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2)
外篇 (22)
1. 著至教論
自此以後七篇,詳文義與前頗不相類,疑是另一手筆也。而此篇尤極淺薄,每以抝澀字句,貌為古樸。茲特摘其稍成文理者,略為一篇,聊存名目而已,不足多讀也。
白話文:
從此以後的七篇文章,其內容和意義與前面的文章大不相同,懷疑是另一個人寫的。而這篇文章尤其膚淺,常常用艱澀難懂的字句,裝作古色古香的樣子。這裡特別摘錄一些稍能成文章理的句子,略微編成一篇,只留個名目而已,沒有什麼值得多讀的。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明堂,布政之宮也。)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言所知解,但得法守數而已,猶未能深盡精微之妙用也。)願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
白話文:
黃帝坐在明堂,召來雷公詢問他:「你瞭解醫學之道嗎?」(明堂是掌管政務的宮殿)雷公回答:「我讀過醫書,大致能理解,但理解後不能分辨,分辨後不能透徹,透徹後不能發揚,因此只能夠治療普通百姓,不能治療諸侯王。」
(雷公的意思是說,他所瞭解的知識只是遵照規則而已,還不能深入理解精妙的應用)他請求黃帝傳授他天地間的法度,以及四季陰陽的規律,區分星辰與日月的光輝,以使醫術更加精確,讓後人也能受益。
(……按:言欲帝指示天道,以解後人之迷惑也。)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傳謂古之書傳。)曰:不知。曰:夫三陽,天為業,(按:人身三陽,與天同氣,故云天為業也。
白話文:
(……按:帝的意思是指示天道,解除後人的困惑。)帝說:好!不要讓它失傳。這些都是陰陽的表裡、上下、雌雄相互呼應的道理,而懂得天道的人,上面知道天體運行,下面知道地理,中間懂得人事,可以長久生存,用來教導眾人,也不會產生疑慮。……雷公說:請接受你的教導,背誦默讀以便理解。帝說:你沒聽過陰陽傳承嗎?(傳指的是古時候的書和傳說。)他說:不知道。帝說:那三陽,天體運行是它們的事業,
)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按:陽氣善動,故無常。陽與陽合,則偏勝而為害。)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按:三陽相合則勢不可當,其解何如。)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按:三陽者,手三陽足三陽也。
白話文:
(如果)上下左右(正邪)不均衡,就會引發疾病,偏害陰陽。(註:陽氣生動,所以不均衡。陽和陽結合,會偏勝而造成危害。)雷公說:三陽(相合)無法阻擋,請聽我解釋。(註:如果三陽相合,勢不可擋,解法如何呢?)皇帝說:三陽單獨到來,也就是三陽同時到來,並至如風雨,發作在上面(頭)就是巔疾,發作在下就是漏病。(……註:三陽是指手三陽、足三陽。)
人之經脈,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三陽獨至,則純陽無陰,是獨至即並至也,最為暴厲,故上升則為頂巔之疾,下行則為二便泄利之病也。)三陽者,至陽也,(按:合併則至盛。)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礪,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火熱極也。)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
白話文:
人體的經脈,手腳各有三條陰經三條陽經。三條陽經獨自運行時,就會出現純陽沒有陰的情況,這稱為「獨至」,也就是說三陽經同時運作。這種情況最為猛烈,所以上升就會導致頭頂的疾病,下降就會導致小便和小便失禁的疾病。所謂的三陽,就是至陽之氣。(注:合併在一起就會達到極盛。)三陽經同時運作就會導致驚厥,疾病發作時會像疾風一樣突然,像石頭一樣堅硬,九個孔竅全部堵塞,陽氣充盈,導致咽喉發炎疼痛。(這是火熱非常的情況。)三陽經和陰經同時運行,就會導致上下不正常,輕微的會導致腹瀉。
(……陰謂臟也,然陽薄於臟為病,亦上下無常定之診,若在下為病,便數赤白。)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
白話文:
(……陰指臟腑,但陽氣不足於臟腑就是疾病,而且上下沒有固定的診斷方法,如果病在下焦,就會出現頻尿或排出赤白濁液。)雷公說:陽氣不足而不辨別,陰氣不足而不調理,請起身接受解釋,這纔是真正的道途。
2. 示從容論
從容者,謂平心靜氣,以診病人之脈,帝言之以示雷公也。
白話文:
所謂從容,就是指醫生要保持心情平靜、冷靜地為病人診脈,這是黃帝告訴雷公的。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雷公曰: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當投毒藥、刺灸、砭石、湯液,或已或不已,願聞其解。帝曰: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余真問以自謬也。(……按:自謬謂不意其不知而問之也。
白話文:
黃帝坐在殿中,召來雷公詢問他:「你學習法術和研讀典籍,如果能夠通曉各類學問,並且能夠融會貫通,就把你的所長告訴我。」……雷公說:「肝虛、腎虛、脾虛,都會令人身體沉重煩悶,應當用毒藥、針灸、砭石、湯藥等方法治療,有的能治癒,有的不能治癒,請您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黃帝說:「你為什麼年長的人卻問年輕的人,我實際上是問你來顯示自己的錯誤啊。(……註:自謬的意思是不料他不懂而問他。)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浮而緩曰脾,浮而短曰肺,小浮而滑曰心,急緊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腎,不能比類,則疑亂彌甚。按:時猶常也,亂,謂昏亂。脈象變幻,有真有似,以似為真則誤矣。故必比其形類,定其真似,而後病始無誤也。
白話文:
脾氣虛弱的脈象浮起像肺脈,腎氣虛弱的脈象浮小似脾脈,肝氣急迫的脈象沉散像腎脈。這些都是不熟悉脈象的人容易弄錯的。但是,仔細分析就能辨別出來。
(……)脈象浮起而舒緩的是脾脈,浮起而短促的是肺脈,浮小而滑潤的是心脈,急促緊迫而散亂的是肝脈,搏動沉穩而滑潤的是腎脈。不能對照其形狀類別,那麼疑慮和混亂就會更加嚴重。註釋:時猶常也,亂,謂昏亂。脈象變幻,有真有似,以似為真則誤矣。故必比其形類,定其真似,而後病始無誤也。
然此非躁心浮氣者之所能,又必從容診視乃得也。)雷公曰:於此有人,頭痛筋攣骨重,怯然少氣,噦噫腹滿,時驚不嗜臥,此何臟之發也?脈浮而弦,切之石堅,不知其解,復問所以三臟者,以知其比類也。(按:證似有三臟之殊,而脈象不合,故以為問。)帝曰:夫從容之謂也。
白話文:
然而,這並不是那些焦躁浮躁、氣浮的人所能做到的,還必須從容不迫地診視才能獲得結果。)雷公說:來看,有這樣一個人,頭痛,筋絡抽搐,骨頭沉重,膽怯,氣息微弱,反胃,腹脹,經常驚嚇,不愛睡覺,這是哪個臟腑的毛病呢?脈象浮而緊,切脈時像石頭一樣硬,我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再問起讓他知道哪三個臟腑的原因,是為了了解它們的類似之處。(註:症狀似乎是三個臟腑的病症,但脈象卻不符合,所以提出疑問。)黃帝說:從容指的就是這個。
(按:言此亦當從容診視也。)夫年長則求之於腑,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臟。(年之長者甚於味,年之少者勞於使,年之壯者過於內。過於內則耗傷精氣,勞於使則經中風邪,恣於味則傷於腑,故求之異也。)今子所言皆失,八風菀熟,五臟消爍,傳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
白話文:
鑑別時也要從容不迫地診視。老年人著重檢查腑,年輕人著重檢查經絡,中年人著重檢查臟腑。
(年老之人因過度貪吃而傷腑,年輕之人因勞累過度而傷經,中年之人因縱欲過度而傷臟。過度縱慾會耗傷精氣,過度勞累會使經絡受風寒邪氣侵襲,過度貪吃會損傷腑,所以針對不同年齡的人,檢查的重點不同。)
你現在所說的都失誤了,外邪八風已經深入臟腑,五臟六腑都已衰弱,邪氣在體內相互傳遞。脈浮而弦,說明腎氣不足。
(按:腎脈宜弦而沉,不足則虛而浮矣。)沉而石者,是腎氣內著也。(石之言堅也,著謂腎氣內薄著而不行也。)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腎氣不足,故水道不行。肺臟被沖,故形氣消散。索,盡也。按:腎為作強,不足故怯然悄索,注言肺臟被沖,似未之思也。
白話文:
- 腎脈應該緊而沉穩,如果腎氣不足,脈象就會空虛而浮。
- 脈象沉而堅如石頭,說明腎氣積聚在體內,無法運行。(石頭堅硬,著指腎氣凝聚、沉著不動。)
- 脈象虛弱而氣息微弱,說明水液運行不暢,精氣血氣衰竭。(腎氣不足,導致水液代謝異常。肺臟受影響,導致精氣血氣消散。索,指消耗殆盡。注:腎主強健,腎氣不足會導致虛弱,注釋中提到肺臟受影響,似乎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按:腎不足,則離丹田而上衝。)一人之氣,病在一臟也;若言三臟俱行,不在法也。(按:一臟謂腎也,言以上諸證雖有四項,其實則在腎經一臟,若疑是三臟,是為不合於法也。
白話文:
如果你有咳嗽和煩躁,這是腎氣上逆的症狀。(註:腎氣不足,就會從丹田往上衝。)一個人出現症狀,都只會是其中一個臟器受損;如果說同時涉及三個臟器,那就不合乎醫學原則了。(註:所謂的「一臟」是指腎臟。上面的症狀雖然有四種,但實際上都源於腎經這一臟器。如果懷疑是三個臟器同時受損,則不合乎醫學規律。)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解墮,喘咳血泄,而愚診之,以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按:言其能治他病,而此則誤也。)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白話文:
雷公說:我曾遇過一個病人,四肢無力下垂,喘咳吐血拉肚子,但是愚蠢的我診斷後認為是肺部受傷,切脈時發現脈象浮大而緊,我不敢醫治,粗心的工匠替他針灸放血,病就治癒了,放了很多血,血止住後身體就輕快了,這是什麼情況呢?黃帝說:你醫治的病已經很多了,但這病卻診錯了。(……註:說他能醫治其他病,但這個病卻誤診了。)現在這種脈浮大而空虛的脈象,是脾氣已經耗盡,離開胃部回到陽明經脈了。
(按:陽明內應胃而外主經,浮大者氣虛,脾胃相連而主氣,氣虛故浮大,乃脾弱不能為胃運行,外歸陽明之經,脈之所以浮大而虛也。)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二火謂二陽臟,三水謂三陰臟。二陽臟者,心肺也,以在膈上故;三陰臟者,肝脾腎也,以在膈下故。
白話文:
陽明脈與胃相應,並且往外主導外陽經脈。脈浮大表示氣虛,脾胃相連,主掌氣機。氣虛導致脈浮大,這是因為脾臟虛弱,無法為胃運行氣血,氣血在外歸於陽明經脈。因此,脈才會浮大而虛。
另外,兩個陽氣臟器(指心和肺)不勝過三個陰氣臟器(指肝、脾、腎),所以脈象混亂無常。
然三陰之氣,上勝二陽,陽不勝陰,故脈亂而無常也。)四肢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土主四肢故解墮,脾精不化,故使之然。)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腎氣逆入於胃,故水氣並於陽明。)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血不入經,故為血泄,以脈奔急而血泄,故曰血無所行也。
白話文:
然而,三陰之氣上升旺盛,壓制了二陽之氣,陽氣無法勝過陰氣,所以脈搏紊亂且不規律。
四肢無力鬆弛,這是脾的精氣無法運轉所致。(脾主四肢運化,故四肢無力,脾精不運化,導致此症狀。)
喘咳,是因為水氣和陽明經氣相併。(腎氣逆流進入胃中,所以水氣併於陽明經脈。)
便血,是因為脈氣急促,血液沒有出路。(血液不能運行於經絡,故便血,脈搏急奔,血液無法運行,故稱血液沒有出路。)
)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言所識不明,不能比類,以為傷肺,猶失狂言耳。)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臟壞決,經脈旁絕,五臟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肺氣傷則脾外救,故云脾氣不守。肺臟損則氣不行,不行則胃滿,故云胃氣不清。
白話文:
如果認為肺部受傷是因為失去理智而發狂,那是不對的。不能舉出類似的事例來比喻,說明你對疾病的本質不瞭解。(認為肺部受傷是因為發狂,這就像失去理智的胡言亂語一樣。)肺部受傷是指脾氣虛弱,胃氣不清,經絡氣血不聽使喚,臟腑功能受損,經脈堵塞不通,五臟陰精外泄,不流鼻血就會嘔吐,這兩者之間沒有相似之處。(肺氣受傷,脾臟會虛弱,所以說脾氣不守。肺臟受損,氣血運行不暢,胃部就會脹滿,所以說胃氣不清。)
肺者主行榮衛陰陽,故肺傷則經脈不能為之行使也。真臟謂肺臟也,若肺臟損壞,皮膜決破,經脈旁絕而不流行,五臟之氣上溢而漏泄者,不衄血則嘔血也。何者?肺主鼻,胃應口也。然口鼻者,氣之門戶也。今肺臟已損,胃氣不清,不上衄則血下流於胃中,故不衄出則嘔出也。
白話文:
肺負責運行血液和營衛,維持陰陽平衡。因此,肺部受損,經脈就會無法執行功能。真臟指的是肺臟,如果肺臟受損,表皮破裂,經脈就會中斷,無法運行。五臟之氣就會上逆外漏,如果不流鼻血,就會嘔吐出血。為什麼呢?因為肺主導鼻子,胃對應嘴巴。嘴巴和鼻子是氣體出入的門戶。現在肺臟受損,胃氣不清爽,如果沒有流鼻血,血液就會流到胃裡,因此如果沒有流鼻血,就會嘔吐出血。
然傷肺傷脾,衄血泄血,標出且異,本歸亦殊,故此二者不相類也。)譬如天之無形,地之無理,白與黑,相去遠矣。(……言傷肺傷脾,形證懸別,譬如天地之相遠,黑白之異象也。)
白話文:
然而肺與脾受傷,會導致鼻出血或腹瀉,這些症狀顯著且不同,根本原因也不同,所以這兩種病症並不相似。)就好像天空無形無相,大地無理無據,白色與黑色相差甚遠。(意思是肺與脾受傷的症狀截然不同,就像天地之相遠、黑白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