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15)
外篇 (15)
1. 繆刺論
病無常處,或左或右,既非一證之可名,則治自不得執一定之法。略病之形,而直探病之本,指東擊西,兵之奇者,其繆刺之謂乎。
白話文:
疾病不固定在某個部位,有時在左側,有時在右側。既不能用一個病名來稱呼,那麼治療也不能執著於某種固定的方法。觀察疾病的現象,直接探尋疾病的根源,迂迴作戰,出奇制勝,這就好像用繆刺(古代外科手術器械)來治病一樣。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過『繆刺』,但不知道它的意思,什麼是『繆刺』?」
岐伯回答:「邪氣侵犯人體,一定會首先停留在皮膚上,不去留在那裡,然後進入孫絡(較細的經脈分支),不去留在那裡,再進入絡脈(較粗的經脈分支),不去留在那裡,最後進入經脈,與五臟相連,散佈到腸胃,影響陰陽,導致五臟受傷。這是邪氣從皮膚進入,最後到達五臟的過程。如果這樣,就治療其經脈。
而現在邪氣停留在皮毛,侵犯了孫絡,不去留在那裡,導致閉塞不通,不能進入經脈,只能在較粗的大絡中流溢,於是產生奇特的疾病。」
(病在血絡,是謂奇邪。按:新校正云:「全元起云:大絡,十五絡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四末謂四肢也。
白話文:
如果疾病發生在血管中,則稱之為奇邪。按:新校正雲:「全元起說:大絡,指的是十五條經絡。」如果邪氣侵犯大絡,那麼就會從左流到右,從右流到左,上下左右,阻礙經絡,並擴散到四肢,這種邪氣沒有固定的位置,不進入經脈和俞穴,我們稱之為繆刺。(四肢指的是四肢。)
)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先病者,謂彼病未止,而此先病以承之。按:必中其經,謂必中其病之所在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希望能瞭解繆刺,以左針取右病,以右針取左病,該怎麼做?繆刺和巨刺有什麼不同之處?岐伯回答:邪氣侵入經絡,左邊經絡氣血旺盛,則右邊會生病;右邊經絡氣血旺盛,則左邊會生病。也有移易的情況,左邊疼痛未癒而右邊脈搏先痛。遇到這種情況,就必須用巨刺,才能刺中病所在經絡,而不是絡脈。(先痛,是指原先的病還沒好,而另個部位先出現疼痛。)(按語:必須刺中其經絡,是指必須刺中疾病所在的經絡。)
)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絡謂正經之旁支,非正別也,亦兼公孫飛揚等之別絡也。按:新校正云:「王氏云非正別也,本論邪客足太陰絡令人腰痛,注引從髀合陽明上絡嗌貫舌中,乃太陰之正也,亦是兼脈之正,安得謂之非正別也。」)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以其絡支別者並正經,從腎,上貫肝膈,走於心包,故邪客之則病如是。
白話文:
因此,絡脈疾病的疼痛與正經的走向交錯,所以稱為「繆刺」。(絡脈是指正經的旁支,不是特指別絡,同時也包括公孫飛揚等別絡。按:新校正雲:「王冰說不是特指別絡,也有疏忽的地方。本論說邪氣客於足太陰絡會引起腰痛,注中引用『從髀合陽明上絡嗌貫舌中』的說法,這正是太陰的正絡,也就是兼脈的正絡,怎麼能說不是特指別絡呢?」)
黃帝說:請告訴我繆刺的方法,應該如何取穴?
岐伯說:邪氣客於足少陰絡,會導致胸膺悶脹,心臟劇痛,甚至猝死。(因為足少陰絡與正經相並而行,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然後走向心包,因此邪氣客於此絡就會導致這樣的病症。)
)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然骨之前,然谷穴也,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滎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刺此多見血,令人立飢欲食。)不已,左取右,右取左。(言痛在左,取之右;痛在右,取之左。余如此例。按:注痛字不若病字渾成。
白話文:
如果沒有積聚的情況,針刺然骨穴前會出血,很快就會止住。如果沒有止住,就針刺對側的然骨穴。
)病新發者,取五日已。(素有此病而新發,先刺之五日乃盡已。)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以其脈循手表,出臂外,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又心主其舌。故病如是。)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
白話文:
當疾病發作時,取穴的時間為五天。(患有此病的人,病情新發作時,先針灸治療五天後才會痊癒。)邪氣侵犯手少陽經絡,會導致喉嚨腫痛、舌頭捲曲、口乾、心煩、手臂外側疼痛,手部無法舉到頭頂。(因為手少陽經循行於手背,從手臂外側、肩部、缺盆進入膻中,分散至心包。其分支從膻中向上出缺盆,上行至頸部。此外,心主舌。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病症。)在中指和無名指的指甲上各刺一針,深度如韭葉般,共兩針。
(謂關衝穴,少陽之井也。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左右皆刺之,故言各一痏。痏,瘡也。按:新校正云:「甲乙經關衝出手小指次指之端,今言中指者誤也。」痏音委,瘡也,謂灸刺之而成瘡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新病數日已。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白話文:
關衝穴是少陽經的井穴,針刺一寸,留針三呼,灸三壯。左右手都要針刺,所以說各治一個瘡。按:新校正說,關衝穴位於小指和無名指末端,現在說在中指是錯誤的。瘡是灸刺後留下的傷口。針灸後,壯年人立刻見效,老年人則需要一段時間,左側針刺右側,右側針刺左側,新病幾日內見效。邪氣入侵足厥陰經絡,會導致突然發生的疝氣劇痛。
(以其絡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支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故令人卒疝暴痛。睪,陰丸也。按:睪音皋。)刺足大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謂大敦穴,足大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厥陰之井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白話文:
從足內踝往上五寸處拿出它所連接的經絡,單獨連向少陽經。它的分支沿著小腿上行,連接陰莖。因此會導致突然發作的疝痛。睪指陰囊。說明:睪讀音為皋。
刺足大趾指甲和肉交界處各一次。(指大敦穴,位於足大趾的最前端,離開指甲角的距離如韭葉寬,是厥陰經的井穴。刺入三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男性立即可見效,女性稍後見效,左手治右手,右手治左手。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以其經之正者,從腦出別下項。支別者,從髆內左右別下。又其絡自足上行,循背上頭。故頭項肩痛也。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云:其支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王氏云經之正者,正當作支。」)刺足小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白話文:
外邪侵犯足太陽經絡,會導致頭、頸、肩部疼痛。(因為足太陽經正經從腦部出來,分出支脈下行至頸部。支脈從後腦勺內左右分出,往下走。而足太陽經絡從足部向上行,沿著背部走到頭部。所以會導致頭、頸、肩部疼痛。註:新版的《傷寒論》校正說:「《甲乙經》說:它的支脈從頭頂進入絡腦,再從腦部出來分出支脈下行至頸部。王氏說《傷寒論》經文中『正』字應該是『支』字。」)針刺雙足小腳趾指甲與肉交接的上方各一穴位,立刻就會止痛。
(謂至陰穴,太陽之井也。刺一分,留五呼,灸三壯。按:甲乙經云:「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謂金門穴,足太陽郄也。在外踝下,刺三分,灸三壯。)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
白話文:
意思是,至陰穴是太陽經的井穴,針刺一寸,留針五個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甲乙經》記載:「位於足小趾外側,距指甲角一寸,如韭葉般寬。」
如果針刺後症狀沒有好轉,就刺外踝下三寸,左邊取右邊的穴位,右邊取左邊的穴位,等一會兒再觀察。
意思是,金門穴是足太陽經的郄穴,位於外踝下,針刺三分,灸三壯。
如果邪氣侵犯手陽明經的絡脈,就會導致胸悶氣滿、呼吸急促、胸部灼熱。
(以其經,自肩端,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故病如是。)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謂商陽穴,手陽明之井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按:甲乙經云:「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
白話文:
這條經脈從肩膀開始,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連接著肺部。它的分支從缺盆向上進入頸部。所以,如果生病的話,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上刺一針,距離指尖像韭葉寬,每個手指刺一針,左手指取右手指,右手指取左手指,像吃了飯一樣一會兒就好了。(這就是商陽穴,手陽明經的井穴。刺入十分,停留一次呼吸,灸一壯。註:甲乙經說:「商陽位於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的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葉寬。」)
如果邪氣停留於手臂和手掌之間,會導致手臂不能屈伸。
刺其踝後,(按:新校正云:「全元起云:是人手之本節踝也。」)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隨日數也。月半以前謂之生,月半以後謂之死,盈虧而異也。)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
白話文:
在腳踝後方進行針刺(注:新校正本雲:「全元起說:是人手大拇指根部的踝骨。」),先用手指按壓,按壓疼痛處再進行針刺,根據月亮盈虧的規律來決定針灸的次數,月亮生長期間,每天增加一次,比如第一天針灸一次,第二天針灸兩次,十五天針灸十五次,十六天針灸十四次(隨著日子的推演而變化。月亮半以前稱為生,月亮半以後稱為死,隨著月亮的盈虧而異)。邪氣侵犯足陽蹺脈,會導致眼睛疼痛從內眼角開始。
(以其脈起於足,上行至頭而屬目內眥,故病令人目痛從內眥始也。何以明之?八十一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針經曰:「陰蹺入鼽,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尋此則至於目內眥也。)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謂申脈穴,陽蹺之所生也。
白話文:
由於陽蹺脈從腳底開始,沿著外腳踝向上行走到風池穴,而陰蹺脈進入頰車穴,連接眼睛內眼角,並與太陽(膀胱經)陽蹺脈向上行走。追溯這些經脈就會到達眼睛內眼角。因此,刺外腳踝往下半寸的地方,每個穴道刺兩針。(這個穴道叫做申脈穴,是陽蹺脈的起始點。)
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此少陰之絡也。按:新校正云:「詳血脈出血,脈字疑是絡字。
白話文:
在足內踝骨下方,有一個凹陷處,可以容納手指甲。針刺這個凹陷處,每次留針六口吸氣的時間,灸三壯。先針刺左側,再針刺右側,就像走了十里路那樣遠。對於人因摔倒而導致的內部瘀血,腹中脹滿,大小便不通,首先服用瀉藥。這種情況是上面損傷了厥陰的脈絡,下面損傷了少陰的絡脈。針刺足內踝骨的前面,血脈的地方(這裡是少陰的絡脈)。
」)刺足跗上動脈。(謂衝陽穴,胃之原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主腹大不嗜食,以腹脹滿故取之。)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謂大敦穴,厥陰之井也。)善悲驚不樂,刺如上方。(亦如上法刺之。)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白話文:
針刺腳背上的大動脈。(指衝陽穴,是胃的原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十次呼吸,灸三壯。主治肚子大、不想吃東西,因為肚子脹滿所以選擇此穴。)若症狀未改善,在三毛穴上方各針刺一針,見血後立癒,左腿刺右穴,右腿刺左穴。(指大敦穴,是厥陰經的井穴。)情緒容易悲傷、驚嚇、不快樂,針刺方法同上。(也按照上面的方法針刺。)邪氣侵犯手陽明經的絡脈,會導致耳聾,有時聽不到聲音。
(以其經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又其支別者,入耳,會於宗脈。故病如是。)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亦同前商陽穴。)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謂中衝穴,手心主之井也。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如果經絡分支從缺盆(鎖骨上方凹陷處)向上經過頸部,貫穿臉頰。另外,還有一些分支進入耳朵,匯聚到宗脈(身體正中的一條重要經脈)。因此,如果出現這些部位的病症,就可以用針灸治療。
刺手拇指和食指的指甲上,距離指尖約一寸(相當於韭菜葉的長度),各扎一針,馬上就會有效果。(這兩個穴位與商陽穴相同)。
如果沒有效果,就刺中指的指甲上,與肉交界的地方,馬上就會有效果。(這就是中衝穴,是手掌心的井穴。位於中指指尖,距離指甲約一寸,凹陷的地方。刺入約一寸,留針三呼,灸三壯。)
古經脫簡,無絡可尋,恐是刺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何以言之?下文雲手少陰絡會於耳中也。若小指之端,是謂少衝,手少陰之井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按:新校正云:「王氏云恐是小指爪甲上少衝穴,按甲乙經手心主之正,上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如是則安得不刺中衝而疑為少衝也。」)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不全,找不到脈絡,有可能指的穴位是刺小指指甲根部與肉交接處。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後文提到手少陰絡(脈絡)會在耳中。而小指的指端就是「少衝穴」,是手少陰經的井穴。刺入一分深,留針的時間是一呼一吸,灸一次。
不過,新校正本中指出:「王氏認為可能指小指指甲上的少衝穴,但根據甲乙經記載,手心主經循喉嚨,出耳後,與足少陽經的完骨穴相合。如果是這樣,那就不能刺少衝穴,而是要刺衝陽穴。」
如果身體某些部位有狀況,就不適合刺這個穴位。
(不時聞者,絡氣已絕,故不可刺。)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按:生風謂耳中自響,如聞風聲也。其刺法亦如上。)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
白話文:
如果已經聽不到聲音,表示絡脈氣血已經斷絕,所以不能再針刺。耳朵裡有風聲的人,也用上述的針數針刺,左耳針右耳,右耳針左耳。(註:生風是指耳朵裡自己有聲音,像聽到風聲一樣。它的針刺方法也和上面一樣。)凡是痺症時而發作時而好轉,沒有固定部位的,在分肉之間,疼痛時針刺,針刺次數以月德和月破的日子為準,用針灸的人,根據氣血盛衰來決定針灸的次數。針刺超過該天數,氣血就會耗盡,沒有達到天數,氣血就無法瀉出。左耳針右耳,右耳針左耳,症狀消失後停止。如果症狀未消除,就按照這個方法繼續針刺。
(言所以約月死生為數者何,以隨氣之盛衰也。)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如是刺之,則無過數,無不及也。)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以其脈起於鼻交額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故病令人鼽衄,上齒寒也。復以其脈左右交於面部,故舉經脈之病,以明繆處之類,故下文云。
白話文:
(說到為什麼可以用月令來推算人命的生滅,那是因為它能夠反映氣的變化)月亮初一升起,病痛就加重一分;初二升起,病痛就加重兩分,如此逐步增加;到了十五日滿月,病痛就加重十五分;十六日開始減少,月亮每減少一分,病痛就減輕一分。(這樣推算病痛的變化,就不會過度也不至於不及。)
邪氣侵犯足陽明經,會使人出現鼻子出血、上牙發冷的症狀。(因為這條經脈從鼻子開始,經過額頭中間,向下沿著鼻子的外側,進入上牙齒中間,再從嘴角出來,環繞著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再沿著下頷後側下緣,至大迎穴,再沿著顴骨,上至耳朵前面,因此病症就會使人出現鼻子出血、上牙發冷)又因為這條經脈在面部左右交會,所以當經脈發生病變時,就能夠反映出繆處(病變的部位),因此下文說:
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與甲乙經,陽明之經作陽明之絡。」)刺足中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中當為大,傳寫誤也。據靈樞經、孔穴圖經,中趾次趾爪甲上無穴,當言大趾次趾爪甲上,乃厲兌穴,陽明之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白話文:
刺穿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的指甲上緣與肉交接處,各一寸,左側刺右側,右側刺左側。邪氣侵犯足少陽經絡,會導致肋痛、喘不過氣、咳嗽並伴隨出汗。
(以其脈支別者,從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膽,故令人脅痛,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謂竅陰穴,少陽之井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壯。按:竅陰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白話文:
這種脈象發散出去,呈現出眼睛目光銳利、迎香穴發脹、合谷穴連著少陽經於耳後、加上頰車穴、連著脖子,合於缺盆穴,再往下貫穿胸腔,貫通膈肌、肝膽,所以會讓人感到脅部疼痛、咳嗽出汗。
在足小趾次趾的指甲與肉的交接處刺血,各刺一針。
(指取竅陰穴,它是少陽經的井穴。刺入一分深,留針一呼的時間,灸三壯。按:竅陰穴位於足小趾次趾的末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葉的寬度。)
)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以其經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又其正經,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病令人嗌乾,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也。
白話文:
患者不能休息站立,出汗要馬上停止,咳嗽的人要溫暖衣物飲食,一天就好了,左側疼痛就刺右側,右側疼痛就刺左側,病馬上就好了,如果沒好,就按照方法再刺一次。邪氣停留在足少陰經的絡脈,會導致患者喉嚨疼痛,無法進食,無緣無故容易生氣,氣往上衝到賁門。
賁謂氣奔也。按:新校正云:「詳王氏以賁上為氣奔者非。楊玄操云:『賁,膈也。』是氣上走膈上也。經既雲氣上走,安得又以賁為氣奔耶。」)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謂湧泉穴,少陰之井也。在足心陷者中。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白話文:
「賁」指氣往上衝。根據新校正的說法,「賁」在上指的是膈膜,而不是氣往上衝。楊玄操說:「賁是膈膜」,所以指的是氣往上衝到膈膜上。經文既然已經說了「氣上走」,怎麼還能把「賁」解釋為氣往上衝呢?
針刺足底中間的經脈,每條經脈刺三針,總共六針,立刻痊癒。左側刺右側,右側刺左側。
(這裡指的是湧泉穴,是少陰經的井穴。位於腳底凹陷的中心。針刺三分深,留針三呼,灸三炷艾條。)
)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亦足少陰之絡也。以其絡並大經循喉嚨,故爾刺之。此二十九字,本錯簡在邪客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前,今遷於此。按:新校正云:「詳王注以其絡並大經循喉嚨差互。甲乙經足少陰之絡,並經上走心包。
白話文:
如果咽喉腫脹,不能吞入唾液,有時也不能吐出唾液,刺喉嚨骨前面的穴位放血,立即使症狀消失。左邊腫脹就刺右側,反之亦然。(此處提到的穴位是足少陰經絡中的穴位。因為其絡脈和大經絡並行於喉嚨,所以刺之可以治療。這二十九個字原本錯置於「邪客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之前,現已移至此處。按:新校正雲:「王注中詳細說明,此絡與大經並行於喉嚨附近。甲乙經中指足少陰經絡並經上行至心包經。)
少陰之經,循喉嚨。今王氏之注,經與絡交互,當以甲乙經為正也。」)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於下髎,而循尻骨內入腹,上絡嗌,貫舌中,故腰痛則引少腹,控於䏚中也。䏚謂季脅之空軟處也。
白話文:
少陰經脈循行喉嚨。王氏的註解中,經脈和絡脈交錯混亂,應該以甲乙經為正確版本。
如果邪氣入侵足太陰經脈的絡脈,會導致腰痛、牽扯到小腹、控制不住小便,並且無法仰頭呼吸。
(足太陰經脈的絡脈從大腿根部與陽明經脈相合,向上貫穿尻骨中間,與厥陰經、少陽經絡脈在「下髎穴」相連,然後沿著尻骨內側進入腹中,向上絡於喉嚨,貫穿舌中,因此腰痛會牽扯到小腹,並且控制不住尿液的排出。所謂「控於䏚中」,是指季脅(肋骨下緣)的空軟部位。)
受邪氣則絡拘急,故不可以仰伸而喘息也。刺腰痛篇中無息字。按:新校正云:「詳王氏注云足太陰之絡,甲乙經乃太陰之正,非絡也。王氏謂之絡者,未詳其旨。」)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髮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腰尻骨間曰解,當中有腰俞,刺二寸,留七呼。
白話文:
受到邪氣侵襲,經絡會收緊無法舒展,因此無法向上伸展並喘息。在《刺腰痛篇》中沒有提到「息」字。
(註:新校正版本說:「根據王氏的註解,足太陰經的絡脈,甲乙經纔是太陰經的正脈,不是絡脈。王氏稱之為絡脈,詳細原因不明。」)
治療腰尻疼痛的方法:在兩塊臀部的上方,就是「腰俞」穴。按照月球的盈虧變化決定針刺的次數,用髮針刺下去就會立刻見效。左邊刺右邊,右邊刺左邊。(腰尻骨之間稱為「解」,中間有「腰俞」穴,針刺兩寸,留針七個呼吸。)
中誥孔穴圖經云:「左取右,右取左。」穴當中,不應爾也。次腰下挾尻有骨空各四,皆主腰痛,下髎主與經同,是足太陰厥陰少陽所結。刺二寸,留十呼,灸三壯。㖠謂兩踝胂也。腰俞髁胂,皆當取之也。按:新校正云:「此邪客足太陰之絡並刺法一項,已見刺腰痛篇中,彼注甚詳,此特多是腰俞三字耳。別按全元起本,原無此三字。
白話文:
《中誥孔穴圖經》說:「左邊取穴在右邊,右邊取穴在左邊。」在穴位中,不應該這樣做。腰部下方靠近臀部各有两個骨頭空隙,一共四個,都能治腰痛,下髎穴與經絡相同,是足太陰、厥陰、少陽經交會的地方。針刺二寸,留針十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三壯。胂指的是兩腳踝骨突起的地方。腰俞、髁、胂,都應該取穴。
王氏頗知腰俞無左右取之理而注之,而不知全元起本舊無也。」)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以其經從踝內左右,別下貫胂,合膕中,故病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引脅而痛下,更云內引心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挾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白話文:
王氏雖然知道「腰俞穴」沒有左右之分,但卻在注釋中偏偏加了一個「之」字,可見他並不知道《全元起本》古籍中並沒有這個字。
當邪氣侵犯足太陽經的絡脈時,就會導致人體出現拘攣、背部僵硬、脅部牽拉疼痛的症狀。(因為足太陽經從腳踝內上行,左右分佈,並向下貫穿小腿肌肉,會合於臀部中部,所以發病時會造成拘攣、背急、脅痛的症狀。注:新校正本中提到,《全元起本》和《甲乙經》書中,在「引脅而痛」下面還提到「內引心而痛」。)
治療時,應從項部開始針刺,沿著脊椎旁的脊椎急速向下按壓,如找到疼痛點,則在疼痛點旁刺三針,疼痛立可緩解。
(從項始數脊椎者,謂從大椎數之,至第二椎兩旁各一寸五分,內循脊兩旁,按之有痛應手,即邪客之處也。隨痛應手深淺,即而刺之。邪客在脊骨兩旁,故言刺之旁也。)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以其經出氣街,繞髦際,橫入髀厭中,故痛,令人留於髀樞,後痛解不可舉也。
白話文:
從頸部開始沿脊椎計算,從大椎椎骨算起,到第二椎骨兩側各一寸五分的地方,沿著脊椎兩側往內按壓,有疼痛感的地方就是邪氣入侵的地方。根據疼痛感的深淺,就可以在這個地方進行針刺治療。邪氣入侵脊骨兩側,所以說是刺其兩側。
邪氣入侵足少陽經絡,會導致樞中部位疼痛,大腿無法抬起。(因為這條經絡從耳後出氣街,繞過耳朵,橫穿大腿厭中穴,所以疼痛會出現於大腿樞中,後期疼痛消除後也無法抬起大腿。)
樞謂髀樞也。)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髀樞之後,則環跳穴也,以在髀樞後,故言刺髀樞後也。環跳者,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一寸,留二十呼,灸三壯。毫針者,第七針也。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云環跳穴在髀樞中,氣穴論云在兩髀厭分中,此經云刺樞中,而王氏以謂在髀樞之後者,誤也。」)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白話文:
(樞穴,指髀樞穴。)用毫針刺入髀樞穴,如果患者感到寒冷,就久留針,以月圓月缺為計數,立即可癒。(……髀樞穴之後,就是環跳穴,因為它位於髀樞穴之後,所以說刺髀樞穴之後。環跳穴是足少陽脈氣發出之處,刺一寸深,留針二十次呼吸,灸三壯。毫針指第七種針。)注:新校正本說:「《甲乙經》說環跳穴在髀樞穴中,《氣穴論》說在兩腿分開的地方,這部經書說刺髀樞穴中,而王氏說在髀樞穴之後,是錯誤的。」
耳聾,刺手陽明經,如果沒有效果,就刺通入耳前的經脈。
(手陽明前,謂手大指次指去端如韭葉者也,是謂商陽。據中誥孔穴圖經,手陽明脈中,商陽、合谷、陽谿、偏歷四穴並主耳聾,今經所指謂前商陽,不謂此合谷等穴也。耳前通脈,手陽明脈正當聽會之分。刺四分,灸三壯。)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白話文:
在手陽明經的前面,有大拇指和食指末端像韭菜葉一樣的部位,叫做商陽穴。根據《中誥孔穴圖經》,手陽明經中的商陽穴、合谷穴、陽谿穴、偏歷穴這四個穴位都可以主治耳聾,但現在經文所指的只針對商陽穴,而不是合谷等穴位。耳前通脈,正好是手陽明經會合聽覺部位的地方。刺入四分,灸三壯。
附註:
- 牙齒蛀蝕,刺手陽明經的商陽穴;如果不行,就刺入其經脈通往牙齒的地方,立馬就會好。
(據甲乙、流注圖經,手陽明脈中,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七穴並主齒痛,手陽明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脈循鼻外,入上齒中也。按:齲音渠,齒腐也。)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各刺其井,左取右,右取左。
白話文:
根據《甲乙經》和《流注圖經》記載,手陽明脈上的商陽穴、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陽谿穴、偏歷穴、溫溜穴這7個穴位都對應牙痛,手陽明脈貫穿兩頰,延伸到下牙中。足陽明脈沿著鼻子外部,延伸到上牙中。
注:齲是牙齒腐爛的意思。
如果邪氣侵犯五臟之間,就會導致脈絡疼痛,這種疼痛時有時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手足的指甲上進行針刺治療。(針對不同的穴位,選擇左手的刺取右手的,右手的刺取左手的。)
)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有血脈者,則刺之如此數。)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若病繆傳而引上齒,齒唇寒痛者,刺手背陽明絡也。)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謂第二指厲兌穴也。
白話文:
關於刺血
- 根據脈象,放血。
- 每隔一天刺一次,刺到肉眼可見的血止住為止,一般五次即可。(有血脈的人,就按照這個頻率刺血。)
- 繆傳(上牙齦部位)引到上排牙齒,伴有牙齒脣部寒冷疼痛,檢查手背脈血,刺破放血。(繆傳引上排牙齒,導致牙齒和嘴脣疼痛的話,就刺入手陽明絡。)
- 足陽明中指(第二指)指甲上有出血點,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指甲上各一出血點,立即痊癒。向左取穴位治療右側出血點,向右取穴位治療左側出血點。(指第二指厲兌穴。)
於大指次指謂商陽穴,手陽明井也。針經曰:「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按:新校正云:「詳前文邪客足陽明,刺中指次指爪甲上,是誤剩次指二字,當如此只言中指爪甲上,乃是也。」)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白話文:
在拇指和食指之間,叫做商陽穴,是手陽明經的井穴。
《針經》上說:「牙痛但不害怕喝冷飲,就取足陽明經的穴位;害怕喝冷飲,就取手陽明經的穴位。」
按語:新校正本說:「仔細看前面,邪氣侵犯足陽明經,需要刺中指指甲的上方。『次指』兩個字是多餘的,應該是『只言中指爪甲上』。」
邪氣侵犯手足少陰經、太陰經和足陽明經的絡脈,這五條絡脈都匯聚在耳朵裡,並向上聯絡左耳角。
(手少陰真心脈,足少陰腎脈,手太陰肺脈,足太陰脾脈,足陽明胃脈,此五絡皆會於耳中,而出絡左額角也。)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言其卒冒悶而如死屍,身脈猶如常人而動也,然陰氣盛於上,則下氣熏上而邪氣逆,邪氣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五絡閟結而不通,故其狀若屍也。以其從厥而生,故或曰屍厥。
白話文:
(心經、腎經、肺經、脾經、胃經這五條經脈,都匯聚在耳朵內部,並從耳中分支出來通向左額角。)如果這五條經脈都阻塞不通,就會導致全身脈絡抽動而失去知覺,樣子像死人,也有人稱之為「屍厥」。
(「屍厥」一名由來):
「屍厥」指的是突然暈倒、昏迷似死,但身體脈動卻像平常人一樣。這是因為陰氣上盛,導致下氣上衝而邪氣逆行。邪氣逆行,則陽氣紊亂,陽氣紊亂,則五條經脈閉塞不通,所以才呈現出像死屍一般的狀態。由於它是由「厥證」而來,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屍厥」。
)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謂隱白穴,足太陰之井也。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後刺足心,(謂湧泉穴,足少陰之井也。刺同取湧泉法。)後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痏,(謂第二指足陽明之井也,刺同取厲兌法。)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謂少商穴,手太陰之井也。
白話文:
-
刺腳大拇指內側指甲上方,邊緣像韭菜葉般,(這個穴位叫做隱白穴,屬足太陰經的井穴。刺入一分,留針三呼,灸三壯。)
-
之後刺腳心,(這個穴位叫做湧泉穴,屬足少陰經的井穴。刺法同取湧泉穴的方法。)
-
之後在腳中指指甲上方各刺一次,(這個穴位屬足陽明經的井穴,刺法同取厲兌穴的方法。)
-
之後刺手大拇指內側指甲上方,邊緣像韭菜葉般,(這個穴位叫做少商穴,屬手太陰經的井穴。
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後刺手心主,(謂中衝穴,手心主之井也。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壯。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不刺手心主,詳此五絡之數亦不及手心主,而此刺之,是有六絡,王冰相隨注之,不為明辨之語,殊可異也。」)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謂神門穴,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陰之俞也。
白話文:
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三口氣的時間,然後灸三壯。之後再刺手心主穴。(這個穴位叫做中衝穴,是手心主經的原穴。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三口氣的時間,灸一壯。註:新校正本說:「甲乙經沒有記載針刺手心主穴,並且這五絡的數量中也沒有包含手心主穴,而這裡卻記載要針刺它,這就有了六絡,王冰(東晉道士,喜好註解)相應的註解也沒有說明清楚,這點令人感到奇怪。)少陰經銳骨的盡頭各一穴,針刺後立刻會痊癒。(這個穴位叫做神門穴,位於手掌後側銳骨的盡頭,凹陷處,是手少陰經的俞穴。)
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言使氣入耳中,內助五絡,令氣復通也。當內管入耳,以手密擫之,勿令氣泄而極吹之,氣蹙然後絡脈通也。按:新校正云:「陶隱居云:吹其左耳極三度,復吹其右耳極三度。」乃救厥良法。)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白話文:
(進行針灸時)針刺深度為三分,針留時間等於病人呼吸三次。灼艾三壯。如果還沒有緩解,就用竹管吹入病人的兩個耳朵(目的是讓氣體進入耳朵,幫助暢通經絡,使氣血恢復流通。在竹管插入耳朵時,要用手指緊緊捂住耳朵,不要讓氣體泄漏,並用力吹氣,氣體被逼入後經絡就能通暢。按:新校正本中記載,陶隱居說:「吹入左耳極三口氣,再吹入右耳極三口氣。」這是挽救病人虛脫的良方。)拔下病人左邊太陽穴上一塊一寸見方的頭髮,並燒灼該處傷口,再給病人喝一杯美酒,不能喝酒的人就強灌。喝完後虛脫的情況立馬就會解除。
(左角之發,是五絡血之餘,故鬄之燔治,飲之以美酒也。酒者所以行藥勢,又炎上而內走於心,心主脈,故以美酒服之。按:鬄與鬀同,以刀削髮也。)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白話文:
左邊額角的頭髮,是五條絡脈血液剩餘的部分,所以進行灼燒頭髮的治療方法,並飲用美酒。美酒可以促進藥物的效果,而且具有溫熱上升的作用,可以內行至心臟,心臟主管身體的脈絡,所以用美酒送服。註解:鬄與鬀字同,是用刀刮除頭髮。
凡是針灸,必須先診察經脈,按著經脈的方向下針,審查經脈的虛實狀況並進行調理,調理不當的進行經刺,有疼痛但經脈沒有病症的進行繆刺,根據皮膚的部位,凡是有血絡的都應該完全取出,這就是繆刺的數量。