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0)

回本書目錄

外篇 (20)

1. 刺要論

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二句真刺法之要道乎。但篇中所言病期,如肺動則秋病溫瘧等,言肺傷則有肺經之病,其實肺病不止於瘧,而且或未必至秋始發也,伯特舉一以示意而已。

白話文:

過度使用刺絡法會傷及身體內部,不足夠使用則會導致外部腫脹,這兩句話真是刺絡法的基本準則啊。但文中所說的疾病時期,如「肺動則秋病溫瘧」等,意思是肺部受傷會導致肺經相關疾病,但實際上肺病不僅限於瘧疾,而且不一定在秋季才會發作,作者只是舉例說明而已。

黃帝問曰:願聞刺要。岐伯對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按:膚有文理,脈有道路,淺深合宜,乃為得也。)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按:過則大深而真氣泄,不及則淺而邪不去,於是病轉至於深重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希望聽到關於針刺的真諦。」

岐伯回答說:「疾病有深淺之分,針刺也有深淺之別。針刺的深度應適應疾病的性質,不可過於或不及。過於深刺會傷及內臟,不及則會使外邪滯留。外邪滯留,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針刺深度不適當,反而是造成疾病的大禍。它會影響內臟,後果會很嚴重。」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毛之長者曰毫,皮之文理曰腠理,然是二者,皆皮之可見者也。)

白話文:

因此說:疾病有的在表面汗毛和皮膚紋理處,有的在皮膚內,有的在肌肉裡,有的在血管中,有的在筋骨中,有的在骨髓裡。(較長的絨毛叫作汗毛,皮膚上的紋理叫作腠理,而這兩者都是皮膚上可以看到的部分。)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然寒慄。(針經曰:「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令針傷多如拔髮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然此其淺以應於肺,腠理毫毛猶應更淺,當取髮根淺深之半爾。肺之合皮,王於秋氣,故肺動則秋病如是也。

白話文:

因此,針刺毫毛、腠理,不會傷及皮膚。皮膚若受傷,便會牽動內臟肺部。肺部受影響,就會在秋天出現溫瘧(溫寒交替的瘧疾),出現寒顫發抖的症狀。

《針經》中說:「針刺有五種,分別對應五臟:第一種是半刺。半刺就是淺淺地刺入,快速地撥動針具,讓刺痕像拔頭髮一樣,以取得皮膚之氣,這是與肺相應的針法。」

但這種淺刺針法主要是針對肺部,而毫毛、腠理比皮膚更淺,因此針刺深度應取自髮根半處的深淺。肺與皮膚相應,支配秋天之氣,所以肺部受影響,秋天就會出現上述症狀。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脾之合肉,寄王四季。又其脈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故傷肉則動脾,脾動則四季之月,腹脹煩而不嗜食也。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謂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後,土寄王十八日也。

白話文:

(扎皮不會傷到肉,但如果傷到肉,就會損傷內臟中的脾。脾臟受損,就會導致七十二天(即春夏秋冬四季之月)內,出現腹脹煩悶、食慾不振的症狀。(脾臟與肉相配,四季寄附於脾臟。脾臟的脈絡從股骨內側前緣進入腹中,與脾臟相連,並延伸到胃,向上經過橫膈,與咽喉和舌根相連,並分佈在舌頭下方。脾臟的分支從胃部向上經過橫膈,注入心臟。因此,如果傷到肉,就會損傷脾臟,脾臟受損就會導致四季之月出現腹脹煩悶和食慾不振的症狀。七十二天四季之月是指:驚蟄、夏至、秋分、冬至,各後十二天,加之土寄附於脾臟的十八天,共七十二天。)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心之合脈,王於夏氣。真心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包。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平人氣象論曰:「臟真通於心。」故脈傷則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白話文:

1、刺傷肌肉不會損傷經脈,但如果經脈受傷,會影響內臟,進而影響心臟。心臟受到影響,會導致夏天的疾病,例如心痛。心臟與氣脈相通,在夏天掌管氣機。心臟主導的陰脈起於腳小趾,然後連接到心臟和心包。神門穴是心臟主導的經脈的起始點,起於胸中,然後連接到心包。

《平人氣象論》中說:「臟腑經脈都與心臟相通」。所以,如果經脈受傷,會影響心臟,進而導致夏天的疾病,例如心痛。

2、刺傷經脈不會損傷筋骨,但如果筋骨受傷,會影響內臟,進而影響肝臟。肝臟受到影響,會導致春天的疾病,例如發熱和筋骨鬆弛等。

(肝之合筋,王於春氣。針經曰:「熱則筋緩。」故筋傷則動肝,肝動則春病如是也。)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腎之合骨,王於冬氣。腰為腎府,故骨傷則動腎,腎動則冬病腰痛也。腎之脈,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故脹也。按:腎傷腰痛宜矣。

白話文:

肝臟與肌腱相連,在春天能量最強。針灸經文說:「熱氣會讓肌腱鬆弛。」所以,肌腱受傷會影響肝臟,肝臟受到影響就會出現春天常見的疾病。

用針灸治療肌腱時,不會傷害骨頭。如果骨頭受傷,會傷及腎臟,腎臟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冬天的疾病,例如脹氣和腰痛。(腎臟與骨頭相連,在冬天能量最強。腰部是腎臟的住所,所以骨頭受傷會影響腎臟,腎臟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冬天的疾病,如腰痛。)腎臟的經脈直通肝臟和橫膈膜,所以會出現脹氣。

按語:腎臟受傷會導致腰痛,因此要特別注意。

其病脹者,人身中之氣,本原於命門,腎傷則命門已不能化氣,壅遏不行故脹。注言貫肝膈,夫貫肝膈何以即脹也。)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㑊然不去矣。(髓者骨之充。針經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胻酸眩冒。」故髓傷則腦髓銷鑠,䯒酸,體解㑊然不去也。

髓腦銷鑠,骨空之所致也。)

白話文:

患有脹氣這種疾病的人,是因為人體中的氣,原本是由命門產生的。腎臟受傷了,命門就無法化氣了,氣體鬱積不暢,所以才會脹氣。(有人說,氣會貫通肝臟和膈膜,貫通肝臟和膈膜為什麼就會脹氣呢?)

刺穿骨膜而不傷及骨髓,如果傷及骨髓,就會消瘦、肌肉痠痛,身體的病痛也會持續不斷。骨髓是骨頭的填充物。《針灸經》中說,刺傷骨髓之海,就會頭暈耳鳴、肌肉痠痛和眩暈。所以,如果傷及骨髓,就會導致腦髓消瘦、肌肉痠痛,身體的病痛也會持續不斷。

2. 刺齊論

本篇大意已見刺要論篇中,而此更以刺齊名篇者,齊者一也,刺有一定之則,不可過,不可不及,蓋專論刺法之準則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主旨已經在「刺要論篇」中說明,而這裡特別以「刺」和「齊」並列,因為「齊」的意思是「一致」。刺法有它一定的法則,不能過度,也不能不足,專門討論刺法的準則。

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謂皮肉筋脈骨之分位也。)岐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帝曰:余未知其所謂,願聞其解。岐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知道針刺深淺的不同部位。(是指皮膚、肌肉、筋脈、骨骼的分部。)岐伯回答說:針刺到骨頭不會傷筋,針刺到筋不會傷肉,針刺到肉不會傷脈,針刺到脈不會傷皮;針刺到皮不會傷肉,針刺到肉不會傷筋,針刺到筋不會傷骨。黃帝說:我還不知道針刺這些部位的具體區分,想聽聽你的解釋。岐伯說:針刺骨頭不傷筋是因為針到達筋時就停止,沒有刺到骨頭。針刺筋不傷肉是因為針到達肉時就停止,沒有刺到筋。

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按:新校正云:「詳此謂刺淺不至所當刺之處也,下文則誡其太深也。」)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反也。

(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云:刺如此者,是謂傷,此皆過,過必損其血氣,是謂逆,邪必因而入也。」)

白話文:

刺入肉而不傷及脈絡的,針到脈絡就停止,不會傷及肌肉。刺入脈絡而不傷及皮膚的,針到皮膚就停止,不會傷及脈絡。(註:新校正雲:「詳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刺得較淺,沒有刺到該刺的地方,下文則是告誡不要刺得太深。」)所謂刺入皮膚而不傷及肌肉的,是因為病在皮膚中,針刺入皮膚,不會傷及肌肉。刺入肌肉而不傷及筋的,針通過肌肉中的筋。刺入筋而不傷及骨的,針通過筋中的骨。這些都是反向的說法。

3. 針解篇

針解者,解用針之法也。凡三段:首段正言用針之法而戒其失;次言用針之時不可翫忽;終言人身與天地相配,九針之用各有所宜,戒人誤用也。

白話文:

針解,是說明使用針灸方法的經典著作。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使用針灸的方法,並告誡避免錯誤;

第二部分談論使用針灸的時機,不可輕忽大意;

第三部分說明人體與天地相互配合的關係,九種針法的使用各有適宜的部位,告誡人們不要錯誤使用。

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則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菀,積也。陳,久也。除,去也。言絡脈之中,血積而久者,針刺而除去之也。按:伯所對凡三義,而刺虛二義殊不可解,故注亦止解其菀陳之義也。

白話文:

黃帝問:「希望瞭解九針的手法,以及虛實的道理。」

岐伯回答:「刺入虛穴則會使其充實,這是因為針灸後會產生熱量,而氣實才會產生熱量。刺入滿穴則會使其瀉泄,這是因為針灸後會產生寒氣,而氣虛才會產生寒氣。如果血脈中積聚了陳舊的惡血,就需要用針刺把它除去。」(菀:積聚;陳:長久;除:去除。意指經絡中血脈積聚已久,用針刺可以將其除去。)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經氣,是則謂邪,非言鬼毒精邪之所勝也。按:按者,針畢出針,而隨以手指按捺針孔,慮其氣逐針而出太盡,防虛之道也。今若邪勝出針,正宜勿按以盡泄其邪,是乃所謂虛之之義也。)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白話文:

如果邪氣強大,針灸時不要按壓針孔。(所謂邪氣,是指不正的氣,不是本經的正氣,所以說邪氣,並不是說鬼魅精靈之類邪祟的侵襲。註:按壓針孔是指針灸完畢後,用手指按壓針孔,防止針灸時過多氣血隨著針孔而出,是防護的方法。現在如果邪氣強大,針灸完畢,適宜不按壓針孔,以儘量引出邪氣,這就是所謂的“出針勿按”的意思。)徐出針而疾按針孔,適合於邪氣實盛的患者。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徐出謂得經氣已久乃出之,疾按謂針出穴已,速疾按之,則真氣不泄,經脈氣全,故徐而疾乃實也。疾出針謂針入穴已,至於經脈,即疾出之,徐按謂針出穴已,徐緩按之,則邪氣得泄,精氣復固,故疾而徐乃虛也。)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白話文:

如果針灸時手部移動迅速,然後施術緩慢,這表示患者是氣虛。迅速拔針,緩慢按壓。(緩慢拔針指在針灸穴位得到經氣很長時間後才拔出,迅速按壓指拔出針灸後,立即快速按壓,這樣真氣就不會洩漏,經脈之氣才會充足,所以迅速拔針然後緩慢按壓是實症。)迅速拔針表示針已刺入穴位,到達經脈,就迅速拔出,緩慢按壓表示針已拔出穴位,緩慢按壓,讓邪氣得以洩出,精氣得到補充,所以迅速拔針然後緩慢按壓是虛症。所謂實症與虛症,是指寒、溫之氣的多少。

(寒溫謂經脈陰陽之氣也。)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夫不可即知,故若無;慧然神悟,故若有也。)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妄為補瀉,離亂大經。誤補實者,轉令若得;誤瀉虛者,轉令若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針經曰:「無實實,無虛虛。

白話文:

(寒溫指經脈中陰陽之氣。)如果陰陽之氣若隱若現,病症就難以辨別……。(說它們隱晦不明,無法立即得知。既然無法立即得知,所以就好像沒有;但如果智慧通達,能洞察精髓,就好像有。)如果忽明忽暗,說明治療方法不對。(盲目使用補瀉之法,會擾亂經絡。誤補實症,會讓實症更嚴重;誤瀉虛症,會讓虛症更虛。所以說忽明忽暗。)針經上說:「虛就不能再虛,實就不能再實。」

」此其誡也。)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熱在頭身,宜鑱針;肉分氣滿,宜員針;脈氣虛少,宜鍉針;瀉熱出血,發泄固病,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䤵針;調陰陽,去暴痹,宜員利針;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長針;虛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宜大針。此之謂各有所宜。

白話文:

這句話是提醒醫者注意虛實的要領,九種針法最精妙的道理,就在於根據不同的病情而選用合適的針法。(如果熱在頭身,宜用鑱針;肉分氣滯,宜用員針;脈氣虛弱,宜用鍉針;瀉除熱邪,發泄潛伏的疾病,宜用鋒針;破除癰腫,引出膿血,宜用䤵針;調和陰陽,治療暴發的痺病,宜用員利針;治療經絡中的疼痛痺病,宜用毫針;痺病深入骨頭縫隙、腰椎節腠等深處,宜用長針;虛風寄居於骨頭縫隙或皮下,宜用大針。這就是所謂的根據不同的病情而選用合適的針法。

按:鍉音時。䤵音批。)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時刻者,然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不已,氣行不已,如是則當刻者謂之開,過刻及未至者謂之闔也。

白話文:

注意:鍉讀作「時」,䤵讀作「批」。

補充虛弱的地方時機,與人體氣血運行節律相配合。(氣血運行急促稱為「開」,已經過去了但還未到稱為「䤵」。「䤵」的具體解釋:陽水(《難經》中用來記錄人體生理運行時間的工具,通過每天晚上戌時取一碗水放到第二天早上的戌時止,每隔一段時間觀察碗中的水)下降一小時,人體氣血在太陽經;陽水下降兩小時,人體氣血在少陽經;陽水下降三小時,人體氣血在陽明經;陽水下降四小時,人體氣血在陰分。陽水下降,氣血運行到相應的經絡,在這個時間點進行補益稱為「開」,過了這個時間點或還未到稱為「䤵」。

按: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文出靈樞經,素問解之,互相發明也。」甲乙經云:「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略同。)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各不同形,謂長短鋒穎不等。窮其補瀉,謂各隨其療而用之也。按:九針之形,今具甲乙經。)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白話文:

據說,從篇首到這裡的內容,都出自《靈樞經》,而《素問》則對其進行了解釋,彼此互相闡明。古人認為,針灸的補瀉手法,是用針來完成的。九種針各有不同的形狀,針法也因應其所要補瀉的部位而有所不同。九針的形狀各不相同,是指針的長短、鋒利程度、尖端等都不同。至於「窮其補瀉」,則是指根據不同的病症,選用不同的針法來治療。九針的形狀,現在已經記載在《甲乙經》中。就像站在深淵邊緣,必須小心謹慎,不能掉下去一樣。

(不敢墮慢,失補瀉之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壯謂持針堅定也。針經曰:「持針之道,堅者為寶。」則其義也。按:王注堅者為實,甲乙經作寶,是也,今改從之。)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目絕妄視,心專一務,則用之必中,無惑誤也。

白話文:

黃帝說道:我聽說針灸有九種不同的方法,它們分別與天地、四季、陰陽相應,希望能夠聽到具體的方法,以便流傳後世,作為一種恆久不變的治療方法。岐伯答道:天地人三才,四季五音,七星八風,人體都有相應的部位。因此,針灸應用的方法各有不同,這就是「九針」的由來。(按:新校正注云:「詳細對比這段話與《靈樞經》的內容,有所出入。」)人皮與天相應,(覆蓋在物體上,如同天穹覆蓋萬物。)人肉與地相應,(柔軟厚實而安靜,如同大地的特性。

)人脈應人,(盛衰變易,人之象也。)人筋應時,(按:剛柔相維,象四時之遞禪。)人聲應音,(按:聲有清濁,如五音之不齊。)人陰陽合氣應律,(交會氣通,相生無替,則律之象。)人齒面目應星,(按:全元起云:人面應七星者,所謂面有七孔應之也。)人出入氣應風,(按:呼吸善變,與風相應。

白話文:

人的脈搏應該隨著人的身體狀況變化,反映出人體的盛衰和變化。人的筋骨應該隨著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就像春天柔韌、冬天堅硬一樣。人的聲音應該與音律相合,就像五音有高低起伏一樣。人的陰陽氣機應該與天地節律相合,陰陽氣機相互交匯流通,生生不息,這就是天地節律的體現。人的牙齒和麪容應該與星象相應,古人認為人面部的七竅對應著七星。人的呼吸應該與風的變化相應,呼吸的變化就像風一樣無常。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按:經絡之多,如九野之廣。)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一鑱針,二員針,三鍉針,四鋒針,五䤵針,六員利針,七毫針,八長針,九大針。

按:九針之形,不同如此,病宜何針,各有所主,如前注所云是也。)

白話文:

人體有九竅,對應三百六十五條經絡。(按:經絡之多,就像荒野之廣闊。)所以第一針扎到皮,第二針扎到肉,第三針扎到脈,第四針扎到筋,第五針扎到骨,第六針調整陰陽,第七針補益精氣,第八針驅除風氣,第九針通達九竅,消除三百六十五個節氣。這就是所謂的各有所司。

(……一鑱針,二員針,三鍉針,四鋒針,五䤵針,六員利針,七毫針,八長針,九大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