人迎穴,脈象急促而緊繃,懸而不斷,這是少陽經的病症。(人迎穴指喉結兩旁一寸五分的脈動處。弦脈是少陽經的脈象,現在急促緊繃而懸而不斷,說明經氣不足,所以說這是少陽經的病症。懸指如懸掛之物搖晃。)如果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就會死亡。(專指獨有,意思是隻有陰氣而沒有陽氣就會死亡。)

)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三陰,太陰也。言所以諸脈皆至手太陰者何?以是六經之主故也。六經謂三陰三陽之經脈,所以至手太陰者何?以肺朝百脈之氣,皆交會於氣口也。故下文曰:)交於太陰,(此正發明肺朝百脈之義也。經脈別論曰:「肺朝百脈。」)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白話文:

三陰經(指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陰)是由六條經脈所支配的。(為什麼所有經脈都通向手太陰經?因為它是六條經脈的掌控者。)六條經脈指的是三條陰經(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陰)和三條陽經(手太陽、手陽明、手少陽)。為什麼所有經脈都通向手太陰經?因為肺部掌管全身經脈的氣,而這些氣都會匯集在氣口(位於手太陰經上)。因此,下文提到:

經脈交會於太陰。(這正說明瞭肺部掌管全身經脈的原理。在經脈別論中提到:「肺朝百脈。」)

鼓動的聲音沉穩低沉,而不是浮動不實。心神安靜平穩。

(按:楊上善云:「肺脈浮澀,此為平也,今見伏鼓,是腎脈也。足少陰脈,貫脊屬腎,上入肺中,從肺出絡心。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也。」王氏謂志心為小心,義未通。楊說較注似勝,但以伏鼓為腎脈,謂肺氣下入腎志,上入心神,亦屬牽強。愚謂肺脈宜浮而反見沉伏,且於伏中鼓動,是氣閉而火動也。

白話文:

楊上善說:「肺的脈象浮而澀滯,這是正常的,現在發現脈象沉伏而鼓動,這是腎的脈象。足少陰脈,貫穿脊骨,屬於腎臟,向上進入肺部,從肺部走出,聯繫心臟。肺氣向下進入腎臟的志氣,向上進入心臟的神明。」

王氏認為「志心」是「小心」,這說法不通。楊氏的說法看似比較合理,但認為沉伏鼓動的脈象是腎的脈象,並認為肺氣向下進入腎志,向上進入心神,這種說法也很牽強。

我認為肺的脈象原本應該是浮起的,但現在反而沉伏,而且在沉伏中還鼓動,這說明氣機閉塞而出現火熱。

空猶控也,志心猶言心志也,心之志為神。肺位本在心上,今肺脈既見伏鼓不浮,是氣反抑於心之下,氣閉火動上控心,而心神亦為之動也。此伏鼓的是手太陰本經自至之脈,非若餘五脈之至手太陰者比,楊氏蓋惑於此也。)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二陰謂足少陰腎之脈。

白話文:

「空」含有「控」的意思,「志心」即指人的意志,而意志是由心神的運作決定的。肺的本位在上心,現在肺脈呈現伏鼓、不浮起的情形,說明氣鬱結在心臟下方,氣的鬱閉導致肺中的「火」上逆,引起心神不安。

這種伏鼓的脈象是手太陰肺經本身的脈象,不應與其他五經延伸到手太陰肺經的脈象相混淆。楊氏可能因此而產生誤解。

腎與脾的經氣會交會於肺,這些氣匯集後會流向膀胱,並與脾胃相連。(「二陰」是指足少陰腎經的經氣。)

少陰之脈,別行者,入跟中,以上至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上至於肺,其氣歸於膀胱,外連於脾胃。按:腎與膀胱為表裡,其氣本相通,腎又為胃關,脾胃之氣實原於命門,故腎脈之見於寸口者,其氣內歸於膀胱,外連於脾胃,蓋以經脈相通之氣言也。)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白話文:

少陰經脈有分出的支脈,進入腳後跟,向上行經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椎連通腎臟和膀胱經。其直行的主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所以少陰經脈上達肺部,其氣息歸於膀胱,外部連通脾胃。

(按: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它們的氣息本來就相通。腎臟又是胃的關口,脾胃之氣實際上源於腎臟,所以腎經脈在寸口脈上的表現:其氣息內歸於膀胱,外連於脾胃,這是因為經脈相通的氣息而致。)如果只有少陰經脈脈象出現,脈絡不通暢,氣息浮而無力,像魚鉤一樣呈彎曲而滑膩之象。

(若一陰獨至肺,經氣內絕,則氣浮不鼓於手;若經不內絕,則鉤而滑。按:一陰,厥陰肝木也。獨至者,不兼他脈也。肝脈來見於肺,木性畏金,故其氣欲絕而不能鼓動。然木中有火,火能凌金,故又有浮滑之象也。

白話文:

如果只有肝經的陰氣獨自到達肺部,堵塞了經氣的運行,那麼就會導致手掌氣浮不脹;如果經氣沒有完全堵塞,則會出現鉤狀而滑動的脈象。

注釋:

  • 一陰:指肝經的陰氣。
  • 獨至:指肝經的陰氣單獨到達肺部,沒有合併其他脈象。
  • 肝脈來見於肺:指肝經的脈象出現在肺部。
  • 木性畏金:五行學說中,木屬性被金屬性剋制。
  • 火能凌金:五行學說中,火屬性可以剋制金屬性。

)此六脈者,乍陰乍陽,交屬相併,繆通五臟,合於陰陽,(按:六經之脈各有陰陽,其互見於寸口也,或陰中見陽,或陽中見陰,或一脈而兼數病,或一病而見數脈,交屬繆通,而總於寸口決之,以知五臟之陰陽,合與不合,從一可知也。)先至為主,後至為客。(脈氣乍陰見陽,乍陽見陰,何以別之?當以先至為主,後至為客也。

白話文:

這六種脈象,時而陰時而陽,相互交錯並行,與五臟內部相通,符合陰陽變化。(按:六經脈絡各有陰陽,它們顯現於寸口部位,可能是陰中有陽,可能是陽中有陰,或者是同一脈絡兼有多種病證,或者是同一病證顯示在多個脈絡中,交錯相通,總匯於寸口,由此可以判斷五臟的陰陽虛實,是否平衡,從一個脈象中就可以全部瞭解。)先出現的脈象為主證,後出現的脈象為客證。(脈氣時而陰中見陽,時而陽中見陰,如何區分呢?應該以先出現的脈象為主證,後出現的脈象為客證。)

至謂至寸口也。)雷公曰:臣悉盡意,受傳經脈,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不知陰陽,不知雌雄。(按:帝所言從容之道,脈有陰陽之分,證有雌雄之別,雖盡心講頌,欲知之而不能,必如何而可也。)帝曰:三陽為父,(父所以督濟群小,言高尊也。)二陽為衛,(衛所以卻御諸邪,言扶生也。

白話文:

至於尺寸口脈,雷公說:「我已經竭盡全力,接受並傳授經脈的知識,頌揚您的從容之道,以求契合從容的方法,但是我還是不懂陰陽,不懂雌雄。」(註:帝所說的從容之道,指脈有陰陽之分,證有雌雄之別,雖然雷公用心講解,但還是不能理解,不知道如何才能明白這些知識。)帝說:「三陽為父脈,(父脈主管著羣脈,所以說是高尚尊貴的。)二陽為衛脈,(衛脈能抵禦各種邪氣,所以說是扶助陽氣的。)

)一陽為紀;(紀所以綱紀形氣,言其平也。)三陰為母,(母所以育養諸子,言滋生也。)二陰為雌,(雌者,陰之目也。)一陰為獨使。(一陰之臟,外合三焦,三焦主謁導諸氣,名為使者,故云獨使也。)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耎而動,九竅皆沉。(一陰,厥陰肝木氣也。

白話文:

一陽為基準(基準可以調節形體和氣血,也就是說它維持著平衡)。三陰為母親(母親可以養育子嗣,也就是說它促進生長)。二陰為陰的表現(陰是指陰盛)。一陰為獨立的主導(指的一個陰臟,與三焦相合,三焦主管引導諸氣,被稱為使者,所以叫它獨立的主導)。

二陽一陰,主掌疾病的是陽明,它不勝過一陰(厥陰),就會鬱結而活動,九竅都會阻塞(一陰,就是厥陰肝木之氣)。

二陽,陽明胃土氣也。木土相薄,故陽明主病也。木伐其土,土不勝木,故云不勝一陰。脈耎而動者,耎為胃氣,動謂木形,木土相持,則胃氣不轉,故九竅沉滯而不通利也。按:自此以下,言陰陽各經參錯為病,即前所謂交屬繆通也。)三陽一陰,太陽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白話文:

所謂「二陽」,指的是陽明胃土的氣。因為木氣(肝臟)和土氣(脾胃)互相影響,所以陽明經容易生病。木氣剋制土氣,土氣無法勝過木氣,所以說「不勝一陰」(指肝臟的陰氣)。脈象沉細而動,沉細是胃氣的表現,動是肝氣的表現。木氣和土氣互相牽制,胃氣無法運轉,導致九竅不通暢。

接著,文章探討陰陽經絡相互影響所導致的疾病,即前面所說的「交屬繆通」。

當「三陽一陰」時,表示太陽經脈的陽氣過盛,「一陰」(肝臟的陰氣)無法抑制,導致內臟混亂,外在表現為驚嚇。

(三陽,足太陽之氣,故曰太陽勝也。木生火,今盛陽燔木,木復受之,陽氣洪盛,內為狂熱,故內亂五臟也。肝主驚駭,故外形驚駭之狀也。)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二陰謂手少陰心之脈。二陽亦胃脈也。心胃合病,邪上下並,故外傷脾,內勝肺也。

白話文:

(太陽經的三陽之氣,強於其他經脈,所以稱之為「太陽勝」。木旺生火,現在陽氣旺盛,就像燒木柴一樣旺盛,木氣受到陽氣影響而復甦。陽氣過於旺盛,在體內就會導致狂熱,所以會擾亂五臟。肝主驚駭,所以會表現出驚恐的樣子。)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二陰是指手少陰心脈。二陽也是胃脈。心胃同時發病,邪氣上下並行,所以會外傷脾,內勝肺。)

所以然者,胃為脾府,心火勝金故爾。脾主四肢,故脾傷則外傷於四肢矣。少陰脈謂手掌後五分當小指,神門之脈也。按:新校正云:「詳此二陽,乃手陽明大腸,肺之腑也。少陰心火勝金之腑,故云病在肺。王氏以二陽為胃,義未甚通,況又以見胃病腎之說,此乃是心病肺也。

白話文: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是脾的府庫,心火強盛剋制肺金,所以導致了這種情況。脾主管四肢,因此脾臟受傷會導致四肢外傷。少陰經脈指的是手掌後面的五分之一處,正對著小指,是神門穴的經脈。

注釋:

新校正本中說:「仔細看這兩陽經,它們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肺的腑經。少陰經是心火剋制肺金的腑經,所以說疾病在肺部。王氏將兩陽經認為是胃經,這個觀點不太通順。況且,他又用胃病腎的說法來解釋,這實際上是心病肺。

」)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二陰為腎,水之臟也;二陽為胃,土之府也。土氣刑水,故交至而病在腎也。以腎水不勝,故胃盛而巔為狂。按:巔當作癲,癲屬二陰,狂屬二陽。)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肢別離。

白話文:

當腎臟的陰陽氣交會時,疾病就會產生在腎臟。患者會出現亂罵、舉止失常的症狀,癲狂之症也會發作。(腎臟屬於陰,是水臟;胃屬於陽,是土腑。土氣會剋制水氣,因此陰陽交會時,疾病就會產生在腎臟。由於腎水不勝,所以胃氣旺盛,導致頭部出現癲狂的症狀。注:文中「顛」應為「癲」字,癲屬於陰症,狂屬於陽症。)

當腎臟的陰氣盛於陽氣時,疾病會從腎臟發作。腎臟的陰氣會進入心臟,導致胸腔以下空洞的地方塞住,堤壩堵塞不通,四肢開始分離。

(一陽,謂手少陽三焦,心主火之腑也。水上干火,故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也。何者?腎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其支別者,從肺中出絡心,注胸中。故如是也。然空竅陰客上游,胃不能制,胃不能制是土氣衰,故脘下空竅皆不通也。言堤者,謂如堤堰不容泄漏。

白話文:

(一陽,指手少陽三焦,心是火之腑。水在上面,火在下面,所以病出於腎,是陰氣侵犯了心。)

為什麼會這樣呢?腎的脈絡,從腎往上貫穿肝臟,進入肺中。它的分支從肺中穿過,連接到心臟,注入了胸腔。所以才會這樣。

然而,當空虛的陰邪之氣客居在上面,胃不能制止,胃不能制止是因為土氣衰弱,所以腹部以下的空虛之地都不通暢。

這裡說的「堤」,是指像堤堰一樣不允許水流出。

胃脈循足,心脈絡手,故四肢如別離而不用也。按:病出於腎,謂病由腎出也,與前病在肺腎者不同。腎為陰臟,故其氣亦陰。三焦為火腑,內貫三停,外通九竅。故腎水為病,陰氣充斥,上自心腕,下及諸竅,而令閉塞如堤也。四肢本屬胃土,水盛則反侮土,故亦令別離也。

白話文:

胃經的脈絡循行於腿足,心經的脈絡循行於手臂,因此四肢彷彿與軀幹分離而無法協調運作。

按語:

病症是由腎臟發生的,與先前所說的疾病來自肺腎不同。腎臟是陰性臟器,因此其氣息也是陰性的。三焦是火性腑臟,貫穿於上中下三焦,通達九竅。所以腎水出現問題時,陰氣會充斥於全身,從心臟、手腕蔓延到各個孔竅,導致這些部位閉塞,就像築起一道堤壩一樣。四肢原本屬於胃經的土性範疇,但當水勢過盛時,反而會沖剋土性,因此也會導致肢體分離。

注言土衰近是,而新校正非之,誤矣。)一陰一陽代絕,此陰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咽喉乾燥,病在土脾。(一陰,厥陰肝脈,一陽,少陽膽脈,並木之氣也。代絕者,動而中止也,以其代絕,故為病也。木氣生火,故病生而陰氣至心也。夫肝膽之氣,上至頭首,下至腰足,中主腹脅,故病發上下無常處也。

白話文:

有人註解說「土氣衰弱,接近肺臟」,而新版校正本卻否定這個說法,這是錯誤的。一陰一陽交替衰敗,這種情況下,陰氣上升至心臟,上下游走不定,出入無跡可尋,咽喉乾澀,病症在於脾胃。(一個陰是厥陰肝脈,一個陽是少陽膽脈,都是木氣。交替衰敗是指運動的中途停止,因為這種衰敗,所以導致疾病。木氣生火,所以疾病出現後,陰氣會上升至心臟。肝膽之氣由上達於頭頂,由下達於腰足,中部主宰腹脅,所以病症發作時,會出現上下游走不定。)

若受納不知其味,竅瀉不知其度,而咽喉乾燥者,喉嚨之後屬咽,為膽之使,故病則咽喉乾燥,雖病在脾土之中,蓋由肝膽之所為爾。)二陽三陰,至陰皆在,陰不過陽,陽氣不能止陰,陰陽並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二陽,陽明;三陰,手太陰;至陰,脾也。按:此節中有脫誤,闕疑可也。

白話文:

如果脾胃不能正常吸收食物的味道,而且消化功能失調,導致津液不足,就會出現咽喉乾燥的症狀。因為咽喉屬於膽經的支配範圍,所以病變會導致咽喉乾燥。雖然病根在脾胃,但實際上是由肝膽失調引起的。

二陽(陽明經)、三陰(手太陰經)、至陰(脾經)都處於病變狀態,陰氣無法超過陽氣,陽氣也無法遏止陰氣,陰陽氣血都衰竭,浮在表面的就形成血塊,沉在裡面的就形成膿腫。

)陰陽皆壯,下至陰陽。(若陰陽皆壯而相薄不已者,漸下至於陰陽之內,為大病矣。陰陽者,男子為陽道,女子為陰器,以其能盛受故而也。)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診決死生之期,遂合歲首。

白話文:

(如果)陰陽都強盛,就會影響到陰陽(內部)。(如果陰陽都強盛並且不斷交薄,就會漸漸影響到陰陽的內部,成為大病。陰陽是指,男子是陽道,女子是陰器,因為它們能盛受所以這樣稱呼。)上部與晴朗相合,下部與黑暗相合,診察決定生死的期限,然後符合歲首。

雷公曰:請問短期。(……按:短期,死期也,死因於病,不能終命而短也。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自雷公以下別為一篇,名四時病類。」)黃帝曰:冬三月之病,合於陽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徵,皆歸出春。(病合於陽,謂前陰合陽而為病者也。雖正月脈有死徵,陽已發生,至王不死,故出春三月而至夏初也。

白話文:

雷公問:請問什麼是「短期」的疾病?

黃帝回答:在冬季三個月發病,與陽氣相合的,到了春季正月時,脈象出現死亡徵兆,這些疾病都會於春季死亡。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里謂二陰,腎之氣也。然腎病而正月脈有死徵者,以枯草盡青,柳葉生出而皆死也。理,里也。已,以也。古用同。)春陰陽皆絕,期在孟春。(立春之後,而脈陰陽皆懸絕者,期死不出正月。)春三月之病,曰陽殺,(陽病不謂傷寒溫熱之病,謂非時病熱,脈洪盛數也。

白話文:

冬天三個月裡發生的疾病,都已經到了盡頭,野草和柳葉都已經枯萎。(中醫稱內臟為「裏」,「腎」的氣稱為「陰」,所以「裏謂二陰,腎之氣也」的意思是,這三個月裡腎的氣已經耗盡了。但是,腎病患者在正月脈象顯示死亡徵兆的,是因為枯萎的草重新長出青草,柳葉長出來後又都枯萎了。這裡的「理」通「裏」,「已」通「以」。)春季陰陽之氣都斷絕,預示著患者會在孟春(立春後的第一個月)死去。(立春後,脈象顯示陰陽之氣都已經消失的患者,預示著他們會在正月死去。)春季三個月裡發生的疾病,稱為「陽殺」(陽病不是指外感熱病,而是指不合時令的發熱疾病,脈象洪盛而數)。

然春三月中,陽氣尚少,未當全盛,而反病熱,脈應夏氣者,經云脈不再見,夏脈當洪數,無陽外應,故必死於夏至也。以死於夏至陽氣殺物之時,故云陽殺也。)陰陽皆絕,期在草乾。(若不陽病,但陰陽之脈皆懸絕者,死在於霜降草乾之時也。)夏三月之病,至陰不過十日,(謂熱病也,脾熱病則五臟危,土成數十,故不過十日也。

白話文:

在春季的三月,陽氣還很微弱,尚未達到旺盛的程度,卻反常地出現熱病,脈象符合夏季的特徵。經書中說,如果脈象不符合季節,比如在春天出現了夏季的脈象(洪大而數),說明陽氣的外應不足,所以必定會在夏至時死去。因為夏至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會殺傷萬物,所以說是「陽殺」。

如果陰陽兩氣都衰竭,那麼死亡時間會在草木枯萎的時候(霜降)。

夏季的三個月期間,熱病的病程不超過十天。因為熱病是脾臟的熱症,而脾臟屬土,土生數字,所以病程不超過十天。

)陰陽交,期在溓水。(詳熱論曰:「溫病而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者死,名曰陰陽交。」六月病暑,陰陽復交,二氣相搏,故乃死於立秋之候也。按:新校正云:「溓水者,七月建申,水生於申,陰陽逆也。楊上善云:溓,廉檢反,水靜也,七月水生時也。

白話文:

當陰陽相交之時,會發生在七月申月。

(《熱病論》中詳細記載:「患有溫熱病而發汗時,卻又復發高燒且脈搏急促,汗液無法消退,出現胡言亂語且食不下咽的症狀,則會死亡,此稱為陰陽交。」六月暑熱之時,陰陽再次相交,二氣相搏,因此在立秋前後死亡。

按語:《新校正》中記載:「溓水是指七月申月,申月屬水,此時陰陽交泰。楊上善注:溓,讀作「廉檢」,意為水靜,指七月水生之時。

」)秋三月之病,三陽俱起,不治自已。(秋陽氣衰,陰氣漸出,陽不勝陰,故自已也。)陰陽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以氣不由其正用故爾。)三陽獨至,期在石水。(有陽無陰,故云獨至也。著至教論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由此則但有陽而無陰也。

白話文:

秋季(三個月)的疾病

秋季三個月,陽氣衰弱,陰氣逐漸顯現,陽氣不勝過陰氣,所以疾病會自行痊癒。

陰陽交錯時,站立時無法坐下來,坐下來時無法站起來。(因為氣無法正常運行。)

只有陽氣獨存,病症會出現在膀胱和尿道。(有陽氣沒有陰氣,所以稱為「獨至」。《著至教論》說:「三陽獨至,是指三陽同時到達。」由此可知,此時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

石水者,謂冬月水冰如石之時,故云石水也。火墓於戌,冬陽氣微,故石水而死也。)二陰獨至,期在盛水。(亦所謂並至而無陽也。盛水謂雨雪皆解為水之時,則正謂正月中氣也。按:全元起本二陰作三陰。)

白話文:

指的是冬月時水結冰如石頭般堅硬,所以稱為石水。由於冬天陽氣微弱,因此石水在戌時(晚上7-9點)就會凝固。當陰氣獨盛,則水氣旺盛,這正是指正月中氣的時候,也就是雨雪融化成水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